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點
養(yǎng)生食療。
“養(yǎng)生孰為本,元氣不可虧;養(yǎng)生孰為先,養(yǎng)心須樂觀。”社會發(fā)展,人們越來越接受養(yǎng)生的理念,沒有好的身體,萬事事皆休。進行中醫(yī)養(yǎng)生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下面是由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麻點”,供大家參考,希望能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麻點指果實中的油室干燥后形成的有色凹陷小點,習稱麻點,如枳殼。
枳殼始載于《雷公炮炙論》。《本草圖經》在枳實條下云:枳殼,今京西江湖州郡皆有之,以南州者為佳,舊說,七月、八月采者為實九月、十月采 者為殼。
今醫(yī)家多以皮厚而小者為枳實,完大者為殼?!侗静菅芰x》曰:枳實、枳殼一物也,小則其性酷而速,大則其性詳而緩?!毒V目》將枳實、枳殼合并于枳條下,云:枳實、枳殼氣味功用俱同,上世亦無分別。魏晉以來,始分實、殼之用。綜上所述,歷代本草均認為枳殼、枳實為同一來源,以果實大小及成熟程度來區(qū)分,再參考枳實條下品種考證內容,宋以后原植物主要為酸橙,與今藥用情況相同。
《本草綱目》:枳實、枳殼,氣味功用俱同,上世亦無分別,魏、晉以來,始分實、殼之用。潔古張氏,東垣李氏,又分治高治下之說。
大抵其功皆能利氣,氣下則痰喘止,氣行則痞脹消,氣通則痛刺止,氣利則后重除,故以枳實利胸膈,枳殼利腸胃,然張仲景治胸痹痞滿,以枳實為要藥,諸方治下血痔痢,大腸秘塞,里急后重,又以枳殼為通用,則枳實不獨治下,而枳殼不獨治高也。
蓋自飛門至魄門,皆肺主之,三焦相通,一氣而巳,則二物分之可也,不分亦無傷。
《杜壬方》載瘦胎飲,張沽古《活法機要》改以枳術丸日服,令胎瘦易生,謂之束胎丸。而寇宗爽《衍義》言,胎壯則子有力易生,令服枳殼藥,反致無力,兼子亦氣弱難養(yǎng),所謂縮胎易產者,大不然也。以理思之,寇氏之說,似覺為優(yōu),或胎前氣盛壅滯者宜用之,所謂八、九月胎必用枳殼、蘇梗以順氣,胎前無滯,則產后無虛也。若氣稟弱者,即大非所宜矣。
ys630.COm精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