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母瓜蔞散方劑功效
夏季養(yǎng)生方劑。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蹦切┙】刀L壽的人,他們在養(yǎng)生方面都有自己的心得。生活質量高的人,一般都是懂得養(yǎng)生的人。如何進行中醫(yī)養(yǎng)生呢?下面是由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貝母瓜蔞散方劑功效”,供大家借鑒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貝母瓜蔞散可能我們不太清楚是什么,那是因為在生活中我們不是能夠經常接觸到,但是我們會覺得它的名字很是特別,一聽就有想要了解的沖動。其實大家有所不知貝母瓜蔞散是一種中藥方劑,下面就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貝母瓜蔞散的藥用價值有哪些吧。
貝母瓜蔞散
【名稱】貝母瓜蔞散。
【分類】祛痰劑-潤燥化痰。
組成
貝母一錢五分(5 g) 瓜蔞一錢(3g) 花粉 茯苓 橘紅 桔梗各八分(各2.5g)
【用法】水煎服。
功效
潤肺清熱,理氣化痰。
方解
本方主治是為燥痰?!冻煞奖阕x》說:燥痰者,由于火灼肺金,津液被灼為痰。其癥以咳嗽痰稠,澀而難出為特征。蓋肺為嬌臟,喜清肅而不耐寒熱,一旦肺受火刑,不但灼津為痰,而且津傷液少,氣道干澀,故而痰稠難咯,澀而難出。
治當潤其燥,清其熱,化其痰。方中以貝母為君,取其潤肺清熱,化痰止咳。臣以瓜蔞,潤肺清熱,理氣化痰。佐以天花粉潤燥生津,清熱化痰;橘紅理氣化痰,使氣順痰消;茯苓健脾滲濕,以杜生痰之源;桔梗宣利肺氣,令肺金宣降有權。如此配伍,潤燥與理氣合用,則肺得清潤而燥痰自化,宣降有常則咳逆自止。
燥痰與陰虛燥咳不同。陰虛者久病,癥見干咳少痰或無痰,咽干口燥,甚則陰虛生內熱,而有潮熱盜汗,五心煩熱等,治宜滋陰潤燥之法,如麥門冬湯、百合固金湯等。本方證只是咳痰難出,未見陰虛內熱之象,故治宜清潤化痰之法,不可過用滋膩之品,以防助濕生痰,礙氣生滿。
《醫(yī)學心悟中風》篇另有一貝母瓜蔞散,較本方少花粉、茯苓、桔梗,多膽南星、黃芩、黃連、黑山梔、甘草,治肺火壅遏之火中。方中芩、連、梔子苦寒清熱瀉火,膽南星清熱化痰熄風,配伍貝母、瓜蔞清熱化痰,故可治痰火壅肺的類中風證,其證雖亦卒然昏倒,喉中痰鳴,但無歪斜偏廢之候。
方歌
貝母瓜蔞花粉研,橘紅桔梗茯苓添, 嗆咳咽干痰難出,潤燥化痰病自安。
結語:通過以上的文章介紹我們是不是對貝母瓜蔞散的相關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呢,貝母瓜蔞散雖然不常見,但是它的用處還是很多的,我們可以根據(jù)自身的需要選擇性的使用以上介紹的方法,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我們要弄清楚使用的方法,不能盲目的亂用哦。
yS630.Com相關推薦
貝母瓜蔞散是一個很好很好的中藥方劑,對很多疾病都有不錯的療效,不過對于它的食用有著一些方式方法,一起來看一下。
【處方】川貝2錢,瓜蔞仁1錢5分,山梔1錢,黃芩1錢,橘紅1錢,甘草5分。
【功能主治】小兒內熱,夜熱潮熱,晝輕夜重,或口渴,或腹脹,或盜汗,癥因伏燥者。
【用法用量】
【摘錄】《筆花醫(yī)鏡》卷三
【處方】貝母、瓜蔞霜、茯苓、橘紅、桔梗。
【功能主治】肺火壅遏頭眩。
【各家論述】貝母、瓜蔞辛苦以宣肺壅,茯苓、橘紅甘辛以通肺氣,桔梗上開肺郁,而痰飲自祛矣。
【摘錄】《證因方論集要》卷一
【處方】貝母1錢5分,瓜蔞1錢,花粉8分,茯苓8分,橘紅8分,桔梗8分。
【功能主治】燥痰澀而難出;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醫(yī)學心悟》卷三
【處方】貝母、瓜蔞、南星(炮)、荊芥、防風、羌活、黃柏、黃芩、黃連、白術、陳皮、半夏(湯泡7次)、薄荷、甘草(炙)、威靈仙、天花粉各等分。
【功能主治】肥人中風,口眼?斜,手足麻木,左右俱作痰治。
【用法用量】每服水2盞,加生姜3片,煎8分,至夜服。
【摘錄】《醫(yī)統(tǒng)》卷八
【處方】貝母2錢,瓜蔞仁1錢5分,膽南星5分,黃芩1錢,橘紅1錢,黃連(炒)1錢,甘草5分,黑山梔5分。
【功能主治】類中風,肺火壅遏者,肺熱液干。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醫(yī)學心悟》卷三
通過上文對貝母瓜蔞散的介紹我們可以知道,其實在現(xiàn)實生活中養(yǎng)生方劑有許多,不管是什么類型的都是擁有著自己獨有的營養(yǎng)還有對食用者的功效與作用。不過想要更方便的食用到這樣的養(yǎng)生方劑,只有學會這樣的制作方法才可以。
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而中醫(yī)也是中國文化當中的一種,與西醫(yī)不同的就是中醫(yī)治療的藥物一般都是以調理身體為主,并不會給身體造成多大的傷害。因此,一些中藥材在治療疾病的時候往往會發(fā)揮出更好的效果,而且隨著不斷的發(fā)展,中醫(yī)理論不斷的完善,可以治療更多的疾病。那么,貝母瓜蔞散是什么呢?
