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膳的起源 兩漢奠基時期
藥膳養(yǎng)生。
“知生也者,不以害生,養(yǎng)生之謂也。”生活中,不同年齡的人都開始關注如何養(yǎng)生,養(yǎng)生的道理大家都懂,但真正踐行的并不多。關于中醫(yī)養(yǎng)生有哪些知識需要掌握呢?急您所急,小編為朋友們了收集和編輯了“藥膳的起源 兩漢奠基時期”,歡迎大家與身邊的朋友分享吧!
經(jīng)過長期實踐所積累的經(jīng)驗,使食療藥膳的知識逐漸向理論階段過渡。到了戰(zhàn)國時期,終于有了有關食療的理論,標志著食療的飛躍發(fā)展,具體的體現(xiàn)在《黃帝內(nèi)經(jīng)》的有關章節(jié),書中提出系統(tǒng)的食療學理論,對我國的食養(yǎng)、食療和藥膳的實踐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1.飲食營養(yǎng)的重要作用
《靈樞·五味》首先提出飲食對于人體健康的重要意義: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兩焦,以溉五臟,別出兩行營衛(wèi)之道?!鹅`樞·營衛(wèi)生會》說:人受氣于谷,谷入于胃,以傳于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說明飲食營養(yǎng)對人體健康重要意義。在病理情況下,即或借助藥物治療時,也要注重飲食以調治疾病,這是這一時期提出的食療原則。
2.使用藥物治療疾病,要適可而止
使用藥物不可過分,以免身體受損。當用飲食方法調理使之痊愈。正如《素問·臟氣法時論》所說:五谷為養(yǎng),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益精氣。就是要求將多種動、植物食物互相配合,綜合運用,取長補短,從而充分發(fā)揮飲食營養(yǎng)對人體的積極作用,最終達到治愈的目的。
3.食物的性味www.cndadi.net
《內(nèi)經(jīng)》指出食物也有四性、五味。四性即寒、熱、溫、涼;五味是酸、苦、甘、辛、咸。根據(jù)不同性質的疾病,選用不同性質的食物,有針對性的進行調養(yǎng)治療。在五味中,辛甘發(fā)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咸味涌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食物也分為陰陽兩大類,按治病的要求,選擇不同味道的食物。把食物做為藥物對待,中藥的性味理論對于食療藥膳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
4.五味對五臟各有所偏
在五行學說的積極引導下,先祖發(fā)現(xiàn)食物與藥物一樣,對人體內(nèi)臟各有所偏。《素問·至真要大論》說:夫五味入胃,各歸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腎。這說明不同性味的食物對不同內(nèi)臟的親和力,在調治內(nèi)臟疾病應有所區(qū)別,《內(nèi)經(jīng)》根據(jù)五行生克的理論,分析內(nèi)臟疾患時,利用不同性味飲食調治的復雜性。在這一階段,根據(jù)上述的食療理論,人們把食物的宜忌進行分類。
如《素問·臟氣法時論》所說: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棗、葵。心色赤,宜食酸,小棗、犬肉、李、韭皆酸。肺色白,宜食苦,麥、羊肉、薤皆苦。脾色黃,宜食咸,大豆、豕肉、粟、藿皆咸。腎色黑,宜食辛,黃黍、雞肉、桃、蔥皆辛。這是五臟患病時所宜進食的谷肉果蔬。
同時《內(nèi)經(jīng)》又明確指出多種病證的食物禁忌。如《靈樞·五味》指出:五味入于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氣,多食之令人洞心;苦走骨,多食之令人變嘔;甘走肉。
多食之令人悗心《素問·五臟生成篇》并指出過食五味之害為:多食咸,則脈泣而變色;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則肉胝月芻而唇揭;多食甘,則骨痛而發(fā)落。盡管這些說法含有機械套用五行生克學說之嫌,但原則上指出任何食物都有氣味的偏勝,如過食偏嗜都不利于身體健康的哲理,這確是一條應該遵循的食療原則。
成書于漢代的《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藥物學專著,共收載藥物365種,其中載藥用食物50種左右,如酸棗、橘柚、葡萄、大棗、海蛤、干姜、赤小豆、粟米、龍眼、蟹、杏仁、桃仁等,包括米谷、菜蔬、蟲魚、禽、肉等食藥物,并記載了這些藥物有輕身延年的功效。
說明當時對于一些食物的藥用價值已經(jīng)給予重視和肯定。至于藥膳之提出大抵在東漢時期已有記載,如《后漢書·列女傳》中有母親調藥膳……思情篤密家庭藥膳的記載,可謂藥膳一詞之肇端,下之以往,多有沿用。
東漢著名大醫(yī)學家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中不乏有食療藥膳的有關內(nèi)容,《金匱要略》著有食禁專篇,列舉了治少陰咽痛的豬膚湯和治產(chǎn)后腹痛的當歸生姜羊肉湯,以及桂枝湯、百合雞子黃湯等,這些食療方至今還被臨床所常用。張仲景所說:所食之味,有與病相宜,有與身為害,若得宜則益體,害則成疾,他對食物療法在治療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已經(jīng)說得相當明確了。
這一時期有關食療藥膳專著面世,據(jù)《漢書·藝文志》、梁代《七錄》記載,如《神農(nóng)黃帝食禁》、《黃帝雜飲食忌》、《食方》、《食經(jīng)》、《太官食經(jīng)》、《太官食法》,可見這一時期的食療與藥膳已得到相當重視,可惜這些專著都已佚失。漢代以前的食療,是理論奠基期,對于食療藥膳學的發(fā)展,具有重要影響與指導作用。
魏晉以來,食療在一些醫(yī)藥著作中有充分反映。東晉著名醫(yī)家葛洪在《肘后備急方》中載有很多食療方劑,如生梨汁治嗽;蜜水送炙鱉甲散催乳;小豆與白雞燉汁、青雄鴨煮汁治療水腫病;小豆汁治療腹水;用豆豉與酒治療腳氣病等等。他還進一步指出欲預防不必待時,便也酒煮豉服之把食療應用到預防疾病方面。
南北朝時期,陶弘景著有《本草經(jīng)集注》,是我國藥物學發(fā)展史上的第二個里程碑,記載大量的藥用食物,諸如蟹、魚、豬、麥、棗、豆、海藻、昆布、苦瓜、蔥、姜等日常食物及較罕用的食物達百多種,并較深入地提出食物的禁忌和食品衛(wèi)生。
