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脾和胃除濕膏的功效與作用
胃脾的飲食養(yǎng)生。
身體是智能的載體,是事業(yè)的本錢。對自己晚年負責,就不應該對晚年的健康透支。對于養(yǎng)生,不乏很多流傳很廣的詩句與名言,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我們需要掌握相關(guān)養(yǎng)生知識。就中醫(yī)養(yǎng)生話題,您是如何看待的呢?經(jīng)過搜索和整理,小編為大家呈現(xiàn)“理脾和胃除濕膏的功效與作用”,僅供您在養(yǎng)生參考。
由于現(xiàn)代人的飲食習慣有很大的變化,疾病的發(fā)生也越來越頻繁,帶來的影響非常不好,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大家的免疫力抵抗疾病呢?其實除了防治各種病外,還可以通過飲食進行調(diào)理,中醫(yī)給大家推薦了一款食療方劑理脾和胃除濕膏,一起來看看吧。
【處方】黨參1錢5分,生于術(shù)1錢5分,茯苓3錢,薏米3錢(生),蓮肉3錢,炒谷芽2錢,陳皮1錢,香附1錢(炙),當歸2錢(土炒),枸杞子2錢,白芍1錢5分(炒),生地2錢。
【功能主治】理脾和胃。主
【用法用量】上藥以水煎透,去滓,再熬濃汁少兌煉蜜為膏。每服2錢,白開水沖下
【各家論述】本方雖重在理脾和胃,但寓八珍湯之意,惟因中州濕滯,故去甘草;因川芎辛溫升散,光緒帝素體陰虛,故減去以防耗陰。并佐以薏米淡滲除濕之品,復加枸杞子滋補肝腎,亦屬顧本之意。惟香附性雖和平,但苦燥亦能耗氣,抑或因光緒帝精神不快,而以是藥疏理肝氣郁滯之故。綜觀方意,當為通補并行之方,功力和緩,宜于久服。
【摘錄】《慈禧光緒醫(yī)方選議》
如今的人們生活壓力在不斷的加大,使得我們的身體經(jīng)常處于疲勞的情況,理脾和胃除濕膏作為一種中藥方劑,對身體有一定的調(diào)理作用,希望本篇文章能夠?qū)Υ蠹矣兴鶐椭?/p>
yS630.Com相關(guān)推薦
理脾和肝化濕膏是一種應用非常廣泛的中藥方劑,對很多疾病都有不錯的效果,理脾和肝化濕膏可以說是醫(yī)者喜用,患者樂意接受的一味方劑,但運用不當,服食方法不對,療效會減弱。下面來談談理脾和肝化濕膏的主要功效與服用時候需要注意的事項,希望能夠為大家?guī)韼椭?/p>
【處方】西洋參3錢(研),茅術(shù)2錢,杭芍5錢,玄參5錢,化橘紅3錢,豬苓5錢,澤瀉3錢,云苓5錢,旋覆花3錢(包煎),枳殼3錢(炒),川貝3錢(研),蔞皮3錢,菟絲餅5錢,玉竹3錢,菊花3錢,桑皮3錢,萊菔子3錢(研),竹茹3錢,雞內(nèi)金4錢,三仙飲3錢。
【功能主治】理脾化濕。主
【用法用量】上藥以水煎透,去滓,再熬濃汁,兌蜜5兩。每服3匙,白開水送下。
【各家論述】本方以理脾化濕為主,仿五味異功之意旨在理脾,用五苓散去肉桂而淡滲利濕,以三仙飲、萊菔、枳殼、內(nèi)金助健脾和胃之力,桑皮、蔞皮清肺以利水之上源,并助川貝祛痰止咳之效,杭芍、菊花、玄參、菟絲餅雙理肝腎,玉竹、竹茹潤燥止嘔,旋覆花降逆和胃并可祛痰。倘長期服用,對脾虛濕蘊,肝腎不足者當有裨益。
【摘錄】《慈禧光緒醫(yī)方選議》
看了上面關(guān)于理脾和肝化濕膏這種中藥方劑的簡單介紹,我們知道如果堅持運用方劑的形式進行治療,對于有些疾病來說是可以痊愈的。大家不妨試試看。
其實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有許多的養(yǎng)生方法,中藥方劑就是一種,但是如果不了解的話就什么作用都發(fā)揮不了。和中理脾丸就是一種中藥方劑,今天就給大家普及一下關(guān)于和中理脾丸的知識吧!