貝母瓜蔞散是具有潤燥清肺、理氣化痰之功的方劑,由貝母、瓜蔞、花粉、茯苓、橘紅、桔梗等藥物組成。主治燥痰咳嗽,證見咳嗽嗆急,咯痰不爽,澀而難出,咽喉干燥哽痛,苔白而干等臨床表現(xiàn)。
本方證多由燥熱傷肺,灼津成痰所致。燥痰不化,清肅無權,以致肺氣上逆,咳嗽嗆急;“燥勝則干”(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燥傷津液,故咯痰不爽、澀而難出、咽喉干燥哽痛;苔白而干為燥痰之佐證。治宜潤肺清熱,理氣化痰。方中貝母苦甘微寒,潤肺清熱,化痰止咳;瓜蔞甘寒微苦,清肺潤燥,開結滌痰,與貝母相須為用,是為潤肺清熱化痰的常用組合,共為君藥。臣以天花粉,既清降肺熱,又生津潤燥,可助君藥之力。痰因濕聚,濕自脾來,痰又易阻滯氣機,無論濕痰抑或燥痰,皆須配伍橘紅理氣化痰、茯苓健脾滲濕,此乃祛痰劑配伍通則,但橘紅溫燥、茯苓滲利,故用量頗輕,少佐貝母、瓜蔞、花粉于寒性藥中,則可去性存用,并能加強脾運,輸津以潤肺燥。桔梗宣肺化痰,且引諸藥入肺經,為佐使藥。全方清潤宣化并用,肺脾同調,而以潤肺化痰為主,且潤肺而不留痰,化痰又不傷津,如此則肺得清潤而燥痰白化,宣降有權而咳逆自平。
本方與清燥救肺湯、麥門冬湯同治燥咳,但主治病機不盡相同,因而立法、用藥亦隨之而異。本方證為燥熱傷肺,灼津為痰所致,故方中以貝母、瓜蔞為主,旨在潤燥化痰,主治燥痰咳嗽、痰稠難咯;清燥救肺湯證為新感溫燥,耗氣傷陰,故方中以桑葉宣肺,配伍石膏清熱、麥冬潤燥、人參益氣,旨在清宣燥熱,主治溫燥傷肺、身熱頭痛、干咳少痰、口渴等;麥門冬湯證為肺胃陰虛,氣火上逆,故方中以大量麥冬配伍半夏、人參,旨在滋陰潤肺,降逆下氣,主治虛熱肺痿、咳唾涎沫等。
醫(yī)學心悟卷3類中風篇另有一貝母瓜蔞散,較本方少花粉、茯苓、桔梗,多膽南星、黃芩、黃連、黑山梔、甘草,主治痰火壅肺的類中風證,其證雖亦卒然昏倒、喉中痰鳴,但無斜偏廢之候。
一般來說,在臨床上貝母瓜蔞散都是用來治療咳嗽=咽喉干燥等等病癥,如果平時你發(fā)現(xiàn)自己的舌苔變白,那么就可以去購買貝母瓜蔞散來治療。此外,對于肺結核患者來說,如果采用西醫(yī)的方式治療效果不好,那么也可以試一試貝母瓜蔞散治療,效果是非常理想的。
季節(jié)變化時身體很容易感到“躁動”,口干舌燥、心煩躁動,而中醫(yī)中的方劑就可以有效的調節(jié)身體中的各個機能,緩解心情。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下瓜蔞散這種方劑,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
【別名】栝樓散
【處方】瓜蔞根2錢,白僵蠶1錢。
【制法】慢火同炒老黃色,為末。
【功能主治】痘,熱極生風,發(fā)搐。
【用法用量】栝樓散(《準繩·幼科》卷五)。
【摘錄】《赤水玄珠》卷二十八
【處方】瓜蔞1個(半生半炒),粉草1寸(半生半炙),生姜1塊(半生半煨)。
【制法】上銼。
【功能主治】令敗乳自退。主乳初結脹不消。
【用法用量】用酒2碗煎服。少頃,痛不可忍,即搜去敗乳,臨臥再1服,順所患處乳側,臥于床上,令其藥行故也,無生姜,用麥芽。
【摘錄】《濟陰綱目》卷十四
【處方】大瓜蔞(連皮搗爛)1枚,粉甘草2錢,紅花7分。
【功能主治】肝氣燥急而脅痛,或發(fā)水泡。
【用法用量】水煎服。
【各家論述】瓜蔞為物,甘緩而潤,于郁不逆,又如油之洗物,滑而不滯,此其所以奏功也。
【摘錄】《醫(yī)學心悟》卷三
【別名】栝樓散、乳香散、瓜蔞乳散
