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薏術附湯治療肩關節(jié)周圍炎
類風濕關節(jié)炎養(yǎng)生知識。
“活動有方,五臟自和。”自有人類文明以來,長生不老是很多人的目標,只有進行科學的養(yǎng)生,我們才能達到身心健康的目的。正確有效的中醫(yī)養(yǎng)生是如何進行的呢?急您所急,小編為朋友們了收集和編輯了“葛薏術附湯治療肩關節(jié)周圍炎”,歡迎閱讀,希望您能閱讀并收藏。
肩關節(jié)周圍炎這種疾病我們并不陌生,因為在生活中我們經(jīng)常接觸到這類患者,這類癥狀的患者是非常痛苦的。中醫(yī)對這種病癥的治療很有研究,下面就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肩關節(jié)周圍炎的中醫(yī)方劑有哪些?
方名
葛薏術附湯。
功能主治
功能解肌祛風,散寒止痛。主治肩周炎。
處方組成
葛根、麻黃、桂枝、白芍、薏苡仁、白術、制附片、炙甘草、生姜、大棗,水煎服。
辨證加減
痛如錐刺、舌黯有瘀血者,加炙山甲、雞血藤、紅花。
臨床療效
治療50例肩凝證,其中男29例,女21例,年齡都在41-59歲之間,病程從10天-3年,均有感受風寒或受傷病史。結果:治愈者33例,占66%(一般服藥15-40劑);好轉17例,占34%(一般服藥10-20劑,此17例未能堅持服藥)。
處方來源
河北省保定地區(qū)中醫(yī)院王海波。
方名
肩凝湯。
功能主治
功能活血通絡,祛風解凝。主治肩周炎。
處方組成
當歸30克、丹參30克、桂枝15克、透骨草30克、羌活18克、生地30克、香附15克,水煎服。
辨證加減
冷痛較劇者加制川草烏各9克;熱病者加忍冬藤60克、桑枝60克;刺痛者加制乳香6克、制沒藥6克;氣虛者加黃芪18克;頑固難愈者加蜈蚣、地龍各9克。
臨床療效
以服藥30劑為標準,治療100例患者,治愈(疼痛消失,肩關節(jié)活動自如,半年未復發(fā)者)56例,基本治愈(疼痛消失,肩關節(jié)活動輕度受限)35例,有效(肩痛減輕,活動有進步者)8例,無效(病情無改善者)1例。
處方來源
河南中醫(yī)學院婁多峰。
結語:通過以上文章介紹我們是不是對中醫(yī)治療肩關節(jié)周圍炎的相關知識介紹有了一定的了解,中醫(yī)治療肩關節(jié)周圍炎的方劑很多,我們也要根據(jù)自身的癥狀選擇合適的方法。以上介紹的方法大家可以根據(jù)自身的需要選擇合適的方法,相信會幫到大家。
擴展閱讀
肩關節(jié)周圍炎對我們人體的危害很大,我們如何防止病情的進一步的加重呢?這類病該如治療呢?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這類疾病的發(fā)生呢?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一起來認識一下肩關節(jié)周圍炎的治療方法相關知識。
方名
秦艽天麻湯。
功能主治
功能扶正祛邪,通痹止痛。主治肩周炎。
處方組成
秦艽10-15克、天麻10克、羌活10克、陳皮10克、當歸10克、川芎10克、炙甘草5克、桑枝10-30克、生姜3片,水煎服。
辨證加減
挾寒者加制附片6克、桂枝10克;氣虛加黨參15克、炙黃芪15克;癥狀隨天氣變化者得加雷公藤10克;有外傷史者酌加杜紅花5克。
