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背葉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别B(yǎng)生也日漸被很多人提到了生活中的重要位置,我們不僅要知道養(yǎng)生,更要懂得養(yǎng)生。中醫(yī)養(yǎng)生有哪些好的理念呢?為滿足您的需求,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特地編輯了“紅背葉的功效與作用”,但愿對您的養(yǎng)生帶來幫助。
其實(shí)人的很多疾病的發(fā)生都是與飲食有著千絲萬縷的關(guān)系,想要自己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食療是一個非常不錯的方法,其中各種中藥材發(fā)揮了十分關(guān)鍵的作用,今天我們就來為大家介紹一下紅背葉這味中藥。
【別名】紅帽頂樹、紅背娘
【來源】為大戟科山麻桿屬植物 紅背山麻桿 Alchornea trewioides (Benth.) Muell.-Arg.,以 根、葉 入藥。根四季可采,夏秋采葉,曬干。
【性味】甘,涼。
【功能主治】清熱利濕,散瘀止血。用于痢疾,小便不利,血尿,尿路結(jié)石,紅崩,白帶,腰腿痛,跌打腫痛;外用治外傷出血,蕁麻疹,濕疹。
【用法用量】根0.5~1兩,葉3~5錢;外用適量,鮮葉搗爛敷或煎水洗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出處】《廣西中草藥》
根據(jù)以上的綜合來講,紅背葉還是具有一定的藥理療效的,需要注意的就是紅背葉應(yīng)根據(jù)自身的實(shí)際情況食用,不要過量。
ys630.coM延伸閱讀
白背葉的簡介
白背葉,中藥名。又名:白背娘、白背桐、白樸樹、白泡樹、白面簡、白鶴樹、白匏仔、白背木、白面虎、白吊栗、野桐、白面戟、木梗天青地白、白毛樹、野芙蓉、白林樹、橡皮柴、谷皮柴、白桃葉、白面風(fēng)。為大戟科野桐屬植物白背葉Mallotus apelta(Lour.)Muell.-Arg.的根或葉。分布于云南、廣西、湖南、江西、福建、廣東、海南等地。根具有柔肝活血,健脾化濕,收斂固脫之功效,常用于慢性肝炎,肝脾腫大,子宮脫垂,脫肛,白帶,妊娠水腫。葉具有消炎止血之功效,常用于中耳炎,癤腫,跌打損傷,外傷出血。
白背葉的功效與作用
1、富含物質(zhì)
含酚類、氨基酸、鞣質(zhì)、糖類。
2、功效作用
清熱,利濕,固脫,消瘀。治腸炎,脫肛,淋濁,疝氣,肝炎,脾腫,子宮下垂,產(chǎn)后風(fēng)癱,白帶,赤眼,喉蛾,耳內(nèi)流膿。內(nèi)服:煎湯。0.5~1兩。外用:浸汁滴耳。
3、臨床應(yīng)用
3.1、《嶺南草藥志》:收澀固脫。
3.2、《廣西藥植名錄》:祛風(fēng)濕,治刀傷。
3.3、治淋濁:白背葉根五錢,茯神四錢,茯苓三錢。煎水空腹服。(《嶺南草藥志》)。
3.4、治子宮下垂:白背葉根十二兩,米醋二斤,煎至半斤,夜間置于露天打露一宵,翌晨一次頓服,連服三劑,并臥床休息一星期,愈后燉黃頭龜連服數(shù)天。(《嶺南草藥志》)。
3.5、治眼霧,赤眼紅熱,怕光流淚:鮮野桐根一至二兩(洗凈,切碎),豬肝二至四兩。水適量燉服。(《閩南民間草藥》)。
3.6、治雙單喉蛾:白背葉根,蜂糖浸透,去渣,取汁液內(nèi)服。(《嶺南草藥志》)。
3.7、治中耳流膿:白背葉根研末,酒適量,浸出濃液滴耳內(nèi),并外搽。(《嶺南草藥志》)。
3.8、治腰骨閃傷:鮮野桐根一兩,洗凈切碎,水、酒各半和豬赤肉二至四兩燉服。(《閩南民間草藥》)。
3.9、治慢性肝炎,脾臟腫大,腸炎腹胃,脫肛,子宮下垂:白背葉干根五錢至一兩,水煎服。(廣州部隊(duì)《常用中草藥手冊》)。
白背葉的市場信息
1、白背葉的價格
白背葉的價格約為0.5元/50克。
2、白背葉的選購方法
葉:本品皺縮,邊緣多內(nèi)卷,完整葉片展平后呈圓卵形,長7-14cm,寬4-14cm,上表面綠色或黃綠色,下表面灰白色或白色,頂端漸尖,基部略呈心形或近平截,具2腺點(diǎn),全緣或頂部微3裂,有鈍齒,上表面無毛,下表面被星狀毛;基出脈3條,葉脈于下表面隆起。葉基具2斑狀腺體。葉柄長5-15cm,質(zhì)脆。氣微香,味微苦、辛。
