枇杷葉的功效與作用 治療咳嗽嘔吐很有效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鄙钪?,人們越來越關注養(yǎng)生方面的話題,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我們需要掌握相關養(yǎng)生知識。養(yǎng)生達人是如何進行中醫(yī)養(yǎng)生的呢?下面的內容是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枇杷葉的功效與作用 治療咳嗽嘔吐很有效,僅供您在養(yǎng)生參考。
人們通常只關注味道甜美的枇杷,很少會注意到其貌不揚的枇杷葉,所以大家都不知道枇杷葉的功效與作用。其實枇杷葉的功效有很多,比如止咳、止嘔,不同的藥材配合枇杷葉煮水就會有不同的療效。
枇杷葉用于肺熱咳嗽,風熱咳嗽,肺虛久嗽。枇杷葉味苦性寒,具有降氣清肺止咳之功,用治肺熱咳嗽。
常用配方
1.治咳嗽,喉中有痰聲
枇杷葉五錢,川貝半錢,叭旦杏仁二錢,陳皮二錢。為末,每服一二錢,開水送下。(《滇南本草》)
2.治肺熱咳嗽
枇杷葉9g,桑白皮12g,黃芩6g,水煎服?;蛎壑髓凌巳~12g,蜜炙桑白皮15g,水煎服。(《陜西中草藥》)
3.治風熱咳嗽
枇杷葉、苦杏仁、桑白皮、菊花、牛蒡子各9g。煎服。(《安徽中草藥》)
4.治肺風咳逆
干枇杷葉30g,芫荽菜、前胡各15~18g,艾葉5片。水煎,沖紅糖,早晚頓服。(《天目山藥用植物志》)
5.治肺燥咳嗽
干枇杷葉(去毛)9g,干桑葉9g,茅根15g,水煎服。(《廣西民間常用中草藥手冊》)
6.治婦人患肺熱久嗽,身如火炙,肌瘦,將成肺癆
用枇杷葉、木通、款冬花、紫菀、杏仁、桑白皮各等分,大黃減半。各如常制,治訖同為末,蜜丸,如櫻桃大。食后、夜臥各含化一丸。(《本草衍義》)
7.治肺氣抑逆,痰滯成咳,咳聲連發(fā)、努氣不轉、痰逆不出(俗名頓嗆)
用枇杷葉(姜炙)、前胡、防風、薄荷、杏仁、桑皮、瓜蔞仁、桔梗各一錢五分,甘草、升麻各七分。水煎服。(《方脈正宗》)
8.治百日咳
枇杷葉15g,桑白皮15g,地骨皮9g,甘草3g。水煎服。(江西《草藥手冊》)
9.治慢性支氣管炎,咳嗽氣喘痰多
枇杷葉、冬桑葉、車前草、天漿殼、天花粉。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藥》)
10.治嘔吐
①枇杷葉2片,柿蒂5個,菖蒲6g,桂竹青(桂皮刮下的第二層皮)一把。煎服。(江西《草藥手冊》)
②枇杷葉15g,鮮竹茹15g,灶心土60g。水煎服。(《恩施中草藥手冊》)
11.治老幼暴吐,服藥不止者
枇杷葉(凈刷去葉后毛,銼碎)二兩重,半夏((口父)咀,凈者)四兩重。上件用生姜四兩重,切作綠豆大,拌勻,釀一宿,慢火炒令微焦色,以皮紙盛于地上候冷,每服二兩,水一盞,煎七分,去渣,空心少與,緩投,可入諸藥內同煎服亦效。(《活幼心書》至圣散)
12.治小兒吐乳不定
枇杷葉一分(拭去毛,微炎黃0),母丁香一分。上件藥,搗,細羅,為散,乳頭上涂一字,令兒砸便止。(《圣惠方》枇杷葉散)
13.治溫病有熱,飲水暴冷啘
枇杷葉(拭去毛)、茅根各半升。上二味切,以水四升,煮取二升,稍稍飲之,啘止則停。(《古今錄驗方》枇杷葉飲子)
14.治熱病煩渴、飲水過多,時有嘔逆方
枇杷葉二兩(拭去毛,炙徽黃),茅根一兩(銼),葛根一兩(銼)。上件藥,搗篩為散,以水三大盞,煎至一盞半,去滓,不計時候,分溫三服。(《圣惠方》)
15.治五噎
枇杷葉一兩(拭去毛,炙微黃),陳橘皮一兩(湯浸,去白瓤,焙),生姜半兩。上件藥,都以水二盞半,煎至一盞半,去滓,不計時候,分溫三服。(《圣惠方》治五噎立效方)
16.治霍亂吐利不止
枇杷葉(拭去毛,炙)、桂(去粗皮)、厚樸〔去粗皮,姜汁炙)、陳橘皮(去白,焙)各半兩。上四味,搗羅為粗末。每服二錢匕,水一盞,入生要三片,煎至六分,去滓熱服,不汁時候。(《圣濟總錄》正胃湯)
結語:其實枇杷葉還遠遠不止這些功效,它還有抗菌的作用,還能治療慢性腎炎、膀胱炎等疾病。最后提醒各位朋友,下次購買或采摘枇杷的時候,記得千萬不要將枇杷葉當成垃圾扔掉哦。
ys630.COm精選閱讀
