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耳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不怕工資低,就怕命歸西。不怕掙錢少,就怕死得早?!惫磐駚?,人們都普通注意養(yǎng)生!沒有好的身體,萬事事皆休??茖W(xué)的中醫(yī)養(yǎng)生是怎么進(jìn)行的呢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特地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榆耳的功效與作用”,但愿對您的養(yǎng)生帶來幫助。
中藥榆耳,是很好的一味中藥材,榆耳在調(diào)理身體方面具有很好的效果,在醫(yī)藥方面應(yīng)用的也比較廣泛。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別名】榆檽、榆磨、射脈菌
【來源】藥材基源:為革菌科真菌粘韌革菌的子實(shí)體。
【原形態(tài)】子實(shí)體初時平伏或呈球形,展開后呈腎形、耳狀或扇形。無柄,常疊生在一起,新鮮時膠質(zhì),干后硬而脆,徑可達(dá)15(30)cm,厚3cm。邊緣內(nèi)卷,有時波狀;菌蓋表面被覆一層濃密的絨毛,厚約1mm,污白色、乳白色、杏黃色至橘紅色,邊緣絨毛短而稀,顏色淺,干后表面呈灰白色至淺黃色。下面(子實(shí)層面)乳白色至淺橘紅色,有小疣;小疣呈放射狀排列,徑(1-3)mm×1mm。菌肉厚,淺橘紅色,膠質(zhì)。囊狀體圓柱狀或中部腹鼓狀,(100-130)μm×(5-7-10)μm。孢子橢圓形至臘腸形,光滑,無色,(2.5-3)μm×(6-6.5)μm。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榆及春榆的枯死樹干或伐樁上。
【性狀】性狀鑒別 子實(shí)體無柄。菌蓋腎形、耳狀或扇形,直徑可達(dá)15cm,厚約3cm,表面被覆松軟而厚的絨毛層,灰白色中淺黃色,有的有環(huán)紋,邊緣花瓣狀,常反卷,下表面的子實(shí)層近淺赤褐色或琥珀褐色,具輻射狀棱脈,其上有多數(shù)小疣。質(zhì)堅硬。氣微,味淡。
【化學(xué)成份】子實(shí)體中含干朽菌酸(merulinic acid)A、B、C,α-甜沒藥萜醇(α-bisabolol)。
【功能主治】清熱利濕;涼血止痢。主紅白痢疾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煮食或煎湯;或用此湯合面烙餅;亦可研末。
【摘錄】《中華本草》
獨(dú)特的生存環(huán)境賦予榆耳神奇的功效,經(jīng)過上面內(nèi)容的介紹,想必大家都有了一定的認(rèn)識,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多了解這方面的知識,在增長閱歷的同時,能夠解決生活中的困難。
相關(guān)閱讀
說起榆白皮,相信很多朋友都知道,因為它可是具有很好的治療疾病效果的。不過也有一些朋友不知道榆白皮的功效具體是什么,因此在這里就來詳細(xì)的了解一下榆白皮的功效。
【來源】為榆科植物 榆樹 的 樹皮或根皮的韌皮部 。春季或8~9月間割下老枝條,立即剝?nèi)?nèi)皮曬干。
【原形態(tài)】榆樹(陶弘景),又名:粉(《詩經(jīng)》),白榆(《毛詩傳》),白枌(《爾雅》),零榆(《本經(jīng)》),枌榆(《爾雅》郭璞注),榆錢樹(《救荒本草》),鉆天榆,錢榆、家榆。
【生境分布】生于河堤、田埂和路邊;山麓、沙地上亦有生長。我國大部分地區(qū)有分布。
【化學(xué)成份】含β-谷甾醇、植物甾醇、豆甾醇等多種甾醇類及鞣質(zhì)、樹膠、脂肪油。
