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黃甘草丸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一笑煩惱跑,二笑怒氣消,三笑憾事了,四笑病魔逃,五笑人不老,六笑樂逍遙。天天開口笑,壽比彭祖高?!彪S著社會的進(jìn)步,養(yǎng)生不再是一個玄而又玄的學(xué)問,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我們需要掌握相關(guān)養(yǎng)生知識。中醫(yī)養(yǎng)生有哪些好的理念呢?為滿足您的需求,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特地編輯了“大黃甘草丸的功效與作用”,歡迎大家與身邊的朋友分享吧!
說到大黃甘草丸有些人可能會感到很陌生,實際上它是 一種中藥方劑。今天大家就一起來聊聊大黃甘草丸的功效與作用等相關(guān)小常識。
【處方】大黃2兩,甘草(炙)2兩,桂心2兩,桔梗2兩,白蘞半兩,茯苓半兩,附子(炮,去皮)1兩,芎?1兩,阿膠(炙)1兩,澤瀉1兩,防風(fēng)1兩,薯蕷1兩,石斛1兩,芍藥1兩,干姜1兩,紫菀1兩,黃芩1兩,蜀椒(汗,去目及閉口者)1兩,白術(shù)1兩,當(dāng)歸1兩半,人參1兩半,蓯蓉1兩半,干地黃1兩半,山茱萸1兩半,麥門冬(去心)1兩半。
【制法】上力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久寒,胸脅支滿,憂思傷損,奔?xì)怆鯕?,腸中虛冷,呼吸短氣,不得飲食,淡氣腫聚,輒轉(zhuǎn)上下,眩冒厥絕,顏色恍惚,夢寐不定,羸瘦萎黃,經(jīng)年不起。
【用法用量】每服10丸,空腹酒送下,1日3次。稍加至30丸。
【摘錄】《千金翼》卷十九
通過上文我們可以清楚的知道大黃甘草丸的功效和作用等,其實無論是食物還是方劑都是為了讓我們?nèi)ダ玫嚼锩嫠械臓I養(yǎng)成分,這樣才能發(fā)揮出更高的價值,所以我們要對它們有個很好的了解才行。
Ys630.com相關(guān)知識
大黃甘草湯作為一種中藥方劑已經(jīng)被許多的人所接受,那么如何根據(jù)自己的身體情況來服用大黃甘草湯就成為了一門學(xué)問,今天就來教大家如何食用大黃甘草湯。
【處方】大黃12克 甘草3克
【功能主治】通便止嘔。主胃腸積熱,濁腐之氣上逆,食已即吐,吐勢急迫,或大便秘結(jié)不通,苔黃,脈滑實者。
【用法用量】上二味,用水600毫升,煮取200毫升,分二次溫服。
【摘錄】《金匱要略》卷中
【處方】大黃(銼,炒)半兩,甘草(炙)半兩。
【制法】上銼,如麻豆大,分為2服。
【功能主治】水黃。面目俱青,狂言妄語,語聲不出。
【用法用量】每服水1盞,煎至6分,去滓,食后溫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六十一
【處方】大黃1倍,甘草(生)減半。
【功能主治】痘為痰悶,不得發(fā)出。
【用法用量】水煎頻服。不應(yīng),更服。
【各家論述】《金匱》本方用大黃四倍于甘草,治食已即吐,專取大黃之沉降,以泄逆滿之滯,此用大黃再倍于甘草,治痰悶痘閉,反借甘草之上溢,以涌固結(jié)之積。一方小變,而功用不同若此。
【摘錄】《張氏醫(yī)通》卷十五
【處方】甘草黑豆湯加大黃。
【功能主治】上中下三焦消渴。
【摘錄】《醫(yī)方集解》
【處方】大黃4兩,甘草1兩。
【功能主治】食已即吐者。
【用法用量】以水3升,煮取1升,分溫再服。
【各家論述】《高注金匱要略》:此胃熱上熏之吐,為吐家之變證變治,而非胃反也。以苦寒瀉火之大黃為君,而佐以守中之甘草,不特浮大黃下趨之性,使從胃脘而下,且治急沖者,惟宜以緩降勝之也。
【臨床應(yīng)用】嘔吐:李某某,男,20歲。嘔吐近半月,胃脘熱痛,大便干燥,舌質(zhì)紅,苔薄黃少津,脈實有力,有關(guān)脈滑,精神尚佳,初用連蘇飲加竹茹、甘草。服兩劑無效。仍每餐剛完即吐(平時不吐),并伴口臭,胃脘灼熱,脹痛,大便三日未解,小便短黃,脈滑有力。此系積熱在胃,腑氣不通,胃熱上沖之嘔吐。改用泄熱和胃之大黃甘草湯(大黃12克,甘草3克)。服一劑后,食已不吐,大便暢通;服完二劑,諸證消失。
【摘錄】《金匱》卷中
看完了上文關(guān)于大黃甘草湯的簡單介紹,相信大家對大黃甘草湯也有了一定的了解,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在服用大黃甘草湯的時候,應(yīng)該按照正確的方法,這樣才能更好地發(fā)揮大黃甘草湯的藥效 。
