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用藥需掌握五先五后
老人養(yǎng)生五忌。
“心靜乾坤大,心安理數(shù)明,只有理性的清靜才能大智大慧,大徹大悟?!鄙钪薪洺A鱾鬟@些關于養(yǎng)生的名句或者順口溜,生活質量高的人,一般都是懂得養(yǎng)生的人。如何分辯關于不同人群的養(yǎng)生話題的對錯呢?經過搜索和整理,小編為大家呈現(xiàn)“老人用藥需掌握五先五后”,歡迎閱讀,希望您能夠喜歡并分享!
一、先取食療,而后用藥俗話說:"是藥三分毒",所以,能用食療的先用食療,此乃一舉雙得。例如喝姜片紅糖水可治療風寒性感冒。食療后仍不見效可考慮用理療、按摩、針灸等方法,最后選擇用藥物治療。
二、先用中藥,后用西藥中藥多屬于天然藥物,其毒性及副作用一般比西藥要小,除非是使用西藥確有特效。老年人多患慢性病或有老病根,一般情況下,最好是先服中藥進行調理。
三、先以外用,后用內服為減少藥物對機體的毒害,能用外用藥治療的疾病,比如皮膚病、牙齦炎、扭傷等等可先用外敷藥解毒、消腫,最好不用內服消炎藥。
四、先用內服,后用注射有些中老年人一有病就想注射針劑,以為用注射劑病好得快,其實不然。藥劑通過血流向全身,最后進入心臟,直接危及血管壁和心臟。因此,能用內服藥使疾病緩解的,就不必用注射劑。
五、先用成藥,后用新藥近年來,新藥、特藥不斷涌現(xiàn),一般地說它們在某一方面有獨特療效,但由于應用時間較短,其缺點和毒副作用尤其是遠期副作用還沒被人們認識,經不起時間考驗而最終被淘汰的新藥屢見不鮮。因此,中老年人患病時最好先用中西成藥,確實需要使用新、特藥時,也要慎重,特別是對進口藥物尤其要慎重。
ys630.COm精選閱讀
很多兒女自認為理解自己的父母,殊不知父母年紀大了,很多心理狀態(tài)跟之前也不一樣了。所以會有很多子女覺得自己的父母越來越難溝通,其實是因為他們的心理變化了而你還抱著老的觀念去看待他們。今天小編總結了五個大部分老年人都不喜歡的心理狀態(tài),幫助你跟你的父母更好地溝通。
不喜歡疾?。喝死象w弱常愛疾病侵襲,如果身體本就偏弱,可能會反復遭遇到不同的疾病,造成老年人心理脆弱,對生活失去信心,惡性循環(huán),對他們恢復健康極為不利。這樣的老人,需要經常子女從心理上去開導,讓他們正視疾病并積極治療,嚴重的時候需要去看心理醫(yī)生,對其進行心理疏導,這樣才有利于他保持樂觀的情緒,戰(zhàn)勝疾病,健康長壽。
不喜歡賦閑:老年人剛從工作崗位退下來,是不會習慣那種閑來無事的生活的,會造成他們精神無以寄托,每天打不起精神來,因此我們應該在老年人身體狀況力所能及的情況下給他們安排一些事情,不要怕?lián)乃麄兪芾鄱屗麄兪裁匆膊蛔觯呐轮皇谴驋叽驋咝l(wèi)生,都可以讓他們的生活充實一些,減少抑郁癥的發(fā)生。
不喜歡孤單:老人最怕的就是孤單,沒人陪。但當今社會年輕人都在外邊打拼,很少有時間陪陪父母,這時老人應該走出來,多參加一些集體活動,多結交一些自己的朋友,找?guī)讉€能說心里話兒的人,遠離孤單,樂觀向上的情緒會讓老人受益匪淺。
不喜歡變故:老年人年齡越大,心理承受能力越小,最受不了生活中的變故,哪怕只是小小的失意也足以讓老年人茶不思飯不想好幾天。因而一旦遇有變故,家人就要給予老年人更多的關注和心理開解。
不喜歡封閉:都以為老人不愿接受新事物,其實很多時候只是子女不愿意花時間和精力教會他們,其實很多老人不喜歡處于封閉狀態(tài),更愿意與這個社會接觸。越封閉的老人衰老得越快,越認為自己與這個社會不協(xié)調,因而讓老人從封閉的環(huán)境中走出來會更有利于老人的健康,作為子女可以多教他們一些新的知識和產品,讓他們能至少部分跟上時代的節(jié)奏,那么老人就會身心愉悅,減少疾病的發(fā)生。