中藥方劑是種好東西,大自然界中的藥材經(jīng)過泡制等工序后都會變成養(yǎng)生的好利器,枇杷葉膏也是其中之一。那么你知道枇杷葉膏的功效與作用是什么嗎?
【來源】為枇杷葉經(jīng)加工制成的煎膏。
【性狀】為黑褐色稠厚的半流體;味甜、微澀。
【炮制】取枇杷葉,加水煎煮三次,合并煎液,濾過,濾液濃縮成相對密度為1.21~1.25(80℃)的清膏。每100g清膏加煉蜜200g或蔗糖200g,加熱溶化,混勻,濃縮至規(guī)定的相對密度,即得。
【功能主治】清肺潤燥,止咳化痰。用于肺熱燥咳,痰少咽干。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9~15g,一日2次。
【貯藏】密封,置陰涼處。
【摘錄】《中國藥典》
【別名】枇杷膏
【處方】鮮枇杷葉(去毛)5斤,川貝5兩,蓮子(去心)10兩,麥冬10兩,紅棗10兩,天冬5兩,生地10兩,玄參(去節(jié))10兩。
【制法】熬汁去滓,將汁煉至滴毛頭紙上,背面不陰為標準,收清膏,每清膏1斤兌蜜2斤,收膏裝瓶。
【功能主治】清熱,化痰,止嗽。主虛熱咳嗽,氣逆喘促,咽腫聲啞,口燥舌干,痰中帶血。
【用法用量】每服1兩,開水沖下。
【摘錄】《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天津方)
【別名】枇杷膏
【處方】鮮枇杷葉不拘多少(刷去毛)。
【功能主治】止咳,潤肺。清熱。主肺熱久嗽、頓嗽。干嘔氣逆,咽痛聲啞,及痰中帶血。
【用法用量】枇杷膏(《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南京方])。
【摘錄】《中國醫(yī)學大辭典》
【別名】枇杷膏
【處方】枇杷葉100斤。
【制法】將枇杷葉洗凈入鍋,加水十倍,煮8小時,去葉取汁,濾清去腳,以絲棉篩濾入鍋內,加白蜜40斤,煉熟濾過,收膏,約成膏38斤。
【功能主治】潤肺止咳。主新久咳嗽,痰粘氣逆。
【用法用量】枇杷膏(《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
【摘錄】《中藥成方配本》
對于枇杷葉膏等很多中藥方劑來說,如果改變各個中藥材的數(shù)量,配比或是制作方法等,都將會得出不同的效果,所以我們要嚴格按照醫(yī)師的叮囑服用,不要擅自更改。
由于現(xiàn)代人的飲食習慣有很大的變化,疾病的發(fā)生也越來越頻繁,帶來的影響非常不好,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大家的免疫力抵抗疾病呢?其實除了防治各種病外,還可以通過飲食進行調理,中醫(yī)給大家推薦了一款食療方劑枇杷葉散,一起來看看吧。
【處方】枇杷葉(去毛.炙)、厚樸(姜制)、陳皮、丁香,各半兩。白茅根、麥門冬(去心)、干木瓜、甘草(炙),各一兩。香薷,七錢半。
【炮制】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治中暑伏熱,煩渴引飲,嘔噦惡心,頭目昏眩。
【用法用量】每服二錢,生姜湯或冷水調下,不拘時服。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處方】枇杷葉(去毛.炙)、陳皮(湯去瓤.焙)、丁香,各半兩。厚樸(去皮.涂姜汁炙)四兩,白茅根、麥門冬(去心.焙)、干木瓜、甘草(炙),各一兩。香薷三分。
【炮制】上件藥搗、羅為末。
【功能主治】治冒暑伏熱,引飲過多,脾胃傷冷,飲食不化,胸膈痞悶,嘔噦惡心,頭目昏眩,口干煩渴,肢體困倦,全不思食,或陰陽不和,致成霍亂,吐利轉筋,煩躁引飲。
【用法用量】每服二錢,水一盞,入生姜二片,煎至七分,去滓,溫服,溫水調下亦得。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處方】枇杷葉(去毛,炙)陳皮(湯,去瓤,焙)丁香各15克 厚樸(去皮,涂姜汁炙)120克 白茅根 麥門冬(去心,焙)干木瓜 甘草(炙)各30克 香薷23克
【制法】上藥搗羅為末。
