雉子筵的功效與作用
【www.cndadi.net -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雉子筵作為日常十分常見的一種中藥材,對人體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和營養(yǎng)價值,并且也不是太難購買。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雉子筵的幾個方面。
【別名】滿山紅、莓葉委陵菜瓢子
【來源】薔薇科 莓葉委陵菜 potentilla fragarioides L.,以 地上部分 入藥。
【生境分布】黑龍江、內(nèi)蒙古、河北、山東、陜西、甘肅、江蘇、浙江、湖南、湖北、四川、云南、貴州。
【藥理作用】本品有效成分胃d-兒茶素,有增強(qiáng)毛細(xì)血管收縮作用和收縮子宮作用。
【性味】甘,溫。
【功能主治】益中氣,補(bǔ)陰虛,止血。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出處】《陜西草藥》
以上就是對雉子筵的功效與作用及食用方法一些介紹,選擇它的時候,需要對它的使用方法進(jìn)行認(rèn)識。
擴(kuò)展閱讀
中藥雉,因?yàn)槠渥饔煤凸πВ诂F(xiàn)實(shí)生活中經(jīng)常被人們使用。那么,雉究竟具有怎么樣的功效與作用呢?讓我們一起研究一下。
【別名】華蟲(《尚書》),疏趾(《禮記》),野雞(《廣雅》),雄雞(《日華子本草》),環(huán)頸雉(《脊椎動物分類學(xué)》),山雞、項(xiàng)田野雞(《中國動物圖譜·鳥類》)。
【來源】為雉科動物 雉 的 肉 或 全體 。
【原形態(tài)】體長約90厘米。雌雄異色;雄者羽色華麗;頭頂黃銅色,兩側(cè)有微白眉紋。虹膜栗紅色,眼周裸出。嘴淡角色,基部轉(zhuǎn)黑。頦、喉和后頸均黑,而有金屬反光。頸下有一顯著的白圈,背部前方主要為金黃色,向后轉(zhuǎn)為栗紅,再后則為橄欖綠色,均雜有黑、白斑紋。腰側(cè)純藍(lán)灰色,向后轉(zhuǎn)為栗色。尾羽很長,先端銳尖,中央黃褐色,兩側(cè)紫栗色;其中央部貫以多數(shù)黑色橫斑,至兩側(cè)橫斑亦轉(zhuǎn)為深紫栗色;翼上覆羽大多黃褐而雜以粟色,向外轉(zhuǎn)為銀灰色:飛羽暗褐而綴以白斑:胸部呈帶紫的銅紅色,羽端具錨狀黑斑;脅金黃。亦散綴以黑斑;腹烏褐;尾下覆羽栗、褐相雜。腳短而健,呈紅灰褐色,具距;爪短而鈍,黑色。雌鳥體形較小,尾亦較短。體羽大多砂褐色,背面滿雜以栗色和黑色的斑點(diǎn)。尾上黑斑綴以栗色。無距。
【生境分布】分布幾遍全國。
【化學(xué)成份】食部100克含水分70克,蛋白質(zhì)24.4克,脂肪4.8克,灰分1.1克;其中鈣14毫克,磷263毫克,鐵0.4毫克。另報道含水分71.96%,粗蛋白質(zhì)25.28%,粗脂肪1.42%,灰分1.39%。每100克含維生素A7.5國際單位,A原3國際單位,B1_100微克,B2_130微克,C_2毫克。
【性味】甘酸,溫。
【歸經(jīng)】①《本草求真》:"入心,兼入胃。"
【功能主治】補(bǔ)中益氣。治下痢,消渴小便頻數(shù)。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煮食或煨湯飲。
【注意】①孟詵:"九至十二月食之,稍有補(bǔ);他月即發(fā)五痔及諸瘡疥。"
【附方】①治渴飲水無度,小便多,口干渴:雉一只。細(xì)切,和鹽。豉作羹食。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名醫(yī)別錄》