作為子女,一定要多關心老人的心理健康,這是與身體健康同等重要的大事。
冬季氣候寒冷,老年人由于身體各器官功能衰退,體溫調節(jié)和耐寒能力下降,各種慢性疾病容易復發(fā),所以冬季老年人加強對身體器官的防護顯得特別重要。如何做足防護措施,養(yǎng)生保健專家建議從鼻、腦、心、胃和皮膚入手。
護鼻
鼻是呼吸系統(tǒng)的“門窗”。老人鼻黏膜的血運減少,鼻對病菌的黏附和對冷空氣的加溫作用便會減弱,以致帶有病菌的空氣直接進入肺內,從而增加呼吸道感染,誘發(fā)哮喘、慢性支氣管炎、肺心病等心肺疾病。鼻的防護包括鼻按摩,堅持用涼的鹽開水洗鼻,并且不去人多且密閉的公共場所,減少病菌對鼻的侵襲,外出時盡量戴上口罩,減少冷空氣對鼻的刺激。
護腦
防中風首先要做好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等原發(fā)病的治療;其次是注意及時發(fā)現(xiàn)先兆癥狀,如突發(fā)眩暈,劇烈頭痛,視物不清,失語,肢體麻木等,遇此癥狀應及時送醫(yī)院就診。
護胃
由于寒冷刺激可增加血液中組織胺的含量,加速胃酸的分泌,所以胃病在冬季容易復發(fā)。冬季護胃要注意胃部保暖,飲食要溫軟、淡素,易于消化,并做到少食多餐,忌食生冷,戒除煙酒。
護心
冬季氣溫降低會導致心臟發(fā)病率增高。冬季護心要加強體育鍛煉,重視防寒保暖,對于原來就有心臟病的老人,不提倡冬季到戶外鍛煉。
護膚
老年人皮脂腺機能減退,遇寒冷干燥氣候極易產生皮膚瘙癢。防護措施包括:洗澡次數(shù)適當,少用肥皂,使用電熱毯取暖時,溫度不宜過高,時間不需要過長;適當參加體育鍛煉,改善全身血液循環(huán),促進汗腺和皮脂腺的分泌。
一、先食療,后用藥 是藥三分毒,所以能用食療的先用食療。例如喝姜片紅糖水可治療風寒性感冒。食療后仍不見效可考慮用理療、按摩、針灸等方法,最后選擇用藥物治療。
二、先中藥,后西藥 中藥多屬于天然藥物,其毒性及副作用一般比西藥要小。老年人多患慢性病或有老病根,一般情況下,最好是先服中藥進行調理。
三、先外用,后內服 為減少藥物對機體的毒害,能用外用藥治療的疾病,比如皮膚病、牙齦炎、扭傷等等可先用外敷藥解毒、消腫,最好不用內服消炎藥。
四、 先內服,后注射 藥劑通過血流向全身,最后進入心臟,直接危及血管壁和心臟。因此,能用內服藥使疾病緩解的,就不必用注射劑。
五、先成藥,后新藥 近年來,新藥、特藥不斷涌現(xiàn),由于應用時間較短,其缺點和毒副作用尤其是遠期副作用還沒被人們認識,經不起時間考驗而最終被淘汰的新藥屢見不鮮。因此,中老年人患病時最好先用中西成藥,確實需要使用新、特藥時,也要慎重,特別是對進口藥物尤其要慎重。
老年人在青壯年時期為家人,為社會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到了安享晚年的時期,老人就應保持健康的心理,健康、快樂的享受晚年生活。下面就告訴大家保持心理健康的五個要點。
一個中心,是指以健康為中心。
有人戲稱:“青年人用健康換金錢,老年人用金錢換健康?!贝嗽挷⒎菦]有一點道理。年輕人忙事業(yè),忙家庭建設?,F(xiàn)在各行各業(yè)競爭激烈,年輕人不同程度地透支生命,用健康的體魄賺前途、換金錢。老年人在青壯年時期已經對社會和家庭盡了義務,作了貢獻,所以到了晚年應該不再是追求事業(yè)或金錢,而是要以健康為主題。
