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公仙枕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心亂則百病生,心靜則百病息。心靜才是養(yǎng)生之本。人類的歷史長河中,圍繞養(yǎng)生有非常多的名句流傳,不注意平日的養(yǎng)生,好比千里之堤,潰于蟻穴。如何避免走入有關(guān)中醫(yī)養(yǎng)生方面的誤區(qū)呢?以下是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收集整理的“丁公仙枕的功效與作用”,歡迎大家與身邊的朋友分享吧!
中藥方劑是什么呢?其實就是幾種中草藥按照一定的數(shù)量比例混合后制成的產(chǎn)品。丁公仙枕就是一種中藥方劑,你知道它的作用功效嗎?不清楚的話現(xiàn)在就來了解一下吧!
【處方】真川椒1兩,桔梗1兩,荊實子1兩,柏子仁1兩,姜黃1兩,吳茱萸1兩,白術(shù)1兩,薄荷1兩,肉桂1兩,川芎1兩,益智仁1兩,枳實1兩,全當(dāng)歸1兩,川烏1兩,千年健1兩,五加皮1兩,蒺藜1兩,羌活1兩,防風(fēng)1兩,辛夷1兩,白芷1兩,附子1兩,白芍1兩,藁本1兩,蓯蓉1兩,北細(xì)辛1兩,豬牙皂1兩,蕪荑1兩,甘草1兩,荊芥1兩,菊花1兩,杜仲1兩,烏藥1兩,半夏1兩。
【功能主治】種子,消百病,長精神,延年益壽。主
【用法用量】丁公,康熙時人,年逾七十無嗣,遇異人授此方,不二年精力強壯,至八十一歲已生二十一子矣。如夫婦皆以此作枕,更見奇效。
【摘錄】《驗方新編》卷九
通過以上文章的閱讀,相信大家對丁公仙枕有了很多的了解吧,丁公仙枕是一味很好的中藥方劑,最重要的是丁公仙枕的功效與作用的也是很多的,所以大家在生活中要好好的利用哦。
ys630.COm精選閱讀
公魚是一味很好的藥材,在中醫(yī)里面經(jīng)常要用到公魚給患者治病,有著極高的藥用價值,下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公魚的幾個方面。
【別名】弓魚、工魚(《大理府志》)。
【來源】為鯉科動物 云南裂腹魚 的 肉 。
【原形態(tài)】體狹長,稍側(cè)扁。一般長約15厘米,大者可至30厘米。頭呈錐形,口下位。下唇肉質(zhì),后緣游離,具左右2葉,無明顯的中葉,唇后溝不連續(xù),下頜內(nèi)側(cè)微角質(zhì)化,但不形成銳利的邊緣。須2對,幾等長,較眼徑略長或相等。吻須的末端到達(dá)鼻孔后緣的下方;頡須末端達(dá)眼球中部的下方。下咽齒3行,細(xì)長,頂端彎曲。鱗細(xì)小,腹部自鰓峽至胸鰭末端下方裸露無鱗;側(cè)線鱗較體鱗為大,臀鰭和肛門兩側(cè)均有大鱗。背鰭Ⅲ8,不分枝鰭條的硬刺后緣有鋸齒。臀鰭Ⅱ5。體背和側(cè)面青灰色,具有多數(shù)不規(guī)則的小黑斑點,腹部銀白色。
【生境分布】生活于多水草、泥底的靜水中,產(chǎn)卵期6~7月。分布云南的洱海和瀾滄江水系。
【性味】姚可成《食物本草》:"味甘,無毒。"
【功能主治】姚可成《食物本草》:"主婦人勞損,崩漏下血;小兒痰熱風(fēng)癇,丹毒。"
【備注】云南地區(qū)所稱的"公魚",除上述品種外,還有大理裂腹魚。
【摘錄】《*辭典》
【出處】始載于姚可成《食物本草》
其實只有在實踐后才會知道它的好處。就如同上面介紹的中藥公魚,原來公魚還可以治療一些其他的疾病。所以適量的食用還是有不少好處的。