【處方】瓜蔞末1兩,乳香1錢。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產后骨節(jié)、肌膚熱痛,乳癰,產后吹奶
【用法用量】栝樓散(《衛(wèi)濟寶書》),乳香散(《醫(yī)方類聚》卷二三六引《徐氏胎產方》),瓜蔞乳香散(《醫(yī)醫(yī)偶錄》卷一)
【摘錄】《雞峰》卷十六
【別名】瓜萎乳沒散、瓜蔞乳香散
【處方】瓜蔞1個(連皮搗爛),生甘草5分,當歸3錢,乳香5分(燈芯炒),沒藥5分(燈芯炒),金銀花3錢,白芷1錢,青皮5分。
【功能主治】一切癰疽,乳癰。
【用法用量】瓜萎乳沒散(《胎產新書·女科秘要》卷七)、瓜蔞乳香散(《胎產秘書》)。
【摘錄】《傅青主女科·產后編》卷下
【處方】瓜蔞根、薄荷干各等分。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乳汁少。
【用法用量】酒調服。先吃羊骨汁1碗,次服藥后再吃蔥絲羊羹,少時微汗出。
【摘錄】《醫(yī)方類聚》卷二三八引《徐氏胎產方》
【別名】栝樓散
【處方】白茯苓(去皮)、天花粉、宣連白扁豆、人參(去蘆)、石膏、甘草節(jié)、寒水石、白術(去蘆)、豬芩各等分。
【制法】為末。
【功能主治】除熱補虛。主盛壯之時,不自謹惜,恣情縱欲,年長腎氣虛弱,惟不能房,多服丹石,真氣既盡,石氣孤立,唇口干焦,精液自泄,小便赤黃,大便干實,小便晝夜百十行。
【用法用量】栝樓散(《普濟方》卷一七六)。
【摘錄】《得效》卷七
【處方】瓜蔞(新舊皆可,和椒炒,碎)、川椒20粒,甘草3-4寸(銼),乳香5粒(如皂角子大)。
【功能主治】癰疽。
【用法用量】上用無灰酒3碗,煮作1碗,去滓溫服。其毒立散,未成即破,已成者,膿自出,皆不用手。
【摘錄】《集驗方"仙傳外科集驗方
【處方】瓜蔞、貝母、荊芥。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欲出痘疹。
【用法用量】水煎,連3服。
【摘錄】《朱氏集驗方》卷十一
【別名】栝樓散
【處方】黃耆4兩(銼),皂角刺8兩(紅者,拍碎,銼),甘草6兩,牛膝2兩,黃瓜蔞10個(銼)。
【制法】上用蜜1斤,旋入鐺內,炒至紫色,見風吹脆為末,有滓再炒為末。
【功能主治】內消惡肉,生好肉。主
【用法用量】栝樓散(《普濟方》卷二八九)。
【摘錄】《傳信適用方》卷三
【處方】瓜萎仁1錢,青皮1錢,石膏2錢,甘草節(jié)5分,沒藥5分,歸尾5分,皂刺5分,金銀花5分,青橘葉(取汁)2匙。
【功能主治】乳癰未潰者。
【用法用量】水、酒各半盞煎??招姆?。
【各家論述】瓜蔞仁消毒,青皮疏肝,石膏清胃,甘草節(jié)行瘀,沒藥止痛,歸尾破血,青橘葉解毒。
【摘錄】《醫(yī)學入門》卷八
【別名】栝樓散
【處方】瓜蔞不拘多少。
【制法】焙干,研為細末。
【功能主治】腹脹,小便不通,五色痢疾,久不愈。
【用法用量】栝樓散(《普濟方》卷二一0)。
【臨床應用】小便不通:魏(玄阝)知明州時,宅庫之妻患此疾垂殆,隨行御醫(yī)某人,治此藥令服,遂愈。
【摘錄】《百一》卷六,名見《得效》卷六
瓜蔞散的功效和用途非常廣泛,對老百姓而言是一個很好的良藥。大家有需要時不妨試一試,因為它幾乎沒有副作用,所以可以放心服用。
咽喉痛,病情可大可小。因為引發(fā)咽喉痛的原因挺多的,需要我們認真觀察,檢查,才能選擇出適合的治療方法。也可以試試中醫(yī)療法,喝些貝母瓜簍散中藥方劑,貝母瓜簍散的功效就是化痰潤肺的,對治療咽喉痛有幫助。來看貝母瓜簍散的用法!