退休以后,老年人主要有兩種生活方式,一種是在家安度晚年,另一種就是再就業(yè)發(fā)揮余熱。但無論干什么,都應該有利于身心健康,如果與健康的目的相矛盾,就不應該去做,就要堅決糾正。有的老年人退休后,什么事都不做,什么事都不想,一心享清福,結果缺少必要的活動,很快便疾病纏身。有的老年人不太愿意歇下來,為了賺錢而不顧惜自己的身體,結果因操勞過度而病倒,甚至丟掉了性命。這樣的退休生活方式都是錯誤的。實際上,老年人做到身心健康,不給社會和子女添麻煩,就是對社會和家庭的最大貢獻。
二個要點,是指瀟灑一點,糊涂一點。
瀟灑,即自然大方,輕松自如,不受拘束。退休后,不再為單位復雜的人際關系所累,不再受嚴格的作息制度限制,也沒有了工作的壓力,應該說已經具備了瀟灑生活的基本條件。既然如此,“何不瀟灑走一回”呢?
有位老人中年喪偶,自己辛辛苦苦地將5個子女撫養(yǎng)成人。晚年苦盡甘來,子女們都各自事業(yè)有成。但他仍然獨自過著清苦的日子,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出門舍不得坐車,晚年生活質量不高。老人逝世時,子女們卻驚奇地發(fā)現(xiàn),他居然有十幾萬元的存款。人活著,當然不能完全為了物質享受,但到了晚年,有了一定的消費實力,為什么不可以把生活安排得寬松、舒適、豐富一點呢?人們生產勞動的目的,就是為了改善生活條件,提高生活水平啊!
糊涂一點,并非說人到老年就不要學習、不明事理或者思想糊涂,而是說要淡泊一點,看開一點,不為日?,嵥槭滤_。通俗地說,就是小事上隨意一點。人生苦短,生命第一,何必對日常生活中那些無聊瑣事斤斤計較呢?“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睂捜菀稽c,瀟灑一點,糊涂一點,會使自己生活得更輕松、更愉快、更充實。
三個忘記,是指忘記年齡,忘記疾病,忘記恩怨。
忘記年齡,是說老年人沒有必要總在心里惦記著一個“老”字。有的人常常嘆息“歲月催人老,時光不饒人”,甚至害怕過年過生日。其實,年齡有著不同的計算方法,可分為“日歷年齡”、“生理年齡”和“心理年齡”。一般情況下,我們經常使用的是“日歷年齡”,又稱“年代年齡”或“時序年齡”,計算單位為年?!吧砟挲g”又稱“生理學年齡”或“生物學年齡”,是指從生理學和生物學角度來衡量人的年齡?!靶睦砟挲g”則是指從大腦功能和心理衰老程度來衡量人的年齡。“日歷年齡”的“老”,并不能完全代表一個人身體的衰老程度,如果用日歷年齡來與生理、心理年齡進行比較,就會發(fā)現(xiàn)有的人是未老先衰,有的人則是老而不衰。
比如,我們大家都比較熟悉的快樂老人——宋書如,從“日歷年齡”來講,她是一位老年人,已經82歲了。但是,如果從“生理年齡”來講,她還只是一位中年人,思維活躍,身手敏捷,活動自如。尤其可貴的是,從“心理年齡”來講,她甚至只是一位年輕人,從不看重自己的年齡和生死,整天陽光燦爛,穿著時髦,一副健康快樂的心情。
忘記疾病,并不是說老年人有病也不要去治療,而是不要過度擔心自己的疾病。人老了,難免會有病,但不必對所患的疾病過分地擔心和害怕。對常見的老年性疾病,理當采取積極的防治措施,但防御過度非但無益,反而有害。有的老年人雖然沒有什么大病,卻總是懷疑自己患了某種嚴重的疾病而到處求醫(yī)問藥,或對照著醫(yī)學書籍自己“找病”。這種對疾病過度恐懼的心理狀態(tài)是非常有害的。說得通俗一點,就是本來沒病的人,也可能“怕”出病來。不要怕病,但有病也不要諱疾忌醫(yī),積極治療就是了。
