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鈴子的功效與作用 吃金鈴子的好處
夏季養(yǎng)生茶的功效與作用。
身體是智能的載體,是事業(yè)的本錢。對自己晚年負責,就不應該對晚年的健康透支。社會不斷發(fā)展,養(yǎng)生已經(jīng)成為了社會性的話題,生活中睿智的人,一般都是對養(yǎng)生頗有心得的人。中醫(yī)養(yǎng)生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經(jīng)過搜索和整理,小編為大家呈現(xiàn)“金鈴子的功效與作用 吃金鈴子的好處”,歡迎您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助益!
金鈴子我們可能并不知道是什么,但是要說到癩葡萄我們可能就明白了,其實金鈴子就是癩葡萄哦,金鈴子除了顏色和苦瓜不一樣之外,其外形的原因經(jīng)常被認為是苦瓜,那么金鈴子的營養(yǎng)價值有哪些呢?
金鈴子的功效與作用
1、金鈴子能治肝胃氣痛
清肝火和行氣止痛是金鈴子這種中藥材的重要功效,它可以治療人類的肝胃氣痛,在治療時可以把金鈴子與延胡索這種中藥材一起使用,會讓它的止痛功效更加出色。
2、金鈴子能驅(qū)蟲
驅(qū)蟲是金鈴子的重要作用之一,這種中藥帶有一定的毒性,進入人體腸道以后能把腸道中的寄生蟲殺死,當它與檳榔和使君子等中藥材搭配使用時,對人類因蛔蟲綽起到腹痛有很出色的治療作用。
3、金鈴子能治頭癬
金鈴子性寒有小毒,能清熱除溫,對人類的癬癥有很出色的治療作用,特加是對人類的頭癬和禿瘡更是治療效果出色,治療時只需要把金鈴子放在鍋中培黃再加工成末,用香油調(diào)制成膏,然后直接涂末在需要治療的部位上就可以。
金鈴子的食用方法
金鈴子最直接的吃法,就是和普通水果一樣,洗干凈后剖開果殼,吃里面的囊肉。需要注意的是,直接當做水果食用時,一定要選擇完全熟透了的金鈴子,否則吃起來是苦的而不是甜的。
既然是要吃熟透了的金鈴子,我們當然得知道成熟的金鈴子是啥樣兒了。成熟的金鈴子,果殼是金黃色的,里面的囊肉是紅色的,吃起來是甜的,當這三樣都對上號了,那么我們吃到的金鈴子就是熟透的了。
如果等不及金鈴子成熟就想吃了,可以。取不成熟的金鈴子囊肉,拌醋、糖等佐料食用,也是別有一番風味呢!
吃金鈴子的好處
1、金鈴子有補氣益血,滋陰生津,強筋健骨,通利小便的功效。
2、金鈴子的膳食纖維能夠幫助消化食物,緩解腹脹。
3、金鈴子有清熱解毒、消火消炎、排出肝火的功效。
4、金鈴子中豐富的維生素對于視力的保護是有著卓越的功效的,尤其是維生素A對于夜盲癥有一定的輔助來療效。
5、金鈴子有比較多的維生素,其中含量比較多的就是維生素A和維生素C,維生素A對于我們的視力是非常有好處的,尤其是對于治療夜盲癥是很有好處的,其次就是維生素C對改善我們的皮膚也是很有好處的。
結(jié)語:通過以上文章介紹我們是不是對金鈴子的相關知識介紹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呢,金鈴子的營養(yǎng)價值非常的高,以上介紹的金鈴子的食用方法我們是不是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呢,吃金鈴子好處很多我們可以試試的。
相關閱讀
春夏交際是人抵抗力最差的一個時刻,這個時候的我們很容易會有各種各樣的問題出現(xiàn),中藥方劑在這些小病癥上的效果都是非常好的,下面我們來介紹一種中藥方劑金鈴子散。
【處方】金鈴子 玄胡索各30克
【制法】上藥為細末。
