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紅木葉的功效與作用
【www.cndadi.net -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水紅木葉是我們?nèi)粘I钪惺殖R姷囊环N中藥,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非常的重要,但是對于水紅木葉的功效和作用,有些人不是很了解,所以下面我們就來詳細(xì)的了解下。
【別名】吊白葉、粉帕葉、炒面葉、揉白葉、粉桐葉、灰葉子、野灰靛葉、摸翻臉、翻臉葉、馬番蓮、抽刀紅、捏面樟
【來源】藥材基源:為忍冬科植物水紅木的葉或樹皮。
【原形態(tài)】水紅木 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達(dá)8m。幼枝被微毛,老枝紅褐色,變無毛,疏生皮孔。葉對生;葉柄長1-3.5cm;葉革質(zhì),葉片橢圓形至長圓形或卵狀長圓形,長6-16cm,寬3-5cm,粗壯枝上的葉較薄較大,長達(dá)17-24cm,寬10cm,先端漸尖至急漸尖,基部狹窄至薄較大,長達(dá)17-24cm,寬10cm,先端漸尖至急漸尖,基部狹窄至寬楔形,全緣或在中、上部常具少數(shù)不整齊疏齒,上面暗綠色,下面灰綠色,疏被紅色或黃色微小腺點,近基部兩側(cè)有1至數(shù)個腺體,側(cè)脈3-5對,弧形;革質(zhì)。聚傘花序花形式,直徑4-10cm,被微毛至僅有微小腺點;總梗長1-6cm,第1級輻射枝通常7條;花通常著生于第3級輻射枝上;萼筒長約1.5mm,具細(xì)小腺點,萼齒極小;花冠白色或有紅暈,鐘狀,長4-6mm,裂片5,圓卵形,長約1mm,先紅后紫黑;核卵圓形,扁,有1條淺腹溝和2條淺背溝?;ㄆ?-7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500-3300m的陽坡、疏林或灌叢中。
【化學(xué)成份】葉含穗花杉雙黃酮(amentoflavone),芹菜素(apigenin)。
【性味】味苦;澀;性平
【功能主治】利濕解毒;活血。主赤白痢疾;泄瀉;疝氣;痛經(jīng);跌打損傷;尿路感染;癰腫瘡毒;皮癬;口腔炎;燙火傷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干品研末調(diào)敷;或煎水外洗。
【摘錄】《中華本草》
對于水紅木葉的藥用價值大家應(yīng)該知道了,我們平時應(yīng)該多關(guān)注這方面的信息,這樣就可以在遇到問題的時候有所準(zhǔn)備,不至于驚慌失措。
ys630.COm精選閱讀
水紅木根做為一種中藥,藥用價值是很大的,能夠治療很多的疾病。下面我們就來具體的來了解一下。
【來源】藥材基源:為忍冬科物水紅木的根。
【原形態(tài)】水紅木 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達(dá)8m。幼枝被微毛,老枝紅褐色,變無毛,疏生皮孔。葉對生;葉柄長1-3.5cm;葉革質(zhì),葉片橢圓形至長圓形或卵狀長圓形,長6-16cm,寬3-5cm,粗壯枝上的葉較薄較大,長達(dá)17-24cm,寬10cm,先端漸尖至急漸尖,基部狹窄至薄較大,長達(dá)17-24cm,寬10cm,先端漸尖至急漸尖,基部狹窄至寬楔形,全緣或在中、上部常具少數(shù)不整齊疏齒,上面暗綠色,下面灰綠色,疏被紅色或黃色微小腺點,近基部兩側(cè)有1至數(shù)個腺體,側(cè)脈3-5對,弧形;革質(zhì)。聚傘花序花形式,直徑4-10cm,被微毛至僅有微小腺點;總梗長1-6cm,第1級輻射枝通常7條;花通常著生于第3級輻射枝上;萼筒長約1.5mm,具細(xì)小腺點,萼齒極?。换ü诎咨蛴屑t暈,鐘狀,長4-6mm,裂片5,圓卵形,長約1mm,先紅后紫黑;核卵圓形,扁,有1條淺腹溝和2條淺背溝?;ㄆ?-7月,果期8-10月。