3、白背葉的保存方法
白背葉可擱置在陰涼通風(fēng)處,置干燥處。
對于紅背馬藍(lán)這種中藥材,我們應(yīng)該要先了解它的藥用價值和注意事項(xiàng)等之后再食用。下面是關(guān)于紅背馬藍(lán)的相關(guān)介紹,希望大家能夠好好閱讀一下,對食用有很大的幫助。
【來源】藥材基源:為爵床科植物紅背馬藍(lán)的全草。
【原形態(tài)】紅背馬藍(lán) 多年生草本,高達(dá)1m,莖基部木質(zhì)化。葉對生;葉片較寬大,橢圓狀長圓形至長圓狀披針形,先端尖至漸尖,基部多少抱莖而具耳狀,邊緣有微鋸齒,背面紅紫色,襯以淡紫藍(lán)色光彩。穗狀花序圓柱狀,長5-8cm;苞片覆瓦狀排列,倒卵門面匙形,頂有略向外反的小尖頭,被絨毛;花萼裂片5,條形,略不等長,被絨毛;花冠淡紫色,長約2cm,外面具微毛,里面有2行柔毛,花冠裂片5,略不相等;雄蕊二強(qiáng),花絲基部有膜相連。蒴果長約8mm。具種子4顆。花期春季。
【生境分布】廣東、廣西、云南庭院有栽培。原產(chǎn)緬甸。
【性味】味苦;辛;性平
【功能主治】活血散瘀;清熱解毒。主月經(jīng)不調(diào);產(chǎn)后惡露不盡;濕熱痢疾;疔瘡癰腫;跌打損傷;骨折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5-30g。外用:鮮品適量,搗敷。
【摘錄】《中華本草》
上文我們介紹了什么是紅背馬藍(lán),我們知道紅背馬藍(lán)其實(shí)是一種中藥材,能帶給我們養(yǎng)生的功效,幾乎沒有太大的副作用,所以不妨在閑暇之余試試看哦。
中藥一直是很多人治病時候最佳之選,中藥對治療疾病有著很好幫助,在選擇的時候也可以放心,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一種中藥材紅背桂。
【英文名】all-grass of Cochinchinese Excoecaria
【別名】葉背紅、金鎖玉、箭毒木、天青地紅。
【來源】藥材基源:為大戟科植物紅背桂的全株。
【原形態(tài)】紅背桂花 灌木,高可達(dá)1m。小枝具皮孔,光滑無毛。葉對生,稀3枚輪生,稀互生;葉柄長3-10mm;托葉小,近三角形,邊緣具稍顯著撕裂小齒;葉片薄,長圓形或倒披針狀長圓形,長5-13cm,寬1.5-4cm,先端漸尖,基部鈍或楔形,邊緣疏生淺細(xì)鋸齒,上面深綠色,下面紫紅色,側(cè)脈6-12對,略明顯。花單性異株;雄花序長約1-2cm;苞片卵形,比花梗長,基部兩側(cè)各具1枚腺體,小苞片2枚,線形,基部具2枚腺體;雄花萼片3,披針形,緣具撕裂狀小齒,花絲分離;雌花序極短,由3-5朵花組成,花梗長l-2mm;苞片卵形,比花梗短;小苞片與雄花同;雌花萼片3,闊卵形,邊緣具小齒,子房球形,無毛,花柱3,分離,基部多少連合,長約2.2mm,外彎而先端卷曲,緊貼于子房上。蒴果球形,頂部凹陷,基部截平,直徑約8.5-10mm,高約7mm,紅色,帶肉質(zhì)。種子卵形,光滑?;ü谌?。
【生境分布】我國各地有盆栽。
【栽培】生物學(xué)特性 性喜溫暖、濕潤,宜栽植于砂壤土,耐半蔭。
【性狀】雞尾木 常綠灌木,高達(dá)3m。全株無毛。葉對生或近對生;葉柄極短;葉片長圓狀披針形或披針形,長2-14cm,寬1.5-3cm,先端尾狀漸尖,基部楔形,兩面綠色,邊緣有淺鋸齒,幼葉背脈常紫紅色,羽狀脈弧形連接,不達(dá)葉緣。花腋生,綠色。蒴果小,近球形,柱頭宿存。花期3-4月。
【化學(xué)成份】從同屬植物土沈香 E. Aga-llocha L. 中分離出二萜原酸酯。
【性味】辛;微苦;平;有毒
【歸經(jīng)】肝經(jīng)
【功能主治】祛風(fēng)濕;通經(jīng)絡(luò);活血止痛。主風(fēng)濕痹痛;腰肌勞損;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6g。外用:適量:適量,鮮品搗敷。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全草:味辛、微苦、性平,有小毒。有通經(jīng)活絡(luò),止痛的功能。用于麻疹、腮腺炎、扁桃體炎、心絞痛、腎絞痛;腰肌勞損。
