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表和營的葛根麻黃酒
夏季葛根養(yǎng)生。
“活動有方,五臟自和?!彪S著社會觀念的更新,養(yǎng)生的理念也在不斷刷新,勿以惡小而為之,不注意養(yǎng)生,這種“惡”會報復我們的身體。中醫(yī)養(yǎng)生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為此仔細地整理了以下內容《解表和營的葛根麻黃酒》,供您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面部神經炎是一種很復雜的疾病,會引發(fā)面癱。希望大家發(fā)現此病時及時救治,這里小編介紹的葛根麻黃酒是治療面部神經炎很有效的藥酒,有需要的朋友可以試試。那么葛根麻黃酒的配方中有哪些成分呢?葛根麻黃酒的用法又是什么?
配方
葛根60g,麻黃20g,桂枝40g,白芍40g,甘草20g,大棗10枚,生姜10g。
制法
將上述藥物置陶瓷或玻璃容器中,用白酒750ml浸泡,每隔2日將藥酒搖動振蕩數次,2周后過濾,即得。
用法
口服。每次15~20ml,每日2次。6天為1個療程。
功效
解表和營。
主治
面神經炎所致面癱。
附記
本方實為《傷寒論》的葛根湯。葛根、桂枝均有擴張腦部血管、改善血供的作用,有利于面部炎癥的消退。原方為水煎劑,現改為酒劑。服用更方便。
面神經麻痹
面神經炎俗稱面神經麻痹(即面神經癱瘓)、歪嘴巴、吊線風,是以面部表情肌群運動功能障礙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疾病。它是一種常見病、多發(fā)病,不受年齡限制。一般癥狀是口眼歪斜,患者往往連最基本的抬眉、閉眼、鼓嘴等動作都無法完成。
病因
引起面神經炎的病因有多種,臨床上根據損害發(fā)生部位可分為中樞性面神經炎和周圍性面神經炎兩種。中樞性面神經炎病變位于面神經核以上至大腦皮層之間的皮質延髓束,通常由腦血管病、顱內腫瘤、腦外傷、炎癥等引起。周圍性面神經炎病損發(fā)生于面神經核和面神經。
周圍性面神經炎的常見病因為感染性病變,多由潛伏在面神經感覺神經節(jié)病毒被激活引起;耳源性疾病,如中耳炎;自身免疫反應;腫瘤;神經源性;創(chuàng)傷性;中毒,如酒精中毒,長期接觸有毒物;代謝障礙,如糖尿病、維生素缺乏;血管機能不全;先天性面神經核發(fā)育不全。
結語:葛根麻黃酒的配方和用法等問題,這里就介紹這么多。相信大家看完之后對葛根麻黃酒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了。多喝葛根麻黃酒能治療面部神經炎引起的面癱癥狀。應該不少人都患過此疾病,這病治療起來還是很復雜的。希望大家多多注意!
相關閱讀
臉上每個部位都要干凈白皙,才會讓我們的面容完美。但是如果有酒渣鼻那就完了,酒渣鼻也被人們成為玫瑰痤瘡。治療酒渣鼻,小編推薦大家使用麻黃酒。麻黃酒的配方很簡單,但是制法稍微復雜些。有興趣的朋友一起來看麻黃酒的用法和制法!
配方
麻黃根80g,生麻黃節(jié)80g。
制法
上述藥物切碎,用白酒1500ml浸泡30分鐘后,再用火煎煮30分鐘,置于陰涼處3小時,用紗布過濾去渣,裝瓶備用。
用法
口服。每次25ml,每日2次。
功效
收斂血絡。
主治
酒渣鼻。
酒渣鼻
酒渣鼻,又稱玫瑰痤瘡,是一種主要發(fā)生于面部中央的紅斑和毛細血管擴張的慢性炎癥性皮膚病。多見于30~50歲中年人,女性多見。
病因
病因尚不十分清楚??赡苁窃谄ぶ绯龅幕A上,由于體內外各種有害因子的作用,使患部血管舒縮神經功能失調,毛細血管長期擴張所致。毛囊蟲及局部反復感染是發(fā)病重要因素。嗜酒、吸煙、刺激性飲食、消化道功能紊亂、內分泌功能失調(尤其絕經期)、精神因素、病灶感染、長期作用于皮膚的冷熱因素如高溫工作、日曬、寒冷、風吹等均可誘發(fā)和加重本病。
診斷
根據發(fā)生在面中部的充血性紅斑、毛細血管擴張,病程慢性,無明顯自覺癥狀,中年發(fā)病,復發(fā)性丘疹和膿皰即可診斷。
結語:能治療酒渣鼻的麻黃酒,這里就介紹這么多。現在大家對其的配方和制法應該都有些認識了。酒渣鼻在生活中我們見到的機會還是挺多的,對于它的病因,現在還無法具體指出來。不過,生活中可以預防和注意的事情有不少,希望患有此疾病的朋友多小心!
