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脈鵝耳櫪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活動有方,五臟自和。”生活中經(jīng)常流傳這些關于養(yǎng)生的名句或者順口溜,作好了養(yǎng)生我們的生活質量才更好。如何分辯關于中醫(yī)養(yǎng)生話題的對錯呢?以下是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多脈鵝耳櫪的功效與作用”,供您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多脈鵝耳櫪作為一種中藥材,給我們提供各種各樣的營養(yǎng)物質,多脈鵝耳櫪同時還能夠解決身體遇到的一些疾病,因此深受人們的喜愛。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多脈鵝耳櫪都有哪些營養(yǎng)和功效。
【來源】藥材基源:為樺木科植物多脈鵝耳櫪的根皮。
【原形態(tài)】落葉小喬木或灌木,高5-8m。小枝初被灰白色柔毛,后無毛,紫褐色。單葉互生;葉柄長約1cm;葉片卵狀披針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長4-7cm,寬2.5-4cm,先端漸尖至尾狀漸尖,基部鈍至圓形,有時近心形,邊緣具刺芒狀重鋸齒,其間有1-2個無脈小齒,老時兩面無毛;側脈15-20對。果序長5-8cm,被疏長毛;果苞卵狀披針形,長1-1.5cm,寬約5mm,內緣基部直或稍內卷,外緣具細缺刻狀鋸齒,內面無毛,外面沿主脈及基部被長柔毛。小堅果卵形,稍扁,長寬近相等,2-3mm,疏被短柔毛。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700-1500m的巖山叢林中。
【性味】淡;性平
【功能主治】活血散瘀;利濕通淋。主跌打損傷;癰腫;淋證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15g。外用:適量,搗敷。
【摘錄】《中華本草》
上面是關于多脈鵝耳櫪的一個簡單的介紹,通過這些我們可以了解到多脈鵝耳櫪中含有各種各樣的營養(yǎng)元素,對于治療和預防一些疾病都有很大的功效。日常生活中大家可以在有關人士的指導下食用。
ys630.coM延伸閱讀
脈耳草是非常有營養(yǎng)的珍貴藥材,經(jīng)常吃脈耳草是可以起到非常好的功效和作用的,那么我們應該如何食用脈耳草呢,食用脈耳草對于我們的身體具體能夠起到怎樣的好處呢,我們需要懂得一些脈耳草的專業(yè)知識才能回答這些問題。
【別名】大黑節(jié)草、黑節(jié)草、肝炎草、小接骨丹、大接骨丹、四棱草
【來源】茜草科 脈耳草 Hedyotis costata Roxb.[Oldenlandia costata (Roxb.) Kord.],以 全草 入藥。
【生境分布】廣東、廣西、云南。
【性味】辛、微苦,溫。
【功能主治】清熱除濕,消炎接骨。主治瘧疾,肝炎,風濕骨痛,結膜炎。外用鮮品搗汁點眼。還可治骨折,外傷出血,亦可用于拔異物入肉。
【用法用量】3~5錢。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通過上面文章的介紹,相信大家對于脈耳草都有了一定的了解,脈耳草的作用是很大的,對于人體有很大的好處,因此大家可以根據(jù)自己的身體情況來選擇脈耳草,但是還是要在醫(yī)生的囑咐下進行。
大家知道鵝是一種很常見的藥材,已經(jīng)有很多年的歷史了,也能夠治療很多的疾病,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鵝的藥用價值吧。
【別名】家鵝
【來源】雁行目鴨科 家鵝 Anser cygnoides orientalis (L.),以 血 、 膽 、 肉 入藥。
【生境分布】全國各地。
【性味】鵝血:咸,平。
【功能主治】鵝血:解毒。主治晚期血吸蟲病。生鵝血半杯,加少許熱黃酒飯后服,每日1~2次。此方連續(xù)服用,有改善體征,消除腹水,縮小肝脾之效;對血吸蟲病,侏儒癥,有促使發(fā)育之功。治噎嗝反胃:飯后服生鵝血,服法同上。
