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大黃(波葉大黃)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運動可以代替保健品,但所有的藥物和保健品都不能代替運動。那些健康而長壽的人,他們在養(yǎng)生方面都有自己的心得。我們不僅要知道養(yǎng)生,更要懂得養(yǎng)生。對于中醫(yī)養(yǎng)生您想了解哪方面的知識呢?以下是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山大黃(波葉大黃)的功效與作用”,僅供您在養(yǎng)生參考。
中藥在治療某些疾病上往往有著出人意料的效果,因此對中藥選擇可以放心進行,不過在選擇中藥的時候,需要對藥物進行認(rèn)識,這樣治療疾病的時候,才會知道什么樣的藥是最佳之選,下面我們就來介紹一下中藥山大黃(波葉大黃)。
【別名】唐大黃(《中國藥植志》),土大黃、臺黃(《東北常用中草藥手冊》),峪黃、籽黃(《大同藥用植物手冊》)。
【來源】為蓼科植物 波葉大黃 的 根 及 根莖 。春、秋采挖,切片,曬干。
【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高可達1米以上。根莖肥厚,表面黃褐色。莖粗壯,直立,具細(xì)縱溝紋,無毛,通常不分枝,中空?;~有長柄;葉片卵形至卵狀圓形,長10~13厘米,先端鈍,基部心形,邊緣波狀,下面稍有毛;莖生葉較小,具短柄或幾無柄,托葉鞘長卵形,暗褐色,抱莖。圓錐花序頂生,花小,多數(shù),白綠色;苞小,肉質(zhì),內(nèi)有花3~5朵;花梗中部以下有一關(guān)節(jié);花被6片,卵形,2輪,外輪3片較厚而小;雄蕊9,子房三角狀卵形,花柱3。瘦果具3棱,有翅,基部心形,具宿存花被?;ㄆ谙募?。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石隙、草原。分布河北、山西、內(nèi)蒙古等地。
【性味】《東北常用中草藥手冊)):"苦,寒。"
【功能主治】污熱,通便,破積,行瘀。治熱結(jié)便秘,濕熱黃疸,癰腫疔毒,跌打瘀痛,口瘡糜爛,湯火傷。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3錢;或研末。外用:研末撒或調(diào)敷。
【注意】《中國沙漠地區(qū)藥用植物》:"體虛及胎前、產(chǎn)后忌用。"
【附方】①治黃疸,便秘:土大黃三錢,茵陳五錢。水煎服。(《大同藥用植物手冊》)
【摘錄】《*辭典》
山大黃(波葉大黃)在一些疾病的治療中常常被使用,根據(jù)需要可以組成復(fù)方,也可單獨使用,但山大黃(波葉大黃)也不可盲目食用,以免給身體帶來不利影響。
相關(guān)閱讀
山大黃是中藥中常見的一種,具有很多不同的功效,可以對人體的一些疾病進行調(diào)理,下面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它的具體的功效有哪些吧。
【別名】唐大黃、臺黃、土大黃、峪黃、籽黃、北大黃、大黃、格西古訥、野大黃、酸酸草、黃古卵子、苦大黃、華北大黃、祁黃、莊黃
【來源】藥材基源:為蓼科植物波葉大黃的根及根莖。