枕材對于醫(yī)藥方面的價值是我們難以想象的,對于治療一些疾病是很有效的。枕材中含有很多對人體有益的物質(zhì),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來源】為樟科植物 大葉釣樟 的 木材 。
【原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詳"釣樟根皮"條。
【化學(xué)成份】干、枝含揮發(fā)油,其中含50%萜烯,22.2%醇類。萜烯中主要是l-α-水芹烯;醇類主要是芳樟醇、松油醇、牻牛兒醇和橙花叔醇。地上部分含生物堿無根藤堿、六駁堿。全株含2’,6’-二羥-4’-甲氧-查耳酮。葉含棕櫚酮。種仁含脂肪油58~69%,其中含順-癸烯-4-酸,順-十二碳烯-4-酸,順-十四碳烯-4-酸。
【藥理作用】干、枝的水溶液對兔有祛痰作用,能促進(jìn)氣管對酚磺酞的排泄,并使支氣管粘膜充血。
【性味】《本草拾遺》:"味辛,小溫,無毒。"
【功能主治】《本草拾遺》:"主咳嗽痰飲,積聚脹滿,煮汁服之。亦可作浴湯浸腳氣及小兒瘡疥。"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5錢。
【摘錄】《*辭典》
上面介紹了枕材的一些基本常識,相信很多人看完之后對于枕材的了解會更多一些。生活中常常接觸的其它藥材還有很多,有時間的話不妨多去了解一下。
隨著現(xiàn)代人生活壓力加大,養(yǎng)生保健的方法也是層出不窮,但是最受人歡迎的還是中國傳統(tǒng)的老中醫(yī),還有經(jīng)過上千年檢驗的中藥。比如說木蝦公,那么木蝦公究竟有哪些功效與作用呢?今天就跟大家介紹一下。
【英文名】Jenkine Dendrobium
【別名】金黃澤、上樹蝦、上樹黃澤、雞背石斛、蝦公草、小環(huán)草
【來源】藥材基源:為蘭科植物聚石斛的全草。
【原形態(tài)】聚石斛,附生植物。莖聚生,卵狀長圓形或近紡錘形,具四棱,2-5節(jié),長1-5cm,寬5-15mm,頂生1葉。葉片革質(zhì),長圓形,長1-8cm,寬6-30mm,先端微凹,基部具短柄??偁罨ㄐ蛏谏掀是o節(jié)上,等于或超赤葉長,具2至多數(shù)花;花苞片很小,三角形;花黃色;中萼片卵狀披針形,長1cm左右;側(cè)萼片與中萼片同形,等大;萼囊近球形,長約5mm;花瓣橢圓形,比萼片寬2倍,先端急尖;唇瓣橫長圓形或腎形,長1-2.3cm邊緣具睫毛,唇備用凹陷,被柔毛,先端略凹,基部席卷,具爪。合蕊柱極短。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附生于樹上。
【性狀】性狀鑒別 假鱗莖樣的莖呈三棱或四棱狀紡錘形,長3-6cm,寬徑約1.5cm,表面金黃色,平滑而有光澤,全體具3-4節(jié),節(jié)處呈線狀凹入。質(zhì)堅,體輕,縱向撕裂呈疏松海綿狀,類白色,折斷面纖維性。氣微,味淡。
【性味】甘;淡;涼
【歸經(jīng)】肺;胃經(jīng)
【功能主治】潤肺止咳;滋陰養(yǎng)胃。主肺熱咳嗽;肺結(jié)核;哮喘;痢疾;口腔炎;胃痛;小兒疳疾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6-15g。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莖:味甘、淡,性平。有滋陰清熱、生津止渴、養(yǎng)胃、潤肺止咳的功能。用于肺結(jié)核、支氣管炎、哮喘、痢疾、口腔炎、胃痛。也可代石斛。
【摘錄】《中華本草》
