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ndadi.net - 立春養(yǎng)生】
古人將立春定為24個節(jié)氣之首。立春之日,晚上七點時仰望星空,可見北斗七星的斗柄正指向東北,即方位角45度的地方,古人稱為艮(八卦之一)的方向。
立春的立表示開始,春表示季節(jié),故立春有春之節(jié)氣已開始之意。農諺有春打六九頭、幾時霜降幾時冬,四十五天就打春之語,從冬至開始入九五九四十五天,因而立春正好是六九的開始。
立春作為節(jié)令早在春秋時就有了,那時一年中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八個節(jié)令,到了《禮記月令》一書和西漢劉安所著的《淮南子天文訓》中,才有24個節(jié)氣的記載。在漢代前歷法曾多次變革,那時曾將24節(jié)氣中的立春這一天定為春節(jié),意思春天從此開始。這種叫法曾延續(xù)了兩千多年,直到1913年,當時的國民政府正式下了一個文件,明確每年的正月初一為春節(jié)。此后立春日,僅作為24個節(jié)氣之一存在并傳承至今。
立春亦稱打春、咬春,又叫報春。這個節(jié)令與眾多節(jié)令一樣有眾多民俗,有迎春行春的慶賀祭典與活動,有打春的打牛和咬春吃春餅、春盤、咬蘿卜之習俗等。
自周代起立春日迎春,是先民于立春日進行的一項重要活動,也是歷代帝王和庶民都要參加的迎春慶賀禮儀。
在周代立春時,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去東郊迎春,祈求豐收,回宮后要賞賜群臣,布德和令以施惠兆民。到東漢時正式產生了迎春禮俗和民間的服飾飲食習俗。在唐宋代時立春日,宰臣以下都入朝稱賀。到明清兩代時,是立春文化的盛行時期,清代稱立春的賀節(jié)習俗為拜春,其迎春的禮儀形式稱為行春。在這些迎春活動中服飾與打牛是很重要的習俗之一。明清時京兆尹和各府衙官員,都必須將官服穿戴整齊,去東郊的東直門外五里的春場去迎春,即按規(guī)定的儀仗,制作的春牛芒神、柳鞭等舉行迎春禮儀,然后進宮朝賀并接受賞賜。
打牛儀式是由縣府執(zhí)行,在舊縣志上有詳細描述:立春前有司迎句芒神于東郊,里市各扮故事表演,曰慶豐年。民之男女攜兒女看春,俟土牛過,各以豆麻撒之,謂散痘消疹。立春日祀芒神(指傳統(tǒng)中統(tǒng)管農事的地神,亦稱春天之神)圣,鞭土牛(用泥土塑造的一個牛狀物,亦稱春牛)畢,民爭土塊歸置牲圈取畜養(yǎng)蓄息地。是日喜晴厭雨,歌曰:但得立春晴一日,農夫不用力耕田。說的是,打牛的前一天,先把土牛放在縣城東門外前,稱為立牛,其旁要立一個攜帶農具揮鞭吆牛的假人做耕夫,以此表示春令的到來,農事宜提前準備。那耕夫如站在牛前,表示春令早來應早些備耕;耕夫立在牛后,則表示春令遲到;若人牛并行,則春令適中。立春日當天,各官府要奉上肉果食品于芒神土牛前,于正午時舉行隆重的打牛儀式,吏民擊鼓,由官員執(zhí)紅綠鞭或柳枝鞭打土牛三下,然后交給下屬吏與農民輪流鞭打,把土牛打得越碎越好,以示人們對春天的熱愛.隨后,人們歡笑著搶土牛的土塊帶回家入牲圈,象征槽頭興旺。據說當天如天晴,萬民高興;若天明遇雨,則表示晦氣不利,預示這一年年景將不佳。
民間迎春活動亦很熱鬧。立春日時,四合院與農家院里要高掛春幡,各家門框上都要貼上用紅紙書寫的對聯(lián),如一門歡笑春風暖、四季祥和淑景新,或瑞雪豐年,八方獻瑞、春風得意,六合同春等聯(lián)語,院內屋內墻上也貼滿迎春、宜春以及福字,使院里一片紅彤彤的景色,顯得春意濃濃,也象征著吉祥。大人孩子要換上潔凈的新裝,婦女們臉上抹上胭粉,頭上插上寫著春字福字的紅絨花,或用彩色綾羅,剪出象征春天已到的春燕花鳥等簪在發(fā)髻上,也有的用紅紙剪刻個雄雞形狀貼在屋門上,因雞與吉諧音,有吉祥如意之意。剪綺裁紅妙春色,宮梅殿柳識天情?,幙鸩恃嘞瘸嗜?,金縷晨雞未學鳴。這首古詩正寫出春色滿院,歡樂迎春的情景。
另外,有些村鎮(zhèn)立春日舉辦迎春會,常找個十多歲的少年化裝成一個官老爺,身穿紙宮服,衣戴紙帽,腳蹬紙靴,騎著個牛,前往祭祀壇,帶領百姓祈禱保佑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沿途敲鑼打鼓,放鞭炮以迎春天到來。
舊京時還有農家找一男童,穿青衣戴青帽,站在田野中,然后眾農家敲著鑼鼓,從田野里將小孩拜迎回來,叫做迎春。至今也有農家寫些迎春接?;虼旱郊遗d旺等紅條幅貼在墻上,并擺上果品或春盤,恭候春的到來。因這些迎春禮儀,裝飾及服飾及打牛等活動,故立春也稱為打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