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錢菌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養(yǎng)生乃長壽之伴侶,健康是長壽的朋友?!别B(yǎng)生也日漸被很多人提到了生活中的重要位置,我們不僅要知道養(yǎng)生,更要懂得養(yǎng)生。關(guān)于中醫(yī)養(yǎng)生,我們要掌握哪些知識呢?急您所急,小編為朋友們了收集和編輯了“銅錢菌的功效與作用”,僅供您在養(yǎng)生參考。
中藥材是很常見的,而且中藥材的種類還比較多,在功效也是有著一些區(qū)別,因此選擇之前,需要進行很好的了解,那么你了解銅錢菌這種藥材嗎?
【別名】環(huán)紋苦乳菇、蘑菇、環(huán)紋乳菇
【來源】藥材基源:為紅菇科真菌劣味乳菇的子實體。
【原形態(tài)】菌蓋寬4-16cm。平展而中凹,近漏斗形;淺黃色、赭黃色,粘,稀有環(huán)紋。菌肉白色,乳汁白色,傷后不變色,具微辣及令人不適的異味。褶片直生至微下延。白色,成熟后變赭褐。孢子近球形,淡黃色,有疣突,(6-8.5)μm×(5.5-7)μm。菌柄淺白色或淺肉色,長1.5-5cm,直徑0.6-1.8cm,因粘蓋皮發(fā)達,故粘滑,可與相近的種區(qū)分。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混交林下。7-10月可見。
【性狀】性狀鑒別 菌蓋扁球形,中央臍狀,或呈漏斗形,直徑3-12cm,深土黃色或污橘黃色,具深橙黃色同心環(huán)紋。菌肉淺白色。菌褶密,褶間有橫脈,白色或黃褐色。菌柄長3.5-6.5cm,直徑約1.6cm,類白色或淺肉色,松軟或中空。氣微,味異、微辣。
【性味】苦;性溫;有毒
【功能主治】追風(fēng)散寒;舒筋活絡(luò)。主腰腿酸痛;四肢麻木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9g。
【摘錄】《中華本草》
上文我們介紹了什么是銅錢菌,我們也了解了中藥銅錢菌的功效與作用,我們知道銅錢菌的功效是非常強大的,大家可以吃一些銅錢菌用于養(yǎng)生。
ys630.COm精選閱讀
不知道大家對銅錢麻黃是否熟悉,對它的功效作用是否了解,下面我們就來仔細分析一下銅錢麻黃的價值和食用方法等。
【來源】為豆科植物 中國宿苞豆 的 根 。全年可采。切段曬干。
【原形態(tài)】攀援灌木。莖細弱,被白色長柔毛。小葉3,二型,莖中下部的葉有長2~6厘米的葉柄,小葉寬橢圓形或倒卵形,長4~6厘米,寬3~5厘米,先端鈍,基部圓形,無毛;莖上部葉的小葉無柄,心臟形或近圓形,抱莖,較?。煌腥~卵狀披針形,基部心臟形,具縱肋,小托葉披針形??偁罨ㄐ蛞干ǘ喽?;苞片披針形;萼鐘狀,萼齒三角形;花冠紫色;子房無柄,無毛。莢果扁,條形,黃色,長5厘米左右。種子多數(shù),褐色,腎形。
【生境分布】生于向陽荒地、山坡及灌木林中。分布于云南等地。
【性味】涼,苦。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驅(qū)風(fēng)止痛。治流感,感冒,咳嗽,咽喉炎,扁桃體炎。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5錢。
【附方】治感冒發(fā)熱:銅錢麻黃根、柴胡、黑升麻、生姜。水煎服。
【摘錄】《*辭典》
上文就是對銅錢麻黃的功效與作用的詳細介紹,在對它選擇的時候,注意用量,避免對身體造成損害。
大銅錢菜是中藥當(dāng)中非常常見的一種,也是經(jīng)常使用的一種藥物。它在治療很多疾病方面有著奇特的效果和作用,下面就為大家詳細的講述一些中藥大銅錢菜的作用。