處方
貝母4.5克、瓜蔞3克、花粉、茯苓、橘紅、桔梗各2.4克。
功能主治
化痰潤肺。主燥熱傷肺,咳嗽痰黃,咯吐不爽,咽喉干痛。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錄
《醫(yī)學心悟》卷三。
咽喉痛
咽喉痛是一種最常見的病癥,它多發(fā)于一年中的寒冷季節(jié),感冒、扁桃體炎、鼻竇炎、百日咳、咽喉炎以及病毒感染甚至心肌梗死均可引起咽喉痛。
病因
任何刺激咽喉及口腔黏膜的物質都可能引起咽喉痛。它們包括:病毒、細菌感染、過敏反應、灰塵、香煙、廢氣、熱飲料或食物,牙齒或牙齦感染有時也會累及咽喉,慢性咳嗽、極干燥的環(huán)境、胃食管反流及說話聲音過大同樣會刺激咽喉,聲音嘶啞是常見的伴隨癥狀。出現(xiàn)咽喉痛癥狀的常見疾病有:全身病毒感染、腮腺炎、咽炎或扁桃體炎、感冒、咽喉炎。
臨床表現(xiàn)
1.鼻咽部炎癥
鼻咽在急性炎癥期,患者會有一種干疼的感覺,同時炎癥期的血管擴張,會導致患者將鼻涕回吸吐出時略帶血。
2.口咽部位炎癥
口咽部位的發(fā)炎癥狀多是急性扁桃體發(fā)炎和急性咽炎,這兩種情況多與感冒有關。扁桃體急性發(fā)炎時,患者感覺咽痛,并伴有中度發(fā)熱或高熱,嚴重時還會出現(xiàn)扁桃體腫脹化膿;急性咽炎的發(fā)作一般比較急。
3.喉咽部炎癥
喉咽的炎癥多是急性會厭炎和急性喉炎。急性會厭炎是耳鼻喉科常見的急危重癥之一,患者多感覺咽部很疼,甚至不敢吞咽食物,說話時有含水的聲音,同時,咽部還有被堵住的感覺,嚴重會導致呼吸困難,危及生命。患者遇到這種情況,一定要盡快到醫(yī)院的耳鼻喉科急診。急性喉炎發(fā)作時患者也有咽疼、咽部有異物感,但與急性會厭炎有一個明顯的區(qū)別,患者說話的聲音嘶啞,不是含水說話聲。
4.非炎性疾病
咽喉痛的原因有很多,也很復雜,并非都由炎癥引起。如舌咽神經痛、外界刺激、口腔潰瘍等都會引起咽痛。
舌咽神經痛
引起的疼痛多是一側疼痛,且疼痛得較劇,沒有一定的原因引起,在使用消炎藥以后癥狀沒有明顯改善,此時,醫(yī)生多建議使用治療三叉神經痛的止痛藥消除疼痛。
莖突過長導致的疼痛
咽部一側疼痛,吞咽時疼得更加明顯,與舌咽神經痛不同的是,這種疼痛會在咽部同一側上下放射。患者需要盡早到醫(yī)院拍片確診。
口腔潰瘍
由于維生素缺乏等原因導致的口腔潰瘍多是自愈性疾病,在7~10天內就會愈合,在發(fā)病過程中,會引發(fā)咽部持續(xù)性疼痛。而一些惡性的、經久不愈的口腔潰瘍,需要積極治療。
5.外界刺激
某些外界刺激也會引起咽部疼痛,如吃瓜子過多使咽喉受到刺激,引發(fā)淋巴組織非炎癥性疼痛,多喝點水或服用點祛火中藥就會好轉。
結語:有關貝母瓜簍散中藥方劑,這里就介紹這么多。相信大家看完之后對貝母瓜簍散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了。貝母瓜簍散能治療咽喉干痛的癥狀,許多病癥都會引起此癥狀。上述對于此疾病的臨床表現(xiàn)也詳細介紹了,希望能夠給大家一些幫助!
瓜蔞薤白白酒湯一般情況下大家可能都會覺得陌生,因為在生活中我們不是能夠經常接觸到,就算我們接觸到但是我們不是專業(yè)人士可能也不太清楚它的作用是什么。其實大家有所不知瓜蔞薤白白酒湯是一種中藥方劑,下面就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瓜蔞薤白白酒湯的藥用價值有哪些吧。
【名稱】瓜蔞薤白白酒湯。
【分類】理氣劑-行氣。
組成
瓜蔞實一枚(24g) 薤白半升(12g) 白酒七升(適量)。
用法
三味同煮,取二升,分溫再服。
功效
通陽散結,行氣祛痰。
方解
本方所治胸痹系由胸陽不振,痰阻氣滯所致。因諸陽受氣于胸中而轉行于背,胸中陽氣不振,津液不得輸布,凝聚為痰,痰阻氣機,故胸中悶痛,甚則胸痛徹背;痰濁內阻,肺失宣降,而見喘促,短氣,咳唾等。治宜通陽散結,行氣祛痰。
方中以瓜蔞實理氣寬胸,滌痰散結,為君藥。薤白溫通滑利,通陽散結,行氣止痛,為臣藥。兩藥相配,一祛痰結,一通陽氣,相輔相成,為治胸痹之要藥。佐以辛散溫通之白酒,行氣活血,增強薤白行氣通陽之功。藥僅三味,配伍精當,共奏通陽散結,行氣祛痰之功。使胸中陽氣宣通,痰濁消而氣機暢,則胸痹喘息諸證自除。
方歌
瓜蔞薤白白酒湯,胸痹胸悶痛難當, 喘息短氣時咳唾,難臥仍加半夏良。
禁忌
本方性偏溫燥,若胸痹屬于陰虛有熱者應忌用。
使用注意
方中白酒用量,當視患者酒量而定,一般可用30-60ml,不宜過多。
結語:通過文章的介紹我們是不是對瓜蔞薤白白酒湯的藥用價值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呢,我們知道瓜蔞薤白白酒湯的使用是有一些禁忌的,大家一定要注意,以上介紹的藥方大家可以根據(jù)自身的需要選擇性的使用,但是一定要經過專業(yè)的指導,不能隨便使用哦,希望能對大家有幫助。
如果你細心觀察就會發(fā)現(xiàn),在我們的平時生活中經常會出現(xiàn)中藥方劑的身影,可見方劑在我們的生活中的應用還是比較廣泛的。那么大家知道神效瓜蔞散嗎?如果不知道,就看一下本篇文章吧。
【處方】大瓜蔞半個(黃熟者帚個,連皮子瓤,重重紙包,火煨,搗爛,取一半)白芷4.5克 玄參6克 升麻L5克 歸尾6克 桔梗3克 連翹6克 柴胡3克 青皮3克 天花粉4.5克 穿山甲(炒)3克 川芎2.4克 知母3克 木通3克 木鱉子2個 延胡索0.6克
【功能主治】治婦人乳腫作痛,欲成癰毒。
【用法用量】上銼一劑。水煎,溫服。
【摘錄】《壽世保元》卷七
