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血散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大笑養(yǎng)心,抑郁“傷”心。注重養(yǎng)生,先要養(yǎng)心。早保健,晚死亡;晚保健,早死亡。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更好注重養(yǎng)生,健康離不開養(yǎng)生,積極的心理離不開養(yǎng)生。中醫(yī)養(yǎng)生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急您所急,小編為朋友們了收集和編輯了“地血散的功效與作用”,僅供您在養(yǎng)生參考。
地血散是在傳統(tǒng)的中醫(yī)的理念下研究出來的,治療效果很好,無副作用。能從根本上解決患者對疾病的困擾,一起來看一下地血散的相關(guān)知識。
【處方】茜根4錢,大豆2錢,黃藥子1兩,甘草1兩。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解一切毒。主熱毒深入吐血,咯血,及諸熱煩躁。
【用法用量】每服3錢,新汲水調(diào)下。
【摘錄】《普濟方》卷一五三引《活人書》
【處方】茜草1錢,當(dāng)歸1錢,白芍1錢,烏梅1錢,柴胡1錢,知母1錢。
【功能主治】婦人心血間有熱,飲食不減,起居如常.但發(fā)煩熱。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水煎,溫服。
【摘錄】《扁鵲心書·神方》
通過上文介紹可知地血散是由中藥材經(jīng)過一系列工藝制成的, 適合很多疾病的治療,而且由于 地血散為純中藥制劑,對人體正常生理功能無不良影響,也無其它方面副作用,有需要的朋友不妨試一試。
相關(guān)閱讀
用過或者聽說過地仙散的朋友也許對這個詞比較熟悉。其實地仙散是一種中藥方劑,主要配方就是幾種大家都比較熟悉的中藥材,一起來看一下。
【處方】地骨皮(去木.二兩) 防風(fēng)(去蘆.一兩) 甘草(炙.半兩)
【功能主治】治傷寒后伏暑,煩熱不安,及煩熱虛勞。
【用法用量】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滓,食遠(yuǎn)溫服。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處方】地骨皮1兩,防風(fēng)1兩,人參半兩,甘草半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生津液。主心臟積熱口干,或煩渴,頰赤,舌澀,及汗后余熱。
【用法用量】每服3錢,水1盞,加青蒿5-7葉,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無青蒿,用竹葉5-7片。
【摘錄】《衛(wèi)生寶鑒》卷五
【處方】地骨皮2兩,防風(fēng)(去蘆)1兩,甘草半兩,麥門冬1兩(去心)。
【制法】上銼散。
【功能主治】生津液而清肺火。主骨蒸肌熱,一切虛勞煩躁。
【用法用量】每用3錢,水1盞,加生姜5片,煎服,不拘時候。
【摘錄】《得效》卷九
【處方】地骨皮(洗,去心)1兩,防風(fēng)(去釵股)1兩,甘草(炙)1分。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解一切虛煩躁,生津液。主骨蒸肌熱。傷寒、伏暑后煩熱不安。
【用法用量】每服2錢,水1盞,加生姜3片,竹葉7片,煎至7分服。
【各家論述】《本事方釋義》:地骨皮氣味苦甘寒,入手太陰、足厥陰,能治有汗之骨蒸;防風(fēng)氣味辛甘微溫,入足太陽;甘草氣味甘平,入足太陰。此治骨蒸內(nèi)熱,陰虛煩躁,津液欲傷者,再以生姜之辛溫而散,竹葉之辛涼而清,使內(nèi)外和平,則病魔焉有不去者乎。
