瀉白
養(yǎng)生美白。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鄙钤絹碓胶茫藗冊絹碓阶⒅仞B(yǎng)生,養(yǎng)生不再是停留在紙面,也更是我們生活中必須去實踐的??茖W(xué)的中醫(yī)養(yǎng)生是怎么進行的呢下面的內(nèi)容是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瀉白,供您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即瀉肺。因肺在五行分屬白色,故稱。
【釋名】白者,肺之色也。瀉白,亦即瀉肺。
【方源】《小兒藥證直訣》。
【功效】瀉肺清熱。
【組成】地骨皮一錢,桑白皮一錢,甘草五分,粳米百粒。
【用法及用量】水煎服,日三服。
【方證】肺火壅盛,皮膚蒸熱,灑淅寒熱,日晡尤甚,喘嗽氣急。
【主治】
(1)小兒龜胸之肺熱者。
(2)急性喉炎之肺經(jīng)實熱者。
(3)支氣管擴張之咳嗽痰血者。
(4)大葉性肺炎之喘咳唾涎沫者。
(5)百日咳之肺熱者。
(6)咳嗽之肺熱且晨起益甚者。
【歷代醫(yī)家方論】李時珍說:桑白皮、地骨皮皆能瀉火從小便去,甘草瀉火而緩中,粳米清肺而養(yǎng)血,此乃瀉肺諸方之準(zhǔn)繩也。元醫(yī)羅天益言其瀉肺中伏火而補正氣,瀉邪所以補正也。若肺虛而小便利者,不宜用之。
《醫(yī)方考》說:肺為火患,喘滿氣急者,此方主之。肺苦氣上逆,故喘滿;上焦有火,故氣急。此丹溪所謂氣有余便是火也。桑白皮味甘而辛,甘能固元氣之不足,辛能瀉肺氣之有余;佐以地骨皮之瀉腎者,實則瀉其子也;佐以甘草之健脾者,虛則補其母也。此云虛實者,正氣虛而邪氣實也。又曰:地骨皮之輕,可使入肺;生甘草之平,可使瀉氣,故名以瀉白。白,肺之色也。
《溫病條辨》說:歷來注此方者,只言其功,不知其弊。愚按此方治熱病后與小兒痘后,外感已盡,真氣不得歸元,咳嗽上氣,身虛熱者,甚良。若兼一毫外感,即不可用。如風(fēng)寒、風(fēng)溫正盛之時,而用桑皮、地骨,或于別方中加桑皮,或加地骨,如油入面,錮結(jié)而不可解矣。
ys630.coM延伸閱讀
瀉白散,大家應(yīng)該都聽說過這種藥用價值很豐富的中藥方劑吧。那么,你對瀉白散有多少了解呢?你知道瀉白散的功效與作用有哪些嗎?它又有哪些營養(yǎng)價值呢?如果不是太了解的話,那就接著往下看吧。
【別名】瀉肺散(《小兒藥證直訣》卷下)。
【處方】地骨皮 桑白皮(炒)各30克 甘草(炙)3克
【功能主治】清瀉肺熱,平喘止咳。治肺熱壅盛喘咳,甚則氣急,皮膚蒸熱,發(fā)熱日晡尤甚,舌紅苔黃,脈細(xì)數(shù)。
【用法用量】上銼散。入粳米一撮,水300毫升,煎200毫升,食前服。
【注意】外感風(fēng)寒咳嗽,或虛寒性咳嗽均不宜使用。
【備注】方中桑白皮清肺熱,瀉肺氣,平喘咳;地骨皮瀉肺中深伏之火,對于陰虛有熱者尤宜;甘草、粳米養(yǎng)胃和中。四藥合用,清熱而不傷陰,瀉肺而不傷正,使肺氣清肅,則咳喘自平。
【摘錄】《小兒藥證直訣》卷下
瀉白散由于是純天然中藥材為原料,所以全面保留了藥材的精華,把一些對人體無益的成分全部清除,所以進入人體內(nèi)時吸收快、見效快、無毒副作用。大家可以放心服用。
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了養(yǎng)生的重要性了,生活中養(yǎng)生的方法有很多,而中藥的方劑可以說就是一種很好的養(yǎng)生方法,下面為大家介紹一種叫做加味瀉白散的方劑。
【處方】桑白皮、地骨皮、甘草、黃芩、柴胡、鉤藤、蘇梗、桔梗、山梔。
