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黃芹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别B(yǎng)生從歷史上的玄虛傳說,已經(jīng)進入大眾百姓視野,養(yǎng)生關(guān)系著你、我、他的生活質(zhì)量。日常生活中關(guān)于中醫(yī)養(yǎng)生我們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特地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大黃芹的功效與作用”,相信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中國雖然好,但不能保證對身體百分之百的沒有害處,中藥不是保健品,對身體會有一定的影響,如果用錯中藥危害是很大的,甚至可能還會出現(xiàn)許多不良的并發(fā)癥,大黃芹的主要作用是可以清熱解毒,又能止血,安胎,但是藥物方面要了解到藥性,還有藥理性作用不可以盲目的使用,也不能因為藥物簡單明了就擅自做主。
性味歸經(jīng)
苦,寒。歸肺、膽、胃、大腸經(jīng)。
功能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安胎。
主治
濕溫,暑溫胸悶嘔吐,濕熱痞滿,瀉痢,黃疸,肺熱咳嗽,高熱煩渴,血熱吐衄,癰腫瘡毒,胎動不安。
成分
主要含黃芩甙、黃芩素、漢黃芩素、漢黃芩甙、黃芩新素;尚含β-谷甾醇、黃芩酶等。
藥理
1、抗菌、抗病毒作用 本品抗菌譜較廣。
2、降壓作用。
3、保肝、利膽作用。
4、抗過敏作用。
5、鎮(zhèn)靜作用。
此外還有明顯的利尿、抗炎作用,并能抑制血小板凝集。
用法用量
3-10g。煎服或入丸散。清熱多用生黃芩,安胎多用炒制品;清上焦熱可用酒芩;止血則多炒炭用。
注意事項
本品苦寒伐生氣,脾胃虛寒、少食、便溏者忌用。
yS630.Com相關(guān)推薦
大黃草作為一種中藥材,給我們提供各種各樣的營養(yǎng)物質(zhì),大黃草同時還能夠解決身體遇到的一些疾病,因此深受人們的喜愛。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大黃草都有哪些營養(yǎng)和功效。
【別名】大紅草、白葉
【來源】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長圓葉艾納香的全草。
【原形態(tài)】長圓葉艾納香 多年生草本,高50-150cm。主根紡錘狀。莖分枝,具條棱,上部被較密長的毛,節(jié)間長2-4cm?;咳~常小于中部葉;中部葉長圓形或狹橢圓狀長圓形,長9-14cm,寬3.5-5.5cm,先端短尖或鈍,基部楔狀漸狹,的無柄,邊緣狹反卷并有硬重鋸具有,上面被短柔毛,下面被稀疏長柔毛;中脈兩面凸起,側(cè)脈5-7對;上部葉漸小,無柄,長圓狀披針形或長圓形,長4-5.5cm,寬1-1.5cm,邊緣具尖齒或角狀疏齒,稀全緣。頭狀花序多數(shù),排成頂生開展的疏圓錐花序;花序柄長達2cm,被密長柔毛;總苞球狀鐘形;總苞片約4層,綠色,外層線狀披針形,背面被線狀披針形,背面被密長柔毛,中、內(nèi)層線形或線狀披針形,背面被柔毛;花托蜂窩狀,被白色粗毛;花黃色;雌花多數(shù),花冠細管狀,檐狀3-4齒裂;兩性花較少數(shù),花冠管狀,檐部5裂,被白色疏毛和密腺體。瘦果圓柱形,被疏白色粗毛,具條棱;冠毛白色,糙毛狀?;ㄆ?月至翌年4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路旁、田邊、草地或山谷溪流邊。
【性狀】性狀鑒別 莖具條棱,下部被疏毛或脫毛,上部被較必密且長的毛。葉多皺縮,完整葉長圓形或萇圓狀披針形,基部楔狀漸狹,頂端短尖或鈍,邊緣狹及卷并有不規(guī)則的硬重鋸齒,兩面被柔毛,中脈凸起,網(wǎng)脈在下面明顯。總苞于狀鐘狀;總苞片綠色,線形或線狀披針形,先端尾尖,邊緣干膜質(zhì),背面被柔毛;花托被白色粗毛。花黃棕色,多數(shù)脫落。味苦,微辣。
【性味】味苦;微辛;性涼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利水消腫。主急性支氣管炎;腸炎;痢疾;急性腎炎;尿路感染;多發(fā)性癤腫。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摘錄】《中華本草》
以上的內(nèi)容就是對于中藥大黃草的介紹,希望能夠給大家一定的幫助。生活中還存在著很多的類似大黃草的藥材。我們在食用大黃草等中藥的時候需要遵從醫(yī)生的囑咐,不可盲目的食用。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以及國際間的交流慎密,大部分學(xué)醫(yī)的都受到了西醫(yī)的嚴重影響,學(xué)習(xí)中醫(yī)的人是越來越少,所以這就造成了大家對中藥的了解也是越來越少。下面就來說說大黃樹這種中藥的功效與作用。
【別名】白走馬胎、鹽巴菜、木桃果、長葉子老重。
【來源】藥材基源:為大風(fēng)子科植物梔子皮的根及樹皮。
【原形態(tài)】梔子皮 喬木,高達20m。樹皮灰褐色,皮孔灰白色。葉大型,橢圓形至闊橢圓形,長15-30cm,寬8-15cm,或有時長達40cm,寬達18cm;先端銳尖或漸尖,基部近圓形,下面近無毛或有灰黃褐色柔毛,葉緣有細鋸齒。雌雄異株;雄花圓錐花序,頂生,長達8cm,花萼3-4,深裂,外面被氈狀毛,花瓣缺;雄蕊多數(shù);雌花較大,單朵頂生。蒴果橢圓形或狹卵形,長8-10cm,外果皮革質(zhì),被氈狀毛,從先端向下4-6瓣開裂,各裂瓣再沿自胎座基部向上至中部又分裂成2瓣而脫落。種子多數(shù),周圍有翅。
【生境分布】分布于西南及廣西等地。
【栽培】生物學(xué)特性 喜溫暖濕潤氣候,喜光。在低海拔80m地區(qū)引種栽培,生長良好,正常開花結(jié)果。在高溫多雨的季節(jié)生長迅速,冬季低于10℃時植株停止生長。土壤以上層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質(zhì)壤土為好。
【功能主治】祛風(fēng)除濕;活血通絡(luò)。主風(fēng)濕痹痛;跌打損傷;肝炎;貧血
【用法用量】煎湯,9-12g。
【摘錄】《中華本草》
上述這些都是關(guān)于大黃樹的一些小知識,如果您感覺比較適合自己的身體狀況的話,不妨試一試,相信會對身體有一個明顯的改善。
中藥在治療某些疾病上往往有著出人意料的效果,因此對中藥選擇可以放心進行,不過在選擇中藥的時候,需要對藥物進行認識,這樣治療疾病的時候,才會知道什么樣的藥是最佳之選,下面我們就來介紹一下中藥山大黃(波葉大黃)。
【別名】唐大黃(《中國藥植志》),土大黃、臺黃(《東北常用中草藥手冊》),峪黃、籽黃(《大同藥用植物手冊》)。
【來源】為蓼科植物 波葉大黃 的 根 及 根莖 。春、秋采挖,切片,曬干。
【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高可達1米以上。根莖肥厚,表面黃褐色。莖粗壯,直立,具細縱溝紋,無毛,通常不分枝,中空。基生葉有長柄;葉片卵形至卵狀圓形,長10~13厘米,先端鈍,基部心形,邊緣波狀,下面稍有毛;莖生葉較小,具短柄或幾無柄,托葉鞘長卵形,暗褐色,抱莖。圓錐花序頂生,花小,多數(shù),白綠色;苞小,肉質(zhì),內(nèi)有花3~5朵;花梗中部以下有一關(guān)節(jié);花被6片,卵形,2輪,外輪3片較厚而?。恍廴?,子房三角狀卵形,花柱3。瘦果具3棱,有翅,基部心形,具宿存花被?;ㄆ谙募尽?/p>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石隙、草原。分布河北、山西、內(nèi)蒙古等地。