【功能主治】治冒暑伏熱,引飲過多,脾胃傷冷,飲食不化,胸膈痞悶,嘔噦惡心,頭目昏眩,口于煩渴,肢體困倦.全不思食,或陰陽不和致成霍亂,吐利轉筋,煩躁引飲。
【用法用量】每服6克,用水250毫升,入生姜2片,煎至180毫升,去滓溫服,溫水調下亦得;如煩躁,用新汲水調下,不計時候。小兒三歲以下,可服1.5克。
【摘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二
【處方】枇杷葉1分(拭去毛,炙微黃),川升麻半兩,人參半兩(去蘆頭),茅根1兩(銼),竹茹3分,貝母半兩(煨微黃)。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小兒傷寒壯熱,咳嗽嘔吐。
【用法用量】每服1錢,以水1小盞,加大棗1個(擘),生姜少許,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八十四
【處方】枇杷葉1兩(拭去毛,炙微黃),前胡1兩(去蘆頭),桂心半兩,檳榔1兩,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人參2分(去蘆頭)。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反胃嘔噦不止,胸膈悶。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方出《圣惠》卷四十七,名見《普濟方》卷三十六
【處方】枇杷葉半兩(去毛,微炙),麥門冬3分(去心),厚樸半兩(去皴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干葛根3分(銼),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人參3分(去蘆頭),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產(chǎn)后傷寒,嘔噦不止,虛煩渴躁。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七十八
【處方】枇杷葉半兩(拭去毛,炙微黃),前胡1兩(去蘆頭),半夏3分(湯洗7遍去滑),人參3分(去蘆頭),大腹皮半兩(銼),桂心半兩,白茯苓1兩,白術1兩,陳橘皮3分(湯浸,去白瓤,焙),木香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消痰飲,順氣思食。主虛勞。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二十八
【處方】枇杷葉1兩(拭去毛,炙微黃),檳榔1兩,赤茯苓1兩,高良姜半兩,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前胡1兩(去蘆頭),細辛3分,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上氣嘔吐,心胸滿悶,痰滯,不能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5錢,以水1大盞,加生姜半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四十二
【別名】枇杷葉湯
【處方】枇杷葉1兩(拭去毛,炙微黃),枳殼1兩(麩炒微黃,去瓤),人參3分(去蘆頭),桂心3分,半夏半兩(湯洗7遍去滑),訶梨勒皮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赤茯苓2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風痰氣逆,不能食。
【用法用量】枇杷葉湯(《圣濟總錄》卷十七)。
【摘錄】《圣惠》卷二十
【處方】枇杷葉、苡仁、麥冬、橘紅各等分。
【功能主治】降肺氣。主勞嗽。
【摘錄】《不居集》上集卷十五
【處方】枇杷葉(去筋膜絲及毛衣)1兩,山梔子5錢。
【制法】上為極細末。
【功能主治】肺風并糟鼻。
【用法用量】每服2錢或3錢,食后好酒調下。
【摘錄】《增補內經(jīng)拾遺》卷四引《集驗方》
