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萆薢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不怕工資低,就怕命歸西。不怕掙錢少,就怕死得早?!彪S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更好注重養(yǎng)生,只有進行科學的養(yǎng)生,我們才能達到身心健康的目的。日常生活中關于中醫(yī)養(yǎng)生我們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急您所急,小編為朋友們了收集和編輯了“紅萆薢的功效與作用”,希望能為您提供更多的參考。
世界上存在許許多多的藥材,難免有一些藥材是我們不認識的,但只要我們有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相信我們可以慢慢的知道更多的醫(yī)學藥材。那么對于紅萆薢這種藥材你了解嗎?
【別名】小萆薢、小紅萆薢、打不死、花花藤、花萆薢、滇江萆薢
【來源】百合科菝葜屬植物 無刺菝葜 Smilax mairei Levl.,以 根狀莖 入藥。全年可采,洗凈切片,曬干。
【性味】甘、微苦,平。
【功能主治】祛風除濕,調經,利尿。用于風濕性關節(jié)炎,泌尿系感染,腎炎水腫,慢性胃炎,月經不調。
【用法用量】0.5~1兩。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出處】《中藥材手冊》
相信通過本篇文章對紅萆薢的詳細介紹,大家可以了解到關于紅萆薢的功效和藥性。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擴展閱讀
大家知道白萆薢是什么嗎?如果知道的話,那么對與白萆薢的功效和作用了解嗎?白萆薢作為一種傳統的藥材,對于我們的身體具有哪些調理作用呢?下文我們將一一分析給大家。
【別名】刺萆薢
【來源】百合科菝葜屬植物 鐵葉菝葜 Smilax siderophylla Hand.-Mazz.,以 根狀莖 入藥。四季可采,洗凈切片,曬干。
【性味】辛、微苦,平。
【功能主治】祛風除濕,清熱利尿。用于風濕筋骨疼痛,腸炎,痢疾,膀胱炎,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3~5錢。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出處】《昆明民間常用草藥》
從以上的介紹中,我們不難看出白萆薢的作用有很多。日常生活中的人們,可以根據自己身體的情況,適量的食用白萆薢。一段時間后身體狀況會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
萆薢湯,大家估計不會陌生吧,都應該多多少少知道一點。但是你真的了解萆薢湯嗎?如果不是很清楚的話,不妨瀏覽一下本篇文章哦。
【處方】川萆薢6克 苦參 防風 何首烏各15克 威靈仙 當歸 白芷 蒼術 胡麻 石菖蒲 黃柏各1.8克 羌活 川椒各1.2克 龜版4.5克 紅花1克 甘草15克
【功能主治】主楊梅瘡結毒,筋骨疼痛,頭脹欲破,及已潰腐爛。
【用法用量】用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臨服入酒適量,病在上,食后服,病在下,空腹時服。
【摘錄】《外科正宗》卷三
【處方】萆薢1兩半,當歸(切,焙)1兩,桔梗(炒)1兩半,牡丹皮1兩,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10枚,附子(炮裂,去皮臍)2兩,黃連(去須)1兩,桑根白皮(銼,炒)1兩半,代赭1兩半,貫眾1兩,大腹1兩半,桂(去粗皮)1兩,白茯苓(去黑皮)1兩,覆盆子(去梗)1兩,黃芩(去黑心)1兩,吳茱萸(洗,焙,炒)半兩,草豆蔻(去皮)1枚,桃仁(炒,去皮尖雙仁)10枚,熟干地黃(焙)1兩,蛇床子(炒)1兩半,干姜(炮)半兩,木瓜(去皮子,焙干)1兩。
【制法】上銼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腰痛,動轉艱難,似有氣注。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煎至1盞,去滓,空心溫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八十五
【處方】萆薢1兩,當歸1兩,木香1兩,牛膝(酒浸,切,焙)1兩,黃連(去須)1兩,桂(去粗皮)1兩,延胡索、芎?、天雄(炮裂,去皮臍)、檳榔(銼)、代赭(碎)。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腳氣。上氣喘滿,嘔逆,咳嗽,減食。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加生姜5片,煎取8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濟總錄》卷八十二
【別名】土茯苓湯