【性味】《東北常用中草藥手冊)):"苦,寒。"
【功能主治】污熱,通便,破積,行瘀。治熱結(jié)便秘,濕熱黃疸,癰腫疔毒,跌打瘀痛,口瘡糜爛,湯火傷。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3錢;或研末。外用:研末撒或調(diào)敷。
【注意】《中國沙漠地區(qū)藥用植物》:"體虛及胎前、產(chǎn)后忌用。"
【附方】①治黃疸,便秘:土大黃三錢,茵陳五錢。水煎服。(《大同藥用植物手冊》)
【摘錄】《*辭典》
山大黃(波葉大黃)在一些疾病的治療中常常被使用,根據(jù)需要可以組成復(fù)方,也可單獨使用,但山大黃(波葉大黃)也不可盲目食用,以免給身體帶來不利影響。
中藥材對疾病的治療,大部分都有著不錯的效果,比如山大黃(華北大黃),下面我們就來對山大黃(華北大黃)的相關(guān)信息做一個基本的介紹。
【別名】峪黃、河北大黃
【來源】蓼科大黃屬植物 華北大黃 Rheum franzenbachii Munt.,以 根 入藥。春秋采挖根部,除去莖葉,洗凈切片曬干。
【性味】苦,寒。
【功能主治】瀉熱通便,行瘀破滯。用于大便熱秘,經(jīng)閉腹痛,濕熱黃疸;外用治口瘡糜爛,燙火傷。
【用法用量】2~4錢。
【備注】(1)同屬植物 波葉大黃 Rheum undulatum L.與前種相近似。波葉大黃比大黃瀉下作用更緩慢。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上文我們介紹了什么是山大黃(華北大黃),山大黃(華北大黃)的功效和作用,我們知道了山大黃(華北大黃)不僅可以提高免疫能力,還在某些疾病上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生大黃的功效與作用
1、生大黃是很常見的一種中藥材
生大黃是很常見的一種中藥材。大黃的功效與作用是很突出的。大黃具有很強的抗感染作用、抗衰老抗氧化作用、能夠調(diào)節(jié)免疫、抗炎、解熱作用、抗病原微生物作用、降血脂、止血作用、抗胃及十二指腸潰瘍、促進胰液分泌、抑制胰酶活性、利膽、保肝、瀉下作用。
生大黃有抗感染作用,對多種革蘭氏陽性和陰性細菌均有抑制作用,其中最敏感的為葡萄球菌和鏈球菌,其次為白喉桿菌、傷寒和副傷寒桿菌、肺炎雙球菌、痢疾桿菌等。
生大黃能增加腸蠕動,抑制腸內(nèi)水分吸收,促進排便。有止血、保肝、降壓、降低血清膽固醇等作用。
2、大黃的主要功效
瀉下攻積清熱瀉火,涼血解毒,逐瘀通經(jīng)。用于實熱便秘,積滯腹痛,瀉痢不爽,濕熱黃疸,血熱吐衄,目赤,咽腫,腸癰腹痛,癰腫疔瘡,瘀血經(jīng)閉,跌打損傷,外治水火燙傷。生大黃能夠夠瀉熱通腸,逐瘀通經(jīng),涼血解毒。用于瘀血經(jīng)閉,跌打損傷,濕熱黃疸,血熱吐衄,實熱便秘,積滯腹痛,腸癰腹痛,瀉痢不爽,目赤,咽腫,癰腫疔瘡,外治水火燙傷;上消化道出血。大黃炭涼血化瘀止血。用于血熱有瘀出血者。酒大黃善清上焦血分熱毒,用于目赤咽腫,齒齦腫痛。熟大黃瀉下力緩,瀉火解毒,用于火毒瘡瘍。大黃炭涼血化瘀止血,用于血熱有瘀出血者。
3、食用生大黃注意事項
本品苦寒,易傷胃氣,脾胃虛弱者慎用;婦女懷孕、月經(jīng)期、哺乳期應(yīng)忌用。
脾胃虛寒、血虛氣弱、婦女胎前、產(chǎn)后、月經(jīng)期及哺乳期均慎服。生大黃內(nèi)服可能發(fā)生惡心、嘔吐、腹痛等副反應(yīng),一般停藥后即可緩解。
大黃治療便秘的特點有哪些
大黃復(fù)方治療便秘的機理與西藥治療便秘的三大作用機制相完全相符合。大黃本身及其代謝產(chǎn)物可以直接刺激結(jié)腸壁起到刺激性瀉藥的作用;大黃可抑制細胞的Na+—K+—ATp酶活性,使水份滯留在腸腔,起容積性瀉藥的作用;大黃配伍麻子仁、杏仁等的麻子仁丸可作為潤滑性瀉藥。
治療實秘、虛秘及虛實夾雜之便秘均可用大黃復(fù)方治療。熱秘可用四順清涼飲,火盛者用涼膈散或小承氣湯。氣秘:六磨湯。寒秘:大黃附子湯加半硫丸。虛秘:氣虛便秘:新加黃龍湯加黨參;血虛便秘:黃龍湯;陰虛便秘:增液承氣湯加味;虛實夾雜:黃龍湯化裁;上述方劑中都含有大黃。
適應(yīng)癥較西藥廣泛,可以用內(nèi)科治療的一切便秘均可應(yīng)用大黃治療,同時大黃的劑型較多。無禁忌癥:即使是妊娠婦女則根據(jù)“有故無隕亦無隕也”的原則,也可謹慎的應(yīng)用含大黃的辯證復(fù)方,而治療便秘的西藥有許多禁忌癥,如:急腹癥者禁用硫酸鎂與比沙可啶;嬰幼兒禁用酚酞與蓖麻油等。
酒大黃的功效與作用
酒大黃是屬于大黃藥材炮制品中的一種,大黃因炮制規(guī)格不同,有生大黃、熟大黃、酒大黃、醋大黃和大黃炭,它們的臨床療效各不相同。
形如大黃片,表面深褐色,偶有焦斑,略有酒氣。
大黃經(jīng)炒制后對其所含大黃蒽醌類衍生物均有影響,其瀉下成分番瀉甙及大黃酸明顯減量,加熱對鞣質(zhì)影響較小,因此瀉下作用減弱而收斂作用相對增強,現(xiàn)認為大黃所含的鞣質(zhì)是降低肌酐、尿素氮的有效成分,由此可見,生大黃瀉下作用強,制大黃瀉下作用弱,在臨床上患者大便不通暢者用生大黃;大便通暢者用制大黃。
功能主治,具有瀉熱通便功效,用于胃腸實熱積滯、大便秘結(jié)、腹部脹滿、疼痛拒按,甚至高熱不退、神昏譫語,如大承氣湯;或脾陽不足之冷積便秘,如溫脾湯。解毒消癰功效,用于熱毒瘡瘍、暴赤眼痛、口舌生瘡、齒齦腫痛,如大黃牡丹皮湯。行瘀通經(jīng)功效,用于瘀血阻滯之月經(jīng)閉止、產(chǎn)后瘀阻、癥瘕積聚,及跌打損傷、瘀血腫痛。
我們知道中藥材分很多種,大黃[圖]也是其中的一種。要想大黃[圖]能正確科學(xué)的發(fā)揮作用需要掌握它的食用方法,因為不同的藥材都是擁有著自己獨有的營養(yǎng)和功效的。下面我們就來研究一下。
【英文名】RADIX ET RHIZOMA RHEI
【來源】本品為蓼科植物 掌葉大黃 Rheum palmatum L。、 唐古特大黃 Rheum tanguticum Maxim。 ex Balf?;? 藥用大黃 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 根 及 根莖 。秋末莖葉枯萎或次春發(fā)芽前采挖,除去細根,刮去外皮,切瓣或段,繩穿成串干燥或直接干燥。
【性狀】本品呈類圓柱形、圓錐形、卵圓形或不規(guī)則塊狀,長3~17cm,直徑3~10cm。除盡外皮者表面黃棕色至紅棕色,有的可見類白色網(wǎng)狀紋理及星點(異型維管束)散在,殘留的外皮棕褐色,多具繩孔及粗皺紋。質(zhì)堅實,有的中心稍松軟,斷面淡紅棕色或黃棕色,顯顆粒性;根莖髓部寬廣,有星點環(huán)列或散在;根木部發(fā)達,具放射狀紋理,形成層環(huán)明顯,無星點。氣清香,味苦而微澀,嚼之粘牙,有砂粒感。
【鑒別】(1) 本品橫切面:根木栓層及皮層大多已除去。韌皮部篩管群明顯;薄壁組織發(fā)達。形成層成環(huán)。木質(zhì)部射線較密,寬2~4列細胞,內(nèi)含棕色物;導(dǎo)管非木化,常1至數(shù)個相聚,稀疏排列。薄壁細胞含草酸鈣簇晶,并含多數(shù)淀粉粒。
【含量測定】照高效液相色譜法(附錄Ⅵ D)測定。
