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個穴位溫脾補腎 中脘穴治慢性胃炎
春季慢性胃炎養(yǎng)生。
“養(yǎng)生孰為本,元氣不可虧;養(yǎng)生孰為先,養(yǎng)心須樂觀?!弊杂腥祟愇拿饕詠?,長生不老是很多人的目標,只有進行科學的養(yǎng)生,我們才能達到身心健康的目的。如何避開有關中醫(yī)養(yǎng)生的認識誤區(qū)呢?為滿足您的需求,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特地編輯了“四個穴位溫脾補腎 中脘穴治慢性胃炎”,歡迎閱讀,希望您能夠喜歡并分享!
脾腎虛、正氣不足是機體功能失調、產生疾病的根本原因。因此,我們日常生活中應注意溫脾補腎扶正氣。如何溫脾補腎扶正氣呢?中醫(yī)認為,身體有四大穴位可謂溫脾補腎的靈丹妙藥,下面就跟小編一起去看看。
人為什么會生病呢?生病的原因在哪兒呢?中醫(yī)認為,疾病的過程就是人體正氣和邪氣相互斗爭的結果。正氣是什么呢?從中醫(yī)角度看,正氣是表明元氣抵御邪氣的功能,它是與病邪相對來說的。換句話講,正氣包括了自我調節(jié)能力、適應環(huán)境能力、抗病能力和康復自愈能力等?!端貑栠z篇刺法論》中說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素問評熱病論》中說: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一個正氣旺盛的人,邪氣就不會侵犯身體,進而不易生病。當正氣不足,邪氣入侵身體,就會生病。可見,正氣是生命之根,生命力的旺盛、壽命的長短,全在于機體正氣的虛衰盈虧。當身體受諸多因素(如飲食不節(jié)、缺乏運動、情志不調等)的影響,導致正氣不足,才會讓邪氣有了可乘之機,進而生病。
腎為先天之本,溫補莫過于艾灸
腎是先天之本,脾胃是后天之本。脾腎一虛,正氣則虛,邪氣則盛。因此扶養(yǎng)正氣貴在溫脾補腎。
《景岳全書》中說:土氣為萬物之源,胃氣為養(yǎng)生之王,胃強則強,胃弱則弱,有胃則生,無胃則死,是以養(yǎng)生家必當以脾胃為先。通過調理脾胃,能夠提高人的抗病能力,對整體狀態(tài)進行調整,可以防止衰老。
古人云:針所不為,灸之所宜。灸法虛寒者能補,郁結者能散,有病者能治,無病者灸之可以健身延年,這說明灸法在某些方面是優(yōu)于針法的。
中醫(yī)認為,溫補者,莫過于灸法,灸者,乃艾之火攻,能壯人陽氣,益人真陰。在這里,灸就是平時我們說的艾灸。艾灸有6大功效:通經活絡、行氣活血、祛濕逐寒、消腫散結、回陽救逆、防病保健。
溫脾補腎,四穴是靈丹妙藥
溫脾補腎補正氣,灸哪里才能溫脾補腎呢?宋代醫(yī)家竇材在《扁鵲心書》中告訴我們:人于無病時,長灸關元穴、命門穴、氣海穴、中脘穴雖未得長生亦可保百年命矣。
可見,這四穴位,是溫脾補腎、扶養(yǎng)正氣、延長壽命的要穴。我們每天對這4個穴位灸1-20 分鐘,以皮膚發(fā)紅為宜,可強壯元陽、理脾和胃,有增強抗病能力的作用。這幾個穴位先灸哪個,后灸哪個呢?答案是: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灸背部,后灸腹部;先灸頭部,后灸四肢;先灸陽經穴位,后灸陰經穴位。也就是說,先灸背部的命門穴,然后再分別灸腹部的中脘穴、氣海穴、關元穴。只要我們掌握了這個順序以及方法,艾灸所帶來的一切恩惠,我們都能得到充分的享受!
小貼士:除了灸這四穴位,還可按摩這幾個穴位,具有同樣的功效。下面我們具體看看這四個穴位的具體位置及各自功兒吧!