【性味】甘,平。
【歸經(jīng)】①《綱目》:"手足太陽、手陽明經(jīng)。"
【功能主治】利水,通淋,消腫。治小便不通,淋濁,水腫,癰疽發(fā)背,丹毒,疥癬。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5~3錢;或研末。外用:煎水洗、搗敷或研末調(diào)敷。
【注意】胃氣虛寒者慎服。
【附方】①治小便出血,水道中澀痛:榆白皮(銼)三兩,冬葵子一合,滑石二兩,石韋(去毛)、瞿麥(用穗)、生干地黃各-兩。上六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六分,去滓,入筆頭灰半錢匕,攪勻,食前溫服。(《圣濟(jì)總錄》榆白皮湯)
【各家論述】《綱目》:"榆皮、榆葉,性皆滑利下降,故人小便不通,五淋腫滿,喘嗽不眠,經(jīng)脈胎產(chǎn)諸證宜之。本草十劑云,滑可去著,冬葵子、榆白皮之屬,蓋亦取其利竅,滲濕熱,消留著有形之物爾。氣盛而壅者宜之。若胃寒而虛者,久服滲利,恐泄真氣。"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藥性論》;本經(jīng);1.陶弘景:(榆白皮) 即今榆樹剝?nèi)∑ぃ稳ド铣嗥?,亦可臨時用之。
上面介紹了榆白皮的一些基本常識,相信很多人看完之后對于榆白皮的了解會更多一些。生活中常常接觸的其它藥材還有很多,有時間的話不妨多去了解一下。
大榆蘑是中藥的一種,在某些疾病上對人體有著很好的幫助,而且這類藥物在使用上,也是比較廣泛,對大榆蘑選擇的時候,需要對大榆蘑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進(jìn)行認(rèn)識,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
【別名】榆側(cè)耳、榆耳、榆蘑
【來源】藥材基源:為白蘑科真榆干側(cè)耳、白黃側(cè)耳、灰白側(cè)耳的子實(shí)體。
【原形態(tài)】1.榆干側(cè)耳 菌蓋肉質(zhì),寬11-15cm。半球形,漸平展,蓋面平滑,初期白色,后中央為佛手黃色或褐色,往往有網(wǎng)狀龜裂;蓋緣波狀。菌肉厚,白色。菌褶彎生,寬,疏,白色至淡土黃色。菌柄偏生,長4-10cm,粗1-2cm,同粗或基部膨大,白色稍帶淡黃色,密生軟毛,中實(shí),常彎曲。孢子印白色。孢子球形或近球形,無色,光滑,直徑5-6μm。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1.榆干側(cè)耳 生于榆樹及其他闊葉樹樹于上。
【性狀】性狀鑒別 (1) 榆干側(cè)耳 菌蓋半角或平展,直徑7-15cm,中部橙黃色,邊緣波狀,淺黃色,表面光滑,有時龜裂;肉質(zhì)。菌肉厚,白色。菌褶寬,較稀,白色或類白色。菌柄偏生,常彎曲,長4-9cm,直徑約2cm,白色或淡黃色,表面密生絨生,中實(shí)。氣微,味淡。
【化學(xué)成份】白黃側(cè)耳含半乳甘露聚糖(galactomannan),糖原(glycogen)及具1→3支鏈的葡聚糖等?;野讉?cè)耳含血凝素(hemagglutinin)。
【藥理作用】1.抗菌 榆耳子實(shí)體浸提液能抑制痢疾桿菌,綠膿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蓖、大腸桿菌和枯草桿菌等病原菌的生長。
【性味】甘;性平
【歸經(jīng)】脾;大腸經(jīng)
【功能主治】滋補(bǔ)強(qiáng)壯;止痢。主虛弱萎癥;痢疾,肺氣腫。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9g;或光泡酒;或研末。
【各家論述】1.《通雅》:榆肉,又云邊上有榆肉為最,榆之癭也,榆肉,榆菌也,產(chǎn)盧中。