【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高達1m以上。根莖肥厚,表面黃褐色。莖粗壯,直立,無毛,常不分枝,中空。基生葉有長柄;葉片卵形至卵狀圓形,長10-16cm,先端鈍,基部心形,邊緣波狀,下面稍有毛;莖生葉具短柄或無柄,托葉鞘長卵形,暗褐色,抱莖。圓錐花序項生,花小,多數(shù),白綠色;苞小,肉質(zhì),內(nèi)有3-5朵小花;花梗中部以下有一關(guān)節(jié);花被片6,卵形,2輪,外輪3片較厚而小;雄蕊9;子房三角狀卵形,花柱3。瘦果具3棱,有翅,基部心形,具宿存花被。花期夏季。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坡、石隙、草原。
【性狀】性狀鑒別 根及根莖呈不規(guī)則類圓柱形,上端較粗,下端稍細(xì),長5-10cm,直徑1.5-5cm。栓皮多已刮去,表面紅褐色而黃,無橫紋,質(zhì)堅而輕。斷面無星點,有細(xì)密而直的紅棕色射線。新斷面黃至棕紅色,在紫外光下,顯藍紫色熒光。氣微,味苦、澀。
【化學(xué)成份】波葉大黃根及根莖含總蒽配1.11%,其中以黃素(emodin),大黃酚(chrysophanol)為甙元的結(jié)合型蒽配1.05%,游離型為0.06%,還含食用大黃甙(rhapontin)及大量鞣質(zhì)[1]。
【藥理作用】1.抗氧化作用 本品水提取物有較強的抗超氧負(fù)離子自由基的作用,作用強度超過三種正品大黃及其他非正品大黃。其所含食用大黃甙(即上大黃甙)也有較強的抗氧化作用[1]。
【性味】苦;性寒
【歸經(jīng)】胃;大腸經(jīng)
【功能主治】瀉熱解毒;涼血行瘀。主濕熱黃疸;痢疾;經(jīng)閉腹痛;吐血;衄血;跌打瘀痛;癰腫疔毒;口舌糜爛;燒燙傷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10g;或研末。外用:適量,研末撒;或調(diào)敷。
【注意】《中國沙漠地區(qū)藥用植物》:體虛及胎前、產(chǎn)后忌用。
【各家論述】。1.《東北常用中草藥手冊》:瀉實熱,破積滯,行瘀血。治黃疸,便秘,經(jīng)閉,癰腫疔毒,燒燙傷。2.《內(nèi)蒙古中草藥》:瀉實熱,通大便,破積滯,行瘀血。(生用峻下,炒用緩下,炒炭止血)。治大使熱結(jié),痄腮,內(nèi)外諸癰,跌打損傷,湯火傷,瘀血腫痛,吐血,衄血。
【摘錄】《中華本草》
現(xiàn)在知道山大黃的作用了吧。以前還不知道山大黃是這等有價值的東西,這說明我們的見識還不夠廣泛,所以在以后的生活中,多去了解一下也不失為一個不錯的養(yǎng)生途徑,其實想要養(yǎng)生,生活處處皆學(xué)問哦。
我們大家都很想要很好的保護自己,對于大黃的功效與作用很多人還不是很清楚,但是對于大家來說大黃也是很有用處的,在任何時候人們都要很認(rèn)真的了解的,大家要很好的了解這些藥物,不要讓這些可怕的疾病給大家?guī)韨?,那么大黃的功效與作用是什么呢?下面就帶大家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大黃對于人們來說是很有用處的,大家也要很認(rèn)真的了解,不要讓這些可怕的疾病發(fā)生在自己的身上,大黃的功效與作用是大家都該了解的,大黃對于人們的身體是非常的好的。大黃會給人們很大的幫助的。
大黃的主要功效是瀉下攻積,清熱瀉火,涼血解毒,逐瘀通經(jīng)。用于實熱便秘,積滯腹痛,瀉痢不爽,濕熱黃疸,血熱吐衄,目赤,咽腫,腸癰腹痛,癰腫疔瘡,瘀血經(jīng)閉,跌打損傷,外治水火燙傷。
1、具有瀉熱通便功效,用于大便燥結(jié),積滯瀉痢,以及熱結(jié)便秘、壯熱苔黃等。與芒硝、厚樸、枳實等配伍。
2、解毒消癰功效,用于火熱亢盛、迫血上溢,以及目赤暴痛,熱毒瘡癤等。配黃連、黃芩、丹皮、赤芍等同用。
