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癇丸方劑功效
【www.cndadi.net - 夏季養(yǎng)生方劑】
定癇丸一般情況下大家可能都會覺得陌生,因為在生活中我們不是能夠經(jīng)常接觸到,就算我們接觸到但是我們不是專業(yè)人士可能也不太清楚它的作用是什么。其實大家有所不知定癇丸還是一種中藥方劑,下面就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定癇丸的藥用價值有哪些吧。
定癇丸
【名稱】定癇丸。
【分類】祛痰劑-化痰熄風(fēng)。
組成
明天麻 川貝母 半夏姜汁炒 茯苓蒸 茯神去木蒸,各一兩(各6g) 膽南星九制者 石菖蒲杵碎,取粉 全蝎去尾,甘草水洗 僵蠶甘草水洗,去咀,炒 真琥珀腐煮,燈草研,各五錢(各3g) 陳皮洗,去白 遠志去心,甘草水泡,各七錢(各4.5g) 丹參酒蒸 麥冬去心,各二兩(各12g) 辰砂細研,水飛,三錢(2g)
用法
用竹瀝一小碗,姜汁一杯,再用甘草四兩煮膏,和藥為丸,如彈子大,辰砂為衣,每服一丸。
功效
滌痰熄風(fēng)。
方解
本方為治療癇證的常用方劑。癇證的發(fā)作,每因情志失調(diào),驚恐恚怒,郁結(jié)生痰,或因飲食不節(jié),勞力過度,脾濕生痰,一俟肝氣失和,肝風(fēng)挾痰隨氣上逆,壅閉經(jīng)絡(luò),阻塞清竅,以致突然發(fā)癇。治宜滌痰熄風(fēng)之法。方中以竹瀝善能清熱滑痰,鎮(zhèn)驚利竅,《本草備要》謂其治痰迷大熱,風(fēng)痙癲狂。
配以膽南星清火化痰,鎮(zhèn)驚定癇,《藥品化義》言其治一切中風(fēng)、風(fēng)癇、驚風(fēng)。半夏、陳皮、貝母、茯苓、麥冬祛痰降逆而開痰氣之結(jié);全蝎、僵蠶、天麻熄風(fēng)定搐而解癲癇之痙;丹參、菖蒲、遠志開心利竅,琥珀、辰砂、茯神鎮(zhèn)驚安神,皆有助醒神與定癇之功。
甘草調(diào)和諸藥。用姜汁少許,開痰而通神明。綜合全方,共奏豁痰開竅,熄風(fēng)定癇之效。
癇證的發(fā)作有輕有重,來勢有急有緩,病程有短有長。一般初起較輕,反復(fù)發(fā)作則正氣漸衰,痰結(jié)日深,愈發(fā)愈頻,證情逐漸加重。其發(fā)作期間,應(yīng)著重滌痰熄風(fēng),先治其標。發(fā)作之后,則宜健脾養(yǎng)心,補益肝腎,調(diào)補氣血,緩治其本。本方乃滌痰熄風(fēng)之劑,故適用于由痰熱上擾而致癇證發(fā)作者。
待其癇證緩解,則須化痰與培本兼顧,并應(yīng)注意飲食,調(diào)攝精神,扶其正氣,以收全功。尤其對久病頻發(fā)者,更須注重調(diào)補正氣,原方后有方內(nèi)加人參三錢尤佳一語,即是此意。
方歌
定癇二茯貝天麻,丹麥陳遠菖蒲夏, 膽星蝎蠶草竹瀝,姜汁琥珀與朱砂。
結(jié)語:通過以上的文章介紹我們是不是對定癇丸的相關(guān)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呢,定癇丸雖然不常見,但是它的用處還是很多的,我們可以根據(jù)自身的需要選擇性的使用以上介紹的方法,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我們要弄清楚使用的方法,不能盲目的亂用哦。
yS630.Com相關(guān)推薦
定喘湯一般情況下大家可能都會覺得陌生,因為在生活中我們不是能夠經(jīng)常接觸到,就算我們接觸到但是我們不是專業(yè)人士可能也不太清楚它的作用是什么。其實大家有所不知定喘湯還可以作為中藥使用,下面就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定喘湯的藥用價值有哪些吧。
【名稱】定喘湯
【分類】理氣劑-降氣。
組成
