瀉
養(yǎng)生食療。
千保健,萬保健,心理平衡是關鍵。千養(yǎng)生,萬養(yǎng)生,心理平衡是“真經”。從古至今,關于養(yǎng)生有很多膾炙人口的詩句或名言,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我們需要掌握相關養(yǎng)生知識??茖W的中醫(yī)養(yǎng)生是怎么進行的呢以下是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瀉”,歡迎您閱讀和收藏,并分享給身邊的朋友!
①外流,排瀉。《素問五臟別論》: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
②治法。指消減,攻逐的方法?!端貑栮庩枒笳摗罚褐袧M者,瀉之于內。
③指針刺瀉法。《素問離合真邪論》:候呼引針,呼盡乃去,大氣皆出,故命曰瀉。
④滿溢,《素問上古天真論》: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臟盛乃能瀉。
⑤流失。《靈樞五音五味》:傷其沖脈,血瀉不復。
⑥腹瀉,瀉泄。大便稀。《奇效良方泄瀉》:瀉者,時水去如注。
12款食療方止腹瀉
腹瀉屬中醫(yī)注下、后泄、飧泄、下利、泄瀉等病證范疇。中醫(yī)認為腹瀉主要由于濕盛與脾胃功能失調所致。根據臨床表現一般可分為寒濕腹瀉、濕熱腹瀉、傷食腹瀉、脾虛腹瀉、腎虛腹瀉、肝郁腹瀉等證型。
烏梅粥
配方:烏梅15~2o克,粳米1o0克,冰糖適量。
制法:先凈烏梅入鍋,加水適量,煎煮至汁濃時,去渣取汁,加入淘凈的粳米煮粥,至米爛熟時,加入冰糖稍煮即可。
功效:瀉肝補脾,澀腸止瀉。
用法:每日2次,趁熱服食??勺髟缤聿头?。
三色奶
配方:韭菜250克,生姜25克,牛奶250克。
制法:將韭菜、生姜切碎,搗爛,絞汁,放鍋內兌入牛奶煮沸。
功效:抑肝扶脾止瀉。
用法:每日1劑,趁熱1次服完。
三花防風茶
配方:扁豆花24克,萊莉花12克,玫瑰花12克,防風12克。
制法:將上四味水煎取液,加入紅糖調味代茶飲。
功效:抑肝扶脾止瀉。
用法:每日1劑,不拘時頻飲。
荔核大米粥
配方:干荔核15枚,山藥15克,蓮子肉15克,粳米50克。
制法:先煎前三味,去渣取汁,后下米煮成粥。
功效:補腎健脾,溫陽散寒止痛。
用法:可作早晚餐服食。
補骨脂蛋
配方:雞蛋3枚,補骨脂30克,肉豆蔻15克。
制法:先將雞蛋用清水煮一沸,撈出打破外皮,與補骨脂、肉豆蔻同煮15分鐘即可。
功效:溫腎暖脾,固腸止瀉。
用法:每日1劑,趁熱將雞蛋食完。
荔枝山藥粥
配方:干荔枝肉50克,山藥、蓮子各10克,粳米50克。
制法:將前三味加水煮至酥,再加入淘凈的粳米,煮成粥。
功效:溫腎健脾,固腸止瀉。
用法:每日1次,臨睡前食用。
芡實點心
配方:芡實、蓮子、淮山藥、白扁豆各等份,白糖適量。
制法:將上四味共磨成細粉,加白糖、清水少許拌勻蒸熟即可。
功效:補腎溫脾,固澀止瀉。
用法:每日1~2次,每次食50~100克,連服數日。
茯苓粉粥
配方:茯苓細粉30克,粳米30克,紅棗7枚。
制法:先將粳米、紅棗加水適量煮粥,粥將成時,加入茯苓粉,用筷子攪勻煮沸,加少許白糖調味。
功效:健脾滲濕,調中止瀉。
用法:每日1~2次,可作早晚餐食用。
薯蕷湯
配方:淮山藥30克,茯苓15克,神曲10克,紅糖10克。
制法:上藥水煎頓服。
功效:補脾滲濕止瀉。
用法:每日1劑,頓服。
八寶飯
配方:薰米50克,白扁豆50克,蓮子肉(去心)50克,紅棗20個,胡桃仁50克,龍眼肉50克,糖青梅25克,糯米500克,白糖100克。
制法:將前三味泡發(fā)煮熟,紅棗泡發(fā),胡桃仁炒熟,糯米蒸熟備用,在大碗內涂抹一層豬油,放入青梅、龍眼肉、棗、核桃面、蓮子、白扁豆、薏仁米,最后放熟糯米飯,再上蒸鍋蒸10分鐘,把八寶飯扣在大圓盤中,再用白糖加水熬汁,澆在飯上即可。
功效:健脾益胃,補腎化濕。
