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養(yǎng)生吃紅豆可祛濕消腫 冬季驅寒暖寶寶怎么用
女人冬季驅寒祛濕養(yǎng)生茶。
千保健,萬保健,心理平衡是關鍵。千養(yǎng)生,萬養(yǎng)生,心理平衡是“真經”。生活中,不同年齡的人都開始關注如何養(yǎng)生,很多人身體不好,和他們不注重養(yǎng)生有關系。四季養(yǎng)生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以下是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收集整理的“冬季養(yǎng)生吃紅豆可祛濕消腫 冬季驅寒暖寶寶怎么用”,歡迎您閱讀和收藏,并分享給身邊的朋友!
隨著天氣逐漸轉冷,可是在大街上還是看到很多愛美的妹妹們穿著迷人的短裙,難道她們不怕冷嗎?原來她們有絕招,那就是暖寶寶。也許有些人還不太了解暖寶寶是什么?下面看看暖寶寶的詳細介紹,包括暖寶寶是什么?暖寶寶怎么用?
暖寶寶是什么?
暖寶寶是采用鐵的“氧化放熱”原理,利用微孔透氧技術,采用完全隔絕空氣的方式,使產品具有散熱均衡、發(fā)熱持久、直接撕開外包裝便可發(fā)熱,能保持51度-60度左右溫度約12小時以上。
暖寶寶現(xiàn)在成為了流行的取暖驅寒,熱敷理療的時尚用品。特點為片狀貼劑,是由原料層、明膠層、無紡布袋三部分組成的,原料層置于無紡布袋內,明膠層用于使一貼熱粘附在衣服上。原料層是由鐵、石、活性炭、無機鹽、水等合成的聚合物,可在空氣中氧氣的作用下發(fā)生放熱反應。無紡布袋的特點是均勻不漏、透氣性好。明膠層選用日本特有的優(yōu)質壓敏膠涂層,粘結牢固,絕不污損衣物。
暖寶寶怎么用?正確使用暖寶寶可暖胃緩解痛經
中國中醫(yī)科學院教授楊力介紹說,暖寶寶貼在背上最為保暖,可以讓全身都感覺到熱量。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來選擇。如果在經期,可以選擇貼在肚臍下方小腹部;如果冬季因寒冷消化不良者,可以敷貼在胃部,促進營養(yǎng)的消化和吸收;如果是有肩頸疾病或冬天因穿低領衣等肩部受風者,可以貼在肩部或后頸部;關節(jié)炎患者,可以貼在雙膝關節(jié)處;如果只是平日畏寒沒有特殊癥狀的人,可以貼在后腰的腰眼處。
冬季天氣寒冷,運動量比較少,水液不能隨氣血流動,滯留在人體細胞之間,使人體迅速膨脹起來,變得肥胖。冬季養(yǎng)生吃些紅豆祛除體內濕氣,能通小腸利小便去腫脹。
冬季養(yǎng)生吃紅豆的功效與作用
1.祛濕清熱
中醫(yī)看來,都意味著體內有濕。水液不能隨氣血流動,滯留在人體細胞之間,使人體迅速膨脹起來。而紅小豆含有豐富的B族維生素和鐵質,還含有蛋白質、脂肪、糖類、鈣、磷、尼克酸等成分,具有清熱利尿、祛濕排毒作用。
2.排毒減肥作用