【來源】為傘形科植物 中華天胡荽 的 全草 。夏、秋采收。
【原形態(tài)】中華天胡荽,又名:地彈花。
【生境分布】生于溝邊、路旁。分布湖南、四川、云南、貴州等地。
【性味】性溫,味辛微苦。
【功能主治】鎮(zhèn)痛,清熱,利濕。
【附方】①治腹痛:大銅錢菜三錢。煨水服。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貴州草藥》
文章為我們詳細的介紹了大銅錢菜的功效與作用,希望大家可以記住它常見的功效,這對我們在生活中正確使用大銅錢菜起到一定的幫助。大銅錢菜可以有效的改善我們的體質(zhì),對提高我們的身體免疫力是非常有利的。
三葉銅錢草是我們?nèi)粘I钪惺殖R姷囊环N中藥,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非常的重要,但是對于三葉銅錢草的功效和作用,有些人不是很了解,所以下面我們就來詳細的了解下。
【別名】山酢漿草。
【來源】藥材基源:為酢漿草科植物白花酢漿草的全草。
【原形態(tài)】白花酢漿草 多年生草本。短縮莖,有疏毛。根莖匍匐,細弱,有淡褐色鱗片和連串的紡錘形小鱗莖,側(cè)根纖細。葉基生;葉柄長約5-7cm,近無毛;小葉3片,倒心形,寬1-2cm,上面綠色,下面灰綠色?;ü<氶L,有稀毛,具俯垂或偏向一邊的花1朵,上部有苞片1對;花白色或帶紫色脈紋;萼片薄膜質(zhì),長卵形,長2.5cm,果期宿存;花瓣倒卵狀長圓形,長7-81nm,先端凹,薄膜質(zhì);雄蕊10,比花瓣短,花絲纖細,基部合生。蒴果球形,先端稍尖,長3-4mm,5瓣裂,每室有1-2粒種子。種子卵形,長約2mm,寬約1.5mm,深褐色,微扁,有閃光和縱橫溝紋?;ㄆ?-8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針葉林、針闊混交林、雜木林下及灌叢下陰濕地。
【化學(xué)成份】地上部分含葒草素(orientin),2"-葡萄糖基-異牡荊素(2"-gluco-isovitexin)。
【性味】味酸;微辛;性平
【歸經(jīng)】心;肝;膀胱經(jīng)
【功能主治】活血化瘀;清熱解毒;利尿通淋。主勞傷疼痛;跌打損傷;麻瘋;無名腫毒;疥癬;小兒口瘡;燙火傷;淋濁帶下;尿閉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10g,大劑量可用至90g。外用:適量,煎湯洗、搗爛敷;或研末菜油調(diào)搽。
【注意】《黑龍江常用中草藥手冊》:“孕婦慎用。”
【摘錄】《中華本草》
以上的內(nèi)容就是對于中藥三葉銅錢草的介紹,我們在平時的生活中應(yīng)該更多的去了解三葉銅錢草,才能更加合理的利用,更好的發(fā)揮出三葉銅錢草的價值。
白鶴菌是一種對大家來說還算比較熟悉的中藥,對我們身體的有很多的好處,我們想要在生活中正確的食用它,需要對白鶴菌有一些了解,下面我們就來看一看吧。
【來源】藥材基源:為多孔菌科真菌東方栓菌的子實體。
【原形態(tài)】子實體木栓質(zhì),側(cè)生無柄或半平伏至平伏而反卷,常呈覆瓦狀疊生,有時左右相連。菌蓋半圓形、近貝殼形或近圓形,(3-12)cm×(4-20)cm,厚3-10mm;蓋面米黃色、紅褐色或灰褐色,有細絨毛,后脫落至光滑,常有淺褐色、淺灰褐色至深灰褐色的同心環(huán)紋或較寬的同心環(huán)棱,并有放射狀皺紋,近基部有灰褐色的小疣突,有時基部狹小呈柄狀。管口面近白色至淡黃色或淡銹色;管口圓形,每1mm間2-4個,管壁稍厚,不開裂;菌管白色,單層,長2-4mm。菌肉白色,干后白色,質(zhì)韌,孢子長橢圓形,稍彎曲,光滑,無色,有椽突,(7-8)μm×(2.5-3)μm。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闊葉樹的腐木上。
