遵循夏季的養(yǎng)生原則 讓你怎么吃都健康
老人夏季健康養(yǎng)生原則。
“一笑煩惱跑,二笑怒氣消,三笑憾事了,四笑病魔逃,五笑人不老,六笑樂逍遙。天天開口笑,壽比彭祖高?!彪S著社會的進步,人們對養(yǎng)生這種件越來越關注,養(yǎng)生不再是停留在紙面,也更是我們生活中必須去實踐的。進行四季養(yǎng)生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特地為您收集整理“遵循夏季的養(yǎng)生原則 讓你怎么吃都健康”,供大家借鑒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現(xiàn)在我們已經(jīng)到了夏季了,這時候雖然還不是盛夏了,但是我們已經(jīng)能夠感覺到夏季的炎熱了吧,這讓很多人都感覺是非常煩惱的了,這時候飲食的選擇就顯得尤為重要了,那么我們在夏季的時候都應該怎么吃比較好呢,一起看看吧。
多吃苦味食物
雖然苦味食物在味道上可能并不占優(yōu)勢,但是夏天可是它的主戰(zhàn)場,因為苦味食物擁有很強的消暑作用,在夏天的時候多吃一些苦味食物可以很好的消除炎熱天氣所帶來的燥熱感。
常見的苦味食物有苦瓜、蓮子、百合、竹筍等,可以看到這些食物都是比較常見的,無論是在超市還是在菜場都可以輕松的購買到、并且這些苦味食物并不是真的苦,只是味道比較清淡而已。
及時補充水分
夏天的氣溫比較高,有些城市甚至會出現(xiàn)幾個月不下雨的情況,而即使氣候環(huán)境再怎么惡劣,人們依然還要每天上學上班。長時間的生活在這種天氣中,身體中的水分會快速的被蒸發(fā)掉,口干、口渴等現(xiàn)象也會頻繁的出現(xiàn)。
針對這種情況,人們需要做的就是及時的為身體補水,除了每天多喝一些水外,還可以在水中加入適量的鹽。因為汗水的蒸發(fā)同樣會帶走體內(nèi)大量的鹽分,適時的在飲水中加入一些鹽可以有效的避免身體缺鹽的情況發(fā)生。
補充維生素
維生素是人體必須的一種營養(yǎng)元素,它的種類有很多,常見的就有維生素A、B、C等,而在炎熱的夏天,很多朋友會出現(xiàn)食欲下降、厭食挑食、精神不振等情況。其實這些癥狀的出現(xiàn)和維生素的缺乏有著很大的關系。尤其是隨著汗液的排出,如果我們不能及時的補充好維生素,那么對于我們的影響就非常的大了,這是我們每個人都不想看到的了吧,大家要重視起來這樣的情況,多吃蔬菜和水果才健康。
上面推薦的這些情況都是很需要我們?nèi)ブ匾暤牧耍蠹胰绻軌蛑匾曅M的飲食選擇,那么無疑就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保健身體的健康了,合適的飲食是我們健康生活的第一步了,朋友們對于這樣的情況必須要提高重視哦。
相關閱讀
夏天到了,夏季該如何養(yǎng)生呢?專家告訴你夏季養(yǎng)生的注意事項。
1.早睡早起
中醫(yī)認為“夏氣與心氣相通”,夏季養(yǎng)生要注意早睡早起,重視“靜養(yǎng)”,避免運動過后大汗淋漓,“汗”出傷陽,在飲食調(diào)養(yǎng)方面,宜采取“增酸減苦、補腎助肝、調(diào)養(yǎng)胃氣”的原則,飲食宜清淡,多吃蔬菜、水果、粗糧。起床前可以做幾個小動作,有利于增強體質,中醫(yī)養(yǎng)生,延年益壽。
2.飲食清淡