【處方】枇杷葉半兩(拭去毛,炙微黃),人參半兩(去蘆頭),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黃芩半兩,梔子仁半兩,石膏1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時氣頭痛壯熱,食即嘔逆。
【用法用量】每服5錢,以水1大盞,加生姜半分,大棗3個,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十五
【處方】枇杷葉3分(拭去毛,炙微黃),前胡1兩(去蘆頭),檳榔1兩,草豆蔻1兩(去皮),人參1兩(去蘆頭),厚樸1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傷寒后脾胃氣虛,食不消化,食即欲嘔。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5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十三
【處方】枇杷葉1兩(拭去毛,炙微黃),人參1兩(去蘆頭),檳榔1兩,半夏1兩(湯洗7遍去滑),桔梗1兩(去蘆頭),陳橘皮2兩(湯浸,去白瓤,焙)。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氣膈吐涎痰,食不消化,心腹痞滿雷鳴。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五十
【處方】枇杷葉1兩(拭去毛,炙微黃),人參1兩(去蘆頭),半夏1兩(湯洗7遍去滑),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白術1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痰飲,發(fā)即煩悶不安,兼吐痰水。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侯。
【摘錄】《圣惠》卷五十一
【處方】枇杷葉半兩,半夏半兩,麥門冬半兩,人參半兩,甘草半兩,訶子目1兩,藿香1兩,枳殼3分,陳皮3分(一方無大棗、訶子)。
【功能主治】妊娠心膈氣滯,嘔吐,不下飲食,神虛煩,四肢少力。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3錢,水1盞,加生姜3片,大棗1個,煎至7分,去滓溫服。
【摘錄】《普濟方》卷三四一
【處方】枇杷葉(炙,去毛)1錢,丁香1錢,白茅根1分,人參1分。
【制法】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小兒胃氣虛冷,噦逆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半錢或1錢匕,煎馬齒莧湯調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七六
【處方】枇杷葉半兩(拭去毛,炙微黃),藿香1兩,陳橘皮3分(湯浸,去白瓤,焙),半夏半兩(湯洗7遍去滑),麥門冬半兩(去心),訶梨勒1兩(煨,用皮),枳實3分(麩炒微黃),赤茯苓3分,甘草半兩(炙微赤,銼),人參半兩(去蘆頭)。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妊娠心膈氣滯,嘔逆不下飲食,心神虛煩,四肢少力。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大棗3個,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七十五
【處方】枇杷葉(炙去毛)1兩,人參1兩,茯苓1兩,白術1兩,羌活1兩,黃耆1兩,甘草(炙)半兩,半夏(湯洗去滑,切破,焙干)半兩。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涼心潤肺,消壅。主老人脾肺客熱,上焦滯痰。