【處方】川萆薢(俗呼土茯苓)。
【功能主治】楊梅瘡,不問新舊,潰爛,筋骨作痛。喉腭潰蝕,與鼻相通,面蝕癰潰,久不愈者。
【用法用量】土茯苓湯(《靈驗良方匯編》卷一)。
【摘錄】《外科發(fā)揮》卷六
看了上面對于萆薢湯這種中醫(yī)方劑的簡單介紹,大家是否對它有所了解呢?其實方劑的種類還有很多,一些新的方劑也正在被創(chuàng)造出來,我們期待它的更好的發(fā)展。
刺萆薢是一種對大家來說還算比較熟悉的中藥,對我們身體的有很多的好處,我們想要在生活中正確的食用它,需要對刺萆薢有一些了解,下面我們就來看一看吧。
【別名】大菝葜、紅萆薢
【來源】百合科菝葜屬植物 刺萆薢 Smilax ferox Wall. Ex Kunth,以 根狀莖 入藥。秋冬春采集,洗凈切片,曬干。
【性味】苦,平。
【功能主治】祛風利濕,解毒。用于風濕筋骨疼痛,小便渾濁,臁瘡,皮膚過敏,濕疹。
【用法用量】3~5錢,外用適量,煎水洗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出處】《昆明民間常用草藥》
上文為大家介紹了刺萆薢的作用,希望對大家在生活中有所幫助。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胡亂的和其他食物搭配,應該咨詢專業(yè)人士后再決定。
萆薢丸是一種中藥方劑,萆薢丸的食用方法也有很多種,不同的食用方法對身體的效果也有可能存在差異,所以要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服用。
【處方】萆薢 山芋 牛膝(去苗,酒浸,焙干)澤瀉各30克 生干地黃(焙)75克 白術15克 茵芋 蠐螬(微炒)干漆(炒姬出)狗脊(去毛)車前子 天雄(炮裂,去皮、臍)各75克
【制法】上十二味,研為細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祛風滲溫,舒筋活絡。主風痹行走不定,血痹身體不仁,肢節(jié)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溫酒下20丸,加至30丸,每日三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十九
【處方】萆薢3兩(銼),牛膝2兩(去苗),桂心2兩,白術2兩,丹參1兩,川烏頭2兩(炮裂,去皮臍),熟干地黃2兩,附子2兩(炮裂,去皮臍),枳實1兩(麩炒微黃),肉蓯蓉2兩(酒浸1宿,刮去皺皮,炙干)。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長骨堅筋,養(yǎng)血脈,益顏色變白,祛風逐氣充肌。主一切氣勞,五緩六急。
【用法用量】每服30丸,漸加至40丸,空心溫酒送下。
【摘錄】《圣惠》卷九十八
【處方】萆薢1兩,杜仲(炒)1兩,菟絲子(酒浸)1兩,胡蘆巴(炒)1兩,破故紙(炒)1兩,川楝子1兩,茴香(鹽炒)1兩,蓮子肉1兩,沉香1兩半,廣木香5錢。
【制法】上為末,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補虛益氣。主
【用法用量】每服50丸,空心溫酒送下,鹽湯亦得。
【摘錄】《普濟方》卷二一八
【處方】萆薢1兩(銼),白蒺藜1兩(微炒去刺),赤茯苓1兩,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麻黃1兩(去根節(jié)),防風1兩(去蘆頭),羌活1兩,人參1兩(去蘆頭),羚羊角屑1兩,柏子仁1兩,薏苡仁1兩,桂心1兩,生干地黃1兩,當歸1兩(銼,微炒)。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偏風手足不遂,筋脈緩弱,肢節(jié)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30丸,溫酒送下。
【摘錄】《圣惠》卷二十一
【處方】萆薢1兩,山芋1兩,牛膝(去苗,酒浸,焙干)1兩,澤瀉1兩,生干地黃(焙)2兩半,白術半兩,茵芋1分,蠐螬(微炒)1分,干漆(炒煙出)1分,狗脊(去毛)1分,車前子1分,天雄(炮裂,去皮臍)1分。
【制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風痹,行走無定處;血痹。
【用法用量】每服20丸,加至30丸,日3次。
【摘錄】《圣濟總錄》卷十九
【處方】萆薢1兩半,當歸(銼,焙)1兩,厚樸(去粗皮,生姜汁涂炙)1兩,干姜(炮)1兩,荊三棱(炮、銼)1兩,桂(去粗皮)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陳橘皮(湯去白,焙)6兩。
【制法】上為細末,酒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補虛,壯筋骨,益氣血。主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心、食前鹽湯送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八六