唐代藥王孫思邈所著的《備急千金要方》標志著食療學已經(jīng)是一門獨立學問,成為獨立的學科。書中除集中敘述五臟喜惡宜忌,食物氣味、歸經(jīng)以外,還著重論述食療在醫(yī)藥中的地位,指出其重要性。他提出: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是故食能排邪而安臟腑,悅神爽志,以資血氣。若能用食平疴,釋情遣疾者,可謂良工。
提出能否正確應用食療藥膳治病作為衡量醫(yī)者技術水平的重要標準之一。并強調:夫為醫(yī)者,當須先調曉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療不愈,然后命藥。他把食療藥膳作為治病療疾的首選對策,可見他對食療的重視,把食療學提到相當高的地位。
他還列述了可供藥用食物共164種,其中果實類29種、菜蔬類50種,谷米類27種,鳥獸類40種。詳述每種食物的性味、毒性、治療作用、歸經(jīng)、宜忌、服法等。
唐代出現(xiàn)了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一部以食療命名的藥物學專著《食療本草》。該書早佚,但其內(nèi)容被后代有關著作所引用。書中藥用食物227種(包括動物、植物和礦物),對于藥的性味、產(chǎn)地、鑒別、調制都做了敘述,每種藥之下,列有該食物組成的方劑及其治療適應病證。書中還注意到食療藥膳藥具有地區(qū)性的差別。
上述說明當時已經(jīng)廣泛應用食療和藥膳治病以及調理身體健康。如孫思邈的羊肉黃芪湯、是治療虛弱的食療要方。這些藥膳已成為我國民間常用食療方劑,在實際生活中普遍應用。唐代中另一重要著作《外臺秘要》中也有許多食療藥膳方劑。
書中關于食物禁忌敘述尤其詳細,對大多數(shù)病癥下的治療都列出明確的禁忌,包括忌食生冷、油膩、葷腥、酒等。這些都是通過長期實踐所取得的寶貴經(jīng)驗。除上述外,隋唐時還有一些食療專著,既有理論,又有實踐的食療藥膳專著,終于使食療藥膳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并為食療藥膳的全面發(fā)展打下更堅實的基礎。
據(jù)文獻記載,我國藥膳食療保健起源可以追溯到夏禹時代。此時已有多種烹調方法,如商代伊尹制湯液,他的烹調技術高明,擔任湯王的廚師。
從甲骨文記載看,有禾、麥、黍、稷、稻等多種糧食作物,已能大量釀酒。在商湯之前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遺址中,已發(fā)現(xiàn)有陶制的酒器。酒是飲料并具有明顯的醫(yī)療作用,后人認為它有邪氣時至,服之萬全的作用。由于它是有機溶劑,能溶解出更多的有效成分,所做成藥酒,后來又發(fā)展成麻醉劑。在食療烹調中也經(jīng)常用酒。
相傳儀狄曾作酒獻給夏禹品嘗以健體?!对娊?jīng)·風·七月》所謂為此春酒,以介壽眉,是說酒有延緩衰老、益壽強身的作用。至商代,伊尹制湯液,著《湯液經(jīng)》,以烹調之法療疾。
《呂氏春秋·本味篇》載有:陽樸之姜,招搖之桂,姜和桂都是辛溫之品,有抵御風寒的作用,又是烹調中常用的調味品。以此烹調成湯液,既是食品,又可是湯藥,說明商代已有樸素的飲食療法,這已經(jīng)具有食療藥膳的雛型了。
周代,人們對飲食已經(jīng)相當講究。尤其在統(tǒng)治階級中已經(jīng)建立與飲食有關的制度與官職。《周禮·天官》所載的四種醫(yī)中,食醫(yī)居于疾醫(yī)、瘡醫(yī)、獸醫(yī)之首。食醫(yī)的職責是掌和王之六食、六欲、六膳、百饈、百醬、八珍之齊。可見當時已經(jīng)明確了飲食與健康的密切關系。
春秋末期的教育家孔子,對飲食衛(wèi)生提出具體要求,如《論語·鄉(xiāng)黨》中寫到: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等提法,都是從保健的目的出發(fā)的。通過講究飲食,以防止疾病的發(fā)生,保健食療的目的是明確而自覺的心理和行為。說明食療藥膳的是早期發(fā)展,已經(jīng)進入到萌芽階段。
yS630.Com相關推薦
據(jù)文獻記載,我國藥膳食療保健起源可以追溯到夏禹時代。此時已有多種烹調方法,如商代伊尹制湯液,他的烹調技術高明,擔任湯王的廚師。
從甲骨文記載看,有禾、麥、黍、稷、稻等多種糧食作物,已能大量釀酒。在商湯之前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遺址中,已發(fā)現(xiàn)有陶制的酒器。酒是飲料并具有明顯的醫(yī)療作用,后人認為它有邪氣時至,服之萬全的作用。由于它是有機溶劑,能溶解出更多的有效成分,所做成藥酒,后來又發(fā)展成麻醉劑。在食療烹調中也經(jīng)常用酒。
相傳儀狄曾作酒獻給夏禹品嘗以健體?!对娊?jīng)·風·七月》所謂為此春酒,以介壽眉,是說酒有延緩衰老、益壽強身的作用。至商代,伊尹制湯液,著《湯液經(jīng)》,以烹調之法療疾。
《呂氏春秋·本味篇》載有:陽樸之姜,招搖之桂,姜和桂都是辛溫之品,有抵御風寒的作用,又是烹調中常用的調味品。以此烹調成湯液,既是食品,又可是湯藥,說明商代已有樸素的飲食療法,這已經(jīng)具有食療藥膳的雛型了。
周代,人們對飲食已經(jīng)相當講究。尤其在統(tǒng)治階級中已經(jīng)建立與飲食有關的制度與官職。《周禮·天官》所載的四種醫(yī)中,食醫(yī)居于疾醫(yī)、瘡醫(yī)、獸醫(yī)之首。食醫(yī)的職責是掌和王之六食、六欲、六膳、百饈、百醬、八珍之齊。可見當時已經(jīng)明確了飲食與健康的密切關系。
春秋末期的教育家孔子,對飲食衛(wèi)生提出具體要求,如《論語·鄉(xiāng)黨》中寫到: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等提法,都是從保健的目的出發(fā)的。通過講究飲食,以防止疾病的發(fā)生,保健食療的目的是明確而自覺的心理和行為。說明食療藥膳的是早期發(fā)展,已經(jīng)進入到萌芽階段。
經(jīng)過長期實踐所積累的經(jīng)驗,使食療藥膳的知識逐漸向理論階段過渡。到了戰(zhàn)國時期,終于有了有關食療的理論,標志著食療的飛躍發(fā)展,具體的體現(xiàn)在《黃帝內(nèi)經(jīng)》的有關章節(jié),書中提出系統(tǒng)的食療學理論,對我國的食養(yǎng)、食療和藥膳的實踐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1.飲食營養(yǎng)的重要作用