白果去殼,砸碎妙黃,二十一枚(9g) 麻黃三錢(9g) 蘇子二錢(6g) 甘草一錢(3g) 款冬花三錢(9g) 杏仁一錢五分(9g) 桑白皮三錢(6g) 黃芩一錢五分(6g) 半夏三錢(9g)
用法
水三盅,煎二盅,作二服,每服一盅,不用姜,不拘時,徐徐服。
功效
宣肺降氣、清熱化痰。
方解
本方治證為風(fēng)寒外束,痰熱內(nèi)蘊所致。由于素有痰熱,復(fù)感風(fēng)寒,肺氣壅閉,肺失宣降,故哮喘咳嗽,痰多氣急,痰稠而黃,苔黃膩,脈滑數(shù)。治宜宣肺降氣,清熱化痰。方中用麻黃辛溫,宣肺平喘,解表散邪;白果甘澀,斂肺定喘,祛痰止咳,兩藥合用,一散一收,既能增強平喘之功,又可防麻黃辛散太過耗傷肺氣,共為君藥。
杏仁、蘇子、款冬花、半夏皆能降氣平喘,化痰止咳,協(xié)助君藥加強平喘祛痰之功,共為臣藥,用甘寒之桑白皮,苦寒之黃芩,清泄肺熱,止咳平喘,為佐藥。臣佐相配,以解內(nèi)蘊之痰熱。甘草和中而調(diào)藥,為使藥之用。諸藥相合,共奏宣降肺氣,止咳平喘,清熱化痰之功。使痰熱清,外寒解,肺氣降,則咳嗽痰喘諸證自除。
本方與蘇子降氣湯均為降氣平喘之劑,本方是用宣降肺氣之麻黃、白果配伍清熱化痰之黃芩、桑白皮,具有宣肺散寒,降氣平喘,清熱化痰之功,主治素有痰熱,外感風(fēng)寒,肺失宣降之哮喘。而蘇子降氣湯是以蘇子降氣平喘為主,配以下氣祛痰,溫腎納氣之品,具有降氣平喘,兼溫腎納氣之功,主治上實下虛而以上實為主之咳喘。
本方與小青龍湯均有宣肺解表,祛痰平喘之功,皆可治療外感風(fēng)寒,內(nèi)有痰濁之哮喘。但小青龍湯是用麻黃、桂枝配干姜、半夏、細辛,一以解表散寒,一以溫化寒飲,適宜于內(nèi)有寒飲,且表寒較重之喘咳;而本方是以麻黃、白果與黃芩、桑白皮配伍,一以宣肺降逆兼解表,一以清泄脈熱而平喘咳,用于治療外感風(fēng)寒,痰熱內(nèi)蘊之喘咳。
方歌
定喘白果與麻黃,款冬半夏白皮桑, 蘇杏黃芩兼甘草,外寒痰熱喘哮嘗。
結(jié)語:通過以上文章的介紹大家是不是對大家定喘湯的功效與作用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呢,我們雖然了解了它的組成、作用與功效,但是還是不能輕易的使用,要使用一定要經(jīng)過專業(yè)人士的指導(dǎo)哦,我們不可以隨便嘗試,以免造成嚴重后果。
談到養(yǎng)生,并不光是女性朋友感興趣,很多男性朋友也是有興趣的,尤其是現(xiàn)代人對食品的追求越來越高,不但要吃得健康,還要吃出功效,為此,很多專家不斷的學(xué)習(xí)研究做一些新的方劑出來,其中,斷癇丸對一些疾病的效果就非常好,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具體的介紹。
【別名】斷癇丹(《袖珍方》卷四引《湯氏方》)。
【處方】蛇蛻(微炙)9厘米 蟬蛻(去土,炒)4枚 黃耆(銼)細辛(去苗、葉)釣藤鉤子 甘草(炙,銼)各15克 牛黃(研)1.5克
【制法】上七味,搗研為末,和勻。煮面糊和丸,如小豆大。
【功能主治】主小兒胎風(fēng),久為驚癇,時發(fā)時止。
【用法用量】一歲小兒服2~3丸,二三歲小兒服10~15丸,人參湯下。不計時候。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七二
【處方】全蝎2錢,蟬蛻2錢,牛膽星2錢,防風(fēng)2錢,天麻2錢,白附子2錢,羌活1錢,薄荷1錢,細辛1錢,人參1錢,皂角1錢5分。
【制法】上為末,粥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諸癇,痰火發(fā)作頻數(shù)。
【用法用量】每服30丸,蔥白湯送下。
【摘錄】《活人心統(tǒng)》卷下
【處方】枳實、黃連、半夏、白茯苓各等分,石膏折半,朱砂(飛)又折半。