立夏過后,溫度逐漸攀升,人們就會覺得煩躁上火,食欲也會有所下降。夏季飲食原則是“春夏養(yǎng)陽”,養(yǎng)陽重在養(yǎng)心,養(yǎng)心可多喝牛奶、多吃豆制品、雞肉、瘦肉等,既能補充營養(yǎng),又起到強心的作用。宜采取“增酸減苦、補腎助肝、調(diào)養(yǎng)胃氣”的原則,飲食應清淡,以易消化、富含維生素的食物為主,大魚大肉和油膩辛辣的食物要少吃。將綠豆、蓮子、荷葉、蘆根、扁豆等加入粳米中一并煮粥,并擱涼后食用,也可起到健胃、驅暑的功效。平時多吃蔬菜、水果及粗糧,可增加纖維素、維生素B、C的供給,能起到預防動脈硬化的作用。
3.精神養(yǎng)生
養(yǎng)生專家提醒說,立夏以后,天氣轉熱,人的心神易受到擾動,出現(xiàn)心神不寧。因此,值此時節(jié),人們要格外重視精神的調(diào)養(yǎng),加強對心臟的保養(yǎng),尤其是老年人不可有過激之處,應該保持愉快的情緒,安閑自樂,切忌暴喜傷心,保持神清氣和、心情愉快的狀態(tài)。
4.食補涼血
立夏之后血熱會給人帶來很多不適,氣虛血熱會影響人的消化功能。因此,每頓飯不要過飽,給胃留下足夠的蠕動空間。還人以輕松自然。今年的夏季注意涼血補氣和早睡早起,是人儲存陽氣力求身體大獲豐收的一個季節(jié)。
5.避免貪涼
對大多數(shù)人特別是關節(jié)患者來說,夏季應該避免貪涼,不用或適度使用空調(diào)和風扇。在工作場合中,應把自己的病情告訴同事,以取得同事的理解,盡量不用空調(diào)或適當調(diào)高溫度。最好常備一件長袖衣,隨外界環(huán)境隨時加減衣服。
6.謹防外感
立夏節(jié)氣,人們常常衣單被薄,即使體健之人也要謹防外感,一旦患病不可輕易運用發(fā)汗之劑,以免汗多傷心,避免氣血淤滯,以防心臟病的發(fā)作。故立夏之季,情宜開懷,安閑自樂,切忌暴喜傷心。清晨可食蔥頭少許,晚飯宜飲紅酒少量,以暢通氣血。
2020夏季養(yǎng)生要做好防暑工作,外出記得帶把傘,曬到陽光后不要急于沖冷水,容易導致身體溫度急劇下降而出現(xiàn)感冒發(fā)燒癥狀。那么,2020夏季養(yǎng)生需遵循的原則有哪些呢?下面就從2020夏季中醫(yī)養(yǎng)生的角度分析下。
《黃帝內(nèi)經(jīng)》在描述夏天的節(jié)氣特點時,這樣寫道: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意思是說,在夏天的三個月,天陽下濟,地熱上蒸,天地之氣上下交合,各種植物大都開花結果了,所以是萬物繁榮秀麗的季節(jié)。
在一年四季中,2020夏季是一年里陽氣最盛的季節(jié),氣候炎熱而生機旺盛,對于人來說,此時是新陳代謝旺盛的時期,人體陽氣外發(fā),伏陰在內(nèi),氣血運行亦相應地旺盛起來,并且活躍于機體表面。為適應炎熱的氣候,皮膚毛孔開泄,而使汗液排出,通過出汗,以調(diào)節(jié)體溫,適應暑熱的氣候。在談到夏天如何養(yǎng)生時,汪綺石在《理虛元鑒》里指出:夏防暑熱,又防因暑取涼,長夏防濕,這里再清楚不過地指明了2020夏季養(yǎng)生的基本原則:在盛夏防暑邪;在長夏防濕邪;同時又要注意保護人體陽氣,防止因避暑而過分貪涼,從而傷害了體內(nèi)的陽氣,即《黃帝內(nèi)經(jīng)》里所指出的春夏養(yǎng)陽,也就是說,即使是在炎熱的夏天,仍然要注意保護體內(nèi)的陽氣。
暑為2020夏季的主氣,為火熱之氣所化,獨發(fā)于2020夏季。中醫(yī)認為,暑為陽邪,其性升散,容易耗氣傷津。這是它的病理特點。暑邪侵入人體,常見腠理開而多汗,汗出過多導致體液減少,此為傷津的關鍵,津傷時,即見口渴引飲、唇干口燥、大便干結、尿黃心煩、悶亂等癥。如果不及時救治,開泄太過,則傷津可以進一步發(fā)展,超過生理代償?shù)南薅缺厝粚⒑膫獨猓藭r可出現(xiàn)身倦乏力、短氣懶言等一系列陽氣外越的癥狀,甚至卒然昏倒,不省人事、而導致死亡,由此觀之,2020夏季防暑不可等閑視之。