紅豆不僅是美味可口的食品,而且是醫(yī)家治病的妙藥,《本草綱目》說其性下行,能通小腸利小便去腫脹?,F(xiàn)在的人十個里面起碼有五六個身體發(fā)福,這也是腫,叫做體態(tài)臃腫。在中醫(yī)看來,肥胖也好,水腫也好,都意味著體內有濕。水液不能隨氣血流動,滯留在人體細胞之間,使人體迅速膨脹起來。水腫如此,肥胖也是如此,只不過是程度有深有淺而已。祛濕性極強的藥物或食物能祛除這些滯留在人體的水液,也就能消腫。
延伸閱讀
冬季天氣寒冷、氣候干燥,人們隨時可能被呼吸道疾病“襲擊”。 按照中醫(yī)學的觀點,立冬后草木凋零,蟄蟲伏藏,萬物活動趨向休止,陽氣潛藏,陰氣盛極,因此要遵循“秋冬養(yǎng)陰”“無擾乎陽”“虛者補之,寒者溫之”的古訓,注重飲食調養(yǎng)。
通過調節(jié)飲食,來達到潤肺的目的。我國傳統(tǒng)醫(yī)學早就證明了“以食潤燥”的效果,從飲食上調理肺臟的原則看,生津潤肺、養(yǎng)陰清燥的食品最適合在冬季食用。
首先,要多吃富含維生素A和β—胡蘿卜素的食物,比如黃綠蔬菜、蛋類、黃色水果、鯽魚等,醫(yī)學研究顯示,反復呼吸道感染的人,大約70%血清中的維生素A水平低于正常數(shù)值。缺乏維生素A,會使呼吸道上皮和免疫球蛋白的功能受損,容易引起呼吸道感染。
第二,多吃滋陰潤肺的食物,銀耳、百合、蓮子、梨、藕、蘿卜、荸薺、山藥、蜂蜜等都是不錯的選擇。堅果類的食物潤肺效果也很好,比如杏仁,其味苦辛、性溫,苦味入肺,能降肺氣;辛味疏散,可宣肺止痰、止咳定喘。《本草綱目》亦說杏仁其用有三:“潤肺,消食積,散滯氣”,是應用已久的一種藥食俱佳的食物。另外,杏仁中富含蛋白質、脂肪、多種維生素及礦物質等,常吃可以增強抵抗力,幫你在冬天遠離感冒襲擊。
因此,平時不妨多吃一些,尤其是老慢支、哮喘病患者。冬天寒冷,喝上一杯熱的杏仁露會讓你的肺更加水潤,露露股份生產的杏仁露露,就是個不錯的選擇。也可以在杏仁露中加入銀耳、雪梨等潤肺養(yǎng)陰的食物,熬成杏仁羹,潤肺平喘的功效更能加倍。
第三,要多喝水,冬天天氣干燥,多喝水可以有效預防呼吸系統(tǒng)疾病,千萬不能等到口渴時再喝,早晨起來先喝一杯水,這一點尤為重要。
下面就來更小編我一起學習冬季暖驅寒湯食補吧!讓你溫暖過這個冬天:
一、鮮嫩羊肉湯
原料:羊肉 枸杞 生姜 花椒 胡椒 香菜 胡蘿卜。
做法:
1、將羊肉洗凈切片帶用。
2、生姜去皮洗凈切片,胡蘿卜洗凈留根切塊。
3、鍋內放入稍微油待熱放入生姜花椒爆香放入羊肉炒至肉紅色退去放入清水。
大火煮5分鐘放入胡蘿卜小火悶10分鐘放入胡椒 雞精 香菜 鹽即可。
二、牛腩燉蘿卜
原料:牛腩、蘿卜、香菜
做法:
1、先將蘿卜去皮后切成塊,牛腩肉清洗后在開水鍋里焯去血水撈出。
2、然后將牛腩肉放入鍋里加入開水、料酒、生姜片,大火開再小火燉酥后,再加入蘿卜塊同煮。
3、最后等煮至牛腩酥爛蘿卜軟湯色濃白,放入鹽、胡椒粉、雞精、香菜入味即可。
三、淮杞羊骨湯
材料:羊骨(或羊肉)1斤、淮山藥一斤、
黨參黃芪各一小把、桂圓枸杞子各一小把、生姜幾片、黃酒30克、鹽適量
做法:
1.羊骨斬成塊,淮山藥去皮切塊。藥材洗凈。
2.煲內放入羊骨、黃芪黨參、生姜、黃酒和適量水,煮開后轉小火煲一個鐘。
3.再放入淮山煮1個鐘,最后加入桂圓枸杞煮十分鐘,下鹽調味即可。
四、桂圓鵪鶉湯
材料:鵪鶉2只、大紅棗5顆、桂圓1小把、蜜棗3顆、無花果3顆、淮山(又叫山藥)數(shù)片、枸杞適量、蓮子及百合各1小把、干瑤柱數(shù)顆、小魚干幾條、胡蘿卜一根、姜絲若干。