上文就是對雉的功效作用及食用方法等的詳細(xì)說明,像雉這類藥物在疾病上的效果是非常不錯,不過要注意的是,使用雉的時候,需要適量的進(jìn)行,不宜使用的太多,否則對身體也是沒有任何好處的。
現(xiàn)在社會,養(yǎng)生似乎是一個永恒的話題?,F(xiàn)在很多喜歡用一些中藥材來調(diào)理身體,因?yàn)檫@些藥材天然無公害,下面我們就為 大家介紹一下鷩雉這種藥材。
【別名】赤鷩(《山海經(jīng)》),鵕鸃(《漢書》),采雞(《逸周書》),錦雞(《禽經(jīng)》),金雞(《綱目》)。
【來源】為雉科動物 紅腹錦雞 的 肉 。
【原形態(tài)】體長約100厘米。嘴短而堅,呈角黃色。眼褐色,瞼部裸出,呈肉黃色。雄者頭上具金黃色絲狀羽冠,覆蓋頸上;臉、頦和喉銹紅色;后頸圍以金棕色的扇狀羽,形成披肩狀,各羽邊緣有藍(lán)黑色雙條細(xì)邊;上背濃綠,羽緣為絨黑色;背的余部和腰均深金黃色,腰側(cè)轉(zhuǎn)深紅,各羽羽支散離如發(fā);尾長占體長的3/4,中央尾羽極長,黑褐色,滿布桂黃色點(diǎn)斑;外側(cè)尾羽呈桂黃色和黑褐色波狀橫斑相間狀;尾上覆羽基部亦然,端部轉(zhuǎn)為深紅色;肩羽暗紅,最內(nèi)側(cè)飛羽及其覆羽深藍(lán)色;次級飛羽及其覆羽均黑色而綴以栗色;初級飛羽暗褐,其邊緣棕黃色。下體自喉以次幾純?yōu)樯罴t色,肛周淡栗。腳短而健,呈角黃色。雌鳥頭頂和后頭黑褐而雜以肉桂黃色;上背棕色而具黑褥橫斑;翼上黑斑更粗;上體余部棕褐,密綴以黑色蟲蠹狀紋;尾端形尖而色亦較淡;胸和脅棕黃色雜有黑斑;腹幾為純棕色;尾下覆羽亦具黑斑。
【生境分布】平時常單獨(dú)或成對棲息于多巖的山地及巖坡,出沒于矮樹叢和竹林間。善奔馳,很少見其起飛。分布地區(qū)自青海東南部、甘肅和陜西南部,南抵貴州、湖南、廣西等地。
【性味】①《綱目》:"甘,溫,微毒。"
【功能主治】《醫(yī)林纂要》:"功用同雉(溫中補(bǔ)虛,益肝和血)。"
【摘錄】《*辭典》
看了上面的文章想必大家已經(jīng)基本上了解了鷩雉的功效與作用了吧?鷩雉的藥用價值極高,也不是任何人都適合的,要根據(jù)自身的實(shí)際情況判斷,這點(diǎn)希望大家注意。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經(jīng)常看到鸐雉的身影,那么鸐雉應(yīng)該如何食用呢?對我們的身體有哪些好的影響呢?一起來看看。
【英文名】Long-tailed pheasant
【別名】翟、山雉、翟雞、山雞、鸐鳥
【來源】藥材基源:為雉科動物長尾雉的肉。
【原形態(tài)】長尾雉,體長約150cm。雉者羽色華麗。頭和頸白色;自額貫眼以至后項(xiàng),圍以1道黑圈;眼下有一白斑。上體棕黃,各羽具黑色的狹緣;翼上覆羽白色,有黑色和栗色羽緣;次級飛羽白色,有黑色和栗色羽緣; 翼上覆羽白色,有黑色和栗色羽緣;次級飛羽黑褐色,有白斑,羽端棕黃色;初級飛羽暗褐色,綴以白或棕色的斑點(diǎn);尾羽20枚,中央2對特長,呈銀白色,具多數(shù)黑色和栗色相并的橫斑,羽緣轉(zhuǎn)為桂紅色。喉與胸間橫亙黑帶;胸與脅的羽白色,雜以黑斑,并有濃栗色的闊邊;腹部中央及尾下覆羽均黑色。雌鳥羽色暗淡,尾短。虹膜紅褐色;嘴短而堅,基部帶綠腳短而健,腳、趾及爪均角褐色。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棲息于多林的高山中善奔馳與飛翔。常成群。食性為植物性,主要吃柏樹種子、豆尖和蔬菜等。巢營于草叢或灌木叢中每窩產(chǎn)卵7-8枚,卵殼為油灰色或橄欖色。
【性味】味甘;性平;小毒