用法:可作點心服食,一次不宜多食。
黃芪山藥蓮子粥
配方:黃芪100克,山藥100克,蓮子肉(去心)100克。
制法:將上三味洗凈共煮粥。
功效:健脾益胃止瀉。
用法:可作早晚餐服食。
萊菔雞金粥
配方:萊菔子9克,雞內金6克,淮山藥粉50克。
制法:萊菔子與雞內金先加水煎煮20分鐘,去渣,再加入淮山藥粉煮沸成粥,白糖調味即可。
功效:順氣消食,健脾止瀉。
用法:每日1劑,趁熱服食。
ys630.COm精選閱讀
病證名出《中藏經》。指小兒泄瀉,便色白稀薄。臨床常伴有腹脹、腹痛、唇淡等。由脾胃氣虛,運化失常,水濕下注所致。治宜健脾化濕,用《中藏經》白術丸(白術、當歸、白芍、木香)。
小兒泄瀉
病證名。指小兒大便稀薄,甚至水樣,次數增多,或呈水樣帶有不消化乳食及粘液。多因外感風寒或暑熱,內傷乳食,而致脾胃運化失常;也有素體虛弱或久病脾虛,中焦運化無力等均可發(fā)病。一般分風寒瀉、暑熱瀉、傷食瀉、脾虛瀉、脾腎陽虛瀉,詳見各條。若病情惡化,可致傷陰、傷陽、或陰陽俱傷,治當斂陰、固陽,若兩者兼施。
概述
泄瀉是以大便次數增多,糞質稀薄或如水樣為特征的一種小兒常見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fā)生,以夏秋季節(jié)發(fā)病率為高,不同季節(jié)發(fā)生的泄瀉,其證候表現有所不同。2歲以下小兒發(fā)病率高,因嬰幼兒脾常不足,易于感受外邪、傷于乳食或脾腎氣陽虧虛,均可導致脾病濕盛而發(fā)生泄瀉。輕者治療得當,預后良好;重者下泄過度,易見氣陰兩傷,甚至陰竭陽脫;久瀉遷延不愈者,則易轉為疳證。
診斷
(一)診斷標準
1、中醫(yī)診斷標準
(1)病史:有乳食不節(jié)、飲食不潔或感受食邪的病史。
(2)主要癥狀:大便次數增多,每日35次,多達10次以上,呈淡黃色,如蛋花樣或色褐而臭,可有少量粘液或伴有惡心、嘔吐、腹痛、發(fā)熱、口渴等癥。
(3)主要體征:腹瀉及嘔吐較嚴重者,可見小便短少,體溫升高,煩渴萎靡,皮膚干癟,囟門凹陷,目珠下陷,啼哭無淚,口唇櫻紅,呼吸深長。
(4)輔助檢查:大便鏡檢可有脂肪球,少量紅、白細胞,大便病原體檢查可有致病性大腸桿菌等生長,或分離出輪狀病毒等,重癥腹瀉伴有脫水,酸堿平衡失調及電解質紊亂。
2、西醫(yī)診斷標準
(1)大便性狀有改變,呈稀便、水樣便,粘液便或膿便。
(2)大便次數比平時增多。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病程2周以內
2、遷延性期:病程2周至2個月
3、慢性期:病程大于2個月
(三)疾病分型
1、輕型:無脫水,無中毒癥狀。
2、中型:輕至中度脫水或有輕度中毒癥狀。
3、重型:重度脫水或有明顯中毒癥狀。
(四)癥候診斷
1、風寒泄瀉證:大便色淡,帶有泡沫,無明顯臭氣,腹痛腸鳴或伴鼻塞、流涕、身熱、舌苔、白膩、脈滑有力。
2、濕熱泄瀉證:下利垢濁,稠黏臭穢,便時不暢,似痢非痢,次多量少,肛門赤灼,發(fā)熱或哦哦不發(fā)熱,渴不思飲,腹脹、面黃唇紅,舌紅苔黃厚膩,指紋淡,脈濡。
3、傷食泄瀉證:大便酸臭,或如腹卵,腹部脹滿,口臭納呆,瀉前腹痛哭鬧,多伴惡心嘔吐,舌苔厚膩,脈滑有力。
4、寒濕泄瀉證:大便稀薄如冰,淡黃不臭,腹脹腸鳴,口淡不渴,唇舌色淡,不思乳食或食入即吐,小便短少,面黃腹痛,神疲倦怠,舌苔白厚膩,指紋淡,脈濡。
5、脾虛泄瀉證:久瀉不止,或反復發(fā)作,大便稀薄,或呈水樣,帶有奶瓣或不消化食物殘渣,神疲納呆,面色少華,舌質偏淡,苔薄膩,脈弱無力。
6、脾腎陽虛泄瀉證:大便稀溏,完谷不化,形體消瘦,或面目虛浮,四肢欠溫,舌淡苔白,脈細無力。
治療方法
中醫(yī)辨證論治
①風寒泄瀉證
治法:疏風散寒,化濕和中
方藥:止瀉一號(驗方)。
②濕熱泄瀉證
治法:清腸解熱,化濕止瀉。
方藥:止瀉二號(驗方)。
③傷食泄瀉證
治法:運脾和胃,消食化滯。
方藥:調中一號(驗方)
④寒濕泄證