【功能主治】疏肝泄熱,行氣止痛。治肝氣不舒,氣郁化火,致患心腹脅肋諸痛,或發(fā)或止,口苦,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現(xiàn)用于潰瘍病,肝炎,膽囊炎、肋間神經(jīng)痛,膽道蛔蟲癥等屬于肝郁氣滯偏熱者。
【用法用量】每服9克,酒調(diào)下。
【注意】孕婦慎用。
【備注】方中金鈴子疏肝氣,泄肝火,延胡索行血中氣滯,氣中血滯。二味相配,一泄氣分之熱,一行血分之滯,使肝火得清,氣機通暢,則諸痛自愈。
【摘錄】《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卷中
【處方】川楝子(去皮、核,取肉30克,用巴豆7枚,去殼,同炒令黃色,去巴豆)
【制法】上藥為細末。
【功能主治】治七疝,寒注下焦,少腹引外腎疼痛,大便多秘。
【用法用量】每服6克,空腹時用熱鹽酒調(diào)服。
【摘錄】《重訂嚴氏濟生方》
【處方】川楝(去核)1錢,小茴(炒)1錢,破故紙1錢,桂心1錢,木香(汁)1錢。
【功能主治】產(chǎn)時寒氣客于子門,入于小腹;或坐臥不謹,使風冷之氣,乘虛而入,此疝也。但不能脹,且無形影。
【用法用量】加生姜為引,入木香汁,水煎。食前熱服。
【摘錄】《萬氏女科》卷三
【別名】金鈴散
【處方】金鈴子1兩,玄胡各1兩。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行氣疏肝,活血止痛。主熱厥心痛;肝氣郁熱之胃脘,胸脅痛,疝氣疼痛;婦女經(jīng)行腹痛,其痛時發(fā)時止,口苦,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或作或止,久不愈者。二維病。肝氣郁滯。
【用法用量】金鈴散(《雜病源流犀燭》卷十一)。
【注意】孕婦胃痛忌用,其他如膽結(jié)石及肝脈病,胃潰瘍穿孔等均非本方適應癥。
【各家論述】1.《古方選注》:金鈴子散,一泄氣分之熱,一行血分之滯。《雷公炮炙論》云:心痛欲死,速覓延胡。潔古復以金鈴治熱厥心痛。經(jīng)言:諸痛皆屬于心,而熱厥屬于肝逆,金鈴子非但泄肝,功專導去小腸膀胱之熱,引心包相火下行,延胡索和一身上下諸痛。時珍曰:用之中的,妙不可言。方雖小制,配合存神,卻有應手取愈之功,勿以淡而忽之。
【臨床應用】胃痛:用本方治愈胃痛15例。無論火郁,酒肉滯,肝陽犯胃,肝厥胃痛,胸痞脘痛,饑飽失時,陽微氣阻等所致者,均用此方加味。一劑痛止,不出二劑痊愈。典型病例:覃某某,男,25歲,已婚。一九六三年秋間就診,胃脘痛十余年,曾用中西藥治療,有時痛止,旋又復發(fā)?,F(xiàn)已連痛三天,如刀刺,不想進食,時嘔吐,癥見神色頹喪,脈弦而澀,此因久病胃痛,胃絡瘀滯所致。處方:金鈴子、延胡、五靈脂、蒲黃、香附、半夏、陳皮。次日復診,痛楚消失,精神安寧,追蹤未見復發(fā)。
【摘錄】《袖珍》卷二引《圣惠》
【處方】金鈴子100個(湯溫浸過,去皮;用巴豆200個捶微破,麩3升,同于銅鐺內(nèi)炒金鈴子赤熟為度,放冷取出,麩、巴豆不用)。
【制法】去核,為末。
【功能主治】丈夫本臟氣傷,膀胱連小腸等氣。七疝,寒注下焦,小腹引外腎疼痛,大便多閉。
【用法用量】每服3錢,熱酒醋湯調(diào)下,不拘時候。
【摘錄】方出《證類本草》卷十四引《經(jīng)驗方》,名見《濟生》卷三
【處方】金鈴子肉49枚(銼碎如豆大,不令研細,用巴豆49枚,去皮不令碎,與金鈴子肉同炒至金鈴子深黃色,不用巴豆),茴香1兩(炒)。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膀胱疝氣,閉塞下元,大小便不通,疼痛不可忍者。
【用法用量】每服2錢,食前溫酒調(diào)下。
【摘錄】《楊氏家藏方》卷十
