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丸方劑功效
夏季養(yǎng)生方劑。
“養(yǎng)生之道,常欲小勞,但莫大疲,及強所不能耳?!别B(yǎng)生已經(jīng)成為一個熱度越來越高的話題,很多人生活的不幸,源于沒有注意平日的養(yǎng)生。積極而有效的中醫(yī)養(yǎng)生是如何進行的呢?急您所急,小編為朋友們了收集和編輯了“健脾丸方劑功效”,但愿對您的養(yǎng)生帶來幫助。
健脾丸其實是很常見的一種中藥方劑,但是因為我們是中醫(yī)從業(yè)者肯定是不太熟悉的,大多數(shù)的人群只知道它有健脾的功效。下面就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健脾丸的組成,幫助我們更好的認識了解它。大家一起了解一下吧,說不定會對你有幫助哦。
【名稱】健脾丸。
分類
消食劑-健脾消食。
組成
白術(shù)炒,二兩半(15g) 木香另研 黃連酒炒 甘草各七錢半(各6g) 白茯苓去皮,二兩(10g) 人參一兩五錢(9g) 神曲炒 陳皮 砂仁 麥芽炒 山楂取肉 山藥 肉豆蔻面裹紙包槌去油,以上各一兩(各6g)。
用法
共為細末,蒸餅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五十丸(6~9g),空心服,一日二次,陳米湯下。
功效
健脾和胃,消食止瀉。
方解
本方治證為脾虛食停,生濕化熱所致。脾主運化,脾虛失運,食停生濕,故食少難消,大便溏薄;食積內(nèi)停,阻礙氣機,則脘腹痞悶,苔膩微黃乃食積化熱之象。脾虛宜補,食積宜消,治宜健脾消食,兼以清熱祛濕。
方中以人參、白術(shù)、茯苓、甘草益氣健脾以補脾虛,其中白術(shù)、茯苓用量偏重,意在健脾滲濕以止瀉;山楂、神曲、麥芽消食化滯以消食積;山藥、肉豆蔻助其健脾止瀉;木香、砂仁、陳皮理氣和胃,助運而消痞;黃連清熱燥濕以解濕熱。諸藥相合,共成消補兼施之劑,使脾健食消,濕祛熱清,諸證自除。本方健脾藥居多,且食消脾自健,故得健脾之名。
本方與枳實消痞丸均為消補兼施之劑,但枳實消痞丸中枳實、厚樸用量獨重,著重于行氣消痞,消重于補,且黃連用量大于干姜,主治虛實相兼,寒熱錯雜,熱重于寒,實多虛少之心下痞滿;而本方健脾藥居多,重在健脾消食,補重于消,適宜于脾虛食積之證。
方歌
健脾參術(shù)苓草陳,肉蔻香連合砂仁, 楂肉山藥曲麥炒,消補兼施此方尋。
結(jié)語:通過以上文章的介紹大家是不是對健脾丸的功效與作用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呢,我們雖然了解了它的組成、作用與功效,但是還是不能輕易的使用,要使用一定要經(jīng)過專業(yè)人士的指導哦,我們不可以隨便嘗試,以免造成嚴重后果。
ys630.COm精選閱讀
茯苓丸我們并不知道是什么樣的重要方劑,但是對于茯苓我們還是有所了解的,我們會猜測茯苓丸的主要成分是是茯苓。下面就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茯苓丸的組成以及它的功效與作用吧?相信會給大家?guī)韼椭?/p>
【名稱】茯苓丸
分類
祛痰劑-燥濕化痰。
組成
茯苓一兩(6g) 枳殼麩炒去瓤,半兩(3g) 半夏二兩(9g) 風化樸硝一分(3g)
用法
