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米的功效與作用 黃米美容養(yǎng)顏養(yǎng)胃補脾
冬季補脾養(yǎng)生粥。
飲食貴在節(jié),讀書貴在精,鍛煉貴在恒,節(jié)飲食養(yǎng)胃,多讀書養(yǎng)膽,喜運動延生!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更好注重養(yǎng)生,養(yǎng)生已經(jīng)不再是養(yǎng)身,同時也是養(yǎng)心。進行中醫(yī)養(yǎng)生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經(jīng)過搜索和整理,小編為大家呈現(xiàn)“黃米的功效與作用 黃米美容養(yǎng)顏養(yǎng)胃補脾”,希望能為您提供更多的參考。
黃米的功效與作用有哪些?相信大家還是個疑問。相信這是很多人都想知道的問題。黃米外形長得很好看,黃米是養(yǎng)生食療之物。黃米不僅做法多樣,味道也十分可口。話說回來,黃米的功效與作用也是十分令人欣喜的,黃米的營養(yǎng)價值,黃米怎么做好吃。
黃米的功效與作用
黃米中含有豐富的營養(yǎng)成分,維生素B族、鋅、錳、銅等,都是人體十分稀缺的營養(yǎng)元素。因此有常吃黃米,可防治百病的說法。
黃米的功效與作用主要有
1、潤腸通便:黃米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及膳食纖維,能夠促進腸胃的蠕動和消化,有效防治便秘。
2、美容養(yǎng)顏:黃米中含有的B組維生素及維生素E,是美容養(yǎng)顏不可缺少的。
3、名目安神:黃米中含有的胡蘿卜素及一些成分,有安神名目的功效。
4、養(yǎng)胃補脾:黃米與其他五谷雜糧一樣,都有養(yǎng)胃補脾的作用,有脾胃虛弱者可多食用。
5、可治療毒熱、凍瘡等病癥,還能防治消化不良,是調(diào)養(yǎng)身體的不二選擇。
黃米怎么做好吃
黃米可以煮飯、熬粥,這在北方尤其多見。還可將黃米磨成黃米面,做炸糕、驢打滾兒。炸糕是北方人在節(jié)日或婚禮時必備佳品,驢打滾兒是北京十分有名的一種小吃。另外,黃米還可用來釀酒。
在黃米的諸多做法中,尤其黃米粥和黃米糕最受歡迎。下面我們就來說這兩種黃米的做法。
1、黃米粥
雖然可與黃米搭配的食材有很多,但做法都差不多,都是先將黃米淘洗干凈,浸泡片刻,然后與普通的米粥熬制過程一樣,放入粥鍋中,加適量水熬制即可。
2、黃米糕
黃米糕分蒸糕和油炸糕,蒸糕即將黃米磨成黃米面,混入少許水,蒸熟即可。油炸糕則比蒸糕多了一些步驟:在將黃米面蒸熟之后,還需要分成若干個小團,可適當包一些陷,壓扁后放入油鍋中炸至兩面金黃。
黃米與小米的區(qū)別
黃米是去了殼的黍米,小米是去了殼的粟米,這是黃米與小米最大的不同。
黃米與小米雖然都是淺黃色,但是黃米的米粒比小米的大一些,并且黃米具有粘性,煮熟之后會很黏。而小米沒有。
雖同樣產(chǎn)于北方,但是黃米的做法遠遠比小米要高的多,除了煮粥之外,還可用來做成糕食用,有些地方還會拿它待客。
在北方人眼里,黃米的營養(yǎng)價值都小米要高得多,因此還會將黃米當成主食。
黃米的適宜人群
一般健康的人群都可食用黃米。
黃米尤其適合體弱多病的人群,對于大病初愈的人而言,多吃黃米有利于身體各項機能的快速恢復。
養(yǎng)生陰虛體質(zhì)的人群應該多吃黃米,可補虛損,讓身體更健康。
因黃米具有安神作用,經(jīng)常失眠的人可以多吃。
有便秘者、消化不良者、脾胃虛弱、凍瘡、毒熱的患者多吃可緩解癥狀。
需要注意的是,身體燥熱的人群不能吃黃米,否則會加重病情。
結語:黃米有些人還是比較了解的,因為有的人早上買早飯的就會買黃米粥,營養(yǎng)非常高,黃米與其他五谷雜糧一樣,都有養(yǎng)胃補脾的作用,有脾胃虛弱者可多食用。所以多吃黃米粥是有好處的。
擴展閱讀
補脾丸怎么吃?想必不少人對補脾丸的功效與作用都有所耳聞,但是如何用補脾丸來治愈疾病卻是不太清楚的。今天就帶著大家看看它是如何結合養(yǎng)生。