【摘錄】《中華本草》
大榆蘑的功效與作用多種多樣,我們應(yīng)該根據(jù)體質(zhì)癥狀的不同來選擇合適的食用方法等。在生活中,我們可以在有空的時候多了解一些這方面的知識。
我們知道榆白皮飲對人體健康是十分有益處的,市面上也很多榆白皮飲,但你知道哪些人適合吃榆白皮飲嗎?什么時候吃效果會更好?今天就給大家仔細(xì)分析下榆白皮飲的相關(guān)知識。
【處方】榆白皮(銼)175克 滑石(碎)120克 黃芩(去黑心)木通(銼)瞿麥各90克 石韋(去毛)60克 冬葵子175克 車前草(銼)350克
【制法】上八味,粗搗篩。
【功能主治】清熱利尿。治腎臟實(shí)熱,腰胯強(qiáng)急,面色焦黑,小便赤澀,心胸滿悶,兩脅脹滿。
【用法用量】每服5克,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五十一
大家現(xiàn)在明白了榆白皮飲的作用了吧,不過該藥并不適用于所有病癥,這一點(diǎn)是需要注意的地方,另外在使用榆白皮飲治療疾病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藥物的正確使用,以免給身體帶來不適。
你知道榆白皮散嗎?在對它沒有足夠的了解的情況下人們在選擇榆白皮散時會產(chǎn)生很多的猶豫和顧慮,例如它的效果如何?它應(yīng)該怎么吃?今天小編就為大家做一個回答。
【處方】冬葵子、榆白皮、瞿麥,各一兩;木通半兩,大麻仁(去殼)、牛膝(去苗.酒浸.焙),各三分。
【炮制】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滑胎易產(chǎn)。治妊娠曾因漏胎去血,或臨產(chǎn)驚動太早,產(chǎn)時末至,穢露先下,致使胎胞干燥,臨產(chǎn)艱難,并宜服之。
【用法用量】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渣,溫服,不拘時。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處方】榆白皮 甘草各60克 葵子30克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滑胎催生。治產(chǎn)難,竅道干澀,脈澀者。
【用法用量】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煎至105毫升,去滓溫服。
【備注】方中榆白皮滑以去著;生甘草甘以瀉熱;冬葵子滑胎利竅以催生。為散水煎,使竅道滑利,則產(chǎn)門無干澀之患。
【摘錄】《婦人大全良方》卷十六
相信大家看了上面的的文章之后,對榆白皮散的功效與作用有了很深層次的了解了吧,那么大家知道之后,以后使用榆白皮散一定要注意這些,這樣才會保證身體能更加健康。
現(xiàn)在環(huán)境惡化嚴(yán)重,各種疾病也是層出不窮。為了杜絕各種疾病的發(fā)生,保證身體的健康,很多人都選擇從飲食上增強(qiáng)自己的免疫能力。中藥材作為一種能從根本上調(diào)理身體各個機(jī)能的食材,受到廣泛關(guān)注。今天就給大家介紹水榆果這種藥材。
【別名】糯米珠(《浙江天目山藥植志》)。
【來源】為薔薇種植物 水榆花楸 的 果實(shí) 。
【原形態(tài)】水榆花楸,又名:楓榆、千筋樹、黃山榆、水榆。
【生境分布】生于較陰濕的山谷、雜木林或石縫中。分布浙扛、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四川、云南、貴州、山東、河北、河南、山西、陜西等地。
【功能主治】《浙江天目山藥植志》:"治血虛勞倦,四至五兩,加黃酒,水煎,早晚分服。"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浙江天目山藥植志》。