眾所周知大黃丸是一種中藥方劑,可是大家對于大黃丸的功效了解多少呢?大黃丸到底應(yīng)該怎么吃呢?想知道這些的話,一起來看一下這篇文章吧。
【處方】大黃7.5克 消石7.5克 大戟7.5克(熬)甘遂7.5克(熬)芫花7.5克(熬)椒目7.5克 葶藶7.5克
【制法】上七味,搗末下篩,以蜜和丸,如小豆大。
【功能主治】主十水。
【用法用量】先食飲服1丸,一日二次。漸增,以知為度。
【摘錄】《外臺秘要》卷二十引《古今錄驗》
【處方】大黃(炮,銼)15克 桔梗(炒)枳殼(麩炒,去瓤)川芎 羌活(去蘆頭)木香 柴胡(去苗)獨活(去蘆頭)各8克 牽牛子30克(半炒熟半生用)
【制法】上藥九味,搗羅為末,煮萊萊菔熟,入藥末。同于木臼內(nèi)搗勻,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通便泄熱,理氣止痛。主大腸熱秘,心胸?zé)┰?。頭痛便難,腹脅脹滿,口舌干燥。
【用法用量】每服30丸,可加至40丸。食后、臨臥溫開水送下。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五十
【處方】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恒山1兩,香豉49粒,砒霜1分(細(xì)研),鱉甲1分(涂醋,炙令黃,去裙襕),麝香1錢(細(xì)研),朱砂1分(細(xì)研)。
【制法】上為末,入后3味,研令勻,以醋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心瘧,發(fā)歇不定。
【用法用量】每服2丸,食前用桃仁冷醋湯送下。
【注意】忌食熱物。
【摘錄】《圣惠》卷五十二
【處方】川大黃3兩(銼碎,微炒),枳殼(麩炒微黃,去瓤)2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瓤)2兩,麻仁2兩,檳榔2兩,木通(銼)2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傷寒大便秘澀,內(nèi)有積熱,其脈兩手寸口悉洪大而數(shù)。
【用法用量】每服30丸,以溫水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十三
【處方】大黃3分,苦參3分,人參3分,桔梗3分,杏仁(去皮尖)3分,芎?3分,半夏(洗)2分,黃芩2分,葶藶4分(炒)。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小豆大。
【功能主治】小兒傷食,腹大膨脝,時泄,困甚如寒熱狀,又如霍亂;時痢,腸出膿血。
【用法用量】每服1丸,1日3次,白湯送下。
【摘錄】《普濟(jì)方》卷三九二
【處方】川大黃2兩(銼碎,微炒),麝香1分(細(xì)研),硇砂3分(細(xì)研),檳榔3分,巴豆1分(去皮心,研,紙裹壓去油),川烏頭3分(炮裂,去皮臍),桂心3分,木香3分,當(dāng)歸3分(銼,微炒),京三棱1兩(銼,醋拌炒干),干姜3分(炮裂,銼)。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小豆大。
【功能主治】婦人痃癖氣,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5丸,空心及晚食前以粥飲送下。以利為度。
【摘錄】《圣惠》卷七十一
【處方】川大黃(銼碎,微炒)1兩,黃連(去須)1兩,黃芩1兩,黃柏(銼)1兩,曲衣1兩,梔子仁1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時氣遍身發(fā)黃,心膈煩熱。
【用法用量】每服30丸,以溫水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十六
【處方】川大黃3分(銼,微炒),天門冬(去心,焙)半兩,百合半兩,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半兩,木通(銼)半兩,桑根白皮(銼)半兩,甜葶藶(隔紙炒令紫色)半兩,川樸消半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小兒龜胸,肺熱壅滯,心膈滿悶。
【用法用量】每服5丸,以溫水研破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八十九
【處方】川大黃(銼碎,微炒)半兩,訶黎勒(煨,用皮)半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五膈氣。
【用法用量】每服20丸,以溫水送下。以微利為度。