【別名】縮脾丸(《景岳全書》卷五十八)。
【處方】白術 赤石脂 肉豆蔻(面裹,煨)川厚樸(去粗皮,姜汁涂炙)川白姜(炮)各30克 蓽茇(炒)神曲(炒)麥芽(炒)附子(炮,去皮、臍)各15克
【制法】上為細末,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溫脾祛寒,澀腸止瀉。主脾陽虛弱,滑泄不禁。
【用法用量】早、晚食前各服50丸,陳米飲送下。
【摘錄】《百一選方》卷六
【處方】白術(去蘆)300克(分四份:一肉蔻,二五味子,三故紙,四吳茱萸各60克拌炒,去四味,只用白術)蓮肉(去心,炒)人參各30克 甘草 白芍(炒)各15克 木香(煨)12克 山藥(炒)陳皮各21克 干姜(炒)9克
【制法】上為細末,煮粥加炒神曲末打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溫中理氣,健脾止瀉。主腸胃虛寒,滑泄不禁,日夜無度。
【用法用量】每服100丸,空腹時用淡姜湯送下。
【摘錄】《壽世保元》卷三
【處方】人參1兩,白術1兩,茯苓1兩,炙粉草1兩,白芍(酒炒)1兩,黃耆(蜜炙)1兩,陳皮1兩,當歸身1兩,山藥1兩,蓮肉1兩,神曲5錢,肉桂2錢5分。
【制法】上為末,荷葉水煮粳米糊丸,如麻子大。
【功能主治】小兒脾虛。
【用法用量】米飲送下。
【摘錄】《幼科發(fā)揮》卷三
【處方】白術半兩,白芍藥2錢。
【制法】上為細末,飯為丸。
【功能主治】脾虛泄瀉。
【用法用量】口服。
【摘錄】《醫(yī)學綱目》卷二十三引丹溪方
【處方】破故紙3兩(用薏苡仁炒,去苡仁不用),白茯苓2兩5錢,肉果4兩(紙包,煨)(或加香椿根皮)。
【制法】上為末,加大棗半斤、生姜半斤,砂鍋內(nèi)煮熟,用棗肉為丸。
【功能主治】五更久泄不愈。
【用法用量】每服80丸,清晨棗湯送下。
【注意】忌生冷、魚腥、房事。
【摘錄】《證治寶鑒》卷八
【處方】白術半斤,蒼術3兩,茯苓3兩,陳皮3兩。
【制法】粥為丸。
【功能主治】傷食。
【用法用量】口服。
【摘錄】《丹溪心法》卷三
【處方】附子(炮)1兩,蜀椒(汗)1兩,桂心2兩,赤石脂2兩,黃連2兩,人參2兩,干姜2兩,茯苓2兩,大麥糵2兩,陳面(炒)2兩,石斛2兩,當歸2兩,鐘乳3兩(研)。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脾滑,胃虛弱,泄下不禁,飲食不消,雷鳴絞痛。
【用法用量】每服10丸,酒送下,日3次。稍稍加之。
【摘錄】《外臺》卷二十五引《集驗方》
【處方】肉豆蔻(炮,去殼,為末)1枚,龍骨(燒,研)1錢,乳香(研)1錢,蕪荑仁(炒,研)1錢,麝香(研)1錢。
【制法】上為末,軟飯為丸,如麻子大。
【功能主治】小兒冷痢,或下青白,或下瘀黑,或如凝脂。
【用法用量】每服5-7丸,陳米飲送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七八
【處方】丁香1兩,人參(去蘆頭)1兩,胡椒1兩,木香1兩,茴香1兩,肉桂(去粗皮)1兩,干姜(炮)1兩,附子(炮,去皮臍)1兩,縮砂仁1兩,神曲(炒)3分,大麥糵(炒)3分,木瓜3分,甘草(炒)3分,白術3分,烏梅肉(炒)3分。
【制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每1兩作11丸。
【功能主治】中焦不和,脾胃虛弱,心腹冷痛,泄利不時,不思飲食,嘔吐痰逆,面色痿黃,肌肉消瘦,怠惰嗜臥,噎塞不通。
【用法用量】每服1丸,細嚼,食前米飲送下。
【摘錄】《楊氏家藏方》卷六
【處方】厚樸(去皮)1兩(生姜1兩,同杵令爛,焙干),白術1兩,石脂1兩,肉豆蔻1兩,麥糵半兩,蓽茇半兩,訶子半兩,附子半兩,神曲半兩,干姜1兩。
【制法】上為細末,醋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久痢不止,體重羸瘦,腹中脹急,飲食不化,遇寒則極,脈弦而遲,此脾胃素弱,為風冷則谷不化而水勝,久久不止,成虛勞。