治法:溫脾燥濕、滲濕止瀉。
方藥:桂枝加人參湯合五苓散加減,桂枝、黨參(或人參)、炒蒼術、炙甘草、豬苓、茯苓、澤瀉、陳皮、厚樸、藿香、訶子、炮姜。
⑤脾虛泄瀉證
治法:健脾益氣,助運止瀉。
方藥:調中二號(驗方)。
⑥脾腎陽虛泄瀉證
治法:溫補脾腎,固澀止瀉。
方藥:附子理中丸合四神丸加減,制附子、黨參、炒白術、干姜、甘草、補骨脂、肉豆蔻、五味子、吳茱萸、生姜、大棗。
推拿治療
①風寒泄瀉:揉一窩風、揉外勞宮、清補大腸等,每日1次。
②濕熱泄瀉:清脾經,清大腸,推下七節(jié)骨,清小腸,推箕門,按揉足三里,摩腹,揉臍,揉天樞等,每日1次。
③傷食瀉:補脾經,清大腸,摩腹,揉板門,運內八卦等,每日1次?;蝽樳\八卦,清胃,補脾,清大腸,運土入水,利小便,順揉長強,推上七節(jié)骨,揉足三里,推上承山,推揉止瀉靈。
④寒濕瀉:補大腸,補脾經,推三關,揉外勞宮,揉一窩風,揉龜尾,推上七節(jié)骨,拿肚角等,每日1次。
③濕熱瀉:
⑤脾虛瀉:補脾土,補大腸,捏脊,摩腹,推三關,運內八卦,按揉足三里,推上七節(jié)骨等,每日1次。
外治法
(1)中藥灌腸法
根據不同證型,配取相應的中藥湯劑,藥物溫度控制在3637C之間,藥量按12ml/kg次,保留灌腸。禁忌癥:肛門周口及直腸疾病患者。
(2)敷貼療法:該療法可調整胃腸功能,促進吸收,有溫中散寒,健脾燥濕,澀腸止瀉的功效。相應制劑如下:
暖臍散(中藥制劑):溫中散寒,用于寒性泄瀉。
瀉痢平(中藥制劑):清熱止瀉,用于熱性泄瀉。
將以上藥物分別按一定的比例配制成糊狀藥餅,根據患兒證型取一人份,放置于患兒臍部,外以醫(yī)用膠貼固定,每次貼敷68小時,每日1次。
(3)針灸療法
①針法
常規(guī)取穴:止瀉穴、足三里、三陰交。
發(fā)熱加曲池;嘔吐加內關、中脘;腹脹加天樞;傷食加刺四縫。
具體手法:實證用瀉法,虛證用補法,每日1次。
②灸法:患兒取仰臥位,點燃灸條,距離皮膚23cm,灸至皮膚紅熱為度,時間約為1 520分鐘。分別灸神厥、中脘、天樞及足三里等穴,如食滯明顯,可加脾俞、胃俞等穴;脾腎陽虛者加腎俞,每日1次?;蜻x用多功能艾灸儀治療。
(4)電磁波療法
脾虛瀉、脾腎陽虛瀉可選用特定電磁波治療儀治療。
基礎治療
(1)輕度脫水者給予ORS口服補液鹽;中度以上脫水者給予靜脈補液。
(2)體溫超過38.5℃者給予口服對布洛芬混懸劑或乙酰氨基酚滴劑以降溫。
(3)合并細菌感染者給予抗生素治療。
5、護理
(1)適當控制飲食,減輕脾胃負擔。對吐瀉嚴重及傷食泄瀉患兒暫時禁食,以后隨著病情好轉,逐漸增加飲食量。忌食油膩、生冷、污染及不易消化的食物。
(2)保持皮膚清潔干燥,勤換尿布。每次大便后,要用溫水清洗臀部,防止發(fā)生紅臀。
(3)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及早發(fā)現泄瀉變證。
注意事項
1、并發(fā)癥處理
(1)脫水(傷陰):在中醫(yī)或綜合治療前提下,正確掌握補液療法,輕癥口服補液鹽,重癥借助實驗室檢查判斷脫水性質和程度,及時糾正水、電解質紊亂。中藥可用連梅湯以酸甘斂陰。
(2)酸中毒:根據血氣分析,糾正酸中毒。根據相關公式計算使用適量碳酸氫鈉或乳酸鈉。
(3)低血鉀癥:及時補鉀。
2、泄瀉除治療外,飲食控制非常重要,輕癥患兒適當減少乳食,重癥患兒初起須禁食6~12小時,以后隨病情好轉可恢復母乳喂養(yǎng)及進食米湯和易消化食物。保持臀部皮膚清潔、干燥,以免產生紅臀。紅臀者可用黃連油外用。
3、感染性腹瀉,應合理使用抗感染藥物。
日常生活中,有些人總容易出現“熱氣”“上火”的情況,這是怎么回事呢?從中醫(yī)角度來看,這可能是肝火旺的癥狀。那么,肝火旺怎么辦好呢?如果您經常會出現視力模糊、耳鳴、眼紅、頭痛等不適癥狀,建議你最好去醫(yī)院檢查下肝的健康狀況,因為這很有可能是肝火旺引起的。而出現肝火旺必須要及時“滅火”,現在就去了解下如何瀉肝火?