【處方】川楝子1兩(凈),斑蝥14個(去頭翅足),巴豆14個(去殼并心,劈開作2片)。
【制法】上2味同川楝肉于銀石瓦器內(nèi)慢火炒,令川楝肉帶微黃焦色,取去斑蝥、巴豆2藥不用,只將川楝子肉別安之一處,外用茴香3錢,重和前川楝子肉,用鹽合炒令香,并前川楝子碾為細末。
【功能主治】膀胱疝氣,小腸偏墜,小腹撮痛,發(fā)則欲死,諸所不治者。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空心溫酒調(diào)下。若臟腑微利,痛即愈。病久而甚,不過3服。服后仍用安腎丸、沉香蓽澄茄散吞服,以補其虛,則其疾永不作矣。
【注意】病退即止,不可過劑。
【摘錄】《朱氏集驗方》卷三
通過上文對金鈴子散的介紹我們不難看出,在對藥物進行選擇的時候,最好的不一定是最適合的,我們一定要從自身的實際情況出發(fā),這樣才能更好更快的治愈疾病。
金鈴子與金櫻子其實是兩種藥物,因為它們名字十分相似,因此很多人經(jīng)常會混淆。那么該如何才能非常深刻的記住這兩味藥呢?下面就給大家仔細介紹一下這兩味藥,了解之后相信你一定不會再弄錯了。
金鈴子與金櫻子只有一字之差,但它們是截然不同的兩味藥,其功效也大相徑庭。
金鈴子
學名川楝子,又稱苦楝子、川楝實,為楝科植物川楝的干燥成熟果實,性寒,味苦,有小毒,入肝、小腸、膀胱經(jīng),主要成分為川楝子素、生物堿等,具有舒肝行氣、止痛、驅(qū)蟲的功效,用于治療胸脅脹痛、疝痛、蟲積腹痛等癥?!侗静菥V目》載:楝實,導小腸膀胱之熱,因引心胞相火下行,故心腹痛及疝氣為要藥?!夺t(yī)林纂要》亦載:金鈴子瀉心火,堅腎水,清肺金,清肝火。核:治疝,去痼冷。
現(xiàn)代藥理研究證實,金鈴子對呼吸中樞有抑制作用;有抗肉毒中毒的作用;能松弛括約肌,收縮膽囊,促進膽汁的排泄;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多種致病性真菌有抑制作用。
臨床上,金鈴子與延胡索配伍治療肝郁化火所致諸痛癥;與四逆散合用,治肝胃氣痛;與延胡索、香附、橘核、芒果核等同用,治疝氣痛;以金鈴研末,加紅糖,用黃酒沖服,每日1~2次,連服2~5次,用于治療乳房脹痛。外用:將苦楝子烤黃研成細末,用熟豬油或凡士林調(diào)成50%油膏。先將頭癬患者頭發(fā)剃光或剪短,用清水洗凈瘡痂,再以5%~10%明礬水洗1遍,擦干,涂油膏于患處,每日1次,連續(xù)10天為1療程,治療頭癬顯效。
注意:脾胃虛寒者忌服。
金櫻子
又名金罌子、燈籠果、刺橄欖,為薔薇科植物金櫻子的干燥成熟果實,因含糖量多,又被稱為糖罐、蜜糖罐。其性平,味酸澀,入腎、膀胱、大腸經(jīng),具有固精澀腸、縮尿止瀉的功效,用于治療因體虛下元不固而引起的滑精、遺尿、小便頻數(shù)、脾虛瀉痢,及肺虛喘咳、自汗盜汗、崩漏帶下等癥。《蜀本草》載:治脾泄下痢,止小便利,澀精氣。《本草正》亦載:止吐血,衄血,生津液,收虛汗,斂虛火,益精髓,壯筋骨,補五臟,養(yǎng)血氣,平咳嗽,定喘急,療怔忡驚悸,止脾泄血痢及小水不禁。
現(xiàn)代藥理研究證實,金櫻子有較好的降血脂作用;對流感病毒、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有很強的抑菌作用, 對綠膿桿菌也有效;能減少尿頻,延長排尿間隔時間;水提取物能抑制腸平滑肌的自主收縮,拮抗乙酰膽堿、氯化鋇引起的平滑肌痙攣性收縮;能有效降低血清膽甾醇;能促進胃液分泌,幫助消化,且對腸黏膜有收斂作用,減少分泌,制止腹瀉。
臨床上,金櫻子治療腎虛不固、遺精滑泄白濁者,可與芡實配伍;治療肺氣不足、久病咳喘者,可與人參、五味子、蛤蚧配伍;治療血崩日久者,可與阿膠、三七及諸炭類藥物配伍。