【性狀】性狀鑒別:子實體無柄。菌蓋半圓形或類貝殼形,長徑4-20cm,短徑3-12cm,厚3-10mm。表面米黃色,具細毛或無毛,有淺棕灰色或深棕灰色環(huán)紋及較寬的同心環(huán)棱,并有放射狀皺紋,邊緣全緣或波狀。管口面類白色或淺銹色,管口圓形,每1mm間3個。木栓質(zhì)。氣微,味淡。
【性味】微辛;性平
【功能主治】祛風(fēng)除濕;清肺止咳。主風(fēng)濕痹痛;肺結(jié)核;支氣管炎;咳嗽痰喘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6-12g。
【摘錄】《中華本草》
上文為大家介紹了白鶴菌的作用,希望對大家在生活中有所幫助。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胡亂的和其他食物搭配,應(yīng)該咨詢專業(yè)人士后再決定。
近期各大電視頻道推出各種養(yǎng)生節(jié)目,飲食節(jié)目也推出特色養(yǎng)生食療方法,在方方面面都顯示出養(yǎng)生的觀念逐漸在人們的認識中加深,下面我們就來介紹一種養(yǎng)生的藥材亮菌。
【別名】假蜜環(huán)菌、假蜜環(huán)蕈
【來源】真菌類擔(dān)子菌綱傘菌目傘菌科 亮菌 Clitocybe tabescens (Scop. ex Fr.)Bres. [Armiooarialla tabescens Scop. ex Fr.]。
【生境分布】分布于江蘇。
【炮制】現(xiàn)已采用液體深層發(fā)酵培養(yǎng),從培養(yǎng)物中提取分離得一種新的香豆素化合物——假蜜環(huán)菌甲素。制成注射劑供用。(原菌株采自發(fā)光柳樹朽木)
【功能主治】抗菌消炎。主治膽囊炎,肝炎。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出處】江蘇《醫(yī)學(xué)科學(xué)研究學(xué)術(shù)報告資料選編》
上文為大家介紹了亮菌的作用,希望對大家在生活中有所幫助。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胡亂的和其他食物搭配,應(yīng)該咨詢專業(yè)人士后再決定。
在現(xiàn)代生活中,對于各種中草藥,大家都非常熟悉了,其中帚菌是很常見的一種,那么究竟帚菌的功效和作用是什么呢,我們一塊來看看。
【別名】笤帚菌、紅掃把
【來源】藥材基源:為珊瑚菌科真菌美麗枝瑚菌的子實體。
【原形態(tài)】子實體群生。分枝多,淺肉色至肉色,分枝末端檸檬黃色,高7-30cm,直徑6-15cm,下部多叉分枝,常具縱向小皺紋,分枝末端圓鈍或近尖削。菌柄3-6m高,直徑2.5-6cm,基部淺灰白色。菌肉脆,白色或淺色,受傷后先變?yōu)榧t褐色,后變淺黑色,味苦。擔(dān)子具4小梗。孢子長橢圓形,赭石色,略粗糙,具1-3個小油滴,(8-15)cm×(4-6)cm。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闊葉林中地上,偶生于針葉林中地上。
【化學(xué)成份】從美麗枝瑚菌孢子分離到蛋白質(zhì)結(jié)合多糖(protein-bound polysaccharide)。
【藥理作用】美麗枝瑚菌對小白鼠肉瘤S180及艾氏癌的抑制作用在60% 。
【性味】甘;平;無毒
【功能主治】理氣和胃。主胃氣不舒;納少脹痛
【用法用量】內(nèi)服:研末,1.5-3g。
【注意】《滇南本草》:“多食令人氣凝,少食舒氣。”
【摘錄】《中華本草》
對于帚菌的藥用價值大家應(yīng)該都了解了吧,在平時食用的時候也能夠更有針對性了,更合理的用藥才能夠更好的治療一些常見的疾病。