上四味為末,生姜自然汁煮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6g),生姜湯下。(作湯劑,風化硝烊化)。
功效
燥濕行氣,軟堅化痰。
方解
本方所治兩臂疼痛乃痰停中脘所致。四肢稟氣于脾,脾濕生痰,痰飲流于四肢,則凝滯作痛?!妒驱S百一選方》說:伏痰在內(nèi),中脘停滯,脾氣不流行,上與氣搏,四肢屬脾,滯而氣不下,故上行攻臂。此種臂痛,切不可以風濕論治,若誤用風藥,則貽誤病機,徒傷正氣,唯以祛痰為要。
方中以半夏燥濕化痰為君,以茯苓健脾滲濕化痰為臣,兩者合用,既消已成之痰,又杜生痰之源。佐以枳殼理氣寬中,俾痰隨氣行,氣順則痰消;風化樸硝軟堅潤燥,使結(jié)滯之伏痰消解而下泄。用姜汁糊為丸,非但取其制半夏乏毒,且可化痰散飲。
諸藥配伍,則燥濕化痰之力較強,對于痰停中脘之證,用此方消痰潤下,確有潛消默運之功。 本方較二陳湯少橘紅、甘草,多枳殼、風化樸硝。其燥濕行氣之力相近,而祛痰之力則勝于二陳湯,加入風化硝則不僅軟堅消痰,而且能蕩滌中脘之伏痰,使痰濁從大便而下。若咳嗽痰多,稠粘不爽,胸脘滿悶者,亦可酌情服之。
方歌
指迷茯苓丸半夏,風硝枳殼姜湯下, 中脘停痰肩臂痛,氣行痰消痛自罷。
結(jié)語:通過以上的文章介紹我們是不是對茯苓丸的相關(guān)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呢,茯苓丸雖然不常見,但是它的用處還是很多的,我們可以根據(jù)自身的需要選擇性的使用以上介紹的方法,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我們要弄清楚使用的方法,不能盲目的亂用哦。
理中丸一般情況下大家可能都會覺得陌生,因為在生活中我們不是能夠經(jīng)常接觸到,就算我們接觸到但是我們不是專業(yè)人士可能也不太清楚它的作用是什么。其實大家有所不知理中丸是一種中藥方劑,下面就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理中丸的藥用價值有哪些吧。
【名稱】理中丸。
【分類】溫理劑-溫中祛寒。
組成
人參、干姜、甘草炙、白術(shù)各三兩(各9g)。
用法
上四味,搗篩,蜜和為丸,如雞子黃許大,以沸湯數(shù)合和一丸,研碎,溫服之。日三服,夜二服。腹中未熱,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湯。湯法:以四味依兩數(shù)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日三服。服湯后,如食頃,飲熱粥一升許,微自溫,勿發(fā)揭衣被。
功效
溫中散寒,補氣健脾。
方解
本方治證系中虛有寒,不能運化,升降失常,清濁相干所致的脾胃虛寒證。凡脾胃虛寒所致之吐、利、冷、痛,或脾虛失血、小兒慢驚,或胸痹等,證雖不同,其因無不由脾胃陽虛所致。故治宜溫中祛寒,補益脾胃。
《素問至真要大論》說:寒淫所勝,平以辛熱,方用干姜為君,大辛大熱,歸經(jīng)脾胃,溫中祛寒,扶陽抑陰。病屬虛證,虛則補之,故以人參為臣,甘溫入脾,補中益氣,培補后天之本,氣旺而陽亦復。脾為濕土,中虛不運,必生寒濕,故又以甘苦溫燥之白術(shù),燥濕健脾,健運中州,投脾之所喜,是為佐藥。
