驢蹄草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知足者常樂,能忍者自安,忍饑者長壽,耐寒者體健?!蹦切┙】刀L壽的人,他們在養(yǎng)生方面都有自己的心得。不注意平日的養(yǎng)生,好比千里之堤,潰于蟻穴。有效的中醫(yī)養(yǎng)生是如何實現(xiàn)的呢?請您閱讀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輯為您編輯整理的《驢蹄草的功效與作用》,歡迎閱讀,希望您能閱讀并收藏。
對于驢蹄草,大家是比較熟悉的,當然有些人比較陌生。其實驢蹄草是一種比較常見的中藥材。那么驢蹄草究竟有什么作用呢?
【英文名】Herb of Membranaceous Marshmarigold
【別名】馬蹄葉、馬蹄草
【來源】藥材基源:為毛茛科植物驢蹄草、三角葉驢蹄草、薄葉驢蹄草和花葶驢蹄草的全草。
【原形態(tài)】1.驢蹄草,多年生草本,高20-48cm,無毛,須根肉質。莖直立,實心,具細縱溝,中部或中部以上分枝,稀不分枝?;~3-7,草質,有長柄;柄長7-24cm;葉片圓形、圓腎形或以形,長2.5-5cm,寬3-9cm,先端圓,基部深心形,邊緣密生小牙齒;莖生葉較小,具短柄或無柄。單超支 聚傘花序生于莖或分枝頂端,通常有2朵花;花梗長2-10cm;花兩性,直徑1.6-3.2cm;萼片5,花瓣狀,黃色,倒卵形或狹倒卵形,長1-1.8cm,寬0.6-1.2cm,先端圓;花瓣無;雄蕊多數(shù),長4.5-7mm,花絲狹線形,花藥長圓形,長1-1.6mm;心皮7-12,與雄蕊近等長,無柄,花柱短,蓇葖果,長約1cm,寬約3mm,有橫脈紋,喙長約1mm。種子多數(shù),狹卵球形,長1.5-2mm,黑色有光澤,具少數(shù)縱皺紋?;ㄆ?-9月,果期6-10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1.生于海拔600-4000m的山地溪谷邊、濕草甸或草坡、林下較陰濕處。
【化學成份】全草紫堇塊莖堿(corytuberine),木蘭花堿(magnoflorine),煙堿(nicotine),驢蹄草內酯(caltholide),表驢蹄草內酯(epiacltholide),4α-羥甲基驢蹄草內酯(palustrolide),常春藤皂甙元(heteragenin),常春藤酸(hederagenic acid),16,17-二羥基貝殼杉烷-19-酸(16,17-dihydroxykauran-19-oic acid),β-谷甾醇(β-sitosterol),胡蘿卜甙(daucosterol),東莨菪素(scopoletin),傘形花內酯(umbelliferone)等?;ê圃磉埃撼4涸磉霸?3-阿拉伯糖甙(hederagenin-3-O-α-L-arabinopyranoside),齊墩果酸-3-鼠李糖阿拉伯糖甙(oleanolic acid-3-O-α-L-rhamnopyranosyl-α-Larabinopyranoside),常春藤撕皂甙元-3-鼠李糖阿拉伯糖甙(hederagenin-3-O-α-Lrhamnopyranosyl-α-L-arabinopyranoside),3-O-二去氫葉黃素(3-O-didehydrolutein),3-表葉黃素(3-epilutein),α-隱黃質(α-cryptoxanthin)。葉含原白頭翁素(protoanemonin),原阿片堿(protopine)。根含嚏根草堿(veratrin),嚏根草毒素(helleborin)。
【藥理作用】驢蹄草所含三萜皂甙能使政黨大鼠血中膽固醇水平明顯下降,總蛋白減少,清蛋白無改變,球蛋白下降,血糖升高。此外,還具有明顯的抗炎作用,能明顯抑制大鼠甲醛性足跖腫脹,而其甙元之一的劉墩果酸抗炎作用則較弱。
【性味】味辛;微苦;性涼
【歸經(jīng)】脾,肺經(jīng)。
【功能主治】驅風;解暑;活血消腫。主傷風感冒;中暑發(fā)痧;跌打損傷;燙火燙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或泡酒。外用:適量,搗爛敷;或拌酒糟,烘熱外敷;或煎水洗。
【摘錄】《中華本草》
通過上面的介紹才發(fā)現(xiàn),原來驢蹄草的藥理作用這么多,而且對于一些疾病也都有不錯的效果。其實我們的生活周圍可能有很多的“寶物”,只是很多時候我們沒有一顆善于發(fā)現(xiàn)的心。
擴展閱讀
中藥一直是很多人治病時候最佳之選,中藥對治療疾病有著很好幫助,在選擇的時候也可以放心,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一種中藥材驢毛。
【來源】為馬科動物 驢 的 毛 。
【功能主治】食療本草》:"治頭中一切風,驢毛一斤炒令黃,投一斗酒中,漬三日,空心細細飲,使醉,覆臥取汗,明日更依前脹。忌陳倉米、麥面等。"
【附方】治少小新生中風:驢毛一把(取背前交脊上會中,拔取如手拇指大一把),麝香二豆大。上以乳汁和,銅器中微火煎令焦熱出,末之。小兒不能飲,以乳汁和之,葦筒貯瀉著咽中,然后飲乳,令入腹。(《千金方》二物驢毛散)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食療本草》。
驢毛的功效與作用多種多樣,我們應該根據(jù)體質癥狀的不同來選擇合適的食用方法等。在生活中,我們可以在有空的時候多了解一些這方面的知識。
世界上存在許許多多的藥材,難免有一些藥材是我們不認識的,但只要我們有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相信我們可以慢慢的知道更多的醫(yī)學藥材。那么對于驢乳這種藥材你了解嗎?