【處方】香附(炙)32兩,茯苓32兩,蒼術(shù)(炒)32兩,厚樸(炙)32兩,南山楂32兩,神曲(炒)32兩,麥芽(炒)32兩,萊菔子(炒)32兩,藿香32兩,白豆蔻8兩,白術(shù)(炒)48兩,砂仁16兩,橘皮64兩,木香8兩,甘草8兩,法半夏16兩,黨參(去蘆)16兩,枳殼32兩。
【制法】上為細粉,過羅,煉蜜為丸,重3錢。
【功能主治】調(diào)理脾胃,益氣和中。主脾胃不和,飲食難消,倒飽嘈雜,嘔吐惡心。
【用法用量】方中白豆蔻《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北京方)作“紫豆蔻”。
【注意】忌食生冷及油面厚味。
【摘錄】《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
看了上面的文章我們知道,和中理脾丸結(jié)合了幾種中藥材的功效,將治病和調(diào)理身體進行了完美的融合。但要注意的是和中理脾丸也是藥,所以食用的時候一定要謹遵醫(yī)囑哦。
你知道理脾調(diào)中化濕膏嗎?在對它沒有足夠的了解的情況下人們在選擇理脾調(diào)中化濕膏時會產(chǎn)生很多的猶豫和顧慮,例如它的效果如何?它應該怎么吃?今天小編就為大家做一個回答。
【處方】潞黨參6錢,于術(shù)(生、炒)3錢,廣皮3錢,姜連3錢(研),炒神曲4錢,炒谷芽4錢(研),殼砂3錢(研),麥冬6錢,云茯苓6錢,炙香附4錢(研),藿梗3錢,炙草4錢。
【功能主治】理脾調(diào)中化濕。主
【用法用量】上藥以水煎透,去滓,再熬濃汁,少兌煉蜜為膏。每服1匙,白開水送下。
【各家論述】本方由香砂六君子湯加減而成,加藿梗、神曲、谷芽與姜連,有利于醒脾消導。
【摘錄】《慈禧光緒醫(yī)方選議》
有關(guān)理脾調(diào)中化濕膏的食用方法等今天就先為大家介紹到這里,希望能給大家?guī)韼椭A硗?,在生活中還有很多有關(guān)這方面的小常識,大家不妨多多的留意一下,這樣可以很好的幫助改善身體的質(zhì)量,提高生活和工作的效率。
由于現(xiàn)代人的飲食習慣有很大的變化,疾病的發(fā)生也越來越頻繁,帶來的影響非常不好,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大家的免疫力抵抗疾病呢?其實除了防治各種病外,還可以通過飲食進行調(diào)理,中醫(yī)給大家推薦了一款食療方劑和胃膏,一起來看看吧。
【處方】人參(去蘆)1兩,藿香葉(去土)1兩,水銀1兩,枇杷葉(先炙去毛,生姜汁涂,炙令香熟)1兩,白茯苓1兩,甘草(炙)半兩,肉豆蔻(面裹煨熟)半兩,硫黃(研細,入鐵銚同水銀1處拌勻,于火上炒,不住手研如泥,放冷)半兩。
【制法】上為末,次將硫黃、水銀炒勻入之,再研勻細,煉蜜和膏。
【功能主治】小兒哭啼,飲乳氣逆噎塞,及胃虛氣不升降,胸膈痞滿,吐逆不時;反胃。
【用法用量】每1歲兒服梧桐子許,生姜、棗湯化下,量大小加減。若治反胃,服1皂子許。
【摘錄】《衛(wèi)生總微》卷十
【處方】御寒暖胃膏加蒼術(shù)、厚樸、陳皮、甘草、白術(shù)、神曲、麥芽、黃連、吳萸、香附、良姜、官桂、白芍、當歸。
【制法】油丹熬,膠攪。
【功能主治】胃腸之癥,不思飲食,胸腹脹痛,嘔噦惡心,噫氣吞酸,面黃肌瘦,怠惰嗜臥,常多自利。腰背冷痛。
【用法用量】貼胸。
【摘錄】《理瀹》
通過文章我們對和胃膏有了個全面的了解,知道它對很多疾病都有很好的防治作用,在服用和胃膏時一定要經(jīng)過中醫(yī)師的指導,無論它有無副作用我們都不應該胡亂服用。
你知道除濕膏嗎?在對它沒有足夠的了解的情況下人們在選擇除濕膏時會產(chǎn)生很多的猶豫和顧慮,例如它的效果如何?它應該怎么吃?今天小編就為大家做一個回答。