甘草密炙,性溫具補,補脾益氣,調(diào)和諸藥,用之為使??v觀全方,藥僅四味,溫、補并行而以溫為主。藥少力專,可使寒氣去,陽氣復,中氣得補,健運有權(quán),中焦虛寒諸證自可除矣。正如程應(yīng)旄所說:理中者,實以燮理之功,予中焦之陽也。
本方作湯劑,在《金匱要略》中稱人參湯,治胸痹,心中痞氣,氣結(jié)在胸。理中丸方后亦有然不及湯四字。蓋湯劑較丸劑力強,臨床可視病情之緩急酌定劑型。
方歌
理中丸主理中鄉(xiāng),甘草人參術(shù)干姜, 嘔利腹痛陰寒盛,或加附子總扶陽。
注意事項
濕熱內(nèi)蘊中焦或脾胃陰虛者禁用。
結(jié)語:通過以上文章的介紹大家是不是對理中丸的功效與作用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呢,我們雖然了解了它的組成、作用與功效,但是還是不能輕易的使用,要使用一定要經(jīng)過專業(yè)人士的指導哦,我們不可以隨便嘗試,以免造成嚴重后果。
三妙丸一般情況下大家可能都會覺得陌生,因為在生活中我們不是能夠經(jīng)常接觸到,就算我們接觸到但是我們不是專業(yè)人士可能也不太清楚它的作用是什么。其實大家有所不知三妙丸還是一種中藥方劑,下面就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三妙丸的藥用價值有哪些吧。
【名稱】三妙丸。
分類
祛濕劑-清熱祛濕。
組成
黃柏4兩(切片,酒拌,略炒),蒼術(shù)6兩(米泔浸1-2宿,細切,焙干),川牛膝(去蘆)2兩。
用法
上藥研為細末,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70丸,空腹時用姜、鹽湯送下。
功效
肝腎不足,濕熱下注,腰腿疼痛麻木,腳氣,濕瘡,淋病,白帶。濕熱腰痛,或作或止。濕熱下注引起的腳氣病,腰膝關(guān)節(jié)痠痛,濕瘡,以及帶下、淋濁。 燥濕清熱,消腫止痛。用于濕熱下注引起的濕熱痹證、濕疹癢痛、腳氣腫痛、濕熱帶下等癥,見有足膝關(guān)節(jié)紅腫疼痛重著、腰痛、乏力、納呆及帶下色黃、味臭、陰部搔癢、小便短赤等。
方解
《成方便讀》:邪之所湊,其氣必虛,若肝腎不虛,濕熱決不流入筋骨。牛膝補肝腎,強筋骨,領(lǐng)蒼術(shù)、黃柏入下焦而祛濕熱也。
注意事項
孕婦慎用。
結(jié)語:通過以上文章的介紹大家是不是對三妙丸的功效與作用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呢,我們雖然了解了它的組成、作用與功效,但是還是不能輕易的使用,要使用一定要經(jīng)過專業(yè)人士的指導哦,我們不可以隨便嘗試,以免造成嚴重后果。
大補陰丸的名字很是特別,單看名字我們可能根本不能分清楚大補陰丸具體功效,我們只能猜測,為了驗證我們猜測的對不對。下面就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大補陰丸具體是什么吧,有什么樣的功效與作用吧。
【名稱】大補陰丸
【別名】大補丸
【分類】補益劑-補陰。
組成
熟地黃酒蒸龜版酥炙,各六兩(各18g) 黃柏炒褐色 知母酒浸,炒,各四兩(各12g)
用法
上為細末,豬脊髓蒸熟,煉蜜為丸。每服七十丸(6~9g),空心鹽白湯送下。
功效
滋陰降火。
方解