對于神效瓜蔞散的功效和性質您現(xiàn)在了解了嗎?在這里也提醒各位朋友,身體是革命的本錢,生病會給生活帶來一些不利的影響,因此在平時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及時鍛煉,養(yǎng)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才是。
人們對于健康越來越重視,中藥方劑吃的人也越來越多了,那么你知道貝母散是什么嗎?是不是很想多了解一些貝母散的相關知識呢?一起來看一下這篇文章吧。
【處方】貝母 知母 百部 阿膠 甘草 麻黃 杏仁 人參 茯苓 半夏曲餅子各等分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主新久咳嗽。
【用法用量】每服6克,水1盞,大黃蠟1皂大,同煎至8分(即水一盞),通口服。
【摘錄】《雞峰普濟方》卷十一
【處方】貝母22.5克(煨令微黃)百合22.5克 杏仁30克(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甘草30克(炙微赤,銼)赤茯苓22.5克 麻黃30克(去根、節(jié))石膏60克 人參30克(去蘆頭)柴胡30克(去苗)
【制法】上藥搗粗羅為散。
【功能主治】清熱化痰,宜肺平喘。主傷寒汗出而喘促,煩熱頭痛者。
【用法用量】每服12克,以水300毫升,入生姜3.7克,煎至200毫升,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摘錄】《太平圣惠方》卷十一
【別名】貝母飲(《圣濟總錄》卷一七五)。
【處方】貝母(煨微黃)桔梗(去蘆頭)馬兜鈴 百合 款冬花 半夏(湯洗七遍去滑)干姜(炮裂)漢防己 麻黃(去根、節(jié))各7.5克 甘草15克(炙微赤,銼)杏仁15克(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別研如膏)
【制法】上藥搗粗羅為散。
【功能主治】主小兒咳嗽,心胸痰壅,咽喉不利,少欲乳食。
【用法用量】每服3克,以水150毫升,人生姜少許,煎至75毫升,去滓溫服,一日三五次。
【摘錄】《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三
【處方】貝母1分(煨微黃),桔梗1分(去蘆頭),甘草1分(炙微赤,銼),桂心1兩,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人參1分(去蘆頭),干姜1分(炮裂,銼),杏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半夏1分(湯洗7遍去滑)。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小兒傷寒,痰逆咳嗽,不欲乳食。
【用法用量】每服1錢,以水1大盞,加生姜少許,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八十四
【處方】貝母(煨微黃)1分,桔梗(去蘆頭)1分,馬兜鈴1分,百合1分,款冬花1分,半夏(湯洗7遍去滑)1分,干姜(炮裂)1分,漢防己1分,麻黃(去根節(jié))1分,甘草半兩(炙微赤,銼),杏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別研如膏)。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小兒咳嗽,心胸痰壅,咽喉不利,少欲乳食。
【用法用量】每服1錢,以水1小盞,加生姜少許,煎至5分,去滓溫服,1日3-5次。
【摘錄】《圣惠》卷八十三
【處方】貝母。
【功能主治】人面瘡。
【用法用量】《外科啟玄》本方用貝母五錢,為細末。用醋調稀,填入瘡口內,令滿塞之,次日即愈;如少愈,再填,不過三次全愈。
【摘錄】方出《證類本草》卷八引《本草圖經》,名見《外科啟玄》卷十二
【處方】貝母(去心)半兩,皂莢子(炒焦色黃)半兩,葶藶子(隔紙炒)1分,甘草(炙,銼)半兩。
【功能主治】小兒感寒咳嗽,痰涎不利。
【用法用量】上為散。每服半錢匕,乳食后米飲調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七五
【別名】貝母飲
【處方】貝母1分(煨微黃),麥門冬半兩(去心,焙),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麻黃1分(去根節(jié)),紫蔻1分(洗去苗土),杏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小兒咳嗽,咽喉不利,狀如呀者。
【用法用量】貝母飲(《圣濟總錄》卷一七五)。
【摘錄】《圣惠》卷八十三
【處方】貝母1兩(煨微黃),紫菀3分(去苗土),麥門冬1兩半(去心,焙),人參3分,杏仁3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咳嗽上氣,喘急失聲。
【用法用量】每服2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溫服,日3次。
【摘錄】《圣惠》卷四十六
【處方】貝母1兩(煨微黃色),刺薊1兩,蒲黃1兩。
【制法】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熱病鼻衄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1錢,以新汲水調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十八
