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脾卻瘴湯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寡欲以清心,寡染以清身,寡言以清口?!别B(yǎng)生已經(jīng)成為很多中老年人關注的話題,每個人要想提升自己的生活質量,不能忽視養(yǎng)生。如何分辯關于中醫(yī)養(yǎng)生話題的對錯呢?急您所急,小編為朋友們了收集和編輯了“理脾卻瘴湯的功效與作用”,希望能為您提供更多的參考。
季節(jié)的交替容易引發(fā)一些疾病,讓人心情很低落。那么你知道有哪些中藥方劑有益健康呢?今天就來給大家介紹一種方劑理脾卻瘴湯。
【處方】陳皮1錢,白術1錢,茯苓1錢,黃芩1錢,半夏1錢,山梔1錢,山楂1錢,蒼術8分,神曲8分,黃連7分,前胡7分。
【功能主治】游宦四方,水土不服者。
【用法用量】加生姜,水煎服。
【摘錄】《醫(yī)學入門》卷七
【處方】陳皮(炒)1錢,白術(去蘆,炒)1錢,茯神(去皮木)1錢,黃芩(炒)1錢,梔子(炒)1錢,半夏(姜制)1錢,神曲(炒)8分,山楂肉1錢,黃連(姜汁炒)8分,前胡8分,蒼術(米泔水浸,鹽水炒)8分,甘草5分。yS630.COm
【制法】上銼。
【功能主治】瘴氣,水土不服。
【用法用量】加生姜,水煎服,不拘時候,1日1服,或間日1服。
【注意】宜戒酒色,慎起居。
【各家論述】可免瘴病何也。蒼、白二術去濕,芩、連清熱解毒,二陳化痰,楂、曲理脾,百病自卻去矣。
【摘錄】《壽世保元》卷二
關于理脾卻瘴湯的相關知識就給大家介紹到這里,在現(xiàn)在的生活中各種各樣的養(yǎng)生方劑層出不窮,而且人們的需求也越來越大,已經(jīng)成為一個全民養(yǎng)生的時代了。
擴展閱讀
理脾丸是一種對很多疾病都有一定療效的中藥方劑,理脾丸主要是由幾種中藥材按照一定比例制作而成的,可以說是不會對人體產(chǎn)生的任何傷害的,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一下。
【處方】陳皮1兩,茯苓1兩,山楂(半生半蒸)1兩,白術(炒)2兩,黃連(炒)5錢,蘆薈(煅)5錢,炙甘草5錢。
【制法】上為末,神曲黃米糊為丸,如彈子大。
【功能主治】小兒疳。
【用法用量】姜湯送下。
【摘錄】《惠直堂方》卷四
【處方】白芍藥3兩(酒浸,炒),白術4兩,枳實1兩(面炒),白茯苓3兩,黃連1兩(去毛,姜制),神曲1兩(炒),砂仁1兩(炒),陳皮2兩,半夏2兩(湯泡7次,姜制),木香5錢,麥糵1兩(炒),甘草1兩(炒)。
【制法】上為細末,稀面糊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理脾。主
【用法用量】每服70-80丸,清米湯送下。
【摘錄】《攝生眾妙方》卷五
上文是對理脾丸的一些相關介紹,我們知道中藥是中國傳統(tǒng)治病、調(diào)養(yǎng)的一種有效手段,而只要是藥物一般情況下都會有副作用,只是大小程度不同而已,理脾丸也不例外,所以我們在食用的時候一定要注意用量。
長期的不規(guī)律的生活習慣可能會導致身體的各種問題。中藥方劑就是解決這種情況的一個好辦法,接下來,我們來介紹下理脾糕是如何制作出來的。
【處方】松花1升,百合1升,蓮肉1升,山藥1升,薏米1升,芡實1升,白蒺藜1升(一方加砂仁末1兩)。
【制法】上藥各為末,粳米粉1斗2升。糯米粉3升、砂糖1斤,拌勻蒸熟。
【功能主治】老人、小兒脾泄水瀉。
【用法用量】炙于食之。
【摘錄】《壽世青編》卷下
【處方】百合1升,蓮子肉1升,山藥1升,薏苡仁1升,芡實1升,蒺黎子1升。
【制法】上藥各為末,又砂糖1升,用粳米粉1斗2升,糯米粉3升,和前藥粉并糖蒸糕,曬干。