關元穴具有培元固本、補益下焦之功效,是元氣出入的關卡。
位置:位于臍下三寸處。
取法:在臍下3寸,腹中線上,仰臥取穴。
氣海穴是陰中之陽、元氣之海。
位置:位于體前正中線,臍下1寸半。
取法:氣海穴位于人體的下腹部,直線連結肚臍與恥骨上方,將其分為十等分,從肚臍3/10的位置,即為此穴。
命門穴
命門,顧名思義,它是人體的生命之門,具有溫煦、推動五臟六腑之陽氣的作用。尤其是脾胃,更需要有命門之火的溫煦,才能發(fā)揮正常的運化功能。
位置:在第二腰椎與第三腰椎棘突之間。
取穴:取穴時采用俯臥的姿勢,命門穴位于人體的腰部,當后正中線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處。指壓時,有強烈的壓痛感。
中脘穴為人體任脈上的主要穴道之一??芍螑盒?、慢性肝炎、慢性胃炎、胃痛等疾病。
位置:于人體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
取穴:取穴時,可采用仰臥的姿勢,胸骨下端和肚臍連接線中點即為此穴。
Ys630.com相關知識
足三里
足三里可謂是女人養(yǎng)顏的第1大保鏢了,為什么這么說?足三里屬于胃經,是治療脾胃疾病的常用穴位。脾胃是后天之本,吃到肚子里的食物和水,都要經過脾胃運化出營養(yǎng),然后供應全身。脾胃在身體里的作用,就好像是食品加工廠,食品加工廠工作不正常,食物供應不足,身體就會忍饑挨餓,進而容顏憔悴、面色無華。人的呼吸、心血管、泌尿系統(tǒng)的疾病、婦科疾病、虛勞羸瘦、諸虛不足等,都有可能因為脾胃功能不好而引發(fā),所以,但凡由于脾胃功能不足引起的健康問題,都可以用足三里保健、治療。人體好比一個摩天大廈,脾胃就是大廈的根基,脾胃好,人的健康才能根基永固。足三里就是脾胃的貼身保鏢,所以,愛美的女士們要用好足三里。足三里在哪里呢?你可以坐著找它。先正坐,膝部成直角,用自己的手掌按在與手掌同側的膝蓋上,虎口圍住膝蓋上緣,除大拇指外的其余四指朝下,食指按住膝蓋下的脛骨,中指尖處就是足三里。這個穴位很好用,沒事了按揉按揉就行,不用在意按摩的手法和次數(shù)。也可用艾灸。買根艾條,然后將艾條點燃,點燃的一端對著足三里,離皮膚3厘米左右遠,以該處皮膚感到溫熱為度,每次灸15分鐘左右,可以經常灸。
血海穴
女子以血為本,若要面若桃花,不可不養(yǎng)血補血。怎么養(yǎng)血呢?除了日常注重飲食營養(yǎng),保證生產血液的物質供應外,還可以充分利用穴位,血海就是個養(yǎng)血補血的明星.血海屬于脾經,中醫(yī)認為脾統(tǒng)血,該穴位是血所匯集之處,統(tǒng)治各種與血相關的病癥,沒病的時候養(yǎng)血補血效果自不待言。血海怎么找呢?它在大腿內側,髕底內側端上2寸。取穴時可仰臥床上,用力伸直腿大腿和小腿,髕骨內上緣往上2寸處有一塊鼓起的肌肉,該肌肉的中點處就是血海。怎么使用血海呢?最簡單的就是自我按摩,沒事的時候經常揉按就可以了。
太溪穴
我們先來看看太溪這個名字。太,是大、多的意思;溪,是溪水。合起來的意思大致就是溪水很多。這對女人養(yǎng)顏有什么好處呢?不是有那句話嗎?女人是水做的,肌膚要水嫩,自然離不開水的滋養(yǎng)。太溪就是身體里提供水源的重要穴位。在人的五臟六腑中,腎屬水,藏精,如果腎虛,身體里的水不足以控制住火,心火旺盛,人就會出現(xiàn)諸如失眠、上火、口渴、便秘、皮膚干燥、面色晦暗等一系列問題,養(yǎng)顏便無從談起。太溪是腎經的原穴,就好像是儲藏腎氣的倉庫,人體腎氣不足,從倉庫里調撥就可以了。所以,美女養(yǎng)顏,不可不用太溪。另外,太溪也是補元氣的大穴,常用太溪,人體元氣充足,整個身體狀態(tài)都會好。太溪的位置很好找。它在足內側,足內踝的后方。跟腱與內踝尖之間的凹陷處就是太溪。太溪的使用方法也很簡單,按摩和艾條灸都可以。沒事的時候就多按摩按摩,或者用艾條灸15分鐘,經常艾灸它,自然腎氣充足,面色紅潤水嫩。
