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ndadi.net - 食療季節(jié)養(yǎng)生的原則】
腹瀉俗稱拉肚子,可由各種胃腸疾患引起。如腸炎、痢疾等胃腸道感染,以及腸易激綜合征等胃腸功能紊亂等引起。主要癥狀有大便次數(shù)增多變稀,甚至帶黏液、膿血,常伴腹痛、里急后重等。
中醫(yī)認(rèn)為,泄瀉之本,無不由于脾胃。病多因感受外邪,如濕熱、暑濕、寒濕之邪;情志所傷,憂思郁怒導(dǎo)致肝失疏泄,橫逆犯脾而成泄瀉;飲食不節(jié),過食肥甘厚味,或進(jìn)食不潔腐敗之物,以致?lián)p傷脾胃而成泄瀉。
腹瀉的分型
腹瀉在臨床主要可分為濕熱證、寒濕證、脾胃虛弱證和傷食證。
濕熱證:泄瀉腹痛,瀉下急迫,肛門灼熱,瀉下不爽,糞色黃褐而惡臭,甚至帶黏液、膿血,煩熱口渴,小便短亦,舌紅苔黃膩,脈濡數(shù)或滑數(shù)。
寒濕證:大便清稀如水樣,腹痛腸鳴,脘悶食少,或兼見惡寒發(fā)熱、鼻塞身痛,舌質(zhì)淡苔白,脈沉細(xì)。
脾胃虛弱證:大便時溏時瀉,遷延反復(fù),完谷不化,飲食減少,食后脘悶不舒,稍進(jìn)油膩食物便次明顯增多,面色萎黃,神疲倦怠,舌淡紅,脈細(xì)弱。
傷食證:瀉下糞便臭如敗卵,伴有不消化食物,腹痛,瀉后痛減,脘腹痞滿,噯腐酸臭,不思飲食,舌苔厚膩,脈滑。
腹瀉時常選的食物
炒薏仁、芡實子、蓮子、百合、山藥、大棗、菱、桂圓、石榴、檸檬、茴香、香菇、芫荽、生姜、熟藕、馬鈴薯、茭白、馬齒莧、蒲公英、苦菜、紫菜、胡椒、肉桂、芥末、花椒、紅茶、黃酒、紅糖、醋。
腹瀉食療方
濕熱證
1.馬齒莧綠豆湯:
馬齒莧200克,綠豆50克,大蒜5頭,鹽適量。共煮1小時飲用。
2.苦瓜拌蒜泥:
苦瓜100克,紫皮大蒜1頭。苦瓜切絲,大蒜加工成泥,再加米醋、醬油、香油拌勻。
3.馬齒莧粥:
鮮馬齒莧100克,薏仁米30克,粳米50克,同煮成粥食之。
寒濕證
1.蓮子生姜粥:
蓮子50克,生姜30克,紅糖30克,粳米100克。蓮子、粳米先煮半小時,再放入姜、糖,煮10分鐘食用。
2.附子粥:
炮附子(先煎1小時)10克,生姜30克,粳米100克。共煮1小時后成粥食用。
3.楊梅酒:
楊梅20枚,白酒500毫升,密封3天后可飲之。
脾胃虛弱證
1.芡實薏仁山藥粥:
芡實30克,炒薏仁30克,山藥50克,糯米100克,砂糖30克。同煮成粥。
2.蓮子大棗粥:
蓮子30克,大棗10枚,山藥30克,百合30克,糯米100克。同煮成粥食之。
3.粳米姜茶:
茶15克,生姜10克,大棗7枚,粳米30克,同煮成粥食之。
傷食證
1.山楂山藥粥:
山楂30克,山藥30克,粳米100克,紅糖適量,煮粥食之。
2.酸辣湯:
焦山楂60克,胡椒粉6克,紅糖30克。焦山楂水煎取汁,再加入胡椒粉、紅糖攪勻。
編輯推薦
腹瀉的食療可選用:
1、胡椒7粒,雞蛋1枚。將雞蛋打1孔,胡椒研為細(xì)末,放入蛋中,濕紙封口,蛋殼外用濕白面團(tuán)包裹3-5毫米厚,放于木炭火中煨熟,去殼,空腹白酒送服。1日3克。功效:散寒溫中,止瀉。
2、粳米100克。將米炒焦,加水煮粥,任意服食。功效:健脾祛濕。
3、黃瓜葉治腹瀉:取新鮮黃瓜葉適量,將葉上的絨毛刷掉后用清水洗凈,搗碎擠汁,盛于碗內(nèi),再取等量蜂蜜(約3湯匙)與黃瓜葉汗混合攪勻,1次服下,多則2次即可痊愈。
4、西洋參、川黃連、春砂仁、烏梅各3克,白芍、煨葛根各6克,甘草2克,車前子8克,每日1劑,水煎取汁,與大米共煮成粥食用。
5、樟木皮200克(去除黑色外皮,取紅色內(nèi)層),石榴嫩葉50克,大米50克。先把樟木皮搗爛,用武火炒成炭,石榴葉炒至干酥,大米炒至黃色,加水煮沸后約5-7分鐘,取藥液飲用。
6、葡萄葉治腹瀉:取新鮮葡萄葉25-50克,洗凈入鍋,加水稍過藥面。水煎2次,合并2次藥液,過濾后備用。
7、芡實30克,山藥60克,藿香葉4克,山萸肉15克,谷芽(或麥芽)15克,烏梅10克,枳殼9克。焙焦研細(xì)為散,瓶裝密封備用。每次10克,用開水沖,再放少許白糖,稍煮沸,待微溫服之用于治療慢性腹瀉。
骨質(zhì)疏松癥是較常見的一種代謝性骨病,以中老年人較為常見。其特點為單位體積內(nèi)骨組織量減少,骨骼脆性增加。該病屬于祖國醫(yī)學(xué)“骨痿”范疇。中醫(yī)認(rèn)為“腎主骨”。“腰為腎之府”,因此本病發(fā)病的關(guān)鍵是腎虛髓液不足。根據(jù)臨床表現(xiàn)可分為肝腎陰虛、脾腎陽虛證型,以飲食療法治療骨質(zhì)疏松,辨證選方,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肝腎明虛型:癥見腰背酸痛,兩膝酸軟,眩暈耳鳴,或兼見五心煩熱,口燥舌干,或見足跟疼痛,自發(fā)性骨折,舌質(zhì)紅。
1. 構(gòu)杞羊腎粥:枸杞子15克,肉蓯蓉10克,羊腎1只,粳米50克。將羊腎剖開,去內(nèi)筋膜,切碎,同枸杞、粳米、肉蓯蓉放入鍋內(nèi),加水適量,文火煎煮,等粥將熟時,加入食鹽調(diào)味。此為1日量,分早、晚兩次服食??裳a益肝腎、滋陰壯骨。
2.豬血豆腐湯:枸杞15克,豬血、豆腐各等量。將豬血、豆腐切塊備用。鍋中放清水適量煮沸后,調(diào)入豬血、豆腐、枸杞子煮沸,并調(diào)入食鹽,味精、姜末等,煮熟即成。此為1日量,分早、晚兩次服食??绅B(yǎng)血健脾,益腎壯骨。
3.桑葚杞子米飯:桑葚子、枸杞子各30克,粳米100克,白糖20克。取桑葚子、枸杞子、粳米淘洗干凈,放入鍋中,加水適量并加入白糖,文火煎煮燜成米飯。此為1日量,分兩次當(dāng)主食食用??勺剃幯a腎壯骨。
4.黃豆芽燉排骨:黃豆芽、排骨各500克,鮮山藥50克,調(diào)料適量。先將排骨洗凈,剁塊,加山藥以高壓鍋蒸熟后取出煮沸,再放入黃豆芽,煮熟,調(diào)入食鹽、味精適量服食。此為1日量,分兩次食用??裳a腎壯骨,填精生髓。