調料:鹽、雞精
做法:
1. 紅棗洗凈去核,其他中藥材用水略沖,胡蘿卜去皮切塊。
2. 鵪鶉放進沸水中略煮后撈起,以去血水及冷藏的味道。
3. 燒一鍋水,水沸騰后把所有材料放進去,先以大火沸煮20分鐘,再改用中小火慢熬23個小時即可,吃時加適量鹽和雞精。
導讀:冬季艾灸養(yǎng)生,你覺得合適嗎?艾灸可以補陽驅寒,是秋冬進補的一個好方法。不過,艾灸并非人人皆宜,那么冬季艾灸養(yǎng)生要注意什么呢?下面小編為您介紹冬季艾灸養(yǎng)生的注意事項。
冬季艾灸養(yǎng)生
艾灸具有奇特養(yǎng)生保健的作用。用灸法預防疾病,在我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黃帝內經》中有記載,大風汗出,灸意喜穴,說的就是一種保健灸法。中醫(yī)學認為,艾灸可疏通經絡、調和營衛(wèi)達到預防早衰、防治疾病的目的。艾灸可以調整人體的陽氣,屬于溫補,在秋冬季節(jié)使用可以達到養(yǎng)生保健的目的。
在冬季做艾灸可以達到以下的效果:
1、溫經通絡,行氣活血。傳統(tǒng)中醫(yī)認為,氣血通暢,才能維持人體正常生命活動。氣血有遇溫則行,遇寒則凝的特點,艾灸療法可以使高溫透徹身體肌骨經脈,使寒冷的氣血溫暖起來,流動更加暢快。
2、驅寒逐濕,消淤散結。艾火的純陽熱力和藥力,能夠迅速打開氣結,消散淤血。正陽氣進入體內,能夠清除濕濁之氣,散寒回陽。
3、溫中補氣,保健強身。艾灸療法歷來就被醫(yī)家公認為能激發(fā)人體免疫系統(tǒng)功能,促進新陳代謝。更多的人體正氣,能提高體內各組織器官的抗病能力,具有良好的補益強身的養(yǎng)生功效。
艾灸保健法所需的用具和操作方法都更為簡便只需要一只手和一根艾條。比如,女性朋友冬天如果常感到手腳冰冷、小腹冷痛,可以溫灸關元穴(肚臍正下方四橫指),每天兩次,每次15分鐘;用艾條懸灸或將艾絨搓成數(shù)個小圓錐狀,下面墊姜片或附子片灸都可以。
冬季艾灸補陽氣:兩大養(yǎng)生穴最關鍵
中醫(yī)養(yǎng)生理論認為,冬季陽氣潛藏,人體代謝緩慢,而萬病皆損于陽氣。因此冬至過后防病養(yǎng)生,補陽是關鍵所在。艾灸,是驅寒補陽不錯的選擇。冬季艾灸補陽,一定要灸神闕穴和關元穴。
1、艾灸神闕穴:最適合的穴位是神闕穴。艾灸神闕穴,可將初生之陽堅固在體內,慢慢生發(fā)生長,為體所用。神闕穴的位置就是肚臍。肚臍位于人體黃金分割點上,是調整人體功能最佳作用點。神闕穴是五臟六腑之本,為任脈、沖脈循行之地、元氣歸藏之根,為連接人體先天與后天之養(yǎng)生要穴。
2、艾灸關元穴:驅寒補陽,也可以灸一灸關元穴。關元穴位于神闕下三寸,有培元固本、補益下焦等作用,凡元氣虧損均可艾灸此穴,并有很好療效?,F(xiàn)代研究證實,艾灸關元穴還可以調節(jié)內分泌,從而達到強身固體作用。
艾灸需辨清體質,不能太頻繁
艾灸作為中醫(yī)一種傳統(tǒng)的保健養(yǎng)生方法,雖可疏通經絡達到預防早衰、防治疾病的目的,但并不是人人適合。因此建議,在做艾灸前,最好到正規(guī)醫(yī)院辨清體質,以及聽取醫(yī)生的建議選擇適合的艾灸穴位,而不是盲目地在家里自己艾灸。