神門穴
神門,聽名字就知道,它是養(yǎng)心安神的重要穴位。神門屬于心經,中醫(yī)認為心主神明,心藏神,凡是與神志有關的各種健康問題都可以用神門治療。神門是心經的原穴,其作用大約相當于儲藏心經之氣的倉庫?,F(xiàn)代女士,工作壓力大,常常會有一些神志方面的問題,如失眠、健忘、煩躁等,時間一久,人便會神疲乏力、容顏憔悴。怎么辦呢?養(yǎng)心安神啊,神門這個穴位保鏢就可以隨時派上用場。神門在哪里?它在手腕上,手掌小魚際上角有一個突起的圓骨,其后緣向上能夠摸到一條大筋,其外側緣與手腕上靠近手掌的那條橫紋的尺側端(小拇指那側)的交點處就是。經常按揉神門,既安心神,又養(yǎng)容顏,一舉多得。特別需要說明的是,女士用上面的幾個穴位保健養(yǎng)顏,不必每次把所有穴位都按摩完,可以隨機抽一兩個按摩,經常按摩就好。
穴位療法具有幾千年的歷史,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過巨大的貢獻。它之所以得到中國乃至世界的普遍認可,最重要的原因是它的臨床有效性。今天,我們就跟隨平安健康網(wǎng)中醫(yī)編輯一起,來了解一下神奇的穴位治病和夏季養(yǎng)生要關注的4個穴位。
穴位療法為什么能夠治病
穴位治病,最重要的一點是通過刺激穴位,調整人體臟腑、氣血、經絡。通俗一點來講,通過刺激激發(fā)人體的神經、內分泌和免疫網(wǎng)絡,讓人體產生自我修復,自我防御。穴位養(yǎng)生為什么好?好就好在不需要花很多錢,又非常安全可靠,沒有任何毒副作用。
穴位療法多久才能看到療效
穴位療法既可以急救,也可以治療很多慢性病。急救方面最常見的,例如夏天中暑,用手指頭掐人中穴,有立竿見影的效果;比如說胃痛,按合谷穴(手的虎口處,靠近食指側)就可以了,這個穴位可以起到急救的效果。穴位療法并不是使用很長時間后才有效果,只有一些慢性疾病需要經過長時間的治療才能起效。比如癱瘓的人,通過治療幾個療程之后會有很大程度的恢復。當然穴位養(yǎng)生需要持之以恒,才能受益。
夏季養(yǎng)生穴位療法來幫忙
夏季是人體陽氣最強的時候,很容易心浮氣躁。所以夏季養(yǎng)生,一定要養(yǎng)神,要做到心平氣和,但是有的人容易急躁,做不到心平氣和,穴位可以幫助你。
內關穴 我們把手心向上,用力握拳的時候,手腕上能看到兩根筋,兩條筋之間,距離腕橫紋兩個拇指寬度處就是內關,內關穴是心包的絡穴,一穴通兩經,具有調節(jié)情緒、調節(jié)睡眠和調節(jié)心臟的作用,夏天心情不太好的時候,脾氣大的時候,睡不好覺的時候,都可以按這個穴位。內關穴對一些胃腸問題也有調節(jié)作用,比如消化不好、惡心嘔吐。
涌泉穴 涌泉在腳底,去掉腳趾頭,把剩下的腳掌三等分,在上三分之一的凹陷處,這就是涌泉穴。按摩涌泉穴可以起到安神、促進睡眠的作用。按摩時間以5分鐘左右為宜,如果效果不好可以按10分鐘。按摩時可以稍稍用力些,以自己能承受、并感到舒服為宜。
