蒔蘿苗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不怕工資低,就怕命歸西。不怕掙錢少,就怕死得早。”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更好注重養(yǎng)生,健康離不開養(yǎng)生,積極的心理離不開養(yǎng)生。進行中醫(yī)養(yǎng)生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特地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蒔蘿苗的功效與作用”,供大家參考,希望能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蒔蘿苗是生活中很常見的一種藥材,蒔蘿苗的使用方法也比較廣泛,在選擇時也可以放心進行,接下來大家一起來看一下。
【英文名】seedling of Dill
【來源】藥材基源:為傘形科植物蒔蘿的嫩莖葉或全草。
【原形態(tài)】一年生草本,稀為二年生,高60-120cm。全株無毛,有強烈火香氣。莖單一,直立,徑0.5-1.5cm?;~有柄,葉柄長4-6cm,基部有闊葉鞘;葉片輪廊寬卵形,三至四回羽狀全裂,末回裂片絲狀,長4-20mm,寬不及0.5mm;莖上部葉較小,分裂次數(shù)少,無葉柄,僅有葉鞘。復傘形花序頂生,直徑5-15cm,傘輻10-25,無總苞片;小傘形花序有花15-25;無小總苞片;花瓣黃色,長圓形,小舌片近長方形,內曲;萼齒不明顯;花柱短,花柱基圓錐形至墊狀,雙懸果扁壓卵形,長3-5mm,寬2-3mm,成熟時褐色;背棱細而明顯突起,側棱有狹翅,每棱槽有油管1,合生面油管2?;ㄆ?-8月,果期7-9月。
【藥理作用】全草浸劑靜脈注射,可降低動物血壓,擴張血管,興奮呼吸,延緩心率,減低小腸張力,減少蠕動,增進利尿;可用于初期高血壓癥,特別與溴劑合用有較好效果。
【性味】味辛;性溫
【功能主治】行氣利膈;降逆止嘔;化痰止咳。主胸脅痞滿;脘腹脹痛;嘔吐呃逆;咳嗽;咯痰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9g。
【摘錄】《中華本草》
以上就是對蒔蘿苗的功效的一些簡單的介紹,希望對所有的朋友都能所幫助,總得來說蒔蘿苗的養(yǎng)生功效是非常強大的,因此日常生活中可以利用蒔蘿苗來更好的促進身體健康 。
相關閱讀
導讀:中藥蒔蘿子的功效與作用專區(qū),為您詳細介紹蒔蘿子的功效與作用、蒔蘿子圖片、蒔蘿子的藥用價值、蒔蘿子的副作用等,要想知道更多蒔蘿子的功效與作用相關知識,不妨來關注一下。
蒔蘿子簡介蒔蘿子圖片蒔蘿子的功效與作用蒔蘿子的藥用價值蒔蘿子的用法與用量蒔蘿子的副作用蒔蘿子簡介
蒔蘿子,入藥部分為傘形科植物蒔蘿的果實。果實成熟后采收果枝,曬干,打落果實,去凈雜質,曬至干透為度。
干燥果實多數(shù)裂成分果,呈扁平廣橢圓形,長3~4毫米,寬2~3毫米,厚約1毫米。外表棕色,背面有3條不甚明顯的肋線,兩側肋線延伸作翅狀,少數(shù)未分離的雙懸果基部有殘存果柄。氣微香。
蒔蘿子圖片
蒔蘿子的功效與作用
溫脾開胃;散寒暖肝;理氣止痛。主腹中冷痛;脅肋脹滿;嘔逆食少;寒疝。治痧穢嘔逆,腹中冷痛,寒疝,痞滿少食。
1、《本草拾遺》:小兒氣脹,霍亂嘔逆,腹冷不下食,兩肋痞滿。
2、《海藥本草》:主膈氣,消食,溫胃,善滋食味,多食無損。
3、《日華子本草》:健脾,開胃氣,溫腸,殺魚肉毒,補水臟及壯筋骨,治腎氣。
4、《醫(yī)林纂要》:潤腎補腎,補命門,暖丹田,開胃調中,上達膻中,舒肝木,達陰郁,舒筋,下除腳氣,治寒疝。
5、《隨息居飲食譜》:溫胃健脾,散寒止痛,殺蟲消食,調氣止嘔,定腰、齒疼,解魚肉毒。
蒔蘿子的藥用價值
1、治小兒氣脹,霍亂嘔逆,腹冷食不下及脅痛:蒔蘿,為末,糊丸如綠豆大。三歲三十丸,青皮湯下。(《普濟方》蒔蘿丸)
2、治疝氣偏墜,女子瘕?。荷P蘿一兩二錢。炒褐色,為細末。無灰好酒調服。(《攝生眾妙方》)