忘記恩怨,是指老年人要忘記過去的恩恩怨怨。人生旅途上總會經歷一些風風雨雨、坎坎坷坷和恩恩怨怨,不必對過去的事情耿耿于懷。有人說:“傷害自己的最好辦法,就是記住那些令你不快的事情。你‘懷念’它一次,它就傷害你一次。”為什么要自己傷害自己呢?我國科學工作者對長壽老人的凋查結果表明,性格開朗、心態(tài)平和是他們的共同性格特點。老年人要想獲得平和的心態(tài),最好的辦法就是寬容、豁達,給記憶裝一層濾網,濾去過去的不愉快,只留下快樂與自己相伴。
四個有,是指有個老伴、有個老窩、有點老底、有幾個老友。
有個老伴,是指夫妻白頭偕老當然最好,不幸喪偶之后,也應該找個合適的伴。俗話說:“滿堂兒女,不如半路夫妻?!崩戏蚶掀拊谝黄鹗亲詈玫纳罘绞剑瑑号俣嘁脖炔贿^夫妻之間的相互照應。即便是再婚的老年夫妻,相互的關照也要比子女的及時、周到、細致。老來有個伴,精神上可以相互安慰,生活上可以相互照顧,這種感情是其他親情關系無法替代的。
有個老窩,是指要有一個屬于自己的家。有個老人怕自己身后留給子女的房子要交遺產稅,于是將房產全部分給了子女。誰想分房之后,子女互相扯皮,把他當作了包袱,誰都不想盡贍養(yǎng)義務,他這家住幾天,那家住幾天,后悔極了。像這樣的例子可能極端了一點,但不管怎么說,老少之間難免有“代溝”,老年人有一個家,有一個獨立的小天地,起碼生活上要自由自在得多。
有點老底,是指留有一點積蓄。有積蓄的作用很奧妙,不說可以防備兒女不孝,重要的是有那么一點老底子,心里才能踏實,精神上才能放松,思想會有安全感。這對老年人身心健康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有幾個老友,是指有幾個情投意合的老朋友。年齡大致相同的老年人,生活經歷和人生觀基本相同,有共同語言,相互間更容易進行思想交流。老哥老姐在一起,平時一起聊聊天,有事相互幫幫忙,對身心健康很有好處。
五個要,是指要掉、要俏、要笑、要跳、要聊。
要掉,是指放下架子。對于原來有一定社會地位的老年人來講,這一點非常重要。離退休后,就不要再比職位高低、成就大小,也不要再講當初如何如j何。要把自己放在普通老百姓的位置上,用一顆平常心來看待和處理周圍事物。這樣就不會嘆息“人走茶涼”等等,就不一會因失落感的困擾而影響自己的心情。
要俏,是指穿著要漂亮一些,老來俏,讓自身的形象更美一些。老年人千萬不要有“上了年紀還講什么穿著打扮,有身衣服穿就行了”的想法。老年人衣著漂亮一點,能增強自信心,自我感覺就會年輕許多。
要笑,是指對生活充滿樂觀的情緒,時時保持著愉快的心態(tài)。有人說:“生活就像一面鏡子,你對它哭,它就對你哭,你對它笑,它就對你笑?!眰鹘y(tǒng)養(yǎng)生學認為,一個人如果精神愉快,性格開朗,對人生充滿樂觀情緒,就會陰陽平和,氣血通暢,五臟六腑協(xié)調,機體自然會處于健康狀態(tài)?,F(xiàn)代醫(yī)學也證實,心理因素對機體的健康有明顯影響,心胸豁達、性格樂觀開朗的人,則神經內分泌調節(jié)系統(tǒng)處于最佳的水平,免疫功能也處于正常狀態(tài)。
要跳,是指經?;顒?。適量的活動(包括體力勞動和體育運動)、可以活動筋骨,調節(jié)氣息、暢達經絡,疏通氣血,調和臟腑,增強體質,使人健康長壽。所以,有的專家說:“運動可以代替藥物,但藥物卻不能代替運動。”