【處方】萆薢、杜仲(炒去絲)、蓯蓉(酒浸)、菟絲子(酒浸)各等分。
【制法】上為末,酒煮豬腰子,搗爛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腎損骨虛,不能起床,腰背腿皆痛。
【用法用量】每服50-70丸,空心溫酒送下。
【摘錄】《丹溪心法附余》卷十七
【處方】川萆薢(洗)不拘多少。
【制法】上為細末,酒和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小便頻數,日夜無時。
【用法用量】每服70丸,空心、食前鹽湯或鹽酒任下。
【摘錄】《濟生》卷四
【別名】萆薢煎
【處方】萆薢1兩,牛膝1兩(去苗),丹參3分,赤芍藥3分,當歸1兩,防風3分(去蘆頭),杜仲3分(去粗皮,炙黃,銼),酸棗仁3分,桂心3分,石斛1兩(去根,銼),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虎脛骨1兩半(涂醋,炙令黃)。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婦人血風,腰腳骨節(jié)酸痛,筋脈拘急,行立艱難,兩脅抽痛。
【用法用量】萆薢煎(《雞峰》卷十五)。
【摘錄】《圣惠》卷七十一
【處方】萆薢1兩(銼),熟干地黃3分,牛膝2兩(去苗),桂心半兩,五加皮半兩,酸棗仁半兩(微炒),羌活半兩,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石斛3分(去根,銼),白芍藥3分。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腰腳冷痹,沉重無力。
【用法用量】每服30丸,食前溫酒送下。
【摘錄】《圣惠》卷四十四
【處方】萆薢1兩(銼),牛膝1兩(去苗),杜仲1兩(去粗皮,炙微黃,銼),酸棗仁1兩(微炒),當歸1兩,防風3分(去蘆頭),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茵芋3分,熟干地黃1兩,丹參1兩,赤芍藥3分,桂心1兩,黃耆1兩(銼),羚羊角屑3分,羌活1兩,石斛1兩(去根,銼),薏苡仁1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虛勞痿痹,腰腳不遂,骨節(jié)酸疼,筋脈拘急。
【用法用量】每服30丸,食前暖酒送下。
【摘錄】《圣惠》卷三十
【處方】萆薢(銼)1兩,石斛(去根,銼)1兩,五加皮1兩,防風(去蘆頭)1兩,桂心1兩,柏子仁1兩,天雄(炮裂,去皮臍)1兩,仙靈脾1兩,酸棗仁(微炒)1兩,山茱萸1兩,鐘乳粉1兩,巴戟1兩,菟絲子(酒浸3日,曬干,別搗為末)1兩,鹿茸1兩半(去毛,涂酥,炙微黃),牛膝1兩半(去苗)。
【制法】上為末,研入鐘乳粉令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虛勞偏枯,手腳無力,肌膚消瘦,行立不得。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心及晚食前溫酒送下。
【摘錄】《圣惠》卷二十七
【別名】牛膝丸
【處方】萆薢2兩(銼),薯蕷1兩,牛膝2兩(去苗),澤瀉1兩,地膚子1兩,附子2兩(炮裂,去皮臍),干漆1兩(搗碎,炒令煙出),石斛2兩(去根,銼),威靈仙1兩,狗脊1兩,茵芋1兩,鐘乳粉2兩,熟干地黃1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風冷,四肢疼痛,腰腳緩弱,虛損無力。
【用法用量】牛膝丸(《圣濟總錄》卷十二)。
【摘錄】《圣惠》卷二十三
【處方】萆薢、菟絲子、白茯苓、鹿茸、肉蓯蓉、黃耆、川巴戟、杜仲、金毛狗脊、益智仁。
【制法】上為末,酒和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益腎氣。主小便頻數。
【用法用量】每服40丸,鹽水送下。
【摘錄】《普濟方》卷二一六
【處方】萆薢3兩(銼),牛膝3兩(去苗),杜仲1兩半(去粗皮,炙微黃,銼),酸棗仁2兩(微炒),當歸1兩,防風2兩(去蘆頭),丹參2兩,赤芍藥1兩半,桂心1兩,石斛1兩半(去根,銼),檳榔2兩,郁李仁1兩半(湯浸,去皮尖,微炒)。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祛風利氣,止疼痛。主中風半身不遂,筋脈攣急,行立艱難;腰腳疼痛,攣急不得屈伸;腰胯疼痛,兩脅妨痛。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心及晚食前以暖酒送下。
【摘錄】《圣惠》卷二十三
【處方】萆薢(微炒)8兩,牛膝(去苗,酒浸,切,焙)4兩,菟絲子(酒浸,別搗)2兩。
【制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風冷下注,腰腳痿弱,步履無力。
【用法用量】每服20丸,漸加至30丸,空腹溫酒送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八