【處方】貝母5分(煨微黃),桂心1兩,射干半兩,鐘乳粉1兩,桃仁3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百部半兩,五味子1兩,白石英2兩(細研),半夏3分(湯洗7遍去滑),款冬花3分,甘草半兩(炙微赤,挫),厚樸半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杏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羊肺1具(以水3大碗,煮取汁1碗半)。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久咳嗽,晝夜不息,氣奔欲絕,肺傷唾膿血。
【用法用量】每服5錢,用羊肺汁1大盞,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四十六
【別名】二母湯、二母散、一捻金
【處方】知母(新瓦上焙)1兩,貝母(巴豆7粒同貝母炒略熟,去巴豆不用)1兩。
【功能主治】熱嗽及痰喘。
【用法用量】二母湯(《普濟方》卷二十七引《醫(yī)學切問》)、二母散(《醫(yī)學入門》卷七)、一捻金(《普濟方》卷一五七)。
【摘錄】《得效》卷五
【處方】貝母2兩,金銀花2兩。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乳癰。
【用法用量】每服3錢,食后好酒調下。
【摘錄】《普濟方》卷三二五
【處方】貝母,桑白皮,五味子,甘草(炙)1錢5分,款花2兩,杏仁(去皮尖)3兩。
【功能主治】久嗽,暴發(fā)咳嗽,多日不愈。
【用法用量】每服1兩,加生姜3片,煎8分,去滓服。
【摘錄】《醫(yī)學六要》卷三
【處方】貝母(煨微黃)1兩,鹿角膠(搗碎,炒令黃燥)1兩,生干地黃1兩,麥門冬(去心)1兩,人參(去蘆頭)1兩,黃耆(銼)1兩,五味子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妊娠,肺損咳嗽,喘促不思食。
【用法用量】每服2錢,以糯米粥飲調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七十四
【處方】貝母(去心,麩炒)半兩,甘草(炙)1分。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小兒咳嗽喘悶。
【用法用量】如2-3歲兒,每服1錢匕,水7分,煎至4分,去滓,入牛黃末少許,食后溫分2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七五
【處方】貝母(去心)1兩半,槐子(10月上已日采之佳)1兩半。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難產。
【用法用量】每服3錢巴,以熟水調下,未生更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五九
【處方】貝母10枚大者(去心,麩炒令黃),阿膠(炙燥)半兩,甘草(炙,銼)半兩。
【制法】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咳嗽。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臨臥煎糯米飲調下。服后去枕仰臥。
【摘錄】《圣濟總錄》卷六十五
【處方】貝母3兩,麻黃(去節(jié))2兩,干姜2兩,桂心1兩,甘草(炙)1兩。
【制法】上藥治下篩。
【功能主治】久咳上氣,喉中鳴,晝夜不得臥。
【用法用量】每服方寸匕,平旦酒調下,1日2次;不知,增之至2匕,大劇可至再服,酒隨飲多少。
【注意】忌海藻、菘菜、生蔥等。
【摘錄】《外臺》卷十引《深師方》
【處方】麻黃(去節(jié))半兩,杏仁(去皮尖,炒)3錢,人參3錢,知母半兩,貝母半兩,甘草半兩,石膏(煨)1兩。
【功能主治】咳嗽。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用蜜、薄荷少許同煎,溫服。
【摘錄】《普濟方》卷三八七引《傅氏活嬰方》
【處方】川山甲(燒存性)、貝母各等分。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馬疔。
【用法用量】酒調下3-4服。
【摘錄】《普濟方》卷二七四引《鮑氏方》
【處方】貝母3錢,白芷3錢,當歸3錢,乳香3錢,沒藥3錢。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乳癰,乳癤。
【用法用量】每服5錢,熱黃酒送下。
【摘錄】《仙拈集》卷三
【處方】黃耆1兩,青皮1兩,茯苓1兩,栝樓根1兩,甘草1兩,紫菀1兩,白術1兩,百合1兩半。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時氣病。
【用法用量】本方名“貝母散”,但方中無貝母。疑脫。
【摘錄】《普濟方》卷三六九
【處方】貝母(炮)半兩,甘草(炙)半兩,紫菀草半兩,麥門冬1兩(去心),杏仁1兩(湯浸,去皮尖,蛤粉炒)。
【功能主治】小兒肺感寒邪,咳嗽喘急,睡臥不安。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2錢,水半盞,煎至3分,去滓,食后溫服。
【摘錄】《楊氏家藏方》卷十九
【處方】貝母1兩,紫菀3錢,麥門冬1兩半,杏仁3分。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咳嗽上氣,喘急失聲。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盞,煎至6分,去滓溫服,日3次。