本方治證乃因肝腎陰虛,相火亢盛所致。腎中水火本應(yīng)既濟以并存,肝腎陰虧,則相火失制,陰虛火旺,故骨蒸潮熱,盜汗遺精,足膝疼熱,甚則虛火開金,損傷肺絡(luò),故咳嗽咯血,虛火上擾,故心煩易怒。治宜滋陰為主,以培其本,佐以降火,以清其源。
朱震亨認為:陰常不足,陽常有余,宜常養(yǎng)其陰,陰與陽齊,則水能制火,斯無病矣(《醫(yī)宗金鑒刪補名醫(yī)方論》)。方中重用熟地、龜版滋陰潛陽,壯水制火,共為君藥。黃柏、知母相須為用,苦寒降火,保存陰液,平其陽亢,均為臣藥。應(yīng)用豬脊髓、蜂蜜為丸,比乃血肉甘潤之品,既能滋補精髓,又能制約黃柏的苦燥,俱為佐使。諸藥合用,滋陰精而降相火,以達培本清源之效。
本方的配伍特點,滋陰藥與清熱降火藥相配,培本清源,兩者兼顧。其中熟地和龜版的用量較重,與知、柏的比例為三比二,表明是以滋陰培本為主,降火清源為次。對于陰虛火旺證,若僅滋陰而不降火,則虛火難清;若只降火而不滋陰,即使火勢暫息,猶恐復萌,故必須滋陰與降火合用,方可兩全。
大補陰丸與六味地黃丸雖均能滋陰降火,但后者偏于補養(yǎng)腎陰,而清熱之力不足;前者則滋陰與降火之效均著,故對陰虛而火旺甚者,選用該方為宜。正如《醫(yī)宗金鑒刪補名醫(yī)方論》所說:是方能驟補真陰,以制相火,較之六味功效尤捷。
方歌
大補陰丸知柏黃,龜版脊髓蜜成方, 咳嗽咯血骨蒸熱,陰虛火旺制亢陽。
結(jié)語:通過以上的文章介紹我們是不是對大補陰丸的相關(guān)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呢,大補陰丸雖然不常見,但是它的用處還是很多的,我們可以根據(jù)自身的需要選擇性的使用以上介紹的方法,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我們要弄清楚使用的方法,不能盲目的亂用哦。
四神丸可能我們不太清楚是什么,那是因為在生活中我們不是能夠經(jīng)常接觸到,但是我們會覺得它的名字很是特別,一聽就有想要了解的沖動。其實大家有所不知四神丸是一種中藥方劑,下面就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四神丸的藥用價值有哪些吧。
【名稱】四神丸。
【分類】固澀劑-澀腸固脫。
組成
肉豆蔻二兩(6g) 補骨脂四兩(12g) 五味子 吳茱萸各二兩(各6g)
【用法】上為末,生姜四兩,紅棗五十枚,用水一碗,煮姜、棗,水干,取棗肉,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6~9g),空心食前服。
【功效】溫腎暖脾,固腸止瀉。
方解
腎泄,又稱五更泄、雞鳴瀉?!端貑柦饏T真言論》說:雞鳴至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故人亦應(yīng)之。脾腎陽虛,陽虛則生內(nèi)寒,而五更正是陰氣極盛,陽氣萌發(fā)之際,陽氣當至而不至,陰氣極而下行,故為泄瀉。腎陽虛衰,命門之火不能上溫脾土,脾失健運,故不思飲食,食不消化;脾腎陽虛,陰寒凝聚,則腹痛肢冷。
《素問生氣通天論》說:陽氣者,精則養(yǎng)神,脾腎陽虛,陽氣不能化精微以養(yǎng)神,以致神疲乏力。治宜溫腎暖脾,固澀止瀉。方中重用補骨脂辛苦大溫,補命門之火以溫養(yǎng)脾土,《本草綱目》謂其治腎泄,故為君藥。