【功能主治】惱怒傷肝,木火刑金,內(nèi)傷腋痛。
【摘錄】《癥因脈治》卷一
【處方】炙桑皮、骨皮、竹葉、荊芥、力子、甘草、元參、薄荷、木通、赤芍、連翹。
【功能主治】麻疹,眼現(xiàn)紅赤不開。
【摘錄】《麻癥集成》卷四
【處方】桑白皮、地骨皮、桔梗、杏仁、防風(fēng)、黃芩、瓜蔞仁、知母、薄荷、枳殼、橘紅、甘草。
【功能主治】外感風(fēng)邪,傷肺腋痛。
【用法用量】
【摘錄】《癥因脈治》卷一
【處方】桑白皮(生)3錢,地骨皮3錢,生甘草8分,桔梗2錢,辛夷2錢,黃芩1錢5分,陳皮1錢5分,木通1錢5分(1方加山梔仁[生研]1錢)。
【功能主治】鼻痔。生鼻孔內(nèi),如肉贅下垂,色紫微硬,撐塞鼻孔,氣息不通,香臭莫辨,或臭不可近,痛不可搖。
【用法用量】水煎,食遠(yuǎn)服。
【摘錄】《外科證治全書》卷二
【處方】桑白皮、地骨皮、白茯苓、知母、黃芩、人參、甘草。
【功能主治】小兒麻癥,肺炎喘嗽。
【用法用量】原書治上癥,以本方去人參、甘草。
【摘錄】《麻科活人》卷三
【處方】桑白皮2錢,蘇梗1錢,川貝母1錢,橘紅1錢,甘草3分,瓜蔞皮3錢,杏仁2錢,地骨皮1錢半,茯苓2錢,雪梨3片。
【功能主治】雞胸,氣粗身熱。
【摘錄】《馬培之醫(yī)案》
【處方】桑白皮、地骨皮、甘草、防風(fēng)、荊芥、桔梗。
【功能主治】傷風(fēng)咳嗽,脈浮數(shù),自汗身熱。
【摘錄】《癥因脈治》卷二
【處方】桑根皮(姜汁和蜜炙)1兩,地骨皮1兩,甘草(炙)5錢,橘紅、桔梗。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肺熱咳,手足心熱。
【用法用量】方中橘紅、桔梗用量原缺。
【注意】如有客邪禁用。
【摘錄】《張氏醫(yī)通》卷十三
【處方】桑皮(蜜炙)、地骨皮、甘草(生)、川貝母(去心,研)、麥冬(去心)、知母(生)、桔梗、黃芩、薄荷。
【功能主治】火嗽,面赤咽干燥,痰黃氣穢帶粘稠,便軟。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金鑒》卷五十三
【處方】桑白皮1錢2分,地骨皮1錢2分,桔梗1錢2分,知母1錢2分,陳皮1錢2分,黃芩1錢,青皮1錢,甘草4分。
【功能主治】感熱喘嗽,口干煩熱,胸滿有痰。
【用法用量】用水2鐘,煎8分,食后溫服。
【摘錄】《濟陽綱目》卷二十八
以上就是關(guān)于加味瀉白散的一些簡單的介紹了,雖然說加味瀉白散可以很方便服用,但是長期吃藥還是不好的,所以對于我們來說日常最重要的還是從根本上提高身體的抵抗力,這樣才能減少疾病的危害,讓自己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
導(dǎo)讀:瀉白散主治肺熱喘咳,瀉白散,中醫(yī)方劑名。瀉白散由哪些藥物組成?又有哪些功效作用?下面就具體來了解下瀉白散吧。
【方劑名】瀉白散
【出處】《小兒藥證直訣》
【組成】桑白皮、地骨皮、粳米、甘草。
【用量】地骨皮30克,桑白皮(炒)30克,甘草(炙)3克。
【歌訣】瀉白桑皮地骨皮,粳米甘草除胃氣,清瀉肺熱止咳喘,熱伏肺中喘咳醫(yī)。
【用法】上藥銼散,入粳米一撮,水二小盞,煎七分,食前服?,F(xiàn)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瀉肺熱,止咳平喘。
【主治】肺熱喘咳。氣喘咳嗽,皮膚蒸熱,日晡尤甚,舌紅苔黃,脈細(xì)數(shù)。