【性味】味苦;性涼
【功能主治】祛風(fēng)除濕;活血通絡(luò);解毒。主風(fēng)濕痹痛;胃痛;肝炎;小兒肺炎;支所管炎;尿路感染;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5-30g;或泡酒。
【摘錄】《中華本草》
上文我們介紹了什么是水紅木根,我們知道水紅木根不但可以用來治療疾病而且還有很好的保健功效,所以我們要善于利用水紅木根來為我們的健康護(hù)航。
中藥一直是很多人治病時候最佳之選,中藥對治療疾病有著很好幫助,在選擇的時候也可以放心,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一種中藥材紅木耳。
【別名】紅靛、一口紅(《文山中草藥》)。
【來源】為莧科植物 血莧 的 全草 。
【原形態(tài)】多年生直立草本。莖紫紅色,高1~2米。單葉對生;闊卵形至近圓形,長2.5~5厘米,先端深凹或2裂,基部近截形,稍下延成耳狀,邊緣波狀,稍內(nèi)卷,葉面稍卷曲不平,紫紅色而有淡色的中脈及拱形的側(cè)脈,有時葉脈呈綠色或暗綠色;葉柄長約3厘米。圓錐花序頂生或腋生,具柄;小花多數(shù);苞片通常每花3枚;花被5裂,長約1.5毫米,白色或淡黃色;雄蕊5,花絲基部合生;柱頭2~3枚。胞果不開裂。種子1顆。
【生境分布】生于田野或栽于庭園。分布福建、廣東、廣西等地。
【性味】苦微甘,涼。
【功能主治】涼血,止血。治吐血,衄血,咳血,創(chuàng)傷出血,痢疾,痛經(jīng)。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5錢(鮮者1~2兩);或搗汁。外用:搗敷。
【注意】《泉州本草》:"孕婦忌用。"
【附方】①治吐血,衄血:鮮紅木耳,每次一兩,水煎泡烏糖服。(《泉州本草》)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泉州本草》。
上文介紹了紅木耳的相關(guān)常識,為了使更多的人了解紅木耳,大家可以在平時多積累一些相關(guān)的東西,這會對我們保持身體健康起到重要的作用。
紅木香是中藥的一種,在我國古代的醫(yī)書就有著對于紅木香的記載,紅木香能治療很多的病癥,而且功效也非常全面,我們要善用它。
【別名】紫金皮、金谷香、緊骨香、木臘(汪連仕《采藥書》),內(nèi)風(fēng)消(《植物名實圖考》),土木香(《福建民間草藥》),內(nèi)紅消(《江西中藥》),浙江紫荊皮(《藥材學(xué)》)。
【來源】為木蘭科植物 長梗南五味子 的 根 或 根皮 。立冬前后采挖,去凈殘莖、細(xì)根及泥土,曬干?;騽?nèi)「窀伞?/p>
【原形態(tài)】長梗南五味子,又名:廣福藤(《綱目拾遺》),藍(lán)果南五味子、盤柱南五味子、南五味子、紫金藤、風(fēng)沙藤、白山環(huán)藤、猴兒拳、冷飯團(tuán)、猢猻飯團(tuán)。
【生境分布】野生于山坡或溪旁。分布我國西南部、中部、東南部。主產(chǎn)浙江、江西。此外,江蘇、福建等地亦產(chǎn)。
【性狀】干燥根粗1.5~2.3厘米,略彎曲,間有分枝及細(xì)根,外皮紫褐色,有縱溝紋及橫裂隙。質(zhì)硬;斷面根皮厚達(dá)木部直徑的1/3,木部赤褐色,周邊可見導(dǎo)管小點。氣香,味苦。干燥的根皮,為卷筒狀或不規(guī)則的塊片,大小不一,厚約1~4毫米。外表面栓皮大都脫落而露出紫色內(nèi)皮。內(nèi)表面暗棕色至灰棕色;質(zhì)堅而脆。以干燥、條勻、質(zhì)堅實、外皮紫褐色者為佳。
【化學(xué)成份】果實含揮發(fā)濁、有機(jī)酸、蛋白質(zhì)、脂肪油、粘液質(zhì)、果膠。
【炮制】洗凈、撈出,潤透切片,曬干。
【性味】辛,溫。