肉豆蔻辛溫,溫脾暖胃,澀腸止瀉,配合補骨脂則溫腎暖脾,固澀止瀉之功益彰,故為臣藥。五味子酸溫,固腎益氣,澀精止瀉;吳茱萸辛苦大熱,溫暖肝脾腎以散陰寒,共為佐藥。生姜暖胃散寒,大棗補脾養(yǎng)胃,為使藥。諸藥合用,俾火旺土強,腎泄自愈。方名四神,正如《絳雪園古方選注》所說:四種之藥,治腎泄有神功也。
本方由《普濟本事方》的二神丸與五味子散兩方組合而成。二神丸用肉豆蔻、補骨脂組成,主治脾腎虛弱,全不進食;五味子散用五味子、吳茱萸組成,專治腎泄。今兩方相合,則溫補脾腎,固澀止瀉之功益佳。
本方與真人養(yǎng)臟湯同為固澀止瀉之劑,但所治各異。本方重用補骨脂為君藥,以溫腎為主,兼以暖脾澀腸,主治命門火衰,火不生土所致的腎泄。真人養(yǎng)臟湯重用罌粟殼為君藥,配伍溫中補脾之人參、白術(shù)、肉桂,主治瀉痢日久,脾腎虛寒,而以脾虛為主者。
方歌
四神故紙與吳萸,肉蔻五味四般須, 大棗生姜為丸服,五更腎泄最相宜。
注意事項
忌食生冷之物。濕熱泄瀉,腹痛者禁用。
結(jié)語:通過以上文章的介紹大家是不是對四神丸的功效與作用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呢,我們雖然了解了它的組成、作用與功效,但是還是不能輕易的使用,要使用一定要經(jīng)過專業(yè)人士的指導哦,我們不可以隨便嘗試,以免造成嚴重后果。
肥兒丸我們聽名字可能會覺得一頭霧水根本猜不透,其實大家是因為不能夠經(jīng)常的接觸到所以就會覺得很是陌生,其實肥兒丸是一種中藥方劑,下面就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肥兒丸有哪些的功效與作用吧,希望以下介紹的內(nèi)容大家感興趣。
【名稱】肥兒丸
分類
消食劑-健脾消食。
組成
神曲炒,十兩 黃連去須,十兩 肉豆蔻面裹煨,五兩 使君子去皮(殼)五兩 麥芽炒,五兩 檳榔細銼,曬,二十個 木香二兩
用法
上為細末,豬膽汁為丸,如粟米大,每服三十丸(2g),量歲數(shù)加減,熱水下,空心服。
功效
健脾消食,清熱驅(qū)蟲。
方解
本方所治小兒疳積為飲食不節(jié),食滯脾胃,郁久化熱,濕熱生蟲所致。脾虛失運,故面黃體瘦,大便溏薄;食積化熱,故發(fā)熱口臭;蟲積食滯,氣機失暢,則肚腹脹滿。治宜健脾消食,清熱驅(qū)蟲。方中重用神曲、麥芽消食化積,健脾和中;黃連清熱燥濕,治生蟲之源。
肉豆蔻、木香健脾止瀉,行氣止痛,合曲、麥健脾消食積;檳榔、使君子下氣驅(qū)蟲,化積消疳;更用豬膽汁和藥為丸,與黃連為伍增其清熱之力。諸藥相合,標本兼顧,共奏驅(qū)蟲消積,健脾清熱之功。使食積得消,脾虛得健,熱去蟲下,正氣漸復,病愈而體肥,故得名肥兒。
方歌
肥兒丸內(nèi)用使君,豆蔻香連曲麥檳, 豬膽為丸熱水下,蟲疳食積一掃清。
結(jié)語:通過以上的文章介紹我們是不是對肥兒丸的相關(guān)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呢,肥兒丸雖然不常見,但是它的用處還是很多的,我們可以根據(jù)自身的需要選擇性的使用以上介紹的方法,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我們要弄清楚使用的方法,不能盲目的亂用哦。
滾痰丸的名字很是特別,單看名字我們可能根本不能分清楚具體滾痰丸是植物還是其它的什么,我們只能猜測,為了驗證我們猜測的對不對。下面就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滾痰丸具體是什么吧,有什么樣的功效與作用吧。