【處方】萆薢(銼)1兩,熟干地黃(焙)1兩,天雄(炮裂,去皮臍)1兩,蜀椒(去目并閉口,炒出汗)3分,桂(去粗皮)3分,細辛(去苗葉)3分,續(xù)斷(銼)3分。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腎虛脹氣,攻腰腹髀痛。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心、日午、夜臥溫酒或鹽湯送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五十一
【處方】萆薢1兩,羌活(去蘆頭)1兩,天麻(酒浸1宿,切,焙)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沒藥(研)1分,乳香(研)1分。
【制法】上為末,入沒藥、乳香同研勻,煉蜜為丸,如彈子大。
【功能主治】緩筋脈,去邪毒,調榮衛(wèi)。主肝痹。
【用法用量】每服1丸,空心溫酒化下,1日2次。
【摘錄】《圣濟總錄》卷十九
【處方】萆薢1兩,山芋1兩,牛膝(去苗,酒浸,焙)1兩,澤瀉1兩,熟干地黃(焙)2兩半,地膚子3分,干漆(炒煙去)3分,狗脊(去毛)3分,白術半兩,茵芋1分。
【制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血痹,風冷痹,游走無定處。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空心溫酒送下,1日2次。
【摘錄】《圣濟總錄》卷二十
【處方】萆薢(銼,炒令黃)1兩,山芋1兩,牛膝(切,焙)1兩,澤瀉1兩,白術3分,地膚子半兩,山茱萸(炒)1兩1分,狗脊(細銼,去毛)3分,茵芋(用葉,炙過)1分,熟干地黃(焙)2兩半。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血痹,風邪游走無定處。
【用法用量】每服10丸,稍加至15丸,溫酒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濟總錄》卷十九
【處方】川萆薢4兩,牛膝(酒浸,去蘆)4兩,石菖蒲4兩,天臺烏藥2兩,薏苡仁2兩。
【制法】上為細末,雄木瓜1個,當中橫切。每服10字,切四破,去皮瓤,以無灰酒、銀石器中,用物合定煮糜爛,研成膏為丸,如丸不成,以木瓜酒打面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壯筋骨,活血脈。主干濕腳氣。
【用法用量】每服20-30丸,空心、食前以木瓜酒送下,木瓜湯亦得。
【摘錄】《魏氏家藏方》卷八
【處方】萆薢1兩(銼),薏苡仁1兩,芎?半兩,海桐皮3分,羌活3分,天雄1兩(炮裂,去皮臍),莽草半兩(微炒),天麻半兩,干蝎1分(微炒),蟬殼1分,天南星半兩(炮裂),白附子半兩(炮裂),躑躅花3分(醋拌,炒令干),當歸半兩(銼,微炒),牛膝1兩(去苗),川烏頭半兩(炮裂,去皮臍)。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風濕痹,身體手足收攝不遂,肢節(jié)疼痛,言語謇澀。
【用法用量】每服20丸,食前溫豆淋酒送下。
【摘錄】《圣惠》卷十九
【處方】萆薢(銼)1兩,牛膝(去苗)1兩,杜仲(去粗皮,炙微黃,銼)1兩,酸棗仁(微炒)1兩,柏子仁1兩,防風(去蘆頭)1兩,天麻1兩,肉蓯蓉(酒浸1宿,刮去皺皮,炙干)1兩,桂心1兩,補骨脂(微炒)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五味子1兩,磁石(燒醋淬7遍,搗碎細研,水飛過)1兩,鹿茸(去毛,涂酥,炙令微黃)1兩,熟干地黃1兩,石斛(去根,銼)1兩,巴戟1兩。
【制法】上為末,磁石研令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壯腰膝,暖臟腑,利血脈,補脾腎,益氣力。主風冷。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心溫酒送下。
【摘錄】《圣惠》卷九十八
【處方】萆薢1兩,酸棗仁1兩(微炒),獨活1兩,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芎?3分,石斛1兩(去根,銼),仙靈脾3分,丹參3分,牛膝3分(去苗),當歸3分,防風3分(去蘆頭),桂心3分,狗脊3分,赤箭3分,虎脛骨1兩(涂酥,炙令黃),干蝎半兩(微炒),海桐皮3分,木香3分,檳榔1兩,麝香1分(細研)。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風毒所攻,四肢拘攣,骨節(jié)疼痛,腳膝無力。
【用法用量】每服10丸,溫酒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二十三
【處方】萆薢1兩,熟干地黃3分,牛膝2兩(去苗),附子1兩(去皮臍),桂心半兩,五加皮半兩,酸棗仁半兩(微炒),羌活半兩,石斛3分(去根),白芍藥3分。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腰腳冷痹,沉重無力。
【用法用量】每服30丸,食前溫酒送下。
【摘錄】《普濟方》卷一八七引《圣惠》