【炮制】大黃 除去雜質(zhì),洗凈,潤透,切厚片或塊,晾干。
【性味】苦,寒。
【歸經(jīng)】歸脾、胃、大腸、肝、心包經(jīng)。
【功能主治】瀉熱通腸,涼血解毒,逐瘀通經(jīng)。用于實熱便秘,積滯腹痛,瀉痢不爽,濕熱黃疸,血熱吐衄,目赤,咽腫,腸癰腹痛,癰腫疔瘡,瘀血經(jīng)閉,跌打損傷,外治水火燙傷;上消化道出血。酒大黃善清上焦血分熱毒。用于目赤咽腫,齒齦腫痛。熟大黃瀉下力緩,瀉火解毒。用于火毒瘡瘍。大黃炭涼血化瘀止血。用于血熱有瘀出血癥。
【用法用量】3~30g,用于瀉下不宜久煎。外用適量,研末調(diào)敷患處。
【注意】孕婦慎用。
【貯藏】置通風(fēng)干燥處,防蛀。
【制劑】大黃流浸膏
【摘錄】《中國藥典》
【出處】《本經(jīng)》
以上講述了大黃[圖]的一些食用方法等。雖然很多藥材都可以食用,但要提醒大家的是,中藥一般都是不可以亂吃的,要結(jié)合自己本身的情況用藥。
季節(jié)的交替容易引發(fā)一些疾病,讓人心情很低落。那么你知道有哪些中藥方劑有益健康呢?今天就來給大家介紹一種方劑大黃煎。
【處方】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芫花1兩(醋拌,炒令干),蓬莪術(shù)1兩,咸消1兩,桃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朱粉半分。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產(chǎn)后積聚、血塊攻心腹,發(fā)即令人悶絕;兼破鬼胎。
【用法用量】以醋2升,于鐵器中慢火熬令稀稠得所,即下米粉攪勻。每服1茶匙,空心以溫酒調(diào)下。
【摘錄】《圣惠》卷七十九
【別名】大黃散
【處方】川大黃3兩(銼碎,微炒),鱉甲2兩(涂醋,炙令黃,去裙襕),牛膝1兩(去苗),干漆1兩(搗碎,炒令煙出)。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婦人積年血氣,癥塊結(jié)痛。
【用法用量】大黃散(《濟陰綱目》卷五)。
【摘錄】《圣惠》卷七十一
上文介紹了大黃煎的功效與作用有很多,大黃煎可以保護人體,還有自己的適宜人群,所以在食用的是侯一定要注意。
眾所周知大黃丸是一種中藥方劑,可是大家對于大黃丸的功效了解多少呢?大黃丸到底應(yīng)該怎么吃呢?想知道這些的話,一起來看一下這篇文章吧。
【處方】大黃7.5克 消石7.5克 大戟7.5克(熬)甘遂7.5克(熬)芫花7.5克(熬)椒目7.5克 葶藶7.5克
【制法】上七味,搗末下篩,以蜜和丸,如小豆大。
【功能主治】主十水。
【用法用量】先食飲服1丸,一日二次。漸增,以知為度。
【摘錄】《外臺秘要》卷二十引《古今錄驗》
【處方】大黃(炮,銼)15克 桔梗(炒)枳殼(麩炒,去瓤)川芎 羌活(去蘆頭)木香 柴胡(去苗)獨活(去蘆頭)各8克 牽牛子30克(半炒熟半生用)
【制法】上藥九味,搗羅為末,煮萊萊菔熟,入藥末。同于木臼內(nèi)搗勻,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通便泄熱,理氣止痛。主大腸熱秘,心胸?zé)┰?。頭痛便難,腹脅脹滿,口舌干燥。
【用法用量】每服30丸,可加至40丸。食后、臨臥溫開水送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五十
【處方】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恒山1兩,香豉49粒,砒霜1分(細研),鱉甲1分(涂醋,炙令黃,去裙襕),麝香1錢(細研),朱砂1分(細研)。
【制法】上為末,入后3味,研令勻,以醋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心瘧,發(fā)歇不定。
【用法用量】每服2丸,食前用桃仁冷醋湯送下。
【注意】忌食熱物。
【摘錄】《圣惠》卷五十二
【處方】川大黃3兩(銼碎,微炒),枳殼(麩炒微黃,去瓤)2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瓤)2兩,麻仁2兩,檳榔2兩,木通(銼)2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傷寒大便秘澀,內(nèi)有積熱,其脈兩手寸口悉洪大而數(shù)。
【用法用量】每服30丸,以溫水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十三
【處方】大黃3分,苦參3分,人參3分,桔梗3分,杏仁(去皮尖)3分,芎?3分,半夏(洗)2分,黃芩2分,葶藶4分(炒)。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小豆大。
【功能主治】小兒傷食,腹大膨脝,時泄,困甚如寒熱狀,又如霍亂;時痢,腸出膿血。
【用法用量】每服1丸,1日3次,白湯送下。
【摘錄】《普濟方》卷三九二
【處方】川大黃2兩(銼碎,微炒),麝香1分(細研),硇砂3分(細研),檳榔3分,巴豆1分(去皮心,研,紙裹壓去油),川烏頭3分(炮裂,去皮臍),桂心3分,木香3分,當(dāng)歸3分(銼,微炒),京三棱1兩(銼,醋拌炒干),干姜3分(炮裂,銼)。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小豆大。
【功能主治】婦人痃癖氣,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5丸,空心及晚食前以粥飲送下。以利為度。
【摘錄】《圣惠》卷七十一
【處方】川大黃(銼碎,微炒)1兩,黃連(去須)1兩,黃芩1兩,黃柏(銼)1兩,曲衣1兩,梔子仁1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時氣遍身發(fā)黃,心膈煩熱。
【用法用量】每服30丸,以溫水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十六
【處方】川大黃3分(銼,微炒),天門冬(去心,焙)半兩,百合半兩,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半兩,木通(銼)半兩,桑根白皮(銼)半兩,甜葶藶(隔紙炒令紫色)半兩,川樸消半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小兒龜胸,肺熱壅滯,心膈滿悶。
【用法用量】每服5丸,以溫水研破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八十九
【處方】川大黃(銼碎,微炒)半兩,訶黎勒(煨,用皮)半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五膈氣。
【用法用量】每服20丸,以溫水送下。以微利為度。
【摘錄】《圣惠》卷五十
【處方】大黃(煨)1兩,干姜(炮)1兩,白僵蠶(炒)1兩,天麻1兩,白附子(炮)1兩,天南星(炮)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半夏(湯洗,去滑)1兩,牛黃(研)半兩,膩粉1分,麝香(研)半分。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雞頭子大。
【功能主治】急風(fēng)手足拳攣,不得屈伸,大小便澀,百節(jié)痛不能行。