【用法用量】每服30丸,飲送下。未知,加至50丸。
【摘錄】《雞峰》卷十四
【處方】白術1兩,赤石脂1兩,肉豆蔻(面裹,煨)1兩,川厚樸1兩(去粗皮,姜汁涂炙),川白姜(炮)1兩,蓽茇(炒)半兩,神曲(炒)半兩,麥糵(炒)半兩,附子(炮,去皮臍)半兩。
【制法】上為細末,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滑泄。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景岳全書》引作“縮脾丸”。
【摘錄】《百一》卷六
看完上面這篇文章,現(xiàn)在大家知道補脾丸了吧。補脾丸的藥用價值也是很高的。
生病會給我們身體帶來巨大的危害,嚴重的可導致身體功能紊亂等問題,中藥方劑在一些疾病上有著非常好的效果,今天就來為大家介紹一下補脾飲。
【處方】白術、黃耆、茯苓、山藥、廣皮、當歸、熟地、人參、香附、補骨脂、炙甘草。
【功能主治】大補脾胃。主婦人脾胃虛,水谷減少,血無由生,始則經(jīng)來少而色淡,后則閉絕不通,飲食日減,面色萎黃,肌肉消瘦,漸至尫羸。
【各家論述】是方四君加黃耆、山藥、甘草以補脾,加香附、廣皮以運脾,加歸、地以補左尺,補骨脂以補右尺。胃旺則能納水谷,脾旺則能運水谷,血漸充足而經(jīng)自應時而至。
【摘錄】《陳素庵婦科補解》卷一
【處方】白術(炒)、茯苓、人參、厚樸(姜汁炒)、陳皮、木通、木瓜、青皮、木香、干姜、大腹皮、砂仁。
【功能主治】脾虛受濕,浮腫。
【用法用量】加生姜、大棗、燈心,水煎服。
【摘錄】《萬氏家抄方》卷五
【處方】人參、白術、半夏曲、蘿卜子、茯苓、砂仁、木香、陳皮、蒼術、神曲、車前子、大腹皮。
【功能主治】脾虛,肚腹膨脹,四肢面目浮腫。
【摘錄】《醫(yī)部全錄》卷四四○引《幼幼近編》
由上文可知補脾飲的原料是幾種我們生活中都不算陌生的中藥材,對某些疾病特別有效果,參照上面的功效和主治疾病,如果有需要的話,不妨試一試。
補脾散由于是由純天然的中藥材混合而成,而且沒有什么副作用,所以備受人們關注。那么到底補脾散的作用和功效都有哪些呢?為了讓您更加詳細的了解補脾散,在接下來的文章中就為您詳細的介紹一下。
【處方】麥芽(炒)90克 神曲(炒)60克 茴香(炒)草果(逐個用面裹煨熱)厚樸(制)干姜(炮)陳皮各30克 木香(生)15克 甘草(炙)15克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主脾陽不足,食積不消,大腸滑泄,腹痛腸鳴。
【用法用量】若脾泄瀉,用訶子湯入鹽調(diào)下6克;脾虛腸鳴,氣不和,瀉不止,用炒姜酒調(diào)下,常服,鹽湯點,空腹時服。
【摘錄】《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十一
【別名】補脾湯
【處方】人參(去蘆)1錢,白術1錢,白芍(酒炒)8分,茯苓8分,陳皮6分,川芎6分,黃耆(蜜炒)4分,當歸(酒炒)4分,甘草(炙)4分。
【制法】上銼。
【功能主治】小兒心脾虧損,弄舌。
【用法用量】補脾湯(《景岳全書》卷六十二引《醫(yī)門秘旨》)。
【摘錄】《壽世保元》卷八
【處方】干姜(炮)、制厚樸、草果仁、砂仁、神曲(炒)、麥糵(炒)、凈陳皮、良姜(炒)、甘草(炒)各等分。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飲啖生冷果菜,寒留中焦,心脾冷痛,霍亂吐利。
【用法用量】每服3錢,熱鹽湯調(diào)下,不拘時候。
【摘錄】《永類鈐方》卷十二
【處方】人參1錢,白礬1錢,天花粉1兩5錢,枳殼5分。
【制法】上為末。水1鐘,白蘿卜1個,切碎,煮令水半鐘,去蘿卜,量湯多少,下藥揉和,又入銅勺或瓷罐內(nèi),再滾一滾,入蜜2匙,即取出。
【功能主治】一切咳嗽。
【用法用量】待咳嗽一聲,吃1匙??杉涌疃?錢。
【摘錄】《攝生眾妙方》卷六