【方義】肺氣失宣,火熱郁結(jié)于肺所致,治療以清瀉肺熱,止咳平喘為主。方中肺氣失宣,故見喘咳;肺合皮毛,肺熱外蒸于皮毛,故皮膚蒸熱(輕按覺熱,久按若無,由熱伏陰分所致)。方中桑白皮甘寒性降,專入肺經(jīng),清瀉肺熱,止咳平喘,為君藥。地骨皮甘寒,清降肺中伏火,為臣藥。粳米,炙甘草養(yǎng)胃和中,為佐使藥。
【配伍特點】清中有潤,瀉中有補,既不是清透肺中實熱以治標(biāo),也不是滋陰潤肺以治本,而是清瀉肺中伏火以消郁熱。
【運用】本方用于肺熱喘咳證,臨床應(yīng)用以氣喘咳嗽,皮膚蒸熱,日晡尤甚,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為辨證要點。
【加減化裁】肺經(jīng)熱重者,可加黃芩、知母等以增強清泄肺熱之效;燥熱咳嗽者,可加瓜蔞皮、川貝母等潤肺止咳;陰虛潮熱者,加銀柴胡、鱉甲滋陰退熱;熱傷陰津,煩熱口渴者,加花粉、蘆根清熱生津。
【臨床運用】
1、用方要點本方是治療肺熱咳喘的常用方,藥力平和,尤宜于正氣未傷,伏火不甚者。臨證以咳喘氣急,皮膚蒸熱,舌紅苔黃,脈細(xì)數(shù)為辨證要點。
2、現(xiàn)代運用本方常用于治療小兒麻疹初期,肺炎初期、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百日咳等屬肺有伏火者。
3、使用注意風(fēng)寒咳嗽或肺虛喘咳者不宜使用。
【禁忌】本方藥性平和,尤宜于正氣未傷,伏火不甚者。風(fēng)寒咳嗽或肺虛喘咳者不宜使用。
【文獻摘要】
1、《降雪園古方選注》卷中:肺氣本辛,以辛瀉之,遂其欲也。遂其欲當(dāng)謂之補,而仍云瀉者,有平肺之功焉。桑皮、甘草,其氣俱薄,不燥不剛,雖瀉而不傷于嬌臟。《經(jīng)》言: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故復(fù)以地骨皮之苦,泄陰火,退虛熱,而平肺氣。使以粳米、甘草,緩桑、骨二皮于上,以清肺定喘。
2、《醫(yī)方考》:肺火為患,喘滿氣急者,此方主之。肺苦氣上逆,故喘滿;上焦有火,故氣急,此丹溪所謂氣有余便是火也。桑白皮味甘而辛,甘能固元氣之不足,辛能瀉肺氣之有余;佐以地骨之瀉腎者,實則瀉其子也;佐以甘草之健脾者,虛則補其母也。此云虛實者,正氣虛而邪氣實也。又曰:地骨皮之輕,可使入肺。生甘草之平,可使瀉氣,故名以瀉白。
以上就是瀉白散的一些知識,想要了解更多的中醫(yī)方劑,請繼續(xù)關(guān)注中醫(yī)養(yǎng)生頻道。
你知道加減瀉白散嗎?日常生活中要如何利用加減瀉白散治療呢?加減瀉白散的治療效果怎么樣呢?一起來簡單的了解一下吧。
【處方】桑白皮9克 桔梗6克 地骨皮 甘草(炙)各4.5克 知母2.1克 麥門冬 黃芩各1.5克 五味子20個。
【制法】上藥哎咀,作一服。
【功能主治】瀉肺清火,養(yǎng)陰利咽。治肺經(jīng)伏火,咳嗽氣喘,氣息腥臭,涕唾稠粘,口舌干燥,咽喉疼痛者。
【用法用量】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食后溫服。
【備注】肺經(jīng)火盛,故以桑白皮、地骨皮,味苦微寒,降肺中伏火為君;黃芩、知母清肺氣為臣;用五味之酸溫以收肺氣,麥門冬甘苦寒養(yǎng)陰生津為佐;桔梗宣肺化痰,清利咽喉為使。配合成方,共奏瀉肺清火,養(yǎng)陰利咽之功。
【摘錄】《衛(wèi)生寶鑒》卷十一
【處方】知母 陳皮(去白)各150克 桑白皮30克 桔梗 地骨皮各15克 青皮(去白)甘草 黃芩各9克
【制法】上藥哎咀。
【功能主治】瀉肺清火。治肺經(jīng)火盛發(fā)喘。
【用法用量】每服15克,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溫服,食后。數(shù)服良愈。