【用法用量】每服2錢,水1盞,加生姜、薄荷,煎至7分,食后、臨臥溫服。
【摘錄】《養(yǎng)老奉親》
【處方】枇杷葉半兩(拭去毛,炙微黃),紅蘭花1兩,桂心半兩,當歸3分(銼,微炒),赤芍藥1分,人參3分(去蘆頭),蘆根3分(銼),白術1兩,枳殼半兩(麩炒微黃,去瓤)。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產(chǎn)后血氣壅滯,心煩嘔逆,不下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七十八
【處方】枇杷葉(去毛,陰干)1兩,山梔子半兩,百部2錢半,檳榔2錢半。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鼻疳赤爛。
【用法用量】每服3錢,兒小者2錢,更小1錢,白湯調下。
【摘錄】《準繩·幼科》卷八
【處方】枇杷葉(去毛,炙)半兩,陳皮(湯浸,去瓤,焙)半兩,丁香半兩,厚樸(去皮,涂姜汁炙)4兩,白茅根1兩,麥門冬(去心,焙)1兩,干木瓜1兩,甘草(炙)1兩,香薷3分。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冒暑伏熱,引飲過多,脾胃傷冷,飲食不化,胸膈痞悶,嘔噦惡心,頭目昏眩,口干煩渴,肢體困倦,全不思食,或陰陽不和,致成霍亂,吐利轉筋,煩躁引飲。暑毒攻心,嘔吐鮮血。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蘭臺規(guī)范》引作“枇杷散”。
【摘錄】《局方》卷二
【別名】枇杷葉湯
【處方】枇杷葉3分(拭去毛,炙微黃),麥門冬3分(去心),葛根3分(銼),人參3分(去蘆頭),赤茯苓半兩,甘草1分(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傷寒干嘔,煩渴不止。
【用法用量】枇杷葉湯(《圣濟總錄》卷二十五)。方中赤茯苓,《圣濟總錄》作“白茯苓”。
【摘錄】《圣惠》卷十一
【處方】枇杷葉1兩(拭去毛,炙微黃),木通半兩(銼),前胡半兩(去蘆頭),人參1兩(去蘆頭),麥門冬1兩(去心),麻仁半兩,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犀角屑半兩,赤茯苓3分。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脾胃氣壅痰滯,嘔噦,見食即吐。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五
【處方】枇杷葉1兩(拭去毛,炙微黃),半夏1兩(湯洗7遍去滑),前胡1兩(去蘆頭),赤茯苓1兩,草豆蔻半兩(去皮),人參1兩(去蘆頭),青橘皮(湯浸,去白瓤,焙),大腹皮半兩(銼),白術1兩,厚樸1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溫胃。主痰逆,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熱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五十一
【處方】枇杷葉3兩(拭去毛,炙微黃),前胡2兩半(去蘆頭),赤茯苓2兩,桂心3分,犀角屑1兩,檳榔1兩,桑根白皮3分(銼),赤芍藥1兩半,蘆根3分(銼)。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傷寒往來寒熱,胸脅氣滿,干嘔。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十一
【處方】枇杷葉1分(拭去毛,微炙黃),母丁香1分。
【制法】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小兒吐乳不定。
【用法用量】如吐者,乳頭上涂1字,令兒咂便止。
【摘錄】《圣惠》卷八十二