要聊,是指經常與親人或朋友聊天。進行思想上和感情的交流。老年人(特別是空巢家庭的老年人)一定要走出家門,多參加社會活動和集體生活,多交—些朋友,多到大自然環(huán)境中去尋找樂趣。這就是我們提倡的“走出小天地,融人大自然”。房子的四壁就像個”口”字,人在當中,就是個“囚”字,我們?yōu)槭裁匆炎约呵粼诩依锬?走出家門,經常和朋友在一起,聊聊天,唱唱歌,散散步,或到風景名勝地去觀光旅游,都是解放自己、放松心情的好方法。聊天是一種最經濟實惠而且又非常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動,茶余飯后與家人或朋友聚在一起,談古論今,不但能調節(jié)情緒,促進大腦的思維活動,還能起到防治抑郁癥和老年癡呆的作用。
人老了,不像年輕時那樣天不怕地不怕了,有些時候你覺得沒什么好怕的,但對于老年人來說卻害怕的不得了。因此,作為兒女的要想孝敬老人,要想護理好老年人,需要了解老年人除了大把心事之外的“五怕”。
怕封閉
老人對社會的認知度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退化,老人不愿接受新事物。事實證明,越封閉的老人衰老得越快,越認為自己與這個社會不協(xié)調,因而讓老人從封閉的環(huán)境中走出來會更有利于老人的健康,如果老年人也能像年輕人那樣熱忠于上網、旅游,那么老人就會身心愉悅,減少疾病的發(fā)生。
怕賦閑
人在年輕時,經常希望老年時會衣食無憂,不用再勞作。但是真正老來閑下來就會發(fā)現(xiàn),精神無以寄托,每天打不起精神來,因而老了就更應該有點事兒做,哪怕幫人送送報、收收水電費,都可以讓他們的生活充實一些,減少抑郁癥的發(fā)生。
怕孤單
老人最怕的就是孤單,沒人陪。但當今社會年輕人都在外邊打拼,很少有時間陪陪父母,這時老人應該走出來,多參加一些集體活動,多結交一些自己的朋友,找?guī)讉€能說心里話兒的人,遠離孤單,樂觀向上的情緒會讓老人受益匪淺。
怕變故
有一句話叫做安度晚年,老年人年齡越大,心理承受能力越小,最受不了生活中的變故,哪怕只是小小的失意也足以讓老年人茶不思飯不想好幾天。因而一旦遇有變故,家人就要給予老年人更多的關注和心理開解。
怕疾病
人老體弱,一些疾病經常會侵襲老年人的身體,患了疾病的老年人心理會變得越發(fā)脆弱,對生活失去信心,這樣壞的心情極易引起疾病的惡化,如此反復,對老年人的健康極為不利。這樣的老人,需要經常看心理醫(yī)生,對其進行心理疏導,這樣才有利于他保持樂觀的情緒,戰(zhàn)勝疾病,健康長壽。
原來老年人有這么多害怕的東西,年輕人要多多了解老人的心理,從日常生活中幫助老人避免以上提到的“五怕”,這樣才有利于保持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核心提示:用藥時做到“四要、三注意、二不要”:即要遵醫(yī)囑服藥、要告知醫(yī)生所用藥物、要保存看病資料等、要定期檢查,注意藥物相互作用、注意身體的變化、注意飲食的選擇;不要自行改藥,不要道聽途說,錯把保健品當藥物。
年紀大的人難免有個小病小災,但很多老年人急于康復,常常不按照醫(yī)囑,擅自增加服藥劑量和服藥次數(shù),引來了本不該有的副作用。而對于臟器功能逐漸減弱的老年人來說,用藥時更要“以少為貴”。
1.劑量要減少。
俗話說“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藥物發(fā)揮療效也需要一個過程。而且,比起年輕時,老年人消化功能減弱,吸收藥物可能變慢;肝藥酶的生成及活性逐漸減低,使他們對藥物的敏感性增強,易發(fā)生不良反應;腎臟的排泄功能降低,更容易蓄積中毒。以上情況都提示老年人用藥應因人而異,從小劑量開始,根據(jù)年齡、性別、體重、患病程度等調整用藥方案。