為什么會出現肝火旺呢?這影響的因素是許多的,比如生活不規(guī)律、多吃油炸類食品、熬夜加班、心情抑郁等都有可能會導致肝火旺。如果您已經出現了肝火旺的多種不適癥狀,趕緊來看看中醫(yī)專家教你如何瀉肝火吧。
肝火實火之一種,是指肝亢的病理現象。由肝失疏泄,氣郁化火或肝熱素盛所致,與情志激動過度也有一定關系。臨床多見目赤、易怒、頭痛、脅痛、口苦、吐血、咯血、脈弦數等證。肝火旺盛主要由生活不規(guī)律、心情積郁導致。中醫(yī)有“肝主目”的說法,因此肝火旺盛常常表現為一些眼部癥狀,如:視物模糊、眼部分泌物多、眼紅、眼干、耳鳴等。
中醫(yī)理論中,“火”是外邪六淫“風、寒、暑、濕、燥、火”之一,由于外界氣候變化,引起人體的“邪氣”?;饸獯髸r,會讓口干舌燥,口臭、長青春痘、牙齦浮腫疼痛、皮膚瘙癢、便秘、痔瘡出血等癥狀。對于急慢性肝炎、肝病患者,在急性肝病的發(fā)作期,因為肝膽濕熱盛,肝病患者會感到口苦、口干,口氣明顯變重,精神也會變差,終日倦怠無力。
其它因素也可引起火氣大如:風熱感冒、睡眠障礙、吃冰冷、辛辣、油炸食物、服用慢性病藥物、糖尿病患病初期等。
女性肝火旺盛的癥狀
女性肝火旺時還會出現一些特有的癥狀。
1、月經不調。女性肝火旺可引起月經過少,月經提前或延后,甚至閉經,經前失眠。
2、惡阻。其癥狀有口吐苦水,嚴重挑食,食欲不振,口苦頭暈,經常出現于女性孕后。
小兒肝火旺盛的癥狀
小孩是比較容易上火的,而且“火苗”是一年四季無處不在。小孩肝火旺盛是相當常見的上火病癥。
小孩肝火旺分虛實兩種,虛火旺盛的癥狀表現為心煩、口干、低熱、盜汗等。實火旺盛的癥狀表現為口干、反復口腔潰瘍、小便短赤、心煩易怒等。
日常生活中如何預防肝火旺盛
1.養(yǎng)成良好的飲食生活習慣、不熬夜,避免食用冰冷及上火食物。
2.適當運動,減輕壓力,保持愉快輕松的心情,不僅可以提升免疫力,預防感冒,還能減少火氣形成。
3.慢性病朋友要遵從醫(yī)囑,按時服藥,使病情穩(wěn)定,才能避免病邪化熱、化火。
4.針對五臟六腑或不同部位的火氣,服用清熱解毒藥物,如黃芩、黃連、黃柏、梔子等。但是這些中藥仍須由專業(yè)中醫(yī)師開處方才能服用,以免誤食而引起不良副作用。
瀉肝火的食物
1、清肝火的水果
荸薺:其性微寒,果汁豐富,凡熱病后余熱未凈的心煩口渴、口舌生瘡、便干尿黃等有肝火者都非常適宜食用。
柚子、梨:性寒味微酸,除能清熱外,其特點是能清潤肺系,對于肺熱咳嗽吐黃痰,咽干而痛等有肝火者極適宜。
2、清肝火的蔬菜
百合:性平微寒,具有清熱潤肺滋肝功效,對熱病后余熱未清,咽喉腫痛,心煩口渴諸癥均有療效。
苦瓜:性大涼,味苦,瀉六經實火,是一味苦寒清熱食品。
蓮藕:性平寒,最好生食或搗汁,功效是清熱生津、滋肝潤肺,若與梨汁和勻同服其效更佳。
茭白:性寒涼適合心經有熱、心煩口渴、便干尿黃癥狀者食用,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
萵筍:性微寒質地脆嫩、水分多,功效特點為清熱、順氣、化痰。適合肝肺有熱者食用。
茄子:性寒涼,可以清熱解毒,食用時不要用油燒的方法烹飪,可以采用蒸茄子的方法。
芹菜:性寒涼,能去肝火解肺胃郁熱,肝火旺者常食有益。
白菜:性微寒,有清熱除煩,利二便的作用。
3、有肝火者多喝些綠豆湯或綠豆稀飯,綠豆性寒味甘,能清涼解毒,清熱解煩,對脾氣暴躁、心煩意亂者最為適宜。
肝火旺也是一種病理現象,建議容易出現肝火旺的患者,平時生活中要注意調養(yǎng)身體,飲食上建議多吃蓮子、豬肝、梨、綠豆等涼性食品,并保證多注意休息,堅持適當地運動鍛煉,保持心情愉快,這樣相信肝火旺的不適癥狀就一定可以消失不見。