【歸經(jīng)】脾;肺經(jīng)
【功能主治】補(bǔ)中益氣;平喘。主氣虛喘促;體虛乏力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煮食,100-200g;或炙食。
【注意】《食療本草》:“食這發(fā)五痔。和蕎麥面食之生肥蟲?!?/p>
【各家論述】1. 孟詵:主五臟氣喘不得息,作羹食。
【摘錄】《中華本草》
綜合以上的對于鸐雉的描述,可見鸐雉對于人體的好處還是不少的,可以使用的方法和用途也很多,可以針對鸐雉所具有的藥理作用來治療相對應(yīng)的疾病。
很多人到了一定年齡,就會患有一些疾病,因此在對藥物進(jìn)行選擇時,一定要注意不能隨意,對赴筵散這種中藥方劑也是一樣,需要先對它進(jìn)行很好的了解,下面我們來看一下。
【處方】良姜(去蘆)、草烏(去皮)、細(xì)辛(去土.葉)、荊芥(去梗),各二兩。
【炮制】上件四味碾為末。
【功能主治】治風(fēng)牙、蚰牙,攻注疼痛,晝夜不止,痛不可忍,睡臥不安,牙宣露,動搖欲脫,或腮頷浮腫,爛血出,并能治之。
【用法用量】每用少許,于痛處擦之。有涎吐出,不得吞咽,良久用溫鹽湯灌漱,其痛即止。常使揩牙,用腐炭末一半相和。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處方】五倍子30克(洗)黃柏(蜜涂,炙紫色)滑石各15克
【制法】上研細(xì)末。
【功能主治】治口瘡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用1.5克,摻患處,咽津不妨,便可飲食。
【摘錄】《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十六
【處方】銅綠1錢,白礬1錢。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口瘡,臭腐多膿。
【用法用量】摻舌上,溫醋漱之。
【摘錄】《雜病源流犀燭》卷二十三
【處方】五倍子、青黛、枯礬、黃柏、硼砂、人中白、褐子灰各等分。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口瘡及小兒走馬牙疳。
【用法用量】先用清米泔漱口,敷藥。立效。
【摘錄】《同壽錄》卷末
【處方】薄荷、黃柏、黃連各等分。
【制法】加青黛,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口瘡。咽痛。
【用法用量】咽痛吹入,口瘡敷之。
【摘錄】《種澄新書》卷十二
【處方】細(xì)辛、蓽茇、附子皮、川烏皮。
【功能主治】婦人牙疼頰腫,脾虛血弱,氣不升降,受暴風(fēng)熱。
【用法用量】上煎湯噙漱,口滿吐之。
【摘錄】《醫(yī)方類聚》卷二一二引《仙傳濟(jì)朗方》
【處方】五倍子8分,黃柏2錢,蜜陀僧4分,銅青1分。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口瘡。
【用法用量】干摻之。
【摘錄】《雞峰》卷二十五
【處方】薄荷、黃柏各等分。
【制法】上為末,入青黛少許。
【功能主治】口瘡。
【用法用量】摻之。
【摘錄】《赤水玄珠》卷二十八
【處方】黃柏半斤,青黛4兩,白礬2兩,樸消2兩。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口瘡。
【用法用量】摻上。吐去涎,3上即愈。
【摘錄】《普濟(jì)方》卷二九九引《德生堂方》
【處方】銅綠、枯白礬、白芷末、姜黃、芒消各等分。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口瘡。