《靈樞·五味》首先提出飲食對于人體健康的重要意義: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兩焦,以溉五臟,別出兩行營衛(wèi)之道。《靈樞·營衛(wèi)生會》說:人受氣于谷,谷入于胃,以傳于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說明飲食營養(yǎng)對人體健康重要意義。在病理情況下,即或借助藥物治療時,也要注重飲食以調治疾病,這是這一時期提出的食療原則。
2.使用藥物治療疾病,要適可而止
使用藥物不可過分,以免身體受損。當用飲食方法調理使之痊愈。正如《素問·臟氣法時論》所說:五谷為養(yǎng),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益精氣。就是要求將多種動、植物食物互相配合,綜合運用,取長補短,從而充分發(fā)揮飲食營養(yǎng)對人體的積極作用,最終達到治愈的目的。
3.食物的性味
《內(nèi)經(jīng)》指出食物也有四性、五味。四性即寒、熱、溫、涼;五味是酸、苦、甘、辛、咸。根據(jù)不同性質的疾病,選用不同性質的食物,有針對性的進行調養(yǎng)治療。在五味中,辛甘發(fā)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咸味涌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食物也分為陰陽兩大類,按治病的要求,選擇不同味道的食物。把食物做為藥物對待,中藥的性味理論對于食療藥膳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
4.五味對五臟各有所偏
在五行學說的積極引導下,先祖發(fā)現(xiàn)食物與藥物一樣,對人體內(nèi)臟各有所偏?!端貑枴ぶ琳嬉笳摗氛f:夫五味入胃,各歸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腎。這說明不同性味的食物對不同內(nèi)臟的親和力,在調治內(nèi)臟疾病應有所區(qū)別,《內(nèi)經(jīng)》根據(jù)五行生克的理論,分析內(nèi)臟疾患時,利用不同性味飲食調治的復雜性。在這一階段,根據(jù)上述的食療理論,人們把食物的宜忌進行分類。
如《素問·臟氣法時論》所說: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棗、葵。心色赤,宜食酸,小棗、犬肉、李、韭皆酸。肺色白,宜食苦,麥、羊肉、薤皆苦。脾色黃,宜食咸,大豆、豕肉、粟、藿皆咸。腎色黑,宜食辛,黃黍、雞肉、桃、蔥皆辛。這是五臟患病時所宜進食的谷肉果蔬。
同時《內(nèi)經(jīng)》又明確指出多種病證的食物禁忌。如《靈樞·五味》指出:五味入于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氣,多食之令人洞心;苦走骨,多食之令人變嘔;甘走肉。
多食之令人悗心《素問·五臟生成篇》并指出過食五味之害為:多食咸,則脈泣而變色;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則肉胝月芻而唇揭;多食甘,則骨痛而發(fā)落。盡管這些說法含有機械套用五行生克學說之嫌,但原則上指出任何食物都有氣味的偏勝,如過食偏嗜都不利于身體健康的哲理,這確是一條應該遵循的食療原則。
成書于漢代的《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藥物學專著,共收載藥物365種,其中載藥用食物50種左右,如酸棗、橘柚、葡萄、大棗、海蛤、干姜、赤小豆、粟米、龍眼、蟹、杏仁、桃仁等,包括米谷、菜蔬、蟲魚、禽、肉等食藥物,并記載了這些藥物有輕身延年的功效。
說明當時對于一些食物的藥用價值已經(jīng)給予重視和肯定。至于藥膳之提出大抵在東漢時期已有記載,如《后漢書·列女傳》中有母親調藥膳……思情篤密家庭藥膳的記載,可謂藥膳一詞之肇端,下之以往,多有沿用。
東漢著名大醫(yī)學家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中不乏有食療藥膳的有關內(nèi)容,《金匱要略》著有食禁專篇,列舉了治少陰咽痛的豬膚湯和治產(chǎn)后腹痛的當歸生姜羊肉湯,以及桂枝湯、百合雞子黃湯等,這些食療方至今還被臨床所常用。張仲景所說:所食之味,有與病相宜,有與身為害,若得宜則益體,害則成疾,他對食物療法在治療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已經(jīng)說得相當明確了。
這一時期有關食療藥膳專著面世,據(jù)《漢書·藝文志》、梁代《七錄》記載,如《神農(nóng)黃帝食禁》、《黃帝雜飲食忌》、《食方》、《食經(jīng)》、《太官食經(jīng)》、《太官食法》,可見這一時期的食療與藥膳已得到相當重視,可惜這些專著都已佚失。漢代以前的食療,是理論奠基期,對于食療藥膳學的發(fā)展,具有重要影響與指導作用。
1.民以食為天這是一句古話,則指人類為了生存、繁衍后代,就必須填飽肚子,以維持身體新陳代謝的需要。
2.原始人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覓食。當時的食物,完全依賴于大自然的賜予,吃的食物種類很多,不可避免的誤食不合適的食物,而引起不良反應。
《韓非子》說過:上古之世……民食果瓜蚌蛤,腥臊惡臭,而傷害腹胃,民多疾病?!痘茨献印ば迍沼枴芬舱f:古者民,茹草飲水,采樹木之實,食蠃之肉,時多疾病毒傷之害。說明了遠古時期的先民,確實曾受到有害飲食所致疾病的折磨和困擾。
3.經(jīng)過長期的生活實踐,人們逐漸認識到哪些食物有益可以進食;哪些有害而不宜食用。《淮南子·修務訓》中云:神農(nóng)……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生動地說明了先祖在尋找食物過程中,避開有毒的,攝取無毒食物的情況。
同時,人們發(fā)現(xiàn)有許多種類的食物可以解除疾病所帶來的痛苦,有些食物吃后具有強身健體的作用。于是,許多即可果腹,又可治療疾病的食物被人們所重視,這就是中醫(yī)學中藥食同源的理論依據(jù)。也可以說,人類在發(fā)現(xiàn)食物的同時,也就包含了食療藥膳的出現(xiàn),所謂藥食同源,應理解為源于同一發(fā)現(xiàn)過程,并不是食即是藥,藥即是食。