麻黃葛根湯的做法你知道了嗎?積累點點滴滴健康知識會給您的身體帶來意想不到收獲哦。
【處方】麻黃(用開水泡一二次,焙干)芍藥各90克 干葛30克 蔥白7莖 鼓30克
【制法】上藥銼碎。
【功能主治】治傷寒一日至二日,頭項及腰脊拘急疼痛,渾身煩熱,惡寒。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23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溫服。服后以厚衣蓋覆。半小時后再服。若仍無汗出,再煮蔥粥少許,熱服以取汗。
【摘錄】《類證活人書》卷十七
【別名】麻黃湯
【處方】麻黃(用沸湯泡12次,焙干稱)3兩,芍藥3兩,干葛4分,蔥白7莖,豉1合。
【制法】上銼,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傷寒1日至2日,頭項及腰背拘急疼痛,渾身煩熱惡寒。剛痙無汗。
【用法用量】麻黃湯(《云歧子脈訣》)。
【摘錄】《活人書》卷十七
【處方】麻黃、葛根、升麻、柴胡、防風、荊芥、枳殼、杏仁、山楂、麥冬。
【功能主治】疹不出,喘急妄語,及渾身壯熱,足冷,咳嗽嘔吐,腹脹不食,鼻流清涕。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治疹全書》卷上
【別名】麻黃干葛湯
【處方】麻黃3錢,赤芍藥3錢,干葛1錢半,豆豉半合。
【功能主治】傷寒剛痙,心腹痛。太陽發(fā)熱無汗,惡寒而喘。剛痙,無汗惡寒。脾土郁結,心腹卒痛。
【用法用量】麻黃干葛湯(《醫(yī)統(tǒng)》卷十四)。
【摘錄】《傷寒圖歌活人指掌》卷四
【處方】麻黃(去根節(jié))1兩,葛根(銼)1兩,知母(焙)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黃芩(去黑心)1兩,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半兩,甘草(炙)半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傷寒發(fā)癍,狀如錦紋,嘔逆煩悶。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以水1盞半,煎至1盞,去滓溫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二十七
【處方】麻黃(去根節(jié))1兩,甘草(炙)1兩,知母(焙)1兩半,葛根(銼)1兩半,石膏(碎)1兩半。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傷寒、溫病吐下后,余熱未盡,頭痛,口干煩渴。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以水1盞半,煎至7分,去滓,食后溫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二十三