【摘錄】《本事》卷四
【處方】北地骨皮1兩,防風(fēng)1兩,人參2錢半,雞蘇2錢半,甘草2錢半。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骨蒸肌熱,一切虛煩。
【用法用量】每服2錢,水1盞,加生姜3片,淡竹葉3-5葉,同煎至7分,去滓溫服。
【摘錄】《普濟方》卷二三六引《經(jīng)驗方》
通過對這篇文章的閱讀,相信大家對地仙散的作用與功效已經(jīng)有所了解了,也讓我們?yōu)楣湃肆粝碌呢敻桓械襟@嘆。
我們都知道中藥方劑地骨散是由純天然的中藥材制成的,副作用很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但每個人的身體狀況都是不一樣的,所以大家在食用的時候還是按照正確的食用方法來,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
【處方】柴胡7分5厘,地骨皮7分5厘,桑白7分5厘,枳殼7分5厘,前胡7分5厘,黃耆7分5厘,茯苓5分,五加皮5分,人參5分,甘草5分,桂心5分,白芍5分。
【功能主治】肺熱,熱在皮膚,日夕甚,喘咳灑淅。
【用法用量】加生姜,水煎服。
【摘錄】《嵩崖尊生》卷十二
【處方】地骨皮、生地黃、黑參、甘草木通、黃芩各等分。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心經(jīng)受熱,眼赤或生翳膜。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朱氏集驗方》卷九
【處方】地骨皮半兩,黃芩半兩,人參(去蘆頭)半兩,黃耆(銼)半兩,葳蕤半兩,麥門冬(去心)半兩,甘草(炙微赤,銼)半兩,赤芍藥半兩,柴胡1兩(去苗)。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妊娠煩躁,體熱疼痛,口干食少。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差半分,淡竹葉2-7片,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七十四
關(guān)于地骨散的相關(guān)知識就給大家介紹到這里,在現(xiàn)在的生活中各種各樣的養(yǎng)生方劑層出不窮,而且人們的需求也越來越大,已經(jīng)成為一個全民養(yǎng)生的時代了。
地膽甘草散是一種應(yīng)用非常廣泛的中藥方劑,對很多疾病都有不錯的效果,地膽甘草散可以說是醫(yī)者喜用,患者樂意接受的一味方劑,但運用不當(dāng),服食方法不對,療效會減弱。下面來談?wù)劦啬懜什萆⒌闹饕πc服用時候需要注意的事項,希望能夠為大家?guī)韼椭?/p>
【處方】雄黃1分,干姜1分,龍膽2分(一作龍骨),石決明1分,續(xù)斷1分,庵
【制法】忌生菜。
【功能主治】因思慮憂憶傷膽而致浮沮瘺,發(fā)于頸,如兩指,使人寒熱欲臥。主方出《外臺》卷二十三注引劉涓子方,名見《普濟方》卷二九三。
【用法用量】上為散。
【注意】《千金方衍義》:《本經(jīng)》言地膽治鬼疰寒熱,鼠瘺,惡瘡死肌,破癥瘕,墮胎。其破血辟毒之力最猛。甘草之佐,非助其力.解其毒耳。其余諸味,雖寒熱錯雜.不出解散之意,以浮沮病不在里,僅用外敷足矣。
【備注】《外臺》注文引《古今錄驗》有硫黃,無雄黃。方中甘草原缺,據(jù)《千金》補。
從上面的介紹中我們可以看出地膽甘草散為傳統(tǒng)中藥方劑。應(yīng)用歷史悠久,影響和普及范圍甚廣。足可見它的藥用價值和正確性。
人的身體是一個復(fù)雜的生理系統(tǒng),如果生病,就會影響身體健康。中藥方劑恰恰可以在治愈病癥的同時順帶調(diào)理修復(fù)其它受損的器官機能,是很多患者的福音,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一下涼血散這種中藥方劑。
