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毛蛇
養(yǎng)生食療。
“養(yǎng)生孰為本,元氣不可虧;養(yǎng)生孰為先,養(yǎng)心須樂觀?!惫磐駚?,人們都普通注意養(yǎng)生!只有進行科學的養(yǎng)生,我們才能達到身心健康的目的。正確有效的中醫(yī)養(yǎng)生是如何進行的呢?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經(jīng)過搜集和處理,為您提供白毛蛇,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請收藏。
【出處】
1.本品始載于《本草抬遺》,以草石蠶為名,云:生高山石上,根如簪,上有毛,節(jié)如蠶,葉似卷柏,山人取浸酒,除風破血,主溪毒,煮食之。2.《本草圖經(jīng)》在《本經(jīng)》石蠶條下亦注云:草根之似蠶者,亦名石蠶,出福州及信州山石上,四時當有其苗青亦有節(jié),三月采根。上述原植物與本品頗類同。
3.而《本草綱目》所引《本草拾遺》草石蠶一名,列入菜部,實系唇形科植物甘露子 Stachys sieboldi
【拼音名】Bi Mo Sh
【別名】草石蠶、石蠶、石奇蛇、石祁蛇、白伸筋、石伸筋、白毛巖蠶、巖蠶、老鼠尾、墻蛇、石蚯蚓、飛線蜈蚣、石巖蠶、白花石蠶、毛石蠶、白毛骨碎補、白毛陰石蕨、地蜈蚣、石母、樹蕨蕨、石上螞蟥、馬騮尾、陰地蕨、白毛伸筋
【來源】
藥材基源:為骨碎補科植物圓蓋陰石蕨的根莖。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Humata tyermanni Moore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挖取,洗凈,去附葉、須根,鮮用或曬干。
【原形態(tài)】植株高約20cm。根莖粗壯,長而橫生,密被棕色至灰白色、基部近圓形、向上為狹披針形鱗片,膜質(zhì),盾狀著生。葉遠生,無毛;葉柄基部有鱗片;葉片革質(zhì),寬卵狀三角形,長、寬各約10-15cm,二至四回深羽裂;羽片有柄,基部1對最大,三角狀披針形,其各回小羽片以基部下側的較大,第2對以上的羽片較小,披針形,鈍頭;末回裂片通常有長短不等的2個鈍齒,每齒有1條小脈。孢子囊群生于小脈先端;囊群蓋近圓形,僅基部一點著生,其余分離。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200-1600m的山地石上或林中樹干上。
資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廣東、廣西等地。
【性狀】
1.性狀鑒別 根莖扁圓柱形,稍扭曲或有分枝,長短不一,直徑3-7mm。表面密被膜質(zhì)、線狀披針形鱗片,長約4mm,灰白色,基部圓形,紅棕色;須根多數(shù),棕褐色,除去鱗片、須根后,表面棕黑色,有不規(guī)則縱皺紋。質(zhì)稍硬,易折斷,斷面平坦,黃綠色,有點狀維管束。氣微,味淡。
2.顯微鑒別 根莖橫切面:表皮為1列小形細胞,外被角質(zhì)層,表面凹陷處著生丁字形鱗片;鱗片由多細胞組成,內(nèi)含紅棕色物質(zhì)。分體中柱4-11個斷續(xù)排列近環(huán)狀,緊靠分體中柱周圍的細胞,壁增厚,并具紋孔。內(nèi)皮層細胞有明顯的凱氏點。