4.原始人利用自然野火到人工制造火,由于火上燔肉,石上燔谷,使人獲得更豐富的營養(yǎng),使食品更符合衛(wèi)生要求,提高了人體素質和增強了抗病能力,對于人類保健具有積極的保健意義,火在人類進化過程中意義更為重大。
以上人們對食物的選擇和加工以及保證身體健康的一些措施,都是生活中不自覺的行動,根本沒有食療藥膳的概念,所以稱為蒙昧時期。盡管處于蒙昧狀態(tài),卻是艱難而漫長的一步,是人類發(fā)展史上重要的一步。
魏晉以來,食療在一些醫(yī)藥著作中有充分反映。東晉著名醫(yī)家葛洪在《肘后備急方》中載有很多食療方劑,如生梨汁治嗽;蜜水送炙鱉甲散催乳;小豆與白雞燉汁、青雄鴨煮汁治療水腫病;小豆汁治療腹水;用豆豉與酒治療腳氣病等等。他還進一步指出欲預防不必待時,便也酒煮豉服之把食療應用到預防疾病方面。
南北朝時期,陶弘景著有《本草經(jīng)集注》,是我國藥物學發(fā)展史上的第二個里程碑,記載大量的藥用食物,諸如蟹、魚、豬、麥、棗、豆、海藻、昆布、苦瓜、蔥、姜等日常食物及較罕用的食物達百多種,并較深入地提出食物的禁忌和食品衛(wèi)生。
唐代藥王孫思邈所著的《備急千金要方》標志著食療學已經(jīng)是一門獨立學問,成為獨立的學科。書中除集中敘述五臟喜惡宜忌,食物氣味、歸經(jīng)以外,還著重論述食療在醫(yī)藥中的地位,指出其重要性。他提出: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是故食能排邪而安臟腑,悅神爽志,以資血氣。若能用食平疴,釋情遣疾者,可謂良工。
提出能否正確應用食療藥膳治病作為衡量醫(yī)者技術水平的重要標準之一。并強調:夫為醫(yī)者,當須先調曉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療不愈,然后命藥。他把食療藥膳作為治病療疾的首選對策,可見他對食療的重視,把食療學提到相當高的地位。
他還列述了可供藥用食物共164種,其中果實類29種、菜蔬類50種,谷米類27種,鳥獸類40種。詳述每種食物的性味、毒性、治療作用、歸經(jīng)、宜忌、服法等。
唐代出現(xiàn)了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一部以食療命名的藥物學專著《食療本草》。該書早佚,但其內(nèi)容被后代有關著作所引用。書中藥用食物227種(包括動物、植物和礦物),對于藥的性味、產(chǎn)地、鑒別、調制都做了敘述,每種藥之下,列有該食物組成的方劑及其治療適應病證。書中還注意到食療藥膳藥具有地區(qū)性的差別。
上述說明當時已經(jīng)廣泛應用食療和藥膳治病以及調理身體健康。如孫思邈的羊肉黃芪湯、是治療虛弱的食療要方。這些藥膳已成為我國民間常用食療方劑,在實際生活中普遍應用。唐代中另一重要著作《外臺秘要》中也有許多食療藥膳方劑。
書中關于食物禁忌敘述尤其詳細,對大多數(shù)病癥下的治療都列出明確的禁忌,包括忌食生冷、油膩、葷腥、酒等。這些都是通過長期實踐所取得的寶貴經(jīng)驗。除上述外,隋唐時還有一些食療專著,既有理論,又有實踐的食療藥膳專著,終于使食療藥膳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并為食療藥膳的全面發(fā)展打下更堅實的基礎。
北宋王朝幾位統(tǒng)治者,對醫(yī)學的發(fā)展頗為重視,采取了一些積極的措施,如成立整理醫(yī)著的校正醫(yī)書局以及藥學機構太平惠民和劑局等。北宋官修的幾部大型方書中,食療學作為一門獨立???,得到了足夠的注意。如《太平圣惠方》及《圣濟總錄》兩部書中,都專設食治門,即食療學的專篇,載方160首,大約用來治療28種病種,包括中風、骨蒸癆,三消、霍亂、耳聾、五淋、脾胃虛弱、痢疾等。在藥膳方劑,以粥品最多(如豉粥、杏仁粥、黑豆粥、鯉魚粥、薏苡仁粥等),成為食治門中的主流。此外還有羹、餅、茶等劑型?!妒備洝分杏芯?、餅、面、飲、散等不同形式,且制作方法也較詳。
元代的飲膳太醫(yī)忽思慧著的《飲膳正要》,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營養(yǎng)學專著,它超越了藥膳食療的舊概念,從營養(yǎng)的觀點出發(fā),強調正常人加強飲食衛(wèi)生,營養(yǎng)調攝以預防疾病。他在書中強調:夫安樂之道,在乎保養(yǎng)……故善養(yǎng)性者,先饑而食,食勿令飽,先渴而飲,飲勿令過,食欲數(shù)而少,不欲頓而多。在令書三卷內(nèi)容中,首列聚珍異饌,作為正常人調攝,強身健體的滋補食品。他在中醫(yī)藥發(fā)展史上首先從養(yǎng)生預防的觀點出發(fā),提出食物營養(yǎng)的要求。
介紹了多種日常飲食的制作,包括湯類16種、粉類6種、面類8種、羹類4種、粥類4種。至于食療藥譜,治療各門類疾病的方劑也很多,如桃仁粥,桃仁三兩去皮尖和入煮粥,治療咳嗽胸滿喘急;黑牛髓煎,用黑牛髓半斤,生地黃汁半斤,白沙蜜半斤共熬為膏,治療腎弱、骨敗,瘦弱等,都是典型的藥膳。其它如香圓煎,枸杞茶,荔枝膏等都是簡便易行的食療方劑。末卷還把203種食品按米谷、獸、禽、魚、果、菜和料物7類,介紹其性味及療效。
明清時期是中醫(yī)食療藥膳進入更加全面發(fā)展的階段,幾乎所有的本草著作都注意到中藥與食療學的密切關系。如明代偉大的醫(yī)藥學家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書中除數(shù)以百計的可供藥用食物外,還有相當多的食療藥膳方,其中卷三、四百病主治藥中,對一百幾十門病證的治療,提供了數(shù)百個藥膳食療方,諸如用酒煮食烏雞治風虛;用懷香、赤小豆、豆制品等十多種食物和豬脂為丸治療勞倦;各種米粥治脾胃癥等等都是典型藥膳。明代還有一些特殊的本草著作,如朱棣的《救荒本草》,書中所載雖大多非日常的蔬菜水果,但可供荒年救饑拯災之用,有很高的實用價值。這些都表明食療營養(yǎng)學發(fā)展到了一個嶄新階段。
對食療藥膳的制作,也有新的發(fā)展,如徐春甫《古今醫(yī)統(tǒng)》90卷中,載有各類飲食如茶、酒、醋、醬油、醬、菜蔬、肉、鮮果、酪酥、蜜餞等等的制作法,多符合營養(yǎng)學的要求。明清時期對特多疾病及年老者的食療藥膳尤為重視。其中較有名的高濂的《遵生八箋》,記載了適合老年人的飲食極為詳盡,如粥類38種,湯類共32種。清代曹慈山的《老老恒言》尤其注意老年的應用藥膳防病養(yǎng)生,對老年人食粥論述最詳,提出粥能益人,老年尤宜,并將藥粥分為三品,上品氣味輕清,香美適口,中品少遜,下品重濁,主張:老年有竟日食粥,不汁頓,饑即食,亦能體強健,亨大壽。書中提出上品粥36種,如蓮米粥、芡實粥、杏仁粥、胡桃粥、枸杞葉粥等;中品粥27種,如茯苓粥、赤小豆粥、大棗粥、龍眼粥;下品粥37種,如地黃粥、羊肝粥等等,都是后代常用老年滋補,健脾益腎及一般虛弱的常用藥粥品。