【處方】廣膠3兩,生姜半斤(搗汁),乳香1錢半,沒藥(取末)1錢半。
【制法】上入銅勺內(nèi),火上熬化,移在滾湯內(nèi)頓,以筋攪勻,入花椒末少許,再攪勻,攤厚紙或絹上。
【功能主治】中濕,遍身骨節(jié)疼痛。
【用法用量】貼患處,用鞋底烘熱熨之。
【摘錄】《壽世保元》卷二
【處方】羌活2兩,草烏2兩,蒼術(shù)2兩,防風2兩,黃柏2兩,靈仙2兩,甘遂2兩,大戟2兩,葶藶2兩,半夏2兩,川芎2兩,厚樸2兩,檳榔2兩,澤瀉2兩,白芥子2兩,赤苓2兩,黑丑(煅)1兩,白術(shù)1兩,蓖麻仁1兩,赤芍1兩,乳香1兩,沒藥1兩,黃芩1兩,陳皮1兩,皂角1兩,梔子1兩,生姜1兩,或加大黃、黃連。
【制法】油熬,黃丹收,滑石4兩,松香6兩,攪。
【功能主治】通治濕熱。
【用法用量】內(nèi)癥貼臍,外癥貼患處。
【摘錄】《理瀹》
【處方】香油6斤4兩,白蠟1斤14兩,生地3兩,黃柏3兩,川椒2兩,防風2兩,甘草2兩,大黃2兩,當歸3兩,生馬錢子1斤4兩,以上8味藥料,用香油炸枯去滓濾凈,將白蠟兌入溶化,待溫濃時再兌:冰片面2兩,銅綠面3兩,輕粉面4兩,紅粉面2兩,青黛面4兩,煅蛤粉3兩。
【制法】攪勻成膏,5錢重,裝盒。
【功能主治】解毒殺菌,消腫止痛。主濕瘡臁瘡,黃水瘡,干濕疥癬,流膿流水,疼癢不止。
【用法用量】涂抹患處。
【摘錄】《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天津方)
看了上面的文章我們知道,除濕膏結(jié)合了幾種中藥材的功效,將治病和調(diào)理身體進行了完美的融合。但要注意的是除濕膏也是藥,所以食用的時候一定要謹遵醫(yī)囑哦。
理脾丸是一種對很多疾病都有一定療效的中藥方劑,理脾丸主要是由幾種中藥材按照一定比例制作而成的,可以說是不會對人體產(chǎn)生的任何傷害的,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一下。
【處方】陳皮1兩,茯苓1兩,山楂(半生半蒸)1兩,白術(shù)(炒)2兩,黃連(炒)5錢,蘆薈(煅)5錢,炙甘草5錢。
【制法】上為末,神曲黃米糊為丸,如彈子大。
【功能主治】小兒疳。
【用法用量】姜湯送下。
【摘錄】《惠直堂方》卷四
【處方】白芍藥3兩(酒浸,炒),白術(shù)4兩,枳實1兩(面炒),白茯苓3兩,黃連1兩(去毛,姜制),神曲1兩(炒),砂仁1兩(炒),陳皮2兩,半夏2兩(湯泡7次,姜制),木香5錢,麥糵1兩(炒),甘草1兩(炒)。
【制法】上為細末,稀面糊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理脾。主
【用法用量】每服70-80丸,清米湯送下。
【摘錄】《攝生眾妙方》卷五
上文是對理脾丸的一些相關(guān)介紹,我們知道中藥是中國傳統(tǒng)治病、調(diào)養(yǎng)的一種有效手段,而只要是藥物一般情況下都會有副作用,只是大小程度不同而已,理脾丸也不例外,所以我們在食用的時候一定要注意用量。
長期的不規(guī)律的生活習慣可能會導致身體的各種問題。中藥方劑就是解決這種情況的一個好辦法,接下來,我們來介紹下理脾糕是如何制作出來的。
【處方】松花1升,百合1升,蓮肉1升,山藥1升,薏米1升,芡實1升,白蒺藜1升(一方加砂仁末1兩)。
【制法】上藥各為末,粳米粉1斗2升。糯米粉3升、砂糖1斤,拌勻蒸熟。
【功能主治】老人、小兒脾泄水瀉。
【用法用量】炙于食之。
【摘錄】《壽世青編》卷下
【處方】百合1升,蓮子肉1升,山藥1升,薏苡仁1升,芡實1升,蒺黎子1升。