2.品種少而精。
老年人記憶力下降,可能無意識地誤服、漏服或多服藥物,若用藥品種過多更容易出現(xiàn)這些情況。
3.用藥應適度。
老年人對疾病的治療目標也不宜定得過高。有時過度治療可能比疾病本身危險性更大。例如老年人高血壓大多伴有動脈粥樣硬化,血壓降至135/85毫米汞柱左右即可,血壓太低可能誘發(fā)腦卒中。
調查顯示,目前老年人日常用藥少則3-5種,多則7-9種,這其中既包括醫(yī)生開的部分治療藥物,也包括老人或孩子輕信廣告而自購的所謂營養(yǎng)保健品。老年人生活中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嚴格遵守每幾小時需服藥一次的等待中度過的。
然而,醫(yī)生們在對現(xiàn)代老年人所具有的強烈自我保健意識感到欣喜的同時,不免又多了幾分憂慮:大部分老年人缺乏對藥物的性能、藥理常識的基本了解,對老年人的生理特點也缺乏足夠的認識,盲目吃藥常常適得其反。
隨年齡的增加,人體各系統(tǒng)、器官、組織的結構和功能都在發(fā)生變化。如心臟指數(shù)每年下降0.8%左右,腎血流量每年減少1.9%,肝血流量減少1.5%,腦血流量減少0.4%。70歲左右的老人,平均胃酸缺乏20%-30%,老年人體內總水分減少10%-15%。這些機體臟器、組織結構和功能的減退,尤其是心、腎功能的減退直接影響了藥物的吸收、分布、代謝及清除。另有統(tǒng)計資料表明,使用1-5種藥物時,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3.4%,使用6種以上藥物時,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4.7%,可見同時服用大量藥物或長期不規(guī)范用藥會給老年人帶來很大的危害。
老年人用藥當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1.明確診斷,對癥下藥。首先應當權衡利弊,確定是否需要用藥。許多疾病只要合理安排生活、調理飲食、加強鍛煉便可不治而愈。老人切忌動輒服藥,應消除完全依賴藥物的不良心理。如高脂血癥的患者,首選當是調整飲食結構、改善生活方式,而不是馬上服藥。
2.個體化給藥。由于老年人存在個體的衰老、受損程度及藥物治
療史不同等眾多相關因素,對藥物效應有明顯的個體差異性,因此,日常用藥必須遵循個體化原則,對許多藥物要在治療過程中密切觀察并及時調整。藥物使用應從小劑量開始,通常我們推薦的劑量為成年人劑量的1/4-1/3,然后逐漸加量,直至最低安全有效維持量。如普萘洛爾、哌替啶、吩噻嗪類藥物的使用,因個體用量差異較大,當嚴格遵循個體化原則。用藥時間的長短亦應視病情及個體反應而定,尤其是對毒副作用大的藥物,不應連續(xù)用藥到疾病完全治好才停藥,當遵循中醫(yī)學所提倡的“中病輒止,不可過劑”的用藥原則,以免人體元氣大傷。
3.用藥宜精,藥量宜輕。部分老年人仍存有“藥味多,用量大,花錢多,療效好”的錯誤觀點。殊不知老年之體由于正氣不足,臟腑虧虛,生理功能減退,已不堪重劑。藥量應力求適中,既要避免杯水車薪,藥不勝病,也不能藥過病所,誅罰太過。所以,處方用藥貴在精,用藥以味少而勝多。老年人往往同時患有多種疾病,但也不可急于求成,用藥也應有主次、輕重緩急之分。