艾灸保健適合體質虛寒的人群,體質虛寒一般表現(xiàn)為面色黃白、手腳發(fā)涼、大便稀軟、怕風怕冷等。身體陰虛火旺、濕熱重等人群就不適合使用艾灸。比如感冒發(fā)燒時,不能艾灸;便秘、甲亢也不能艾灸;高血壓者血壓不穩(wěn)時不能使用,其他如有口干、潮熱、盜汗、口苦、小便黃赤、面紅目赤等情況也不宜使用。
此外,要注意的是,面部或身體上的痤瘡、急性濕疹、身發(fā)高熱、局部皮膚破損的不能使用;還有女性在懷孕和經期不能使用艾灸;平日容易有皮膚過敏者,宜先少量試用,觀察其反應,如有癢、腫、紅、痛等現(xiàn)象時應禁用。
還有極度疲勞,過饑或者過飽、酒醉、情緒不穩(wěn)的人不適合艾灸。對患有某些傳染病,和身體極度衰竭、消瘦的人不應進行艾灸。無自制能力的人也建議不要使用。
艾灸雖然方便,但是操作時要小心,由于艾灸溫度很高,會燙傷皮膚,所以做艾灸時要注意艾條等艾灸材料與皮膚的距離,不能離皮膚太近。在艾灸過程中,要避免艾條等艾灸材料的灰掉到身體上燙傷皮膚,大家可以拿袋子或者盆接灰。做艾灸次數(shù)不能太頻繁,每天一到兩次為宜,時間不能過長,半個小時以內為佳,而且,艾灸需堅持,做多了效果才會明顯。
暖寶寶現(xiàn)已成為很多人的取暖絕招,特別是一些年輕愛美的妹妹。暖寶寶什么牌子好?如何正確挑選暖寶寶呢?主要注意三個方面:眼看、手摸及試驗。
暖寶寶什么牌子好?
1.看:觀察暖寶寶四個邊線壓膜的平整程度
手工制作的暖寶寶有一個邊肯定是跟其他三個邊不一樣的!應該會略顯粗一點,因為都是廠家從別處購買來的袋子用人工裝料然后封口的!而真正大廠家的產品是機器成型的,上面是一大整片的無紡布,下面是一種彈性的塑料紙,一整片壓下去成型。邊緣距離都是設定好的0.3毫米以內的誤差。所以當你看到整片的周圍壓邊是整齊的,那就可以肯定是機器成型的,而非手工產品。
2.摸:暖寶寶里面的無紡布質量
一摸外面的無紡布質量怎么樣,如果很細膩,可以看到密密麻麻的小坑,排列很均勻,并且整個無紡布顏色比較純凈潔白,那恭喜你買對了!這是進口的無紡布,細膩平整,但是如果感覺手感粗糙,而且那些坑點有點稀疏并且有點大的話,那肯定是國產的差的無紡布。
3.試:撕開背膠紙開始試驗暖寶寶的溫度
其間還有一步觀察比較重要,就是看看背膠的粘度,一般撕開后立刻粘得很牢不容易掉的,用完之后殘留在衣服上很臟的粘漬的,那肯定是普通的膠,這種膠對人體有傷害,會引起皮膚發(fā)炎。如果你用的這個暖寶寶剛開始貼的時候粘度不是很高,慢慢地隨著暖寶的升溫開始有穩(wěn)定的粘度,這種就是熱熔膠,這種膠是隨著溫度升高達到那種需要的粘度,一般這種膠都是經過特殊處理的,所以可以放心使用不會對身體有傷害。
氣溫越來越低,暖寶寶成了很多人驅寒的法寶。孕婦能用暖寶寶嗎?醫(yī)生提醒:“暖寶寶有低溫燙傷的危險,如果貼的部位正對著子宮,還可能導致子宮收縮,影響胎位,嚴重的可能導致胎兒畸形、早產”。
孕婦能用暖寶寶嗎?“暖寶寶”或可致胎兒畸形、早產
很多孕婦都使用“暖寶寶”為胎兒保暖,婦產科醫(yī)生特別提醒:孕婦慎用暖寶寶,暖寶寶有低溫燙傷的危險。
孕婦能用暖寶寶嗎?
