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養(yǎng)生方子
2020-12-23要想濕疹跑,祛濕排毒是首要!中醫(yī)教你:3種方子+1涂抹,有效!
濕疹作為一種常見的由多種內(nèi)外因素引起的皮膚疾病,具有對稱分布、反復發(fā)作、瘙癢劇烈、易演變成慢性等特征。其可發(fā)生于任何年齡、任何部位、任何季節(jié),但常在秋冬季復發(fā)或加劇滲出傾向。
中醫(yī)文獻中記載的"浸淫瘡"、"旋耳瘡"、"奶癬"等類似西醫(yī)學的急性濕疹、耳周濕疹及嬰兒濕疹等。近年來,隨著氣候環(huán)境的變化、人們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飲食結構的改變等,濕疹的發(fā)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威脅著人們的身心健康。
中醫(yī):濕疹要分型,且對癥下藥1、風熱型
【證見】 皮膚見紅斑、丘疹、鱗屑、結痂,或有少量滲液。舌質紅,苔薄白或薄黃。 【治法】 疏風清熱,佐以利濕。 【方藥】 消風散(陳實功《外科正宗》)。
【處方】荊芥、防風、牛蒡子、苦參各12克,蟬蛻9克,生地黃25克,生石膏30克(先煎),魚腥草30克,金銀花15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劑。
瘙癢
更多>>皰疹是指病毒引起的皰疹疾病,對于皰疹大家都不陌生,也是比較常見的一種癥狀。皰疹分好多種出現(xiàn)的位置也不同,有單純性的皰疹,有帶狀皰疹,還要生殖器皰疹,咽頰炎皰疹等一些癥狀。當患上皰疹等疾病首先要保持皮膚的清潔,防止細菌繼續(xù)感染等。
帶狀皰疹中藥治療偏方:
1.毒瘀并解方
黃芩10~15g,山梔10~15g,莪術10~15g,元胡6~10g,豬苓15~30g。將上藥(除元胡外)用水浸泡30分鐘,先將元胡放入,煎20分鐘,再與余藥同煎30分鐘,每劑煎2次,將所得藥液混合。每日1劑,分2次溫服。服用本方時,忌食辛辣油膩之品。黃芩性味苦寒,清熱解毒,燥濕瀉火,用以為君;山梔為臣,與黃芩共奏清熱解毒之效;莪術行氣破血,消積止痛;元胡活血散瘀,行氣止痛,二者為佐藥,共奏疏達氣血之瘀滯而止痛之功效。豬苓利水滲濕,驅邪從小便而走,佐助君藥清熱之功。全方藥簡力專,清熱解毒,活血化瘀,而達消疹止痛之效。2.活血散瘀湯
更多>>何為醫(yī),嚴格來說,醫(yī)可以分為中醫(yī)和西醫(yī),兩種方式都能治療疾病,角度不同治療效果也不一樣。一般而言,中醫(yī)治療副作用較小,肥胖也可以通過中醫(yī)治療,效果顯著。那中醫(yī)減肥方子有哪些?
1.利濕除水茶
配方:澤瀉、車前子、玫瑰、洛神花
做法:將一切藥材洗凈后,放在蒸鍋中加水熬煮半個小時去渣飲汁即可。
成效:消除身體水腫。
2.刮油清腸胃
配方:桑葉10克,百合10克,桑葚10克,天冬10克,決明子10克,番瀉葉10(可根據(jù)需求加2-3克)
做法:將藥劑倒入剛燒開的水燜幾分鐘即可。能夠拿來當茶喝,遲早各至少喝一大杯。一天大約泡一劑,或許兩天泡一劑,以一個星期為一個階段。
成效:這個偏方的作用即是協(xié)助體內(nèi)刮油,整理腸胃,運用一段時間之后就會感受食欲會減小。
3.消脂排油茶
配方:何首烏、山楂、紅薏仁、生地
做法:鍋中加水,然后倒入一切洗凈的藥材燉半個小時,去渣飲汁即可。
成效:消除體內(nèi)脂肪和油分。
4.
更多>>林女士已經(jīng)尿頻一個多月了,以前從來沒有這種情況,做了幾次尿常規(guī)、泌尿系統(tǒng)b超和婦科檢查都顯示正常,后來在市里一家大醫(yī)院檢查。“醫(yī)生說我是患了尿道綜合征,神經(jīng)引起的,給我開了一些鎮(zhèn)靜的藥和黃酮哌酯片,但是吃了兩個星期也沒有好轉。究竟我得的是什么???”林女士說,西藥不管用,所以想了解一下中醫(yī)有什么辦法?