【鑒別】(1)取本品粗粉1g,加乙醇10ml,浸泡4小時,濾過。取濾液5ml,在水浴上蒸干,殘渣加冰醋酸少量溶解,再加醋酐-硫酸(19:1)試液數(shù)滴,溶液呈紫紅色,上層液逐漸變綠色。(檢查甾醇類)(2)取本品粗粉1g,加水10ml,浸泡過夜,濾過,取濾液1ml,加等量的堿性酒石酸銅試液,置沸水浴上加熱數(shù)分鐘,即發(fā)生棕紅色沉淀。(檢查單糖)
【性味】微苦;甘;涼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祛風除濕;活血通絡。主肺熱咳嗽;咽喉腫痛;風火牙痛;癤腫;帶狀皰疹;風濕痹痛;濕熱黃疸;淋濁;帶下;腰肌勞損;跌打骨折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0-30g;研末,或浸酒。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注意】脾胃虛寒者慎服。
【附方】
亦有以為其根與蛇、鼠尾、蚯蚓、蜈蚣等相似者,各以形名。
以其功能名之而有伸筋、骨碎補類名稱。
【摘錄】《中華本草》
擴展閱讀
藥物名稱: 白毛夏枯草
藥物別名: 筋骨草、散血草、破血丹。
英文名稱: baimaoxiakucao
藥物說明: 苦,寒。歸肺,肝,心經(jīng)。
主要成分: 暫無
性狀特征: 暫無
功能主治: 本品苦寒主兒肺經(jīng),能清熱解毒,消腫利咽,清肺祛痰止咳。入血分則涼血止血。 1,清熱解毒,消腫利咽:用于種植瘡毒,咽喉腫痛,肺癰,腸癰。 2,清肺祛痰止咳:用于肺熱咳嗽,痰稠色黃。 3,涼血止血:用于血熱妄行之咳血,衄血或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 10-30g
不良反應: 暫無
注意事項: 暫無
大家知道白毛草是一種很常見的藥材,已經(jīng)有很多年的歷史了,也能夠治療很多的疾病,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白毛草的藥用價值吧。
【別名】伏地蜈蚣草(《中國沙漠地區(qū)藥用植物》)。
【來源】為紫草科植物 紫筒草 的 全草 。夏季采收,曬干。
【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高達80厘米。根細,稍帶紫紅色,生數(shù)莖。莖直立,枝鋪散,全株密生開展的白毛。葉互生,無柄,長圓狀披針形乃至廣線形,長2~3.5厘米,寬3~4毫米,先端鈍??偁罨ㄐ蛏谇o頂,較長,有苞葉;萼片5,披針狀線形,基部合生;花冠淺紅紫色或藍紫色,外面有毛,花筒細長,長約7毫米,裂片短而鈍,卵圓形,略張開。小堅果卵狀三棱形,先端尖,長約2毫米,有短柄,表面具有大小不等的疣狀微凸起。花期4~6月。
【生境分布】生于草原、沙漠地區(qū)的固定沙地、山坡、沙質(zhì)地。分布吉林、遼寧、內(nèi)蒙古、陜西等地。
【性味】苦,溫。
【功能主治】治小關節(jié)疼痛。
【附方】治小關節(jié)疼痛:白毛草三錢,煮水內(nèi)服,長期服用或加桑椹三錢同煮,效果更好。也可制成散劑服用。
【摘錄】《*辭典》
對于白毛草的藥用價值大家應該都了解了吧,在平時食用的時候也能夠更有針對性了,更合理的用藥才能夠更好的治療一些常見的疾病。