【功能主治】飲食不住,仍易饑餓。
【用法用量】常服。
【摘錄】《攝生眾妙方》卷五
通過本篇文章向大家介紹了關于理脾糕的知識,相信很多人看完之后對理脾糕的認識是很多的。我們對藥材的認識越多的話,在使用的時候才會更加清楚這個藥物有什么作用,這樣就不會怕使用錯誤的情況出現(xiàn)。
說到清瘴湯有些人可能會感到很陌生,實際上它是 一種中藥方劑。今天大家就一起來聊聊清瘴湯的功效與作用等相關小常識。
【處方】青蒿 柴胡 茯苓 知母 陳皮 半夏 黃芩 黃連 枳實 常山 竹茹 益元散
【功能主治】解毒除瘴,清熱保津。治瘴瘧,熱重寒輕,或壯熱不寒,頭痛,肢體煩疼,面紅目赤,胸悶嘔吐,煩渴飲冷,大便秘結,小便熱赤,甚至神昏譫語,舌紅絳,苔黃膩或垢黑,脈洪數(shù)或弦數(shù)。
【用法用量】水煎服。
【備注】方中黃芩、黃連、知母、柴胡清熱解毒;青蒿、常山祛邪除瘴;竹茹、枳實、半夏、陳皮、茯苓清膽和胃;益元散清暑利濕安神。諸藥合用,共奏清熱除瘴之功。
【摘錄】《中醫(yī)內(nèi)科學》
看完了上面的介紹后,大家是否對清瘴湯有一定的了解了呢。其實清瘴湯本身是沒有什么害處的,但是因為每個人的體質不同,有些人不適合服用,所以大家一定要在吃之前,咨詢醫(yī)生,問清楚后再食用。
對于治療疾病,很多人會選擇中醫(yī)來調(diào)理,事實也證明中醫(yī)調(diào)理時間雖然長了些,但效果是很不錯的,今天就為大家推薦一種療效非常好的中藥方劑除濕去瘴湯,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處方】南木1錢2分,黃柏(鹽炒)1錢2分,威靈仙(酒洗)8分,山楂子1錢,當歸尾(酒洗)8分,香白芷1錢,萆薢1錢,漢防己8分,木瓜1錢,川獨活1錢,南星(火炮)8分,牛膝(去蘆,酒洗)8分,紅花5分,全蝎(炒,去刺)5分,厚樸(姜汁炒)7分,秦艽(去蘆,酒洗,焙)7分。
【功能主治】十指頑木,屈伸直強,行步蹇難。
【用法用量】水2鐘,加生姜3片,大棗1枚,煎至1鐘,空心熱服;次早晨服滓。如效,后復發(fā),將此方倍秤,為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每嚼1丸,空心酒送下;白湯亦可。
【注意】如夏時,勿宜赤足。
【摘錄】《攝生眾妙方》卷四
看了上面關于除濕去瘴湯這種中藥方劑的簡單介紹,我們知道如果堅持運用方劑的形式進行治療,對于有些疾病來說是可以痊愈的。大家不妨試試看。
理脾滌飲方是一種藥用價值極高的中藥方劑,因為其良好的治療效果和小到可以忽略的副作用,使得各類人群都非常喜愛。今天就來看看理脾滌飲方的功效作用等。
【處方】北箭耆5錢,白貢術5錢,法夏子3錢,西砂仁1錢,炮干姜1錢,白蔻仁1錢(為末)。
【功能主治】五飲諸癥。
【用法用量】方中炮干姜用量原缺。
【各家論述】此方奏功甚速,予歷試有年,活人多矣。其制方之義,蓋亦仿理中而變化也。門人楊宗煦曰:此方黃耆、白術大補中氣,砂仁、半夏醒脾開胃,白蔻宣暢胸膈,干姜溫中散逆,以此方加味,統(tǒng)治五飲諸癥,效如桴鼓。
【摘錄】《齊氏醫(yī)案》卷二
看完了上文對于理脾滌飲方這種方劑的介紹,我們可以了解到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養(yǎng)生成為了許多人都非常重視的問題。不管是飲食方面還是茶品方面這是一個值得肯定的現(xiàn)象。
對于目前許多疾病的病因,到今天為止都尚未完全清楚,因為導致疾病的直接與間接的因素有很多種,但醫(yī)學一般都認為它與體內(nèi)各個機能系統(tǒng)的損毀和破壞都有著密切的關系。而中藥方劑恰恰就能夠彌補這方面的不足,今天就向大家介紹一下理脾養(yǎng)胃除濕膏這種方劑。