【處方】枇杷葉半兩(拭去毛,炙微黃),白術1兩,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木香半兩,大腹皮1兩(銼),半夏1兩(去蘆頭),赤茯苓1兩,人參1兩(去蘆頭),厚樸1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附子半兩(炮裂,去皮臍),枳殼3分(麩炒微黃,去瓤)。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傷寒已解,猶有風冷,痰滯胸膈,噎塞食飲,妨悶。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大棗3個,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十二
【別名】枇杷葉湯、香葛散
【處方】枇杷葉(拭去毛,炙令黃)1分,葛根(銼)1分,胡黃連1分,甘草(炙微赤,銼)1分,玄參1分,麥門冬半兩(去心,焙)。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小兒氣壅煩熱,渴不止,少欲乳食。
【用法用量】枇杷葉湯(《圣濟總錄》卷一六八)、香葛散(《普濟方》三八六)。
【摘錄】《圣惠》卷八十三
【處方】人參半兩,枇杷葉(去毛,以棗汁炙令黃)半兩,白術半兩,陳皮半兩,前胡半兩,藿香葉半兩,白茯苓半兩,桔梗1分,甘草1分,白豆蔻半兩,半夏曲半兩。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調適陰陽,和養(yǎng)脾胃。主食飲易傷,腹脅痞滿,口干多渴,常欲飲冷,四肢倦怠,大便不利。
【用法用量】每服2錢,水1盞,加生姜3片,大棗1個,同煎至6分,去滓,食前溫服。
【摘錄】《雞峰》卷十三
【處方】枇杷葉(去毛)1錢,人參(去蘆)1錢,茯苓(去皮)半兩,茅根2分,半夏3分(湯浸7次)。
【制法】上銼細。
【功能主治】定嘔吐,利膈。主翻胃嘔吐,霍亂。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醫(yī)學綱目》引作“枇杷散”、《準繩·類方》引作“枇杷葉飲”。
【各家論述】《本事方釋義》:枇杷葉氣味苦辛,入手太陰、足陽明,最能下氣,冬夏不凋,得天地四時之氣;人參氣味甘溫,入足陽明;茯苓氣味甘平淡滲,入足陽明;茅根氣味甘寒,入手太陰、足陽明,能除伏郁之熱;半夏氣味辛溫,入足陽明;使以生姜、檳榔末,取其辛通而能下行也。此嘔吐,中脘如痞,膈間之氣不利,苦辛之藥以下其氣,急以甘溫補中之品護持中土,則土旺而濁不侵犯矣。
【摘錄】《本事》卷四引龐老方
【處方】丁香3錢,干姜3錢,半夏(湯浸,洗)3錢,沉香3錢,枇杷葉(姜汁涂,炙)3錢,肉豆蔻3錢(面包煨),甘草5錢半(炙),白豆蔻仁(炒)6錢,陳皮6錢,縮砂仁(炒)6錢,茯神(去木)1兩,白術1兩,檳榔2錢半(煨),青皮4錢半,木香4錢。
【功能主治】調理脾胃,清膈下氣.去積滯,舒氣除痰,推陳納新。主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3錢,水1盞半,加生姜3片,棗子1個,煎至7分,不拘時候服。
【摘錄】《朱氏集驗方》卷四
【別名】枇杷葉煎
【處方】枇杷葉(去毛)、陳皮(去白)各等分。
【制法】上為粉末。
【功能主治】脾胃氣虛,嘔逆吐食。五噎。
【用法用量】枇杷葉煎(《醫(yī)統(tǒng)》卷二十七)。
【摘錄】《御藥院方》卷四
【處方】枇杷葉(去毛)3錢,生姜3錢,罌粟殼(去瓤蒂)3錢。
【制法】上銼細。
【功能主治】伏暑暴瀉。暑天有初感便瀉,或赤或白,小便不利,煩躁而嘔,用五苓散、六和湯未止;兼治暑毒。
【用法用量】用水2大盞,蜜1合,粟米百余粒,酒半合,同煎至1盞以下,溫服。
【摘錄】《普濟方》卷一一七引鮑氏方
通過本篇文章向大家介紹了關于枇杷葉散的知識,相信很多人看完之后對枇杷葉散的認識是很多的。我們對藥材的認識越多的話,在使用的時候才會更加清楚這個藥物有什么作用,這樣就不會怕使用錯誤的情況出現(xiàn)。
偏方對于很多人來說都是很熟悉的,平時生活中的許多食材都可以成為某種偏方的原料,大家或多或少的都會做幾個,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下枇杷葉粥是如何制作的。