上面就是水榆果的一個介紹,通過這些介紹我們可以了解到,水榆果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對于很多病癥都可以有效的緩解,但切記不要胡亂服用。
西方醫(yī)學(xué)的發(fā)展給傳統(tǒng)中醫(yī)帶來了一些危機(jī)。但中醫(yī)還是有許多神奇的地方,下面就來說說中藥翼枝榆的功效與作用。
【來源】藥材基源:為榆科植物春榆的樹皮、根皮。
【原形態(tài)】落葉小喬木或呈灌木狀。幼枝褐色,密被白色短柔毛,有發(fā)達(dá)的木栓質(zhì)翅。葉互生;葉柄長5-10mm,被毛;托葉早落;葉片倒卵形,長4-10cm,寬2-6cm,先端突尖,基部稍偏斜,上面具短硬毛,粗糙,或毛脫落而較平滑,下面平滑無毛,脈腋簇生毛,邊緣具重鋸齒,側(cè)脈8-16對?;ㄏ热~開放,簇生于去年枝的葉腋,淡紅色;花被4淺裂;雄蕊4,花絲長超過花被,花藥紫紅色;子房綠色,扁平,1室,花柱2,有毛。翅果橢圓狀倒卵形,長10-15mm,寬7-10mm,種子位于上部近缺口處,初時綠色,后變淺褐色。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林緣、路旁、陽光充足處。
【功能主治】驅(qū)蟲消積;祛痰利尿。主小兒疳積;骨瘤;骨結(jié)核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5-30g。
【摘錄】《中華本草》
上文介紹了翼枝榆的相關(guān)常識,為了使更多的人了解翼枝榆,大家可以在平時多積累一些相關(guān)的東西,這會對我們保持身體健康起到重要的作用。
榆仁醬是一種普通的中藥材,具有極大的保健作用,對于一些疾病也有一定的效果,我們需要根據(jù)自己的需求選擇。生活中很多人對于榆仁醬不了解,下面我們就來分析一下榆仁醬。
【別名】榆醬(《齊民要術(shù)》)。
【來源】榆莢仁和面粉等制成之醬。
【制法】《綱目》:"取榆仁水浸一伏時,袋盛,揉洗去涎。以蓼汁拌曬,如此七次,同發(fā)過面曲,如造醬法,下鹽曬之。每一升,曲四斤,鹽一斤,水五斤。"
【性味】①《食療本草》:"有少辛味。"
【功能主治】《食療本草》:"能助肺氣,殺諸蟲,下氣,令人能食。又心腹間惡氣,內(nèi)消之,陳者尤良。又涂諸瘡癬妙。又卒患冷氣心痛,食之瘥,并主小兒癇,小便不利。"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食療本草》
對于榆仁醬的功效與作用大家應(yīng)該知道了吧,榆仁醬有很高的藥用價值,是很常見的中藥藥材,對我們的身體很有好處。
黑石耳是我們?nèi)粘I钪惺殖R姷囊环N中藥,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非常的重要,但是對于黑石耳的功效和作用,有些人不是很了解,所以下面我們就來詳細(xì)的了解下。
【別名】白石耳、石耳子、巖菇
【來源】藥材基源:為皮果衣科植物皮果衣的地衣體。
【原形態(tài)】皮果衣 地衣體葉狀,厚0.45-0.5mm,不規(guī)則圓形,直徑2-4cm。背面呈灰褐色、污灰色,表面有粉霜狀物覆蓋。腹面呈深褐色、黑褐色,具成簇著生的假根與基質(zhì)相貼結(jié)。被子器埋于背面的表層下,圓球形,直徑0.3mm,突起的孔口呈小點(diǎn)狀,周圍的菌絲層暗褐色。孢子長圓形,無色,1室,(14-17)μm×(6-9)μm。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低山較濕潤處的河岸溪溝旁的巖石表面,尤以石灰?guī)r為普遍。
【性狀】性狀鑒別 地衣體呈葉狀,不規(guī)則圓形,直徑2-4cm。表面灰白色;里面黃褐色,有簇生的假根與基質(zhì)相貼結(jié)。氣微,味淡。