【處方】萆薢24兩,杜仲8分。
【制法】上搗篩。
【功能主治】丈夫腰腳痹緩,急行不穩(wěn)。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增至5錢,每旦溫酒和服。
【注意】忌食牛肉。
【摘錄】《普濟方》卷一五五引《圣惠》
【處方】萆薢6兩,杜仲(去粗皮,炙)2兩半,牛膝(酒浸2日,切,焙)3兩,續(xù)斷3兩,干木瓜(焙)3兩,桂(去粗皮)半兩。
【制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小彈子大,研丹砂末為衣。
【功能主治】元臟虛損,下注腰腳,行步艱難,膝脛少力。
【用法用量】每服1丸,食前溫酒送下,木瓜湯送下亦得。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八六
【處方】萆薢8兩(銼),牛膝3兩(去苗),丹參2兩,附子2兩(炮裂,去皮臍),白術2兩,枳殼2兩(麩炒微黃,去瓤)。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堅骨益筋,養(yǎng)血固發(fā)。主風濕痹,肢體疼痛,不能行步。
【用法用量】每服30丸,溫酒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十九
以上就是對萆薢丸的一些簡單的介紹了,當然了日常如果要用藥的話,最好可以咨詢一下相關的醫(yī)生。
萆薢散是在傳統的中醫(yī)的理念下研究出來的,治療效果很好,無副作用。能從根本上解決患者對疾病的困擾,一起來看一下萆薢散的相關知識。
【處方】萆薢(酒浸.一兩) 狗脊(一兩) 杜仲(炒.去絲.一兩) 白茯苓(去皮.一兩) 何首烏(半兩) 天雄(去皮臍.炮.半兩) 澤瀉(半兩)
【功能主治】治腎經受病,多汗惡風,面浮腫,脊骨疼,不能行立,肌膚變色,但坐而腰痛,此風中于腎經也。視肋下左右上下持黃如餅者,可治,急灸腎腧百壯;齒黃,發(fā)須直,面如土色者,不可治。
【用法用量】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米飲調下,不拘時服。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別名】大萆薢散
【處方】萆薢1兩,當歸1兩(炒),附子1兩(炮),杜仲1兩(去粗皮,炙,銼),仙靈皮1兩,青木香半兩。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風痹濕冷,腰腳疼痛,四肢痿弱,榮衛(wèi)凝泣。
【用法用量】每服方寸匕,酒下,日3次。
【摘錄】《元和紀用經》
【處方】萆薢1兩(銼),防風1兩(去蘆頭),人參3分(去蘆頭),桂心3分,山茱萸半兩,干姜3分(炮裂,銼),川椒3分(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細辛3分,附子3分(炮裂,去皮臍),天雄半兩(炮裂,去皮臍),牛膝1兩(去苗),白術3分。
【制法】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柔風,體虛里急,四肢緩痹不仁。
【用法用量】每服2錢,食前溫酒調下。
【摘錄】《圣惠》卷二十二
【別名】換肌消毒散、萆薢湯
【處方】萆薢(一名土茯苓,又名冷飯團)5錢,當歸2錢,白芷2錢,皂角刺2錢,薏苡仁2錢,白鮮皮7分,木瓜7分(不犯鐵器),木通7分,金銀花7分,甘草5分。
【功能主治】楊梅瘡,不拘初起潰爛,或發(fā)于舌間喉間。
【用法用量】換肌消毒散(《口齒類要》)、萆薢湯(《校注婦人良方》卷二十四)。
【摘錄】《口齒類要》
【處方】萆薢1兩(銼),漢防己1兩,赤芍藥1兩,松節(jié)1兩,桂心1兩,丹參1兩,當歸1兩,茵芋1兩,五加皮1兩,側子1兩(炮裂,去皮臍),牛膝1兩(去苗),枳殼半兩(麩炒微黃,去瓤)。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歷節(jié)風,四肢疼痛不可忍。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食前溫服。
【注意】忌生冷、豬、魚、雞、犬肉。
【摘錄】《圣惠》卷二十三
【處方】萆薢1兩,人參1兩(去蘆頭),細辛1兩,牛膝1兩(去苗),酸棗仁1兩(微炒),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羚羊角屑1兩,獨活1兩,赤芍藥1兩,黃芩1兩,茵芋1兩,麻黃1兩(去根節(jié)),葛根1兩(銼),漢防己1兩,桂心1兩,赤茯苓1兩,甘草1兩(炙微赤,銼),芎?1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肝風。四肢拘攣急痛,不可轉側。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大棗3個,煎至5分,去滓,入竹瀝1合,更煎1-2沸,溫服,不拘時候。
【注意】忌雞、豬、魚、蒜。
【摘錄】《圣惠》卷三