【摘錄】《雞峰》卷十七
【處方】貝母3錢,細辛2錢,人參3錢,杏仁(去皮尖)2錢,川芎2錢,罌粟殼(去浮楞)2錢,百部根2錢,粉草2錢,訶子3錢。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乳兒嗽不已。
【用法用量】每服1錢,干柿少許同煎。
【摘錄】《普濟方》卷三八七
【處方】貝母、知母、百部、阿膠、甘草、麻黃、杏仁、人參、茯苓、半夏、曲餅子各等分。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遠年近日嗽。
【用法用量】每服2錢,水1大盞,黃蠟1皂大,同煎至8分,通口服。
【摘錄】《雞峰》卷十一
【處方】貝母(煨)1分,麥門冬1分,款冬花1分,杏仁(炒)1分,紫菀半兩。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小兒久嗽不止,痰吐喘悶,氣噎。
【用法用量】每服半錢,乳汁調下。
【摘錄】《幼幼新書》卷十六引丁時發(fā)方
【處方】貝母(去心)2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小兒白口瘡,滿口如浸餅起者。
【用法用量】先煮面撥粥7個,將逐個撥粥搌兒口內瘡了,便以藥末半錢,水5分,蜜少許,煎3分,冷與服。仍以藥摻貼,每日用3-4次。即愈。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八○
對于文章介紹的關于貝母散的相關知識,相信大家都有了不同程度的了解,同時也可以多去了解一些相關的醫(yī)學常識,在豐富閱歷的同時增加對醫(yī)藥常識的理解。
瓜蒂散可能我們不太清楚是什么,那是因為在生活中我們不是能夠經常接觸到,但是我們會覺得它的名字很是特別,一聽就有想要了解的沖動。其實大家有所不知瓜蒂散是一種中藥方劑,下面就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瓜蒂散的藥用價值有哪些吧。
【名稱】瓜蒂散。
【分類】消食劑-消食化滯。
組成
瓜蒂熬黃一分,赤小豆一分。
用法
上二味,各別搗篩,為散已,合治之,取一錢匕(2g),以香豉一合(8g),用熱湯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合散,溫,頓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
功效
涌吐痰涎宿食。
方解
本方主治乃痰涎壅滯胸中,或宿食停積上脘之證。治當因勢利導,遵《素問至真要大論》其高者,因而越之的原則,采用涌吐痰食法治療。方中瓜蒂味苦,善于涌吐痰涎宿食,為君藥。赤小豆味酸平,能祛濕除煩滿,為臣藥。
君臣二藥相配,酸苦涌泄,相須相益,可增強催吐之力。佐以豆豉,既可安中護胃,使在快吐之中兼顧護胃氣,又能宣解胸中邪氣,利于涌吐。三藥相合,涌吐痰涎宿食,宣越胸中邪氣,使壅滯胸脘之痰食得以涌吐排出,胸痞懊@諸癥自解。
本方去豆豉,《外臺秘要》引《延年秘錄》用治急黃,心下堅鞭,渴欲樗水吃,氣息喘粗,眼黃等癥。《溫病條辨》以本方去豆豉加山梔子,亦名瓜蒂散,治太陰溫病,得之二三日,心煩不安,痰涎壅盛,胸中痞塞欲吐者。
方歌
瓜蒂散中赤小豆,豆豉汁調酸苦湊, 逐邪涌吐功最捷,胸脘痰食服之瘳。
結語:通過以上文章的介紹大家是不是對瓜蒂散的功效與作用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呢,我們雖然了解了它的組成、作用與功效,但是還是不能輕易的使用,要使用一定要經過專業(yè)人士的指導哦,我們不可以隨便嘗試,以免造成嚴重后果。
槐花散其實是很常見的一種中藥方劑,但是因為我們是中醫(yī)從業(yè)者肯定是不太熟悉的,大多數(shù)的人群是不會知道它的功效與作用有哪些的。下面就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槐花散的組成吧,幫助我們更好的認識了解它。大家一起了解一下吧,說不定會對你有幫助哦。
【名稱】槐花散
【分類】理血劑-止血
組成
槐花炒(12g) 柏葉杵,焙(12g) 荊芥穗(6g) 枳殼麩炒(6g)各等分
用法
上為細末,用清米飲調下二錢(6g),空心食前服。
功效
清腸涼血,疏風行氣。
方解
大便下血一證有腸風、臟毒之分,血清而色鮮者為腸風,濁而暗者為臟毒。但究其原因,乃由風熱與濕熱毒邪壅遏腸道,損傷脈絡,血滲外溢所致,治宜清腸涼血為主,兼以疏風行氣。方中槐花苦寒,瀉熱清腸,涼血止血,是為君藥。
側柏葉苦澀性寒,清熱涼血,燥濕收斂,為治熱證出血的要藥,與槐花相合可加強涼血止血之功,為臣藥。荊芥穗辛散疏風,微溫不燥,炒黑能入血分,與上藥相配,疏風理血;枳殼寬腸行氣,順遂腸胃腑氣下行,為佐使藥。諸藥合用,既能涼血止血,又能疏風行氣。藥僅四味,配伍精當,寓行氣于止血之中,寄清疏于收澀之內,相反相成,頗具深義。
方歌
槐花散用治腸風,側柏荊芥枳殼充, 為末等分米飲下,寬腸涼血逐風功。
禁忌
本方藥性寒涼,故只可暫用,不宜久服。便血日久屬氣虛或陰虛者,以及脾胃素虛者均不宜使用。
重要文獻摘要
1、原書主治《普濟本事方》卷5:治腸風臟毒,槐花散。
2、方論選錄張秉成《成方便讀》卷2:槐花稟天地至陰之性,疏肝瀉熱,能涼大腸;側柏葉生而向西,稟金兌之氣,苦寒芳香,能入血分,養(yǎng)陰燥濕,最涼血分之熱;荊芥散瘀搜風;枳殼寬腸利氣。四味所入之處,俱可相及,宜乎腸風、臟毒等病,皆可治耳。