病證名熱迫腸而致的腹瀉?!秼胪賳枴罚盒簾釣a者,大便黃而赤,或有沫。伴有陣陣腸鳴腹痛,煩躁啼哭,肛門灼熱,小便短赤。小兒純陽之體,感受暑熱,邪熱入里,下迫大腸所致。治宜苦寒瀉熱,用葛根黃芩黃連湯加減。
正確應對少兒腹瀉
兒童腹瀉處理不好會引起多種并發(fā)癥,影響寶寶的健康成長甚至更嚴重。如長期慢性腹瀉就會造成營養(yǎng)不良,使患兒身體瘦弱,抵抗力降低,容易感染各種疾病。所以媽媽們注意了,兒童腹瀉不能只是止瀉那么簡單。
幼兒腹瀉的常見原因
腹瀉也就是一般所說的拉稀。腹瀉包括兩個含義:一是大便次數較平時增加較多;二是大便性質改變,帶有較多水分。造成嬰幼兒腹瀉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由致病菌和病毒引起的腹瀉叫腸炎。細菌引起的有痢疾和致病性大腸桿菌腸炎,病毒引起的為病毒性腸炎,其病原主要為腸道病毒。還有一種近幾年來發(fā)現的輪狀病毒,因其形態(tài)似車輪,因此而得名。致病性大腸桿菌炎多發(fā)生在夏季,所以也稱夏季腹瀉。病毒性腸炎多見于秋季,故也稱秋季腹瀉。這類腹瀉也稱感染性腸炎或感染性腹瀉。
由于飲食質量問題引起腹瀉的有:吃了不新鮮或變質的牛奶或其他食物,常常又吐又拉,稱為急性胃腸炎。因為食物的量或質超過了嬰幼兒胃腸道消化功能的承受能力,以致負擔過重引起腹瀉的叫消化不良,也即中醫(yī)所說的傷食瀉。
其他,還有胃腸道以外的其他系統有病時,如上呼吸道感染、肺炎、中耳炎、泌尿系統感染等引起腹瀉者,稱為腸道外消化不良。因食量不足引起的腹瀉叫饑餓性腹瀉。在正常情況下大便次數增多的稱生理性腹瀉。
收斂止瀉,快速止瀉護腸道
兒童腹瀉多由消化道功能紊亂引起,如:吃得太多、太油、太冷,頻繁地調換新食品,飲食不當而超出寶寶腸胃承受能力;受涼、過熱、精神情緒不佳,或過分緊張或受驚嚇等不良性刺激也會引起腹瀉;在收斂止瀉同時,更要注意保護兒童正常腸道功能。
度來林主要成分為鞣酸蛋白,鞣酸蛋白通過鞣酸在腸粘膜表面層形成一層保護膜,可減輕刺激,降低炎癥滲透物和減少腸蠕動,起到收斂止瀉作用,根據臨床研究發(fā)現,度來林治療小兒腹瀉有效率高達95%;同時,鞣酸蛋白所形成的保護膜,可有效保護兒童脆弱的腸黏膜。
促進平衡,調整腸道微生態(tài)
嬰幼兒腹瀉時腸道益生菌明顯減少,有害菌株容易侵襲,導致腸道內的微生態(tài)系統嚴重失去平衡,促使腹瀉發(fā)生。因此,在治療上,只有恢復腸道內微生態(tài)的平衡,才能有效地控制住腹瀉的惡化。度來林中含有干酵母,干酵母富含多種B族維生素,對促進消化功能及腸道益生菌生長有很大幫助,有效地抑制腸道內的有害菌株,幫助有益菌群的增殖,能起到調整腸道微生態(tài)的作用,達到防治嬰幼兒腹瀉的目的。
補充營養(yǎng),兒童身體恢復快
腹瀉除影響嬰幼兒對食物中營養(yǎng)物質的吸收外,還消耗體內儲存的營養(yǎng)物質,損害機體組織。這是因為在腹瀉過程中,本來應該消化吸收的營養(yǎng)物質不能進入機體,但機體內各器官還需照常進行各項生理功能。度來林添加了葡萄糖,口服葡萄糖能均衡補充能量,幫助優(yōu)化腹瀉兒童的營養(yǎng)結構,迅速補充營養(yǎng),有利于兒童身體恢復。
兒童腹瀉食療建議
蛋黃膳:將雞蛋煮熟后去殼和蛋白,用蛋黃放在鍋內小火熬煉取油,1歲內嬰兒每天一個蛋黃油,分2-3次服,3天為一個療程,治療腹瀉,并有補脾益胃止瀉作用;
蘋果膳:蘋果含鞣酸,有止瀉作用。蘋果一只洗凈,蒸熟,食果肉或去皮搗成果泥食用,每次30~60克,每天3次。蘋果湯也是治療腹瀉的輔助飲料,適用于1歲內的嬰兒。
栗糊膳:用3~5個栗子,去殼搗爛,加水煮成糊狀,加糖調味后食用,每天2~3次,有溫中止瀉作用。
另外還有桔棗茶、胡蘿卜湯等均有健脾止瀉作用??祻推诳捎玫纳攀秤邪酌字唷⒚嫫?、藕粉、雞蛋、清蒸魚、咸味雞蛋羹等。