【用法用量】于患處敷上。涎出即愈。
【摘錄】《醫(yī)方類聚》卷七十七引《居家必用》
【處方】銅綠半兩(研),香白芷1兩(末)。
【制法】上拌勻。
【功能主治】舌上生瘡,不能食。
【用法用量】摻舌上,溫醋嗽。立愈。
【摘錄】《雜類名方》卷十九
【處方】北細(xì)辛半兩,蓽茇2錢,良姜2錢半,草烏2錢半,紅椒(去目)2錢半,硼砂2錢半,豬牙皂角1兩,白芷1兩。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牙痛不可忍。
【用法用量】揩牙痛處。涎出便吐,鹽湯漱之。
【摘錄】《醫(yī)方類聚》卷七十三引《吳氏集驗(yàn)方》
【處方】五倍子、蜜陀僧各等分。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口瘡。
【用法用量】先以漿水漱過,干貼。
【摘錄】《儒門事親》卷十二
【處方】良姜(去蘆)2兩,草烏(去皮)2兩,細(xì)辛(去土葉)2兩,荊芥(去梗)2兩。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止牙宣,辟口氣。主風(fēng)牙、蟲牙攻注疼痛,晝夜不止,痛不可忍,睡臥不安,牙齦宣露,動搖欲脫,或腮頷浮腫,齦爛血出。
【用法用量】每用少許,于痛處擦之。有涎吐出,不得吞咽,良久用溫鹽湯灌漱,其痛即止。常使揩牙,用腐炭末1半相和。
【摘錄】《局方》卷七(吳直閣增諸家名方)
【處方】細(xì)辛、黃柏(炒)各等分(去粗皮,蜜炙)。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口瘡。
【用法用量】摻患處。涎出即愈。
【摘錄】《楊氏家藏方》卷十一
【處方】五倍子1兩(洗),黃柏(蜜涂,炙紫色)半兩,滑石半兩。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口瘡疼痛。
【用法用量】每用半錢許,摻患處。咽津不妨,便可飲食。
【摘錄】《三因》卷十六
【別名】晉礬散
【處方】老生姜、白礬。
【制法】用老生姜切片,安瓦上,用炭火,卻將白礬滲姜上候焦,為末。
【功能主治】牙疼。
【用法用量】擦疼處。
【摘錄】《普濟(jì)方》卷六十六引《海上方》
【處方】樸消1錢,沙糖1彈子大,膩粉1錢,杏仁7個(去皮)。
【制法】上研如膏。
【功能主治】暴赤眼。
【用法用量】水半盞,調(diào)濾過,洗3-5次。
【摘錄】《普濟(jì)方》卷七十四
【處方】廣土(即赤土)1兩,荊芥1兩,樸消1兩。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心脾勞熱,口舌生瘡,或赤或白,不下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1錢,新汲水調(diào)下,小兒少與。
【摘錄】《旅舍備要方》
【處方】密陀僧、黃柏、青黛各等分。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口瘡不已者。
【用法用量】每用干摻于瘡上。不經(jīng)2-3日愈。
【摘錄】《宣明論》卷二
【處方】芝麻花不以多少。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小兒赤白口瘡。
【用法用量】干摻口內(nèi)。用5-7遍,立愈。
【摘錄】《普濟(jì)方》卷三六五引《保嬰方》
赴筵散采用傳統(tǒng)的幾種純天然中藥材制成,對一些病癥有著極好的治療效果,而且無絲毫的副作用,對一些患者來說,的確是一種非常明智的選擇。