孕婦最好不要使用暖寶寶,因為這種會發(fā)熱的貼劑,會使孕婦體內產生內熱,容易導致嬰兒出生后帶著熱性疾病,出現(xiàn)諸如便干、生瘡等問題?!案鼮閲乐氐氖?,如果貼的部位正對著子宮,還可能導致子宮收縮,影響胎位,嚴重的可能導致胎兒畸形、早產。孕婦能用暖寶寶嗎?
“選擇使用暖貼的人應該是在穿了足夠保暖的衣物后,依然感到手腳冰涼,而不是本身穿著很單薄,要依靠暖貼的發(fā)熱作用來抵御寒冬。”所以,建議廣大“準媽媽”,一般情況下應多穿衣服保暖,而非借用不那么靠譜的“暖寶寶”。1、冬季祛濕食物
1.1、薏仁
薏仁可促進體內血液循環(huán)、水分代謝,發(fā)揮利尿消腫的效果,有助于改善水腫型肥胖。薏仁水是不錯的排毒方法,直接將薏仁用開水煮爛后,適個人口味添加少許的糖,是肌膚美白的天然保養(yǎng)品。
1.2、小米
小米不含麩質,不會刺激腸道壁,是屬于比較溫和的纖維質,容易被消化,因此適合搭配排毒餐食用。小米粥很適合排毒,有清熱利尿的功效,營養(yǎng)豐富,也有助于美白。
1.3、紅豆
紅豆可增加腸胃蠕動,減少便秘,促進排尿。可在睡前將紅豆用電鍋燉煮浸泡一段時間,隔天將無糖的紅豆湯水當開水喝,能有效促進排毒。
2、冬季喝什么茶祛濕
2.1、二花蜜茶
木棉花10克,槐花10克,蜂蜜適量。木棉花、槐花放入砂鍋,加清水800ml,大火煮沸,小火熬煮15分鐘,去渣留汁,調入蜂蜜即成。
2.2、茯苓薏米姜茶
茯苓15-20g,薏米20g,生姜3片。茯苓、薏米用清水略洗一洗,放一碗半水,浸泡30分鐘。加入生姜,點火,煮開后,轉小火煎煮30分鐘,水差不多只有一碗時,關火,趁熱喝。第二次喝的時候,繼續(xù)加一碗水,煮開后煎20分鐘。還可以再喝一次,繼續(xù)加水,煎20分鐘。
2.3、陳皮茯苓茶
茯苓5克,陳皮2克。茯苓、陳皮洗凈,放人保溫杯中,在杯中沖入熱水,等待5分鐘即可飲用。
3、冬季祛濕食譜
3.1、紅豆花生米鳳爪湯
材料:紅豆50g、花生米50g、雞爪300g、鹽適量、豬龍骨適量、生姜適量、八角適量。
做法:準備食材:紅豆、花生米、雞爪、豬龍骨,紅豆與花生米提前泡發(fā);將雞爪剪去腳趾甲,與龍骨一起放入湯鍋,加適量清水,生姜一塊、八角一個,將水煮開;撈出雞爪與龍骨,用清水洗凈浮沫,棄生姜、八角不用;將洗凈的雞爪、龍骨放入高壓鍋;倒入紅豆及花生米。加適量清水大火燒開,轉小火燉25分鐘;加適量食鹽。
3.2、鴨架冬瓜粉絲湯
材料:鴨架500g、鹽適量、八角適量、姜片適量、料酒適量、冬瓜適量、清水適量、蔥末適量、粉絲適量。
做法:將鴨架上所有的鴨皮去掉,屁股那里多切掉一些,剁成塊備用;冬瓜切片,切點姜片,準備兩個大料;取砂鍋燒開一鍋水,加入姜片和大料;加適量料酒;再次燒開以后加入剁好的鴨架塊蓋蓋子燉煮50分鐘;50分后加入冬瓜片;加入清洗過的粉絲煮2分鐘;最后加入適量鹽燒開就可以了,盛入碗中撒點蔥末。
冬季如何祛濕
1、調味料祛濕