麥膠性腸病又稱乳糜瀉、非熱帶性脂肪瀉,在北美、北歐、澳大利亞發(fā)病率較高,國內很少見。男女之比為1∶1.3~2.0,女性多于男性,發(fā)病高峰年齡主要是兒童與青年,但近年來老年人發(fā)病率在增高。病與進食麥粉關系密切,大量研究已證實麥膠可能是本病的致病因素,并認為發(fā)病原因是遺傳、免疫和麥膠飲食相互作用的結果。長久以來我們積累了很多改善或者治療的偏方和飲食方式,有這種病情的患者不妨試一下。
偏方
宜食炒米粉、姜、紅糖等溫熱利濕之品。
食療方:茯苓粥、組成:桂心(末)1兩,粳米4合(淘研)。
主治:老人噎病,心痛悶,膈氣結,飲食不下。
用法用量:上以米煮作粥半熟,次下桂末調和,空心服,每日1次。
本病與進食麥粉關系密切,故對本病的易感人群,應該盡量減少進食麥粉。避免食用含麥膠飲食(如各種麥類),如將面粉中的面筋去掉,剩余的淀粉可食用。原則上以高蛋白、高熱量、低脂肪、無刺激性易消化的飲食為主。對長期腹瀉、體重減輕的病例,應警惕小腸吸收不良的存在。嚴格禁食一切含有麥類(如小麥、大麥、燕麥、黑麥)及其制品,如面筋、烤夫及面制糕點等。病人在無麩質治療飲食開始后,就應對所食用的食物慎重選擇,一般在2~3周內可見明顯效果。
肝火太旺會導致我們出現長痘痘以及上火的情況,需要及時的降低肝火,而在生活中有很多可以降低肝火的做法,可以通過食物治療,也可以采用中藥調理。中藥調理主要是飲用降火的茶飲,比如菊花茶、枸杞茶以及玫瑰花茶,這些茶水刻印很好的起到疏風清熱以及清肝明目的效果。
1.肝火旺,容易上火——喝菊花茶
菊花有疏風清熱、清肝明目、養(yǎng)肝、平肝的作用,可以緩解視力疲勞、頭痛、咽喉腫痛等癥狀。消化功能好的人,沖泡時放些蜂蜜,可改善口感。
2.容易視疲勞的電腦族——喝枸杞茶
枸杞甘平而滋潤,枸杞茶有滋腎、養(yǎng)肝、潤肺、明目、改善疲勞等功效。可以泡水喝,也可以干嚼,每次十來顆就差不多了,多吃容易引起燥熱。
3.焦慮、抑郁、口臭、痛經——喝玫瑰花茶
玫瑰花味甘微苦、性溫,是很好的藥食同源的食物,最明顯的功效就是理氣解郁、鎮(zhèn)靜安撫、抗焦慮抑郁。女性在月經前或月經期喝點玫瑰花茶有調經止痛,緩解經期情緒不佳、臉色黯淡等癥狀。玫瑰花還有涼血養(yǎng)顏、消脂除口臭等作用。
4.大便干燥——喝決明子茶
菊花性甘味寒,具有散風熱、平肝明目之效,能夠緩解口苦、頭痛、咽喉腫痛等癥狀。平肝火最好選用杭白菊或者胎菊(即杭白菊未開放的花蕾)。
5.清心火——蓮芯茶
蓮芯即蓮子心,是蓮子中央的青綠色胚芽,味苦,有清心火,平肝火,止血,固精之功效。
推薦:蓮芯夏枯草飲。蓮芯5克,夏枯草15克,水煎后代茶飲。蓮心能夠清熱除煩,夏枯草具有清肝火、降血壓的作用,可用于高血壓、心煩發(fā)熱、眩暈頭痛癥。
導讀:什么是脂肪瀉?有一種消化不良的常見癥狀叫脂肪瀉,那么什么是脂肪瀉?下面就詳細來了解下脂肪瀉吧。
什么是脂肪瀉
脂肪瀉是指各種原因引起的小腸消化、吸收功能降低,以致營養(yǎng)物質不能完全吸收,而從糞便中排出,引起營養(yǎng)缺乏的臨床綜合征群,亦稱消化不良綜合征。由于患者大便內排出過多的脂肪,又稱小腸吸收不良,也被稱為油花樣腹瀉。
脂肪瀉原因多見,如吸收不良綜合征、膽鹽和胰消化酶缺乏、小腸炎或憩室病、腸源性脂肪代謝障礙、胃泌素瘤或乳糜管不能吸收脂肪等。典型脂肪瀉的糞便為色淡,量多,油脂狀或泡沫狀,常浮于水面,多具惡臭。
那么脂肪瀉的癥狀有哪些?脂肪瀉的臨床表現,一起來了解下。
脂肪瀉的臨床表現
1、局部癥狀
80%~97%的病人有腹瀉,典型呈脂肪瀉,糞便色淡,量多,油脂狀或泡沫狀,多具惡臭,大便次數從數次到十余次不等,有時呈間歇性腹瀉。可有腹部脹滿、食欲不振等,但腹痛較少見。
2、全身癥狀
消瘦,乏力,手足搐搦,感覺異常,口炎,角膜干燥,夜盲,水腫等營養(yǎng)不良癥狀。小兒長期脂肪瀉可引起發(fā)育落后,身材瘦小等。