【處方】黃芩、當(dāng)歸、陳皮、甘草、地榆、白茯苓、柴胡、神曲、白芍(炒)。
【功能主治】濕熱傷脾,便血。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幼科直言》卷五
【處方】犀角1錢,生地2錢,知母(酒炒)1錢5分,丹皮1錢,荊芥(炒黑)1錢,黃芩(酒炒)1錢5分,秦艽1錢,赤芍1錢5分,甘草8分,焦梔1錢5分,竹葉10片。
【功能主治】清火。主婦人素有血虛內(nèi)熱,經(jīng)行時風(fēng)熱外乘,血為熱迫,錯經(jīng)妄行,或吐或衄。
【各家論述】是方犀角、生地涼血為君,黃芩、知母、梔子、丹皮、赤芍分瀉三焦火為臣,荊芥、秦艽祛風(fēng)熱為佐,竹葉、甘草引熱下行為使也。
【摘錄】《陳素庵婦科補解》卷一
【處方】蛤粉4兩,朱砂1兩。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上熱吐血。
【用法用量】每服1錢,新汲水調(diào)下。
【摘錄】《雞峰》卷十
【別名】清涼散、桃花散
【處方】熟石膏(尿浸更佳)1兩,黃丹2錢。
【制法】上為極細(xì)末。
【功能主治】生肌長肉。主
【用法用量】清涼散、桃花散。
【摘錄】《青囊秘傳》
上面就是本文為大家介紹的涼血散的一些知識,作為一種中醫(yī)方劑,既然它的養(yǎng)生功效自然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這個養(yǎng)生功效是在一定的合理的身體范圍內(nèi),一旦超過了這個身體養(yǎng)生范圍內(nèi),就會給身體造成一定的負(fù)擔(dān),所以大家要懂得適時適量。
中藥的種類有很多,我們在進(jìn)行選擇的時候,需要先對藥物進(jìn)行了解,那么對于血散薯這種藥材你了解嗎?下面我們就來介紹一下。
【別名】金不換、一滴血、山烏龜、獨腳烏桕。
【來源】藥材基源:為防己科植物血散薯的塊根。
【原形態(tài)】血散薯 多年生草質(zhì)藤本,全株無毛。塊根近長圓紡錘形或不規(guī)則塊狀,常露于地面,百徑10-15cm,外皮褐色、粗糙、有許多疣狀小乳突,莖常帶紫紅色,枝、葉折斷有紅色液汁流出。葉互生,紙質(zhì);葉柄與葉片等長或稍長,于葉柄近基部處盾狀著生;葉片闊三角狀卵形,長、寬均為6-12cm,先端有小突尖,基部平截或近圓形,有時微心形,全緣或有時具數(shù)個不規(guī)則粗齒。傘形聚傘花序腋生,雌雄異株;雄花序復(fù)傘形,小聚傘花序有明顯的梗,疏松簇生于假傘梗的末端,萼、瓣均紫色,花瓣具殼狀,內(nèi)凹,內(nèi)面無腺體,雄蕊花絲合牛成柱狀;雌花序頭狀,花期不見假傘梗,花被左右對稱,萼片1,花瓣2。核果較小,內(nèi)果皮長不超過10cm,其上的雕紋末端呈彎鉤狀?;ㄆ?-7月,果期7-8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谷、溪邊、林中、石縫及峭壁上。
【性狀】1.性狀鑒別 塊根略呈扁球形或球形,直徑6-13cm,頂端微凹陷,殘留莖基直徑5-7cm。表面深棕色,粗糙,有縱向突起的皮孔,長1-3mm。商品多為類圓形的磺切塊片,直徑3-7cm,厚2-5mm,略卷曲,切面可見維管束(三生構(gòu)造)排列成3-4個同心環(huán)。氣微,味苦。
【化學(xué)成份】血散薯含克列班寧(crebanine),青風(fēng)藤堿(sinoacutine),千金藤堿(stephanine),去氫千金藤堿(dehydrostephanine),番荔枝寧(xylopinine),左旋一四氫掌葉防己堿(teirahydropalmatine),異粉防己堿(isotetrandrine),頭花千金藤堿(cepharanthine),高阿羅莫靈堿(homoaromoline)及小檗胺(berbamine)等生物堿。