說起白毛藤我們都不陌生,白毛藤不但可以食用而且有非常高的藥用功效,經(jīng)常吃白毛藤是可以起到很好的養(yǎng)生功效和保健作用的。
【別名】苻(《爾雅》),蜀羊泉、谷菜(《本經(jīng)》),鬼目草(《爾雅》郭璞注),白草(《別錄》),排風、白幕(《本草拾遺》),鬼目菜(《吳志》),天燈籠、和尚頭草(《綱目拾遺》),望冬紅、酸尖菜(《植物名實圖考》),排風藤(《分類草藥性》),土防風、耳墜菜(《貴州民間方藥集》),金線綠毛龜草、葫蘆草(《福建民間草藥》),毛風藤(《江西民間草藥》),毛老人(《江西中藥》),紅道士、毛和尚(《浙江民間草藥》),野貓耳朵(《四川中藥志》),胡毛藤、羊仔耳、生毛梢、龍毛龜、毛燕仔、紅麥禾(《閩東本草》)。
【來源】為茄科植物 白英 的 全草 。一般于5~6月或9~11月間割取全草,洗凈曬干。
【原形態(tài)】多年生蔓性半灌木。莖長達5米,基部木質(zhì)化,上部草質(zhì),具細毛。葉互生;上部的葉多作戟狀3裂或羽狀多裂;下部的葉長方形或卵狀長方形,基部心臟形,先端尖,全緣,長4~9厘米,闊2~5厘米,上面鮮綠色,下面較淡,兩面均有細毛散生,沿葉脈較密;葉柄長2~3.5厘米,有細毛。聚傘花序生于枝頂或側生與葉對生;枝梗、花柄及花均密被長柔毛,花柄細長;花萼漏斗形,萼片5,卵形;花冠白色,裂片5,自基部向下反折,長5~6毫米,卵狀或長方狀披針形,頂端尖;雄蕊5,著生于花冠筒口,花絲短而扁。基部合生;雌蕊1,子房卵形,花柱細長,柱頭半球形。漿果卵形成球形,初綠色,后變紅色至黑色,直徑6~10毫米。種子白色,扁圓。花期9~10月。果期11月。
【生境分布】野生于路邊、山野或灌木叢中。全國大部分地區(qū)均有分布。主產(chǎn)江蘇、浙江。安徽等地。
【性狀】干燥的莖,類圓柱形,直徑約2~7毫米,外表黃綠色至暗棕色,密被灰白色的毛茸,在較粗的莖上,毛茸極少或無,具縱皺紋,且有光澤;質(zhì)硬而脆,斷面淡綠色,纖維性,中央形成空洞。葉皺縮卷曲,密被毛茸,葉柄長約1~2厘米。有的帶有淡黃色至暗紅色的果實。以干燥、肥嫩、葉綠、無子、無雜草者為佳。
【化學成份】白英全草含生物堿,千年不爛心莖中含甾體生物堿,有西紅柿烯胺、澳洲茄胺和蜀羊泉堿等。葉中還有含量較多的α苦茄堿和β-苦茄堿、較少的澳洲茄堿以及痕量的澳洲茄邊堿。這些生物堿中主要的是蜀羊泉堿或西紅柿烯胺;β-苦茄堿有抗小白鼠肉瘤-180的作用。
【藥理作用】 抗腫瘤作用: 蜀羊泉和紅棗以1:1混合制成煎劑、糖漿劑對小白鼠艾利虛腹水癌及梭形細胞肉窟的實體型及腹水型有抑制作用,臨床上對子宮頸癌有效,但重復率低,進一步用相當生藥40,80,120克/公斤/天的煎劑及小劑量遞增的給藥方法,均無明顯抗小鼠梭形細胞肉窟實體型、艾氏腹水癌實體型及肉瘤180的作用,但醇提取物對小鼠肉瘸180則有抑制作用,其有效成分為β-苦茄堿。
【性味】甘苦,寒。
【功能主治】請熱,利濕,祛風,解毒。治瘧疾,黃疸,水腫,淋病,風濕關節(jié)痛,丹毒,疔瘡。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5~8錢(鮮者1~2兩);或浸酒。外用:煎水洗、搗敷或搗汁涂。
【注意】《閩東本草》:"體虛無濕熱者忌用。"
【附方】①治黃疸初起:白毛藤、神仙對坐草、大茵陳、三白草、車前草各等分。白酒煎服。(《百草鏡》)