3、體征
可有消瘦,腹部輕壓痛,四肢末梢感覺異常,口舌炎或潰瘍,糙皮病樣色沉著,水腫,凹甲,肌壓痛,杵狀指(趾)等體征。
脂肪瀉的發(fā)生多數與腸道疾病有關,包括各種消化器官的病變,下面推薦三種治療脂肪瀉的中藥方。患者可以根據不同的癥狀,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療方法。中醫(yī)治療脂肪瀉方劑,一起來看看吧。
中醫(yī)治療脂肪瀉方劑
中藥方劑一
辨證:脾腎不足,濕熱內蘊。
治法:清利濕熱,健脾益腎。
方名:飛廉分清湯。
組成:飛廉草50克,匾蓄30克,鳳尾草15克,茯苓15克,菟線子15克,熟地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中藥方劑二
辨證:脾腎氣虛。
治法:健脾固腎。
方名:加味治濁固本湯。
組成:萆15克,菟絲子15克,益智仁10克,石菖蒲5克,芡實30克,蓮須30克,白雞冠花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中藥方劑三
辨證:脾腎虧虛,精微下泄,清濁相混。
治法:健脾,補腎,固精。
方名:加味健脾補腎固精湯。
組成:黨參15克,白術15克,茯苓15克,金櫻子15克,益智仁15克,蓮須30克,薏米12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10劑為1療程。
以上就是一些脂肪瀉的相關知識,如果想了解更多關于脂肪瀉的內容,請繼續(xù)關注中醫(yī)養(yǎng)生頻道。
[處方來源]
《部頒標準》中藥第19冊。
[處方組成]
葛根60g、黃芩100g、黃連50g、厚樸100g、白芍100g、茯苓100g、焦楂100g、烏梅50g、甘草20g、滑石粉120g。
[性 狀]
本品為糖衣片,除去糖衣后顯棕褐色;氣微,味苦。
[功能主治]
清熱化濕、止瀉止痢。用于濕熱腹瀉、紅、白痢疾等。
[適 應 癥]
小兒腹瀉。
[用法用量]
口服。一歲以下1片,二至三歲2-3片,四歲以上4~6片。
[注意事項]
[劑型規(guī)格]
每片相當于原生藥0.5g。
[儲 藏]
密閉。
[生產廠家]
龍膽瀉肝湯一般情況下大家可能都會覺得陌生,因為在生活中我們不是能夠經常接觸到,不過從名字來看應該是治療肝臟的,其實大家有所不知龍膽瀉肝湯是一種中藥方劑,下面就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龍膽瀉肝湯的藥用價值有哪些吧。
【方劑名】
龍膽瀉肝湯,出自《醫(yī)方集解》。
【組成】
龍膽草、酒炒(6g) ,黃芩炒(9g), 梔子、酒炒(9g) ,澤瀉(12g) ,木通(6g),車前子(9g), 當歸、酒洗(3g) ,柴胡(6g) ,生地黃、酒炒(9g) ,生甘草(6g)(原書未注用量)。
【用法】
水煎服。亦可制成丸劑,每服6~9g,日2次,溫開水送下。
【功效】
瀉肝膽實火,清下焦?jié)駸帷?/p>
【主治】
1.肝膽實火上炎證頭痛目赤,脅痛口苦,耳聾耳腫,舌紅苔黃,脈弦數有力。
2.肝經濕熱下注證陰腫,陰癢,筋痿,陰汗,小便淋濁,或婦女帶下黃臭等,舌紅苔黃膩,脈弦數有力。
【方解】
本方證是由肝膽實火循經上炎或肝膽濕熱下注所致。肝膽實火,循經上炎則頭部、耳目作痛,或失聰,肝火郁結,經脈不舒,則脅痛且口苦;濕熱循經下注則為陰癢、陰腫、筋痿、陰汗;舌紅苔黃膩,脈弦數有力皆為火盛及濕熱之象。治宜清瀉肝膽實火,清利肝經濕熱。方中龍膽草大苦大寒,既瀉肝膽實火,又利下焦?jié)駸?,瀉火除濕,兩擅其功,為君藥。黃芩、梔子苦寒瀉火,清熱燥濕,助君藥清瀉實火,共為臣藥;