【用法用量】每服1丸,冷酒化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六
【處方】大黃1斤,栝樓8兩,土瓜根8兩,杏仁5合(去皮尖雙仁,熬)。
【制法】上破大黃如棋子,冷水漬1宿,蒸曬干,搗篩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消渴,小便多,大便秘。
【用法用量】每服5丸,以飲送下,1日3次。以知為度。
【摘錄】《千金翼》卷十九
【處方】大黃3兩,樸消2兩,巴豆1兩(去皮,熬令黑,研如泥)。
【制法】上搗篩大黃、樸消,然后納巴豆,以蜜和搗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一切瘧。
【用法用量】每服兩丸,以米飲送下,1日2次。不斷,再服即愈。
【注意】忌蘆筍、野豬肉等物。
【摘錄】《外臺》卷五引《崔氏方》
【處方】大黃2兩,芍藥2兩,葶藶2兩,大戟3兩,樸消3兩,杏仁50枚,巴豆7枚。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小腸熱結(jié)。
【用法用量】大人7丸,小兒2-3丸,以飲送下,每日3次。熱去,1日1次。
【各家論述】《千金方衍義》:熱結(jié)不通,不用承氣、陷胸者,以小腸雖居下位,治節(jié)卻在中、上二焦。故取葶藶專攻心下逆滿,杏仁開發(fā)肺氣于上,消、黃蕩滌痰垢于下。杏仁力綿,更借備急丸中巴豆以佐之;消、黃性下,復(fù)采十棗湯中大戟以激之;芍藥一味,專護營血,即柴胡澤瀉湯中用地黃之意。
【摘錄】《千金》卷十四
【處方】川大黃3兩(銼碎,微炒),鱉甲2兩(涂醋炙令黃,去裙襕),防葵1兩半,琥珀1兩,干漆1兩(搗碎,炒令煙出)。
【制法】上為細末,以米醋1升,熬令稠,入少面煮作糊,和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婦人積聚氣,久不散。
【用法用量】每服5丸,食前以酒送下。
【摘錄】《圣惠》卷七十一
【處方】川大黃2兩(蒸3度),桃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微炒),枳殼1兩(麩炒微黃,去瓤)。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金瘡煩悶疼痛,大便不利。
【用法用量】每服30丸,以溫水送下,1日3次。以利為度。
【摘錄】《圣惠》卷六十八
【處方】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川椒半兩(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人參3分(去蘆頭),半夏3分(湯洗7遍,去滑),桔梗3分(去蘆頭),菖蒲3分,柴胡3分(去苗),赤茯苓3分,芎?3分,桂心3分,桃仁3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木香3分,吳茱萸3分(湯浸7遍,焙干,微炒),干姜3分(炮裂,銼),細辛3分。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七氣,積聚堅牢,心腹脹痛。
【用法用量】每服10丸,食前以溫酒送下。漸加至20丸。
【摘錄】《圣惠》卷四十二
【處方】大黃(銼,炒)2兩半,防風(fēng)(去叉)1兩半,黃耆(銼)1兩半,黃連(去須)1兩半,漏蘆(去蘆頭)1兩,秦艽(去苗土)2兩,苦參2兩,烏蛇(酒浸,炙黃,去皮骨)2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疥瘡癢痛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空心溫酒送下,晚再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三六
【處方】大黃1兩(酒洗過,采下蒸熟,切片,曬干),川芎1兩(銼),甘草1分(銼,炙),黑牽牛半兩(半生熟炒)。
【制法】上為細末,稀糊為丸,如麻子大。
【功能主治】風(fēng)熱里實,口中氣熱,大小便閉赤,飲水不止,有下證者。瘡痂初起而能食,食而脹滿,不大便而喘急,昏甚而譫語者。
【用法用量】2歲每服10丸,溫蜜水送下,乳后服。以溏利為度。末利,加丸數(shù)再服。
【各家論述】《小兒藥證直訣類證釋義》:此方大黃、黑丑攻滌瀉下,而以川芎升之,甘草緩之,相輔而行,使瀉下而有所制。
【摘錄】《小兒藥證直訣·附方》
【別名】甜葶藶丸、葶藶丸
【處方】大黃2兩,葶藶子2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黃疸,大小便難,喘息促。
【用法用量】甜葶藶丸(《圣濟總錄》卷六十)、葶藶丸(《普濟方》卷一九五)。
【各家論述】《千金方衍義》:(本方)從《金匱》大黃消石湯化出。被用消石之辛溫,以行大黃、梔、柏之苦寒;此用葶藶佐大黃之開泄,不必復(fù)用消石之散結(jié)也。識此變通之法,可推《金匱》妙用也。
【摘錄】《千金》卷十
【處方】大黃2兩,黃連3兩,黃柏1兩,黃芩1兩,曲衣5合。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黃疸。
【用法用量】先食服3丸,每日3次。不知,加至5丸。
【各家論述】《千金方衍義》:(本方)從《金匱》大黃消石湯化出。取曲米以佐四黃之滌熱,即是消石佐大黃、梔、柏之義。識此變通之法,可推《金匱》妙用也。
【摘錄】《千金》卷十
【處方】川大黃2兩(銼碎,微炒),大戟1兩(銼碎,微炒),赤芍藥1兩,川樸消1兩,甜葶藶1兩(隔紙炒令紫色),杏仁50枚(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小腸熱結(jié)脹滿,小便不通。
【用法用量】每服20丸,食前以蔥白湯送下。
【摘錄】《圣惠》卷五十八
【處方】川大黃2兩(銼碎,微炒),黃芩1兩,犀角屑1兩,豬苓(去黑皮)1兩,枳殼(麩炒微黃,去瓤)1兩,川樸消1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時氣大熱不退,譫語,大便難。
【用法用量】每服30丸,以麥門冬湯溫溫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十五
【處方】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木香1分,檳榔半兩,桂心1分,枳殼半兩(麩炒微黃,去瓤),甘草1分(炙微赤,銼),郁李仁3分(湯浸,去皮尖,微炒)。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傷寒大腸氣筵,心腹脹滿疼痛,四肢骨節(jié)酸疼煩悶,不得眠臥。
【用法用量】每服30丸,以溫酒送下,不拘時候。以利為度。
【摘錄】《圣惠》卷十二
【處方】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牛膝3分(去苗),檳榔1兩,枳殼3分(麩炒微黃,去瓤),木香3分,人參3分(去蘆頭),郁李仁1兩(湯浸,去皮尖,微炒),桂心3分,前胡1兩(去蘆頭)。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傷寒后腳氣,并腎氣上沖。
【用法用量】方中主治“并腎氣上沖”,原作“并背氣”,據(jù)《普濟方》改。