【功能主治】行氣,活血,止痛。治氣滯腹脹痛,胃痛,筋骨疼痛,月經(jīng)痛,跌打損傷,無名腫毒。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5錢;或研末,3~5分。外用:研末調(diào)敷或熬膏涂。
【注意】孕婦慎用。
【附方】①治冷滯腹痛:南五味子根一兩。水煎成半碗,溫服,日二次。(《福建民間草藥》)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本草綱目拾遺》。
上文我們分析了紅木香,知道紅木香的作用和功效都是非常的廣泛,只要我們多掌握一些中藥的藥性,那么遇到疾病時我們才不會慌張。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中藥材也是千奇百怪,各種各樣,下面為大家介紹一種中藥材苦木葉。
【來源】藥材基源:為苦木科植物苦木的葉。
【原形態(tài)】苦木,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7-10m。樹皮灰黑色,幼枝灰綠色,無毛,具明顯的黃色皮孔。奇數(shù)羽狀復(fù)葉互生,常集生于枝端,長20-30cm;小葉9-15,卵狀披針形至闊卵形,長4-10cm,寬2-4cm,先端漸尖,基部闊楔形,兩側(cè)不對稱,邊緣具不整齊鋸齒,二歧聚傘花序腋生,總花梗長達(dá)12cm,密被柔毛;花雜性,黃綠色;萼片4-5,卵形,被毛;花瓣4-5,倒卵形,比萼片長約2倍;雄蕊4-5,著生于4-5裂的花盤基部;雌花較雄花小,子房卵形,4-5室,花柱4-5,彼此相擁扭轉(zhuǎn),基部連合。核果倒卵形,肉質(zhì),藍(lán)至紅色,3-4個并生,基部具宿存花萼?;ㄆ?-5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2400m以下的濕潤而肥沃的山地、林緣、溪邊、路旁等處。
【性狀】性狀鑒別:葉為單數(shù)羽狀復(fù)葉,易脫落;小葉卵狀長圓形或卵狀披針形,長4-16cm,寬1.5-6cm;先端銳尖,基部偏斜或稍圓,近無柄,柄上具柔毛;邊緣具鈍齒,葉面通常綠色,有的為淡紫紅色,沿中脈有柔毛。氣微,味極苦。
【鑒別】取本品粗粉2g,加乙醇20m1,置水浴上回流1h,趁熱過濾,濾液加少量活性炭,溫?zé)崦撋瑸V過。濾液做下述試驗:1.取濾液2滴滴于濾紙上,揮干乙醇,置紫外燈下觀察,顯藍(lán)色熒光,遇堿液呈藍(lán)綠色熒光。
【性味】味苦;性寒;小毒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燥濕殺蟲。主瘡癤癰腫;無名腫毒;體癬;燙傷;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外用:適量,煎水洗;研未撒;或調(diào)敷;或鮮品搗敷。
【摘錄】《中華本草》
相信通過本篇文章對苦木葉的詳細(xì)介紹,大家可以了解到關(guān)于苦木葉的功效和藥性。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不認(rèn)識柞木葉的朋友們不會了解柞木葉有什么功效和作用,柞木葉是一種中藥材,很多人都只是在形態(tài)上認(rèn)識,所以很難了解到柞木葉真正能夠帶給人們的身體哪些好處,這些需要我們深入去認(rèn)識柞木葉這種藥材了。
【來源】為大風(fēng)子科植物 柞木 的 枝葉 。
【原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詳"柞木皮"條。
【功能主治】治癰疽,腫毒;下死胎。
【附方】治諸般癰腫發(fā)背:柞木葉四兩(干),干荷葉、金嬰根(萱草)、甘草節(jié)、地榆各一兩。上同銼,搗為煮散。每服半兩,水二碗,煎至一碗,分兩服,早晚各一,并滓再煎一服。忌飲食毒。(《本事方》柞木散)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本草綱目》