【處方】黃耆2錢,當歸2錢,白術2錢,棗仁1錢,遠志肉1錢,茯神1錢,人參1錢,砂仁8分,甘草8分,芡實1錢半,川芎1錢半。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婦人血虧經(jīng)閉。
【用法用量】每服3錢,沸水調(diào)服。
【摘錄】《一盤珠》卷六
【處方】肉豆蔻1兩,肉桂1兩,白術1兩,訶子1兩,人參1兩,附子1兩,白茯苓1兩,厚樸1兩,干姜半兩,丁香半兩,沉香半兩,甘草半兩,藿香葉半兩。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脾胃虛冷,不思飲食,心胸滿悶,多倦乏力,肌膚羸瘦。
【用法用量】每服3錢,水1盞,加生姜5片,大棗2個,同煎至7分,去滓,食前溫服。
【摘錄】《雞峰》卷十二
【處方】洋參1兩半,茯神2兩,淮山藥2兩,于術1兩半,蒼術1兩,厚樸1兩,當歸2兩,棗仁1兩,白芍1兩,神曲2兩,麥芽2兩,木香1兩,草果5分,蓮子2兩,砂仁7分,肉桂5分,甘草1兩。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脾虛不欲食飯。
【用法用量】每服1匙,滾水送下,小兒減半。
【摘錄】《內(nèi)外科百病驗方大全》
【處方】麥糵(炒)3兩,神曲(炒)2兩,茴香(炒)1兩,草果(逐個用面裹,煨熟)1兩,厚樸(制)1兩,干姜(炮)1兩,陳皮1兩,木香(生)半兩,甘草(炙)半兩。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脾泄不止,食積不消,癥瘕塊結,大腸滑泄,臟毒下利,腹痛腸鳴。
【用法用量】脾泄瀉,訶子湯入鹽,調(diào)下2錢;脾虛,腸鳴,氣不和,瀉不止,炒姜酒調(diào)下;常服鹽湯點,空心食前服。
【摘錄】《三因》卷十一
【處方】木香半兩,草豆蔻(白面裹,慢火煨令焦,去皮并面)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茴香子(炒)1兩,厚樸(去粗皮,生姜汁炙)1兩,干姜(炮)1兩,荊三棱(炮)1兩,陳曲(炒)2兩,大麥糵(炒)2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脾臟冷氣,腹內(nèi)虛鳴泄瀉,食氣結塊,憎寒壯熱,日漸羸瘦。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食前炒生姜鹽湯調(diào)下。
【摘錄】《普濟方》卷二十一
通過上文介紹可知補脾散是由中藥材經(jīng)過一系列工藝制成的, 適合很多疾病的治療,而且由于 補脾散為純中藥制劑,對人體正常生理功能無不良影響,也無其它方面副作用,有需要的朋友不妨試一試。
說起補脾湯,可能對很多人來說有些陌生,只能猜出它是一種中藥方劑,對于補脾湯的作用等都不是很清楚,接下來就帶大家來了解一下。
【處方】潞參4.5克 白術4.5克(土炒)云苓3克 白芍3克(炒)川芎15克(炒)歸身3克(土炒)蔻米1.5克(研)陳皮1.5克 炙耆3克 炙草1.5克 扁豆3克(炒)
【功能主治】主小兒久病,面黃肌瘦,頭發(fā)稀少。
【用法用量】加生姜1片,大棗1枚,水煎服。
【摘錄】《揣摩有得集》
【處方】茯神1錢半,茯苓1錢半,當歸1錢半,羊藿1錢半,蓮肉1錢半,川芎1錢半,白芍1錢半,陳皮1錢半,腹皮1錢半,熟地1錢,生地1錢,甘草8分,麥芽3錢。
【功能主治】酒瘋發(fā)狂。
【用法用量】生姜、大棗為引。
【摘錄】《點點經(jīng)》卷二
【處方】人參1兩,茯苓1兩,草果(去皮)1兩,干姜(炮)1兩,麥糵(炒)1兩半,甘草(炙)1兩半,厚樸(去皮,姜制,炒)3分,橘皮3分,白術3分。
【制法】上銼散。
【功能主治】脾虛寒病,泄瀉腹?jié)M,氣逆嘔吐,心煩不得臥,腸鳴虛脹,飲食不消,勞倦虛羸,喜噫,四肢逆冷,多臥不起,情意不樂。
【用法用量】每服4錢,水1盞半,煎7分,去滓,食前服。
【摘錄】《三因》卷八
【處方】人參2錢,焦術3錢,黃耆1錢,茯苓1錢半,橘紅1錢半,砂仁8分,炙草5分,姜、棗、枇杷葉(去毛,炙)。
【功能主治】噎膈。
【用法用量】方中姜、棗、枇杷葉用量原缺。