姜、蔥、蒜不僅是家里常用的調味料,還具有不可替代的藥用價值,比如喝一碗熱騰騰的姜湯可以發(fā)汗,將體內的濕氣逼散出來。中醫(yī)會運用芳香植物調料去濕氣、發(fā)汗,來對抗感染病,這些芳香植物大部分都是常見的調料?,F(xiàn)代藥學也發(fā)現(xiàn),許多調料確有抗病毒功效,如被制成流感疫苗的八角就是一例。
2、運動排汗
去濕氣最見效的是運動排汗,運動可以調節(jié)身體器官運作,促進新陳代謝,特別是流汗可以促進濕氣有效排出體外。現(xiàn)代人動腦多、體力消耗少,很少流汗,可以經常做些跑步、健走、游泳、瑜珈、太極等容易流汗的運動,有助活化氣血循環(huán),增加水分代謝,有助祛除體內的大量濕氣。
冬季濕氣重的癥狀
1、頭部沉重四肢乏:濕性重濁,其特點就是沉重,失眠,記憶力下降,易怒,煩燥。
2、胸腹脹滿小便不暢:濕為陰邪易滯留臟腑,阻礙氣血運行致脘腹脹滿,脾胃功能失常。濕邪停于下焦,則小便短少而不舒暢。
3、口中發(fā)黏舌苔膩:感受濕邪最典型的表現(xiàn)就是口中發(fā)黏。
4、下肢浮腫便溏瀉:常表現(xiàn)為下肢浮腫,朝輕暮重,大便不成形,而且粘滯,便完后感覺不爽。
5、腳縫癢,起水泡甚至潰爛。
不要以為冬天氣候干燥,就沒有濕氣了。其實冬天全國大部分地方都是雨雪天氣,寒冷加上陰濕反而加重了濕氣的漫延。冬天變得不愛動,除了跟寒冷有關,也可能是因為濕氣導致的。很多女性也發(fā)現(xiàn),當濕氣重時,臉上會顯得油多粘膩,好像總也洗不干凈。那么,在冬天就要注意盡量避免下雨下雪天氣時外出,不要蓋潮濕的被子,衣服要曬干了再穿。多鍛煉身體,飲食也要清淡些。紅豆和薏米仁是我們最了解的祛濕食物,除了它們平時還可以常喝一些祛濕茶,吃飯時煲些祛濕湯喝喝將會更有效果。
導讀:2020冬季艾灸養(yǎng)生,你覺得合適嗎?艾灸可以補陽驅寒,是秋冬進補的一個好方法。不過,艾灸并非人人皆宜,那么2020冬季艾灸養(yǎng)生要注意什么呢?下面小編為您介紹2020冬季艾灸養(yǎng)生的注意事項。
2020冬季艾灸養(yǎng)生
艾灸具有奇特養(yǎng)生保健的作用。用灸法預防疾病,在我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黃帝內經》中有記載,大風汗出,灸意喜穴,說的就是一種保健灸法。中醫(yī)學認為,艾灸可疏通經絡、調和營衛(wèi)達到預防早衰、防治疾病的目的。艾灸可以調整人體的陽氣,屬于溫補,在秋2020冬季節(jié)使用可以達到養(yǎng)生保健的目的。
在2020冬季做艾灸可以達到以下的效果:
1、溫經通絡,行氣活血。傳統(tǒng)中醫(yī)認為,氣血通暢,才能維持人體正常生命活動。氣血有遇溫則行,遇寒則凝的特點,艾灸療法可以使高溫透徹身體肌骨經脈,使寒冷的氣血溫暖起來,流動更加暢快。
2、驅寒逐濕,消淤散結。艾火的純陽熱力和藥力,能夠迅速打開氣結,消散淤血。正陽氣進入體內,能夠清除濕濁之氣,散寒回陽。