【藥理作用】在動物耐受劑量下,千金藤堿對小鼠移植性肉瘤S180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抑制率為16%-34%;對大鼠移植性癌肉瘤W256有明顯的抑制作用,抑制率為31.3%-64%。
【鑒別】理化鑒別 (1)取本品粗粉1g,加乙醇10ml,冷浸過夜,濾過。濾液蒸干,殘渣加稀鹽酸4ml溶解,濾過。取濾液1ml,加改良碘化鉍鉀試液2滴,產(chǎn)生橙色沉淀;加碘化汞鉀試液2滴,產(chǎn)生大量黃白色沉淀,(檢查生物堿)(2)本品塊片新斷面置紫外光燈(254nm)下觀察,靠外方顯黃色,中部顯淡藍(lán)紫色。
【性味】苦;寒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散瘀止痛。主上呼吸道感染;咽炎;瘡癰;胃痛;胃腸炎;牙痛;神經(jīng)痛;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6-15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注意】孕婦禁服。
【臨床應(yīng)用】黔桂千金藤注射 液黔桂千金藤總堿15mg,制成注射液1000ml。取黔桂千金藤粗粉以80%乙醇按照滲漉法滲漉,漉液回收乙醇并濃縮得浸膏,加10%硫酸溶解,調(diào)pH1-2,冷藏,濾過,濾液用氯仿提取數(shù)次,棄去氯仿層,酸水層加濃氨水調(diào)至pH9,氯仿提取,回收氯仿,蒸干,得總生物堿,加氫氧化鉀甲醇溶液,調(diào)至pH11、加碘甲烷(l:1)回流l小時,回收甲醇,水浴蒸干,得總堿碘化甲基季銨鹽,加注射用水適量,以稀鹽酸調(diào)至pH3.5,加0.2%活性炭,煮沸,濾過,濾液加注射用水至全量,精濾,灌封,滅菌。本品為黃棕色澄明液體。取本注射液置水浴蒸干,加無水乙醇溶解,濾過,揮去乙醇后,加水溶解作如下試驗:水液加硝酸銀試液產(chǎn)生淡黃色沉淀;水液加碘化鉍鉀試液產(chǎn)生紅棕色沉淀,功能,為神經(jīng)肌肉阻滯藥,對橫紋肌有松弛作用。用作全身麻醉輔助藥。靜脈注射。配合中麻用量:0.11-0.45ml/kg;配合針麻用量0.23-0.4ml/kg,使用時加入5%葡萄糖20ml,推注速度2-4分鐘[《中草藥通訊》1978,(4):28]
【摘錄】《中華本草》
上文我們介紹了什么是血散薯,我們知道血散薯有非常全面的功效和作用,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使用血散薯作為一種調(diào)理身體的手段 。
只要一提到血余散,大多數(shù)人都知道它是由幾種中藥材組成的,但你知道具體是哪幾種嗎?它們各自的量又是多少呢?大部分人肯定不太清楚吧,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處方】亂發(fā)灰3克 人中白15克 麝香1.5克
【制法】上三味,同細(xì)研勻。
【功能主治】治鼻衄久不止。
【用法用量】每用0.2克,吹入鼻中。
【摘錄】《圣濟總錄》卷七十
【處方】血余15克(燒灰)雞冠花根 柏葉各30克
【制法】上藥為末。
【功能主治】治便血。
【用法用量】臨臥溫酒調(diào)下6克。
【摘錄】《普濟方》卷三十八
【處方】發(fā)灰6克 生蒲黃 生地黃 赤茯苓 甘草各3克
【功能主治】治血淋。
【用法用量】后四味水煎,調(diào)發(fā)灰,空腹時服。
【摘錄】《赤水玄珠》卷二十六
以上就是關(guān)于血余散的一些簡單的介紹了,雖然說血余散可以很方便服用,但是長期吃藥還是不好的,所以對于我們來說日常最重要的還是從根本上提高身體的抵抗力,這樣才能減少疾病的危害,讓自己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