金寶赴筵膏是一種藥用價值極高的中藥方劑,因?yàn)槠淞己玫闹委熜Ч托〉娇梢院雎缘母弊饔?,使得各類人群都非常喜愛。今天就來看看金寶赴筵膏的功效作用等?/p>
【處方】大黃3錢,黃耆3錢,地龍(去土)3錢,當(dāng)歸3錢,龍骨3錢,乳香3錢,沒藥3錢,粉霜3錢,硇砂3錢,川山甲3錢,輕粉3錢,腦子1錢,江子21粒(去皮殼),麝香少許。
【制法】上蕎麥灰1斗煎,淋灰三復(fù)之,汁煎三分之一,下用雪里之雀糞5錢,重煎10來沸,提取放冷,澄清再熬;入大黃末煎3沸,次入樸消,花堿者各3兩重。
【功能主治】諸惡毒瘡,盤蛇瘡,疔瘡。
【用法用量】每藥1兩,加石灰3兩,黃丹半兩,逐絞之,待煎滴水中直到底不散者方好。提取用餅封,要用者入麝香、腦子。
【摘錄】《普濟(jì)方》卷二七五
通過本文,相信你學(xué)到更多的金寶赴筵膏食用方法了吧!金寶赴筵膏可以增強(qiáng)我們身體的抵抗力,調(diào)理各個系統(tǒng)的機(jī)能,了解了金寶赴筵膏這么多的功效,大家不妨試一試。
隨著人們對中藥的研究的深入,人們逐漸的了解了各種中藥中的詳細(xì)的成分,也知道這些成分對于大家的健康的影響。下面就為各位朋友推薦一種中藥羅勒子,詳細(xì)的描述一下羅勒子的功效,希望對各位的學(xué)習(xí)和研究有一定幫助。
【別名】蘭香子(《海上名方》),光明子(《飲片新參》)。
【來源】為唇形科植物 羅勒 的 果實(shí) 。9月間采收,篩去泥沙雜質(zhì)(不宜水洗,著水易粘連成團(tuán)),曬干。
【生境分布】產(chǎn)于江蘇。
【性狀】干燥小堅果呈卵形,長約2毫米,基部有果柄痕跡;表面灰棕色至黑色,微帶光澤,于擴(kuò)大鏡下可見細(xì)密小點(diǎn)。質(zhì)堅硬,橫切面呈三角形,子葉肥厚,乳白色,富油質(zhì)。氣弱,味淡,含口中有滑潤感;浸水中,膨脹后,外表有1層白色粘液質(zhì)。以顆粒飽滿、無泥沙者為佳。
【化學(xué)成份】種子含灰分8.70%、蛋白質(zhì)16.40%、脂肪16.86%、纖維28.14%、水分6.87%、碳水化物(差值計算)23.03%。
【性味】《飲片新參》:"甘辛,涼平。"
【功能主治】治目赤多眵,拳毛倒睫,目翳,走馬牙疳。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0.8~1.5錢。外用:研末點(diǎn)摻。
【附方】①治目昏浮翳:蘭香子每用七個。睡時水煎服之,久久有效。(《海上名方》)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嘉佑本草》。
通過對羅勒子的功效和作用的介紹,大家都知道它的神奇了吧。其實(shí)生活當(dāng)中有很多看似很普通的人或者事情,都蘊(yùn)含著我們意想不到的力量。既然大家知道了羅勒子的神奇的療效和作用,那么可以嘗試一下,檢驗(yàn)一下是否有效。
紅土子是一種中醫(yī)中經(jīng)常用到的藥材,常應(yīng)用于各種疾病的治療,那么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下紅土子的相關(guān)。
【別名】比子草(《中國主要植物圖說·豆科》),紅土子草、紅清酒缸、過路清(《貴州民間藥物》)。
【來源】為豆科植物 四川山螞蝗 的 全草 。