注意:有實火、邪熱者忌用,因其有收斂特型。此外,食用金櫻子不宜食黃瓜和豬肝。
金鈴子和苦瓜的區(qū)別
金鈴子和苦瓜由于葉子和果實都很相似,很多人常常會誤以為它們是同一種東西,其實不然。
金鈴子是小型苦瓜完全成熟了以后的狀態(tài),是一種水果,外殼金黃色,瓤肉是紅色的,味道偏甜,必須食物安全成熟才可食用。
而苦瓜是一種蔬菜,涼拌或者炒熟了吃都可以。它比金鈴子要長一些,只要是成果即可食用。外殼為青色,瓤肉為白色。
其實從外殼上我們就可完全的將二者給區(qū)分開來了,完全不必擔憂說分不清。
綜上不難看出,金鈴子為行氣止痛藥,且可殺蟲;而金櫻子為固澀藥,能固精澀腸、縮尿止瀉,兩藥不可混淆。
結(jié)語:閱讀完以上的內(nèi)容相信大家現(xiàn)在對于金鈴子與金櫻子已經(jīng)了大致的了解,生活中這兩種東西的功效非常之多,大家不妨平時上網(wǎng)搜索看看這兩種藥物,相信一定會有你需要的東西。
中醫(yī)的很多東西都神秘莫測,讓人充滿一探究竟的好奇心。金鈴子丸作為中藥方劑的一種,也是非常的神奇,不僅治愈療效好,而且應用廣泛,那么大家知道金鈴子丸的成分是哪些嗎?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處方】金鈴子(去核,炒)120克 益智仁 葫蘆巴(炒)石菖蒲 破故紙(炒)茴香(炒)巴戟(去心)各60克 木香 白茯苓(去皮)陳皮(去白)各30克
【制法】上藥為末,酒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腎氣發(fā)動,牽引疼痛,臍腹弦急,攻沖不定。
【用法用量】每服50丸,鹽湯、溫酒任下。
【摘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五
【處方】金鈴子(去核,炒)4兩,益智仁2兩,胡蘆巴(炒)2兩,石菖蒲2兩,破故紙(炒)2兩,茴香(微炒)2兩,巴戟(去心)2兩,木香1兩,白茯苓(去皮)1兩,陳皮(去白)1兩。
【制法】上為末,酒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腎氣發(fā)動,牽引疼痛,臍腹弦急,攻沖不定。
【用法用量】每服50丸,鹽湯、溫酒任下。
【摘錄】《局方》卷五(淳佑新添方)
【處方】金鈴子肉、胡蘆巴1兩,破故紙1兩,萆薢1兩,小茴香3兩,蒼術2兩,附子1個。
【制法】上為細末,酒打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腰腳痛,小腸腳氣等疾。
【用法用量】每服50丸,空心溫酒送下。
【摘錄】《普濟方》卷一五六
【處方】茴香半兩,川楝子半兩(每個作4片,用巴豆肉49粒炒焦為度,不用巴豆),破故紙2兩,胡蘆巴(炒)2兩。
【制法】上為細末,酒糊為丸。
【功能主治】膀胱小腸疝氣,臍腹苦痛。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細嚼胡桃仁3個,熱蔥酒送下;常服,鹽酒吞下亦可。
【摘錄】《朱氏集驗方》卷三
【處方】川楝子5兩(銼,作5分制,一分用斑蝥1個,去頭翅同炒,去斑蝥;一分用茴香3錢,鹽半錢,炒熟去鹽留茴香入藥;一分用黑牽牛3錢同炒,去牽牛;一分用破故紙3錢同炒,留故紙入藥;一分用蘿卜子1錢同炒,去蘿卜子)。
【制法】上將楝子去核,同破故紙、茴香焙干為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釣腎氣,膀胱偏墜,痛不可忍者。
【用法用量】每服30丸,溫酒空心送下。
【摘錄】《袖珍》卷二引《澹寮》