濕為長夏之主氣,在我國不少地方,尤其是南方,既炎熱又多雨。人們所說的濕病就多見于這個季節(jié)。這個季節(jié)里空氣中濕度最大,加之或因外傷暴露,或因汗出沾衣,或因涉水淋雨,或因居處潮濕,以至感受濕邪而發(fā)病者最多。
中醫(yī)認為,濕為陰邪,好傷人體陽氣。因其性重濁粘滯,故易阻遏氣機,病多纏綿難愈,這是濕邪的病理特征。不僅如此,濕邪亦好傷脾陽,因為脾性喜燥而惡濕,一旦脾陽為濕邪所遏,則可能導致脾氣不能正常運化而氣機不暢,臨床可見脘腹脹滿,食欲不振,大便稀溏,四肢不溫。尤其是脾氣升降失合后,水液隨之滯留,常見水腫形成,目下呈臥蠶狀。
中醫(yī)還認為,濕邪重濁,故外感濕邪后多有身重倦困,頭重如裹等癥狀。又因濕邪粘滯,病損往往著而難易,若其侵犯肌膚筋骨,每每既重且酸,固定一處,故有著痹之稱。一般他說,濕邪為病,病程較長,如濕溫病,常有如油入面難分難解之臨床特征。風濕夾雜,侵犯肌膚,關節(jié)所形成的風濕痹癥則往往反復發(fā)作。內(nèi)濕病常見其病理性產(chǎn)物多呈穢濁不潔之物,如皮膚病變之滲出物,濕熱帶下之分泌物,質粘而腥臭。因此,人們常稱濕為有形之邪,其性穢濁。
由于濕的形成往往與地之濕氣上蒸有關,故其傷人也多從下部開始。臨床所見之下肢潰瘍,濕性腳氣,帶下等癥往往都與濕邪有關。
對于濕,現(xiàn)代科學用濕度來表示,是指空氣中的含水量,物體潮濕的程度??諝獾臐穸仁菤夂蜃兓囊粋€重要因素,它對人體有直接的影響。一般來說,對人體適宜的濕度是40%~60%,當氣溫高于25℃時,適宜的相關濕度為30%。秋天,天氣涼爽,濕度適中,人的精神倍增;而2020夏季三伏時節(jié),由于高溫、低壓、高濕度的作用,人體汗液不易排出,出汗后不易被蒸發(fā)掉,因而會使人煩躁、疲倦、食欲不振,易發(fā)生胃腸炎、痢疾等。若濕度太低,上呼吸道粘膜的水分可大量散失,從而使抵抗力下降,易引起感冒。不僅如此,長夏時節(jié)由于天氣悶熱,陰雨連綿,空氣潮濕,衣物和食品都容易返潮,甚至發(fā)霉、長毛,人也會感到不適。若穿著返潮的衣物,容易感冒或誘發(fā)關節(jié)疼痛,吃了霉爛變質的食品,就會引起胃腸炎,甚至導致中毒,所以在長夏一定要重視防止?jié)裥暗那忠u。
又防因暑取涼,這是告誡人們在炎熱的夏天,人們一定要注意保護體內(nèi)的陽氣,正如《黃帝內(nèi)經(jīng)》里所說:春夏養(yǎng)陽,那么,在夏天又怎樣注意保護陽氣呢?
首要的一點是,人們不能只顧眼前舒服,過于避熱趨涼,如在露天乘冷過夜,或飲冷無度,致使中氣內(nèi)虛,從而導致暑熱與風寒之邪乘虛而入。在乘涼時,要特別注意蓋好腹部,不少農(nóng)村地方喜穿兜肚,是很符合Ok養(yǎng)生的?!娥B(yǎng)老壽親書》里指出:夏日天暑地熱,若檐下過道,穿隙破窗,皆不可乘涼,以防賊風中人?!稊z生消息論》亦指出:不得于星月下露臥,兼使睡著,使人扇風取涼。這些都是寶貴的養(yǎng)生經(jīng)驗,符合2020夏季養(yǎng)陽的精神。2020夏季養(yǎng)生,古人之所以提出保養(yǎng)陽氣,關鍵在于暑熱外蒸,汗液大泄,毛孔開放,這樣機體最易受風寒濕邪侵襲。
1、健脾除濕
濕邪是夏季的一大邪氣,加上夏日脾胃功能低下,人們經(jīng)常感覺胃口不好,容易腹瀉,出現(xiàn)舌苔白膩等癥狀,所以應該常服用健脾利濕之物。一般多選擇健脾芳香化濕及淡滲利濕之品,例如藿香、蓮子、佩蘭等。