其實只有在實踐后才會知道它的好處。就如同上面介紹的中藥木蝦公,原來木蝦公還可以治療一些其他的疾病。所以適量的食用還是有不少好處的。
今天,人們衣食不愁,祛病延年已成為大家追求的目標(biāo)?,F(xiàn)代醫(yī)學(xué)研究證實,倉公散具有防病、治病、延年益壽等多種功效,在食療保健領(lǐng)域的應(yīng)用相當(dāng)廣泛。一起來看一下。
【處方】瓜蒂、藜蘆、雄黃(研)、礬石(火煅1伏時,研)各等分。
【功能主治】郁冒血厥。居常無苦,忽然如死,身不動,默默不知人,目閉不能開,口噤不能語;或似有知而惡聞人聲;或但如眩冒,移時乃寤者。
【用法用量】上為末。以豆許吹鼻內(nèi)。醒為度。
【臨床應(yīng)用】郁冒血厥:樟鎮(zhèn)寶全小僧善醫(yī)術(shù)。一日,偶偕往鋪中市藥,藥鋪主人請僧就視一病。僧因拉予同到病者榻前,扶一病婦,年約五十,閉目昏默,醫(yī)者五六輩環(huán)視問之,皆以三生飲、順元散對。僧診脈后,一揖而出,病家邀之不來。主人曰:以倉公散吹入鼻中,嚏而醒,后與藥。問之。則曰:諸醫(yī)家但不察耳,此病乃郁冒血厥,許學(xué)士《本事方》白薇湯其證也,若風(fēng)藥則謬矣。
【摘錄】《全生指迷方》卷三
【處方】特生礜石、皂莢、雄黃、藜蘆各等分。
【制法】上藥治下篩。
【功能主治】卒鬼擊、鬼痱、鬼刺,心腹痛如刺,下血便,死不知人;及臥魘嚙腳踵不覺,諸惡毒氣。
【用法用量】取散如大豆,納管中,吹病人鼻。得嚏則氣通,便活;若未嚏,復(fù)更吹之。以得嚏為度。
【摘錄】《千金》卷十二
以上就是對倉公散配方的詳細(xì)介紹,是一個不錯之選,不過制作的時候需要適量,過多會造成資源浪費也對身體有很大影響。
張公魚是中藥的一種,在某些疾病上對人體有著很好的幫助,而且這類藥物在使用上,也是比較廣泛,對張公魚選擇的時候,需要對張公魚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進(jìn)行認(rèn)識,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
【別名】七星魚(薛德焴《系統(tǒng)動物學(xué)》),花財魚(《中國動物圖譜·魚類》),花鯹魚(《陸川本草》)。
【來源】為鱧科動物 月鱧 的 肉 。
【原形態(tài)】體略呈圓筒形,后部側(cè)扁。全長約30厘米。頭略尖,頭部有較大的鱗片,口大,端位,口裂傾斜,下頜略突。兩頜、鋤骨及口蓋骨均有齒;下頜更雜有大型的齒。側(cè)線鱗59~62。背鰭、臀鰭均長,背鰭47,胸鰭14,臀鰭29,無腹鰭。尾鰭橢圓形。體色棕灰,腹部色較淺,體側(cè)有"V"形黑紋11條。在尾鰭的基部和胸鰭的上方,各有一大形黑斑。頭上、背上和體側(cè)有許多白色小斑。從鰓蓋到眼后方每側(cè)各有黑紋2條。
【生境分布】分布長江以南各地。
【性味】《陸川本草》:"甘,平。"
【功能主治】《陸川本草》:"滋陰,壯筋骨。治陰虛,四肢無力。"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煮食,2~4兩。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陸川本草》。
通過上面文章關(guān)于中藥張公魚的詳細(xì)介紹,我們知道張公魚的功效與作用很多,對身體極有好處。所以大家要是有相關(guān)的病癥就不妨試試吧。
如今我們的生活檔次在不斷的提高,但是我們的健康質(zhì)量卻在不斷的下降,飲食不科學(xué)對于我們的身體造成了潛在的威脅。而中醫(yī)的許多藥材就可以對我們的身體進(jìn)行調(diào)理改善,下面為大家介紹一下仙掌子。