【來源】為馬科動物 驢 的 乳汁 。
【化學成份】含水分90.12%、酪蛋白0.70%、清蛋白1.06%、脂肪1.37%、乳糖6.19%、灰分0.47%。
【性味】甘,寒。
【功能主治】治消渴,黃疸,小兒驚癇,風熱赤眼。
【用法用量】內服:熱飲。
【附方】①治心熱風痢:黑驢乳食上暖服三大合,日再服。(《廣利方》)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千金.食治》。
上文我們分析了驢乳,知道驢乳的作用和功效都是非常的廣泛,只要我們多掌握一些中藥的藥性,那么遇到疾病時我們才不會慌張。
中藥材是很常見的,而且中藥材的種類還比較多,在功效也是有著一些區(qū)別,因此選擇之前,需要進行很好的了解,那么你了解裂蹄這種藥材嗎?
【來源】藥材基源:為多孔菌科真菌裂褐層孔菌的子實體。
【原形態(tài)】子實體多年生。木質,側生,無柄,半球形至蹄形,3-20cm×6-30cm,厚2-10cm。蓋面初期為灰褐色,漸變?yōu)榘岛稚梁诤稚讜r有絨毛,漸脫落至光滑,有較寬的同心環(huán)棱和環(huán)溝,老時龜裂,粗糙;蓋緣鈍,深褐色,有細小的龜裂,下側無子實層,淡土黃色。管口面暗黃色;管口圓形,小,每1mm間5-6個;菌管多層,層次不明顯,長每層2-5mm,黃褐至紅褐色,老的菌管中有白色菌絲充塞。菌肉與菌管同色,有絲狀光澤,有同心環(huán)紋,分層,厚0.5-3cm。孢子近球形,黃褐色,平滑,常含一油滴,(5-6)μm×(4-5)μm。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白樺等闊葉樹樹干上。
【性狀】性狀鑒別 子實體無柄。菌蓋馬蹄形或扁半球形,長徑6-25cm,短徑3-13cm,厚2-10cm。表面灰色、深褐色或黑色,有同心環(huán)棱紋,粗糙,龜裂,邊緣厚。管口面暗黃色,管口圓形,每lmm間4-6個,有的菌管中充塞有白色菌絲。木質。氣微,味淡。
【性味】微苦;性平
【功能主治】化癥散結;止血止帶;健脾止瀉。主癥瘕積聚;崩漏;帶下;脾虛泄瀉。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15g;研末,每次3g,每日2-3次。
【摘錄】《中華本草》
以上就是對于中藥材裂蹄的介紹。對于我們不懂的藥材,更應該去了解它,這樣才能使我們在生活中充分地利用它,不至于手足無策。
中醫(yī)在治病的時候都是需要用到中藥的,而作為中藥材一種的驢陰莖也是被經(jīng)常用到的,那么,下面就來說說驢陰莖的功效與作用是什么。
【別名】驢鞭(《本草新編》),驢三件(《河北藥材》),驢腎(《山西中藥志》)。
【來源】為馬科動物 驢 的 雄性外生殖器 ,雄驢殺死后,割取其陰莖及睪丸,剔除殘肉及油脂,洗凈,懸掛于通風處陰干或曬干。
【生境分布】產(chǎn)河北、山西、黑龍江、四川等地。
【性狀】為圓柱形長條,或稍帶彎曲,長約30厘米,粗3~4厘米,前端圓形,較大,色黑;基部兩側各有一大型睪丸;肉質,堅硬。以整條,帶有睪丸、無殘肉油脂、體干燥者為佳。
【炮制】洗凈煮熟,切成薄片,曬干,入熱鍋內用凈砂炒燙至黃色,取出洗凈砂子即成。
【性味】甘咸,溫。
【功能主治】益腎強筋。治陽痿,筋骨酸軟,骨結核,骨髓炎,氣血虛虧,婦女乳汁不足。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4錢;或入丸劑。
【附方】①治腎虛體弱:驢腎一副,白水煮爛,勻二次吃。
【摘錄】《*辭典》
通過上面文章的介紹,相信大家對于驢陰莖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希望大家服用時能按照醫(yī)囑,同時要注意鍛煉身體,增強自身抵抗力。