【備注】近年來,將鵝血制成鵝血片,有緩解惡性腫瘤,提升白血球的作用。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對于鵝的藥用價值大家應該都了解了吧,在平時食用的時候也能夠更有針對性了,更合理的用藥才能夠更好的治療一些常見的疾病。
中藥在治療某些疾病上有著很好的幫助,因此在對草藥選擇的時候可以放心進行,鵝腳板是一種對于我們不陌生的藥材,它的功效與作用你知道嗎?我們來看一下。
【別名】苦爹菜、六月寒、茴芹、八月白、冬青草、羊膳七、白花菜根、白花雷公根。
【來源】傘形科茴芹屬植物 異葉茴芹 pimpinella persifolia DC.,以 全草 及 根 入藥。秋季采挖全草,曬干,或砍下根部,曬干,單獨使用。
【性味】辛、微苦,溫。
【功能主治】祛風活血,解毒消腫。用于感冒,咽喉腫痛,痢疾,黃疸型肝炎;外用治毒蛇咬傷,跌打損傷,皮膚搔癢。
【用法用量】0.3~1兩;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出處】《峨嵋藥植》
相信一開始對鵝腳板不太清楚的朋友現(xiàn)在應該已經(jīng)掌握了鵝腳板的相關知識。希望這篇文章可以對大家有所幫助。
鵝臎是我們國家常見的中藥之一,鵝臎的藥用歷史非常的久遠,很多久遠的醫(yī)藥典籍里面就有著鵝臎的記載,鵝臎有很好的食用價值和藥用價值。我們來看一下。
【別名】鵝尾罌(《日華子本草》)
【來源】為鴨科動物 鵝 的 尾肉 。
【化學成份】尾脂腺(又名尾腺或羽脂腺)分泌一種含脂蠟的液體,其組成為:水分60.807%,固形物39.193%,蛋白質17.966%,乙醚溶出部分18.777%、溶性灰分0.371%,不溶性灰分0.336%,高級醇7.423%,油酸5.848%,低級脂肪酸0.373%,卵磷脂0.233%。乙醚溶出部分,主要為脂類;低級脂肪酸中有月桂酸、肉豆蔻酸。分泌液的混合脂肪酸有左旋性,是一特點,已找到有四甲基癸酸及四甲基十一酸兩種有枝鏈的脂肪酸。
【功能主治】《日華子本草》:"治聤耳及聾,納之。亦療手足皴。"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本草綱目》
上文我們介紹了鵝臎以及鵝臎的特點,可以知道鵝臎有非常好的功效和作用,在很多疾病上面都起到了治療和輔助治療的效果。希望對大家的健康有所幫助。
黑石耳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見的一種中藥,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非常的重要,但是對于黑石耳的功效和作用,有些人不是很了解,所以下面我們就來詳細的了解下。
【別名】白石耳、石耳子、巖菇
【來源】藥材基源:為皮果衣科植物皮果衣的地衣體。
【原形態(tài)】皮果衣 地衣體葉狀,厚0.45-0.5mm,不規(guī)則圓形,直徑2-4cm。背面呈灰褐色、污灰色,表面有粉霜狀物覆蓋。腹面呈深褐色、黑褐色,具成簇著生的假根與基質相貼結。被子器埋于背面的表層下,圓球形,直徑0.3mm,突起的孔口呈小點狀,周圍的菌絲層暗褐色。孢子長圓形,無色,1室,(14-17)μm×(6-9)μm。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低山較濕潤處的河岸溪溝旁的巖石表面,尤以石灰?guī)r為普遍。
【性狀】性狀鑒別 地衣體呈葉狀,不規(guī)則圓形,直徑2-4cm。表面灰白色;里面黃褐色,有簇生的假根與基質相貼結。氣微,味淡。
【化學成份】地衣體含D-甘露-D-庚七醇(D-volemitol),多糖等。
【藥理作用】黑石耳對麻醉與清醒動物均有明顯的降壓作用。研究表明,多糖為其降壓有效成分。
【性味】淡;微苦;性平
【歸經(jīng)】胃經(jīng)
【功能主治】消食;利水;降壓。主消化不良;腹脹;痢疾;疳積;高血壓病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
【摘錄】《中華本草》
以上的內容就是對于中藥黑石耳的介紹,我們在平時的生活中應該更多的去了解黑石耳,才能更加合理的利用,更好的發(fā)揮出黑石耳的價值。
大家知道老鼠耳是什么嗎?如果知道的話,那么對與老鼠耳的功效和作用了解嗎?老鼠耳作為一種傳統(tǒng)的藥材,對于我們的身體具有哪些調理作用呢?下文我們將一一分析給大家。
【別名】狗腳刺、提云萆、小桃花(《嶺南采藥錄》),老鼠烏、鼠乳頭、烏金藤((福建民間草藥》),老鼠乳、鼠米、烏痧頭、烏李楝(《福建中草藥》)。