3、行瘀通經(jīng)功效,用于產(chǎn)后瘀滯腹痛,瘀血凝滯、月經(jīng)不通,以及跌打損傷、瘀滯作痛等。在使用時須配合活血行瘀的藥物,如桃仁、赤芍、紅花等同用。此外,大黃又可清化濕熱而用于黃疸,臨床多與茵陳、梔子等藥配伍應(yīng)用;如將本品研末,還可作為燙傷及熱毒瘡瘍的外敷藥,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
4、亦可涼血止血,用于熱傷血絡(luò)之吐血、衄血、便血、崩漏、赤白帶下。
大黃的功效與作用是什么人們也要很認(rèn)真的了解,在人們的生活中人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事情的,任何時候大家都要很了解這些疾病,還有治療疾病的藥物,大家一定要很認(rèn)真的了解,大黃的功效與作用會給大家?guī)砗芏嗟膸椭?,大家要很了解的?/p>
導(dǎo)讀:中草藥大黃的功效與作用專區(qū),為您詳細(xì)介紹大黃的功效與作用、大黃圖片、大黃的藥用價值、大黃的副作用等,要想知道更多大黃的功效與作用相關(guān)知識,不妨來關(guān)注一下。
大黃簡介大黃圖片大黃的功效與作用大黃的藥用價值大黃的藥用附方大黃的配伍應(yīng)用大黃的臨床應(yīng)用大黃的副作用大黃簡介
大黃,中藥名,為蓼科大黃屬多年生草本。藥用來源為蓼科植物掌葉大黃、唐古特大黃或藥用大黃的干燥根及根莖。秋末莖葉枯萎或次春發(fā)芽前采挖,除去細(xì)根,刮去外皮,切瓣或段,繩穿成串干燥或直接干燥。
本品呈類圓柱形、圓錐形、卵圓形或不規(guī)則塊狀,長3~17cm,直徑3~10cm。除盡外皮者表面黃棕色至紅棕色,有的可見類白色網(wǎng)狀紋理及星點(異型維管束)散在,殘留的外皮棕褐色,多具繩孔及粗皺紋。質(zhì)堅實,有的中心稍松軟,斷面淡紅棕色或黃棕色,顯顆粒性;根莖髓部寬廣,有星點環(huán)列或散在;根木部發(fā)達,具放射狀紋理,形成層環(huán)明顯,無星點。氣清香,味苦而微澀,嚼之粘牙,有砂粒感。
大黃圖片
大黃的功效與作用
大黃是很常見的一種中藥材。大黃的功效與作用是很突出的。
1、大黃具有很強的抗感染作用、抗衰老抗氧化作用、能夠調(diào)節(jié)免疫、抗炎、解熱作用、抗病原微生物作用、降血脂、止血作用、抗胃及十二指腸潰瘍、促進胰液分泌、抑制胰酶活性、利膽、保肝、瀉下作用。
2、大黃有抗感染作用,對多種革蘭氏陽性和陰性細(xì)菌均有抑制作用,其中最敏感的為葡萄球菌和鏈球菌,其次為白喉桿菌、傷寒和副傷寒桿菌、肺炎雙球菌、痢疾桿菌等。
3、大黃能增加腸蠕動,抑制腸內(nèi)水分吸收,促進排便。
4、還有止血、保肝、降壓、降低血清膽固醇等作用。
5、生大黃能夠夠瀉熱通腸,逐瘀通經(jīng),涼血解毒。用于瘀血經(jīng)閉,跌打損傷,濕熱黃疸,血熱吐衄,實熱便秘,積滯腹痛,腸癰腹痛,瀉痢不爽,目赤,咽腫,癰腫疔瘡,外治水火燙傷;上消化道出血。大黃炭涼血化瘀止血。用于血熱有瘀出血者。
大黃的藥用價值
【藥名】大黃
【別名】將軍、黃良、火參、膚如、蜀大黃、錦紋大黃、牛舌大黃、錦紋、生軍、川軍。
【入藥部分】挖取根莖,切除莖葉、支根,刮去粗皮及頂芽,風(fēng)干、烘干或切片曬干。
【性味】苦,寒。
【歸經(jīng)】入胃、大腸、肝經(jīng)。
【功能主治】瀉熱通腸,涼血解毒,逐瘀通經(jīng)。用于實熱便秘,積滯腹痛,瀉痢不爽,濕熱黃疸,血熱吐衄,目赤,咽腫,腸癰腹痛,癰腫疔瘡,瘀血經(jīng)閉,跌打損傷,外治水火燙傷;上消化道出血。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用于瀉下,不宜久煎),1~4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水或醋調(diào)敷。