【別名】千歲子、鳳栗(《廣東新語》)。
【來源】為仙人掌科植物 仙人掌 的 果實 。
【原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詳"仙人掌"條。
【性味】《綱目拾遺》:"味甘,性子。"
【功能主治】《綱目拾遺》:"補脾健胃,益腳力,除久瀉。"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鮮品0.5~1兩。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綱目拾遺》。
從以上的介紹中,我們不難看出仙掌子的作用有很多。日常生活中的人們,可以根據(jù)自己身體的情況,適量的食用仙掌子。一段時間后身體狀況會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
現(xiàn)在社會,養(yǎng)生似乎是一個永恒的話題。現(xiàn)在很多喜歡用一些中藥材來調(diào)理身體,因為這些藥材天然無公害,下面我們就為 大家介紹一下仙半夏這種藥材。
【來源】為 半夏浸漬甘草等藥汁后的制成品 。
【制法】取生半夏100斤入缸內(nèi),加入清水浸漂3天,每天換水2次,濾去水,用明礬末25斤,加水再浸30天,放去礬水;再用石灰25斤,清水溶化,取澄清之石灰水,溶入皮硝6斤4兩,倒入半夏缸中,浸3天,去石灰水,用清水漂3天,撈出,日曬夜露3天,最后曬干。再用甘草、薄荷各25斤,陳皮、青皮、砂仁、五味子、枳殼、丁香各3斤2兩,枳實、肉桂、木香、豆蔻、川芎各1斤14兩,沉香10兩煎取濃汁,將半夏浸入,使之淹沒,經(jīng)常翻動,待藥汁全部吸盡,取出日曬夜露3天,充分干燥。
【性味】《飲片新參》:"苦辛,溫。"
【功能主治】①《綱目拾遺》:"清痰開郁,行氣理痹。痰疾中風(fēng)不語,研七八粒,同井華水送下,以手摩運腹上。"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5~3錢;或入丸散。
【注意】《飲片新參》:"熱痰煩渴者忌用。"
【摘錄】《*辭典》
通過上面文章的介紹,相信大家對于仙半夏有了一定的了解,仙半夏對于人體健康非常的有好處,大家可以試一試。
我們?nèi)ス涑械臅r候看以看到很多藥酒出售,我們都知道藥酒對養(yǎng)生有著很好的功效。其實藥酒也是可以自己制作的,只要能配好方子,效果也比不買的差哦!下面就來為大家介紹一下魯公釀酒的配制方法。
魯公釀酒——(半身不遂)
(《備急千金要方》)
【配方】干姜、躑躅、桂心、甘草、芎 、續(xù)斷、細(xì)辛、附子、秦艽、天雄、石膏、紫苑各五兩,葛根、石龍芮、石斛、通草、石南、柏子仁、防風(fēng)、巴戟天、山茱萸各四兩,牛膝、天門冬各八兩,烏頭二十枚,蜀椒半升。
【制法】上二十五味口父咀,以水五升漬三宿,法曲一斤合漬,秫米二斗合釀,三宿去滓,飲糯米一斗釀三宿藥成。
【主治】主風(fēng)偏枯半死,行勞得風(fēng),若鬼所擊,四肢不遂,不能行步,不自帶衣,攣五緩六急,婦人帶下,產(chǎn)乳中風(fēng),五勞七傷。
【用法】先食服半合,日再,待米極消盡,乃去滓暴干末服。
上文我們介紹了魯公釀酒的制作方法等,可見喝藥酒有很好的養(yǎng)生功效和保健的作用。在生活中我們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藥酒類型。
中醫(yī)文化博大精深,其中的中藥材占了很大的份量,你了解丁蘿卜嗎,它有什么功效和作用,如何食用,相信很多人都很感興趣,下面就為大家一一道來。