【來源】為鼠李科植物 老鼠耳 的 嫩莖葉 。夏、秋采收。
【原形態(tài)】藤狀灌木,高1~4米。小枝被毛。葉互生,具短柄,卵圓形或近圓形,長5~10毫米,先端鈍而有小凸點,基部渾圓或微心形,邊全緣,紙質,上面深綠色,下面蒼白色,側脈5對,直而平行?;▋尚曰螂s性,2至多朵簇生于葉腋內或枝的頂端,有3~6毫米長的短柄;萼片5,長2~3毫米,狹披針形或線形;花瓣5,線狀披針形;雄蕊5,有時6;子房上位,2室。果肉質,長卵狀,長4~6毫米,熟時紫色。花期秋季。
【生境分布】生于山野、矮林或雜草叢中,路旁、坡地、小丘陵。分布我國南部。
【性味】《閩南民間草藥》:"微苦,平,無毒。"
【功能主治】治疔瘡,睪丸膿腫,痔瘡,燙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鮮者0.5~1兩。外用:搗敷。
【附方】①治疔瘡:老鼠耳一兩。搗爛,加鹽花少許敷患處。并用白菊二兩,甘草五錢,煎服。(《嶺南草藥志》)
【摘錄】《*辭典》
通過本篇文章對老鼠耳功效的詳細介紹,我們可以從中了解到老鼠耳的幾大功效。這些功效對于體質差抵抗力低的人的確不失為一個調理的好方法。大家可以試一試。
中藥榆耳,是很好的一味中藥材,榆耳在調理身體方面具有很好的效果,在醫(yī)藥方面應用的也比較廣泛。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別名】榆檽、榆磨、射脈菌
【來源】藥材基源:為革菌科真菌粘韌革菌的子實體。
【原形態(tài)】子實體初時平伏或呈球形,展開后呈腎形、耳狀或扇形。無柄,常疊生在一起,新鮮時膠質,干后硬而脆,徑可達15(30)cm,厚3cm。邊緣內卷,有時波狀;菌蓋表面被覆一層濃密的絨毛,厚約1mm,污白色、乳白色、杏黃色至橘紅色,邊緣絨毛短而稀,顏色淺,干后表面呈灰白色至淺黃色。下面(子實層面)乳白色至淺橘紅色,有小疣;小疣呈放射狀排列,徑(1-3)mm×1mm。菌肉厚,淺橘紅色,膠質。囊狀體圓柱狀或中部腹鼓狀,(100-130)μm×(5-7-10)μm。孢子橢圓形至臘腸形,光滑,無色,(2.5-3)μm×(6-6.5)μm。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榆及春榆的枯死樹干或伐樁上。
【性狀】性狀鑒別 子實體無柄。菌蓋腎形、耳狀或扇形,直徑可達15cm,厚約3cm,表面被覆松軟而厚的絨毛層,灰白色中淺黃色,有的有環(huán)紋,邊緣花瓣狀,常反卷,下表面的子實層近淺赤褐色或琥珀褐色,具輻射狀棱脈,其上有多數(shù)小疣。質堅硬。氣微,味淡。
【化學成份】子實體中含干朽菌酸(merulinic acid)A、B、C,α-甜沒藥萜醇(α-bisabolol)。
【功能主治】清熱利濕;涼血止痢。主紅白痢疾
【用法用量】內服:煮食或煎湯;或用此湯合面烙餅;亦可研末。
【摘錄】《中華本草》
獨特的生存環(huán)境賦予榆耳神奇的功效,經(jīng)過上面內容的介紹,想必大家都有了一定的認識,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多了解這方面的知識,在增長閱歷的同時,能夠解決生活中的困難。
中藥鵝腳木葉的功效與作用是非常大的,我們生活中可以常見到鵝腳木葉,利用鵝腳木葉的藥性和食療性,將給我們養(yǎng)生保健帶來很多預想不到的收獲,下面我們看看中藥鵝腳木葉。
【來源】為白花菜科植物 魚木 的 葉 。秋季采收,曬干。
【原形態(tài)】魚木,又名:虎王、龍頭花、鵝腳木、樹頭菜、雞爪菜。
【生境分布】多栽于村落、庭園或行道旁為風景樹。分布廣東、廣西、臺灣等地。
【性味】《南寧市藥物志》:"苦,寒。"
【功能主治】清熱,健胃,解毒。治斑痧熱癥,爛瘡。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錢。外用:搗敷或煎水洗。
【備注】本植物的根(樹頭菜根)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摘錄】《*辭典》
對于鵝腳木葉的藥用價值大家應該知道了,我們平時應該多關注這方面的信息,這樣就可以在遇到問題的時候有所準備,不至于驚慌失措。
鵝管石的簡介
鵝管石為海產(chǎn)腔腸動物樹珊瑚科的櫟珊瑚Balanophyllia sp,以石灰質骨骼入藥。全年可采集,敲去雜石部分取條狀物即成。