【臨床應用】 治療急性黃疸型肝炎: 取白英全草制成100%注射液,肌肉注射。2歲以下每次2毫升,每日2次;4~12歲每次4毫升,每日2~3次;12歲以上每次4毫升,每日3~4次。治療31例,痊愈(自覺癥狀和陽性體征消失,尿三膽試驗與肝功能恢復正常)23例,好轉(zhuǎn)(自覺癥狀改善,尿三膽正常,肝功能好轉(zhuǎn)者)8例。臨床觀察到,白英注射液對退黃、改善癥狀和降低轉(zhuǎn)氨酶均有較好療效,但對降低麝濁、鋅濁及腦絮效果較差。
【備注】同屬植物 千年不爛心 的全草,亦同等使用。植物形態(tài)詳"苦茄"條。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1.《百草鏡》。
本文向我們介紹了什么是白毛藤,我們知道白毛藤是有著非常高的藥用效果的,但要提醒大家的是,白毛藤一般都是不可以亂吃的,否則會引起嚴重的后果的,希望大家謹慎對待。
白毛委陵菜是非常有營養(yǎng)的珍貴藥材,經(jīng)常吃白毛委陵菜是可以起到非常好的功效和作用的,那么我們應該如何食用白毛委陵菜呢,食用白毛委陵菜對于我們的身體具體能夠起到怎樣的好處呢,我們需要懂得一些白毛委陵菜的專業(yè)知識才能回答這些問題。
【英文名】Lanrgecalyx Cinquefoil
【來源】藥材基源:為薔薇科大萼委陵菜的根。
【原形態(tài)】大萼委陵菜 多年生草本。根圓柱形,木質(zhì)化?;ㄇo被短柔毛及開展白色絹狀長柔毛,毛長可達3-4mm。基生葉為羽狀復生葉,小葉3-6對,對生或互生;葉柄被短柔毛及開展白色絹狀長柔毛;托葉膜質(zhì),褐色,外被疏柔毛,有時脫落;小葉片披針形或長橢圓形,長1-5cm,寬0.5-2cm,先端圓鈍或呈舌形,基部常擴大,葉緣羽狀中裂或深裂,但不達中脈,裂片三角形、三角披針形或帶狀長圓形,邊緣微向下反卷或有時不明顯,上面綠色,伏生短柔毛或近無毛,下面被灰白色絨毛,沿脈被開展白色絹狀長柔毛;莖生葉與基生葉相似,唯小葉對數(shù)較少,托葉草質(zhì),常齒牙狀分裂或不分裂,先端漸尖?;▋尚?;聚傘花序,花梗被短柔毛;花直徑1.2-1.5cm;萼片5,三角卵形或橢圓形,先端急尖或漸尖,副萼片5,披針表或長圓披針形,先端圓鈍或急尖,比萼片稍短或近等長,果時顯著增大;花瓣5,倒卵形,先端圓鈍或微凹,比萼片稍長,黃色;花柱圓錐形,基部膨大。瘦果卵形或半球形,直徑約1mm,具皺紋,稀不明顯?;ㄆ?-9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耕地邊、山坡草地、溝谷、草甸及灌叢中。
【性味】苦;酸;涼
【歸經(jīng)】肝;腎經(jīng)
【功能主治】涼血止血。主崩漏;鼻衄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0-15g;或研末3-6g。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根:味苦、酸,性涼。有止血、涼血的功能。用于子宮功能性出血。
【摘錄】《中華本草》
上文我們介紹了什么是白毛委陵菜,我們知道白毛委陵菜不但可以用來治療疾病而且還有很好的保健功效,所以我們要善于利用白毛委陵菜來為我們的健康護航。
黃疸的臨床上表現(xiàn)為鞏膜、黏膜、皮膚及其他組織被染成黃色。那么,這黃疸應該如何進行治療呢?治療黃疸的藥茶方是什么?黃疸的病因又有哪些?接下來趕緊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大家要仔細閱讀哦!