【摘錄】《圣惠》卷十四
【處方】川大黃2兩(銼碎,微炒),柴胡(去苗)1兩,黃芩1兩,黃連(去須)1兩,白鮮皮1兩,梔子仁1兩,秦艽(去苗)1兩,龍膽(去蘆頭)1兩,赤芍藥1兩,大麻仁(別杵如膏)1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時氣余熱不退,發(fā)歇不定,大便秘澀。
【用法用量】每服30丸,以竹葉湯送下,不拘時候。以利為度。
【摘錄】《圣惠》卷十六
【處方】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赤芍藥3分,木通1兩(銼),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大麻仁1兩,檳榔1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虛勞小便不利,腹脅滿悶,四肢煩疼。
【用法用量】每服30丸,食前以清粥飲送下。以利為度。
【摘錄】《圣惠》卷二十九
【處方】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枳殼1兩(麩炒微黃,去瓤),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麥門冬3分(去心,焙),羚羊角屑3分,川升麻3分,生干地黃3分,犀角屑3分。
【制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肝臟壅熱,心膈煩悶,頭目不利。
【用法用量】《圣濟總錄》:食前竹葉湯下。
【注意】忌酒、熱面等。
【摘錄】《圣惠》卷三
【處方】川大黃2兩(銼碎,微炒),鱉甲3兩(涂醋,炙令黃,去裙襕)。
【制法】上為末;以釅醋2升,納鐺中,先煎令稠,下藥末更煎之,以柳木篦攪勿住手,候可丸,即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骨蒸勞,兩脅下有痃癖,漸上攻心,食少或不消化,腹內(nèi)積聚不散,黃瘦,久困久痢,或大便秘澀,小便赤黃。
【用法用量】每服7丸,空腹及晚食前以粥飲送下。漸加至10丸,以溏利下膿血爛肉為度。老少以意加減。唯得食煮飯、蔥煎汁、生姜而已,此外不得食之。
【注意】忌莧菜。
【摘錄】《圣惠》卷三十
【處方】川大黃2兩(銼碎,微炒),梔子仁2兩,黃芩2兩,黃連2兩(去須),車前子2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上焦積熱,眼赤澀痛。
【用法用量】每服30丸,食后以溫漿水送下,夜臥臨時再服。
【摘錄】《圣惠》卷三十二
【處方】川大黃半兩(炙碎,微炒),梔子仁半兩,黃耆半兩(銼),川升麻半兩,川樸消半兩,黃連半兩(去須),生干地黃半兩,玄參半兩,磁石1兩(燒醋淬7遍,搗碎,細研,水飛過)。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風(fēng)熱毒氣攻耳,暴聾,由腎氣實熱所致。
【用法用量】每服30丸,食后以溫水送下。以利為度。
【摘錄】《圣惠》卷三十六
【處方】川大黃2兩(銼碎,微炒),防葵1兩,木香3分,川烏頭1兩(炮裂,去皮臍),鱉甲1兩半(醋炙令黃,去裙襕),干姜3分(炮裂,銼)。
【制法】上為細末,以陳米醋3升,熬令稠,入神曲末半兩,煎成糊,溶和諸藥末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肥氣結(jié)聚在左脅下,堅牢疼痛,食少體瘦。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心以溫酒送下。以微利為度。
【摘錄】《圣惠》卷四十八
【處方】川大黃2兩(銼碎,微炒),芎?半兩,桂心半兩,杏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腰腳疼痛,大腸壅滯。
【用法用量】每服30丸,食前以溫酒送下。以利為度。
【摘錄】《圣惠》卷四十四
【別名】大黃桃仁丸
【處方】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干姜3分(炮裂,銼),高良姜3分(銼),小草3分,芎?1兩,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桃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川椒1兩(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酒癖,痰吐不止,兩脅脹痛,氣喘上奔,不下食飲。
【用法用量】大黃桃仁丸(《圣濟總錄》卷七十三)。方中小草,原作“甘草”,據(jù)《圣濟總錄》改。
【摘錄】《圣惠》卷四十九
【處方】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當(dāng)歸3分(銼,微炒),芎?3分,訶黎勒皮1兩,檳榔1兩,吳茱萸半兩(湯浸7遍,焙干,微炒),干姜3分(炮裂,銼),川烏頭1兩(炮裂,去皮臍),桃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聚積氣,心腹妨悶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30丸,以溫酒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四十八
【處方】川大黃3兩(銼碎,微炒),栝樓根1兩,芎?3分,枳殼1兩(麩炒微黃,去瓤),檳榔1兩,桂心3分。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利大小腸。主消渴腹脹。
【用法用量】每服30丸,以溫水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五十三
【處方】大黃5兩(搗末),大麻子5兩(熬,勿令焦,待冷于簸箕中以手挪去皮,取仁研如膏)。
【制法】上藥合治令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通暢壅秘。主乳石發(fā)動,熱氣上沖。
【用法用量】每服10丸至20丸,以湯飲送下。以宣利為度。
【摘錄】《外臺》卷三十八
【處方】大黃12分,厚樸4分(炙),枳實4分(炙),芒消8分,杏仁6分(去皮尖),葶藶子4分(熬)。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胸脅妨悶,胃中客氣,大便苦難。
【用法用量】每服10丸,空腹以飲送下,1日2次。稍稍加,以大便微調(diào)為度。
【注意】忌生冷、油膩、粘食。
【摘錄】《外臺》卷七引《廣濟方》
【處方】川大黃1斤(生,為末),鱉甲3兩(涂醋,炙令黃,去裙襕),枳殼2兩半(麩炒微黃,去瓤),當(dāng)歸1兩半(銼,微炒),赤芍藥1兩半,京三棱3兩(微煨,銼),吳茱萸1兩(湯浸7遍,焙干,微炒)。
【制法】上為散,先以米醋3升,熬大黃為膏,次入諸藥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痃癖氣,時攻心腹疼痛,令人不思飲食,漸為瘦病。
【用法用量】每服30丸,食前以溫酒送下。
【摘錄】《圣惠》卷四十九