【摘錄】《圣惠》卷五十
【處方】大黃(煨)1兩,干姜(炮)1兩,白僵蠶(炒)1兩,天麻1兩,白附子(炮)1兩,天南星(炮)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半夏(湯洗,去滑)1兩,牛黃(研)半兩,膩粉1分,麝香(研)半分。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雞頭子大。
【功能主治】急風(fēng)手足拳攣,不得屈伸,大小便澀,百節(jié)痛不能行。
【用法用量】每服1丸,冷酒化下。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六
【處方】大黃1斤,栝樓8兩,土瓜根8兩,杏仁5合(去皮尖雙仁,熬)。
【制法】上破大黃如棋子,冷水漬1宿,蒸曬干,搗篩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消渴,小便多,大便秘。
【用法用量】每服5丸,以飲送下,1日3次。以知為度。
【摘錄】《千金翼》卷十九
【處方】大黃3兩,樸消2兩,巴豆1兩(去皮,熬令黑,研如泥)。
【制法】上搗篩大黃、樸消,然后納巴豆,以蜜和搗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一切瘧。
【用法用量】每服兩丸,以米飲送下,1日2次。不斷,再服即愈。
【注意】忌蘆筍、野豬肉等物。
【摘錄】《外臺》卷五引《崔氏方》
【處方】大黃2兩,芍藥2兩,葶藶2兩,大戟3兩,樸消3兩,杏仁50枚,巴豆7枚。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小腸熱結(jié)。
【用法用量】大人7丸,小兒2-3丸,以飲送下,每日3次。熱去,1日1次。
【各家論述】《千金方衍義》:熱結(jié)不通,不用承氣、陷胸者,以小腸雖居下位,治節(jié)卻在中、上二焦。故取葶藶專攻心下逆滿,杏仁開發(fā)肺氣于上,消、黃蕩滌痰垢于下。杏仁力綿,更借備急丸中巴豆以佐之;消、黃性下,復(fù)采十棗湯中大戟以激之;芍藥一味,專護(hù)營血,即柴胡澤瀉湯中用地黃之意。
【摘錄】《千金》卷十四
【處方】川大黃3兩(銼碎,微炒),鱉甲2兩(涂醋炙令黃,去裙襕),防葵1兩半,琥珀1兩,干漆1兩(搗碎,炒令煙出)。
【制法】上為細(xì)末,以米醋1升,熬令稠,入少面煮作糊,和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婦人積聚氣,久不散。
【用法用量】每服5丸,食前以酒送下。
【摘錄】《圣惠》卷七十一
【處方】川大黃2兩(蒸3度),桃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微炒),枳殼1兩(麩炒微黃,去瓤)。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金瘡煩悶疼痛,大便不利。
【用法用量】每服30丸,以溫水送下,1日3次。以利為度。
【摘錄】《圣惠》卷六十八
【處方】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川椒半兩(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人參3分(去蘆頭),半夏3分(湯洗7遍,去滑),桔梗3分(去蘆頭),菖蒲3分,柴胡3分(去苗),赤茯苓3分,芎?3分,桂心3分,桃仁3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木香3分,吳茱萸3分(湯浸7遍,焙干,微炒),干姜3分(炮裂,銼),細(xì)辛3分。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七氣,積聚堅牢,心腹脹痛。
【用法用量】每服10丸,食前以溫酒送下。漸加至20丸。
【摘錄】《圣惠》卷四十二
【處方】大黃(銼,炒)2兩半,防風(fēng)(去叉)1兩半,黃耆(銼)1兩半,黃連(去須)1兩半,漏蘆(去蘆頭)1兩,秦艽(去苗土)2兩,苦參2兩,烏蛇(酒浸,炙黃,去皮骨)2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疥瘡癢痛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空心溫酒送下,晚再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三六
【處方】大黃1兩(酒洗過,采下蒸熟,切片,曬干),川芎1兩(銼),甘草1分(銼,炙),黑牽牛半兩(半生熟炒)。