3、溫中補氣,保健強身。艾灸療法歷來就被醫(yī)家公認為能激發(fā)人體免疫系統(tǒng)功能,促進新陳代謝。更多的人體正氣,能提高體內各組織器官的抗病能力,具有良好的補益強身的養(yǎng)生功效。
艾灸保健法所需的用具和操作方法都更為簡便只需要一只手和一根艾條。比如,女性朋友冬天如果常感到手腳冰冷、小腹冷痛,可以溫灸關元穴(肚臍正下方四橫指),每天兩次,每次15分鐘;用艾條懸灸或將艾絨搓成數(shù)個小圓錐狀,下面墊姜片或附子片灸都可以。
2020冬季艾灸補陽氣:兩大養(yǎng)生穴最關鍵
中醫(yī)養(yǎng)生理論認為,2020冬季陽氣潛藏,人體代謝緩慢,而萬病皆損于陽氣。因此冬至過后防病養(yǎng)生,補陽是關鍵所在。艾灸,是驅寒補陽不錯的選擇。2020冬季艾灸補陽,一定要灸神闕穴和關元穴。
1、艾灸神闕穴:最適合的穴位是神闕穴。艾灸神闕穴,可將初生之陽堅固在體內,慢慢生發(fā)生長,為體所用。神闕穴的位置就是肚臍。肚臍位于人體黃金分割點上,是調整人體功能最佳作用點。神闕穴是五臟六腑之本,為任脈、沖脈循行之地、元氣歸藏之根,為連接人體先天與后天之養(yǎng)生要穴。
2、艾灸關元穴:驅寒補陽,也可以灸一灸關元穴。關元穴位于神闕下三寸,有培元固本、補益下焦等作用,凡元氣虧損均可艾灸此穴,并有很好療效?,F(xiàn)代研究證實,艾灸關元穴還可以調節(jié)內分泌,從而達到強身固體作用。
艾灸需辨清體質,不能太頻繁
艾灸作為中醫(yī)一種傳統(tǒng)的保健養(yǎng)生方法,雖可疏通經絡達到預防早衰、防治疾病的目的,但并不是人人適合。因此建議,在做艾灸前,最好到正規(guī)醫(yī)院辨清體質,以及聽取醫(yī)生的建議選擇適合的艾灸穴位,而不是盲目地在家里自己艾灸。
艾灸保健適合體質虛寒的人群,體質虛寒一般表現(xiàn)為面色黃白、手腳發(fā)涼、大便稀軟、怕風怕冷等。身體陰虛火旺、濕熱重等人群就不適合使用艾灸。比如感冒發(fā)燒時,不能艾灸;便秘、甲亢也不能艾灸;高血壓者血壓不穩(wěn)時不能使用,其他如有口干、潮熱、盜汗、口苦、小便黃赤、面紅目赤等情況也不宜使用。
此外,要注意的是,面部或身體上的痤瘡、急性濕疹、身發(fā)高熱、局部皮膚破損的不能使用;還有女性在懷孕和經期不能使用艾灸;平日容易有皮膚過敏者,宜先少量試用,觀察其反應,如有癢、腫、紅、痛等現(xiàn)象時應禁用。
還有極度疲勞,過饑或者過飽、酒醉、情緒不穩(wěn)的人不適合艾灸。對患有某些傳染病,和身體極度衰竭、消瘦的人不應進行艾灸。無自制能力的人也建議不要使用。
艾灸雖然方便,但是操作時要小心,由于艾灸溫度很高,會燙傷皮膚,所以做艾灸時要注意艾條等艾灸材料與皮膚的距離,不能離皮膚太近。在艾灸過程中,要避免艾條等艾灸材料的灰掉到身體上燙傷皮膚,大家可以拿袋子或者盆接灰。做艾灸次數(shù)不能太頻繁,每天一到兩次為宜,時間不能過長,半個小時以內為佳,而且,艾灸需堅持,做多了效果才會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