看完了上面的介紹后,大家是否對金鈴子丸有一定的了解了呢。其實金鈴子丸本身是沒有什么害處的,但是因為每個人的體質(zhì)不同,有些人不適合服用,所以大家一定要在吃之前,咨詢醫(yī)生,問清楚后再食用。
金鈴散是什么大家知道嗎,其實它是一味中藥方劑,而且金鈴散的功效與作用是非常的大的,能夠治療很多種類型的疾病。那么我們一起來了解些金鈴散的相關知識吧。
【處方】金鈴子1兩(取肉微炒),馬藺花(炒黃)半兩,茴香(炒黃)半兩,蒔蘿半兩。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小兒陰核偏腫,疼痛往來。
【用法用量】每服1錢,乳食前煎木瓜湯調(diào)下。
【摘錄】《楊氏家藏方》卷十九
【處方】川楝(去核)、小茴(炒)、故紙、桂心1錢,木香5分(研)。
【功能主治】產(chǎn)后寒氣客于子門,小腹疼痛。
【用法用量】加姜煎,沖木香末服。
【摘錄】《醫(yī)鈔類編》卷十七
【處方】青橘(去白)、蓬莪術(炮)、陳皮(去白)、茴香、荊三棱、甘草(炙)、川楝子(去皮核,用肉)各等分。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下涎寬氣。主小兒驚疝及五般疝氣,陰腫。
【用法用量】每服半錢,水1小盞,煎至半盞,入鹽少許溫服。
【摘錄】《幼幼新書》卷三十一引《惠眼觀證》
【處方】金鈴子1兩(煨,去核),縮砂仁7錢半(去殼),蓽澄茄5錢,木香5錢。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疝痛作痛時,先曲腰啼哭,眼中無淚,腳冷唇干,額上多汗;或外腎釣上,陰囊偏大。
【用法用量】每服1錢,大者2錢,鹽湯或好酒。
【摘錄】《得效》卷十二
【處方】金鈴40個,茴香、京三棱、荗、枳殼、橘皮、百部1分,木香半分。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一切冷氣,小腸元臟膀胱氣痛,脾元積冷;及婦人血制氣攻疰,心腹疼痛,嘔逆脹滿,臍腹絞痛,煩悶喘急。
【用法用量】每服1大錢,炒姜鹽湯酒調(diào)下。亦可作丸。
【摘錄】《雞峰》卷二十
【別名】川楝茴香散
【處方】大川楝子30個(湯浸,去薄皮,每個作6-7片),巴豆30粒(去皮膜,每粒作3段,夾炒,候巴豆色焦去巴)。
【制法】上以舶上茴香與川楝子等秤,并木香1分,為末。
【功能主治】膀胱小腸氣,外腎腫痛。
【用法用量】川楝茴香散(《普濟方》卷二四七)。
【摘錄】《直指》卷十八
【處方】金鈴子(炮,去皮棱)1兩,蓬莪術(炮)1兩,茴香半兩,木香(炮)半兩,荊三棱(炮)半兩。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小兒心痛。
【用法用量】每服1錢半,用熱酒調(diào)下。
【摘錄】《幼幼新書》卷二十一引茅先生方
【處方】金鈴子肉6錢,三棱(炮,銼)2錢半,莪術(醋炙,銼)2錢半,青皮(去白)2錢半,陳皮(去白)2錢半,赤茯苓(去皮)半兩,茴香半兩,南木香2錢,甘草4錢(炙),檳榔3錢,枳殼(水浸潤,去殼,銼片,麥麩炒微黃)3錢,鉤藤(和鉤)3錢。
【制法】上除檳榔、木香不過火外,余10味銼,焙,仍同木香、檳榔為末。
【功能主治】疝氣腹痛,投諸藥后愈而復作者。小兒陰囊腫痛而引縮入腹,腰曲腹痛,冷汗自出,名曰內(nèi)吊。
【用法用量】每服半錢至1錢,仍用炒茴香煎無灰酒空心調(diào)服。不飲酒者,煎炒茴香湯調(diào)下。
【摘錄】《活幼心書》卷下
看了上面對于金鈴散這種中醫(yī)方劑的簡單介紹,大家是否對它有所了解呢?其實方劑的種類還有很多,一些新的方劑也正在被創(chuàng)造出來,我們期待它的更好的發(fā)展。