【摘錄】《中華本草》
上文介紹了紅背桂的相關(guān)常識,為了使更多的人了解紅背桂,大家可以在平時多積累一些相關(guān)的東西,這會對我們保持身體健康起到重要的作用。
中藥材在治療某些疾病上有著很好的效果,雖然見效稍慢,但對人體無副作用,還是受到人們的推崇。不過在選擇的時候,需要注意對它的使用方法等,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白背葉根這種藥材。
【別名】白膜根、白樸根(《嶺南草藥志》),野桐根(《閩南民間草藥》)。
【來源】為大戟種植物 白楸 的 根 。
【原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詳"白背葉"條。
【化學(xué)成份】含酚類、氨基酸、鞣質(zhì)、糖類。
【性味】《嶺南草藥志》:"味微澀微苦,性平。"
【功能主治】清熱,利濕,固脫,消瘀。治腸炎,脫肛,淋濁,疝氣,肝炎,脾腫,子宮下垂,產(chǎn)后風(fēng)癱,白帶,赤眼,喉蛾,耳內(nèi)流膿。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0.5~1兩。外用:浸汁滴耳。
【附方】①治淋濁:白背葉根五錢,茯神四錢,茯苓三錢。煎水空腹服。(《嶺南草藥志》)
【臨床應(yīng)用】 治療慢性肝炎: 本品具有舒肝解郁,活血祛瘀之效。治療慢性肝炎,對降低轉(zhuǎn)氨酶和縮小肝脾有一定作用。一般用量為0.5~1兩,伴有水腫者用2~3兩,每日煎服1劑。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嶺南草藥志》
上文為我們分析了白背葉根的一些功效等,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根據(jù)自身的情況適量食用白背葉根,對身體機(jī)能的提高有很大的幫助。
紅背酸藤是一種中醫(yī)中經(jīng)常用到的藥材,常應(yīng)用于各種疾病的治療,那么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下紅背酸藤的相關(guān)。
【別名】頭林沁(《廣州植物志》),酸藤木(《陸川本草》),黑風(fēng)藤、風(fēng)莓、酸藤(《廣西中藥志》)。
【來源】為夾竹桃科植物 酸葉膠藤 的 根 及 葉 。全年可采。挖取根部曬干。葉多臨用時采新鮮品。
【原形態(tài)】木質(zhì)藤本。枝柔弱,老枝暗棕色,新枝上部淡綠色,下部帶紅色。葉對生,闊橢圓形,長4~7厘米,寬1~4厘米,先端急尖,基部楔形,全緣,紙質(zhì),無毛,上面深黃綠色,下面被粉,羽狀網(wǎng)脈背面凸出且呈粉紅色;葉柄長1~2厘米。聚傘花序生于枝頂,花序柄具柔毛;苞片卵狀披針形;長約1毫米;花小,粉紅色;萼5裂,裂片卵形,長約2毫米,外面被柔毛,內(nèi)面具鱗片;花冠鐘形,管長約2.5毫米,5裂,裂片橢圓形,與冠管等長;雄蕊5;子房上位,矩圓形,被短毛,花柱短,柱頭2裂。蓇葖果2枚?;ㄆ?月。
【生境分布】生山地雜林中。分布長江以南各地。
【化學(xué)成份】葉含游離酒石酸約1.7%,酒石酸鉀約5%。
【性味】《陸川本草》:"味酸,性涼。"
【歸經(jīng)】《廣西中藥志》:"入肝經(jīng)。"
【功能主治】①《陸川本草》:"消炎、殺菌,去腐穢。治口腔炎,喉炎,牙齦炎,瘡癤潰瘍。解大茶藥毒、木茹毒、巴豆毒。"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4~8錢;或搗汁。外用:煎水洗。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陸川本草》。
以上就是為大家介紹的紅背酸藤的相關(guān)知識,通過上述文章能夠清楚的了解到紅背酸藤有著很多對人體的好處和作用,所以大家可以用紅背酸藤來治療一些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