【制法】上藥各為末,又砂糖1升,用粳米粉1斗2升,糯米粉3升,和前藥粉并糖蒸糕,曬干。
【功能主治】飲食不住,仍易饑餓。
【用法用量】常服。
【摘錄】《攝生眾妙方》卷五
通過本篇文章向大家介紹了關(guān)于理脾糕的知識,相信很多人看完之后對理脾糕的認識是很多的。我們對藥材的認識越多的話,在使用的時候才會更加清楚這個藥物有什么作用,這樣就不會怕使用錯誤的情況出現(xiàn)。
理血膏作為一種中藥方劑,不僅對疾病的治療效果令人非常滿意,而且 應用范圍也非常廣泛。對于理血膏這種比較受歡迎的方劑,我們更應該要了解它的吃法,這樣我們就可以在生活更好的運用它了。
【處方】黨參1兩,丹參1兩,黃耆1兩,生地1兩,熟地1兩,當歸1兩,川芎1兩,白芍1兩,赤芍1兩,白術(shù)1兩,天冬1兩,麥冬1兩,柏子仁1兩,棗仁1兩,遠志1兩,五味1兩,丹皮1兩,地骨皮1兩,龜版1兩,鱉甲1兩,柏葉1兩,知母1兩,貝母1兩,半夏1兩,橘紅1兩,膽星1兩,羌活1兩,防風1兩,連翹1兩,荊穗1兩,炒白芷1兩,桔梗1兩,柴胡1兩,蒼術(shù)1兩,香附1兩,郁金1兩,延胡1兩,靈脂1兩,蒲黃1兩,蘇木1兩,桃仁1兩,紅花1兩,艾葉1兩,茜根1兩,官桂1兩,大黃1兩,玄明粉1兩,厚樸1兩,枳實1兩,花粉1兩,續(xù)斷1兩,梔子1兩,炒黃柏1兩,黃芩1兩,黃連1兩,木通1兩,車前子1兩,地榆炭1兩,姜炭1兩,降香1兩,乳香1兩,沒藥1兩,蘇子1兩,甘草1兩,發(fā)灰1兩,百草霜1兩。
【制法】油熬丹收,牛膠2兩攪勻。又另用姜、蔥、韭、蒜、槐、柳、桃、桑枝、鳳仙全株約各半斤,油熬丹收,薄荷油2錢攪。兩膏合并攤貼。
【功能主治】衄、吐、溺、便血,一切氣郁、血積諸癥。
【用法用量】外貼。
【摘錄】《理瀹》
理血膏作為一種家喻戶曉的中藥方劑,卻常常被人們所遺忘,其實他的功效和作用是出乎我們預料的,所以大家平時在生活中只要對理血膏多一些了解,一定對大家的身體有很大的幫助的。
相信聽說過理肺膏的朋友應該不是太多,但是理肺膏在中藥方劑里面確實非常的有名氣的,那么理肺膏的功效與作用到底是什么呢?在什么樣的疾病中我們可以對它進行運用呢?今天就來告訴大家其中的奧妙吧。
【處方】訶子(去核)百藥煎 五味子(微炒)條參(去蘆)款冬花蕊 杏仁 知母 貝母 甜葶藶子 紫菀 百合 甘草節(jié)各15克
【制法】上藥為末,用白茅根洗凈稱1.5千克,研取自然汁,入瓷石器中熬成膏,更添入好蜜60克,再熬勻,候冷,調(diào)和前藥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肺癰正作,咳唾不利,胸膈迫塞。
【用法用量】每服20~30丸,溫水吞下。
【摘錄】《世醫(yī)得效方》卷十九
【處方】訶子(去核)5錢,百藥煎5錢,五味子(微炒)5錢,條參(去蘆)5錢,款冬花蕊5錢,杏仁5錢,知母5錢,貝母5錢,甜葶藶子5錢,紫菀5錢,百合5錢,甘草節(jié)5錢。
【制法】上為末,白茅根凈洗,稱3斤,研取自然汁,入瓷石器中熬成膏,更添入好蜜2兩,再熬勻候冷,調(diào)和前藥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肺癰正作,咳唾不利,胸膈迫塞。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據(jù)劑型,當作“理肺丸”。
【摘錄】《得效》卷十九
通過上文的介紹,我們知道理肺膏是一種應用很廣泛的中藥方劑,但在使用理肺膏之前還是要結(jié)合一下自身的體質(zhì),畢竟如果不注意的話,也會給人體的健康帶來很大的影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