3、治閃挫腰痛:蒔蘿,作末,酒服二錢匕。(《永類鈐方》)
蒔蘿子的用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1-5g;或入丸、散。
蒔蘿子的副作用
1、氣陰不足及有火者不宜。
2、服用后出現(xiàn)惡心,嘔吐者應立即停藥。
以上就是一些蒔蘿子的相關知識,如果想認識更多的中草藥,請繼續(xù)關注中醫(yī)養(yǎng)生頻道。
當歸大多數(shù)人都聽過,而且也不陌生,當歸是很好的滋補品,其實當歸苗也是可以用來食用的,當歸苗其實就是還沒有完全生長的小苗,但是不具有當歸的功效與作用,不過當歸苗的作用也是非常多的,經(jīng)常吃的話,是很好的滋補品,尤其是氣血兩虛的人,吃當歸苗效果是非常好的。
當歸苗的功效與作用
1.用于心肝血虛,面色萎黃,眩暈心悸等。當歸甘溫質潤,為補血要藥。常配熟地、白芍等同用,如四物湯。若氣血兩虛者,常與黃芪、人參等同用,如當歸補血湯、人參養(yǎng)營湯等。
2.用于血虛或血虛而兼有瘀滯的月經(jīng)不調,痛經(jīng),經(jīng)閉等癥。當歸既能補血、活血,又能調經(jīng),為婦科要藥。如上述諸證,因于氣滯血瘀者,常配香附、桃仁、紅花;因于寒凝者,常配肉桂、艾葉;因偏血熱者,則常配赤芍、丹皮等。
3.用于血虛,血滯而兼有寒凝,以及跌打損傷,風濕痹阻的疼痛證。當歸補血活血,又兼能散寒止痛,故可隨證配伍應用。如治血滯兼寒的頭痛,常配川芎、白芷等;氣血瘀滯的胸痛、脅痛,常配郁金、香附等;治虛寒腹痛,常配桂枝、白芍等;治血痢腹痛,常配黃芩、黃連、木香等;治漱瘕積聚,常配三棱、莪術等;治跌打損傷,常配乳香、沒藥等;治風濕痹痛、肢體麻木,常配羌活、桂枝、秦克等。現(xiàn)代用于冠心病心絞痛、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等,亦取得一定療效。
4.用于癰疽瘡瘍。當歸既能活血消腫止痛。
當歸主要含蔗糖、多種氨基酸、揮發(fā)油以及正丁烯、內酯、煙酸、阿魏酸和半萜類化合物,還含有維生素A、維生素E、揮發(fā)油、精氨酸及多種礦物質。當歸性溫,味甘辛。歸心、肝、脾經(jīng)。補血和血,調經(jīng)止痛,潤燥滑腸。治月經(jīng)不調,經(jīng)閉腹痛,癥瘕結聚,崩漏;血虛頭痛,眩暈,痿痹;腸燥便難,赤痢后重;癰疽瘡竊,跌撲損傷。
1.補血
能顯著促進機體造血功能,升高紅細胞、白細胞和血紅蛋白含量;
2.調血脂
抑制血小板凝聚,抗血栓,調節(jié)血脂;
3.降血壓
抗心肌缺血、心律失常,擴張血管,降低血壓;
4.增強免疫力
增強免疫、抗炎、保肝、抗輻射、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等。另外,還能調節(jié)子宮平滑肌。
中藥的本質就是治標也治本,比起西藥來中藥的作用和功效要好很多。中藥蜀葵苗也是同樣如此的,下面就來介紹下中藥蜀葵苗的功效與作用。
【來源】為錦葵科植物 蜀葵 的 莖葉 。
【原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詳"蜀葵花"條。
【性味】《千金·食治》:"味甘,微寒滑,無毒。"
【功能主治】治熱毒下痢,淋病,金瘡。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2~6錢;煮食或搗汁。外用:搗敷或燒存性研末調敷。
【注意】《醫(yī)林纂要》:"天行病后忌食。"
【附方】①治小便出血:酒腹葵莖灰方寸匕,日二。(《千金方》)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本草綱目》
上面是關于蜀葵苗的一個簡單的介紹,通過這些我們可以了解到蜀葵苗中含有各種各樣的營養(yǎng)元素,對于治療和預防一些疾病都有很大的功效。日常生活中大家可以在有關人士的指導下食用。
對于蒺藜苗這種中藥材,我們應該要先了解它的藥用價值和注意事項等之后再食用。下面是關于蒺藜苗的相關介紹,希望大家能夠好好閱讀一下,對食用有很大的幫助。