【處方】麻黃(去根節(jié))1兩半,葛根(銼)1兩,柴胡(去苗)1兩,芍藥3分。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發(fā)汗。主傷寒初得1-2日。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以水1盞半,加豉100粒、開口椒17粒、連須蔥白3寸,薄荷葉20葉,同煎至8分,去滓熱服。服后蔥豉湯1盞投之,衣覆取汗,汗未快再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二十一
上面就是關于麻黃葛根湯的一個功效介紹,從這些介紹我們就可以了解到,麻黃葛根湯確實可以幫助我們解決一些疾病的困擾,但是要注意絕對不能夠盲目服用。
麻黃根和麻黃是同一種植物上的兩個部位,麻黃是使用麻黃上莖苗,麻黃根使用的是麻黃的根部。它們雖然長在同一個植物上,但是它們的藥性卻是不同的。簡單來說,麻黃是可以引發(fā)出汗的,而麻黃根是可以止住出汗的。這兩種藥物在醫(yī)用功效作用上有很大的區(qū)別,與其它藥材搭配可以治療不同的病癥。
麻黃根是什么
麻黃根異名苦椿菜,是草麻黃或木賊麻黃或中麻黃的根及根莖。麻黃根和黃芪、炒白芍、焦白術等中藥搭配起來,能治療出虛汗的病癥。而陽虛出現的大汗,則需要和人參等一同使用。另外對陰虛盜汗和產后虛汗等,又是需要和其他的中藥配伍了。
麻黃是什么
麻黃是一種草本狀的灌木,是一種具有藥用價值的植物,其中含有比較豐富的生物堿,能提取麻黃堿,。麻黃能發(fā)汗,能驅散體內的寒氣,并且還能治療咳嗽,能消腫。對于風寒感冒而引起的咳嗽、水腫等治療效果明顯。麻黃和麻黃根有什么區(qū)別,從外形,還有藥用價值上有不小的區(qū)別。
麻黃和麻黃根的不同
麻黃根是一種根,而麻黃是苗木,從這點來看,二者還是很容易區(qū)別的。另外從功效上,麻黃根是用來止汗的,而麻黃是出汗的,所以更不一樣了。
麻黃和麻黃根的功效和作用
麻黃根與麻黃,兩者雖同出一物,但因藥用部位不同,所以不但性味不同,而且功用正好相反。現作比較如下:
(1)麻黃根:是用根節(jié)入藥。性味甘平。歸心肺經。其質較重,善于重墜下降,收而不散,有止汗專功,無論氣虛自汗、陰虛盜汗均可應用。但重者須隨證配伍適當藥物,如氣虛自汗常配黃蔑、白術等;陰虛盜汗則與五味子、牡礪等配伍。
(2)麻黃:則用莖枝人藥。性味辛、微苦,溫。歸肺、膀朧經。其質輕揚,善于發(fā)散上升,有發(fā)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腫之功,適用于外感風寒,惡寒發(fā)熱、頭痛鼻塞、無汗、脈浮緊等表實證,或水腫兼有表證L或風寒外束,肺氣雍閉之咳喘之證,以及取其溫散寒邪的作用,用于風濕痹痛、陰疽痰核等癥。
麻黃的功效:
麻黃的主要功用有四:1. 發(fā)汗散寒;2. 宣肺平喘;3. 行水消腫;4. 散陰疽,消癥結。由于臨床上最常用為辛溫發(fā)汗藥, 所以一般都歸在發(fā)散風寒藥中。
麻黃的作用:
1、 用于外感風寒,惡寒發(fā)熱,頭、身疼痛,鼻塞,無汗,脈浮緊等表實證。本品能宣肺氣,開腠理,散風寒,以發(fā)汗解表。常與桂枝相須為用,增強發(fā)汗解表力量,如麻黃湯。
2、 用于風寒外束,肺氣壅遏所致的喘咳證。能開宣肺氣,散風寒而平喘。與杏仁、甘草配伍,即三拗湯,可增強平喘功效;若兼內有寒飲,可配伍細辛、干姜、半夏等,以溫化寒飲而平喘止咳,如小青龍湯;若屬熱邪壅肺而致喘咳者,可與石膏、杏仁、甘草等配伍以清肺平喘,即麻杏石甘湯。
3、 用于水腫而兼表證,為宣肺利尿之要藥,本品發(fā)汗利水,有助于消散水腫,常與生姜、白術等同用,如越婢加術湯。
4、取麻黃溫散寒邪的作用,配合其他相應藥物可以治風濕痹痛及陰疽、痰核等證。