【制法】上為末,神曲糊為丸,如芡實大,朱砂為衣。
【功能主治】小兒驚病成癇,1月之間發(fā)2-3次。
【用法用量】每服1丸,用豮豬心1個,切開,入藥在內(nèi),線扎定,放瓦罐中煮熟,取出豬心和藥食之,以湯送下。
【摘錄】《幼科發(fā)揮》卷二
【處方】黃連5分,礞石5分,石菖蒲5分,朱砂5分,珍珠5分,鐵花粉5分,膽星5分,甘遂3分,沉香2分,茯苓2錢。
【制法】上為末,別用人參1錢,白術(shù)3錢,煮糊為丸,如芡實大。
【功能主治】癇證。
【用法用量】每用1丸,取豮豬心1個劈開,入藥在內(nèi),將錢扎住,長流水煮熟,取出丸子研細,燈心湯調(diào)下,以豬心及汁,與兒食之,3日服1丸。又宜常服參砂膏,以通心氣。
【摘錄】《育嬰秘訣》卷二
【處方】皂角盈尺者3錠(去皮捶碎,水3升,浸取汁,濾過,煨器內(nèi)熬成膏),白礬(煅枯,研細)1兩半,南星(濕紙炮熟)1兩,蝎蛸半兩(炒),直僵蠶半兩(炒),雄黃半兩(別研),朱砂半兩,白附子半兩,麝香1錢(別研),烏蛇(酒浸,取肉焙干,炒)1分,赤蜈蚣1條(去頭足,酒浸,炙)。
【制法】上為末,用水煮半夏糊和前項皂角膏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諸癇痰盛。
【用法用量】每服1丸,生姜湯送下。
【摘錄】《直指小兒》卷二
【處方】紫石英(醋淬銀7次)2兩,白礬(飛過)2兩。
【制法】上為末,酒糊為丸。
【功能主治】風(fēng)癇。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白湯送下。
【摘錄】《永類鈐方》卷六
斷癇丸采用傳統(tǒng)的幾種純天然中藥材制成,對一些病癥有著極好的治療效果,而且無絲毫的副作用,對一些患者來說,的確是一種非常明智的選擇。
相信大家都聽說過或者食用過中藥的某些方劑,方劑的種類多種多樣,功效也五花八門,今天就為大家推薦五癇丸這款方劑。
【別名】五癇神應(yīng)丸(《景岳全書》卷五十四)。
【處方】天南星30克(炮)烏蛇30克(酒浸一宿,去皮、骨,焙干,稱)朱砂7.5克(別研)全蝎6克 (去毒)半夏60克(湯浸七次)雄黃4.5克(研)蜈蚣半條(去頭,足,炙)白僵蠶45克(炒,去絲、嘴)白附子15克(炮)麝香1克(別研)白礬30克 皂角120克(捶碎,用水250毫升,挼汁去滓,與白礬一處熬干為度,研)
【制法】上藥為細末,生姜汁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癲癇。
【用法用量】每服30丸,食后用,生姜湯送下。
【摘錄】《楊氏家藏方》卷二
從上面的介紹中可以知道五癇丸的作用十分的廣泛,所以現(xiàn)在很多的科學(xué)家都在研究如何可以將其應(yīng)用到臨床中,預(yù)防和治療一些疾病。
現(xiàn)代醫(yī)學(xué)研究證明醫(yī)癇丸作為一種中藥方劑,其原料中的幾種中藥材含有很多對人體有益的成分,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下。
【處方】生白附子40g 天南星(制)80g 半夏(制)80g 豬牙皂400g 僵蠶(炒)80g 烏梢蛇(制)80g 蜈蚣2g 全蝎16g 白礬120g 雄黃12g 朱砂16g
【性狀】為棕色至棕褐色的水丸;味咸、澀、辛。
【炮制】上十一味,朱砂、雄黃分別水飛成極細粉;其余生白附子等九味粉碎成細粉,與上述粉末配研,過篩,混勻,用水泛丸,干燥,即得。
【功能主治】祛風(fēng)化痰,定癇止搐。用于諸癇時發(fā),二目上竄,口吐涎沫,抽搐昏迷。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3g,一日2~3次;小兒酌減。
【注意】本品含毒性藥,不宜多服;孕婦禁用。
【貯藏】密閉,防潮。
【摘錄】《中國藥典》