【別名】蒺藜蔓(《千金翼方》)
【來源】為蒺藜科植物 蒺藜 的 莖葉 。
【化學成份】詳"蒺藜根"條。
【藥理作用】全草或果實在印度用作利尿劑。生長在非洲者對羊有毒。
【歸經(jīng)】《本草經(jīng)疏》:"入肝。"
【功能主治】治癰腫,疥癬,風癢,鼻塞。
【附方】①治鼻塞多年,不聞香臭,水出不止:蒺藜苗二握。以水-大盞,煮取半盞,仰臥,先滿口含飯,以汁一合,灌人鼻中,不通再灌之,大嚏。(《圣惠方》灌鼻蒺藜汁)
【臨床應用】①治療慢性氣管炎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本草綱目》
以上就是對中藥蒺藜苗的功效與作用的一些介紹,蒺藜苗對人體的疾病有著很好的幫助,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們應該根據(jù)個人的體質情況對癥用藥,避免胡亂食用。
亞健康狀態(tài)已經(jīng)成為困擾現(xiàn)代人的一個難題,要想在白天工作節(jié)奏比較繁忙的時間了保持好的狀態(tài),休息好是必須的,那么該怎么辦呢?其實生活中的 一些小偏方就可以幫助我們解決這個問題。今天就來給大家介紹一種:菊苗粥。
菊苗粥
【來源】《遵生八箋》
【原料】甘菊新鮮嫩芽或幼苗 北粳米各50克冰糖適量
【制法】將菊苗洗凈切細,煎水取汁,約100克,入北粳米、冰糖,再加水400克,煮成稀薄粥。
【用法】每日2次,稍溫食。
【功效】清肝明目,降低血壓。適用于高血壓、高脂血癥。
【宜忌】 脾胃虛寒、慢性腹瀉者不宜服。
通過以上的介紹,大家對菊苗粥也有了一定的了解,生活中關于它的相關訊息也可以經(jīng)常看到,所以選擇的時候可以放心進行。
磚子苗在我們的生活中磚子苗因為具有極高的醫(yī)藥價值受到了我們的關注。下面我們來具體的看一下磚子苗是什么?
【別名】瑪瑪機機(藏名)。
【來源】為莎草科植物 密穗磚子苗 的 全草 。7~9月采收。
【原形態(tài)】粗壯、直立、禿凈、多年生草本。稈疏叢生,高20~60厘米,銳三棱形,基部膨大。葉短于稈,線狀披針形,寬0.3~0.5厘米,先端漸尖,下部常折合,上面綠色,下面淡綠色,葉鞘褐色或紅棕色?;ㄐ蛳戮呷~狀苞片5~8片,綠色,稍海綿質,通常長于花序;長側枝聚傘花序簡單,具6~12個或更多的輻射枝,長短不等;穗狀花序圓筒形或長圓形,具多數(shù)密生的小穗,小穗平展或稍下垂,線狀披針形,多數(shù)集合于小傘梗頂而成一放射狀的圓頭花序;鱗片膜質,淡黃色或綠白色。堅果狹長圓形或三棱形。抽穗期,夏、秋。
【生境分布】多生于田野、山坡草叢中。分布臺灣、廣東、廣西、云南、西藏等地。
【性味】性平,味苦辛。
【功能主治】止咳化痰,宣肺解表。治風寒感冒,咳嗽痰多。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3錢。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西藏常用中草藥》
相信通過上面的一些講解之后,大家對于中藥磚子苗已經(jīng)有更加深刻的認識了吧?其實很多的食物或者藥材都是一樣的,只有我們去了解它才可以根據(jù)自己的情況正確的食用,有效的幫助保健身體。
中藥材對疾病的治療,大部分都有著不錯的效果,比如紫萁苗,下面我們就來對紫萁苗的相關信息做一個基本的介紹。
【來源】藥材基源:為紫萁科植物紫萁的嫩苗或幼葉柄上的綿毛。
【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高30-100cm。根莖粗壯,橫臥或斜升,無鱗片。葉二型,幼時密被絨毛;營養(yǎng)葉有長柄,葉片三角狀闊卵形,長30-50cm,寬25-40cm,頂部以下二回羽狀,小羽片長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先端鈍或尖,基部圓形或寬楔形,邊緣有勻密的細鈍鋸齒。孢子葉強度收縮,小羽片條形,長1.5-2cm,沿主脈兩側密生孢子囊,形成長大深棕色的孢子囊穗,成熟后枯萎。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林下、山腳或溪邊的酸性土上。