麻黃藥理研究:
1、發(fā)汗
① 有效成分 揮發(fā)油、麻黃堿。
② 條件溫服、溫熱條件。
③ 作用機理:阻礙汗腺導管對鈉離子的重吸收汗腺分泌;興奮中樞,外周受體。
2、平喘
① 有效成分 麻黃堿、偽麻黃堿、揮發(fā)油、此外,2,3,5,6-四甲基吡嗪 L--萜品烯醇。
② 機理
促進NA和Adr的釋放。
本身激動-R激活Ac促進cAMp產生。
阻止過敏介質的釋放。
促進pGE的釋放。
直接興奮-腎上腺素受體血管收縮粘膜腫脹減輕。
抑制抗體產生。
③ 作用特點 緩慢、溫和、持久,可以口服。
3、利尿
① 有效成分 d-偽麻黃堿。
② 作用 尿量增加。
③ 機理
擴張腎血管增加腎血流量。
阻礙腎小管對鈉離子的重吸收。
4、抗炎、抗過敏
① 有效成分 偽麻黃堿、甲基麻黃堿、麻黃堿。
② 作用機理
抑制過敏遞質釋放;
溶血素減少,呈抗補體作用。
5、鎮(zhèn)咳、祛痰
① 作用強度 為可待因的1/20。
和營湯,作為傳統(tǒng)中藥方劑在我國應用的歷史已很悠久。我國很多的藥物學著作中都將其列為上品,且記述了和營湯的神奇功效。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處方】麻黃3分,茯苓3錢,當歸3錢,玄參5錢,甘草1錢,麥冬5錢,竹葉30片,半夏5分。
【功能主治】冬月傷寒,邪欲走陽明而陽明不受,至7日而熱猶未解,譫語不休。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辨證錄》卷一
【處方】歸身2錢,白芍3錢,桂枝1錢,艾葉3錢,甘草1錢。
【功能主治】養(yǎng)血散寒。主妊娠素體血虛,感受風寒,面色淡黃,少腹時痛,頭痛,間有惡寒,苔白,脈浮少力。
【用法用量】水煎,溫服。
【摘錄】《中醫(yī)婦科治療學》
看了上面關于和營湯這種中藥方劑的簡單介紹,我們知道如果堅持運用方劑的形式進行治療,對于有些疾病來說是可以痊愈的。大家不妨試試看。
我們都知道中藥方劑和營消腫湯是由純天然的中藥材制成的,副作用很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但每個人的身體狀況都是不一樣的,所以大家在食用的時候還是按照正確的食用方法來,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
【處方】當歸尾9g,赤芍9g,桃仁9g,紅花9g,黑山梔9g,大貝母9g,花粉9g,絲瓜絡9g,木通6g,炙甲片9g,炙乳香9g,炙沒藥9g。
【功能主治】活血和營,消腫解毒。主一切癰腫(膿瘍),見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細澀。
【各家論述】歸尾、赤芍、桃仁、紅花活血化瘀,山梔清熱,貝母、花粉、甲片、木通通絡消腫,乳香、沒藥活血止痛。
【摘錄】《朱仁康臨床經驗集》引《章氏經驗方》
以上就是本文對和營消腫湯的一些介紹,其實養(yǎng)生方劑還是很值得我們來研究的,因為,它在中醫(yī)養(yǎng)生領域占了一席之地,而且獨樹一幟,有自己的特色和風格。
外感風寒怎么辦?可以喝些藥茶來幫助緩解一下病情。這里小編介紹藿香苓術茶給大家,藿香苓術茶的功效是解表和中、理氣化濕的,對治療風寒很有幫助。以后如果遇到不小心沒注意保暖感染風寒的情況可以喝些藿香苓術茶,來看藿香苓術茶的用法!