臨床療效
治療52例,年齡28-69歲,病程短為24天,長則達15年。服藥最少6劑,最多36劑。結果優(yōu)36例,良8例,一般6例,差2例。以上病例均經(jīng)過3年以上隨訪證實療效。
處方來源
福建省泰寧縣中醫(yī)院洪苛教。
方名
加味逍遙散。
功能主治
功能驅風除痰,溫經(jīng)止痛,舒肝和脾。主治肩周炎。
處方組成
柴胡9克、當歸9克、炒白芍9克、云苓9克、秦艽9克、黃芩9克、制附片9克、陳皮9克、法半夏9克、甘草6克、白芥子6克,水煎服,白酒為引。
辨證加減
寒氣盛減黃芩加干姜;痛連背臑酸困不止加羌活、威靈仙;氣虛加黃芪;濕重加苡仁、防已、白術。
臨床療效
治療肩周炎50例,服藥5天為1療程,服至4療程,治愈44例,占88%;好轉5例,占10%;無效1例,占2%??傆行蕿?8%。
處方來源
青海省中醫(yī)院骨科葛植厚等。
結語:通過上文的了解,我們認識了肩關節(jié)周圍炎的相關知識,若不及時治療,往往會影響人們的正常生活,還會造成一些并發(fā)癥,若患有肩關節(jié)周圍炎這類癥狀的朋友一定要及時治療,防止病情的進一步的加重。
根據(jù)研究調查,我國越來越多的人患有肩關節(jié)的疾病,還有很多人不知道什么原因,就是會感覺肩部的疼痛,其實有的人不是肩周炎,而是肩關節(jié)周圍炎惹得禍,那您知道肩關節(jié)周圍炎的治療的方案有哪些嗎?今天小編就為您介紹一下有關肩關節(jié)疼痛的知識,感興趣的朋友們趕快來看看啊。
肩關節(jié)周圍炎,又稱露肩風、凍結肩、肩凝癥、五十肩等。本病是以肩部疼痛和肩關節(jié)活動受限為主癥的一種常見疾病。臨床上多見于四十五歲以上年齡的女性。
解剖生理
肩關節(jié)是由肩胛骨的關節(jié)盂和半球形的肱骨頭相對應組成球窩關節(jié)。關節(jié)盂小而淺,其總面積僅相當于肱骨頭的三分之一左右,關節(jié)囊薄弱、寬大而松弛,故該關節(jié)的活動范圍最大,運動最靈活,可以在多個軸位上運動。如在冠狀軸上作前屈、后伸及上舉運動;矢狀軸上作內收、外展運動;在垂直軸上可作內旋及外旋運動;還可做各方向的旋轉或環(huán)轉運動。由于構成肩關節(jié)的關節(jié)盂小而淺,肱骨頭大而圓,關節(jié)囊松而薄,故其周圍須要有肌肉、韌帶來加強,以維持其運動的靈活性和結構的相對穩(wěn)定性。肩前側有肩胛下肌、喙肱肌、肱二頭肌短頭和胸大肌;后側有岡下肌和小圓肌;外側有杠上肌、三角肌和肱二頭肌長頭掩蓋。
肩部肌肉的功能及其運動范圍
臂外展九十度:三角肌、岡上肌(最初外展的三十度是岡上肌的作用,以后的六十度由三角肌的收縮來完成)。
臂內收(肘達身體中線)喙肱肌、胸大肌、胸小肌來完成。
臂內旋七十度到九十度:由大圓肌、背闊肌、肩胛下肌完成。
臂外旋三十度:由岡下肌、小圓肌完成。
臂前屈九十度:由肱二頭肌、喙肱肌、三角肌前部纖維來完成。
臂后伸四十五度:由背闊肌、大圓肌完成。
臂高舉九十度(平舉以上):由斜方肌、前鋸肌協(xié)同外旋肩胛骨所完成。
環(huán)轉活動(旋轉)三百六十度:由多組肌肉協(xié)同舒縮來完成。
病因病理