【處方】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木香半兩,肉豆蔻半兩(去殼),硼砂半兩(細研),干姜半兩(炮裂,銼),青橘皮3分(湯浸,去白瓤,焙),吳茱萸1兩(湯浸7遍,焙干,微炒),檳榔半兩,桂心半兩,蓬莪術(shù)1兩,巴豆1分(去皮心,研,紙裹壓去油)。
【制法】上為末,入巴豆、硼砂,研令勻,以醋熬成膏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癥病,心腹妨悶,不欲飲食,四肢不和。
【用法用量】每服3丸,空心以粥飲送下。
【摘錄】《圣惠》卷四十九
【處方】大黃3分,干地黃3分,茯苓3分,當(dāng)歸3分,柴胡3分,杏仁3分。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麻子大。
【功能主治】小兒胃氣不調(diào),不嗜食,不生肌肉。
【用法用量】每服5丸,以飲送下,1日3次。
【摘錄】《準(zhǔn)繩·幼科》卷八
【處方】大黃2兩,桃仁(去皮尖,熬)21枚,虻蟲21枚(去翅足,熬)。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
【功能主治】被打有瘀血。
【用法用量】納酒1升中,煎取7合,1服之。
【摘錄】《普濟方》卷三一一
【處方】川大黃2兩(銼碎,微炒),干姜1兩(炮裂,銼),甜葶藶1兩半(隔紙炒令紫色),川芒消1兩,桔梗1兩(去蘆頭),赤茯苓半兩,石膏半兩(細研,水飛過),附子半兩(炮裂,去皮臍),川烏頭半兩(炮裂,去皮臍),杏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川椒半兩(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
【制法】上為末。入研了藥令勻,煉蜜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久積癥癖,堅牢,羸瘦,不能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20丸,以溫酒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四十九
【處方】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海藻1兩(洗去咸味),川樸消1兩,昆布1兩(洗去咸味),苦瓠子仁1兩,甜葶藶1兩(隔紙炒令紫色),木通1兩(銼),桃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上氣胸滿,咽喉噎塞,心神煩悶,大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每服30丸,以生姜湯送下,1日3次。
【摘錄】《圣惠》卷四十二
【別名】知母大黃丸
【處方】川大黃3分(銼碎,微炒),知母半兩,牡藶半兩(燒,為粉),當(dāng)歸半兩(銼,微炒),枳殼半兩(麩炒微黃,去瓤),鱉甲1兩(涂醋,炙令黃,去裙襕)。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小兒癥瘕,腹痛黃瘦。
【用法用量】知母大黃丸(《普濟方》卷三九一)。
【摘錄】《圣惠》卷八十八
【處方】川大黃1兩(銼,微炒),枳殼3分(麩炒微黃,去瓤),梔子仁3分,郁李仁3分(湯浸,去皮,微炒)。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麻子大。
【功能主治】小兒大便不通,心腹壅悶。
【用法用量】每服5丸,以熟水送下。
【摘錄】《圣惠》卷九十二
【處方】川大黃1兩(銼,微炒),桃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干漆1兩(搗碎,炒令煙出),赤茯苓3分,甜葶藶3分(隔紙炒令紫色),牛膝1兩(去苗),牡丹3分,水蛭半兩(炒令黃),芎?半兩,桂心半兩,柴胡3分(去苗),牡蒿3分,人參半兩(去蘆頭),當(dāng)歸半兩(銼,微炒),干姜1分(炮裂,銼),虻蟲半兩(微炒令黃,去翅足),川椒1兩(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庶蟲)蟲半兩(炒令微黃),吳茱萸1分(湯浸7遍,焙干,微炒)生地黃1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產(chǎn)后惡血凝滯,月水不通。
【用法用量】每服10丸,食前以溫酒送下。
【摘錄】《圣惠》卷七十九
【處方】大黃(破如米豆,熬令黑)1升,柴胡1升,樸消1升,芎?5兩,干姜1升,蜀椒2兩,茯苓(如雞子大)1枚。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帶下、百病、無子。
【用法用量】服十日下血,二十日下長蟲及清黃汁,三十日病除,五十日肥白。
【各家論述】《千金方衍義》:此治婦人帶下、百病、無子,故用大黃、樸消以散積血;即用干姜、蜀椒以溫子臟;柴胡升發(fā)生氣;芎窮理榮血;茯苓引領(lǐng)消、黃專行滲道,與后養(yǎng)胎令易產(chǎn)方蒸大黃丸用法相仿。
【摘錄】《千金》卷二
【處方】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茵陳半兩,甜葶藶半兩(隔紙炒令紫色)。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小兒諸黃,心胸壅悶。
【用法用量】每服3丸,以新汲水研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八十四
【處方】大黃(銼碎,微炒)1兩,黃芩(去黑心)1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外感風(fēng)熱及金瘡所致大便不利,金瘡煩悶疼痛,大便不利;諸熱;囟鼻塞閉;傷風(fēng)內(nèi)挾痰熱。
【用法用量】每服15丸,加至20丸,空心、日午、臨臥各1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三九
【處方】川大黃1兩(銼,微炒),桂心半兩,薏苡仁半兩,雞骨香半兩,黃連10兩(去須),人參半兩(去蘆頭),附子半兩(炮裂,去皮臍),黃耆半兩(銼),木通半兩(銼),當(dāng)歸半兩(銼,微炒),枳實半兩(麩炒微黃),敗醬2分,赤芍藥半兩,白蒺藜1兩(微炒,去刺)。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除熱。主婦人乳癰,瘡腫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30丸,以溫水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七十一
【處方】大黃(銼如骰子樣)3兩,青橘皮(去白,不銼)1兩,半夏(洗,去滑)1兩。
【制法】上3味,一處炒熟,搗羅為末,水浸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上焦風(fēng)熱痰毒。
【用法用量】每服20丸,食后、臨臥溫水送下。加至30丸。
【摘錄】《圣濟總錄》卷十二
【處方】大黃(銼,炒)、草(炙,銼)、黃連(去須)、惡實(微炒)、荊芥穗等分。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暑毒及心經(jīng)積熱。