原料
藿香3g、茯苓2g、半夏2g、白術2g、厚樸2g、綠茶3g。
用法
用400ml開水煎煮藿香、茯苓、半夏、白術、厚樸至水沸后,沖泡綠茶10分鐘即可。也可直接沖飲。
功能
解表和中,理氣化濕。
用途
外感風寒,內傷濕滯,惡寒發(fā)熱、頭痛、胸腹痞悶不舒、腹痛泄瀉、腸鳴嘔惡。
風寒
風寒為中醫(yī)的病因學術語,指風和寒相結合的病邪?!端貑栍駲C真臟論》:風寒客于人,使人毫毛畢直,皮膚閉而為熱。機體感受風寒后,臨床表現可見有惡寒重,發(fā)熱輕,頭痛,身痛,鼻塞流涕,咳嗽、舌苔薄白,脈浮緊等癥狀。治療以祛風散寒為大法,可采用中藥內服或非藥物療法,效果明顯。
病因
風邪為百病之長,為外邪致病的主因,易與他邪相合,不同的季節(jié),每與時令之氣相合傷人,而表現不同證候,如秋冬寒冷之季,或夏季空調溫度過低,造成風與寒合,機體衛(wèi)外不固,形成外感風寒證,寒性收引,凝滯,易閉塞皮毛,邪郁于肺衛(wèi),肺失宣降,衛(wèi)陽失于溫煦,而表現的一系列臨床癥狀。
臨床表現
如風寒束表,可見發(fā)熱輕、惡寒重、鼻塞、流涕、多嚏、咽癢、頭痛、周身酸痛、惡風、舌淡紅苔薄白,脈浮緊等。如風寒襲肺,還可見咳嗽、惡風、鼻塞流涕、咽癢不適等癥狀。
風寒束表
證候:惡寒重,發(fā)熱輕,無汗,頭痛,肢節(jié)酸痛,鼻塞聲重,或鼻癢噴嚏,時流清涕,咽癢,咳嗽,咳痰稀薄色白,口不渴或渴喜熱飲,舌淡紅舌苔薄白而潤,脈浮或浮緊。
治則:祛風散寒解表。
主方:荊防敗毒散或葛根湯加減。
預防
1.感冒流行季節(jié),生活上應慎起居、適寒溫,注意適當鍛煉,增強體質,盡量少到人群密集的公共地所,以免感染。同時每天可多食用維生素C含量多的水果,如橙子、獼猴桃等,以預防感冒。
2.天氣寒冷的季節(jié),堅持每晚入睡前熱水浴足20分鐘左右,以溫通氣血,提高抗病能力。
3.外感風寒初起時,可趁熱服用生姜紅糖湯,具體做法:生姜、蔥自連根,紅糖適量。把前兩味水煎,過濾去渣,加入紅糖,趁熱1次服下。也可趁熱食白粥一碗,加蔥白四段、姜絲少許,多喝開水,最好能發(fā)點汗以助祛風散寒解表。同時要注意休息,飲食宜清淡易消化,忌食雞鴨等肥甘厚味。
4.如家里或單位有人感冒,最好要保持房間的空氣通風良好,也可用食醋10~20毫升,加熱后在房間熏蒸,作空氣消毒,以預防感染。
結語:有關藿香苓術茶的功效和用法等問題,這里就介紹這么多。相信大家看完之后對藿香苓術茶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了。藿香苓術茶能幫助我們治療風寒的癥狀,應該很多人都沒想到喝茶也能治感冒。其實是可以的,以后再生病,可以喝些藿香苓術茶喲!
采葛根和粉葛根很多人不了解,以為是一種食物,其實它們是兩種不同的保健品,對身體有一定的調養(yǎng)和保健的作用,柴葛根屬于豆科植物,它主要產地在南方,而粉葛根是甘葛藤的干燥根,主要產在廣東廣西,他們的切片外形不同,口感不同,功效方面也會有所差別。
柴葛根與粉葛根有什么區(qū)別
來源不同
柴葛根:柴葛根屬于豆科植物野葛的干燥根,柴葛根主產于湖南、河南、廣東、浙江等地。 粉葛根:粉葛根屬于豆科植物甘葛藤的干燥根,粉葛根主產于廣西、廣東等地。
切片外形不同
柴葛根:切面呈黃白色,紋理不明顯。 粉葛根:切面呈黃白色或是淡棕色,有淺棕色的同心圓紋理。
口感不同
柴葛根:柴葛根柴性大,纖維多,略甜,質地較硬。 粉葛根:粉葛根易被稱“甘葛”,粉性多,較柴葛味道更為甘甜,口感更好。