明代時期食療藥膳著作達30種以上,其中有的是重點論述本草的,如沈李龍《食物本草會纂》、盧和《食物本草》、寧原《食鑒本草》、李時珍《食物本草》等;還有從飲食調理、藥膳制作的觀點出發(fā)撰成的食譜營養(yǎng)學專著,其中較為著名的如賈銘《飲食須知》,宋公玉《飲食書》、袁牧《隨園食單》、王孟英的《隨息居飲食譜》等,有的至今在臨證中仍有較大的實用價值,是中醫(yī)寶貴遺產(chǎn)中的珍品。
此階段的食療學還有一個突出特點,就是提倡素食的思想得到進一步發(fā)展,受到重視。
《內(nèi)經(jīng)》中載有:膏粱之變,足生大疔,人們早已注意到偏嗜偏食,尤其是高脂的危害,過食油膩已經(jīng)引起醫(yī)家們的注意和關注,因而明清時期強調素食的著作相應增多。如盧和的《食物本草》指出:五谷乃天生養(yǎng)人之物,諸菜皆地產(chǎn)陰物,所以養(yǎng)陰,固宜食之……蔬有疏通之義焉,食之,則腸胃宜暢無壅滯之患。這些思想不僅使食療學、營養(yǎng)學思想得到深化,也大大推進了養(yǎng)生學的發(fā)展。
經(jīng)過長期實踐所積累的經(jīng)驗,使食療藥膳的知識逐漸向理論階段過渡。到了戰(zhàn)國時期,終于有了有關食療的理論,標志著食療的飛躍發(fā)展,具體的體現(xiàn)在《黃帝內(nèi)經(jīng)》的有關章節(jié),書中提出系統(tǒng)的食療學理論,對我國的食養(yǎng)、食療和藥膳的實踐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1.飲食營養(yǎng)的重要作用
《靈樞·五味》首先提出飲食對于人體健康的重要意義: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兩焦,以溉五臟,別出兩行營衛(wèi)之道。《靈樞·營衛(wèi)生會》說:人受氣于谷,谷入于胃,以傳于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說明飲食營養(yǎng)對人體健康重要意義。在病理情況下,即或借助藥物治療時,也要注重飲食以調治疾病,這是這一時期提出的食療原則。
2.使用藥物治療疾病,要適可而止
使用藥物不可過分,以免身體受損。當用飲食方法調理使之痊愈。正如《素問·臟氣法時論》所說:五谷為養(yǎng),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益精氣。就是要求將多種動、植物食物互相配合,綜合運用,取長補短,從而充分發(fā)揮飲食營養(yǎng)對人體的積極作用,最終達到治愈的目的。
3.食物的性味
《內(nèi)經(jīng)》指出食物也有四性、五味。四性即寒、熱、溫、涼;五味是酸、苦、甘、辛、咸。根據(jù)不同性質的疾病,選用不同性質的食物,有針對性的進行調養(yǎng)治療。在五味中,辛甘發(fā)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咸味涌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食物也分為陰陽兩大類,按治病的要求,選擇不同味道的食物。把食物做為藥物對待,中藥的性味理論對于食療藥膳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
4.五味對五臟各有所偏
在五行學說的積極引導下,先祖發(fā)現(xiàn)食物與藥物一樣,對人體內(nèi)臟各有所偏。《素問·至真要大論》說:夫五味入胃,各歸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腎。這說明不同性味的食物對不同內(nèi)臟的親和力,在調治內(nèi)臟疾病應有所區(qū)別,《內(nèi)經(jīng)》根據(jù)五行生克的理論,分析內(nèi)臟疾患時,利用不同性味飲食調治的復雜性。在這一階段,根據(jù)上述的食療理論,人們把食物的宜忌進行分類。
如《素問·臟氣法時論》所說: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棗、葵。心色赤,宜食酸,小棗、犬肉、李、韭皆酸。肺色白,宜食苦,麥、羊肉、薤皆苦。脾色黃,宜食咸,大豆、豕肉、粟、藿皆咸。腎色黑,宜食辛,黃黍、雞肉、桃、蔥皆辛。這是五臟患病時所宜進食的谷肉果蔬。
同時《內(nèi)經(jīng)》又明確指出多種病證的食物禁忌。如《靈樞·五味》指出:五味入于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氣,多食之令人洞心;苦走骨,多食之令人變嘔;甘走肉。
多食之令人悗心《素問·五臟生成篇》并指出過食五味之害為:多食咸,則脈泣而變色;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則肉胝月芻而唇揭;多食甘,則骨痛而發(fā)落。盡管這些說法含有機械套用五行生克學說之嫌,但原則上指出任何食物都有氣味的偏勝,如過食偏嗜都不利于身體健康的哲理,這確是一條應該遵循的食療原則。
成書于漢代的《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藥物學專著,共收載藥物365種,其中載藥用食物50種左右,如酸棗、橘柚、葡萄、大棗、海蛤、干姜、赤小豆、粟米、龍眼、蟹、杏仁、桃仁等,包括米谷、菜蔬、蟲魚、禽、肉等食藥物,并記載了這些藥物有輕身延年的功效。
說明當時對于一些食物的藥用價值已經(jīng)給予重視和肯定。至于藥膳之提出大抵在東漢時期已有記載,如《后漢書·列女傳》中有母親調藥膳……思情篤密家庭藥膳的記載,可謂藥膳一詞之肇端,下之以往,多有沿用。
東漢著名大醫(yī)學家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中不乏有食療藥膳的有關內(nèi)容,《金匱要略》著有食禁專篇,列舉了治少陰咽痛的豬膚湯和治產(chǎn)后腹痛的當歸生姜羊肉湯,以及桂枝湯、百合雞子黃湯等,這些食療方至今還被臨床所常用。張仲景所說:所食之味,有與病相宜,有與身為害,若得宜則益體,害則成疾,他對食物療法在治療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已經(jīng)說得相當明確了。
這一時期有關食療藥膳專著面世,據(jù)《漢書·藝文志》、梁代《七錄》記載,如《神農(nóng)黃帝食禁》、《黃帝雜飲食忌》、《食方》、《食經(jīng)》、《太官食經(jīng)》、《太官食法》,可見這一時期的食療與藥膳已得到相當重視,可惜這些專著都已佚失。漢代以前的食療,是理論奠基期,對于食療藥膳學的發(fā)展,具有重要影響與指導作用。