【注意事項】凡表證未罷,血虛氣弱,脾胃虛寒,無實熱、積滯、瘀結(jié),以及胎前、產(chǎn)后,均應(yīng)慎服。
大黃的藥用附方
1、治大便秘結(jié):大黃二兩,牽牛頭末五錢。上為細(xì)末,每服三錢。有厥冷,用酒調(diào)三錢,無厥冷而手足煩熱者,蜜湯調(diào)下,食后微利為度。(《素問病機保命集》大黃牽牛丸)
2、治泄痢久不愈,膿血稠粘,里急后重,日夜無度,久不愈者:大黃一兩,細(xì)銼,好酒二大盞,同浸半日許,再同煎至一盞半,去大黃不用,將酒分為二服,頓服之,痢止。一服如未止,再服,以利為度,服芍藥湯和之,痢止,再服黃芩湯和之,以徹其毒也。(《素問病機保命集》大黃湯)
3、治產(chǎn)后惡血沖心,或胎衣不下,腹中血塊等:錦紋大黃一兩,杵羅為末,用頭醋半升,同熬成膏,丸如梧桐子大,用溫醋化五丸服之,良久下。亦治馬墜內(nèi)損。(《千金方》)
4、治久患腹內(nèi)積聚,大小便不通,氣上搶心,腹中脹滿,逆害飲食:大黃、芍藥各二兩。上二味末之,蜜丸,服如梧桐子四丸,日三,不知,可加至六、七丸,以知為度。(《千金方》神明度命丸)
5、治時行頭痛壯熱一二日:桂心、甘草、大黃各二兩,麻黃四兩。上四味,治下篩,患者以生熱湯浴訖,以暖水服方寸匕,日三,覆取汗,或利便瘥。丁強人服二方寸匕。(《千金方》水解散)
6、治眼暴熱痛,眥頭腫起:大黃(銼,炒)、枳殼(去瓤,麩炒)、芍藥各三兩,山梔子仁、黃芩(去黑心)各二兩。上五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滓,食后臨臥服。(《圣濟總錄》大黃湯)
7、治心氣不足,吐血衄血:大黃二兩,黃連、黃芩各一兩。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金匱要略》瀉心湯)
8、治虛勞吐血:生地黃汁半升,川大黃末一方寸匕。上二味,溫地黃汁一沸,納人黃(末)攪之,空腹頓服,日三,瘥。(《千金方》)
9、治奶癰:川大黃、粉草各一兩。上為細(xì)末,以好酒熬成膏,傾在盞中放冷,攤紙上貼痛處,仰面臥至五更。貼時先用溫酒調(diào)(服)一大匙,明日取下惡物,相度強弱用藥,羸弱不宜服。(《婦人良方》金黃散)
10、治癰腫振焮不可觸:大黃搗篩,以苦酒和貼腫上,燥易,不過三,即瘥減不復(fù)作,膿自消除。(《補缺肘后方》)
11、治口瘡糜爛:大黃、枯礬等分。為末以擦之,吐涎。(《圣惠方》)
12、治凍瘡皮膚破爛,痛不可忍:川大黃為末,新汲水調(diào),搽凍破瘡上。(《衛(wèi)生寶鑒》如神散)
大黃的配伍應(yīng)用
1、配芒硝,芒硝咸寒,軟堅潤燥,而瀉下通便。二者相須為用,攻下之力增強。如《本草崇原》與芒硝同用,所以承在上之火熱,而調(diào)其腸胃,使之下泄也。
2、配枳實,一苦寒,一辛寒,二藥相伍,瀉下行氣并舉,相得益彰。瀉下輔助行氣,行氣輔助瀉下,如《醫(yī)方集解》載:去實熱用大黃,無枳實不通。
3、配厚樸,厚樸辛苦溫,辛能行氣,苦能泄實滿,溫能化濕,合用可行氣寬中,疏導(dǎo)腸胃,使中焦得舒,胃腸得暢,瀉實除滿。
4、配附子,取附子辛熱溫里扶陽,二藥相伍,大黃走泄,附子取其散寒,可溫下寒實積滯。
5、配生地,生地甘寒,主清主潤,涼血生津,二藥相伍為用,可治于心胃火熾,氣火升騰,挾血上逆之吐衄。可收火降血寧之效,有增水行舟之功。