【制法】上為細(xì)末,稀糊為丸,如麻子大。
【功能主治】風(fēng)熱里實,口中氣熱,大小便閉赤,飲水不止,有下證者。瘡痂初起而能食,食而脹滿,不大便而喘急,昏甚而譫語者。
【用法用量】2歲每服10丸,溫蜜水送下,乳后服。以溏利為度。末利,加丸數(shù)再服。
【各家論述】《小兒藥證直訣類證釋義》:此方大黃、黑丑攻滌瀉下,而以川芎升之,甘草緩之,相輔而行,使瀉下而有所制。
【摘錄】《小兒藥證直訣·附方》
【別名】甜葶藶丸、葶藶丸
【處方】大黃2兩,葶藶子2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黃疸,大小便難,喘息促。
【用法用量】甜葶藶丸(《圣濟(jì)總錄》卷六十)、葶藶丸(《普濟(jì)方》卷一九五)。
【各家論述】《千金方衍義》:(本方)從《金匱》大黃消石湯化出。被用消石之辛溫,以行大黃、梔、柏之苦寒;此用葶藶佐大黃之開泄,不必復(fù)用消石之散結(jié)也。識此變通之法,可推《金匱》妙用也。
【摘錄】《千金》卷十
【處方】大黃2兩,黃連3兩,黃柏1兩,黃芩1兩,曲衣5合。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黃疸。
【用法用量】先食服3丸,每日3次。不知,加至5丸。
【各家論述】《千金方衍義》:(本方)從《金匱》大黃消石湯化出。取曲米以佐四黃之滌熱,即是消石佐大黃、梔、柏之義。識此變通之法,可推《金匱》妙用也。
【摘錄】《千金》卷十
【處方】川大黃2兩(銼碎,微炒),大戟1兩(銼碎,微炒),赤芍藥1兩,川樸消1兩,甜葶藶1兩(隔紙炒令紫色),杏仁50枚(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小腸熱結(jié)脹滿,小便不通。
【用法用量】每服20丸,食前以蔥白湯送下。
【摘錄】《圣惠》卷五十八
【處方】川大黃2兩(銼碎,微炒),黃芩1兩,犀角屑1兩,豬苓(去黑皮)1兩,枳殼(麩炒微黃,去瓤)1兩,川樸消1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時氣大熱不退,譫語,大便難。
【用法用量】每服30丸,以麥門冬湯溫溫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十五
【處方】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木香1分,檳榔半兩,桂心1分,枳殼半兩(麩炒微黃,去瓤),甘草1分(炙微赤,銼),郁李仁3分(湯浸,去皮尖,微炒)。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傷寒大腸氣筵,心腹脹滿疼痛,四肢骨節(jié)酸疼煩悶,不得眠臥。
【用法用量】每服30丸,以溫酒送下,不拘時候。以利為度。
【摘錄】《圣惠》卷十二
【處方】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牛膝3分(去苗),檳榔1兩,枳殼3分(麩炒微黃,去瓤),木香3分,人參3分(去蘆頭),郁李仁1兩(湯浸,去皮尖,微炒),桂心3分,前胡1兩(去蘆頭)。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傷寒后腳氣,并腎氣上沖。
【用法用量】方中主治“并腎氣上沖”,原作“并背氣”,據(jù)《普濟(jì)方》改。
【摘錄】《圣惠》卷十四
【處方】川大黃2兩(銼碎,微炒),柴胡(去苗)1兩,黃芩1兩,黃連(去須)1兩,白鮮皮1兩,梔子仁1兩,秦艽(去苗)1兩,龍膽(去蘆頭)1兩,赤芍藥1兩,大麻仁(別杵如膏)1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時氣余熱不退,發(fā)歇不定,大便秘澀。
【用法用量】每服30丸,以竹葉湯送下,不拘時候。以利為度。
【摘錄】《圣惠》卷十六
【處方】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赤芍藥3分,木通1兩(銼),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大麻仁1兩,檳榔1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虛勞小便不利,腹脅滿悶,四肢煩疼。
【用法用量】每服30丸,食前以清粥飲送下。以利為度。
【摘錄】《圣惠》卷二十九