【性味】苦;微寒
【功能主治】止血。主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干品研末敷。
【摘錄】《中華本草》
以上就是對中藥紫萁苗的功效與作用的一些介紹,紫萁苗對人體的疾病有著很好的幫助,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們應該根據(jù)個人的體質情況對癥用藥,避免胡亂食用。
黃背草苗是一種中藥,黃背草苗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對于一些疾病有很好的保健效果。在我們的生活中很多藥物都是用黃背草苗作為主要原料的,但服用黃背草苗的時候還是需要注意很多的禁忌。
【來源】藥材基源:為禾本科植物黃背草的幼苗。
【原形態(tài)】黃背草,多年生草本。稈粗壯,直立,高80-110cm。葉鞘具脫落性的疣基長柔毛;葉舌長1-2mm,先端鈍圓,具短纖毛;葉片狹條形,長10-40cm,寬4-5mm,僅上面基部疏被疣基長纖毛。假圓錐花序狹,長30-40cm,佛焰苞舟形,有毛或無毛,總狀花序由佛焰苞中抽出,長1-2cm,有7枚小穗,基部有1枚近于輪和的雄性或中性小穗,但無芒;第1穎革質,邊緣內卷,第2穎與第1穎等長或較短,邊緣膜質,透明;上部3枚小穗中枚為兩性,基盤有髯毛;第1小花的外稃膜質透明,內稃不存在,第2小花的外稃短,有1長芒或無芒?;?、果期6-10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坡、路旁等荒脊土地上。
【性味】味甘;性平
【功能主治】平肝。主高血壓病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
【摘錄】《中華本草》
看了上面的文章想必大家已經(jīng)基本上了解了黃背草苗的功效與作用了吧?黃背草苗的藥用價值極高,也不是任何人都適合的,要根據(jù)自身的實際情況判斷,這點希望大家注意。
黃花地錦苗是中藥中常見的一種,具有很多不同的功效,可以對人體的一些疾病進行調理,下面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它的具體的功效有哪些吧。
【別名】雞屎草、臭蟲草。
【來源】藥材基源:為罌粟科植物臺灣黃堇的全草。
【原形態(tài)】臺灣黃堇 草本,高20-60cm,無毛。主根圓錐形。莖直立或傾斜,具棱,分枝稀疏。葉互生;具長柄;葉片輪廓寬卵形至卵形,長8-16cm,二至三回羽狀復葉,一回裂片2-3對,具短柄,末回裂片卵形,緣淺裂成鈍圓齒,上面綠色,下面灰白色。總狀花序頂生,苞片卵形至披針形,長4-10mm;花梗略短于苞片;花冠黃色,長12-18mm,具雞冠狀突起,距約占上瓣全長的1/3,末端略下彎;子房條形,柱頭橫向二裂。蒴果條形,長25-40mm。種子扁圓柱形,直徑1-2mm,黑色,表面密被細凹點,具船形種阜。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長于海拔200-400m的低山溝邊潮濕處。
【性味】苦;涼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主癰瘡腫毒;頑癬;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外用:適量,搗敷。
【摘錄】《中華本草》
以上就是對黃花地錦苗的藥用價值的詳細介紹,在吃黃花地錦苗的時候,也是有著一些方式方法的,以上的吃法對調理人體各方面問題都是有著很好的幫助,因此可以放心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