【用法用量】每服20丸,食后溫水送下;若為散,水調(diào)亦得。
【摘錄】《圣濟總錄》卷三十四
【處方】川大黃3分(銼碎,微炒),鱉甲3分(涂醋,炙令黃,去裙襕),赤芍藥3分,火麻仁3分,防葵3分,法曲1分(炒微黃),白術(shù)1分,青橘皮1分(湯浸,去白瓤,焙)。
【制法】為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小兒食癥,大腸澀,心腹妨悶。
【用法用量】3歲兒,每早晨服5丸,以溫水送下,晚后再服。
【摘錄】《圣惠》卷八十八
【處方】大黃(銼)2錢,郁金2錢,人參2錢,黃連(去須)2錢。
【制法】上為末,研鼠肝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小兒目赤澀痛,漸生翳膜,昏暗。
【用法用量】每服3丸,米沿送下,奶食后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八一
【處方】白附子3分,全蝎(炒)3分,烏蛇(酒浸取肉)1兩,天麻(酒浸,焙)1兩,白僵蠶(直者,麩炒黃)1兩,朱砂1兩,麝1分,雄黃1分,牛黃1分,真珠1分,腦子1分,金箔30片,天南星(水浸3日,日換,慢火煮1伏時,切,焙,麩炒)1兩。
【制法】研1-2日,煉蜜為丸,如雞頭子大。
【功能主治】驚風(fēng)潮搐,背強牙緊,發(fā)歇不時。
【用法用量】每服1丸,荊芥茶湯化服。
【摘錄】《幼幼新書》卷八引張渙方
【處方】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鱉甲1兩(涂醋,炙令黃,去裙襕),干漆3分(搗碎,炒令煙出),京三棱1兩(微炮,銼),吳茱萸半兩(湯浸7遍,焙干,微炒),琥珀3分(細研),桂心半兩,檳榔3分,防葵半兩,川烏頭3分(炮裂,去皮臍)。
【制法】上為末,以釅醋1升半,熬令稠,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婦人癥痞,及惡血氣筑心,悶亂疼痛,四肢不和,身體羸瘦,不欲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20丸,以生姜、醋湯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七十一
【處方】川大黃1分(銼碎,微炒),蛇蛻皮2條(燒灰),蟬殼30枚,巴豆霜1字,干蛤蟆1枚(涂醋,炙令黃),鉛霜半錢(細研),皮巾子灰(有孔子處?。┌脲X。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小兒丁奚腹脹,頭大頸細,手腳心熱,唯吃冷水,此是肺臟內(nèi)疳。
【用法用量】每服3丸,空心以漿水、粥飲送下。后以桃、柳湯洗,拭干,以青衣蓋,良久有蟲出為妙。
【摘錄】《圣惠》卷八十八
【處方】大黃(銼,炒)1兩,蔓荊實(去皮)1兩,丹參1兩,吳藍1兩,土瓜根(銼)1兩,防風(fēng)(去叉)1兩,甘菊花1兩,秦皮(去粗皮)1兩,黃連(去須)1兩,萎蕤1兩,陳橘皮(去白,焙)1兩,前胡(去蘆頭)1兩,決明子(微炒)1兩半,冬瓜子1兩半,青葙子1兩半,地膚子1兩半,車前子1兩半。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白睛腫脹,痛不可忍。
【用法用量】每服30丸,食前溫酒下,1日2次。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六
【處方】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柴胡半兩(去苗),赤茯苓1分,人參1分(去蘆頭)木香1分,桂心1分,枳殼1分(麩炒微黃,去瓤),檳榔半兩,桃仁2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麻子大。
【功能主治】小兒憎寒壯熱,發(fā)歇不定,腹中結(jié)實,不能乳食。
【用
通過上面對大黃丸各個方面的詳細介紹,相信大家對于大黃丸的用途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基本知道了大黃丸對于一些疾病的功效。
相信大家都聽說過或者食用過中藥的某些方劑,方劑的種類多種多樣,功效也五花八門,今天就為大家推薦大黃飲這款方劑。
【處方】大黃(銼,絹裹,蒸3度,焙干,微炒)1兩半,澤瀉1兩半,黃芩(去黑心,銼碎)1兩半,甘草(炙,銼)1兩半,石膏(研)4兩,山梔子1兩半,仁桂(去粗皮,銼)1兩半。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小腸移熱于大腸,腹脅脹滿,瘕聚秘澀。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半,煎至8分,去滓,空心溫服,晚再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五十
【處方】大黃(蒸3度)2兩,熟干地黃(切,焙)2兩,雄黃(研)1兩,青羊脂(細切)1兩,干姜(炮)1兩,桂(去粗皮)1兩,赤芍藥1兩,細辛(去苗葉)1兩,甘草(炙,銼)1兩。
【制法】上銼,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中風(fēng),身如角弓反張,及飛尸入腹,痛悶絕,往來有時,筋急,少陰寒熱,口噤不開。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大盞,煎至7分,去滓溫服,日2夜1。
【摘錄】《圣濟總錄》卷八
【處方】大黃(煨)1兩半,桂(去粗皮)1兩半,赤芍藥1兩,甘草(炙,銼)1兩,烏頭(炮裂,去皮臍)5個。
【制法】上銼,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五注。卒中賊風(fēng),遁尸鬼邪,心腹刺痛,脹急。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加生姜1分(拍碎),蜜1匙頭,同煎至7分,去滓,空腹溫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
【處方】大黃(銼,炒)1兩,芍藥1兩,黃芩(去黑心)1兩,當(dāng)歸(微炙)1兩,桃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黃色)1兩,生干地黃(焙)1兩半,桂(去粗皮)3分,甘草(炙赤)3分。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妊娠墮胎后,血不出,腹中(疒丂)痛不可忍。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溫服,食頃再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五八
【別名】大黃散
【處方】大黃(銼,炒)1兩,黃芩(去黑心)3分,栝樓根3分,甘草(炙)3分,牡蠣(熬)半兩,龍骨半兩,凝水石(研)半兩,白石脂半兩,滑石(研)2兩,消石(研)2兩,人參2兩,桂(去粗皮)2兩。
【制法】上12味,以9味粗搗篩,入研藥和勻。
【功能主治】小兒壯熱,實滯不去,及寒熱往來,微驚。
【用法用量】大黃散(《普濟方》卷三八五)。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六八