結語:通過文章的介紹我們是不是對槐花散的藥用價值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呢,我們知道槐花散的使用是有一些禁忌的,大家一定要注意,以上介紹的藥方大家可以根據(jù)自身的需要選擇性的使用,但是一定要經過專業(yè)的指導,不能隨便使用哦,希望能對大家有幫助。
雞鳴散一般情況下大家可能都會覺得陌生,因為在生活中我們不是能夠經常接觸到,就算我們接觸到但是我們不是專業(yè)人士可能也不太清楚它的作用是什么。其實大家有所不知雞鳴散是一種中藥方劑,下面就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雞鳴散的藥用價值有哪些吧。
【名稱】雞鳴散
分類
祛濕劑-溫化水濕。
組成
檳榔7枚、陳皮、木瓜各30克、吳茱萸6克、桔梗15克、生姜(和皮)15克、紫蘇莖葉9克。
用法
上藥為粗末,分作八服。隔宿用水750毫升,慢火煎至375毫升,去滓,用水500毫升,煎滓,取200毫升。兩次煎汁相和,安頓床頭,次日五更分二三次服。只是冷服,冬月略溫亦得。服了用餅餌壓下。如服不盡,留次日漸漸吃亦可。服此藥至天明,大便當下一碗許黑糞永,即是原腎家感寒濕毒氣下來。至早飯前后,痛住腫消。等藥力過,方吃食物。
功效
行氣降濁,化濕通絡。治濕腳氣。足脛腫重無力,行動不便,麻木冷痛,或攣急上沖,甚則胸悶泛惡。
方歌
雞鳴散是絕奇方,蘇葉茱萸桔梗姜, 瓜橘檳榔煎冷服,腳氣浮腫效果良。
注意事項
1.孕婦慎用。
2 .方中檳榔易耗正氣,故不宜久服。
3. 干腳氣、濕熱腳氣者不宜使用本方。
結語:通過以上的文章介紹我們是不是對雞鳴散的相關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呢,雞鳴散雖然不常見,但是它的用處還是很多的,我們可以根據(jù)自身的需要選擇性的使用以上介紹的方法,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我們要弄清楚使用的方法,不能盲目的亂用哦。
牽正散一般情況下大家可能都會覺得陌生,因為在生活中我們不是能夠經常接觸到,就算我們接觸到但是我們不是專業(yè)人士可能也不太清楚它的作用是什么。其實大家有所不知牽正散是一種中藥方劑,下面就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牽正散的藥用價值有哪些吧。
【名稱】牽正散。
【分類】治風劑-疏散外風。
組成
白附子、白僵蠶(各6g) 全蝎去毒,并生用,各等分(3g)。
用法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3g),熱酒調下,不拘時候。
功效
祛風化痰止痙。
方解
中風有中經絡、中臟腑之別。本方證為風痰阻于頭面經絡所致。足陽明之脈挾口環(huán)唇,足太陽之脈起于目內眥。太陽外中于風,陽明內蓄痰濁,風痰循經阻于頭面經絡,則經隧不利,筋肉失養(yǎng),故不用而緩;無邪之處,氣血運行通暢,筋肉相對而急,緩者為急者牽引,故口眼歪斜,口目瞤動。治宜祛風化痰,通絡止痙。
方中白附子性味辛溫,功能祛風化痰,并擅長治頭面之風,為君藥。全蝎、僵蠶均能祛風止痙,其中全蝎長于通絡,僵蠶并有化痰作用,共為臣藥。使用熱酒調服,可以宣通血脈,并能引藥入絡,直達病所。諸藥合用,則力專效著,使風散痰消,經絡通暢,則病證可愈。
方歌
牽正散是楊家方,全蝎僵蠶白附襄, 服用少量熱酒下,口眼歪斜療效彰。
注意事項
若屬氣虛血瘀或肝風內動引起的口眼斜或半身不遂者,不宜應用本方。方中的附子和全蝎均為有毒之品,用量宜慎。
結語:通過以上文章的介紹大家是不是對牽正散的功效與作用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呢,我們雖然了解了它的組成、作用與功效,但是還是不能輕易的使用,要使用一定要經過專業(yè)人士的指導哦,我們不可以隨便嘗試,以免造成嚴重后果。
香薷散一般情況下大家可能都會覺得陌生,因為在生活中我們不是能夠經常接觸到,就算我們接觸到但是我們不是專業(yè)人士可能也不太清楚它的作用是什么。其實大家有所不知香薷散還是一種中藥方劑,下面就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香薷散的藥用價值有哪些吧。
【名稱】香薷散。
【分類】解表劑-辛溫解表。
組成
香薷一斤(9g) 白扁豆微炒 厚樸姜制,各半斤(各6g)
用法
上為粗末,每三餞(9g),水一盞,入酒一分,煎七分,去滓,水中沉冷。連吃二服,隨病不拘時。
功效
祛暑解表,化濕和中。
方解
本方所治證候乃夏月乘涼飲冷,外感風寒,內傷于濕所致。夏月感寒,邪滯肌表,故見惡寒發(fā)熱,無汗,身痛頭重,脈浮等風寒表實證。夏月渴喜冷飲,濕傷脾胃,氣機不暢,則胸悶泛惡,腹痛吐瀉。舌苔白膩,乃寒濕之候。治宜外散肌表之寒邪,內化脾胃之濕滯。
香薷辛溫芳香,功能解表除寒,祛暑化濕,是夏月解表之要藥,為君藥。厚樸苦辛而溫,行氣除滿,內化濕滯,為臣藥。更用白扁豆以健脾和中,滲濕消暑,為佐藥。入酒少許同煎,意在增強散寒通經之力。三藥合用,共成祛暑解表,化濕和中之劑。
方歌
三物香薷豆樸先,散寒化濕功效兼,若益銀翹豆易花,新加香薷祛暑煎。
結語:通過以上文章的介紹大家是不是對香薷散的功效與作用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呢,我們雖然了解了它的組成、作用與功效,但是還是不能輕易的使用,要使用一定要經過專業(yè)人士的指導哦,我們不可以隨便嘗試,以免造成嚴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