二,脾腎陽虛型:癥見形寒肢冷,腰酸腿痛,或有浮腫,食欲不振,腹脹,男子陽萎,女子月經(jīng)不調(diào),舌胖苔白。
1.雀兒藥粥:麻雀5只,枸杞子15克,大棗15克,粳米60克。將麻雀宰殺,去毛,內(nèi)臟及頭足,切碎,與枸杞子、大棗、粳米一同水煮,等粥將熟時,加入姜、蔥、鹽,再沸即可。此為1日量,分兩次食用??裳a腎溫陽,益精壯骨。
2.魚鰓五子湯:魚鰾15克,沙苑子,菟絲子、五味子、枸杞子、韭菜子各10克,食鹽適量。將魚鰾發(fā)開洗凈;余藥布包,放鍋中,加水同煮至魚鰾熟后去藥包,入食鹽調(diào)味即可。此為1日量,分兩次食用??裳a腎壯骨。
3.杜仲山藥粥:鮮山藥50克,杜仲、續(xù)斷各10克,糯米50克。先煎續(xù)斷、杜仲,去渣取汁,后入糯米及搗碎的山藥,共煮為粥。此為1日量,分兩次食用??裳a肝腎,強筋骨。
4.山藥羊肉粥:鮮山藥50克,羊肉200克,糯米50克。將羊肉、山藥洗凈,同入砂鍋,加水適量,煮熟入粳米,加水煮成粥。此為1日量,分兩次食用??梢?,腎壯骨。
中醫(yī)學(xué)按其臨床主要癥狀將咳嗽分為兩大類,一般繼發(fā)于感冒之后的稱為外感咳嗽,沒有明顯感冒癥癥的稱為內(nèi)傷咳嗽。今天中醫(yī)專家給你推薦:小兒咳嗽的辨證食療法,希望對家長朋友有所幫助。
一、風(fēng)寒咳嗽:特點是咳嗽,咽癢,咳痰清稀,鼻塞疏清涕等,治療宜宣肺散寒止咳。
1、紫蘇粥:紫蘇葉10克,粳米50克,生姜3片,大棗3枚。先用粳米煮粥,粥將熟時加入蘇葉、生姜、大棗,趁熱服用。
2、蔥白粥:大米50克,生姜5片,連須蔥白5段,米醋5毫升,加水適量煮粥,趁熱飲用。
3、杏仁蘿卜煎:杏仁(甜)10克,生姜3片,白蘿卜100克,水煎服,每日1劑。
4、核桃生姜飲:核桃肉5枚搗爛,生姜汁適量送服。
5、家庭常備中成藥:通宣理肺丸。橘紅丸、橘紅痰咳液等。
二、風(fēng)熱咳嗽:特點是咳嗽,痰黃黏稠,鼻流濁涕,咽紅口干等。治宜疏風(fēng)清熱,化痰止咳。
1、二汁飲:鮮藕汁、梨汁等份,生服。
2、蘿卜冰糖汁:白蘿卜取汁100~200毫升,加冰糖適量隔水燉化,睡前1次飲完,連用3~5 次。
3、蔥白梨汁:蔥白連須7根,梨1個,冰糖適量,水煎服。
4、絲瓜花蜜飲:潔凈絲瓜花10克,放入瓷杯內(nèi),以沸水沖泡,蓋蓋燜浸10分鐘,再調(diào)入蜂蜜適量,趁熱頓服。
5、橄欖蘿卜飲:橄欖400克,蘿卜500~1000克,煎湯代茶飲。
6、蜂蜜蘿卜汁:白皮蘿卜1個,洗凈,挖空中心,將蜂蜜100克裝入,置大碗內(nèi),加水蒸熟 服。
7、蘿卜汁:紅皮蘿卜洗凈(不去皮),切碎后加入麥芽糖2~3匙,擱置一夜,將溶成的蘿卜糖水頻頻飲服。
8、牛蒡粥:鮮牛蒡根研碎濾取汁100毫升,粳米50克,共煮粥,趁熱服。