白茅根茶
配方
白茅根25-50克。
用法
水煎后加入綠茶0.5-1克。
功效
治療黃疸癥。
黃疸的病因
黃疸的產(chǎn)生原因是多方面的,究其機制而言可以分為幾類。
1.膽紅素生成過多
這是由于紅細胞大量破壞(溶血)后,非結合膽紅素形成增多,大量的非結合膽紅素運輸至肝臟,必然使肝臟(肝細胞)的負擔增加,當超過肝臟對非結合膽紅素的攝取與結合能力時,則引起血液中非結合膽紅素濃度增高。
此外,大量溶血導致的貧血,使肝細胞處在缺氧、缺血的狀態(tài)下,其攝取、結合非結合膽紅素的能力必然會進一步降低,結果導致非結合膽紅素在血液中濃度更為增高而出現(xiàn)黃疸。
2.肝細胞功能低下或有功能肝細胞量減少
這是由于肝臟的肝酶功能低下,或者由于晚期肝硬化、或暴發(fā)性肝炎、肝功能衰竭,肝內(nèi)殘存有功能的肝細胞量很少,不能攝取血液中的非結合膽紅素,導致非結合膽紅素在血液中濃度更為增高而出現(xiàn)黃疸。
新生兒生理性黃疸也是由于這個原因。
3.肝細胞破壞結合膽紅素外溢
在肝炎病人中,由于肝細胞發(fā)生了廣泛性損害(變性、壞死),致使肝細胞對非結合膽紅素的攝取、結合發(fā)生障礙,故血清中非結合膽紅素濃度增高,而部分未受損的肝細胞仍能繼續(xù)攝取、結合非結合膽紅素,使其轉(zhuǎn)變?yōu)榻Y合膽紅素。
但其中一部分結合膽紅素未能排泌于毛細膽管中,而是經(jīng)壞死的肝細胞間隙反流入肝淋巴液與血液中,導致血清中結合膽紅素濃度也增高而出現(xiàn)黃疸。這時病人轉(zhuǎn)氨酶多會升高。
4.肝內(nèi)型膽汁郁積性黃疸
一部分病人是肝炎時因肝細胞變性、腫脹、匯管區(qū)炎性病變以及毛細膽管、小膽管內(nèi)膽栓形成,使結合膽紅素的排泄受阻,結果造成結合膽紅素經(jīng)小膽管溢出(小膽管內(nèi)壓增高而發(fā)生破裂)而反流入肝淋巴流與血液。
還有一些病人是由于毛細膽管、小膽管本身的病變,小膽管內(nèi)膽汁栓形成,或毛細膽管的結構異常,使結合膽紅素的排泄受阻,結果造成結合膽紅素經(jīng)小膽管溢出(或小膽管內(nèi)壓增高而發(fā)生破裂)而反流入肝淋巴流與血液。
也有些病人非全由膽管破裂等機械因素所致(如藥物所致的膽汁郁積),還可由于膽汁的分泌減少(分泌功能障礙)、毛細膽管的通透性增加、膽汁濃縮、淤滯而致流量減少,最終導致膽管內(nèi)膽鹽沉積與膽栓的形成。
結語:看完了以上的這篇文章之后,相信廣大的讀者朋友們對于這個黃疸的藥茶方一定是有了一定的了解和相關的認識了吧!如果想要更好的治療黃疸,還是要及時的就醫(yī)哦!最后祝早日康復哦!