俗話說春困秋乏夏打盹,入伏以來,氣溫進一步升高,濕度進一步加大,整個人明顯容易感到困倦疲乏。建議大家除了要注意清淡飲食、適當體育運動、保證睡眠以外,按摩特定穴位也是非常有用而且方便的提神方法。以下這四個穴位簡單易找,您在困乏的時候立刻按摩就可以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1.百會穴
位于頭頂正中的最高點,是手足三陽經及督脈陽氣交會之處,按摩這里可以提神醒腦、升舉陽氣。
用雙手拇指或食指疊按于穴位,緩緩用力,有酸脹感為宜,持續(xù)30秒;同時可做輕柔緩和的環(huán)形按揉,反復5次。
2.太陽穴
位于眉梢與眼外角連線中點,向后約一橫指的凹陷處,按摩此處不僅提神還可緩解頭痛。
用雙手拇指或食指分別置于兩側太陽穴,輕柔緩和地環(huán)形轉動,持續(xù)30秒。此法適用于各種人群,但不可用力過度,感覺酸脹即可。按摩次數(shù)可多可少,可視大腦疲勞的程度調整。
此養(yǎng)生穴位位于項部,枕骨之下,與風府穴(后發(fā)際正中直上1寸)相平。
3.足少陽膽經的穴位
按摩它除可提神外,還能緩解眼睛疲勞,特別對長時間在電腦前工作或長時間伏案的人,效果更好。保持身體正直,兩手拇指分別置于兩側風池穴,頭后仰,拇指環(huán)形轉動按揉穴位1分鐘,可感到此處有明顯的酸脹感,反復5次。
知道了按摩穴位輕松解決夏打盹,用雙手拇指或食指疊按于穴位,緩緩用力,有酸脹感為宜,持續(xù)30秒;同時可做輕柔緩和的環(huán)形按揉,反復5次。
4.人雙手中指的指尖是中醫(yī)經絡學上的中沖穴。
中醫(yī)認為,此穴對疼痛較為敏感。人們若在困倦時揉捏此穴,能起到醒腦提神的功效。
方法:先用左手揉捏右手的中沖穴1分鐘,再用右手揉捏左手的中沖穴1分鐘,然后比較一下兩只手的疼痛感。哪一只手的疼痛感較明顯,就再揉捏那只手的中沖穴(哪只手中沖穴的疼痛感明顯,說明這一側的肢體較疲勞),直到雙手的疼痛感相等時停止揉捏。
慢性胃炎灸什么穴位
艾灸治療慢性胃炎以疏肝理氣,活血暖胃,養(yǎng)陰止痛為主。
1、慢性胃炎灸中脘穴
標準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
主治疾病:胃痛,腹痛,腹脹,嘔逆,反胃,食不化;腸鳴,泄瀉,便秘,便血,脅下堅痛;喘息不止,失眠,臟躁,癲癇,尸厥。胃炎,胃潰瘍,胃擴張,子宮脫垂,蕁麻疹,食物中毒。
2、慢性胃炎灸足三里
標準定位:足三里穴在外膝眼下3寸,距脛骨前嵴1橫指,當脛骨前肌上。取穴時,由外膝眼向下量4橫指,在腓骨與脛骨之間,由脛骨旁量1橫指,該處即是。
主治疾病:足三里穴能治療消化系統(tǒng)的常見病,如胃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急性胃炎、胃下垂等,解除急性胃痛的效果尤其明顯,對于嘔吐、呃逆、噯氣、腸炎、痢疾、便秘、肝炎、膽囊炎、膽結石、腎結石絞痛以及糖尿病、高血壓等,也有輔助治療作用。
3、慢性胃炎灸胃俞穴
標準定位:在背部,當?shù)?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疾病:消化系統(tǒng)疾病:胃炎,胃潰瘍,胃擴張,胃下垂,胃痙攣,肝炎,腮腺炎,腸炎,痢疾;
4、慢性胃炎灸脾俞穴
標準定位:在背部,當?shù)?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疾病:消化系統(tǒng)疾病:胃潰瘍,胃炎,胃下垂,胃痙攣,胃擴張,胃出血,神經性嘔吐,消化不良,腸炎,痢疾,肝炎;
5、慢性胃炎灸膈腧穴