【處方】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枳殼1兩(麩炒微黃,去瓤),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麥門冬3分(去心,焙),羚羊角屑3分,川升麻3分,生干地黃3分,犀角屑3分。
【制法】上為細(xì)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肝臟壅熱,心膈煩悶,頭目不利。
【用法用量】《圣濟(jì)總錄》:食前竹葉湯下。
【注意】忌酒、熱面等。
【摘錄】《圣惠》卷三
【處方】川大黃2兩(銼碎,微炒),鱉甲3兩(涂醋,炙令黃,去裙襕)。
【制法】上為末;以釅醋2升,納鐺中,先煎令稠,下藥末更煎之,以柳木篦攪勿住手,候可丸,即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骨蒸勞,兩脅下有痃癖,漸上攻心,食少或不消化,腹內(nèi)積聚不散,黃瘦,久困久痢,或大便秘澀,小便赤黃。
【用法用量】每服7丸,空腹及晚食前以粥飲送下。漸加至10丸,以溏利下膿血爛肉為度。老少以意加減。唯得食煮飯、蔥煎汁、生姜而已,此外不得食之。
【注意】忌莧菜。
【摘錄】《圣惠》卷三十
【處方】川大黃2兩(銼碎,微炒),梔子仁2兩,黃芩2兩,黃連2兩(去須),車前子2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上焦積熱,眼赤澀痛。
【用法用量】每服30丸,食后以溫漿水送下,夜臥臨時再服。
【摘錄】《圣惠》卷三十二
【處方】川大黃半兩(炙碎,微炒),梔子仁半兩,黃耆半兩(銼),川升麻半兩,川樸消半兩,黃連半兩(去須),生干地黃半兩,玄參半兩,磁石1兩(燒醋淬7遍,搗碎,細(xì)研,水飛過)。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風(fēng)熱毒氣攻耳,暴聾,由腎氣實熱所致。
【用法用量】每服30丸,食后以溫水送下。以利為度。
【摘錄】《圣惠》卷三十六
【處方】川大黃2兩(銼碎,微炒),防葵1兩,木香3分,川烏頭1兩(炮裂,去皮臍),鱉甲1兩半(醋炙令黃,去裙襕),干姜3分(炮裂,銼)。
【制法】上為細(xì)末,以陳米醋3升,熬令稠,入神曲末半兩,煎成糊,溶和諸藥末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肥氣結(jié)聚在左脅下,堅牢疼痛,食少體瘦。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心以溫酒送下。以微利為度。
【摘錄】《圣惠》卷四十八
【處方】川大黃2兩(銼碎,微炒),芎?半兩,桂心半兩,杏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腰腳疼痛,大腸壅滯。
【用法用量】每服30丸,食前以溫酒送下。以利為度。
【摘錄】《圣惠》卷四十四
【別名】大黃桃仁丸
【處方】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干姜3分(炮裂,銼),高良姜3分(銼),小草3分,芎?1兩,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桃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川椒1兩(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酒癖,痰吐不止,兩脅脹痛,氣喘上奔,不下食飲。
【用法用量】大黃桃仁丸(《圣濟(jì)總錄》卷七十三)。方中小草,原作“甘草”,據(jù)《圣濟(jì)總錄》改。
【摘錄】《圣惠》卷四十九
【處方】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當(dāng)歸3分(銼,微炒),芎?3分,訶黎勒皮1兩,檳榔1兩,吳茱萸半兩(湯浸7遍,焙干,微炒),干姜3分(炮裂,銼),川烏頭1兩(炮裂,去皮臍),桃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聚積氣,心腹妨悶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30丸,以溫酒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四十八
【處方】川大黃3兩(銼碎,微炒),栝樓根1兩,芎?3分,枳殼1兩(麩炒微黃,去瓤),檳榔1兩,桂心3分。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利大小腸。主消渴腹脹。