枇杷葉粥
【來源】《老老恒言》
【原料】枇杷葉10~15克 粳米100克 冰糖適量
【制法】將枇杷葉用紗布包好放入砂鍋內,加水200克煎至100克,去渣入粳米、冰糖,再加水600克,煮成稀薄粥。
【用法】每日早晚溫熱服之,3~5天為一療程。
【功效】清肺化痰,止咳降氣。適用于急性氣管炎、大葉性肺炎、衄血以及胃熱嘔吐呃逆等癥。
看了上文的介紹,你是否覺得枇杷葉粥也是很容易做的呢?但說實話如果對枇杷葉粥的火候掌握的不好的話,它的作用是不能達到與理想中的一樣的。我們可以在食療養(yǎng)生的同時經(jīng)常鍛煉身體,這樣才是最健康的。
我們知道中藥方劑有很多的分類,而不同的方劑功效作用也不一樣,那么你知道枇杷葉湯有哪些功效與作用嗎?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處方】枇杷葉(炙,拭去毛)4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5兩,甘草3兩(炙,銼)。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噦逆不止,飲食不入。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普濟方》引作“枇杷葉散”。
【摘錄】《圣濟總錄》卷四十七
【別名】枇杷葉散
【處方】枇杷葉1兩(拭去毛盡,炙微黃),丁香半兩,人參(去蘆)半兩,甘草(炙)半兩,白茯苓半兩。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小兒一切吐逆、煩渴。
【用法用量】枇杷葉散(《普濟方》卷三九四)。
【摘錄】《衛(wèi)生總微》卷十
【處方】枇杷葉(拭去毛,炙黃)1兩,半夏(湯洗十遍,姜汁炒)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高良姜1兩,丁香1兩,甘草(炙)1兩,檳榔(銼)1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妊娠嘔逆,不下食,心腹?jié)M悶,脅肋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加生姜5片,煎至6分,去滓稍熱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五六
【處方】蘇子、貝母、桑葉、花粉、沙參、百合、薄荷、射干、前胡、枇杷葉。
【功能主治】降氣消痰。主小兒龜胸肺實,脹滿有痰。
【摘錄】《雜病源流犀燭》卷二十七
枇杷葉湯采用傳統(tǒng)的幾種純天然中藥材制成,對一些病癥有著極好的治療效果,而且無絲毫的副作用,對一些患者來說,的確是一種非常明智的選擇。
說起中藥方劑,很多人都不陌生,但你知道為何中藥藥劑可以有這么大的作用嗎?下面介紹一種枇杷葉前胡散來為大家一一說明。
【別名】枇杷飲、枇杷葉湯、枇杷前胡湯
【處方】枇杷葉(去毛,生姜汁浸,炙)3分,前胡(去蘆頭)3分,人參3分(去蘆頭),茯苓3分,五味子2分,桔梗3分,白術5分,厚樸2分(去皮,生姜汁浸,炙),白芷(炒)2分,防風2分,當歸1分,芍藥1分,牡丹皮1分,鱉甲2分(醋炙),甘草(炙)2分,枳亮1分(去瓤,炙),半夏1兩(湯浸10遍),知母1分,藿香5分,澤瀉3分,木香3分,大腹皮3分(炙),木通2分,荊三棱2分,訶子皮3分。
【制法】上為末,用馬尾羅子過羅。
【功能主治】益五臟,大補肺臟,去風疼,補腎虛,正元氣。通心肺,健脾胃,止逆進食。主勞氣及上逆痰涎。三焦風壅,五臟虛弱,遍身風氣勞悶,手腳風毒氣,寒熱煩躁。
【用法用量】枇杷飲(《圣濟總錄》卷十二)、枇杷葉湯(《圣濟總錄》卷八十八)、枇杷前胡湯(《圣濟總錄》卷一八七)。
【摘錄】《傳家秘寶》
以上枇杷葉前胡散的中藥方劑,是根據(jù)中醫(yī)辨證治療的原則進行配藥治療,大家可根據(jù)自身的情況選用合適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