【名稱】滾痰丸
【分類】祛痰劑-清熱化痰。
組成
大黃酒蒸片黃芩酒洗凈,各八兩(各15g) 礞石一兩捶碎,同焰硝一兩,投入小砂罐內(nèi)蓋之,鐵線縛定,鹽泥固濟,曬干,火煅紅,候冷取出,(3g) 沉香半兩(2g)
用法
上為細末,水丸梧子大,每服四五十丸(8~10g),量虛實加減服,清茶、溫水送下,臨臥食后服。
【功效】瀉火逐痰。
方解
本方是治療實熱老痰之峻劑。實熱老痰,久積不去,變幻多端。上蒙清竅,則發(fā)為癲狂,昏迷;擾動心神,則為驚悸怔忡,夢寐怪狀;內(nèi)壅于肺,則為咳嗽痰稠,甚則噎息煩悶;留于經(jīng)絡(luò)、關(guān)節(jié),則為口眼蠕動,或骨節(jié)卒痛,或繞項結(jié)核等。治宜蕩滌實熱,攻逐頑痰。
方中以礞石為君,取其燥悍重墜之性,善能攻墜陳積伏匿之老痰,與焰硝同煅,其攻逐下行之性尤強。《本草綱目》說:此藥重墜,制以消石,其性疏快,使木平氣下,而痰積通利,諸證自除。臣以大黃之苦寒,蕩滌實熱,開痰火下行之路。
佐以黃芩苦寒瀉火,專清上焦氣分之熱;復以沉香降逆下氣,亦為治痰必先順氣之理。四藥相伍,瀉火逐痰之力較猛,可使痰積惡物,自腸道而下。對于形氣壯實,痰火膠固為病者,用之最宜。
方歌
滾痰丸用青礞石,大黃黃芩與沉香,百病皆因痰作祟,頑痰怪證力能匡。
禁忌
因本方藥力峻猛,體虛之人及孕婦均不可輕用,以免損傷正氣。
使用注意
礞石入藥須用火硝煅制,《本草問答》謂:礞石,必用火硝煅過,性始能發(fā),乃能墜痰,不煅者,石質(zhì)不化,藥性不發(fā),又青不散,故必用煅。在服法上要求臨睡用溫開水送過咽,令藥在咽膈間徐徐而下,使藥力緩緩而發(fā),是峻藥緩用之義。
結(jié)語:通過以上文章的介紹大家是不是對滾痰丸的功效與作用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呢,我們雖然了解了它的組成、作用與功效,但是還是不能輕易的使用,要使用一定要經(jīng)過專業(yè)人士的指導哦,我們不可以隨便嘗試,以免造成嚴重后果。
麻子仁丸是一種中藥方劑,但是因為我們是中醫(yī)從業(yè)者肯定是不太熟悉的,大多數(shù)的人群是不會知道它的功效與作用有哪些的。下面就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麻子仁丸的組成吧,幫助我們更好的認識了解喝使用它。
【名稱】麻子仁丸。
【別名】脾約丸。
【分類】瀉下劑-潤下。
組成
麻子仁二升(20g) 芍藥半斤(9g) 枳實半斤,炙(9g) 大黃一斤,去皮(12g) 厚樸一尺,炙,去皮(9g) 杏仁一升,去皮、尖,熬,別作脂(l0g)。
用法
六味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飲服十丸,日三服。漸加,以知為度。
功效
潤腸瀉熱,行氣通便。
方解
本方治證,《傷寒論》稱之為脾約。系由腸胃燥熱,脾津不足所致。脾為胃行其津液,今胃中燥熱,脾受約束,津液不能四布,但輸膀胱,故小便頻數(shù);燥熱傷津,腸失濡潤,則大便秘結(jié)。治宜潤腸泄熱,行氣通便。