【用法用量】每服30丸,以溫水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五十三
【處方】大黃5兩(搗末),大麻子5兩(熬,勿令焦,待冷于簸箕中以手挪去皮,取仁研如膏)。
【制法】上藥合治令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通暢壅秘。主乳石發(fā)動,熱氣上沖。
【用法用量】每服10丸至20丸,以湯飲送下。以宣利為度。
【摘錄】《外臺》卷三十八
【處方】大黃12分,厚樸4分(炙),枳實4分(炙),芒消8分,杏仁6分(去皮尖),葶藶子4分(熬)。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胸脅妨悶,胃中客氣,大便苦難。
【用法用量】每服10丸,空腹以飲送下,1日2次。稍稍加,以大便微調(diào)為度。
【注意】忌生冷、油膩、粘食。
【摘錄】《外臺》卷七引《廣濟(jì)方》
【處方】川大黃1斤(生,為末),鱉甲3兩(涂醋,炙令黃,去裙襕),枳殼2兩半(麩炒微黃,去瓤),當(dāng)歸1兩半(銼,微炒),赤芍藥1兩半,京三棱3兩(微煨,銼),吳茱萸1兩(湯浸7遍,焙干,微炒)。
【制法】上為散,先以米醋3升,熬大黃為膏,次入諸藥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痃癖氣,時攻心腹疼痛,令人不思飲食,漸為瘦病。
【用法用量】每服30丸,食前以溫酒送下。
【摘錄】《圣惠》卷四十九
【處方】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木香半兩,肉豆蔻半兩(去殼),硼砂半兩(細(xì)研),干姜半兩(炮裂,銼),青橘皮3分(湯浸,去白瓤,焙),吳茱萸1兩(湯浸7遍,焙干,微炒),檳榔半兩,桂心半兩,蓬莪術(shù)1兩,巴豆1分(去皮心,研,紙裹壓去油)。
【制法】上為末,入巴豆、硼砂,研令勻,以醋熬成膏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癥病,心腹妨悶,不欲飲食,四肢不和。
【用法用量】每服3丸,空心以粥飲送下。
【摘錄】《圣惠》卷四十九
【處方】大黃3分,干地黃3分,茯苓3分,當(dāng)歸3分,柴胡3分,杏仁3分。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麻子大。
【功能主治】小兒胃氣不調(diào),不嗜食,不生肌肉。
【用法用量】每服5丸,以飲送下,1日3次。
【摘錄】《準(zhǔn)繩·幼科》卷八
【處方】大黃2兩,桃仁(去皮尖,熬)21枚,虻蟲21枚(去翅足,熬)。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
【功能主治】被打有瘀血。
【用法用量】納酒1升中,煎取7合,1服之。
【摘錄】《普濟(jì)方》卷三一一
【處方】川大黃2兩(銼碎,微炒),干姜1兩(炮裂,銼),甜葶藶1兩半(隔紙炒令紫色),川芒消1兩,桔梗1兩(去蘆頭),赤茯苓半兩,石膏半兩(細(xì)研,水飛過),附子半兩(炮裂,去皮臍),川烏頭半兩(炮裂,去皮臍),杏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川椒半兩(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
【制法】上為末。入研了藥令勻,煉蜜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久積癥癖,堅牢,羸瘦,不能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20丸,以溫酒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四十九
【處方】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海藻1兩(洗去咸味),川樸消1兩,昆布1兩(洗去咸味),苦瓠子仁1兩,甜葶藶1兩(隔紙炒令紫色),木通1兩(銼),桃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上氣胸滿,咽喉噎塞,心神煩悶,大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每服30丸,以生姜湯送下,1日3次。
【摘錄】《圣惠》卷四十二
【別名】知母大黃丸
【處方】川大黃3分(銼碎,微炒),知母半兩,牡藶半兩(燒,為粉),當(dāng)歸半兩(銼,微炒),枳殼半兩(麩炒微黃,去瓤),鱉甲1兩(涂醋,炙令黃,去裙襕)。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小兒癥瘕,腹痛黃瘦。