功效差別
柴葛根和粉葛根都可以稱作為葛根,二者均有清熱、解肌、止渴、生津的作用,但略有不同。 柴葛根:柴葛根偏重于清熱、解肌、透疹、止瀉等。 粉葛根:粉葛根偏于生津、止渴、解酒、解毒等。
服用差別
柴葛根:柴葛根多作于藥用,與其他藥物一起配伍使用 粉葛根:粉葛根既能藥用也能食用,是一種藥食同源的中藥材。
柴葛根和粉葛根能代替食用嗎
2能。 柴葛根與粉葛根統(tǒng)稱為葛根,其成分、藥性相似,可以相互替代。 若作為食用保健,一般建議選擇粉葛根,粉葛根相較于柴葛粉性較強,味較甜,口感較好。 若作為藥用,2005年的《中國藥典》已將二者區(qū)分開來,一般有經驗的醫(yī)師會將二者區(qū)分使用。
在發(fā)熱、口渴時多用粉葛根。在治療高血壓、頸椎病等多用柴葛根。
葛根可以怎么吃
葛根泡水 1、取適量葛根放入容器中。 2、加沸水沖泡。 3、加蓋悶幾分鐘后即可飲用。 功效:清熱、生津、止渴。 葛根粳米粥 1、取葛根30克,粳米50克。 2、將粳米浸泡一晚,與葛根一同放入容器中。 3、加水1000ml,熬至粘稠即可。 功效:清熱除煩、生津止渴、健脾養(yǎng)胃。
定痛和營湯由于是由純天然的中藥材混合而成,而且沒有什么副作用,所以備受人們關注。那么到底定痛和營湯的作用和功效都有哪些呢?為了讓您更加詳細的了解定痛和營湯,在接下來的文章中就為您詳細的介紹一下。
【處方】當歸3錢,赤芍3錢,川芎2錢,生地3錢,紅花1錢,蘇木2錢,琥珀1錢,血竭2錢,制乳香1錢,三七2錢,枳殼2錢,大黃2錢,甘草1錢,朱砂2錢,淮牛膝3錢,砂仁1錢半。
【功能主治】和營定痛,活血祛瘀。主新傷氣阻血滯。
【用法用量】春季,加澤瀉2錢,續(xù)斷3錢,甘草1錢,酒、水各半煎服;夏季,加麥冬3錢,天冬2錢,澤瀉3錢,水煎服;秋季,加冰糖3錢,黃芩2錢,五味子3錢,酒、水各半煎服;冬季,加紫蘇2錢,續(xù)斷3錢,破故紙3錢,酒煎服。
【摘錄】《林如高正骨經驗》
上面所講的就是關于定痛和營湯的一些小常識,這些方劑都是具有針對性的,而對于大多數朋友們來說,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來選擇是非常有必要的。
跌打損傷的痛苦,我們幾乎都有經歷過。然而去醫(yī)院治療總是被很多人覺得麻煩,認為自己在家休養(yǎng)可以自行發(fā)育好。其實這是不對的想法,下面小編介紹一個中藥方劑,可以幫助大家在家治療,就是和營止痛湯方劑,和營止痛湯的功效下面一起看看!
【方劑名稱】
和營止痛湯(《傷科補要》卷三)。
【組成配方】
赤芍,歸尾,川芎,蘇木,陳皮,乳香,桃仁,續(xù)斷,烏藥,沒藥,木通,甘草。
【功能主治】
活血止痛。跌撲傷損。(跌打損傷)
【使用方法】
河水煎服。
【方劑摘錄】
《傷科補要》卷三。
腰部扭挫傷
疾病概述
腰部扭挫傷是常見的腰部傷筋,可分為扭傷和挫傷兩大類,以扭傷較多見,多發(fā)于青壯年和體力勞動者,男性較女性為多。
診斷要點
1、傷后腰療劇痛,咳嗽、噴嚏時加劇,腰不能挺直,行走不便。
2、患者兩手撐腰,嚴重不能站立。
3、腰部僵硬,有明顯壓痛點,俯仰或轉側活動受限,骶棘肌或臀大肌緊張。
4、椎間小關節(jié)損傷時,脊柱可有側彎,棘突偏歪,棘突旁有壓痛,直腿抬高踝背伸試驗多屬陰性。
5、挫傷者腰部腫脹、瘀斑,合并腎臟損傷是可出現血尿。
辨證分析