【處方】萆薢1兩(銼),茵芋半兩,杜仲半兩(去粗皮,炙微黃,銼),天雄3分(炮裂,去皮臍),石南半兩,石龍芮半兩,躑躅半兩(微炒),獨活2兩,附子3分(炮裂,去皮臍),狗脊半兩,當歸半兩(銼,微炒),麻黃3分(去根節(jié)),干蝎半兩(微炒),桑螵蛸半兩(微炒),菖蒲半兩,赤箭2分,甘菊花3分,牛膝3分(去苗),木香3分,芎?2分,麝香半兩(細研)。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腎臟中風,臥踞而腰痛,腳膝偏枯,皮膚頑痹,語言謇澀,兩耳虛鳴,舉體乏力,面無顏色,志意不樂,骨節(jié)酸疼。
【用法用量】每服2錢,食前以溫酒調下。
【摘錄】《圣惠》卷七
【處方】萆薢1兩(銼),杜仲1兩(去粗皮,炙微黃,銼),牛膝1兩(去苗),五加皮1兩,檳榔1兩,當歸1兩(銼,微炒),酸棗仁1兩(微炒),獨活1兩,海桐皮1兩(銼),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防風1兩(去蘆頭),肉桂1兩(去皺皮),羚羊角屑1兩,木香1兩,枳殼1兩(麩炒微黃,去瓤)。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腎臟風毒流注,腰腳疼痛,筋脈拘急。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食前溫服。
【摘錄】《圣惠》卷七
【處方】萆薢2兩,桂(去粗皮)3分,杜仲(去粗皮,銼,炒)1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腰腳冷痹不仁,行步無力。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溫酒調下,不拘時候。
【摘錄】方出《圣惠》卷四十四,名見《圣濟總錄》卷八十五
【處方】破故紙1兩(鹽炒),川續(xù)斷1兩,川烏1兩(炮),防風1兩,萆薢1兩,赤芍藥1兩,熟地黃1兩,獨活1兩,白芷1兩,沒藥1兩,杜仲(姜制)1兩,茴香2兩(炒),白術2兩。
【制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除風去濕,止痛活血,補腎。主一切風證,腰腳疼痛,徹骨酸楚。
【用法用量】每服30-50丸,空心鹽酒任下。
【摘錄】《朱氏集驗方》卷一
【處方】萆薢1兩(酒浸),狗脊1兩,杜仲1兩(炒去絲),白茯苓(去皮)1兩,何首烏半兩,天雄半兩(去皮臍,炮),澤瀉半兩。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腎臟中風,腰疼不得俯仰,或偏枯耳鳴,語聲渾濁,面色浮腫,骨節(jié)酸疼,精神昏憒,喜怒好忘,而肌色黧黑,身體沉重,發(fā)汗惡風,隱曲不利,或兩腳冷痹,頭昏耳聾,語言渾濁,或脊骨促痛,不能行立,肌膚黑色,兩脅赤黃如餅者。
【用法用量】每服2錢,米飲調下。急灸腎俞百壯。
【摘錄】《校注婦人良方》卷三
【處方】萆薢1兩,棗肉1兩,生地黃1兩,桂心1兩,杜仲1兩,麥門冬1兩。
【功能主治】虛勞,陰陽失度,傷筋損脈,噓吸短氣,溢漏泄下,小便赤黃,陰下濕癢,腰脊如折,顏色墮落。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酒1斗5升,浸3日,出曬干復浸,如此候酒浸干,治下篩。每服方寸匕,食后酒下,日3次。
【摘錄】《普濟方》卷二二七
【處方】萆薢1兩(銼),牛膝3分(去苗),當歸3分,酸棗仁3分(微炒),桂心半兩,白蒺藜半兩(微炒,去刺),海桐皮1兩(銼),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羌活3分,石斛1兩(去根,銼),生干地黃1兩,枳殼1兩(麩炒微黃,去瓤),羚羊角屑3分,檳榔1兩,防風3分(去蘆頭)。
【制法】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腳氣,緩弱疼痛,皮膚不仁。
【用法用量】每服2錢,食前以豆淋酒調下。
【摘錄】《圣惠》卷四十五
【處方】萆薢1分(銼,炒),白蕪荑1分(微炒),狗脊(去毛,銼)1分。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蛔蟲發(fā)作。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溫酒調下。欲服藥,先隔宿吃牛肉干脯1片,次日空心服藥,蟲下即愈。
【摘錄】《圣濟總錄》卷九十九
【處方】牡丹皮2分,萆薢3分,桂心3分,白術3分。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腎虛腰痛。
【用法用量】每服方寸匕,酒下,日3次。亦可作湯服。
【摘錄】方出《千金》卷十九,名見《普濟方》卷一五四
【處方】萆薢1兩,天麻1兩,防風3分(去蘆頭),烏蛇肉1兩(酒拌,炒令黃),五加皮半兩,當歸3分(銼,微炒),獨活3分,芎?3分,麻黃3分(去根節(jié)),天雄3分(炮裂,去皮臍),牛膝3分(去苗),蒼耳子3分,虎脛骨1兩(涂酥,炙令黃),杜仲3分(去粗皮,微炙,銼),仙靈脾3分,薏苡仁3分,酸棗仁3分,川烏頭半兩(炮裂,去皮臍)。