【處方】黨參2錢,于術2錢(炒),茯苓3錢,蓮肉3錢,薏米3錢(炒),扁豆3錢(炒),藿梗1錢5分,神曲2錢(炒),麥芽3錢(炒),陳皮1錢5分,廣砂1錢(研),甘草8分。
【功能主治】脾胃虛弱,飲食不消。
【用法用量】上藥以水熬透,去滓,再熬濃汁,少加煉蜜成膏。每服2錢,白開水沖下。
【各家論述】本方即參苓白術散化裁而來,去桔梗,加神曲、麥芽,功專理脾;易山藥,加藿梗,是防滋膩。本方藥性中和,無寒熱偏勝之弊,于光緒帝脾胃虛弱,飲食不消病癥至為合拍,故亦常服之。
【摘錄】《慈禧光緒醫(yī)方選議》
使用理脾養(yǎng)胃除濕膏來恢復注定不會是個太快的治療過程,但是只要積極接受并樂觀應對,肯定會有所改善的。對于一些疾病我們應該及早預防。
其實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有許多的養(yǎng)生方法,中藥方劑就是一種,但是如果不了解的話就什么作用都發(fā)揮不了。和中理脾丸就是一種中藥方劑,今天就給大家普及一下關于和中理脾丸的知識吧!
【處方】香附(炙)32兩,茯苓32兩,蒼術(炒)32兩,厚樸(炙)32兩,南山楂32兩,神曲(炒)32兩,麥芽(炒)32兩,萊菔子(炒)32兩,藿香32兩,白豆蔻8兩,白術(炒)48兩,砂仁16兩,橘皮64兩,木香8兩,甘草8兩,法半夏16兩,黨參(去蘆)16兩,枳殼32兩。
【制法】上為細粉,過羅,煉蜜為丸,重3錢。
【功能主治】調(diào)理脾胃,益氣和中。主脾胃不和,飲食難消,倒飽嘈雜,嘔吐惡心。
【用法用量】方中白豆蔻《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北京方)作“紫豆蔻”。
【注意】忌食生冷及油面厚味。
【摘錄】《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
看了上面的文章我們知道,和中理脾丸結合了幾種中藥材的功效,將治病和調(diào)理身體進行了完美的融合。但要注意的是和中理脾丸也是藥,所以食用的時候一定要謹遵醫(yī)囑哦。
理苓湯是一種中藥方劑,看起來并不怎么好看,但是理苓湯卻有很多的功效,下面就來看看吧。
【處方】干姜(炮)1.5~3克 人參3~9克 白術(炒焦)3~6克 甘草(炙)1.5~3克 茯苓 豬苓各6克 澤瀉9克 桂3克
【功能主治】溫中補虛,化氣利水。治胃虛食滯,喘脹浮腫,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張氏醫(yī)通》卷十六
【處方】白術3錢(炒),炮姜1錢半,茯苓3錢,澤瀉1錢半,豬苓1錢半,肉桂1錢半(去皮),甘草6分。
【功能主治】寒濕傷脾,痛瀉,脈弦細者。
【用法用量】水煎,去滓溫服。
【各家論述】寒濕傷脾,氣化不能通調(diào),故腹痛溺澀泄瀉不止焉。白術健脾燥濕,炮姜溫中散寒,茯苓滲脾濕,炙甘草益中氣,豬苓利三焦之濕,肉桂壯下焦之火,澤瀉通利膀胱以快小便也。水煎,溫服,使火溫土健則寒濕自化,小便無不利,腹痛泄瀉無不瘳矣。此利水溫土之劑,為寒濕傷脾痛瀉之專方。
【摘錄】《醫(yī)略六書》卷二十五
【處方】理中湯合五苓散。
【功能主治】胃虛食滯,喘脹浮腫,小便不利。產(chǎn)后霍亂,脈緊細者。
【各家論述】產(chǎn)后脾胃兩虛,寒邪搏濕,故揮霍撩亂,嘔吐泄瀉,謂之霍亂。與常人霍亂不同。人參補胃氣之虛,白術助脾氣之運,炮姜溫中逐冷,豬苓利水瀉濕,澤瀉利腎膀之濕,茯苓滲脾肺之濕,炙草緩中和胃,肉桂補火散寒也。水煎,溫服,使脾健胃強,則寒濕自散而經(jīng)腑清和,安有揮霍撩亂,嘔吐泄瀉之患乎。
【摘錄】《張氏醫(yī)通》卷十六
如果大家之前對理苓湯不是很了解的話,相信看了這篇文章后一定都對理苓湯有了一定的印象,不少人都喜歡理苓湯,如果有需要的話,不妨試試吧!