【化學(xué)成份】地衣體含D-甘露-D-庚七醇(D-volemitol),多糖等。
【藥理作用】黑石耳對麻醉與清醒動物均有明顯的降壓作用。研究表明,多糖為其降壓有效成分。
【性味】淡;微苦;性平
【歸經(jīng)】胃經(jīng)
【功能主治】消食;利水;降壓。主消化不良;腹脹;痢疾;疳積;高血壓病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9-15g。
【摘錄】《中華本草》
以上的內(nèi)容就是對于中藥黑石耳的介紹,我們在平時的生活中應(yīng)該更多的去了解黑石耳,才能更加合理的利用,更好的發(fā)揮出黑石耳的價值。
大家知道老鼠耳是什么嗎?如果知道的話,那么對與老鼠耳的功效和作用了解嗎?老鼠耳作為一種傳統(tǒng)的藥材,對于我們的身體具有哪些調(diào)理作用呢?下文我們將一一分析給大家。
【別名】狗腳刺、提云萆、小桃花(《嶺南采藥錄》),老鼠烏、鼠乳頭、烏金藤((福建民間草藥》),老鼠乳、鼠米、烏痧頭、烏李楝(《福建中草藥》)。
【來源】為鼠李科植物 老鼠耳 的 嫩莖葉 。夏、秋采收。
【原形態(tài)】藤狀灌木,高1~4米。小枝被毛。葉互生,具短柄,卵圓形或近圓形,長5~10毫米,先端鈍而有小凸點(diǎn),基部渾圓或微心形,邊全緣,紙質(zhì),上面深綠色,下面蒼白色,側(cè)脈5對,直而平行?;▋尚曰螂s性,2至多朵簇生于葉腋內(nèi)或枝的頂端,有3~6毫米長的短柄;萼片5,長2~3毫米,狹披針形或線形;花瓣5,線狀披針形;雄蕊5,有時6;子房上位,2室。果肉質(zhì),長卵狀,長4~6毫米,熟時紫色?;ㄆ谇锛?。
【生境分布】生于山野、矮林或雜草叢中,路旁、坡地、小丘陵。分布我國南部。
【性味】《閩南民間草藥》:"微苦,平,無毒。"
【功能主治】治疔瘡,睪丸膿腫,痔瘡,燙傷。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鮮者0.5~1兩。外用:搗敷。
【附方】①治疔瘡:老鼠耳一兩。搗爛,加鹽花少許敷患處。并用白菊二兩,甘草五錢,煎服。(《嶺南草藥志》)
【摘錄】《*辭典》
通過本篇文章對老鼠耳功效的詳細(xì)介紹,我們可以從中了解到老鼠耳的幾大功效。這些功效對于體質(zhì)差抵抗力低的人的確不失為一個調(diào)理的好方法。大家可以試一試。
耳草是一種很普通的中藥。雖然它很普通,卻是有著很多神奇的功效。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別名】鯽魚膽草、細(xì)葉亞婆巢、節(jié)節(jié)花
【來源】茜草科耳草屬植物 耳草 Hedyotis auricularia L.[Oldenlandia auricularia (L.)F-Muell.]的 全草 。全年可采,洗凈,鮮用或曬干。
【性味】苦,涼。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用于感冒發(fā)熱,肺熱咳嗽,喉痛,急性結(jié)膜炎,腸炎,痢疾;外用治蛇咬傷,跌打損傷,癰瘡腫毒,乳腺炎,濕疹。
【用法用量】3~5錢;外用適量,鮮葉搗爛敷患處,或煎水洗。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出處】《生草藥性備要》始載有較剪草。后《嶺南采藥錄》之鯽魚膽草條下有別名較剪草,該條云:"草本,葉對生,形尖長,全邊,細(xì)碎之花,自葉腋生出。"據(jù)此描述,與當(dāng)今茜草科植物耳草相符。
耳草作為一種常見的中藥材料,卻常常被人們所遺忘,其實(shí)他的功效和作用是你意想不到的,只有大家善于食用,用對方法,我相信,它對各位的身體一定會有很大的幫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