本病的形成,多因年老體虛,氣血不足,筋失濡養(yǎng);或因汗出當風,睡臥露肩,感受風寒濕邪,經(jīng)脈拘急;慢性勞損或外來暴力所致的急性損傷(氣血瘀滯),未作徹底治療等因素。其病理改變?yōu)榧珀P節(jié)周圍筋肉組織的退行性病變表現(xiàn)力、痙攣、攣縮、粘連、腱鞘腫脹、肥厚活肌腱與關節(jié)囊緊密結合,限制了肩關節(jié)的正常功能活動。后期可出現(xiàn)肩部肌肉萎縮和肩關節(jié)嚴重粘連,其運動由肩胛骨所代替。
臨床表現(xiàn)與診斷
1.疼痛與壓痛:其疼痛性質多為酸痛或鈍痛。早期,肩部疼痛劇烈,腫脹明顯,疼痛可擴散至同側肘部,遇寒濕痛著,遇熱則痛減,日輕夜重,常影響睡眠。后期,肩部疼痛減輕,但活動障礙顯著。觸診時,??稍诩绶逑禄壹叭羌∠禄也俊㈦哦^肌長頭腱溝、三角肌后緣、岡上肌與岡下肌附著點,以及肩內俞、肩貞、天宗穴等部位找到明顯壓痛點。
2.活動障礙:病程愈長,活動障礙愈明顯。常不能完成穿衣、洗臉、梳頭、觸摸對側肩部等動作。肩關節(jié)被動上舉、后背、內收、外展、內旋動作受限制。但前后方向的拉鋸動作及較輕的旋轉活動(在限度以內的運動)則無疼痛,此點可與關節(jié)內病變相區(qū)別。日久,肩部功能活動幾乎完全喪失,而成凍結狀,但疼痛明顯減輕。
3.肌萎縮:初期在形態(tài)上無任何變化。病程較久者,由于疼痛和廢用,出先肩部肌肉廣泛性萎縮(以三角肌最為明顯),肩峰突出。但在臨床上,凍結肩的肌萎縮程度通常比肩關節(jié)結核或肩部神經(jīng)麻痹所引起的肌萎縮為輕。
祖國醫(yī)學把本病分為兩型:即寒痹型與濕痹型,其臨床癥候與上相同,故不于贅述。
依據(jù)本病的發(fā)病年齡,癥狀及檢查,臨床診斷并無困難。但主要與風濕性關節(jié)炎、肩關節(jié)結核及化膿性關節(jié)炎相鑒別。
1.風濕性關節(jié)炎:有游走疼痛并波及多個關節(jié)。遇寒冷刺激或靜止時疼痛較重,遇熱及輕微活動后則疼痛減輕,但過勞后病情又會加重。有時肩部可出現(xiàn)輕度紅腫,但活動范圍多不受限制。
2.肩關節(jié)結核:肩關節(jié)呈彌漫性腫脹。發(fā)病年齡多在二十到三十歲之間,老年人較少見,除全身癥狀不同外,還可攝X線片,以鑒別之。
3.化膿性關節(jié)炎:多屬于血源性感染,故局部紅、腫、熱、痛并見,伴有全身發(fā)熱、惡寒,白細胞計數(shù)增高等。
肩關節(jié)疼痛治療
肩關節(jié)周圍炎的治療,應貫徹動靜結合的原則。腫痛明顯的早期,宜適當限制肩關節(jié)的活動;腫痛消減的后期,應主動進行功能鍛煉并配合藥物治療。
肩關節(jié)周圍炎的按摩治療
1.原則:早期應以舒筋通絡,祛瘀止痛,加強筋肉功能為主;晚期則以剝離粘連?;P節(jié),恢復關節(jié)活動功能為主。
2.施術部位:傷側肩關節(jié)周圍,肩胛部及上臂。
3.取穴:肩偶、肩貞、肩井、肩三俞(肩中俞、肩外俞、肩內俞)、天宗、秉風、缺盆、極泉、巨骨、曲池。
4.施數(shù)手法:推、揉、滾、搓、撥、動。
5.時間與刺激量:每次治療二十五分鐘,每日1次;刺激量應因人、因癥而定。
6.手法操作(以右側為例,常規(guī)手法分六個步驟):病人取坐位(體虛者可取臥位),術者立于傷側。
(1)分推撫摩肩部法:術者以雙手大魚際或掌部著力,在患肩周圍作前后、內外分推及撫摩手法數(shù)十遍。
(2)揉滾肩周上臂法:術者用單、雙手掌或多指揉肩關節(jié)周圍及上臂數(shù)分鐘;然后,用左手握傷肢前臂并托起肘部,將上臂外展并前后活動肩關節(jié),同時用右手小魚際或掌指關節(jié)在肩部周圍及上臂施滾法5分鐘左右。