梓菌做為一種中藥,藥用價值是很大的,能夠治療很多的疾病。下面我們就來具體的來了解一下。
【來源】藥材基源:為多孔菌科真菌硬殼層孔菌的子實體。
【原形態(tài)】硬殼層孔菌 子實體多年生,側(cè)生無柄。菌蓋大多扁平,罕為蹄形,(8-17)cm×(10-21)cm,厚3-6cm;蓋面皮殼很硬,暗褐色至黑色,光滑,有棱紋,邊緣鈍。管口面白色至米黃色;管口小,圓形,每1mm間4-5個;菌管多層,每層長約3-5mm,近白色至淺米黃色。菌肉木質(zhì),硬,白色,后漸變?yōu)椴韬稚?,?-8mm。孢子卵圓形,無色,光滑,(6-8)μm×(4-5)μm。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櫟樹等枯立木上。
【性狀】性狀鑒別 子實體無柄。菌蓋多扁平,貝殼形,長徑10-21cm,短徑8-17cm,厚3-6cm。表面具皮殼,暗褐色或黑色,光滑,有同心環(huán)紋。管口面類白色,管口圓形,每1mm間4-5個。縱剖面可見菌管多層。木質(zhì)。氣微,味淡。
【功能主治】定驚;止血;祛風(fēng)止癢。主小兒急慢驚風(fēng);咯血;皮膚瘙癢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6-12g。
【摘錄】《中華本草》
有關(guān)梓菌的功效的問題就講解到這里,希望對您起到幫助。雖然梓菌的價值非常高,但是我們在食用的時候一定要謹慎。
不知道大家在生活中是否見過菌陳,菌陳是一種藥性特別好的中藥,這種中藥不僅可以用來治療感冒,在對人體肝,胃的功能能夠起到一個保護作用,這種中藥的生命力是特別頑強的,在冬天的時候?qū)⑺母卦谀嗤晾铮髂甏禾斓臅r候它便又成熟了,那么菌陳都有哪些功效與作用呢?
茵陳,別名牛至、田耐里、因塵、馬先、綿茵陳、絨蒿、白蒿、細葉青蒿、安呂草,菊科、牛至屬植物蒿經(jīng)冬不死,春則因陳根而生,故名因陳或茵陳。至夏其苗則變?yōu)檩?,故亦稱茵陳蒿。中國民間現(xiàn)尚有以米粉作茵陳糕、團的習(xí)慣。茵陳作菜,要采嫩苗,老的藥用是茵陳蒿。故有“二月茵陳,五月蒿”的說法。茵陳有兩個采收期,春季采的習(xí)稱“綿茵陳”;秋季采的習(xí)稱“茵陳蒿”。
產(chǎn)山東,四川,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東,貴州,河南,云南,陜西,甘肅,新疆及西藏,全國各地均有分布。主產(chǎn)于山東、陜西、山西等省。商品通稱綿茵陳。生于路旁、山坡、林下及草地,海拔500-3600米。 生于低海拔地區(qū)河岸、海岸附近的濕潤沙地、路旁及低山坡地區(qū)。廣東地區(qū)則主要生于田地間。
全草入藥,可預(yù)防流感,治中暑、感冒、頭痛身重、腹痛、嘔吐、胸膈脹滿、氣阻食滯、小兒食積腹脹、腹瀉、月經(jīng)過多、崩漏帶下、皮膚搔癢及水腫等癥,其散熱發(fā)表功用,尤勝于薄荷。
性味歸經(jīng):苦、辛,微寒。歸脾、胃、肝、膽經(jīng)。
用于濕熱熏蒸而發(fā)生黃疸的病癥,可單用一味,大劑量煎湯內(nèi)服;亦可配合大黃、梔子等同用。若小便不利顯著者,又可與澤瀉、豬苓等配伍。本品退黃疸之效甚佳,故除用于濕熱黃疸之外,對于因受寒濕或素體陽虛發(fā)生的陰黃病癥,也可應(yīng)用。但須配合溫中祛寒之品如附子、干姜等藥同用,以奏除陰寒而退黃疸的作用。茵陳和柴胡都有解熱作用,中醫(yī)經(jīng)驗認為兩藥都入肝膽,能去肝膽實火。但茵陳的藥性較柴胡稍柔和,故凡平素陰虛而新有實熱,須用柴胡清熱,但又不能受柴胡之剛燥者,可用茵陳代柴胡。
食療湯水:以茵陳、煎好的鯽魚,用猛火煲一小時飲用,可有效的疏肝、清肝熱,是廣東人常用的食療湯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