【別名】小山蘿卜、苦丁、灰地菜、野萵苣、野苦菜、蛾子草、高腳蒲公英、九刀參、八楞麻[江蘇]
【來源】菊科萵苣屬植物 臺灣萵苣 Lactuca taiwaniana Maxim. epith. mut.,以 全草 或 根 入藥。春夏秋均可采收,洗凈曬干。
【性味】苦,寒。有小毒。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祛風(fēng)活血。用于口腔潰瘍,咽喉腫痛,慢性闌尾炎,闌尾周圍炎,瘀血腹痛,白帶;外用治乳腺炎,瘡癰腫毒,毒蛇咬傷,痔瘡。
【用法用量】干根1~2錢,鮮全草0.5~1兩。外用適量搗爛敷,或煎水洗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通過對于丁蘿卜的詳細(xì)介紹,相信大家都有了一定的認(rèn)識,可以更好的提高我們的生活常識。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漸提高,健康長壽逐漸為我們所重視,所以現(xiàn)今養(yǎng)生食療的方法非常流行,中醫(yī)趨勢越來越熱,中藥也再次占據(jù)人們的視野,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中藥丁蠣。
【英文名】T-shaped shellfish
【別名】白丁蠣、螺蛟、丁字貝、海丁子
【來源】藥材基源:為鉗蛤科丁蠣的殼。
【原形態(tài)】丁蠣,貝殼呈丁字形,殼質(zhì)堅厚,一般高121-186mm,長52-63mm(不計翼狀突起)。兩殼相等,右殼較平,左殼稍凸,殼頂極小,位于中央,稍向前傾。殼頂前、后各具一翼狀的大型突起,使整個貝殼呈丁字鎬形。背腹兩側(cè)邊緣具有大型的波狀彎曲鱗片,生長線粗糙,但鱗片狀重疊不顯著。兩殼面顏色相同,均為黃白色。殼內(nèi)面被內(nèi)臟塊所占的位置為棕黑色,具珍珠光澤。其余部分的顏色與外殼相似。鉸合線長,無齒,韌帶寬;紫褐色,槽大,近三角形,稍斜。閉殼肌痕長卵圓形,棕黑色,位于前部背側(cè)。足絲孔很小,足絲毛發(fā)狀。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活于低潮線附近或潮下帶的淺海泥沙質(zhì)海底,殼頂埋在泥沙中,后端露出沙面,漁民拖網(wǎng)或干潮時均可采到。
【性狀】性狀鑒別 貝殼呈“丁”字形,略顯波狀彎曲,長約15cm,高約 5.2cm。兩殼相等,但右殼平,左殼稍凸。殼頂極小,位于中央,其前、后各具一翼狀的大型突起,使整個貝殼呈錘形。外表面黃白色,同心生長紋粗糙,略呈鱗片狀,內(nèi)表面被骨臟所占的位置為棕團(tuán)體色,其余與上表面相同,具珍珠樣光澤。鉸合線長分無齒。質(zhì)堅硬,斷面層狀。氣微,味咸。
【性味】味甘;咸;性寒
【歸經(jīng)】心;肝經(jīng)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主濕瘡;癤腫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劑,5-15g;或研末。外用:適量,研末撒或磨水涂。
【各家論述】《中國藥用動物志》:治濕瘡、癤腫。
【摘錄】《中華本草》
丁蠣在中藥中的利用率還是很高的,可以用來治療多種疾病。我們應(yīng)該在充分了解了丁蠣的功效和作用之后再食用。希望大家不要胡亂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