(3)揉撥肩胛周圍法:術者一手固定肩部,另手魚際或掌根部自肩胛骨脊柱緣由上而下揉數(shù)遍,拇指撥2到3遍;而后,以食、中、環(huán)三指從肩胛骨脊柱緣插入肩胛骨前方撥理肩胛下肌3到5遍,拇指或大魚際揉、撥肩胛骨腋窩緣數(shù)遍。
(4)按摩俞穴痛點法:術者用雙手拇指對壓中府、天宗穴、肩貞、肩內俞,拇指重揉壓肩處俞、秉風、巨骨、缺盆、肩偶,揉撥極泉及肩部痛點各半分鐘左右。
(5)被動運動肩部法:根據(jù)肩關節(jié)不同方向的運動障礙,可選用下列方法:
推肩拉肘內收法:術者立于健側后方,一手推住健側肩部(固定),另手從健側胸前托其傷側肘部,緩緩牽拉使其內收,在極度內收位用體側抵緊健側肩后部,一手空拳叩擊傷側肩部周圍數(shù)遍。
前屈后伸捏筋法:術者立于傷側,一手托握傷肢肘部使上臂前屈后伸,另手在上臂后伸位捏拿肩前筋,前屈位捏拿肩后筋。
扣肩揉搓扛動法:術者于傷側半蹲式,用肩扛住傷肢上臂,雙手口于肩部前后,進行協(xié)調的揉搓動肩,以肩部溫熱感為度。
下拉上提牽伸法:術者立于傷側,用一前臂插入傷肢腋下向外上方托扳,同時另手握傷肢腕部,緩緩后向下牽拉數(shù)次;而后,前屈上提傷肢。上提幅度,應以病人能耐受為度。
環(huán)轉活動肩部法:病人取低坐位。術者立于傷側后方,用一手固定肩部,另手握拿傷肢腕部托起前臂(囑病人配合),作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最大限度的環(huán)轉活動。
(6)拍打患臂拿肩法:術者立于傷側,用雙掌或空拳由肩部至前臂往返拍打(掌拍拳打),雙手掌相對往返舒搓傷肢數(shù)遍,牽拉傷肢;繼之,雙手拇、食指捏肩井,多指捏拿肩部結束。
肩關節(jié)周圍炎的治療
(一)手法治療
(1)風寒濕較著者,加搓摩肩周痛點法。
(2)肌肉萎縮者,加叩擊捏拿局部法。
(3)麻木顯著者,加彈撥拍打麻木區(qū)法,拇指或中指撥傷肢神經(jīng)易觸及的部位3到5次,掌拍打麻木區(qū)。
(二)局部熱敷與功能鍛煉
施手法后,可在肩部進行濕熱敷或中藥熏洗,待疼痛緩解后,逐步有計劃的加強肩關節(jié)功能鍛煉。
1.常用功能鍛煉的方法:雙手托天,體后拉手,輪轉轱轆,手指爬墻,屈肘握拳外展外旋前臂,拉滑車,扒單杠或肋木以及棍棒操等肩臂的功能練習方法。進行功能鍛煉時,應注意循序漸進,不能過度勞累或用猛力,避免引起不良后果。
2.常用熏洗方:可選用八仙逍遙湯。主治跌打損傷,腫硬疼痛以及感受風寒濕所引起的筋骨酸痛等癥。
處方:防風3克、荊芥3克、川芎3克、甘草3克、當歸6克、黃柏6克、蒼術9克、丹皮9克、川椒9克、苦參十五克。
方法:將上藥裝入布袋內,扎口煎湯,熏洗傷處,亦可用藥熱敷。每日1到2次,每次二十五分鐘。每付藥,天熱時用1到3天,天冷時可用3到5天。
結語:看了小編上文的介紹,您應該已經(jīng)知道什么是肩關節(jié)周圍炎了吧,您也應該已經(jīng)知道肩關節(jié)周圍炎的治療方案有哪些了吧,是不是迫不及待想把今天學到的有關肩關節(jié)疼痛治療的知識分享給您的小伙伴們呢?那還等什么,趕快行動吧。
肩周炎,我們都知道?;加写思膊〉娜艘膊簧?,在中醫(yī)學術領域里,肩周炎又被稱之為肩痹。治療肩痹,小編建議大家多喝葛薏術附酒。葛薏術附酒的功效是祛風除濕的,能幫助治療此疾病。有需要的朋友一起來看葛薏術附酒的用法!