方中重用麻子仁質(zhì)潤多脂,滋脾潤腸,潤燥通便為君藥,大黃苦寒泄熱,攻積通便;杏仁利肺降氣,潤燥通便;白芍養(yǎng)陰斂津,柔肝理脾,共為臣藥。枳實下氣破結(jié),厚樸行氣除滿,以加強降泄通便之力,用以為佐。使以蜂蜜潤燥滑腸,調(diào)和諸藥。
綜觀全方,重用麻子仁滋脾潤腸,配伍大黃、枳實、厚樸泄熱導滯,組成攻潤相合之劑。使腑氣通順,津液充足,下不傷正,主治脾津不足,腸胃燥熱之脾約證。
本方即小承氣湯加麻仁、杏仁、白芍、蜂蜜而成。雖亦用小承氣湯瀉腸胃之燥熱積滯,但實際服量較小,更取質(zhì)潤多脂之麻仁、杏仁配以蜂蜜、白芍,既可益陰潤燥以通便,又能減緩小承氣湯攻伐之力,使下不傷正,而且原方只服十小丸,以次漸加,都說明本方意在潤腸瀉熱,而屬緩下之劑。
方歌
麻子仁丸治脾約,大黃枳樸杏仁芍, 胃熱津枯便難解,潤腸通便功效高。
結(jié)語:通過以上文章的介紹大家是不是對麻子仁丸的功效與作用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呢,我們雖然了解了它的組成、作用與功效,但是還是不能輕易的使用,要使用一定要經(jīng)過專業(yè)人士的指導哦,我們不可以隨便嘗試,以免造成嚴重后果。
腎氣丸的名字很是特別,單看名字我們可能根本不能分清楚具體腎氣丸是什么方劑,我們只能猜測,為了驗證我們猜測的對不對。下面就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牛目椒具體是什么組成吧,有什么樣的功效與作用吧。
【名稱】腎氣丸
分類
補益劑-補陽。
組成
干地黃八兩(24g) 薯蕷(即山藥) 山茱萸各四兩(各12g) 澤瀉 茯苓 牡丹皮各三兩(各9g) 桂枝 附子各一兩(各3g)。
用法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酒下十五丸(6g),日再服。
【功效】補腎助陽。
方解
本方治證皆由腎陽不足所致。腰為腎府,腎為先天之本,中寓命門之火。命門真陽即腎間動氣,《難經(jīng)八難》說:此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jīng)脈之根,呼吸之門,三焦之原。腎陽不足,不能溫養(yǎng)下焦,故腰痛腳軟,身半以下常有冷感;腎陽虛弱,不能化氣利水,水停于內(nèi),故小便不利,少腹拘急不舒;若腎虛不能約束水液,則小便反多,或消渴、水腫、痰飲、腳氣,以及轉(zhuǎn)胞等。治宜補腎助陽為法。亦即王冰所謂益火之源,以消陰翳之意。
《景岳全書新方八陣》又說:善補陽者,必于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故方中重用干地黃滋陰補腎為君藥。臣以山茱萸、山藥補肝脾而益精血;加以附子、桂枝之辛熱,助命門以溫陽化氣。君臣相伍,補腎填精,溫腎助陽,乃陰中求陽之治。從用量分析,補腎藥居多,溫陽藥較輕,其立方之旨,又在微微生火,鼓舞腎氣,取少火生氣之義,而非峻補。
柯琴謂:此腎氣丸納桂、附于滋陰劑中十倍之一,意不在補火,而在微微生火,即生腎氣也。又配澤瀉、茯苓利水滲濕泄?jié)?,丹皮清泄肝火,三藥于補中寓瀉,使邪去則補乃得力,并防滋陰藥之膩滯。諸藥合用,溫而不燥,滋而不膩,助陽之弱以化水,滋陰之虛以生氣,使腎陽振奮,氣化復常,則諸證自除。
本方配伍特點有二:一為補陽與補陰配伍,陰陽并補,而以補陽為主;二為滋陰之中配入少量桂、附以溫陽,目的在于陰中求陽,少火生氣,故方名腎氣。