北宋王朝幾位統(tǒng)治者,對醫(yī)學的發(fā)展頗為重視,采取了一些積極的措施,如成立整理醫(yī)著的校正醫(yī)書局以及藥學機構太平惠民和劑局等。北宋官修的幾部大型方書中,食療學作為一門獨立???,得到了足夠的注意。如《太平圣惠方》及《圣濟總錄》兩部書中,都專設食治門,即食療學的專篇,載方160首,大約用來治療28種病種,包括中風、骨蒸癆,三消、霍亂、耳聾、五淋、脾胃虛弱、痢疾等。在藥膳方劑,以粥品最多(如豉粥、杏仁粥、黑豆粥、鯉魚粥、薏苡仁粥等),成為食治門中的主流。此外還有羹、餅、茶等劑型?!妒備洝分杏芯?、餅、面、飲、散等不同形式,且制作方法也較詳。
元代的飲膳太醫(yī)忽思慧著的《飲膳正要》,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營養(yǎng)學專著,它超越了藥膳食療的舊概念,從營養(yǎng)的觀點出發(fā),強調正常人加強飲食衛(wèi)生,營養(yǎng)調攝以預防疾病。他在書中強調:夫安樂之道,在乎保養(yǎng)……故善養(yǎng)性者,先饑而食,食勿令飽,先渴而飲,飲勿令過,食欲數(shù)而少,不欲頓而多。在令書三卷內(nèi)容中,首列聚珍異饌,作為正常人調攝,強身健體的滋補食品。他在中醫(yī)藥發(fā)展史上首先從養(yǎng)生預防的觀點出發(fā),提出食物營養(yǎng)的要求。
介紹了多種日常飲食的制作,包括湯類16種、粉類6種、面類8種、羹類4種、粥類4種。至于食療藥譜,治療各門類疾病的方劑也很多,如桃仁粥,桃仁三兩去皮尖和入煮粥,治療咳嗽胸滿喘急;黑牛髓煎,用黑牛髓半斤,生地黃汁半斤,白沙蜜半斤共熬為膏,治療腎弱、骨敗,瘦弱等,都是典型的藥膳。其它如香圓煎,枸杞茶,荔枝膏等都是簡便易行的食療方劑。末卷還把203種食品按米谷、獸、禽、魚、果、菜和料物7類,介紹其性味及療效。
明清時期是中醫(yī)食療藥膳進入更加全面發(fā)展的階段,幾乎所有的本草著作都注意到中藥與食療學的密切關系。如明代偉大的醫(yī)藥學家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書中除數(shù)以百計的可供藥用食物外,還有相當多的食療藥膳方,其中卷三、四百病主治藥中,對一百幾十門病證的治療,提供了數(shù)百個藥膳食療方,諸如用酒煮食烏雞治風虛;用懷香、赤小豆、豆制品等十多種食物和豬脂為丸治療勞倦;各種米粥治脾胃癥等等都是典型藥膳。明代還有一些特殊的本草著作,如朱棣的《救荒本草》,書中所載雖大多非日常的蔬菜水果,但可供荒年救饑拯災之用,有很高的實用價值。這些都表明食療營養(yǎng)學發(fā)展到了一個嶄新階段。
對食療藥膳的制作,也有新的發(fā)展,如徐春甫《古今醫(yī)統(tǒng)》90卷中,載有各類飲食如茶、酒、醋、醬油、醬、菜蔬、肉、鮮果、酪酥、蜜餞等等的制作法,多符合營養(yǎng)學的要求。明清時期對特多疾病及年老者的食療藥膳尤為重視。其中較有名的高濂的《遵生八箋》,記載了適合老年人的飲食極為詳盡,如粥類38種,湯類共32種。清代曹慈山的《老老恒言》尤其注意老年的應用藥膳防病養(yǎng)生,對老年人食粥論述最詳,提出粥能益人,老年尤宜,并將藥粥分為三品,上品氣味輕清,香美適口,中品少遜,下品重濁,主張:老年有竟日食粥,不汁頓,饑即食,亦能體強健,亨大壽。書中提出上品粥36種,如蓮米粥、芡實粥、杏仁粥、胡桃粥、枸杞葉粥等;中品粥27種,如茯苓粥、赤小豆粥、大棗粥、龍眼粥;下品粥37種,如地黃粥、羊肝粥等等,都是后代常用老年滋補,健脾益腎及一般虛弱的常用藥粥品。
明代時期食療藥膳著作達30種以上,其中有的是重點論述本草的,如沈李龍《食物本草會纂》、盧和《食物本草》、寧原《食鑒本草》、李時珍《食物本草》等;還有從飲食調理、藥膳制作的觀點出發(fā)撰成的食譜營養(yǎng)學專著,其中較為著名的如賈銘《飲食須知》,宋公玉《飲食書》、袁牧《隨園食單》、王孟英的《隨息居飲食譜》等,有的至今在臨證中仍有較大的實用價值,是中醫(yī)寶貴遺產(chǎn)中的珍品。
此階段的食療學還有一個突出特點,就是提倡素食的思想得到進一步發(fā)展,受到重視。
《內(nèi)經(jīng)》中載有:膏粱之變,足生大疔,人們早已注意到偏嗜偏食,尤其是高脂的危害,過食油膩已經(jīng)引起醫(yī)家們的注意和關注,因而明清時期強調素食的著作相應增多。如盧和的《食物本草》指出:五谷乃天生養(yǎng)人之物,諸菜皆地產(chǎn)陰物,所以養(yǎng)陰,固宜食之……蔬有疏通之義焉,食之,則腸胃宜暢無壅滯之患。這些思想不僅使食療學、營養(yǎng)學思想得到深化,也大大推進了養(yǎng)生學的發(fā)展。
解放以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藥膳學也隨著中醫(yī)藥事業(yè)的不斷提高而進入了全面發(fā)展的新時期。中國經(jīng)濟在迅猛發(fā)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在逐步提高,人們的防病意思不斷提高,中國藥膳對疾病的輔助治療作用更加顯示出其特有的優(yōu)勢。運用其防病治病的療效優(yōu)勢,已廣泛被國內(nèi)外醫(yī)學界和家庭所重視。
現(xiàn)代藥膳的發(fā)展是在總結古人經(jīng)驗的礎基上,得以進一步完善,其運用更加附合中醫(yī)理論的發(fā)展,并注意吸取現(xiàn)代科學理論的研究和應用,具備其理論化、科學化的發(fā)展方向。
其發(fā)展特點更具有多樣化。其一,總結應用前人的經(jīng)驗而不泥于古,以中醫(yī)理論為指導,從中醫(yī)的陰陽五行、臟腑理論、中藥藥性及配伍等理論為指導來配制用膳,長期以來,已形成了一套較為系統(tǒng)的理論體系。
如遵循中藥藥性的歸經(jīng)理論,強調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腎;提倡辨證用藥,因人施膳,因時施膳。其二,注重中藥與飲食相結合,藥膳除了具有鮮明的中醫(yī)特色外,還具有食品的一般特點,強調色、香、味、形,注重營養(yǎng)價值,因此一份好的藥膳,應是既對人體的養(yǎng)生防病具有積極作用,對人體具有良好的營養(yǎng)作用,又要激起人們的食欲,給人以余味無窮的魅力。
其三,現(xiàn)代藥膳的技術操作與特殊應用上,也八仙過海,各顯其能,由于藥膳是一種特殊的食品,故在烹制方法上也有其特點,除了一般的食品烹制方法外,還要根據(jù)中藥炮制理論來進行原料的處理。
如成都同會堂的荷葉鳳脯,蟲草汽鍋雞,廣春堂的銀杏雞丁,吉林的參茸熊掌、爆人參山雞片等,都各具其特色而馳名。