配方
葛根12g,麻黃10g,桂枝10g,白芍10g,白術10g,薏苡仁20g,制附片10g,炙甘草6g,生姜3g、大棗10g。
制法
上述藥物用白酒1000ml浸泡,7日后即能飲用。
用法
口服。每次15~30ml,每日2次。
功效
祛風除濕,溫經(jīng)通絡。
主治
風寒濕型肩痹,寒邪偏重者。
宜忌
高血壓患者慎用。
附記
原方為水煎劑,現(xiàn)改為酒劑,以利用酒能行血通絡之性,更好地發(fā)揮藥效。唯方中有麻黃,有升壓作用,故高血壓患者慎用。
肩痹
肩痹就是肩周炎。肩關節(jié)周圍炎,簡稱肩周炎,是肩周肌肉、肌腱、滑囊和關節(jié)囊等軟組織退行性改變所引起的廣泛的炎癥反應。本病是以肩關節(jié)疼痛、活動受限為主要特征的慢性疾患,好發(fā)于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左側較右側多見,雙側同時發(fā)病者少見。早期表現(xiàn),僅以疼痛為主,或僅有輕微隱痛或肩關節(jié)不適和束縛感;繼則疼痛逐漸加重,夜間尤甚,常影響睡眠,肩關節(jié)活動也逐漸完全受限;最后形成凍結狀態(tài)。本病在中醫(yī)學屬痹證范圍,又稱為五十肩、漏肩風、肩凝癥、凍結肩等。
中醫(yī)對肩周炎是如何認識的
中醫(yī)認為,人過中年陽氣虛弱,正氣漸損,肝腎不足,氣血虛弱,營衛(wèi)失調,以致筋脈肌肉失去濡養(yǎng),遇有風濕寒邪外侵,易使氣血凝滯,陽氣不布,脈絡不通故發(fā)本病。
正氣內虧
七七腎氣衰,人到50歲左右,肝腎精氣開始衰退,或勞逸過度,或病后體弱,致氣血不足,筋脈得不到充分滋養(yǎng),日久筋脈拘急,營衛(wèi)失調。《中藏經(jīng)*五痹》曰:腎氣內消精氣日衰,則邪氣妄入。宋王懷隱《太平圣惠方》曰:夫勞倦之人,表里多虛,血氣衰弱,腠理疏泄,風邪易侵隨其所惑,而眾痹生焉。現(xiàn)代醫(yī)學家劉渡舟在《金匱要略詮解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中曰:凡尊榮之人,則養(yǎng)尊處優(yōu),好逸惡勞,多食肥甘,而肌肉豐盛,不事勞動則筋骨脆弱,以致肝腎虛弱陽氣虛,血行不暢,重因疲勞則汗出,體氣愈疲,此時加被微風,遂得而干之,則風與血相搏,陽氣痹阻,血行不暢。
邪氣外侵
居住潮濕,中風冒雨,睡臥露肩等,均可致外邪內侵,寒濕留滯于筋脈,血受寒則凝,脈絡拘急則痛;寒濕之邪侵淫于筋肉關節(jié),以致關節(jié)屈伸不利,如金元張子和《儒門事親》曰:此疾之作,多在四時陰雨之時,及三月九月,太陰寒水用事之月,故草枯水寒如甚,或瀕水之地,勞力之人,辛苦失度,觸冒風雨,寢處潮濕、痹從外入。又如明朱FDAE《普濟方》曰:此病蓋因久坐濕地,及曾經(jīng)冷處睡臥而得。
結語:葛薏術附酒的配方和用法等問題,這里就介紹這么多。大家看完之后對葛薏術附酒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認識了。肩周炎的癥狀挺多的,在中醫(yī)領域里,肩周炎又被稱之為肩痹,應該不少專家都了解。中醫(yī)療法的效果不錯的,大家可以試試喲!