方歌
金匱腎氣治腎虛,熟地淮藥及山萸, 丹皮苓澤加桂附,引火歸原熱下趨。
結(jié)語:通過文章的介紹我們是不是對腎氣丸的藥用價值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呢,對于腎氣丸這種藥材是有特定的分布區(qū)域的一般不太常見,以上介紹的腎氣丸的藥方大家可以根據(jù)自身的需要選擇性的使用,希望文章介紹的方藥能夠給大家?guī)韼椭?/p>
鱉甲煎丸一般情況下大家可能都會覺得陌生,因為在生活中我們不是能夠經(jīng)常接觸到,就算我們接觸到但是我們不是專業(yè)人士可能也不太清楚它的作用是什么。其實大家有所不知鱉甲煎丸還是一種中藥方劑,下面就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鱉甲煎丸的藥用價值有哪些吧。
鱉甲煎丸
【名稱】鱉甲煎丸。
【分類】理血劑-活血祛瘀。
組成
鱉甲十二分,炙 烏扇炮 黃芩 鼠婦熬 干姜 大黃 桂枝 石韋去毛 厚樸瞿麥 紫葳 阿膠各三分 柴胡 蜣螂熬,各六分 芍藥 牡丹去心 @蟲熬,各五分 蜂窠炙,四分 赤硝十二分 桃仁二分 人參 半夏 葶藶各一分
用法
上二十三味,取煅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斗五升,浸灰候酒盡一半,著鱉甲于中,煮令泛爛如膠漆,絞取汁,內(nèi)諸藥,煎為丸,如梧子大。空心服七丸(3g),日三服。
功效
行氣活血,祛濕化痰,軟堅消癥。
方解
本方原治瘧母結(jié)于脅下,今常以之治腹中癥瘕。瘧母之成,每因瘧疾久踞少陽,進而深伏經(jīng)隧,以致正氣日衰,氣血運行不暢,寒熱痰濕之邪與氣血相搏結(jié),聚而成形,留于脅下所致。癥瘕一病,亦屬氣滯血凝,巢元方說:癥瘕者皆由寒熱不調(diào),飲食不化,與臟氣相搏所生也。
兩者成因頗近,故均可用本方治之。方中鱉甲軟堅散結(jié),入肝絡(luò)而搜邪,又能咸寒滋陰,灶下灰消癥祛積,清酒活血通經(jīng),三者共制成煎,混為一體,共奏活血化瘀,軟堅消癥之效,是為君藥。臣以赤硝破堅散結(jié),大黃攻積祛瘀,@蟲、蜣螂、鼠婦、蜂窠、桃仁、紫葳、丹皮破血逐瘀,助君藥以加強軟堅散結(jié)的作用;再以厚樸舒暢氣機,瞿麥、石韋利水祛濕。
半夏、烏扇(即射干)、葶藶祛痰散結(jié);柴胡、黃芩清熱疏肝,干姜、桂枝溫中通陽,以調(diào)暢郁滯之氣機,消除凝聚之痰濕,平調(diào)互結(jié)之寒熱,亦為臣藥。佐以人參、阿膠、白芍補氣養(yǎng)血,使全方攻邪而不傷正。綜觀全方,寒熱并用,攻補兼施,升降結(jié)合,氣血津液同治,集諸法于一方,且以丸劑緩圖,俾攻不傷正,祛邪于漸消緩散之中。
方歌
鱉甲煎丸瘧母方,@蟲鼠婦及蜣螂, 蜂窠石韋人參射,桂樸紫葳丹芍姜, 瞿麥柴芩膠半夏,桃仁葶藶和硝黃, 瘧疾日久脅下硬,癥消積化保安康。
結(jié)語:通過以上文章的介紹大家是不是對鱉甲煎丸的功效與作用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呢,我們雖然了解了它的組成、作用與功效,但是還是不能輕易的使用,要使用一定要經(jīng)過專業(yè)人士的指導哦,我們不可以隨便嘗試,以免造成嚴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