鵝管石三方晶系。晶體為菱面體,也有呈柱狀及板狀者。集合體常呈鐘乳狀或致密粒狀體產(chǎn)出。顏色大都為無色或乳白色,如含有混入物,則染成灰、黃、玫瑰、紅、褐等各種色彩。具玻璃樣光澤。透明至不透明。有完全的解理;可沿三個不同的方向劈開。斷面貝殼狀。硬度3。比重2.6-2.8。
釧乳石系含碳酸鈣的水溶液,經(jīng)石灰?guī)r裂隙,從溶洞頂?shù)蜗?因水分蒸發(fā),二氧化碳散逸,使析出的碳酸鈣淀積而成,且自上向下逐漸增長,倒垂于洞頂。
分布于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鵝管石的功效與作用
富含成分:主要成分為碳酸鈣(CaCO3)。此外,尚含少量鎂、鍶、鋇等。鵝管石主要成分與鐘乳石一致,鐘乳石主要為碳酸鈣(CaCO3)。其中CaO55.93%。含微理元素鐵、銅、鉀、鋅、錳、鎘(mg/g)分別為795.0%,15.5×10\-6,0.004%0.159%,15.5×10\-6,0.01×10\-6。其他尚含有鎂、磷、鈷、鎳、鉛、銀、鉻等。僅微量元素成分略有不同。
功能主治:溫肺;壯陽;通乳。肺寒久嗽;虛勞咳喘;陽痿早泄;夢遺滑精;腰腳冷痹;乳汁不通。
作用:治一切勞,咳嗽壅滯,胸脯痞滿:鵝管石、雄黃、佛耳草、款冬花各等分。上為末。每服用藥一錢,安在香爐子上焚著,以開口吸煙在喉中。
鵝管石的市場信息
1、鵝管石的價格
尚不明確。
2、鵝管石的選購方法
為腔腸動物樹珊瑚科櫟珊瑚的石灰質骨骼或礦物鐘乳石的細長尖端部分(滴乳石)。呈圓柱形或圓錐形,中空如和狀,長3-7cm,直徑0.5-1.3cm,管壁厚1-4cm。白色、淡黃白色。
表面平滑,有的較粗糙,有顆粒或縱斜紋理。半透明至不透明。質硬脆,可折斷,斷面白色,具玻璃光澤,中心具較大空洞,壁厚者可見淺黃色環(huán)層。無臭,味淡。
3、鵝管石的保存方法
櫟珊瑚全年可采,除去雜石,洗凈,曬干。鐘乳石全年可采,選擇細如管狀的滴乳石。
耳草是一種很普通的中藥。雖然它很普通,卻是有著很多神奇的功效。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別名】鯽魚膽草、細葉亞婆巢、節(jié)節(jié)花
【來源】茜草科耳草屬植物 耳草 Hedyotis auricularia L.[Oldenlandia auricularia (L.)F-Muell.]的 全草 。全年可采,洗凈,鮮用或曬干。
【性味】苦,涼。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用于感冒發(fā)熱,肺熱咳嗽,喉痛,急性結膜炎,腸炎,痢疾;外用治蛇咬傷,跌打損傷,癰瘡腫毒,乳腺炎,濕疹。
【用法用量】3~5錢;外用適量,鮮葉搗爛敷患處,或煎水洗。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出處】《生草藥性備要》始載有較剪草。后《嶺南采藥錄》之鯽魚膽草條下有別名較剪草,該條云:"草本,葉對生,形尖長,全邊,細碎之花,自葉腋生出。"據(jù)此描述,與當今茜草科植物耳草相符。
耳草作為一種常見的中藥材料,卻常常被人們所遺忘,其實他的功效和作用是你意想不到的,只有大家善于食用,用對方法,我相信,它對各位的身體一定會有很大的幫助的。
橙耳是中藥里比較常見的一種藥材了,那么橙耳都有哪些養(yǎng)生功效呢?日常橙耳都在哪些方面得到廣泛的應用呢?一起來簡單的了解一下橙耳吧。
【別名】黃木耳
【來源】藥材基源:為銀耳科真菌橙耳的子實體。
【原形態(tài)】子實體橙黃色,寬6-7cm,由中空的瓣片組成,子實層生于子實體表面。擔子卵形,淺黃色,(14-16)μm×(10-12)μm,生于近子實層體的表面。孢子球形,具小尖,直徑6-7μm。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闊葉樹倒木的樹皮上。
【性狀】性狀鑒別 子實體由數(shù)枚中空泡狀瓣片組成,直徑約7cm,橙黃色。角質。氣微,味淡。
【性味】甘;淡;平
【歸經(jīng)】脾;胃經(jīng)
【功能主治】養(yǎng)胃健脾止瀉。主食欲不振;脾虛久瀉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10g。
【摘錄】《中華本草》
總得來說橙耳的作用是相當大的,也正是因為橙耳具有如此多的養(yǎng)生功效,因此日常生活中應用到橙耳養(yǎng)生的地方可以說也是相當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