【原形態(tài)】小灌木。莖高40~90厘米;直徑約2.5厘米,和分枝同具棱角,被緊貼著的短柔毛,后變無毛。3出復(fù)葉,小葉狹披針形,頂端者長4.2~6.8厘米,闊1~1.3厘米,側(cè)生者較小,先端急尖,邊緣微帶波狀,上面幾無毛,下面脈上疏被短柔毛;葉柄長1~2.5厘米;托葉披針狀鉆形,脫落,長6~10毫米??偁罨ㄐ蛞干蝽斏?,長達(dá)26厘米;苞片似托葉,脫落;花梗長2~3毫米?;ㄗ霞t色,長約5毫米;萼長約2毫米,淺裂;花冠蝶形,旗瓣圓形,先端微凹,翼瓣貼生于龍骨瓣上;雄蕊10;子房線形,幾無毛。莢果長約2厘米,通常具2節(jié),背部彎,節(jié)深裂達(dá)腹縫線,上面截形,基部楔形,果柄長3毫米?;ㄆ?~9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地灌木林中或草地上。分布四川、湖北、貴州、陜西、云南等地。
【功能主治】《中國主要植物圖說·豆科》:"治瘧。打爛,面粉調(diào),蒸餅服。"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貴州民間藥物》。
通過本篇文章對紅土子功效的詳細(xì)介紹,我們可以從中了解到紅土子的幾大功效。這些功效對于體質(zhì)差抵抗力低的人的確不失為一個調(diào)理的好方法。大家可以試一試。
桅子的簡介
梔子為茜草科植物梔子的成熟果實(shí)。梔子常綠灌木,生于丘陵山地或山坡灌林中,有栽培。分布于中南、西南及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等地。于10月中、下旬,果皮由綠轉(zhuǎn)為黃綠時采收,除去果柄雜物,置蒸籠內(nèi)微蒸或放入明礬水中微煮,取出曬干或烘干,也可直接將果實(shí)曬干或烘干。
梔子果實(shí)呈倒卵形或橢圓形,長1.5至3.5厘米,直徑1至1.5厘米。表面紅棕色或紅黃色,微有光澤,有6至8條翅狀縱棱,棱間有一條明顯的縱脈紋,并有分枝,頂端殘存萼片。先端有6至8條長形裂片,基部稍尖,有殘留果梗。果實(shí)薄而脆,略有光澤;內(nèi)表面鮮黃色,有光澤,具2至3條隆起的假隔膜,種子多數(shù),扁卵圓形,集結(jié)成團(tuán),深紅色或紅黃色,表面密具細(xì)小疣狀突起,氣微,味微酸而苦。以皮薄,飽滿,色紅黃者為佳。
桅子的功效與作用
1、治療急性黃疸型肝炎
其能制成10%及50%兩種煎劑,每天3次飯后服用。能清熱解毒,涼血瀉火,因此能治黃疸型肝炎,以及對蠶豆黃,感冒高熱,菌痢,腎炎水腫,鼻衄,口舌生瘡,乳腺炎,瘡瘍腫毒都具有一定療效。
2、治療扭挫傷,對扭傷腫痛有顯著療效
2.1、梔子適量研末,加醋、茨粉,共煮成糊,封患處。
2.2、梔子適量研末,加生地,捶爛,封患處
2.3、梔子適量研末,加面粉煮成糊,封患處梔子適量研末,加面粉煮成糊,封患處
2.4、梔子適量研末,調(diào)酒敷患處
2.5、梔子根、大黃各適量研末,調(diào)酒精敷患處 一般3~5天更換1次,如腫脹明顯可隔天更換1次。但要注意的是骨折者不宜使用,脫臼者應(yīng)先整復(fù)后再用,如有肢體麻痹,應(yīng)配合理療及針灸治療。疼痛平均消失時間為30小時,腫脹消退時間平均為2.5天;血腫吸收時間平均為7.8天;功能恢復(fù)時間平均為5.1天。
3、用于止血
對治吐血、衄血、血痢、下血、血淋,損傷瘀血,及傷寒勞復(fù),熱厥頭痛,疝氣,湯火傷有效果,取黃梔子粉100克,以20%明肢液調(diào)成膏狀,烘干碾成100號細(xì)粉,再加適量苯甲酸,高壓消毒備用。對一般上消化道出血每次服3~6克,每日3次,當(dāng)然亦可用作局部止血劑。特別對治鼻血和小便尿血有顯著功效。
4、其他作用
對風(fēng)火牙痛,感冒高熱,目赤有一定療效,因?yàn)槠湮犊唷⑿院?、無毒,根味淡。內(nèi)服清熱利濕、利尿、除煩,但具體臨床應(yīng)用尚不明確梔子是一種實(shí)用且能在家居養(yǎng)殖的藥材,相信很多人對其養(yǎng)殖方法很感興趣,下面就介紹一下:梔子性喜溫暖,濕潤,好陽光,但又要避免陽光強(qiáng)烈直射,喜空氣溫度高而又通風(fēng)良好,要求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是典型酸性土壤植物。不耐寒,耐半陰,怕積水,在東北、華北、西北只能作溫室盆栽花卉。梔子對二氧化硫有抗性,并可吸硫凈化大氣,0.5千克葉片可吸硫0.002~0.005千克。