澤瀉、木通、車前子清利濕熱,使?jié)駸嶂皬男”闩懦?肝經有熱,本易耗傷陰血,且方中苦燥滲利之品居多,恐再耗其陰,故用當歸、生地黃養(yǎng)血益陰以顧肝體,使苦燥清利不傷陰,上五味為佐藥。柴胡疏達肝氣以顧肝用,并引諸藥人肝經;柴胡與歸芍相伍,以補肝體調肝用;甘草益氣和中,調和諸藥,共兼佐使之用。綜觀全方,清利并行,瀉中有補,降中寓升,祛邪而不傷正,瀉火而不伐胃,誠為瀉肝良方。
【臨床運用】
1.用方要點
本方為治肝膽實火上炎或肝經濕熱下注的常用方。臨床以頭痛目赤,脅痛口苦,或陰腫陰癢,或小便淋濁,或婦女帶下黃臭,舌紅苔黃或黃膩,脈弦數有力為辨證要點。
2.現代運用
本方常用于治療頑固性偏頭痛、頭部濕疹、高血壓、急性結膜炎、虹膜睫狀體炎、外耳道癤腫、鼻炎、急性黃疸型肝炎、急性膽囊炎,以及泌尿生殖系炎癥、急性腎盂腎炎、急性膀胱炎、尿道炎、外陰炎、睪丸炎、腹股溝淋巴結炎、急性盆腔炎、帶狀皰疹等病屬肝經實火、濕熱者。
【使用注意】
本方多為苦寒清利之品,易傷脾胃之氣,應中病即止,不宜多服久服;脾胃虛弱者應慎用。
【方歌】
龍膽瀉肝梔芩柴,生地車前澤瀉偕,木通甘草當歸合,肝經濕熱力能排。
結語:通過以上的文章介紹我們是不是對龍膽瀉肝湯的相關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呢,龍膽瀉肝湯雖然不常見,但是它的用處還是很多的,我們可以根據自身的需要選擇性的使用以上介紹的方法,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我們要弄清楚使用的方法,不能盲目的亂用哦。
刺法用語。為補瀉法的要領。
①《靈樞官能》:瀉必用員(圓),切而轉之,其氣乃行,疾(入)而徐出,邪氣乃出,伸而迎之,搖大其穴,氣出乃疾。補必用方,外引其皮,令當其門,左引其樞,右推其膚,微旋而徐推之,必端以正,安以靜,堅心無解(懈),欲微以留,氣下而疾出之,推其皮,蓋其外門,真氣乃存。
②《太素》楊上善注:員謂之規(guī),法天而動,寫氣者也;方謂之矩,法地而靜,補氣者也。意指瀉法有如圓規(guī),多用旋轉,有利于祛邪;補法有如角尺,端端正正,不多轉動,有利于扶正。
③《素問.八正神明論》瀉必用方。方者,以氣方盛也,以月方滿也,以日方溫也,以身方定也,以息方吸而內針,乃復候其方吸而轉針,乃復候其方呼而徐引針,故曰瀉必用方,其氣而行焉。補必用員,員者行也,行者移也,刺必中其榮,復以吸排針也。故員與方,非針也。故養(yǎng)神者,必知形之肥瘦,榮衛(wèi)血氣之盛衰。血氣者,人之神,不可不謹養(yǎng)。
針灸治病,用的只是一顆顆經過嚴格消毒過的不銹鋼針,針上絕對不帶什么補藥或瀉藥。那么,它又是怎樣產生補與瀉的效應呢?
原來,針灸治病主要是通過針刺穴位經絡,調節(jié)氣血,調理臟腑,調和陰陽來達到的。當機體處于虛憊狀態(tài)而呈虛證時,針刺后可以通過經絡激發(fā)臟腑功能,促進氣血生成,增強機體功能,起到扶正補虛的作用;當機體處于邪氣旺盛而呈實證時,針刺后能夠疏通經絡,行氣活血,疏利臟腑, 抑制機體功能,起到祛邪瀉實的作用。也就是說,針灸具有雙向良性調節(jié)作用。其補與瀉,是根據針刺時機體所處的功能狀態(tài)來決定的。
另外,穴位的主治作用,不僅具有普遍性,而且還具有相對的特異性,有些穴位性質偏補,有些穴位性質偏瀉,比如神闕、關元、氣海、膏盲、足三里等穴,針刺或艾灸后,大多能鼓舞人體正氣,促進功能旺盛,具有強壯作用,多用于虛損病證;而井穴、十宣、八邪、人中、委中等穴,又能疏泄病邪抑制人體功能亢進,具有祛邪作用,臨床上多用于邪實病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