【制法】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婦人風痹,手足不仁,腰膝疼痛,筋脈攣急。
【用法用量】每服1錢,食前以豆淋酒調下。
【摘錄】《圣惠》卷六十九
【處方】萆薢1兩(用水浸少時漉出,用鹽半兩相和,鍋內炒干,去鹽不用),川芎1分。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小便頻數,不計度數,臨小便時疼痛不可勝忍。
【用法用量】每服3錢,水1盞同煎,取8分,和滓空心服2-3盞后,便吃化毒湯。
【摘錄】《普濟方》卷四十一引《護命方》
【處方】萆薢、牛膝(酒浸,切,焙)、蒺藜子(炒,去角)、枸杞子、惡實(炒)、秦艽(去苗土)、羌活(去蘆頭)、當歸(切,焙)、桂(去粗皮)各等分。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風,身體筋骨痛。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嚼少胡桃仁,熱酒調下;痛極者,再服1服;痛止者,更可5服;骨痛者,飯后服;腳膝及腹內痛者,空心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十
【處方】木通、烏藥、石菖蒲、茴香、萆薢。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陰囊腫。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幼科折衷》
【處方】萆薢2兩(銼),防風1兩(去蘆頭),羌活1兩,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桂心3分,當歸3分,薏苡仁1兩,石斛1兩(去根節(jié),銼),牛膝1兩(去苗),赤芍藥1兩,杜仲1兩(去粗皮,炙微黃,銼),酸棗仁3分(微炒)。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風,腰腳疼痛,冷痹不任行履。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酒各半中盞,煎至6分,去滓,食前溫服。
【注意】忌生冷油膩,毒魚滑物。
【摘錄】《圣惠》卷二十一
【處方】萆薢1兩(銼),狗脊1兩,桂心1分,檳榔半兩,吳茱萸1分(湯浸7遍,焙干,微炒),桑根白皮3分(銼),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腰痛急強如板硬,俯仰不得。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食前溫服。
【摘錄】《圣惠》卷四十四
【處方】黃柏1錢(酒炒),菟絲子1錢,萆薢1錢,遠志(去骨)1錢,麥門冬(去心)2錢,燈心7根,五味子(鹽水洗)9粒,淡竹葉3枝。
【功能主治】赤濁。
【用法用量】加鹽少許,水煎,空心服。服導藥后用此。
【摘錄】《萬氏家抄方》卷二
以上就是關于萆薢散的功效與作用為大家做的介紹,希望這些介紹能給大家?guī)硪恍椭]伤Z散作為一種中藥方劑,對于男性和女性的身體都是有著極大的幫助的。
俗話說,物質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所以人們在現如今生活極大豐富的情況下,對養(yǎng)生的追求也更加的迫切,中醫(yī)方劑一直都是養(yǎng)生的重要方法,那么萆薢酒作為一種中藥方劑又有什么功效作用呢?接下來為大家一一解答。
【處方】萆薢3兩,杜仲(去粗皮,炙)3兩,枸杞皮根(洗)5兩。
【制法】上銼細,用好酒5升干凈瓶內浸,密封。
【功能主治】風濕腰痛,及濕痹不散。
【用法用量】重湯煮2時許,取出候冷,旋暖飲之,常令微醉,不拘時候。
【摘錄】《圣濟總錄》卷八十五
【處方】萆薢3兩,防風2兩(去蘆頭),牛膝3兩(去苗),獨活2兩,芎?2兩,山茱萸2兩,當歸2兩,酸棗仁2兩(微炒),大麻仁5兩,石斛3兩(去根),桂心2兩,熟干地黃3兩。
【制法】上銼細,以生絹袋盛,用好酒2斗,于瓷瓶中浸,密封七日后開取。
【功能主治】腰腳風毒攻注疼痛。
【用法用量】每日3-5度,溫飲1盞,常令醺醺,無至大醉。
【摘錄】《圣惠》卷二十五
【處方】萆薢1兩,防風1兩(去叉),菟絲子1兩,杜仲1兩(去粗皮,銼,炒),黃耆1兩,菊花1兩,天雄1兩(炮裂,去皮臍),石斛1兩(去根),生干地黃1兩(焙),地骨皮1兩,續(xù)斷1兩,金牙1兩(煅,醋淬),石南1兩,肉蓯蓉1兩(酒浸,切,焙),蜀椒(去目及閉口者,炒出汗)1兩。
【制法】上(口父)咀,如麻豆大。夾絹囊盛貯,以無灰酒5升浸14日。
【功能主治】血痹及五臟六腑,皮膚骨髓,肌肉筋脈等疾,不問新久。
【用法用量】每日任性服,候減1升,即旋添酒1升,藥力薄即別制。年老者亦可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十九
萆薢酒采用傳統的幾種純天然中藥材制成,對一些病癥有著極好的治療效果,而且無絲毫的副作用,對一些患者來說,的確是一種非常明智的選擇。