肩關節(jié)周圍炎,多發(fā)生在50歲左右的中老年人,故又稱“五十肩”。本病以肩、臂部疼痛為臨床特點,初時肩周微痛,常不注意,以后疼痛加重,肩關節(jié)外展、外旋功能受限。檢查肩前、后、外側均可有壓痛,外展功能受限,被動繼續(xù)外展時,肩部隨之高聳,嚴重者肩臂肌肉萎縮,尤以三角肌為明顯,疼痛較重,夜間尤甚,外展及內施、外旋均有嚴重限制。病程一般在1年以內,較長者可達1年。
急性期
[臨床表現(xiàn)]
肩及臂疼痛,手不能上舉,肩關節(jié)外展、外旋受限。肩前、后、外側有壓痛,舌質淡紅,苔白,脈弦細弱。
[食療藥膳]
1.當歸胡椒瘦肉湯:胡椒12克,當歸20克,豬瘦肉60克,水煎,飲湯吃肉,每日1次。
2.北芪肉桂瘦肉湯:北芪30克,肉桂6克,豬瘦肉50克,水煎吃肉飲湯,每日1次。
3.歸芎粥:當歸頭20克,川芎10克,粳米100克。將當歸、川芎入砂鍋內水煎半小時,去藥渣,加粳米煮粥服,每日1—2次。
慢性期
[臨床表現(xiàn)]
肩及臂疼痛、日久不愈、夜間尤甚,手足麻木、頭暈目眩、臂不能上舉、也不能外展,舌質淡紅,苔白,脈弦細。
[食療藥膳]
1.當歸豬肝粥:當歸20克,豬肝50克,糯米60克,同煮粥,佐膳食用。
2.入地金牛煲雞蛋:入地金牛根20克,雞蛋1枚,水2碗煎煮,蛋熟去殼再煮10分鐘,煮成1碗,飲湯食蛋。
3.黃芪當歸豬胰湯:黃芪30克,當歸20克,豬胰1具,水煎,飲湯吃豬胰,每日1次。
1.用法在肩部操作,包括肩上、肩前、肩后及肩外等部位,若有壓痛點者,在壓痛部重點操作,如肱骨結節(jié)間溝部,治療要充分。若有疼痛波及部位者,操作范圍應適當擴大。
2.用拿法配合掌、指揉法,在肩部操作,部位同上。
3.點按缺盆、肩髃、肩井、肩貞、肩內陵、天宗、曲池、合谷等穴。
4.每穴點按后可在局部輕揉以緩解不適感。
5.取肱二頭肌長頭腱腱鞘炎之第3法(搖按拔伸第一法),即患者坐位,醫(yī)者站于患者后外方,用一手拿住傷肩,拇指在后,余四指在前、中指壓在肱骨結節(jié)間溝。另一手握住腕關節(jié)上方,在拔伸牽引下做肩關節(jié)搖法(患者可以忍受最大幅度)6~7次,拿肩之手墊于腋下,拇指豎起,貼于痛處,向健側用力撐之,兩手同時用力相對拔伸,在保持牽引力的同時,上肢下垂,并屈肘內收,使手盡量觸及健肩,再向上拔伸,此時墊于腋下之手拿出,用拇指在痛處按揉,本法可重復二次。
6.取岡上肌腱第三法(搖按拔伸第二法),患者坐位,醫(yī)者站于傷肩后側,一手拿住腕關節(jié)上方,另一手用大魚際壓住肩髃穴處,在拔伸牽引下做搖法6~7次,在保持牽引力的同時,拿肩之手墊于腋下,使傷肢下垂并屈肘內收,手觸健肩。此時,拿腕之手前臂托住患肢肘關節(jié)尺側,做梳頭狀,當繞至頭頂時使患側之手盡量觸及其對側耳尖部3~5次,再將傷肢向斜前上拔伸,同時拿肩之手大魚際在患處推按,本法可重復二次。