1、腰部扭傷多為卒然遭受間接暴力所致。一般多由搬、扛、擔、提重物時用力過度,姿勢不當,或快跑扭轉身軀過急,腰部突然受力,使腰部的關節(jié)、筋肉受到突然的牽拉、扭捩,可骨節(jié)錯縫,引起腰部瘀血郁滯,氣機不通,而出現腰部腫脹,疼痛、活動受限。
2、腰部挫傷多為直接暴力所致,如被擊傷、撞傷、踢傷、擠壓等,引起腰部肌肉挫傷,血脈破損,瘀血凝聚,引起局部瘀斑、腫脹、疼痛、活動受限。腰腎壓挫嚴重者,可致腎臟挫裂傷。
結語:因為和營止痛湯方子是專門治療跌打損傷,所以小編在后面介紹了腰部扭傷的相關知識。這樣分析開來,還是能夠感覺到對癥下藥的功效的。中藥在很多人的眼中是起到滋補作用,調理身體,其實治病效果那是更加顯著的。
清營湯這個名字聽起來就很陌生,只能從清這個字來猜測,應該和清熱解毒有關,那么到底是不是這樣呢,清營湯的主要成分有哪些,它的功效是什么,感興趣的朋友不妨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
【方劑名】
清營湯,出自《溫病條辨》。
【組成】
犀角三錢(水牛角代30g) ,生地黃五錢(15g), 玄參三錢(9g), 竹葉心一錢(3g),麥冬三錢(9g) ,丹參二錢(6g) ,黃連一錢五分(5g) ,銀花三錢(9g) ,連翹二錢、連心用(6g)。
【用法】
上藥,水八杯,煮取三杯,日三服?,F代用法:作湯劑,水牛角鎊片先煎,后下余藥。
【功效】
清營解毒,透熱養(yǎng)陰。
【主治】
熱人營分證。身熱夜甚,口渴或不渴,時有譫語,神煩少寐,斑疹隱隱,舌絳而干,脈細數。
【方解】
本方證為邪熱內傳營分所致。邪熱傳營,伏于陰分,擾亂心神,則見身熱夜甚,時有譫語,神煩少寐;邪熱由氣分初入營分,故初時氣、營之證并見,則見口渴或不渴;氣營兩傷又波及血分,則見斑疹隱隱;舌絳而干,脈細數為熱傷營陰之象。治宜清營為主,輔以透熱養(yǎng)陰。方中犀角(現以水牛角代)清解營分熱毒,涼血化斑,為君藥。
熱傷營陰,又以生地黃涼血滋陰、麥冬清熱養(yǎng)陰生津、玄參滋陰降火解毒,三藥共用,既可甘寒養(yǎng)陰保津,又可助君藥清營涼血解毒,共為臣藥。金銀花、連翹、竹葉心(初出的卷狀嫩葉)清熱解毒,輕清宣透,能使營分之邪熱轉出氣分而解,此即葉天士所謂入營猶可透熱轉氣之法;黃連苦寒,清心解毒;丹參清心涼血,活血散瘀,防熱與血結;五藥均為佐藥。本方的配伍特點是以清營解毒為主,配以養(yǎng)陰生津和透熱轉氣,使入營之邪透出氣分而解,諸癥自愈。
【臨床運用】
1.用方要點
本方為主治溫病邪熱初人營分的代表方。臨床以身熱夜甚,心煩少寐,舌絳而干,脈細數等為辨證要點。
2.現代運用
本方常用于治療乙型腦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敗血癥、腸傷寒或其他熱性病屬營分熱盛者。
【使用注意】
要注意舌診,必須是舌絳而干。若舌質絳而苔白滑,是夾有濕邪,誤用本方,則助濕留邪,且延誤病情。
【方歌】
清營湯治熱傳營,身熱夜甚神不寧, 角地銀翹玄連竹,丹麥清熱更護陰。
乙型腦炎的病因
潛伏期10~15天。大多數患者癥狀較輕或呈無癥狀的隱性感染,僅少數出現中樞神經系統(tǒng)癥狀,表現為高熱、意識障礙、驚厥等。典型病例的病程可分4個階段。
1.初期
起病急,體溫急劇上升至39~40℃,伴頭痛、惡心和嘔吐,部分病人有嗜睡或精神倦怠,并有頸項輕度強直,病程1~3天。
2.極期