白鈴子是非常有營養(yǎng)的珍貴藥材,經(jīng)常吃白鈴子是可以起到非常好的功效和作用的,那么我們應該如何食用白鈴子呢,食用白鈴子對于我們的身體具體能夠起到怎樣的好處呢,我們需要懂得一些白鈴子的專業(yè)知識才能回答這些問題。
【別名】一面鑼、小一面鑼
【來源】藥材基源:為蘭科植物芋蘭的塊莖。
【原形態(tài)】芋蘭,多年生小草本。塊工莖近球形,直徑約13mm。葉1片,花凋后長出,心狀卵形,長2.5-3.5cm,寬2.5-4.5cm,邊緣波狀淺裂,有約20條在兩面突起的葉脈;具長柄。花葶纖細,下部具3枚鱗片;花序有3-4朵;花梗短,基部的小苞片線形;花綠黃色;萼片與花瓣近等長,線狀披針形,長14-16mm;唇具柔毛,上部3裂,側(cè)裂片直立,先端截平,中裂片長圓形,先端微凹。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2000-2300m的林下。
【性味】味甘;苦;性涼
【功能主治】清熱利濕;止血。主淋證;白濁;白帶;崩漏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9-15g。
【摘錄】《中華本草》
上文我們介紹了什么是白鈴子,我們知道白鈴子不但可以用來治療疾病而且還有很好的保健功效,所以我們要善于利用白鈴子來為我們的健康護航。
我們知道中藥方劑有很多的分類,而不同的方劑功效作用也不一樣,那么你知道金鈴丸有哪些功效與作用嗎?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處方】牽牛子(炒)、青皮(去白)、良姜各等分,川楝子半兩,舶上茴香半兩,玄胡索1兩。
【制法】上為末,生姜自然汁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朱砂為衣。
【功能主治】小腸氣。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燒綿為灰浸酒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中藏經(jīng)》
【處方】金鈴子肉5兩,茴香(炒)3兩,馬藺花(炒)3兩,菟絲子(酒浸,曬干,用紙條子同碾)3兩,海蛤3兩,破故紙(炒香)3兩,海帶(凈洗)3兩,木香1兩,丁香1兩。
【制法】上為細末,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膀胱腫硬,牽引疼痛;及小腸氣,陰囊腫,毛間水出。
【用法用量】每服20-30丸,空心、食前以溫酒鹽湯送下。
【摘錄】《本事》卷三
上面介紹了金鈴丸是怎樣制作出來的,飲用金鈴丸可以幫助我們治療一些方面的問題。但是想要體會到方劑帶來的好處或是功效,只有去食用它們才知道哦。大家有沒有興趣試一試呢。
我們都知道金鈴黃柏散是一種中藥方劑,但大家是否知道服用金鈴黃柏散其實也是有很多講究的,如果服用方法不對的話,是不能讓這種方劑發(fā)揮出最大的功效的,下面就為大家介紹一下。
【處方】金鈴子(去核)3錢,黃柏3錢,車前3錢,茯苓3錢,澤瀉1錢許,川萆薢5錢,玄胡2錢,山楂2錢,青皮1錢許,橘核(炒,研)5錢。
【功能主治】清熱祛濕。主諸疝病屬濕熱者。
【用法用量】
【各家論述】金鈴子導小腸膀胱濕熱疝氣要藥;黃柏苦寒除濕熱;車前、茯苓、澤瀉利水滲濕熱;川萆薢同熱藥祛寒濕,同涼藥去濕熱;玄胡、山楂行瘀血;青皮疏肝氣;橘核苦平下氣,最止疝痛。此苦寒清熱祛濕之劑,合丹溪治疝法也。
【摘錄】《顧松園醫(yī)鏡》卷十三
方劑是按照中醫(yī)理論為某一種或幾種病癥專門研制的。大家在服用前一定要對其有所了解。