7.搖肩后伸法:患者坐位,醫(yī)者站于患肩后外側,先做搖法后將傷肢下垂,拿腕之手前臂抵住患肢肘關節(jié)做患肩后伸動作并使患肢肘關節(jié)屈曲,背于體后,再上提腕關節(jié),本法可重復做二次。
8.內收牽拉法:患者坐位,醫(yī)者站于患者后面,令患者前屈,并內收肩關節(jié),此時醫(yī)者一手(如左側患肩醫(yī)者用右手)拿住患肢腕關節(jié)上方,一手抵住健肩后側,雙手同時用力推拉(以改善內收)2~3次。
9.托肘外旋法:患者坐位,醫(yī)者站于患者之前,一手握住腕關節(jié)上方,另一手握住屈曲之肘關節(jié),輕柔、快速的做患者外旋1~2次
10.牽抖上提法:患者坐位,醫(yī)者站于患肩外側,雙手握住患肢腕關節(jié)上方,輕搖患肩3~5次,雙手同時用力上提牽抖患肢,用力要輕柔、快速。
11.患肩局部輕揉,并搓、抖上肢。
注意:
⑴ 本治療方法需要患者可以忍受的情況下進行。
⑵ 在操作5~10法過程中每二法之間應加入輕揉、輕按之法,以緩解疼痛及不適。
"肩關節(jié)周圍炎,多發(fā)生在50歲左右的中老年人,故又稱“五十肩”。本病以肩、臂部疼痛為臨床特點,初時肩周微痛,常不注意,以后疼痛加重,肩關節(jié)外展、外旋功能受限。檢查肩前、后、外側均可有壓痛,外展功能受限,被動繼續(xù)外展時,肩部隨之高聳,嚴重者肩臂肌肉萎縮,尤以三角肌為明顯,疼痛較重,夜間尤甚,外展及內施、外旋均有嚴重限制。病程一般在1年以內,較長者可達1年。
中醫(yī)辨證治療肩周炎
急性期
[臨床表現(xiàn)] 肩及臂疼痛,手不能上舉,肩關節(jié)外展、外旋受限。肩前、后、外側有壓痛,舌質淡紅,苔白,脈弦細弱。
[食療藥膳]
1.當歸胡椒瘦肉湯:胡椒12克,當歸20克,豬瘦肉60克,水煎,飲湯吃肉,每日1次。
2.北芪肉桂瘦肉湯:北芪30克,肉桂6克,豬瘦肉50克,水煎吃肉飲湯,每日1次。
3.歸芎粥:當歸頭20克,川芎10克,粳米100克。將當歸、川芎入砂鍋內水煎半小時,去藥渣,加粳米煮粥服,每日1—2次。
慢性期
[臨床表現(xiàn)] 肩及臂疼痛、日久不愈、夜間尤甚,手足麻木、頭暈目眩、臂不能上舉、也不能外展,舌質淡紅,苔白,脈弦細。
[食療藥膳]
1.當歸豬肝粥:當歸20克,豬肝50克,糯米60克,同煮粥,佐膳食用。
2.入地金牛煲雞蛋:入地金牛根20克,雞蛋1枚,水2碗煎煮,蛋熟去殼再煮10分鐘,煮成1碗,飲湯食蛋。
3.黃芪當歸豬胰湯:黃芪30克,當歸20克,豬胰1具,水煎,飲湯吃豬胰,每日1次。"
肩關節(jié)脫臼是比較常見的一種病癥表現(xiàn),這和肩關節(jié)的生理特點有關,在所有的脫臼,當中間關節(jié)的脫臼占50%以上,出現(xiàn)脫臼的時候,應該及時進行關節(jié)的復位治療。另外,平時生活當中應該加強調養(yǎng),避免出現(xiàn)頻繁的脫臼的現(xiàn)象,這對于身體的健康危害是比較大的,尤其是對于肩關節(jié)的神經(jīng)組織造成非常大的損傷。