白毛根是一種非常不常見的中藥材,可以幫助我們調(diào)理自身容易出現(xiàn)的氣血不足的問題,對于提高我們老年人朋友的身體素質(zhì)也是非常有幫助的,可以幫助我們解決自身容易出現(xiàn)的血管堵塞的問題,可以治愈下肢動脈等癥狀,大家來熟悉一下白毛根的藥性功效吧。
中藥功用:
(1)涼血止血:用于熱證的口鼻出血、尿血。(2)清熱利尿:用于水腫、黃疸及熱淋。配赤小豆利尿。
中藥劑量:
15~30克。鮮品30~60克。
白茅根,以根色白而得名。為禾本科多年生草木植物白茅的根莖。
此草多生在路旁、山坡、草地。春出苗,莖叢生,直立,葉扁平,條形,邊背粗糙,夏開白花,細軟如毛,根潔白,橫地而生,有節(jié)。
春秋采挖,除去地上部分,切段,陰干備用,亦可鮮用。現(xiàn)代研究證明,本品含甘露醇、葡萄糖、果糖、蔗糖、蘋果酸、苡仁素、鉀鹽等。能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痢疾桿菌,其水浸劑有利尿作用。
我們都可以利用白毛根的藥性來幫助我們治療自身容易出現(xiàn)的腎虛的癥狀,白茅根也具有非常不錯的壯陽補腎的效果,調(diào)節(jié)腸胃,可以大大提高我們男性化的性生活質(zhì)量和水平,可以有效地幫助我們促進夫妻間的關系和諧。
白毛藤可以長期喝嗎?
白毛藤可以活血通絡,還具有止痛的功效,對于身體麻木以及表皮流血等有治療的作用,對于陰虛內(nèi)熱者或者腎病患者不要用白毛藤,以免影響身體健康,有的人因為身體出現(xiàn)不適需要白毛藤治療,想每天用白毛藤來治療身體,白毛藤可以長期喝嗎?接下來我們來看看吧。
一.白毛藤可以長期喝嗎?
白毛藤有清熱、利濕、祛風、解毒的功效,可以泡水喝,但是應該注意的是量.建議適當?shù)挠昧?還有就是體內(nèi)有濕熱的最好不要喝,體虛者可以飲用.
二.白毛藤功效
尋骨風,為馬兜鈴科草本植物綿毛馬兜鈴的地上部分。分布于山西、陜西、山東、江蘇、浙江、江西等地。根莖含有尿囊素、馬兜鈴內(nèi)酯、綿毛馬兜鈴內(nèi)酯、β-谷甾醇、馬兜鈴酸A。具有祛風除濕、活血通絡、止痛的功效,用于風濕痹痛、肢體麻木、筋骨拘攣、外傷出血、乳癰及多種化膿性感染、腹痛、瘧疾等。
1.止痛
本品又具有止痛作用,用治胃痛可配海螵蛸、陳皮同用;用治睪丸腫痛可與雞蛋同煮,飲湯食蛋;用治跌打傷痛可配透骨草等同用。
2.祛風除濕
尋骨風功能祛風通絡,適用于風濕痹痛、筋脈拘攣,可單味浸酒服或與桑枝、絡石藤配伍應用。
3.活血通絡
本品辛散苦燥,氣香善行,活血通絡。用于跌打損傷疼痛,單味煎服、浸酒或熬膏服,均能奏效。 外用可治外傷出血等。
三.適宜和禁忌
適宜:風濕痹痛、跌打傷痛、腹痛者
尋骨風具有祛風除濕、活血通絡、止痛的功效,適用于風濕痹痛、肢體麻木、筋骨拘攣、脘腹疼痛、跌打傷痛、外傷出血、乳癰及多種化膿性感染、腹痛,瘧疾等患者。
禁忌:陰虛內(nèi)熱者、腎病患者
1、陰虛內(nèi)熱者忌用。
2、不宜大量或長期服用,腎病患者忌用。
3、不宜與藜蘆、黃芪、干姜、大棗、山茱萸同用。
四.孕婦不宜服用。
尋骨風有著活血調(diào)經(jīng)的功效,但由于其活血能力強,孕婦服用會導致子宮環(huán)境紊亂,對于胎兒的發(fā)育非常不利,甚至還可能會導致流產(chǎn)。
五.嬰幼兒不宜服用。
尋骨風具有祛風除濕、活血通絡作用強,對于風濕痹痛、肢體麻木、筋骨拘攣、脘腹疼痛等病癥有很好的療效,但是嬰幼兒少有這樣的病癥,不建議嬰幼兒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