中醫(yī)師表示,從林女士描述的癥狀和所做的檢查看,初步判斷你是尿道綜合征,在中醫(yī)上屬于“淋證”(主要是熱淋、氣淋、勞淋)范疇,以小便頻、急、澀、痛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總體上分為膀胱濕熱及脾腎虧虛、肝郁氣滯。腎虛是發(fā)病基礎,膀胱濕熱及肝郁氣滯是發(fā)病的誘因。
凡熱者宜清,澀者宜利,下陷者宜升提,虛者宜補,陽氣不固者宜溫補命門,隨證施治。
肝氣郁結型:尿頻、尿急、尿痛,少腹?jié)M痛,舌質帶青,脈沉弦。治宜疏肝解郁,利氣疏導。方藥:柴胡、當歸、白芍、沉香、陳皮、茯苓各10克,冬葵子、王不 更多>>
中醫(yī)治療早泄的方子
1、人參、白術各9克,黃芪12克,當歸10克,茯神9克,遠志、棗仁各6克,龍眼肉12克,木香、甘草各6克。水煎服,日1劑,分2次服。本方補益心脾,適用于心脾虛損所致的早泄。
2、龍膽草15克,黃芩10克,梔子9克,澤瀉12克,木通10克,車前子9克,當歸10克,生地、甘草9克。水煎服,日1劑,分2次服。本方清瀉肝經(jīng)濕熱,適用于肝經(jīng)濕熱所致的早泄。
3、生地黃10克,山萸肉、山藥、知母、黃柏、澤瀉、丹皮、金櫻子各9克,沙苑蒺藜10克,龍骨、牡蠣各30克。水煎服,日1劑,分2次服。本方滋陰潛陽,適用于陰虛陽亢所致的早泄。
4、附子、肉桂各6克,熟地、山萸肉各9克,茯苓10克,澤瀉、山藥各12克,丹皮10克。水煎服,日1劑,分2次服。本方益腎固精,適用于腎氣不因所致的早泄。
早泄的癥狀
1、輕度早泄癥狀
在陰莖通過陰道的5分鐘之內(nèi),在通常情況下都會在正常抽動的次數(shù)不足于一百多
更多>>隨著現(xiàn)在社會當中競爭越來越大,忙碌的工作當中難免會給我們身體健康存在很大的隱患,腎虛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腎虛的原因是什么,中醫(yī)補腎方子有哪些?或許大家并不知道,腎虛的原因跟我們的身體不良生活習慣有著很大關系,那么關于中醫(yī)補腎方子有哪些呢。
中醫(yī)補腎的學問其實很講究。下面介紹一些基本的常識。
檢驗自己是腎陰虛還是腎陽虛,可以簡單地區(qū)分是怕冷還是怕熱來辨別,陰虛的大多臉發(fā)紅、五心煩熱;陽虛的則怕冷,四肢發(fā)涼,面色蒼白。再如,補陽藥多是熱性藥,如附子、肉桂、鹿茸、淫羊霍、肉苡蓉、巴戟天等;
補陰藥多是甘寒藥,主要有石斛、玉竹、山茱萸、枸杞子、女貞子、桑寄生、西洋參等。補陰中成藥的代表是六味地黃丸,補陽中成藥的代表是金匱腎氣丸。同時,由于中醫(yī)還講究“陰陽互根”,因此治療中還要做到“善補陰者,陽中求陰;善補陽者,陰中求陽”。
看,補腎有多復雜!所以你如果真有病,必須首選看懂行的醫(yī)生,一定要在醫(yī)生
更多>>濕熱就是我們長說的邪濕,濕熱的原因有很多種,外邪主要感受濕熱之邪,夏秋之交,暑熱未盡,水濕泛濫,濕熱最盛,侵犯人體,蘊結為病。還有的是飲食不當嗜肥甘厚膩,釀濕生熱;嗜酒、過飽、過食肥甘厚味及不潔的飲食等。所以當身體出現(xiàn)了濕熱癥狀的時候我們就得去濕熱。
人參健脾丸:
組成:由人參、白術、甘草、山藥、蓮子、白扁豆、木香、草豆蔻、陳皮、青皮、六神曲;谷芽、山楂、芡實、薏苡仁、當歸有很多,、枳殼等藥物組成。功能:健脾養(yǎng)胃,消補兼施??诜看?-12 克,每日2次。附子理中丸:
組成:含附子、黨參、白術、干姜、甘草等中藥。功能:口服每次6— 9克,每日3次。孕婦慎用。龍膽瀉肝丸:
成份:龍膽、柴胡、黃芩、梔子(炒)、澤瀉、木通、車前子(鹽炒)、當歸(酒炒)、地黃、炙甘草。功能:清肝膽,利濕熱。用于肝膽濕熱,頭暈目赤,耳鳴耳聾,脅痛口苦,尿赤,濕熱帶下。加味香連丸:
主要功效:清熱祛濕,化滯止痛。適用病癥:大腸 更多>>甲亢是現(xiàn)實生活中常見疾病,很多人對于甲亢并不陌生,引起甲亢的原因有很多種,青年人發(fā)生甲亢幾率非常高,不注意身體,沒有生活規(guī)律,經(jīng)常發(fā)脾氣就會容易引起甲亢,出現(xiàn)甲亢要及時檢查身體進行治療。
甲亢癥狀
心慌氣短:
心悸,感覺很難呼吸,上氣不接下氣,爬樓梯,平時走路,沒一會就會感覺到很累,這個也有可能是甲亢的癥狀,需要進行一個系統(tǒng)的檢查,排除疾病的發(fā)生。
突然的消瘦:
如果在短時間之內(nèi),人突然消瘦了許多,也要警惕甲亢的發(fā)生,可不要因為體重減下去了偷偷的樂,這個很有可能是甲亢發(fā)生的癥狀之一。
食欲大增:
食欲大增,沒一會就會感覺餓,吃的特別多,身體卻仍然很瘦,怎么吃感覺都不會飽,這是因為甲亢患者,身體機能十分的興奮,消化的非常的快,所以就會有食欲大增卻依然消瘦的癥狀發(fā)生。
甲亢中醫(yī)方子
黃芪12克、郁金12克、夏枯草15克、連翹10克、白花蛇舌草20克、赤芍15克、穿山甲3克、三棱10克、莪術10
更多>>1、紫蘇萊菔粥
紫蘇子、萊菔子、芝麻各15克,研成粉末,粳米100克,同加水煮粥,每日1劑,分2次使用。
2、核桃芝麻散
黑芝麻200克,核桃仁200克。將黑芝麻洗凈,入鍋炒香研碎,加適量的白糖攪拌,每次吃15克,每日2次。
3、豬血菠菜湯
鮮菠菜250克,豬血150克,肥豬肉25克。將豬肉切片調(diào)適量淀粉待用,豬血切成片。用清水煮沸,加入菠菜、肉片、鹽,熟后分數(shù)次佐餐。
4、芝麻杏仁蜜
蜂蜜100克,苦杏仁30克,黑芝麻60克(研末),調(diào)和蒸熟,每日分2次服。用于血虛腸燥便秘者。
5、黃芪二仁湯
黃芪20克,火麻仁10克,郁李仁10克,陳皮5克,蜂蜜15克,煎湯飲服。用于氣虛便秘。
6、冰糖燉香蕉
香蕉3只,冰糖30克。將香蕉剝皮,與冰糖共燉,每天2次,連用3日。
更多>>血管瘤是一種常見皮膚組織疾病,血管瘤一般是存在于皮膚皮下,血管瘤的大小、位置不定。如果血管瘤的位置處于頸部會導致出現(xiàn)聲音嘶啞、吞咽時產(chǎn)生阻礙等癥狀,一般血管瘤的西醫(yī)治療方法為激光、手術等,今天為大家介紹的血管瘤的中醫(yī)治療方法,一起了解下。
中醫(yī)學認為血管瘤的病因以氣滯血瘀者為多件,或因飲食失節(jié),脾虛失運,水濕不化,聚而成痰,痰滯脈絡,與血氣相結聚積而成癥瘕。對本病的治療,多采用行氣疏肝、活血化瘀、軟堅散結為主,但在具體血管瘤治療中應分辨氣滯、血瘀之偏重。
如以血瘀為主,就采用以下藥物:羚羊骨、水牛角、牛黃、赤芍清熱涼血止痛;柴胡、黃皮核、素磬針等理氣開郁;丹參紅花活血化瘀;炒山甲、皂角刺、川足軟堅散結、走竄經(jīng)絡。如以氣滯為主,就采用以下藥物:柴胡、郁金、黃皮核、素磬針等行氣解郁;配丹參、紅花、三棱、莪術、大黃活血化瘀;炒山甲、皂角刺、川足軟堅散結、通絡止痛。
其往往淤積日久,非單純行氣活血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