標準定位:在背部,當?shù)?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病癥:1.消化系統(tǒng)疾病:神經性嘔吐,胃炎,胃潰瘍,肝炎,腸炎,腸出血;
灸法:用艾條或配合單孔、雙孔灸盒灸,每穴每次15-20分鐘,7日一個療程,中間間隔2-3天。一個月之后就會覺得胃痛胃脹遠離你,效果真的出乎你意料。
6、慢性胃炎灸內關穴
內關穴位置:在前臂掌側,當曲澤與大陵連線上,腕橫紋上2寸處,掌長肌腱與橈側腕肌腱之間。
功效:艾灸該穴位可健胃止痛,主治各種原因所致的急性或慢性胃黏膜變化,上腹不適,脹痛或燒灼感,以及食欲缺乏,惡心,嘔吐,泛酸等癥。
7、慢性胃炎灸神厥穴
神厥穴位置:位于肚臍中央,為任脈之要穴。
功效:艾灸該穴位有溫陽益氣,健運脾胃之功效。煮至腹痛,泄瀉,脫肛,水腫,虛脫等癥。
慢性胃炎發(fā)作的癥狀
1、胃痛
有時飯前痛,有時飯后痛,有的人在半夜三更痛。胃痛的感覺可能不劇烈,而是鈍痛、壓痛或悶痛,胃痛的部位在心臟部位以下至肚之間。
2、胃脹
感到胃部發(fā)脹,食物不消化,或者脹氣,胃口堵,食物下不去。
3、反酸
胃酸過多,經常反酸,有胃酸從胃里泛起或滿上來的感覺。
4、惡心嘔吐
慢性胃炎患者往往有惡心等癥狀,尤其是慢性萎縮性胃炎,惡心嘔吐表現(xiàn)更為突出。
5、燒心
胃黏膜充血、胃酸過多,均會造成燒心的感覺,主要是胃部灼熱、發(fā)燒的感覺。
6、胃寒
許多胃病患者不敢吃冷、涼的食物,或天氣一變冷、氣溫下降,胃就疼痛、拉肚子。
慢性胃炎保健方法
晚飯后半小時,可到環(huán)境優(yōu)美,空氣清新的地方,自由自在地散步;散步時,整個內臟器官都處于微微地顫動狀態(tài),再配合有節(jié)奏的呼吸,可使腹部肌肉有規(guī)律地前后收縮,橫膈肌上下運動,可以對胃腸起到按摩作用。
站位、坐位、仰臥位均可;用右手手掌在腹部上下左右按摩,由輕到重,由慢到快;每日按摩2~3分鐘,以空腹時按摩效果最好。在按摩過程中,應有揉的動作,酸痛感強,止痛效果好,不可因為害怕有酸痛感而不用力。此法對急性發(fā)作的胃痛效果較好。慢性胃病發(fā)作時,我們可以運用這種方法。
坐位,五指并攏,用右手手掌從右胸直搓至左大腿溝,后用左手手掌從左上胸直搓至右大腿溝;按摩100次左右為宜。
坐位;右手握拳(拇指在外);用拇指的指關節(jié)敲擊同側足三里穴(足三里穴位于膝蓋邊際下三寸在脛骨和腓骨之間),叩擊一百次,再換另一只手操作;或者以兩手拇指端部點按足三里穴,平時36次,痛時可揉200次左右,手法可略重。待有酸麻脹感后持續(xù)3~5分鐘,胃痛可明顯減輕甚至消失。
什么穴位治療慢性胃炎
1、中脘穴治療慢性胃炎
位置:胸骨下端與肚臍連線中央,臍上4寸處。
按壓方法:將身體仰臥,放松肌肉,緩緩吐氣,吐氣的同時用大拇指使勁按壓穴位,每六秒鐘松開一次,如此反復進行10次。
功效:慢性胃炎的患者這樣按壓能讓胃部立馬感到舒適,尤其正在胃痛難忍時進行按摩,效果更不錯。
2、陽陵泉治療慢性胃炎
位置:膝蓋呈直角時外側腓骨小頭下方。
按壓方法:用指壓法按摩刺激穴位,按壓時一邊吐氣,按壓六秒鐘即可松開一下,如此反復按壓10次。
功效:過酸性慢性胃炎可以使用此方法,會使制酸作用變活潑,不會打酸嗝。
3、天樞穴治療慢性胃炎
此穴位于肚臍左右兩拇指寬處。患者可平躺在床上,用中間三個手指下壓、按摩此處約2分鐘。天樞穴的主治病癥包括消化不良、惡心想吐、胃脹、腹瀉、腹痛等。
4、足三里治療慢性胃炎