綿萆薢對大家再熟悉不過了,綿萆薢的歷史是很悠久的,并且對調理身體和治療疾病都有著很好的功效,對于養(yǎng)生是一種很好的選擇。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英文名】RHIZOMA DIOSCOREAE SEpTEMLOBAE
【來源】本品為薯蕷科植物 綿萆薢 Dioscorea septemloba Thunb.或 福州薯蕷 Dioscorea futschauensis Uline ex R. kunth 的干燥 根莖 。秋、冬二季采挖,除去須根,洗凈,切片,曬干。
【性狀】本品為不規(guī)則的斜切片,邊緣不整齊,大小不一,厚2~5mm。外皮黃棕色至黃褐色,有稀疏的須根殘基,呈圓錐狀凸起。切面灰白色至淺灰棕色,黃棕色點狀維管束散在。質疏松,略呈海綿狀。氣微,味微苦。
【鑒別】本品粉末淡黃棕色。淀粉粒眾多,單粒卵圓形、橢圓形、類圓形、類三角形或不規(guī)則形,有的一端尖突,有的呈瘤狀,直徑10~70μm,臍點裂縫狀,人字狀、點狀、層紋大多不明顯。草酸鈣針晶多成束,長90~210μm。薄壁細胞多角形,橢圓形或長方形,壁略增厚,紋孔明顯。木栓細胞棕黃色,多角形,壁平直。
【性味】苦,平。
【歸經】歸腎、胃經。
【功能主治】利濕去濁,祛風通痹。用于淋病白濁,白帶過多,濕熱瘡毒,腰膝痹痛。
【用法用量】9~15g。
【貯藏】置通風干燥處。
【摘錄】《中國藥典》
從上文的闡述中我們對于綿萆薢的功效與作用有了一些了解,如果身體出現了什么不適的癥狀,可以用中藥的方法去調理,中醫(yī)治病的歷史久遠,可以放心食用。
隨著現代人生活壓力加大,養(yǎng)生保健的方法也是層出不窮,但是最受人歡迎的還是中國傳統的老中醫(yī),還有經過上千年檢驗的中藥。比如說粉萆薢,那么粉萆薢究竟有哪些功效與作用呢?今天就跟大家介紹一下。
【英文名】RHIZOMA DIOSCOREAE HYpOGLAUCAE
【來源】本品為薯蕷科植物 粉背薯蕷 Dioscorea hypoglauca palibin 的干燥 根莖 。秋、冬二季采挖,除去須根,洗凈,切片,曬干。
【性狀】本品為不規(guī)則的薄片,邊緣不整齊,大小不一,厚約0。5mm。有的有棕黑色或灰棕色的外皮。切面黃白色或淺灰棕色,維管束呈小點狀散在。質松,略有彈性。氣微,味辛、微苦。
【鑒別】(1) 本品橫切面:外層為多列木栓化細胞。皮層較窄,細胞多切向延長,壁略增厚,壁孔明顯;黏液細胞散在,內含草酸鈣針晶束。中柱散有有限外韌型及類周木型維管束;薄壁細胞壁略增厚,具壁孔,細胞中含淀粉粒。本品粉末黃白色。淀粉粒單粒圓形、卵圓形或長橢圓形,直徑5~32μm,長至40μm,臍點點狀或裂縫狀;復粒少數,多由2 分粒組成。厚壁細胞眾多,壁木化,孔溝明顯,有的類似石細胞,多角形、梭形或類長方形,直徑40~80μm ,長至224μm。草酸鈣針晶束長64~84μm 。
【性味】苦,平。
【歸經】歸腎、胃經。
【功能主治】利濕去濁,祛風除痹。用于膏淋,白濁,白帶過多,風濕痹痛,關節(jié)不利,腰膝疼痛。
【用法用量】9~15g。
【貯藏】置通風干燥處。
【摘錄】《中國藥典》
通過上述內容的介紹,可以了解到粉萆薢在一些疾病方面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中藥粉萆薢的食用也要根據各自的身體狀況決定,切記不要盲目用藥。
萆薢煎丸作為一種中藥方劑已經被許多的人所接受,那么如何根據自己的身體情況來服用萆薢煎丸就成為了一門學問,今天就來教大家如何食用萆薢煎丸。
【別名】補骨脂煎
【處方】萆薢1斤(用新米泔洗凈,焙干,入新瓦罐子內,以醇酒5升浸,用油單密封口,放日中曬7日,取焙干,為末),補骨脂(炒)4兩,狗脊2兩(去毛,醋炙),巴戟天2兩(去心),牛膝2兩(去苗,酒浸,切,焙),茴香子(以鹽1兩同炒)2兩。
【制法】上為細末,酒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補益丹田,壯筋骨。主婦人久冷。
【用法用量】補骨脂煎(《普濟方》卷二一九)。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八六
上文介紹了萆薢煎丸的功效與作用有很多,萆薢煎丸可以保護人體,還有自己的適宜人群,所以在食用的是侯一定要注意。
萆薢分清散對于人體是有很好的補充作用的,往往人們在生病的時候會選擇用萆薢分清散,因為萆薢分清散不僅對疾病有著非常好的療效,而且能為人體提供各種所需的營養(yǎng)物質?,F在就來揭開它的神秘面紗吧。
【別名】萆薢分清飲(《丹溪心法》卷三)。
【處方】益智仁 川萆解 石菖蒲 烏藥各等分
【制法】上藥研為細末。
【功能主治】溫腎利濕,分清去濁。主膏淋、白濁。小便頻數,混濁不請,白如米泔,凝如膏糊。
【用法用量】每服9克,以水230毫升,入鹽少許,同煎至160毫升,空腹時沮服。
【備注】方中川萆薢利水去濕,分清化濁為君;益智仁溫腎陽,縮小便為臣;烏藥溫腎化氣,石菖蒲化濁利竅為佐;食鹽咸以入腎為使。諸藥合用,有溫暖下元,利濕泄?jié)嶂Α?/p>
【摘錄】《楊氏家藏方》卷九
通過本文的介紹我們發(fā)現萆薢分清散的好不僅體現在對某些疾病的治療效果上,而且它的副作用小更是從古至今都受人推崇,養(yǎng)生效果真的超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