【摘錄】《醫(yī)學集成》卷二
【別名】補脾快斑湯
【處方】人參、黃耆、防風、桂少許,防己、甘草。
【功能主治】痘癥胃弱,手足起不透者。
【用法用量】補脾快斑湯(《痘疹全書》卷上)。
【摘錄】《萬氏家抄方》卷六
【處方】禹余糧(煅,醋淬,研入)2兩,大麻仁(研)2兩,干姜(炮)2兩,白術2兩,甘草(炙)2兩,桑根白皮(銼)3兩,人參3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脾氣不足,腹脹食欲嘔,口舌干澀,四肢無力,喜怒不常,不欲見人,心煩多忘,咽喉閉塞,面黃。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加大棗2枚(擘破),煎至7分,去滓,空心頓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四十六
【處方】厚樸(去粗皮,生姜汁炙透)1兩,桂(去粗皮)1兩,訶黎勒(煨,去核)1兩,當歸(切,焙)半兩,人參半兩,丁香半兩,白術半兩,白豆蔻(去皮)半兩,高良姜半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兩,吳茱萸(湯浸7次,焙干,炒)1分。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脾氣不足,心腹脹痛,食則欲嘔,四肢少力。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加生姜3片(切)、大棗2枚(擘破),同煎至6分,去滓,食前溫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四十四
【處方】麻子仁3合,禹余糧2兩,桑根白皮1斤,大棗100枚(擘),黃連3兩,干姜3兩,白術3兩,甘草(炙)3兩。
【功能主治】不欲食,留腹中,或上或下,煩悶,得食輒嘔欲吐,已即脹滿不消,噫腥臭,發(fā)熱,四肢腫而苦下身重,不能自勝。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1斗,煮取半,去滓,得2升9合,每日1服,3日令盡。
【摘錄】《千金翼》卷十五
【處方】條參1錢半,白術1錢半,當歸1錢半,扁豆1錢半,陳皮1錢半,澤瀉1錢半,六曲1錢半,訶子1錢半,青鹽1錢半,云苓2錢,甘葛2錢,甘草3分。
【功能主治】酒后傷脾,小便濁紅濁白,陰囊作癢作痛,面黃氣短。
【用法用量】黑棗3枚為引。
【摘錄】《點點經(jīng)》卷一
以上就是本文為大家介紹的關于補脾湯的一些小常識,希望大家可以在平時生活中運用起來,也不要忘了分享給朋友哦。
大家想養(yǎng)生的話不妨通過一些中藥方劑來調(diào)節(jié),這樣既可以維持身心的健康,同時,又不會對身體產(chǎn)生不良的影響。那么今天就來看一看補脾神曲丸到底有哪些功效吧。
【別名】補脾丸
【處方】神曲1兩(炮微黃),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訶黎勒2兩(煨,用皮),厚樸2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蓽茇1兩,丁香半兩,白豆蔻1兩(去皮),白術1兩,人參1兩(去蘆頭),蓽澄茄半兩,沉香半兩,陳橘皮3分(湯浸,去白瓤,微炒)。
【制法】上為末,酒煮棗肉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脾虛,心腹脹滿,食少無力。
【用法用量】補脾丸(《醫(yī)方類聚》卷十引《神巧萬全方》)。
【摘錄】《圣惠》卷五
以上就是向大家介紹了關于補脾神曲丸的作用資料,希望對有需要的人有幫助。補脾神曲丸的作用是比較多的,只有多了解的它的人才可以將它的作用發(fā)揮出來,所以說在生活中應該要多去認識一些疾病和藥材,這樣對自己是挺有幫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