桅子的市場信息
1、桅子的價格
一般5-6元一斤。
2、桅子的選購方法
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100-200厘米,植株大多比較低矮。干灰色,小枝綠色,葉對生或主枝輪生,倒卵狀長橢圓形,長5~14厘米,疑而有光澤,全線,花單生枝頂或葉腋,白色,濃香;花冠高腳碟狀,6裂,肉質(zhì)。果實(shí)卵形,具6縱棱;種子扁平,花期6~8月,果熟期10月。
3、桅子的保存方法
梔子一般用麻袋或竹筐盛裝,每件40公斤左右。貯存于陰涼干燥處。商品安全水分10-12%。 本品易生霉,霉跡常在種子團(tuán)部位,表面不易發(fā)現(xiàn)。危害的倉蟲發(fā)現(xiàn)有咖啡豆象、玉米象。貯藏期間,應(yīng)注意環(huán)境干燥、通風(fēng)。定期檢查,發(fā)現(xiàn)商品受潮及輕度蟲蛀,及時置陰涼通風(fēng)處散潮、干燥,忌曝曬。蟲害較多時,用溴甲烷或磷化鋁熏蒸。
天竺子是一種中醫(yī)中經(jīng)常用到的藥材,常應(yīng)用于各種疾病的治療,那么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下天竺子的相關(guān)。
【英文名】Fructus Nandinae Domesticae
【別名】天竹子、南竹子、白天竹
【來源】為小檗科植物 南天竹 Nandina domestica Thunb.的 果實(shí) 。果實(shí)于11~12月或2月采收,曬干。
【原形態(tài)】常綠灌木,高約2m。莖直立,幼枝黃色。葉互生,集生莖端,為三回羽狀復(fù)葉,小葉革質(zhì),橢圓狀披針形,長3~7cm,先端漸尖,全緣,深綠色,冬季常變紅色;小葉下方及葉柄基部有關(guān)節(jié)。圓錐花序頂生;花被片多輪,每輪3片,外輪小,內(nèi)輪大;雄蕊6,花瓣狀;子房上位。漿果球形,熟時鮮紅色?;ㄆ?~6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生于濕潤山谷、山坡雜林下;或栽培于庭園。產(chǎn)于長江中下游各地。
【性狀】果實(shí)球形,直徑7~9mm。表面黃紅色或紅紫色,光滑,微具光澤,有時稍凹陷,頂端宿存微突起的柱基,基部有細(xì)果柄或其斷痕。果皮質(zhì)脆易碎,種子兩粒,略呈半球形,內(nèi)面凹下,黃棕色。味酸澀。
【化學(xué)成份】含異紫堇啡堿(isocorydine)、原阿片堿(protopine)、0-甲基南天竹堿(0-methyldomesticine)、 氫氰酸等。
【性味】性平,味酸、甘。
【功能主治】斂肺鎮(zhèn)咳。用于久咳氣喘、百日咳。
【摘錄】《*辭典》
以上就是關(guān)于天竺子的藥用價值的一個簡單的介紹,對于現(xiàn)實(shí)生活中的大多數(shù)人來說利用天竺子治療疾病,可以不用擔(dān)心副作用。所以天竺子治療疾病就是一種效果好且實(shí)在的治療方法,因此在臨床中也得到了一個很廣泛的利用。
相信大家在生活中都喝過苦蕎茶吧,苦蕎茶一般都會和大麥茶搭配在一起,二者具有降壓的效果,而且在飯后的時候如果吃了特別油膩的食物,肯定會感覺到胃部特別不舒服,這個時候就可以喝一碗苦蕎茶用來解油膩,但對于年輕人來說,最好少喝苦蕎茶,那么苦蕎子都有哪些功效與作用呢?