綜觀建國以來有關藥膳、食療專著的出版面世,種類已達50余種以上,如較具影響的當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于八十出版的《中華臨床藥膳食療學》,還有如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的中華藥膳食譜系列叢書,中華藥膳防治疾病系列叢書等,為宏揚中國藥膳飲食文化,都做出了大量工作,為推動養(yǎng)生藥膳醫(yī)療保健事業(yè),作出了積極貢獻。
尤其近十余年來,在人類回歸自然的呼聲下,藥膳這種寓治養(yǎng)于食的天然食品,倍受青睞,藥膳餐館如雨后春筍,紛紛面世,各種提高性和普及性藥膳書籍不斷付梓,專門的藥膳機構成立,藥膳已開始由中國走向世界,藥膳正在向工業(yè)化、現(xiàn)代化發(fā)展。
魏晉以來,食療在一些醫(yī)藥著作中有充分反映。東晉著名醫(yī)家葛洪在《肘后備急方》中載有很多食療方劑,如生梨汁治嗽;蜜水送炙鱉甲散催乳;小豆與白雞燉汁、青雄鴨煮汁治療水腫病;小豆汁治療腹水;用豆豉與酒治療腳氣病等等。他還進一步指出欲預防不必待時,便也酒煮豉服之把食療應用到預防疾病方面。
南北朝時期,陶弘景著有《本草經(jīng)集注》,是我國藥物學發(fā)展史上的第二個里程碑,記載大量的藥用食物,諸如蟹、魚、豬、麥、棗、豆、海藻、昆布、苦瓜、蔥、姜等日常食物及較罕用的食物達百多種,并較深入地提出食物的禁忌和食品衛(wèi)生。
唐代藥王孫思邈所著的《備急千金要方》標志著食療學已經(jīng)是一門獨立學問,成為獨立的學科。書中除集中敘述五臟喜惡宜忌,食物氣味、歸經(jīng)以外,還著重論述食療在醫(yī)藥中的地位,指出其重要性。他提出: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是故食能排邪而安臟腑,悅神爽志,以資血氣。若能用食平疴,釋情遣疾者,可謂良工。
提出能否正確應用食療藥膳治病作為衡量醫(yī)者技術水平的重要標準之一。并強調:夫為醫(yī)者,當須先調曉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療不愈,然后命藥。他把食療藥膳作為治病療疾的首選對策,可見他對食療的重視,把食療學提到相當高的地位。
他還列述了可供藥用食物共164種,其中果實類29種、菜蔬類50種,谷米類27種,鳥獸類40種。詳述每種食物的性味、毒性、治療作用、歸經(jīng)、宜忌、服法等。
唐代出現(xiàn)了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一部以食療命名的藥物學專著《食療本草》。該書早佚,但其內(nèi)容被后代有關著作所引用。書中藥用食物227種(包括動物、植物和礦物),對于藥的性味、產(chǎn)地、鑒別、調制都做了敘述,每種藥之下,列有該食物組成的方劑及其治療適應病證。書中還注意到食療藥膳藥具有地區(qū)性的差別。
上述說明當時已經(jīng)廣泛應用食療和藥膳治病以及調理身體健康。如孫思邈的羊肉黃芪湯、是治療虛弱的食療要方。這些藥膳已成為我國民間常用食療方劑,在實際生活中普遍應用。唐代中另一重要著作《外臺秘要》中也有許多食療藥膳方劑。
書中關于食物禁忌敘述尤其詳細,對大多數(shù)病癥下的治療都列出明確的禁忌,包括忌食生冷、油膩、葷腥、酒等。這些都是通過長期實踐所取得的寶貴經(jīng)驗。除上述外,隋唐時還有一些食療專著,既有理論,又有實踐的食療藥膳專著,終于使食療藥膳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并為食療藥膳的全面發(fā)展打下更堅實的基礎。
刮痧療法的雛形可追溯到舊石器時代,人們患病時往往會本能地用手或石片撫摩、捶擊體表某一部位,有時竟使疾病獲得緩解。通過長期的發(fā)展與積累,逐步形成了砭石治病的方法。砭石是針刺術、刮痧法的萌芽階段,刮痧療法可以說是砭石療法的延續(xù)、發(fā)展或另一種存在形式。
隨歷史之發(fā)展,刮痧未能像針灸等療法一樣得以系統(tǒng)發(fā)展,而是流于民間。
清代《痧脹玉衡》王庭《序》中所說:先是鄉(xiāng)人用糞穢感痧,例制用錢蘸油而刮,然行之大都為婦人,為名醫(yī)所不及。
刮痧最初適應證僅為痧證,痧證的記載較早見于宋代王榮《指述方瘴瘧論》稱之為挑草子。元代醫(yī)學家危亦林的《世醫(yī)得效方》對痧證的描述:((/乙腹絞痛、冷汗出,脹悶欲絕,俗謂攪腸沙。
在明代醫(yī)書中,多沿用了危氏的說法,但將沙字變?yōu)榱损稹H缑鞔鷱堷P逵在《傷暑全書》中載有絞腸痧一癥。清(康熙年間)郭右陶《痧脹玉衡》使痧病的證治始備,在痧病病源方面《痧脹玉衡。痧原論》中指出:癥先吐瀉而心腹絞痛者,痧從穢氣發(fā)者多;先心腹絞痛而吐瀉者,從暑氣發(fā)者多;心胸昏悶,痰涎膠結,從傷暑伏熱發(fā)者多;遍身腫脹,疼痛難忍,四肢不舉,舌強不言,從寒氣冰伏過時,郁為火毒而發(fā)痧者多。"
《痧脹玉衡》將痧病分為遍身腫脹痧、悶痧、落弓痧噤口痧、角弓痧、撲鵝痧、傷風咳嗽痧、痘前痧脹等4 5種痧病痧病主要由于氣候因素如夏日暑氣炎蒸,燥氣熾灼,間或淫雨謅綿,忽而烈日蒸曬,所釀不正之癘氣,流于天地間,人在氣交之中,觸其毒者,無論男女老幼皆可能染病。痧病的盛行季節(jié),以夏、秋為最,春次之,冬極少見。
痧病主要特征有二: 是一痧點,二是酸脹感。
痧病主癥多現(xiàn)頭昏腦脹,胸煩郁悶,全身酸脹,倦怠無力,四肢麻木,甚則厥冷如冰。入氣分則作腫作脹,入血分則蓄為瘀;遇食積痰水,結聚而不散,則脘腹痞滿,甚則惡心嘔吐。
痧病治療方面《痧脹玉衡。刮痧法》指出:背脊頸骨下、及胸前脅肋、兩背肩臂痧,用銅錢蘸香油刮之。頭額腿上痧,用棉紗線或麻線蘸香油刮之。大土腹軟肉內(nèi)痧,用食鹽以手擦之。清代論述痧病的專著日漸增多如葉桂《溫熱濕痧三種》,陳延香《中暑痧癥療法》,韓凌霄徹痧要編》,王凱《痧癥全書》,沈金鰲《痧癥燃犀照》,王士雄《吊腳痧證》、《絞腸痧證》,歐陽調律《痧法備旨》,胡風昌《痧癥度針》等數(shù)十種專著。
瑜伽起源于印度,流行于世界。瑜伽一詞原初的意思是駕馭牛馬,從遙遠的古代起她也代表設想幫助達到最高目的的某些實踐或是修練。在古圣賢帕坦珈利所著的《瑜伽經(jīng)》中,準確的定義為"對心作用的控制"。瑜伽在印度有著淵遠的歷史。在我們所知道的古印度婆羅門體系中與其有著密切的關系,在印度,人們相信通過瑜伽可以擺脫輪回的痛苦,內(nèi)在的自我將與宇宙的無上我合一;通過瑜伽將產(chǎn)生輪回的種子燒毀,心的主體被證悟,一切障礙都將不存在。在印度現(xiàn)在很難區(qū)分瑜伽與印度教的關系,在寺廟中、在經(jīng)典中、在生活中、在許許多多的范圍,兩者的關系都彼此相互融合。瑜伽是東方最古老的強身術之一。它產(chǎn)生于公元前,是人類智慧的結晶。瑜伽也是印度先賢在最深沉的觀想和靜定狀態(tài)下,從直覺了悟生命的認知。瑜伽修持秘要是理論和實踐互相參證的法典。