鈍齒鈴子香是我們常見的一種中藥,鈍齒鈴子香可以用來藥用也可以用來食用,而且鈍齒鈴子香的功效和作用是相當全面的,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吧。
【來源】藥材基源:為唇科植物鈍齒鈴子香的帶根全草。
【原形態(tài)】鈍齒鈴子香,小灌木,高1-2m。莖密被短柔毛,多分枝。單葉對生;葉柄長1.5-2cm,被短柔毛;葉片卵圓形,長可達8cm,寬達5cm,先端近漸尖,基部心形,兩面被短柔毛,邊緣具細圓鋸齒。聚傘花序;苞片葉狀至線形;花萼鐘狀,萼齒5,寬三角形,無尖突;花冠黃色;外被微柔毛;,內(nèi)面無毛;花冠下唇中裂片具微波狀齒至牙齒;花柱略伸出于藥外,子房無毛。成熟小堅果黑褐色,卵狀橢圓形,連翅長約1cm,花期9-10月,果期10-11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800-2500m的河谷地區(qū)干旱灌叢中。
【性味】味辛;性溫
【功能主治】疏風;散寒;通絡。主風寒感冒;風寒濕痹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0-20g。
【摘錄】《中華本草》
上文我們介紹了什么是鈍齒鈴子香,我們知道鈍齒鈴子香有非常全面的功效和作用,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使用鈍齒鈴子香作為一種調(diào)理身體的手段 。
說起浙江鈴子香,很多人都知道它是一種中藥材,那么你對浙江鈴子香的功效和作用了解嗎?它又該怎么吃呢?現(xiàn)在我們就來了解一下。
【英文名】all-grass of Chekiang Chelonopsis
【別名】鈴子三七
【來源】藥材基源:為唇形科植物浙江鈴子香的根或全草。
【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植物,高約60cm。具根莖;莖直立,四棱形,多少具硬毛。葉對生;葉柄長0.4-3cm;葉片披針形,長3-15cm,寬1.5-4.5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漸狹成長柄,上面面脈上有具節(jié)的細平伏毛,其余部分疏生硬毛,下面脈上疏生具節(jié)細平伏毛,弧狀網(wǎng)結(jié)顯著,網(wǎng)狀細脈稀疏,邊緣具銳淺鋸齒。聚傘花序二歧,腋生,具3-5花;小苞片2,披針形,比花梗長;花萼鐘狀,長8-10mm,花后囊狀增大,長達2cm,具4-5個不等大而鈍的三角形齒,外面疏生具節(jié)平伏毛,后變無毛;花冠二辱形,鮮紫色,長3-4cm,上唇全緣,下唇3裂,中裂往較大;雄蕊4,前對較長,花絲具微柔毛,花藥2室明顯叉開,前方具須毛;子房4裂,柱頭2淺裂。小堅果長圓形,具長約1cm的翅。花期8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坡、林緣草叢中稍陰濕處。
【性味】味辛;性溫
【功能主治】散風寒;通經(jīng)絡;消積。主風寒感冒;咳嗽;筋骨酸痛;食積腹脹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服,9-15g。
【各家論述】《安徽中藥志》:用于外感風寒,食積,筋骨酸痛。
【摘錄】《中華本草》
以上就是對中藥浙江鈴子香的功效與作用的一些介紹,浙江鈴子香對人體的疾病有著很好的幫助,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們應該根據(jù)個人的體質(zhì)情況對癥用藥,避免胡亂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