9、家庭常備中成藥:急支糖漿、復(fù)方甘草合劑、銀黃口服液等。
三、痰溫咳嗽:特點是咳嗽痰多,痰液清稀,早晚咳重,常伴有食欲不振、口水較多等癥。治宜燥濕化痰。
1、橘皮粥:鮮橘皮30克,洗凈,切絲,大米100克,加水煮粥。
2、薏仁粥:薏苡仁50克,粳米100~200克,共煮成粥,常飲服。
3、二陳二仁粥:陳皮9克,半夏6克,茯苓12克,薏仁15克,冬瓜仁15克,粳米100克。前五料水煎,沸后約10分鐘,去滓取汁。加粳米及適量水,同煮為粥。
4、薏米杏仁粥:薏米50克,杏仁(去皮尖)10克。薏米洗凈,加水煮成半熟,放入杏仁,粥成加少許白糖。
5、柚皮飲:柚子皮適量,水煎服。
6、常備中成藥:橘紅丸、橘紅痰咳液等。
四、痰熱咳嗽:咳嗽,吐黃痰,伴口渴、唇紅、尿黃、便干等癥。治宜清熱化痰。
1、荸薺海蜇飲:荸薺200克,海蜇皮100克,水煎,分服。
2、秋梨白藕汁:秋梨去皮、核、白藕去節(jié),各等量,切碎,取汁,頻服。
3、蘆根粥:鮮蘆根150克,竹茹15克,生姜3克,粳米50克。先煎前二味藥取汁,入米煮粥,待熟時加生姜,稍煮即可。
4、杏仁糖:帶皮苦杏仁、冰糖各等份,研碎混合,刺成杏仁糖,早服各沖服3克。
5、核桃汁:核桃仁150克,冰糖200克,山楂50克。先將核桃仁水浸糜成漿,再將山楂熬成汁,去滓,入冰糖及核桃漿同煮熟。隨意食。
6、冬瓜湯:冬瓜子15克,加紅糖少許,搗爛后開水沖服,一日2次。
7、常備中成藥:急支糖漿、先聲咳喘寧、復(fù)方鮮竹瀝、鮮竹瀝等。
五、氣虛咳嗽:特點是咳嗽日久不愈,咳聲無力,痰液清稀,面白多汗等。治宜健脾益氣,補肺止咳。
1、豆腐煲:豆腐250克,紅糖50克,生姜5片,慢火煲1小時,每晚睡前食用,連服1周。
2、杏仁、蘿卜、豬肺湯:豬肺、白蘿卜各1個(切塊),杏仁9克,共燉爛熟食。
3、海帶湯:海帶根500克,生姜75克,紅糖適量。加水熬成450毫升的濃縮糖漿,每次15毫升,日3次,10在為一療程。
4、黃芪粥:黃芪20克,粳米50克。黃芪加水500毫升,煮至200毫升,去滓。入淘凈粳米,加水煮至粥成。溫?zé)犷D服。
5、豬肺薏仁粥:薏米150克,豬肺1個,切丁,共煮成粥。
6、花生紅棗湯:花生米、大棗、蜂蜜各30克,水煎。食花生、棗,喝湯。日2次。
7、常備中成藥:兒康寧、四君子合劑。
六、陰虛咳嗽:特點是干咳少痰,咳久不愈,常伴形體消瘦、口干咽燥、手足心熱等癥。治 宜滋陰潤肺止咳。
1、門冬粥:天門冬15~20克,粳米60克,冰糖少許。先煎天門冬取汁去滓,入粳米同煮為粥、粥成加入冰糖。每日早起空腹服用。
2、銀耳粥:銀耳25克,粳米100克。冰糖適量。銀耳加水煮至六成熟,入米共煮成粥,直鍋前加冰糖。
3、百合粳米粥:百合50克,粳米100克,紅棗5~10枚,赤子豆30克,白糖適量,先將紅小豆煮至半熟,入粳米、百合、紅棗同煮為粥,粥成后加入白糖。