【摘錄】《衛(wèi)生寶鑒》卷十二
【處方】桑白皮(蜜炒)、地骨皮、炒甘草、人參、白茯苓、肥知母、枯黃芩。
【功能主治】肺炎喘嗽。
【用法用量】粳米1撮為引。
【摘錄】《麻科活人》卷一
【處方】桑白皮1兩,地骨皮7錢,甘草半兩,陳皮半兩,青皮(去白)半兩,五味子半兩,人參(去蘆)半兩,白茯苓3錢。
【功能主治】陰氣在下,陽氣在上,咳嗽嘔吐喘促。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4錢,水1盞半,入粳米10粒,同煎至1盞,去滓,食后大溫服。
【摘錄】《醫(yī)學(xué)發(fā)明》卷四
【處方】桑皮、知母、橘紅、黃芩、貝母、桔梗、甘草、瓜蔞、地骨皮、蘇子。
【功能主治】煩熱胸膈不利,上氣喘促,口燥或咳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傷寒全生集》卷三
【處方】桑白皮、地骨皮、甘草。
【功能主治】痰結(jié)上焦。
【用法用量】
【摘錄】《癥因脈治》卷一
上面是關(guān)于加減瀉白散這種中藥方劑的一個簡單的介紹,通過這些我們可以了解到加減瀉白散中含有各種各樣的營養(yǎng)元素,對于治療和預(yù)防一些疾病都有很大的功效。日常生活中大家可以在有關(guān)人士的指導(dǎo)下食用。
對于人類來說,養(yǎng)生是很重要的,畢竟身體會健康,而且氣色也會改善不少,這讓很多人為之心動,不過,養(yǎng)生的方法有很多種,很多朋友不知道用哪一種好,對此,下面就為朋友們說一說中藥方劑黃芩瀉白散,它是一種效果非常好的養(yǎng)生法,并且也是很多朋友共同使用的養(yǎng)生秘訣。
【處方】黃芩 桑白皮 地骨皮 甘草
【功能主治】瀉肺熱,利小便。治肺經(jīng)有熱,喘咳面腫,氣逆胸滿,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癥因脈治》卷四
【處方】瀉白散加黃芩。
【功能主治】房勞不謹(jǐn),水中之火刑金而致內(nèi)傷腋痛;肺經(jīng)有熱而致熱結(jié)小便不利。肺中伏火之脅痛,肺火嗽。
【摘錄】《癥因脈治》卷一
上面介紹了黃芩瀉白散是怎樣制作出來的,飲用黃芩瀉白散可以幫助我們治療一些方面的問題。但是想要體會到方劑帶來的好處或是功效,只有去食用它們才知道哦。大家有沒有興趣試一試呢。
說到家秘瀉白散有些人可能會感到很陌生,實際上它是 一種中藥方劑。今天大家就一起來聊聊家秘瀉白散的功效與作用等相關(guān)小常識。
【處方】桑白皮、地骨皮、甘草、加白芍、川連。
【功能主治】脾經(jīng)咳嗽。咳而右脅隱痛,神衰嗜臥,面色萎黃,腹脹黃腫,身重不可以動,動則咳劇而肺有熱者。
【用法用量】
【摘錄】《癥因脈治》卷二
【處方】桑白皮、地骨皮、甘草、黃芩、山梔、川黃連。
【功能主治】肺壅不得臥。肺素有熱,喘咳氣逆,時吐痰涎,右脅缺盆牽引作痛,甚則喘息倚肩不得臥。
【摘錄】《癥因脈治》卷三
【處方】桑白皮、地骨皮、甘草、桔梗、石膏、川黃連、黃芩
【功能主治】肺痿。肺熱痿軟,皮毛干揭,上則喘咳,下則攣拳,脈浮數(shù)者。
【用法用量】原書治上癥,合二母二冬湯同用。
【摘錄】《癥因脈治》卷三
【處方】桑白皮、地骨皮、甘草、黃芩、石膏、川黃連。
【功能主治】實火刑金,肺熱喘咳,唇焦便赤。
【用法用量】
【摘錄】《癥因脈治》卷一
在我們閱讀完上文后可以發(fā)現(xiàn)家秘瀉白散不僅僅可以增強抵抗力還是治病的良方,我們只要掌握了正確的方法,了解家秘瀉白散的特性就能很好的利用,很容易就能達到養(yǎng)生保健的效果哦!