如今的人們生活壓力在不斷的加大,使得我們的身體經(jīng)常處于疲勞的情況,柞木葉作為一種中藥材,對身體有一定的調(diào)理作用,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鴨腳木葉是一種可以治療很多疾病的藥材,科學(xué)健康地食用的話對我們的身體健康還有疾病治療是可以帶來很大功效的?,F(xiàn)在我們就具體去了解一下鴨腳木葉的功效作用以及食用方法吧。
【來源】為五加科植物 鵝掌柴 的 葉 ,夏、秋采取。
【原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詳"鴨腳木皮"條。
【性味】①《嶺南采藥錄》:"味澀,性平。"
【功能主治】止痛,接骨,止血,消腫。治風(fēng)濕骨痛,跌打腫痛,骨折,刀傷,燒傷。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5錢;或研末為丸。外用:搗汁涂或酒炒敷。
【附方】①治跌打腫痛:鴨腳木葉三斤,掃把枝葉一斤。曬干研末,米湯調(diào)為丸。每丸一錢,酒化內(nèi)服或外涂,每日服三次,每次服三丸。(《廣西中草藥》)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嶺南采藥錄》
有關(guān)鴨腳木葉的功效的問題就講解到這里,希望對您起到幫助。雖然鴨腳木葉的價值非常高,但是我們在食用的時候一定要謹(jǐn)慎。
絲棉木葉是一種普通的中藥材,具有極大的保健作用,對于一些疾病也有一定的效果,我們需要根據(jù)自己的需求選擇。生活中很多人對于絲棉木葉不了解,下面我們就來分析一下絲棉木葉。
【來源】藥材基源:為衛(wèi)矛科植物絲棉木Euonymus maackii Rupr.的葉。
【原形態(tài)】絲棉木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植株高達(dá)8m。小枝細(xì)長,略呈四棱形,幼枝疏生柔毛。單葉對生;葉柄長1-3.5cm;葉片堅紙質(zhì),橢圓狀卵形至卵形,長4-10cm,寬3-6cm,先端長漸尖,邊緣有細(xì)鋸齒,基部寬楔形或近圓形。聚傘花序腋生,1-2次分枝,總花梗長1-2cm,有花3-7朵,花黃綠色,4數(shù),徑約8mm;花瓣橢圓形,花藥紫色,幾與花絲等長,花盤肥大,子房與花盤連合。蒴果粉紅色,深裂成尖銳的4棱,徑約1cm,成熟時4瓣裂。種子淡黃色,有紅色假種皮?;ㄆ?-6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坡林緣、山麓、山溪路旁。
【化學(xué)成份】葉含槲皮甙(quercetrin),異槲皮甙(iso-quercitrin),槲皮黃甙(quercimeritrin),槲皮素-3-α-L-鼠李糖基-7-β-D-葡萄糖甙(quercetin-3-α-L-rhamncr-7-β-D-glueoside),槲皮素-3-α-D-木糖基-7-β-D-葡萄糖甙(querceti-3-α-D-xylo-7-β-D-gluco-side)及槲皮素-3,7-二葡萄糖甙(quercetin-3,7-diglucoside)。
【性味】苦;寒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主漆瘡;癰腫
【用法用量】外用:適量,煎湯熏洗。
【摘錄】《中華本草》
絲棉木葉不僅有多種功效,而且它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多種食用方法,因而得到很多人的喜愛。
生活中常見的中藥材藥的種類有很多,很多人在使用時,都不知道該如何抉擇,比如粗葉木葉,所以在選擇之前,需要對它的功效和用量等有一定的了解,那么你知道粗葉木葉的功效和作用都有什么嗎?