體溫持續(xù)上升,可達40℃以上。初期癥狀逐漸加重,意識明顯障礙,由嗜睡、昏睡乃至昏迷?;杳栽缴?,持續(xù)時間越長,病情越嚴重。神志不清最早可發(fā)生在病程第1~2日,但多見于3~8日。重癥患者可出現全身抽搐、強直性痙攣或強直性癱瘓,少數也可軟癱。嚴重患者可因腦實質類(尤其是腦干病變)、缺氧、腦水腫、腦疝、顱內高壓、低血鈉性腦病等病變而出現中樞性呼吸衰竭,表現為呼吸節(jié)律不規(guī)則、雙吸氣、嘆息樣呼吸、呼吸暫停、潮式呼吸和下頜呼吸等,最后呼吸停止。體檢可發(fā)現腦膜刺激征,瞳孔對光反應遲鈍、消失或瞳孔散大,腹壁及提睪反射消失,深反射亢進,病理性錐體束征,如巴氏征等可呈陽性。
3.恢復期
極期過后體溫逐漸下降,精神、神經系統(tǒng)癥狀逐日好轉。重癥病人仍神志遲鈍、癡呆、失語、吞咽困難、顏面癱瘓、四肢強直性痙攣或扭轉痙攣等,少數病人也可有軟癱。經過積極治療大多數癥狀可在半年內恢復。
4.后遺癥期
少數重癥病人半年后仍有精神神經癥狀,為后遺癥,主要有意識障礙、癡呆、失語及肢體癱瘓、癲癇等,如予積極治療可有不同程度的恢復。癲癇后遺癥可持續(xù)終生。
結語:通過以上的文章介紹我們是不是對清營湯的相關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呢,一定也記住了清營湯的一些功效,如治療乙型腦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等病癥,我們可以根據自身的需要選擇性的使用以上介紹的方法,不能盲目的亂用哦。
? ?提到葛根,可能許多的老百姓都比較的熟悉,這是國內很常見的中藥材。而提到了野葛根的話,有些人可能會隨意當做是野生的葛根而已,其實事實則不是這樣子的。葛根和野葛根是存在著不小的差別的。那么,葛根和野葛根的區(qū)別是什么呢?對此問題很多人都不是很清楚,關于葛根和野葛根的區(qū)別請看下文的具體的解答。
? ?葛根是一種非常普通的中藥,在藥品中被廣泛應用。葛根的主要功效是解肌退熱、生津,用于發(fā)熱頭痛、口渴、消渴等癥狀。而泰國特有的植物野葛根,和一般意義上的葛根是有很大的區(qū)別的,野葛根和葛根完全是沒有關聯的兩種植物。野葛根是一種僅生存在泰國北部的葛屬植物,含有較豐富的葛雌素和脫氧微雌醇,這兩種植物成分并不能在葛根或者其它任何植物中找到。而葛根和脫氧微雌醇來源于植物,與女性自身分泌的雌激素具有高度的同源性,適量使用,是不會帶來排異反應、依賴性的天然營養(yǎng)補充佳品。
? ?泰國野葛根學名叫:pueraria Mirifica、又名:白高顆(white Kwao Krua)是泰國的一種神奇熱帶香草,,也俗稱:乳果。它屬于豆科,葛屬或大豆及豌豆屬, 這種植物在泰國北部、西部和東北部300-800米的森林中廣泛存在。在泰國的使用歷史已經超過百年,但由于其營養(yǎng)活性成份的穩(wěn)定性較差,在泰國只采用專業(yè)人工種植培育的方式以保證其原料品質。白高顆進入中國市場時間較短,在中國為了讓人們更好認識它,也被借稱為:野葛根,事實上,它只有泰國所特有,和中國的野生葛根或葛根是性質完全不同的兩種植物,只有泰國野葛根才有豐胸作用。
? ?葛根和野葛根的區(qū)別是什么呢?葛根和野葛根則屬于兩種不同的植物,而且其產地也是不一樣的。而平時所說的野葛根則指的是產自泰國的那種植物,也稱乳果,其功效也是非常的全面的,而且是泰國特有的物種,只出售野葛根的相關產品,受到泰國特殊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