2、清熱消暑
夏日氣溫高,暑熱邪盛,人體心火較旺,因此常用具有清熱解毒、清火作用的藥物,如菊花、薄荷、金銀花、連翹、荷葉等來祛暑。
3、補養(yǎng)肺腎
中醫(yī)認為,按五行規(guī)律,夏季心火旺而肺金、腎水虛弱,要注意補養(yǎng)肺腎之陰。可選用枸杞子、生地、百合、桑葚以及酸收肺氣藥,如五味子等,可防出汗太多,耗傷津氣。
4、冬病夏治
所謂冬病夏治,即夏季人體和外界陽氣盛,用內(nèi)服中藥配合針灸等外治方法來治療一些冬季好發(fā)的疾病。如用鮮芝麻花常搓易凍傷處,可預防冬季凍瘡,用膏藥貼在穴位上,可治療冬季哮喘和鼻炎。
1、主食與副食的比例是4:
通常我們所說的主食是指米、面、雜糧等,副食是指肉、蛋、菜等食物。主食和副食二者缺一不可。
有人提倡多食肉少吃糧,這不符合。有人要減肥,只吃主食,不吃副食,結果卻適得其反,多余的淀粉在體內(nèi)會分解成葡萄糖,并轉化為脂肪儲藏起來。有人覺得主食沒有營養(yǎng),不吃正餐,飲食無常,零食不斷。這些都不符合飲食養(yǎng)生的要求。
2、細糧與粗糧的比例是4:
吃粗糧成了近年來的一種新時尚。很多人喜歡吃粗糧,認為它營養(yǎng)價值高、入口感覺好,而且對牙齒、面部肌肉等都比較有益。
可是,粗糧雖好,也不宜多吃。因為其中含有過多的食物纖維,會影響人體對蛋白質、無機鹽以及某些微量元素的吸收,甚至還會損害到人體的生殖能力。日常飲食,細糧與粗糧的比例控制在4:6最健康。
3、酸性與堿性的比例是4:
事實上,食物的酸堿性并不是由我們的味覺決定的,而是與它的礦物質含量有關。
所以水果中通常吃起來酸酸的,如檸檬、楊桃,然而它卻是堿性食物:又如米飯,面類并無顯著的味覺反應,可是為酸性食物。若以日常食物分類,大部份動物性食物,屬酸性食物,如魚類、肉類、貝類。此外,大多數(shù)谷類、部份堅果類亦屬于酸性食物。
4、葷與素的比例是4:
葷與素二者的合理搭配,可以讓人既飽口福,又不致于因吃動物性食物過多,而增加血液和心臟的負擔。我們中國人的飲食習慣是以植物性食物為主,動物性食物為輔,這樣的膳食結構比較利于長壽。
5、干與稀
每餐飲食都應該有干有稀,有的人圖省事只吃干食,不僅影響腸胃吸收效果,也易引起營養(yǎng)成分比例失調(diào)。當然餐餐吃稀的,也不是良好習慣。營養(yǎng)專家建議,胖人先稀后干,瘦人先干后稀。
6、品種與數(shù)量
每天進食的食物品種越多越好,但是數(shù)量上要適當控制。
7、酸甜與苦辣
多吃苦辣食物,少吃酸甜食物。
8、小火與大火
多吃用小火(燜、燉、熱、煨)烹調(diào)的食物,少吃用大火(炸、爆、燒)做的食物。
9、寒與熱
食物有寒、熱、溫、涼四性之別。營養(yǎng)專家建議,寒者以熱補、熱者以寒補的平衡膳食,如果破壞了這種平衡必然傷身,維持這種平衡才能延年益壽。
比如:夏天炎熱,喝碗清涼解暑的綠豆湯;冬天寒冷,就喝紅小豆湯;吃寒性的螃蟹一定要吃些姜末,吃完還要喝杯紅糖姜湯;冬天吃涮羊肉,一定要搭配些涼性的白菜、豆腐、粉絲等。
10、饑與飽
不可過饑過飽,過饑則傷腸,過飽則傷胃??茖W飲食,對保護臟器的健康是至關重要的。如果長期饑飽不均,不僅影響胃腸功能,日久還會得慢性消化道疾病。因此,若要身體安,三分饑與寒。
春天大地回春、萬象更新、生機盎然,是一年中最好的季節(jié)。俗話說“一年之計在于春”。因此,我們一定要做好春季的,為一年的健康打下基礎。春季養(yǎng)生我們要堅持6個法則。
原則一:早春時節(jié)選擇熱量較高的主食,并注重補充足夠的蛋白質