【處方】大黃(銼,蒸)1兩,芎?1兩,荊芥穗1兩,(庶蟲)蟲(麩炒)1兩半,蒲黃1兩半,當(dāng)歸(切,焙)1兩半,桂(去粗皮)1兩半,甘草(炙,銼)1兩半,桃仁(去皮尖雙仁,炒)1兩半。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打撲傷損,瘀血在腹內(nèi)。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四四
大黃飲作為一種家喻戶曉的中藥方劑,卻常常被人們所遺忘,其實他的功效和作用是出乎我們預(yù)料的,所以大家平時在生活中只要對大黃飲多一些了解,一定對大家的身體有很大的幫助的。
中藥方劑是傳統(tǒng)醫(yī)學(xué)的一個分支,是中醫(yī)體系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在治療疾病方面有著非常大的作用,大黃膏就是中藥方劑的一種,一起來了解了解。
【處方】大黃3兩,玄參2兩,芒消2兩,黃芩(去心)2兩,白蘞2兩,木香2兩,射干2兩。
【制法】上為末,以雞子清和如膏。
【功能主治】眼赤腫痛。
【用法用量】貼眼上下瞼,干易之,不計度數(shù)。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三
【處方】川大黃1兩,干姜半兩(銼),黃連1兩(去須),藜蘆半兩(去蘆頭),(艸慮)茹1兩,莽草1兩。
【制法】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疥瘡。
【用法用量】入煉成豬膏1斤相和,同煎成膏。候冷,旋取涂之。
【摘錄】《圣惠》卷六十五
【處方】川大黃1兩(生用),附子1兩(生,去皮臍),芎?1兩,黃芩2兩,白蘞2兩,雄黃1兩(細研),真珠末1兩,(艸慮)茹2兩(別搗為末),白礬2兩(燒令汁盡,細研)。
【制法】上件藥,大黃等5味并銼,先以豬脂1斤半,煎10余沸,濾去滓,納雄黃、真珠、(艸慮)茹、白礬等末,攪令勻。
【功能主治】惡肉久不愈。
【用法用量】涂于惡肉上。
【摘錄】《圣惠》卷六十四
【處方】川大黃2兩(銼,牛用),木香半兩。
【制法】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丹石毒,眼腫痛,熱淚出。
【用法用量】以生地黃汁調(diào)和如稀膏。敷于腫處,干即換之。以愈為度。
【摘錄】《圣惠》卷三十二
【處方】大黃6分,附子4分(炮),細辛3分,連翹4分,巴豆1分。
【功能主治】癰腫,瘰疬核不消。
【用法用量】上藥以苦酒浸1宿,以臘月豬膏煎3上3下,去滓,以綿濾之,用敷之,1日3-5次。
【摘錄】《外臺》卷二十三引《經(jīng)效方》
【處方】大黃1兩,附子1兩,細辛1兩,連翹1兩,巴豆1兩,水蛭1兩。
【功能主治】足腫。
【用法用量】苦酒淹1宿,以臘月豬膏煎3上3下,去滓,以敷患處;亦可酒服。
【摘錄】《醫(yī)心方》卷八引陶氏方
【處方】黃連14銖,藜蘆12銖,大黃1兩,干姜14銖,(艸慮)茹10銖,莽草12銖,羊躑躅10銖。
【制法】上藥治下篩。
【功能主治】疥瘡。
【用法用量】以成煎豬脂2斤,微火煎之,3上3下,膏成。去痂汁盡,敷之。
【摘錄】《外臺》卷三十引《深師方》
【處方】大黃(生,搗末)半兩,大麥面3錢,雞子(去黃,看多少,用清)。
【制法】上藥調(diào)如膏。
【功能主治】暴赤眼。
【用法用量】貼上下瞼。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四
【處方】大黃、樸消各等分。
【制法】上為細末。同蒜泥和成膏,用絹帛攤成膏藥。
【功能主治】痞癖。
【用法用量】貼于病處,其痞氣自軟消。
【摘錄】《瑞竹堂方》卷四
【處方】川大黃3分,雄黃2分,丹參1分,黃芩1分,生商陸1兩,雷丸半兩,豬脂1斤,附子半兩(去皮臍,生用)。
【制法】上為末,以豬脂先入鍋中,以文火熬令溶,以綿濾過,然后下藥,煎令7上7下,去滓,細研雄黃下膏中,攪令至凝,于瓷器中盛。
【功能主治】小兒諸癇。
【用法用量】每用少許,熱炙手,摩兒囟及掌中、背、脅,皆使遍訖,以蛤粉粉之。
【摘錄】《圣惠》卷八十四
【處方】信1錢半,巴豆仁1錢,雄黃1錢,大黃2錢,黃芩2錢,黃連2錢,硫黃2錢,黃柏4錢。
【制法】上用好酒煮巴豆焦黑,去巴豆不用,入黃蠟4錢作面,入油,量稀稠。
【功能主治】惡疥癬瘡。
【用法用量】擦涂。
【摘錄】《普濟方》卷二七九
【處方】大黃(銼)半兩,雄黃(研)半兩,芎?半兩,黃連(去須)半兩,白芷半兩,檳榔(銼)半兩,當(dāng)歸(切,焙)半兩,木香半兩,桂(去粗皮)半兩,黃柏(去粗皮)半兩,芍藥半兩,附子(去皮臍)半兩,乳香(研)半兩,麒麟竭半兩,雞舌香1分,麝香1分,豬脂1斤。
【制法】上17味,搗研16味為末,拌勻;先于銀器內(nèi)熬豬脂令沸,去筋膜,下諸藥末,調(diào)成膏。
【功能主治】發(fā)背疼痛,日夜不可忍。
【用法用量】涂患處,1日3次。以愈為度。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三一
【處方】大黃(末)3分,解毒子3分,木香3分。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暴赤眼痛,腦熱。
【用法用量】漿水調(diào)如膏,于生絹上攤勻,貼臉上,頻易之。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四
通過上文我們知道大黃膏對人的身體非常有好處,又是純中藥制劑,無副作用,但如果沒有需要還是不建議濫服的。
不知道大家有沒聽說過小大黃。小大黃對調(diào)理我們的身體有著很大的好處,在一些疾病上也可發(fā)揮不錯的作用,今天讓我們來看下小大黃的相關(guān)知識。
【別名】大黃、次大黃、白大黃
【來源】藥材基源:為蓼科植物小大黃的全草。
【原形態(tài)】多年生小草本,高10-20cm。莖直立,具短柔毛;基生葉寬卵形,長3-5cm,寬1.5-3cm,近革質(zhì),先端圓鈍,基部心形,邊緣全緣有緣毛,上面無毛,有時沿葉脈疏生短柔毛,下面沿葉脈被柔毛;主脈粗壯,稍凸出;葉柄粗壯,與葉近等長或比葉片長,莖生葉1-2,較??;托葉鞘膜質(zhì)?;ㄐ驁A錐狀,鋏窄,分枝稀疏;花被片淡綠色,或帶紫紅色;花梗細弱,近基部具關(guān)節(jié)。瘦果連翅成卵狀三角形,翅狹窄,長約5mm,寬3-4mm。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4000-4300m的坡灌叢、河谷階地。
【性狀】性狀鑒別 根呈類圓錐形,上面下細,表面黃褐色,長5-10cm,直徑1.5cm,具縱皺紋,斷面灰棕色,味苦、澀。
【性味】苦;性寒
【功能主治】瀉實熱;破積滯;下瘀血;消癰腫。主食積停滯;脘腹脹痛;熱結(jié)便秘;黃疸;經(jīng)閉;癥瘕;癰腫丹毒;跌打損傷;水火燙傷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10g。外用:適量,研末調(diào)敷。
【各家論述】1.《新華本草綱要》:全葉:味苦、酸,性寒。有瀉"黃水"、清積熱、緩下的功能。用于"黃水"病、腹水、關(guān)節(jié)炎、搔癢、濕疹、便秘。
【摘錄】《中華本草》
通過上文我們已經(jīng)了解到了中藥小大黃的功效與作用,希望大家可以對癥下藥,在生活中正確的食用小大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