4、川貝釀梨:川貝母12克,雪梨6個,冬瓜條100克,冰糖100克,糯米100克,白礬3克。先將糯米蒸熟,冬瓜條切成小顆粒,川貝研成末,白礬溶于水;再將雪梨去皮,切下蓋,挖出梨核,浸入白礬溶液中以防變色;制作時取出梨,在沸水中燙一下,沖涼,放碗內(nèi),將糯米飯、冬瓜條粒、冰糖拌勻,和入川貝粉,裝雪梨內(nèi),蓋好,蒸1小時至爛即成;另將剩下的冰糖溶水,收濃汁,淋在剛出籠的梨上。每早晚各吃梨1個。
5、川貝冰糖梨:川貝粉3克,大梨1個,冰糖6克。將梨去皮,挖去梨心,填入川貝粉、冰糖,蒸熟食之。
6、蜂蜜蒸梨(蘿卜):梨或白蘿卜1個,挖空心,蜂蜜30克裝入梨或蘿卜內(nèi),蒸熟食用,每日 2個。
7、芝麻糊:黑芝麻60克,核桃仁60克,冰糖50克,共搗爛,開水沖服,每次10~15克,早晚空腹服。尤其適用于伴陰虛腸燥便秘者。
8、百合豬肺湯:百合30克,豬肺250克。共慢火燉熟,加少許食鹽調(diào)味,飲湯食豬肺。
9、銀耳鴨蛋:銀耳9克,先煮;鴨蛋1枚,打入銀耳湯,加入適量冰糖調(diào)味食用。
10、家庭常備中成藥:養(yǎng)陰清肺丸、念慈庵川貝枇杷膏等。
以上有關(guān)小兒咳嗽的辨證食療法,根據(jù)中醫(yī)辨證施治的原理,對小兒咳嗽的輔助治療具有顯著的效果。
腹瀉的食療可選用:
1、胡椒7粒,雞蛋1枚。將雞蛋打1孔,胡椒研為細(xì)末,放入蛋中,濕紙封口,蛋殼外用濕白面團(tuán)包裹3-5毫米厚,放于木炭火中煨熟,去殼,空腹白酒送服。1日3克。功效:散寒溫中,止瀉。
2、粳米100克。將米炒焦,加水煮粥,任意服食。功效:健脾祛濕。
3、黃瓜葉治腹瀉:取新鮮黃瓜葉適量,將葉上的絨毛刷掉后用清水洗凈,搗碎擠汁,盛于碗內(nèi),再取等量蜂蜜(約3湯匙)與黃瓜葉汗混合攪勻,1次服下,多則2次即可痊愈。
4、西洋參、川黃連、春砂仁、烏梅各3克,白芍、煨葛根各6克,甘草2克,車前子8克,每日1劑,水煎取汁,與大米共煮成粥食用。
5、樟木皮200克(去除黑色外皮,取紅色內(nèi)層),石榴嫩葉50克,大米50克。先把樟木皮搗爛,用武火炒成炭,石榴葉炒至干酥,大米炒至黃色,加水煮沸后約5-7分鐘,取藥液飲用。
6、葡萄葉治腹瀉:取新鮮葡萄葉25-50克,洗凈入鍋,加水稍過藥面。水煎2次,合并2次藥液,過濾后備用。
7、芡實30克,山藥60克,藿香葉4克,山萸肉15克,谷芽(或麥芽)15克,烏梅10克,枳殼9克。焙焦研細(xì)為散,瓶裝密封備用。每次10克,用開水沖,再放少許白糖,稍煮沸,待微溫服之用于治療慢性腹瀉。
感謝閱讀養(yǎng)生路上網(wǎng)飲食養(yǎng)生頻道的《腹瀉的辨證食療》一文,本文由我們優(yōu)質(zhì)撰寫和整理而成,希望在您養(yǎng)生路上能幫上忙,也同時希望您繼續(xù)閱讀我們?yōu)槟臏?zhǔn)備的“食療季節(jié)養(yǎng)生的原則”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