大家看過對醫(yī)癇丸的介紹之后,肯定有很多的想法吧,有沒有覺得很長知識呢,活到老學(xué)到老啊,中醫(yī)文化博大精深,我們一定要繼承和發(fā)揚下去。
你知道醫(yī)癇無雙丸嗎,相信有許多人都有接觸過,因為醫(yī)癇無雙丸的用途是比較廣泛的。醫(yī)癇無雙丸里面包含有幾種不同類型的中藥材,對人體的健康十分的有益處,一起來看一下。
【處方】南星30克 半夏30克(二味用白礬、皂角、生姜煎湯浸一日夜透,切片,隨湯煮干,去礬、皂、姜不用)川芎9克 歸身(酒洗)軟石膏各30克 天麻21克 僵蠶1.5克 生地黃(酒炒)30克 荊芥穗15克 辰砂15克 川獨活15克 烏犀角15克 白茯苓(去皮)揀參各30克 遠志(甘草水泡,去心)麥冬(去心)白術(shù)(去蘆油)陳皮(去白)各15克 酸棗仁(炒)15克 黃芩9克 川黃連(去毛)15克 白附子(煨)珍珠 甘草各9克 金箔30片
【制法】上為細末,用好酒打稀糊為丸,如梧桐子大,金箔為衣。
【功能主治】祛風(fēng)化痰,降火鎮(zhèn)驚,養(yǎng)血理脾,寧心定志。治癇癥。
【用法用量】每服50丸,空腹時用白湯送下。
【摘錄】《壽世保元》卷五
以上就是對中藥方劑醫(yī)癇無雙丸的介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其實生病不怕,怕的就是有些人明知生病了卻不肯去看病更不肯醫(yī)治,這種心態(tài)是不能有的,如若不然的話,會使自己的健康受損。
健脾丸其實是很常見的一種中藥方劑,但是因為我們是中醫(yī)從業(yè)者肯定是不太熟悉的,大多數(shù)的人群只知道它有健脾的功效。下面就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健脾丸的組成,幫助我們更好的認識了解它。大家一起了解一下吧,說不定會對你有幫助哦。
【名稱】健脾丸。
分類
消食劑-健脾消食。
組成
白術(shù)炒,二兩半(15g) 木香另研 黃連酒炒 甘草各七錢半(各6g) 白茯苓去皮,二兩(10g) 人參一兩五錢(9g) 神曲炒 陳皮 砂仁 麥芽炒 山楂取肉 山藥 肉豆蔻面裹紙包槌去油,以上各一兩(各6g)。
用法
共為細末,蒸餅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五十丸(6~9g),空心服,一日二次,陳米湯下。
功效
健脾和胃,消食止瀉。
方解
本方治證為脾虛食停,生濕化熱所致。脾主運化,脾虛失運,食停生濕,故食少難消,大便溏薄;食積內(nèi)停,阻礙氣機,則脘腹痞悶,苔膩微黃乃食積化熱之象。脾虛宜補,食積宜消,治宜健脾消食,兼以清熱祛濕。
方中以人參、白術(shù)、茯苓、甘草益氣健脾以補脾虛,其中白術(shù)、茯苓用量偏重,意在健脾滲濕以止瀉;山楂、神曲、麥芽消食化滯以消食積;山藥、肉豆蔻助其健脾止瀉;木香、砂仁、陳皮理氣和胃,助運而消痞;黃連清熱燥濕以解濕熱。諸藥相合,共成消補兼施之劑,使脾健食消,濕祛熱清,諸證自除。本方健脾藥居多,且食消脾自健,故得健脾之名。
本方與枳實消痞丸均為消補兼施之劑,但枳實消痞丸中枳實、厚樸用量獨重,著重于行氣消痞,消重于補,且黃連用量大于干姜,主治虛實相兼,寒熱錯雜,熱重于寒,實多虛少之心下痞滿;而本方健脾藥居多,重在健脾消食,補重于消,適宜于脾虛食積之證。
方歌
健脾參術(shù)苓草陳,肉蔻香連合砂仁, 楂肉山藥曲麥炒,消補兼施此方尋。
結(jié)語:通過以上文章的介紹大家是不是對健脾丸的功效與作用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呢,我們雖然了解了它的組成、作用與功效,但是還是不能輕易的使用,要使用一定要經(jīng)過專業(yè)人士的指導(dǎo)哦,我們不可以隨便嘗試,以免造成嚴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