在日常生活中,大家不但對于各種食物都非常的了解,藥品也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接觸很多的,其中木蹄就是一種比較常出現(xiàn)的中藥材,鑒于還是有很多人對于木蹄不怎么了解,下面我們就一起來詳細的看一下。
【別名】樺菌芝
【來源】藥材基源:為多孔菌科真菌木蹄層孔菌的子實體。
【原形態(tài)】子實體多年生。木質,半球形至馬蹄形,或呈吊鐘形,(5-20)cm×(7-40)cm,厚約3-20cm。無柄,側生。菌蓋光滑,無毛,有堅硬的皮殼,鼠灰色、灰褐色至灰黑色,斷面黑褐色,有光澤,有明顯的同心環(huán)棱。蓋緣鈍,黃褐色。菌肉暗黃色至銹色、紅褐色,分層,軟木栓質,厚0.5-3.5cm,無光澤。菌管多層,層次明顯,每層厚0.5-2.5cm,管壁較厚,灰褐色;管口圓形,較小,每1mm間3-4個。管口面灰色至肉桂色,凹陷。孢子長橢圓形至棱形,表面平滑,無色,(10-18)μm×(5-6)μm。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白樺、楓、櫟及山楊等的污立木和腐木上。
【性狀】性狀鑒別 子實體無柄。菌蓋馬蹄形,長徑3-40cm,短徑2-27cm,厚2-18cm。表面有厚角質皮殼,灰色、淺褐色或黑色,光滑,有明顯的同心環(huán)棱紋。管口面淺褐色或灰色,管口圓形,每1mm間3-4個??v剖面可見菌管多層,每層厚5-25mm。木栓質。氣微,味淡。
【化學成份】含7,22-麥角甾二烯-3-酮(ergosta-7,22-dien-3-one),輔酶 Q9(coenzyme Q9),乙酰齊墩果酸(O-acetyloleanolicacid),麥角甾醇(ergosterol),5α,8α-環(huán)二氧-6,22-麥角甾二烯-3β醇(5α,8α-epidioxyergosta-6,22-dien-3β-ol),白樺脂醇(betulin),4,6,8(14),22-麥角甾四烯-3-酮[ergosta-4,6,8(14),22-tetraene-3-one],5,6-二四氧基2-苯并[c]呋喃酮(5,6-dimethoxyphtha-lide),6-甲?;?-苯并[c]呋喃酮(6-carbomethoxyphtha-lide).
【藥理作用】木蹄可顯著提高實驗小鼠減壓缺氧的耐受能力,延長其存活時間,具有抗疲勞、抗高溫的作用。并且能影響缺氧機體腸系膜微循環(huán)的流速、流態(tài),對微循環(huán)具有改善作用。
【性味】微苦;性平
【功能主治】消積;化瘀;抗癌。主食積;食管癌;胃癌;子宮癌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2-15g。
【摘錄】《中華本草》
上文我們分析了木蹄,知道木蹄的作用和功效都是非常的廣泛,只要我們多掌握一些中藥的藥性,那么遇到疾病時我們才不會慌張。
在日常生活中,大家不但對于各種食物都非常的了解,藥品也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接觸很多的,其中鹿蹄肉就是一種比較常出現(xiàn)的中藥材,鑒于還是有很多人對于鹿蹄肉不怎么了解,下面我們就一起來詳細的看一下。
【來源】為鹿科動物 梅花鹿 或 馬鹿 的 蹄肉 。
【性味】《千金·食治》:"平。"
【功能主治】治風寒濕痹,腰腳酸痛。
【用法用量】內服:煮食。
【附方】①治腳氣,風冷濕痹,四肢攣急,腳痛不可踐地:鹿蹄一具(凈洗,銼碎),牛膝葉半斤(銼碎)。以豉汁五升。先煮鹿蹄令熟.次下牛膝葉及蔥白五寸,拍破,兼入椒、姜末各一錢,同煮至二升,調和旋旋食之。(《圣濟總錄》鹿蹄方)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千金.食治》
通過對于鹿蹄肉的詳細介紹,相信大家都有了一定的認識,可以更好的提高我們的生活常識。
中藥在治療一些特殊疾病上,效果也是非常不錯,但我們在食用前還是要進行一些了解,今天我們就來講一講苦白蹄這個藥材的一些常識。