①外流,排瀉。《素問五臟別論》: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
②治法。指消減,攻逐的方法。《素問陰陽應(yīng)象論》:中滿者,瀉之于內(nèi)。
③指針刺瀉法?!端貑栯x合真邪論》:候呼引針,呼盡乃去,大氣皆出,故命曰瀉。
④滿溢,《素問上古天真論》: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臟盛乃能瀉。
⑤流失?!鹅`樞五音五味》:傷其沖脈,血瀉不復(fù)。
⑥腹瀉,瀉泄。大便稀?!镀嫘Я挤叫篂a》:瀉者,時水去如注。
12款食療方止腹瀉
腹瀉屬中醫(yī)注下、后泄、飧泄、下利、泄瀉等病證范疇。中醫(yī)認(rèn)為腹瀉主要由于濕盛與脾胃功能失調(diào)所致。根據(jù)臨床表現(xiàn)一般可分為寒濕腹瀉、濕熱腹瀉、傷食腹瀉、脾虛腹瀉、腎虛腹瀉、肝郁腹瀉等證型。
烏梅粥
配方:烏梅15~2o克,粳米1o0克,冰糖適量。
制法:先凈烏梅入鍋,加水適量,煎煮至汁濃時,去渣取汁,加入淘凈的粳米煮粥,至米爛熟時,加入冰糖稍煮即可。
功效:瀉肝補脾,澀腸止瀉。
用法:每日2次,趁熱服食??勺髟缤聿头?。
三色奶
配方:韭菜250克,生姜25克,牛奶250克。
制法:將韭菜、生姜切碎,搗爛,絞汁,放鍋內(nèi)兌入牛奶煮沸。
功效:抑肝扶脾止瀉。
用法:每日1劑,趁熱1次服完。
三花防風(fēng)茶
配方:扁豆花24克,萊莉花12克,玫瑰花12克,防風(fēng)12克。
制法:將上四味水煎取液,加入紅糖調(diào)味代茶飲。
功效:抑肝扶脾止瀉。
用法:每日1劑,不拘時頻飲。
荔核大米粥
配方:干荔核15枚,山藥15克,蓮子肉15克,粳米50克。
制法:先煎前三味,去渣取汁,后下米煮成粥。
功效:補腎健脾,溫陽散寒止痛。
用法:可作早晚餐服食。
補骨脂蛋
配方:雞蛋3枚,補骨脂30克,肉豆蔻15克。
制法:先將雞蛋用清水煮一沸,撈出打破外皮,與補骨脂、肉豆蔻同煮15分鐘即可。
功效:溫腎暖脾,固腸止瀉。
用法:每日1劑,趁熱將雞蛋食完。
荔枝山藥粥
配方:干荔枝肉50克,山藥、蓮子各10克,粳米50克。
制法:將前三味加水煮至酥,再加入淘凈的粳米,煮成粥。
功效:溫腎健脾,固腸止瀉。
用法:每日1次,臨睡前食用。
芡實點心
配方:芡實、蓮子、淮山藥、白扁豆各等份,白糖適量。
制法:將上四味共磨成細(xì)粉,加白糖、清水少許拌勻蒸熟即可。
功效:補腎溫脾,固澀止瀉。
用法:每日1~2次,每次食50~100克,連服數(shù)日。
茯苓粉粥
配方:茯苓細(xì)粉30克,粳米30克,紅棗7枚。
制法:先將粳米、紅棗加水適量煮粥,粥將成時,加入茯苓粉,用筷子攪勻煮沸,加少許白糖調(diào)味。
功效:健脾滲濕,調(diào)中止瀉。
用法:每日1~2次,可作早晚餐食用。
薯蕷湯
配方:淮山藥30克,茯苓15克,神曲10克,紅糖10克。
制法:上藥水煎頓服。
功效:補脾滲濕止瀉。
用法:每日1劑,頓服。
八寶飯
配方:薰米50克,白扁豆50克,蓮子肉(去心)50克,紅棗20個,胡桃仁50克,龍眼肉50克,糖青梅25克,糯米500克,白糖100克。
制法:將前三味泡發(fā)煮熟,紅棗泡發(fā),胡桃仁炒熟,糯米蒸熟備用,在大碗內(nèi)涂抹一層豬油,放入青梅、龍眼肉、棗、核桃面、蓮子、白扁豆、薏仁米,最后放熟糯米飯,再上蒸鍋蒸10分鐘,把八寶飯扣在大圓盤中,再用白糖加水熬汁,澆在飯上即可。
功效:健脾益胃,補腎化濕。
用法:可作點心服食,一次不宜多食。
黃芪山藥蓮子粥
配方:黃芪100克,山藥100克,蓮子肉(去心)100克。
制法:將上三味洗凈共煮粥。
功效:健脾益胃止瀉。
用法:可作早晚餐服食。
萊菔雞金粥
配方:萊菔子9克,雞內(nèi)金6克,淮山藥粉50克。
制法:萊菔子與雞內(nèi)金先加水煎煮20分鐘,去渣,再加入淮山藥粉煮沸成粥,白糖調(diào)味即可。
功效:順氣消食,健脾止瀉。
用法:每日1劑,趁熱服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