4.聯(lián)合用藥選些中藥。為了盡量減少藥物的不良反應,老年人用藥宜以小劑量為好,如不足以產生療效,就需要聯(lián)合用藥。如小劑量利尿劑加中藥健脾利濕或溫陽利水方治療老年人水腫,可明顯提高療效,減少不良反應的發(fā)生。尤其對有多種慢性疾病、需要長期服藥治療的老年患者,我主張盡量聯(lián)合中藥治療。
5.加強用藥后的監(jiān)測。對于需長期服用藥物的老年人來說,如應用頭孢類和氨基甙類抗生素以及噻嗪利尿劑,應定期監(jiān)測肝功能、腎功能、電解質及酸堿平衡狀態(tài);對長期服用地戈辛、氨茶堿的患者應盡可能到有條件的醫(yī)院做血藥濃度監(jiān)測,以便醫(yī)生根據(jù)血藥濃度及時調整藥物劑量或給藥間隔時間,防止不良反應的發(fā)生。
第一、迎風呼吸
不宜理由:冬季氣候寒冷,在運動過程中,人體吸入大量的冷空氣,對呼吸、消化等器官產生不良刺激,會誘發(fā)和加重呼吸和消化等器官方面的疾病。
第二、不做準備活動
不宜理由:冬季氣溫低,有些人,特別是老年人,四肢末端的血液循環(huán)變慢,韌帶的彈性、伸展性和關節(jié)的伸展性較低,如果不做準備活動,容易引起運動中的傷害事故。
第三、動作猛硬
不宜理由:氣候寒冷,在運動過程中動作生猛,易引起高血壓、動脈硬化、脊椎骨質增生等疾病癥狀。
第四、帶口罩鍛煉
不宜理由:有些人,特別是老年人因為怕冷、怕感冒而戴口罩鍛煉,甚至戴口罩長跑,這是很不科學的做法。這是因為口罩把鼻子擋住,不利于鍛煉時通氣量增加的需要,阻礙呼吸的順利進行,影響氧氣的吸入,使人產生憋氣、胸悶、心跳加快等不適感。
第五、晨練后馬上吃過燙食物
不宜理由:冬季氣候寒冷,在鍛煉結束后,馬上吃過燙食物,容易發(fā)生吐血、便血等病癥。
1.忌精神刺激、喜怒無常、驚恐思慮等。人到老年之后,氣血虧虛、營衛(wèi)不調,五臟六腑功能日益衰退,如在這個自然衰老過程中受到外界的不良精神刺激后,容易發(fā)生老年性癡呆。老年人應以積極的心態(tài),做到樂觀、愉快、寬宏大量、熱愛生活,以防止智能衰退,同時還應保持與周圍環(huán)境及人群的接觸,以延緩心理的衰老過程。
2.避免損害腦細胞的疾病。如腦炎、顱外傷、腦血管疾病、慢性中毒及內分泌紊亂等疾病均是老年性癡呆發(fā)病的誘因。而且忌長期使用降血壓、鎮(zhèn)靜安定劑等藥物,以避免這類藥物對腦功能的干擾,加速病情發(fā)展。
3.忌營養(yǎng)攝入不足或維生素缺乏,忌飲酒吸煙。老年癡呆與飲食有著很密切關系,研究發(fā)現(xiàn)牛奶、雞蛋、魚、肉、動物肝臟等優(yōu)質蛋白食品對大腦機能有強化作用,大量的蔬菜、水果及豆制品可補充維生素B、C、E,防止營養(yǎng)不足引起的智能障礙。吸煙使體內小動脈收縮變窄、加重病情,所以老年人應戒煙戒酒。
4.忌缺乏適當體力活動及腦力勞動。調查顯示長壽老人均堅持一定量的體力與腦力活動,這種持久且適量的活動,不但能促進血液循環(huán)及新陳代謝,且能加強神經系統(tǒng)的活動,提高調節(jié)能力,這樣有利于防止或延緩智力衰退。
5.忌病人無人照看。病人由于病情的發(fā)展,會出現(xiàn)諸如自傷、傷人、毀物、縱火等行為,因此應有專人照看,以防發(fā)生不測意外。
感謝閱讀養(yǎng)生路上網養(yǎng)生人群頻道的《老人用藥需掌握五先五后》一文,本文由我們優(yōu)質撰寫和整理而成,希望在您養(yǎng)生路上能幫上忙,也同時希望您繼續(xù)閱讀我們?yōu)槟臏蕚涞摹?a href="/laorenyangshengwuji/">老人養(yǎng)生五忌”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