【別名】阿里紅、落葉松茸、藥用層孔菌
【來源】藥材基源:為多孔菌科真菌 藥用擬層孔菌 的 子實體 。
【原形態(tài)】藥用擬層孔菌 子實體多年生。木質,蹄形、球形至鐘形,側生無柄,(5-13)cm×(4-19)cm,厚5-18cm。蓋面白色至灰白色,常有一層薄薄的絨氈層,后漸脫落至光滑,有污白色至土黃色的污斑,老熟后呈淡灰黑色,表面變粗糙,出現(xiàn)不規(guī)則的龜裂;蓋緣鈍,全緣。管口面白色;管口圓形,管壁較厚,每1mm間4個,老熟后或干后管口面呈污灰色至淡灰黑色;菌管多層,每層厚約1cm,初期白色,后期漸成淡黃色。菌肉灰白色,幼時近肉質,軟而脆,老熟后成白堊質或干酪質,易碎,味甚苦。孢子卵圓形,光滑,無色,(4-5)μm×(3.5-4)μm。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3500m左右的衰老的落葉松樹干基部或伐樁上,也生于其他針葉樹上,偶見生于櫟等闊葉樹樹干上。
【性狀】1.性狀鑒別 子實體多呈馬蹄形,或不規(guī)則瘤狀,與樹干著生面扁平,直徑8-30cm以上。表面淡黃色或灰棕色,較粗糙,有時可見同心環(huán)紋或不規(guī)則裂隙,邊緣鈍。管口面類白色或淡黃色,管口圓形,每1mm間3-4個??v剖面可見菌管多層。質輕,疏松,易碎,并有粉塵飛出。氣微,味苦、微甘。
【化學成份】全草含羊毛甾醇(lanosterol),硫色多孔菌酸(sulphurenic acid),齒孔酸(eburicoic acid),去氫齒孔酸(dehydroeburicoic acid),齒孔醛(eburical),齒孔醇(eburicol),齒孔二醇(eburicodiol),16α-羥基齒孔酸(tumulosic acid),去氫齒孔酮酸(dehydroeburiconic acid),及苦白蹄酸(officinalic acid)。
【藥理作用】齒孔酸使動物汗腺周圍血管收縮而止汗,但不影響汗腺分泌,亦不擴瞳,作用約持續(xù)20分鐘。 內服齒孔酸,對胃有刺激作用。
【鑒別】(1)本品粉末易溶于氨水或堿液,遇水呈粘稠狀。
【性味】甘;苦;溫;無毒
【功能主治】止咳平喘;祛風除濕;消腫止痛;利尿;解蛇毒。主咳嗽;哮喘;慢性風濕性關節(jié)炎;胃痛;咽喉腫痛;牙周炎;尿路結石;水腫;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6g;或研末。外用:適量,研末醋調敷。
【注意】不宜過量服用。過量可引起傘菌酸中毒。
【摘錄】《中華本草》
苦白蹄是一種已經(jīng)存在很久的藥材,在很多中醫(yī)書上都有關于它的記載,可見苦白蹄其確實有著良好的藥用價值。
鹿蹄根是一種普通的中藥材,具有極大的保健作用,對于一些疾病也有一定的效果,我們需要根據(jù)自己的需求選擇。生活中很多人對于鹿蹄根不了解,下面我們就來分析一下鹿蹄根。
【別名】綠泥根(《福建民間草藥》)。
【來源】為鼠李科植物 凍綠 的 根、根皮 或 樹皮 。
【原形態(tài)】凍綠,又名:紅凍、狗李、油葫蘆子、搭綠皮、大腦頭、過路黃,小黃。
【生境分布】生于山丘地的灌木叢中或疏林中,或田邊。路旁。分布陜西、甘肅、河南、湖北、湖南、福建、浙江、江蘇、云南、貴州。
【性味】《福建民間草藥》:"苦,寒。"
【功能主治】治疥瘡,濕疹,發(fā)痧肚痛,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外用:搗敷或研末調敷。內服:煎湯,0.5~1兩。
【附方】①治血熱瘙癢、疥瘡、濕疹:鹿蹄根二至四兩,肥豬肉四至六兩。水煎服。(《福建民間草藥》)
【摘錄】《*辭典》
了解了鹿蹄根的一些功效治和常識之后,希望大家在食用過程中運用科學的方法,讓它發(fā)揮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