肩關節(jié)脫臼如何治療
1.手法復位
脫位后應盡快復位,選擇適當麻醉(臂叢麻醉或全麻),使肌肉松弛并使復位在無痛下進行。老年人或肌力弱者也可在止痛劑下進行。習慣性脫位可不用麻醉。復位手法要輕柔,禁用粗暴手法以免發(fā)生骨折或損傷神經(jīng)等附加損傷。常用復位手法有三種。
(1)足蹬法
患者仰臥,術者位于患側,雙手握住患肢腕部,足跟置于患側腋窩,兩手用穩(wěn)定持續(xù)的力量牽引,牽引中足跟向外推擠肱骨頭,同時旋轉,內收上臂即可復位。復位時可聽到響聲。
(2)科氏法
此法在肌肉松弛下進行容易成功,切勿用力過猛,防止肱骨頸受到過大的扭轉力而發(fā)生骨折。手法步驟:一手握腕部,屈肘到90度,使肱二頭肌松弛,另一手握肘部,持續(xù)牽引,輕度外展,逐漸將上臂外旋,然后內收使肘部沿胸壁近中線,再內旋上臂,此時即可復位。并可聽到響聲。
(3)牽引推拿法
傷員仰臥,一助手用布單套住胸廓向健側牽拉,第二助手用布單通過腋下套住患肢向外上方牽拉,第三助手握住患肢手腕向下牽引并外旋內收,三方面同時徐徐持續(xù)牽引。術者用手在腋下將肱骨頭向外推送還納復位。二人也可做牽引復位。
復位后肩部即恢復鈍園豐滿的正常外形、腋窩、喙突下或鎖骨下再摸不到脫位的肱骨頭,搭肩試驗變?yōu)殛幮?,X線檢查肱骨頭在正常位置上。如合并肱骨大結節(jié)撕脫骨折,因骨折片與肱骨干間多有骨膜相連,在多數(shù)情況下,肩關節(jié)脫位復位后撕脫的大結節(jié)骨片也隨之復位。
復位后處理:肩關節(jié)前脫位復位后應將患肢保持在內收內旋位置,腋部放棉墊,再用三角巾,繃帶或石膏固定于胸前,3周后開始逐漸作肩部擺動和旋轉活動,但要防止過度外展、外旋,以防再脫位。后脫位復位后則固定于相反的位置(即外展、外旋和后伸拉)。
2.手術復位
有少數(shù)肩關節(jié)脫位需要手術復位,其適應證為:肩關節(jié)前脫位并發(fā)肱二頭肌長頭肌腱向后滑脫阻礙手法復位者;肱骨大結節(jié)撕脫骨折,骨折片卡在肱骨頭與關節(jié)盂之間影響復位者;合并肱骨外科頸骨折,手法不能整復者;合并喙突、肩峰或肩關節(jié)盂骨折,移位明顯者;合并腋部大血管損傷者。
3.陳舊性肩關節(jié)脫位的治療
肩關節(jié)脫位后超過三周尚未復位者,為陳舊性脫位。關節(jié)腔內充滿瘢痕組織,有與周圍組織粘連,周圍的肌肉發(fā)生攣縮,合并骨折者形成骨痂或畸形愈合,這些病理改變都阻礙肱骨頭復位。
陳舊性肩關節(jié)脫位的處理:脫位在三個月以內,年輕體壯,脫位的關節(jié)仍有一定的活動范圍,X線片無骨質疏松和關節(jié)內、外骨化者可試行手法復位。復位前,可先行患側尺骨鷹嘴牽引1~2周;如脫位時間短,關節(jié)活動障礙輕亦可不作牽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