早春時節(jié),氣溫仍然比較寒冷,人體需要消耗一定的能量來維持御寒功能。所以,營養(yǎng)結構應以高熱量為主,除谷類外,還應選用黃豆、芝麻、花生、核桃等食物,以便及時補充能量物質。另外,由于寒冷的刺激可使體內(nèi)的蛋白質分解加速,導致機體抵抗力降低而致病。因此,早春期間還需要補充優(yōu)質蛋白質,如雞蛋、魚類、蝦、牛肉、雞肉、兔肉和豆制品等。
原則二:適當增加飲食中的果蔬比重,以攝取足夠的維生素和無機鹽
春天,又是氣候由寒轉暖的季節(jié),氣溫變化較大,細菌、病毒等微生物開始復發(fā),活力加強,容易侵犯人體而致病,如春季常見的口角炎、舌炎、夜盲癥和某些皮膚病等。所以,在飲食上應適當增加果蔬比重,以攝取足夠的維生素,如小白菜、油菜、柿子椒、西紅柿等新鮮蔬菜和柑橘、檸檬等水果富含維生素C,具有抗病毒的作用;胡蘿卜、莧菜等黃綠色蔬菜富含維生素A,具有保護和增強上呼吸道黏膜和呼吸器官上皮細胞的功能,可增強抵抗各種致病因素的侵襲;富含維生素E的食物也應食用,以提高人體免疫功能,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這類食物有芝麻、青色卷心菜、菜花等。
原則三:飲食宜清淡,忌食油膩、生冷及刺激性食物
春季在動物食品上,應少吃肥肉等高脂肪食物,因為油膩的食物吃后容易產(chǎn)生飽腹感,人體也會產(chǎn)生疲勞現(xiàn)象。飲食宜溫熱,忌生冷。胃寒的人可經(jīng)常吃點姜,以驅寒暖胃。
原則四:春季飲食應省酸增甘,以養(yǎng)脾氣
春為肝氣當令,根據(jù)中醫(yī)五行理論,肝屬木,脾屬土,土木相克,即肝旺可傷及脾,影響脾的消化功能。且中醫(yī)認為,五味入五臟,而酸入肝,甘入脾,有鑒于此,春季飲食調(diào)養(yǎng),宜選甘溫之品,忌酸澀,主要以補益脾氣為主,故可多吃一點大棗、山藥、鍋巴等。
原則五:根據(jù)個人體質及病情對癥食補
祖國醫(yī)學提出,“春季養(yǎng)生當需食補”。但必須根據(jù)春天人體陽氣逐漸生發(fā)的特點,選擇其平補、清補的飲食,以免適得其反。以下幾種人最適宜在春天進補:中老年人有早衰現(xiàn)象者;患有各種慢性病而體形孱瘦者;腰酸眩暈、臉色萎黃、精神萎靡者;春天氣候變化大,受涼后易反復感冒者;過去在春天有哮喘發(fā)作史,而現(xiàn)在未發(fā)作者;到夏天有夏季低熱者。
凡屬上述情況者,均可利用春天這個季節(jié),根據(jù)個人體質及病情,選擇適當?shù)氖逞a法,防病治病。具體如下:
1.老年人如有陰虛內(nèi)熱者,可選用清補的方法,這類食物有:梨、蓮藕、薺菜、百合、甲魚等。
2.虛寒體質者,可多食核桃、枸杞等偏溫食物。
3.濕氣較重者,當食化濕食物,如干荷葉、蓮子等。
4.對于小孩子、老人,平時還可煮些橘子皮、蘿卜、梨或荸薺當茶喝。
5.病中或病后恢復期的老年人的進補,一般應以清涼、素凈、味鮮可口、容易消化的食物為主,可選用大米粥、薏米粥、赤豆粥、蓮子粥、青菜泥、肉松等。切忌食用太甜、油炸、生冷及不易消化的食物,以免損傷胃腸功能。
原則六:千金難買春來泄,消脂排毒正當時
古語有說:“千金難買春來泄”,意思指的就是“春季消脂排毒正當時”。這里值得注意的是,不要一味地偏信民間的排毒藥物。其實,簡單的蘋果和鮮奶就有非常好的排毒功效。試試早上起來喝一杯鮮奶,吃一個蘋果。溫和有益,又有排毒的效果。其他的水果,如草莓、櫻桃、葡萄也有不錯的排毒功效。還有海帶綠豆湯,因海帶中的膠質成分能促進體內(nèi)有毒物質的排出,綠豆性寒涼,可清熱解毒,所以,飲用此湯,毒素自然會隨著大小便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