6、配甘草,甘草甘平,和補中焦,調(diào)和藥性,二藥合用,可壯其功而杜其弊?!锻跏厢t(yī)存》:大黃與甘草同用能利小便。
7、配丹皮,丹皮辛苦微寒,入血分,有清熱涼血,活血散瘀之功。相使配對,辛以行之,苦以降之,相輔相成,有通降下行,瀉火散瘀之效。
8、配桃仁,桃仁苦甘而平,性柔潤,本血分之品,最善破血行瘀,又可潤燥滑腸。二藥配伍,剛?cè)嵯嘁?,大黃專入血分,破血積,下瘀熱,桃仁得大黃,專長氣分,潤腸燥,通積滯。用治產(chǎn)后腰痛,太陽、陽明蓄血證,痛閉經(jīng)經(jīng)等。
大黃的臨床應(yīng)用
1、治療口腔炎、口唇潰瘍及毛囊炎等
用生大黃3~8錢,煎取150~500毫升(每劑最多使用2天),供漱口、濕熱敷及洗滌用,每天4~6次。治療前先清洗局部,除凈分泌物。本法對于一般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的口腔炎、口唇潰瘍、皮膚毛囊炎及頭部癤腫等炎性疾患均有效,局部培養(yǎng)金黃色葡萄球菌的轉(zhuǎn)陰日數(shù)亦比較迅速。
2、治療燙傷
先取陳石灰10斤除凈雜質(zhì),過篩,投入鍋內(nèi)用文火炒松,再投人大黃片5斤,共同拌炒,俟石灰炒至帶桃紅色、大黃炒至灰黑色時,即出鍋篩去石灰;將大黃攤開冷卻后研成細(xì)粉備用。用時先以生理鹽水清洗創(chuàng)面,而后撒布大黃粉。如有水泡應(yīng)刺破;撥開表皮,排凈泡液后再撒藥粉。如僅見局部紅腫,則可用麻油或桐油將大黃粉調(diào)成糊狀涂患處。換藥時如發(fā)現(xiàn)傷處潰爛,應(yīng)拭去膿液、膿癡后再撒藥粉。在夏季可行暴露療法。共治療415例,均獲顯著效果,且療程短,無副作用,愈后無疤痕。
3、治療小兒蛔蟲性腸梗阻
用大黃粉蜜合劑(生大黃粉5錢,炒至微黃的米粉3錢,蜂蜜2兩,加適量溫開水調(diào)勻),每小時服1次,每次約1湯匙,全劑分12次服完;至排出蛔蟲為止。經(jīng)治6例均排出蛔蟲,癥狀解除而愈。排蟲最多者達60余條。排蟲后均無持續(xù)腹瀉現(xiàn)象。
4、治療腸脹氣
用大黃1兩研成細(xì)末,加適量醋調(diào)成糊狀,敷于兩側(cè)涌泉穴上,每次二小時,必要時可敷2~3次。臨床觀察6例,一般敷藥后一小時即出現(xiàn)腸腔蠕動感和肛門排氣現(xiàn)象,自覺腹脹減輕,有腸鳴音。
大黃的副作用
大黃一般被認(rèn)為毒性較低,臨床應(yīng)用比較安全。但服用過量可引起中毒,尤其是后下大黃毒性較大,可起惡心、嘔吐、頭昏、腹絞痛、黃疸等。曾有報道,30名受試者每日服大黃3次,每次3g,共5日,所有受試者均產(chǎn)生一系列胃腸反應(yīng),主要表現(xiàn)為腹瀉、腹痛、嘔吐、惡心、腸鳴,其中3例因嚴(yán)重腹瀉、腹痛、嘔吐而被迫臥床休息,經(jīng)對癥處理后緩解。
另外,服用大黃后,其色素會從小便或汗腺中排泄,故小便、汗液可以出現(xiàn)黃色。此外,哺乳婦女服用后,嬰兒吮食乳汁,可能引起腹瀉,因此授乳婦女不宜服用。由于本品又能活血行瘀,故婦女胎前產(chǎn)后及月經(jīng)期間也必須慎用。
以上就是一些大黃的相關(guān)知識,如果想認(rèn)識更多的中草藥,請繼續(xù)關(guān)注中醫(yī)養(yǎng)生頻道。
中國雖然好,但不能保證對身體百分之百的沒有害處,中藥不是保健品,對身體會有一定的影響,如果用錯中藥危害是很大的,甚至可能還會出現(xiàn)許多不良的并發(fā)癥,大黃芹的主要作用是可以清熱解毒,又能止血,安胎,但是藥物方面要了解到藥性,還有藥理性作用不可以盲目的使用,也不能因為藥物簡單明了就擅自做主。
性味歸經(jīng)