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四橫指、脛骨邊緣。在膝蓋的膝蓋骨下面,可摸到凸塊(脛骨外側髁),由此再往外,斜下方一點,還有另一凸塊(腓骨小頭)。這兩塊凸骨連線為底邊向下作一正三角形。正三角形的頂點,正是足三里穴。按壓6秒鐘將手離開一次,重復10次,就可促進胃酸分泌,使胃感到舒服,而且還能起到止疼的作用。
慢性胃炎的癥狀
慢性胃炎的臨床表現(xiàn)主要為食欲減退、上腹部不適或隱痛、噯氣、反酸、惡心、嘔吐等,并呈持續(xù)或反復發(fā)作。胃體胃炎和胃竇胃炎可有不同的臨床特點。前者的上述消化道癥狀較少,而易發(fā)生明顯或隱性惡性貧血,較多發(fā)生缺鐵性貧血。后者則較多出現(xiàn)消化道癥狀,部分患者的癥狀可酷似消化性潰瘍,呈周期性、節(jié)律性上腹部疼痛,并可反復表現(xiàn)為黑糞或嘔吐咖啡樣液,但多可自動止血。目前認為,部分慢性萎縮性胃炎可發(fā)展為胃癌,而胃竇胃炎發(fā)生胃癌者遠較胃體胃炎多見,故這些病人應作定期隨訪觀察。
胃鏡檢查結合直視下活組織清理檢查是診斷慢性胃炎的主要方法。
慢性胃炎的飲食調理
1、多吃些高蛋白食物及高維生素食物,保證機體內各種營養(yǎng)素的充足,防止貧血和營養(yǎng)不良,如瘦肉、雞、魚、肝腎等內臟以及綠葉蔬菜、番茄、茄子、紅棗等。每餐最好吃2~3個新鮮山楂,以刺激胃液的分泌。
2、注意食物酸堿平衡。當胃酸分泌過多時,可喝牛奶、豆?jié){,吃饅頭或面包以中和胃酸;當胃酸分泌減少時,可用濃縮的肉湯、雞湯、帶酸味的水果或果汁,以刺激胃液的分泌,幫助消化。要避免食用引起腹脹氣和含纖維較多的食物,如豆類和豆制品、蔗糖、芹菜、韭菜等。當患有萎縮性胃炎時,宜飲酸奶,因為酸奶中的磷脂類物質能對胃黏膜起到保護作用,增加胃內的酸度,抑制有害菌分解蛋白質產生毒素,同時使胃免遭毒素的侵蝕,有利于胃炎的治療和恢復。
3、當口服抗菌素治療某些炎癥性疾病時,也應同時飲用酸奶,這樣可以補充營養(yǎng),避免抗菌素對慢性胃炎者產生的副作用,保護了胃黏膜。
4、以少吃多餐、增加營養(yǎng)、減輕胃部負擔為原則,同時要忌煙酒。慢性胃炎者一定要忌食花生,特別是新花生,否則會引起嚴重的消化不良,使癥狀加重。
5、慢性胃炎者不宜大量喝啤酒。飲用一定量的啤酒,病人會比較普遍地感到上腹脹滿,燒灼感加重,噯氣頻繁,食欲減退;萎縮性胃炎患者飲后癥狀尤為明顯。
人體的穴位功能主要分表現(xiàn)在3個方面,把經絡氣息運輸?shù)缴眢w表面,是疾病在體表的表現(xiàn),而且是中醫(yī)大多療法施與的部位。今天教大家如何辨識中脘穴,看看按摩中脘穴有哪些好處。
按摩中脘穴位的作用
別名:上紀穴,胃脘穴,大倉穴,太倉穴,胃管穴,三管穴,中管穴,中碗穴。
穴義:任脈的地部經水由此向下而行。
名解:(1)中脘。中,指本穴相對于上脘穴、下脘穴二穴而為中也。脘,空腔也。該穴名意指任有脈的地部經水由此向下而行。本穴物質為任脈上部經脈的下行經水,至本穴后,經水繼續(xù)向下而行,如流入任脈下部的巨大空腔,故名。中管、中碗名意與中脘同,碗通脘。
(2)上紀。上,上部也。紀,綱紀之意。上紀名意指本穴對胸腹體表的氣血有抓總提綱的作用。本穴物質為胸腹上部下行而至的地部經水,在本穴為先聚集后下行,本穴如有對胸腹體表氣血抓總提綱的作用,故名上紀。
(3)胃脘。胃,胃腑也。脘,空腔也。胃脘名意指本穴氣血直接作用于胃腑。本穴氣血為地部經水,性溫,與胃經氣血同性,可直接調控胃腑氣血的陰陽虛實,故名胃脘。胃管名意與胃脘同,管通脘。
(4)大倉。大,與小相對,大也。倉,倉庫也。大倉名意指本穴為地部經水匯聚的大倉庫。理同中脘名解。太倉名意與大倉同。