傳說古印度高達8000米的圣母山上,有人修成圣人,亦有人成為修行者,他們將修煉秘密傳授給有意追求者,因而沿傳至今。
瑜伽修持者開始只有少數(shù)人,一般在寺院、鄉(xiāng)間小舍、喜馬拉雅山洞穴和茂密森林中心地帶修持,由瑜伽師講授給那些愿意接受的門徒。以后瑜伽逐步在印度普通人中間流傳開來。
而今的瑜伽,已經(jīng)是印度人民幾千年來從實踐中總結出的人體科學的修煉法,再也不是只限于少數(shù)隱居人僅有的秘密。目前瑜伽已在全世界廣泛傳播。印度有很多專門研究瑜伽的學校。瑜伽有他一套從肉體到精神極其完備的修持方法,當今的瑜伽不僅只屬于哲學和宗教的范疇,它有著更廣泛的含義,千年不衰,有強大的生命力。
當瑜伽的修持者在深沉的靜坐中進入最深層次時,就會覺醒人生自性與生命的至善境界,從而獲得個體意識與宇宙意識的結合,喚醒內(nèi)在沉睡的能量,得到最高開悟和最大愉悅。
漢宮秋的藥用價值
1、功能主治
具有清熱解毒,調經(jīng)止血之功效。常用于細菌性痢疾,腸炎,痛經(jīng),月經(jīng)不調,血崩,吐血,衄血,便血。
2、用于什么病癥
常用于細菌性痢疾,腸炎,痛經(jīng),月經(jīng)不調,血崩,吐血,衄血,便血。
3、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5錢(鮮者1~2兩);或搗汁。外用:搗敷。
漢宮秋的副作用
1、副作用
漢宮秋一般沒有特殊的副作用。
2、人群禁忌
漢宮秋一般沒有特殊的人群禁忌。
3、飲食禁忌
3.1、漢宮秋一般沒有特殊的飲食禁忌。
漢宮秋的醫(yī)學記載及附方
1、出自:《全國中草藥匯編》。
1.1、別名:血莧,中藥名。紅靛、一口紅、漢宮秋、紅葉莧。
1.2、生境分布:生于溝邊、路旁的濕處,多為栽培。分布于福建、廣東、云南等省。
1.3、性味歸經(jīng):性味:味微苦,性涼。歸經(jīng):歸心經(jīng)。
1.4、采收和儲藏:四季可采,洗凈鮮用或曬干。
1.5、形態(tài)特征:血莧,又名紅葉莧、紅洋莧。多年生草本,高1-2米;莖粗壯,常帶紅色,有分枝,初有柔毛,后除節(jié)部外幾無毛,具縱棱及溝。葉片寬卵形至近圓形,直徑2-6厘米。
1.6、功能主治:具有清熱解毒,調經(jīng)止血之功效。常用于細菌性痢疾,腸炎,痛經(jīng),月經(jīng)不調,血崩,吐血,衄血,便血。
1.7、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5錢(鮮者1~2兩);或搗汁。外用:搗敷。
2、治咳血:血莧鮮葉、老鼠耳、三椏苦、臭梧桐各15g,水煎服。(《福建藥物志》)。
3、《泉州本草》:涼血,止血。治吐血,衄血,咳嗽帶血,血氣燥熱。
4、治咳血,痢疾。(福建)。
5、《文山中草藥》:舒筋活血,調經(jīng)止痛。治月經(jīng)不調,鼻衄,痛經(jīng),骨折。
6、治吐血,衄血:鮮紅木耳,每次一兩,水煎泡烏糖服。(《泉州本草》)。
7、治咳嗽帶血:鮮紅木耳(單用葉亦可),每次一兩半至二兩,合豬半赤白肉燉服。(《泉州本草》)。
8、治創(chuàng)傷出血:紅木耳、冰糖各三錢,燉服。(福建)。
9、治痢疾:鮮紅木耳葉一兩,搗汁,調紅糖服。(福建)。
10、治皮膚燥癢:紅木耳全草或葉,每次二兩,合豬肚油燉服。(《泉州本草》)。
當人體濕氣過重時,會對身體產(chǎn)生極大地影響,如:皮膚瘙癢、臉部皮膚長痘痘、膚色暗沉、大便粘稠等,所以需要及時的調節(jié)。目前祛除濕氣的方法有很多,如:運動出汗、食療法、喝中藥茶、蒸桑拿、泡腳祛濕等。其中汗蒸是通過熱蒸汽使人體出汗,達到排毒排濕氣的效果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汗蒸是很流行的一種休閑保健方式,它具有很好的美容養(yǎng)身功效,深受人們的喜歡。汗蒸可以促進全身血液循環(huán),加快新陳代謝,改善皮膚狀態(tài)。那么汗蒸可以去濕氣嗎?
汗蒸的功效與作用有很多,它可以祛濕排毒,美容養(yǎng)顏,還具有一定的瘦身減肥功效,因而深受女性朋友們的喜歡。那么哪些人不適宜汗蒸去濕氣呢?下面讓我們具體來看看吧!
汗蒸能去除體內(nèi)濕氣嗎
汗蒸可以去除體內(nèi)濕氣。
汗蒸本就是一種祛濕氣除寒毒的過程,因為汗蒸房利用遠紅外線高溫讓身體發(fā)汗,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排出體內(nèi)毒素垃圾及濕寒之氣。
汗蒸的過程中身體會大量排汗,在排汗的過程中身體內(nèi)的寒濕之氣就會隨著一起排出來。要注意汗蒸不僅能夠幫助深層排汗,還能夠加快身體的新陳代謝,加快循環(huán),深層次的帶走體內(nèi)的垃圾、寒濕。
哪些人不適宜汗蒸去濕氣
陰虛濕熱體質不宜汗蒸除濕氣
虛性體質者不適宜汗蒸,因為這類人體質本就弱,再大量出汗會讓身體更虛。因為汗液屬于人體陰液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陰虛的人過分消耗會更加導致陰虛、血虛,對心臟同時也會有負面影響。
陰虛體質的特征: 陰虛體質者體形大都瘦長,常感到手腳心發(fā)熱,面頰潮紅或偏紅,眼睛干澀,口干咽燥,易失眠,性情急躁,舌質偏紅,苔少。
陰虛體質的日常調理: 陰虛體質不能汗蒸,但建議通過慢跑、爬山、球類等運動強身健體除濕氣,以及多食紅豆、薏米等去濕氣食物。 另外,陰虛體質的人飲食應以清淡為主,要少吃羊肉、韭菜、生姜、辣椒等甘溫滋膩及火鍋、烹炸、燒烤等辛溫助熱的食物。
痰濕體質宜多汗蒸去除濕氣
對于痰濕體質,特別平時不愛出汗,或者是運動后也出汗較少的人,或是總覺得身體笨重的人群更適合采取汗蒸法來養(yǎng)生除體內(nèi)濕氣。痰濕體質的人可適當增加汗蒸的次數(shù),多發(fā)發(fā)汗,有利于體內(nèi)濕氣排出。
但是,就算是痰濕體質也要注意每次汗蒸的時間不宜過久,1小時左右為宜,且一周汗蒸1—2次就夠了。
痰濕體質的特征: 痰濕體質常表現(xiàn)為體形肥胖,腹部肥滿,胸悶,痰多,容易困倦,身重不爽,喜食肥甘醇酒,舌體胖大,舌苔白膩,多因寒濕侵襲、飲食不節(jié),先天稟賦、年老久病、缺乏運動而發(fā)病。
痰濕體質的日常調理: 痰濕體質者最好養(yǎng)成良好飲食習慣,肥甘厚味生冷之物及煙酒要杜絕。 還有,痰濕體質者平時要多吃生姜,且多食蔬菜、水果等富含纖維、維生素的食物,保持大便順暢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