苦,寒。歸肺、膽、胃、大腸經(jīng)。
功能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安胎。
主治
濕溫,暑溫胸悶嘔吐,濕熱痞滿,瀉痢,黃疸,肺熱咳嗽,高熱煩渴,血熱吐衄,癰腫瘡毒,胎動不安。
成分
主要含黃芩甙、黃芩素、漢黃芩素、漢黃芩甙、黃芩新素;尚含β-谷甾醇、黃芩酶等。
藥理
1、抗菌、抗病毒作用 本品抗菌譜較廣。
2、降壓作用。
3、保肝、利膽作用。
4、抗過敏作用。
5、鎮(zhèn)靜作用。
此外還有明顯的利尿、抗炎作用,并能抑制血小板凝集。
用法用量
3-10g。煎服或入丸散。清熱多用生黃芩,安胎多用炒制品;清上焦熱可用酒芩;止血則多炒炭用。
注意事項
本品苦寒伐生氣,脾胃虛寒、少食、便溏者忌用。
大黃草作為一種中藥材,給我們提供各種各樣的營養(yǎng)物質(zhì),大黃草同時還能夠解決身體遇到的一些疾病,因此深受人們的喜愛。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大黃草都有哪些營養(yǎng)和功效。
【別名】大紅草、白葉
【來源】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長圓葉艾納香的全草。
【原形態(tài)】長圓葉艾納香 多年生草本,高50-150cm。主根紡錘狀。莖分枝,具條棱,上部被較密長的毛,節(jié)間長2-4cm?;咳~常小于中部葉;中部葉長圓形或狹橢圓狀長圓形,長9-14cm,寬3.5-5.5cm,先端短尖或鈍,基部楔狀漸狹,的無柄,邊緣狹反卷并有硬重鋸具有,上面被短柔毛,下面被稀疏長柔毛;中脈兩面凸起,側(cè)脈5-7對;上部葉漸小,無柄,長圓狀披針形或長圓形,長4-5.5cm,寬1-1.5cm,邊緣具尖齒或角狀疏齒,稀全緣。頭狀花序多數(shù),排成頂生開展的疏圓錐花序;花序柄長達2cm,被密長柔毛;總苞球狀鐘形;總苞片約4層,綠色,外層線狀披針形,背面被線狀披針形,背面被密長柔毛,中、內(nèi)層線形或線狀披針形,背面被柔毛;花托蜂窩狀,被白色粗毛;花黃色;雌花多數(shù),花冠細(xì)管狀,檐狀3-4齒裂;兩性花較少數(shù),花冠管狀,檐部5裂,被白色疏毛和密腺體。瘦果圓柱形,被疏白色粗毛,具條棱;冠毛白色,糙毛狀?;ㄆ?月至翌年4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路旁、田邊、草地或山谷溪流邊。
【性狀】性狀鑒別 莖具條棱,下部被疏毛或脫毛,上部被較必密且長的毛。葉多皺縮,完整葉長圓形或萇圓狀披針形,基部楔狀漸狹,頂端短尖或鈍,邊緣狹及卷并有不規(guī)則的硬重鋸齒,兩面被柔毛,中脈凸起,網(wǎng)脈在下面明顯??偘跔铉姞睿豢偘G色,線形或線狀披針形,先端尾尖,邊緣干膜質(zhì),背面被柔毛;花托被白色粗毛。花黃棕色,多數(shù)脫落。味苦,微辣。
【性味】味苦;微辛;性涼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利水消腫。主急性支氣管炎;腸炎;痢疾;急性腎炎;尿路感染;多發(fā)性癤腫。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摘錄】《中華本草》
以上的內(nèi)容就是對于中藥大黃草的介紹,希望能夠給大家一定的幫助。生活中還存在著很多的類似大黃草的藥材。我們在食用大黃草等中藥的時候需要遵從醫(yī)生的囑咐,不可盲目的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