(5)三管。三,指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足陽明胃經三經也。管,孔也。三管名意指手太陽手少陽足陽明三經的冷降之水皆由本穴聚集下流。
(6)手太陽手少陽足陽明任脈之會。本穴物質為地部經水,它不光來自于任脈上部經脈的冷降之水,還有手太陽手少陽足陽明三經的冷降水液,故為手太陽手少陽足陽明任脈之會。
取穴方法:位于人體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
解剖:在腹白線上,深部為胃幽門部;有腹壁上動、靜脈;布有第七、八肋間神經前皮支的內側支。
主治疾?。何鸽渫?,腹脹,嘔吐,呃逆,翻胃,吞酸,納呆,食不化,疳積,膨脹,黃疸,腸鳴,泄利,便秘,便血,脅下堅痛,虛勞吐血,哮喘,頭痛,失眠,驚悸,怔忡,臟躁,癲狂,癇證,尸厥,驚風,產后血暈。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
運行規(guī)律:循任脈下行。
功能作用:聚集及傳導地部水液。
治法:寒則補之留針或多灸,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配伍:配百會穴、足三里穴、神門穴治失眠、臟躁;配膻中穴、天突穴、豐隆穴治哮喘;配梁丘穴、下巨虛穴治急性胃腸炎;配肝俞穴、太沖穴、三陰交穴、公孫穴治療胃十二指腸球部潰瘍;配上脘穴、梁門穴(電針20分鐘)治膽道蛔蟲癥;配陽池穴、胞門、子宮穴(針灸并用),治腰痛、痛經、月經不調(子宮不正);配氣海穴、足三里穴、內關穴、百會穴治胃下垂。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附注:胃經募穴,八會穴之腑會,手太陽、少陽、足陽明、任脈之會。中脘穴 手太陽少陽足陽明任脈之會。
99健康網(wǎng)推薦閱讀:
按摩天樞穴的作用
按摩氣海穴位的作用
很多疾病其實是重在預防,所以平時不妨多多對中脘穴等穴位進行按摩,這樣可以有效的遠離某些疾病。保證身體的健康。
【導讀】初秋天氣由熱漸涼,但夏季余熱未消,加之時有陰雨綿綿,天氣以濕熱并重為特點,容易讓脾受累,這里老中醫(yī)推薦四個動作有助于養(yǎng)脾,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四個動作有助于養(yǎng)脾吧。
四個動作有助于養(yǎng)脾
1.叩齒咽津
晨起先叩臼(后)齒36下,次叩門(前)齒36下,再錯牙叩犬齒各36下,最后用舌舔齒周3-5圈。
結束時,再用舌頭攪動口腔,激發(fā)口腔津液后吞下,早、中、晚各叩齒一次,多做更佳。此動作有滋補脾胃、固護腎氣之功效。
2.擦胸腹
雙掌五指分開,相對放在前胸乳下方,然后稍用力沿脅肋分向兩邊推擦,上下往返從胸到臍及至小腹,以發(fā)熱為宜。此法可疏通肝經、脾經,能健脾養(yǎng)肝。
3.摩脘腹
四個動作有助于養(yǎng)脾
以臍為中心,用右手掌向左繞按摩21圈,再以左手掌向右繞摩21圈;雙手疊掌,以臍為圓心,先從小到大做圓形摩腹動作72次后,再從大到小摩動72圈返回。
摩腹能促進脾胃運化功能,有調理脾胃、通和氣血、培補神元之功效。
4.擦丹田
將兩手掌分別放在臍下小腹中央處,同時做上下摩擦30次,以漸感發(fā)熱為度; 先將左手掌按陰囊(女按會陰),再將右手旋轉摩擦丹田30-100次,左右手轉換。
此法除有健脾壯腎之功效外,還能增強胃腸功能、治療腸道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