【來源】藥材基源:為茜草科植物粗葉木的葉。
【原形態(tài)】灌木,高1-3m。小枝圓柱形,幼嫩部分被短絨毛。葉對生;葉柄長6-10mm;托葉小,三角形,頂端芒尖,長約3mm;葉片薄革質(zhì),長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12-18(-25)cm,寬2.5-6cm;先端漸尖,基部闊楔形或鈍,下面被短絨毛?;?-5朵成束生于葉腋;花無柄;萼簡鐘形,長3-4mm,被絨毛,先端4裂,裂片卵形,下彎,邊緣內(nèi)卷;花冠白色或稍帶藍(lán)色,長約8mm,花冠簡長約4mm,外被毛,先端5-6裂,裂片披針形,先端內(nèi)折而厚;雄蕊及子房室數(shù)與花冠裂片同敷。核果球形,被柔毛,直徑5-6mm,熟時藍(lán)色?;ㄆ诖?、夏之間。
【性味】苦;寒
【功能主治】清熱除濕。主濕熱黃疽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6-15g 。
【摘錄】《中華本草》
上文就是對粗葉木葉的功效作用及食用方法等的詳細(xì)說明,像粗葉木葉這類藥物在疾病上的效果是非常不錯,不過要注意的是,使用粗葉木葉的時候,需要適量的進(jìn)行,不宜使用的太多,否則對身體也是沒有任何好處的。
中藥鵝腳木葉的功效與作用是非常大的,我們生活中可以常見到鵝腳木葉,利用鵝腳木葉的藥性和食療性,將給我們養(yǎng)生保健帶來很多預(yù)想不到的收獲,下面我們看看中藥鵝腳木葉。
【來源】為白花菜科植物 魚木 的 葉 。秋季采收,曬干。
【原形態(tài)】魚木,又名:虎王、龍頭花、鵝腳木、樹頭菜、雞爪菜。
【生境分布】多栽于村落、庭園或行道旁為風(fēng)景樹。分布廣東、廣西、臺灣等地。
【性味】《南寧市藥物志》:"苦,寒。"
【功能主治】清熱,健胃,解毒。治斑痧熱癥,爛瘡。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5~3錢。外用:搗敷或煎水洗。
【備注】本植物的根(樹頭菜根)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摘錄】《*辭典》
對于鵝腳木葉的藥用價值大家應(yīng)該知道了,我們平時應(yīng)該多關(guān)注這方面的信息,這樣就可以在遇到問題的時候有所準(zhǔn)備,不至于驚慌失措。
接骨木葉是中藥的一種,在某些疾病上對人體有著很好的幫助,而且這類藥物在使用上,也是比較廣泛,對接骨木葉選擇的時候,需要對接骨木葉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進(jìn)行認(rèn)識,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
【來源】為忍冬科植物 接骨木 的 葉片 。4~10月均可采收。
【性味】《現(xiàn)代實用中藥》:"苦,寒。"
【功能主治】活血,行瘀,止痛。治跌打骨折,風(fēng)濕痹痛,筋骨疼痛。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0.5~1兩。外用:搗敷或煎水熏洗。
【附方】①治跌傷骨折:鮮接骨木葉一握,黃枝子五錢,和老酒或紅糟搗爛敷貼。(《福建民間草藥》)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本草綱目拾遺》
文章介紹的接骨木葉的藥用價值,對我們的生活是有很大幫助的。其實很多的身體疾病都可以通過接骨木葉等一些中藥材來調(diào)理,博大精深的中醫(yī)文化應(yīng)該繼續(xù)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