說到理痰湯有些人可能會感到很陌生,實際上它是 一種中藥方劑。今天大家就一起來聊聊理痰湯的功效與作用等相關小常識。
【處方】生芡實30克 清半夏12克 黑脂麻(炒,搗)9克 柏子仁(炒,搗)6克 生杭芍6克 陳皮6克 茯苓片6克
【功能主治】治痰涎郁塞胸膈,滿悶短氣;或潰于肺中,喘促咳逆;停于心下,驚悸不寐,滯于胃口,脹滿噦呃;溢于經(jīng)絡,肢體麻木或偏枯;留著于關節(jié)筋骨,俯仰不利,牽引作疼,隨逆氣肝火上升,眩暈不能坐立。
【用法用量】水煎服。
【備注】方中半夏為君,以降沖胃之逆;重用芡實,以收斂沖氣,更以收斂腎氣,而厚其閉藏之力;脂麻、柏子仁,潤半夏之燥,兼能助芡實補腎;芍藥、茯苓,一滋陰以利小便,一淡滲以利小便;陳皮佐半夏以降逆氣,并以行芡實、脂麻、柏子仁之滯膩。
【摘錄】《醫(yī)學衷中參西錄》上冊
【處方】生芡實1兩,清半夏4錢,黑脂麻(炒,搗)3錢,柏子仁(炒,搗)2錢,生杭芍2錢,陳皮2錢,茯苓片2錢。
【功能主治】痰涎郁塞胸膈,滿悶短氣,或漬于肺中為喘促咳逆,停于心下為驚悸不寐,滯于胃口為脹滿噦呃,滿于經(jīng)絡為肢體麻木或偏枯,留于關節(jié)、著于筋骨為俯仰不利、牽引作疼;隨逆氣肝火上升為眩暈不能坐立。
【各家論述】方以半夏為君,以降沖胃之逆;即重用芡實,以收斂沖氣,更以收斂腎氣,而厚其閉藏之力;用脂麻、柏實者,潤半夏之燥,兼能助芡實補腎也;用芍藥、茯苓者,一滋陰以利小便,一淡滲以利小便也;用陳皮者,非借其化痰之力,實借其行氣之力,佐半夏以降逆氣,并以行芡實、脂麻、柏實之滯膩也。
【臨床應用】1.痰飲:一婦人,年四十余,上盛下虛,痰涎壅滯,飲食減少,動則作喘,他醫(yī)用二陳湯加減治之,三年,病轉增劇。后延友人毛仙閣診視,投以此湯,數(shù)劑病愈強半,又將芡實減去四錢,加生山藥五錢,連服二十余劑,痰盡消,諸病皆愈。至今數(shù)年,未嘗反復。
【摘錄】《衷中參西》上冊
看完了本文對理痰湯的介紹之后,大家是不是在碰到類似的癥狀時學會去應用了呢,其實中藥相比西藥來說更加的治本,這也是很多時候人們往往都會選擇中醫(yī)的緣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