功效:
蕎子茶,性平寒、益力氣、續(xù)精神、利耳目、有降氣寬腸健胃的作用。
含有豐富的蛋白質(zhì)、葉綠素、脂肪、碳水化合物、粗纖維、礦物質(zhì)及微量元素,同時還含有18種天然氨基酸,總含量達(dá)到11.82%,并含有9種脂肪酸,對幼兒有促進(jìn)生長發(fā)育的作用,對成年人可防止冠心病的發(fā)生
蕎子茶中所含的蘆丁可以如花血管、清理體內(nèi)垃圾的作用。
還具有養(yǎng)肝、護(hù)肝和解酒的功效,是現(xiàn)代富貴病的“克星”。
禁忌:身體嚴(yán)重虛寒、血壓低的人不適合多喝。
苦蕎含有10—15%的蛋白質(zhì)和蕓香素,且這些蛋白質(zhì)粘性差,類似于豆類蛋白質(zhì),其質(zhì)優(yōu)于禾本科糧食。含19種氨基酸,人體必需的8種氨基酸均齊且豐富,還含有對兒童生長發(fā)育有重要作用的組氨酸和精氨酸。含豐富的維生素B1、B2、B6、C、p和膽堿,還有豐富的無機(jī)元素磷、鎂、鐵、鉀、鈣、鈉。由于蕎麥的營養(yǎng)物質(zhì)含量豐富,因此它對人體有極大的保健作用,對許多疾病有明顯的防治效果。
中藥天蕎麥根為天蕎麥的根及根莖。天蕎麥根的功效與作用:清熱解毒,祛風(fēng)利濕;天蕎麥根的使用方法:煎湯,0.4~1兩;天蕎麥根的別名:金鎖銀開,苦蕎頭,苦蕎麥根。 查看野蕎子的使用方法及更詳細(xì)的信息:天蕎麥根
養(yǎng)生的方法有很多種,每種都有其獨(dú)特的個性,偏方這種方法多采用平時生活中的各種食材來制作完成,接下來就為大家介紹一下梔子的功效和用法。
梔子
【來源】外治方
【原料】梔子適量。
【制法】研成粗粉,用溫水調(diào)成糊狀,並加入少許酒精(或白酒),敷傷處,(可先在傷處涂凡士林一層),上蓋油紙或塑料薄膜,繃帶包扎,如腫脹明顯,可隔天更換1次。
【用法】
【功效】據(jù)報道,用本方治療扭挫傷407例,24小時內(nèi)疼痛消失者328例,48小時內(nèi)消失者66例;72小時內(nèi)消失者13例。疼痛平均消失時間為30小時。(備注︰本方尚可加面粉適量,雞蛋清1個;或乳香末適量)。
看完上文的關(guān)于梔子的制作方法的介紹后您還在等什么呢?趕緊為自己精心制作一道食療偏方食品吧,讓您白天精力充沛,晚上一夜好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