【用法用量】知母大黃丸(《普濟(jì)方》卷三九一)。
【摘錄】《圣惠》卷八十八
【處方】川大黃1兩(銼,微炒),枳殼3分(麩炒微黃,去瓤),梔子仁3分,郁李仁3分(湯浸,去皮,微炒)。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麻子大。
【功能主治】小兒大便不通,心腹壅悶。
【用法用量】每服5丸,以熟水送下。
【摘錄】《圣惠》卷九十二
【處方】川大黃1兩(銼,微炒),桃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干漆1兩(搗碎,炒令煙出),赤茯苓3分,甜葶藶3分(隔紙炒令紫色),牛膝1兩(去苗),牡丹3分,水蛭半兩(炒令黃),芎?半兩,桂心半兩,柴胡3分(去苗),牡蒿3分,人參半兩(去蘆頭),當(dāng)歸半兩(銼,微炒),干姜1分(炮裂,銼),虻蟲半兩(微炒令黃,去翅足),川椒1兩(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庶蟲)蟲半兩(炒令微黃),吳茱萸1分(湯浸7遍,焙干,微炒)生地黃1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產(chǎn)后惡血凝滯,月水不通。
【用法用量】每服10丸,食前以溫酒送下。
【摘錄】《圣惠》卷七十九
【處方】大黃(破如米豆,熬令黑)1升,柴胡1升,樸消1升,芎?5兩,干姜1升,蜀椒2兩,茯苓(如雞子大)1枚。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帶下、百病、無子。
【用法用量】服十日下血,二十日下長蟲及清黃汁,三十日病除,五十日肥白。
【各家論述】《千金方衍義》:此治婦人帶下、百病、無子,故用大黃、樸消以散積血;即用干姜、蜀椒以溫子臟;柴胡升發(fā)生氣;芎窮理榮血;茯苓引領(lǐng)消、黃專行滲道,與后養(yǎng)胎令易產(chǎn)方蒸大黃丸用法相仿。
【摘錄】《千金》卷二
【處方】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茵陳半兩,甜葶藶半兩(隔紙炒令紫色)。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小兒諸黃,心胸壅悶。
【用法用量】每服3丸,以新汲水研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八十四
【處方】大黃(銼碎,微炒)1兩,黃芩(去黑心)1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外感風(fēng)熱及金瘡所致大便不利,金瘡煩悶疼痛,大便不利;諸熱;囟鼻塞閉;傷風(fēng)內(nèi)挾痰熱。
【用法用量】每服15丸,加至20丸,空心、日午、臨臥各1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三九
【處方】川大黃1兩(銼,微炒),桂心半兩,薏苡仁半兩,雞骨香半兩,黃連10兩(去須),人參半兩(去蘆頭),附子半兩(炮裂,去皮臍),黃耆半兩(銼),木通半兩(銼),當(dāng)歸半兩(銼,微炒),枳實半兩(麩炒微黃),敗醬2分,赤芍藥半兩,白蒺藜1兩(微炒,去刺)。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除熱。主婦人乳癰,瘡腫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30丸,以溫水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七十一
【處方】大黃(銼如骰子樣)3兩,青橘皮(去白,不銼)1兩,半夏(洗,去滑)1兩。
【制法】上3味,一處炒熟,搗羅為末,水浸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上焦風(fēng)熱痰毒。
【用法用量】每服20丸,食后、臨臥溫水送下。加至30丸。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十二
【處方】大黃(銼,炒)、草(炙,銼)、黃連(去須)、惡實(微炒)、荊芥穗等分。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暑毒及心經(jīng)積熱。
【用法用量】每服20丸,食后溫水送下;若為散,水調(diào)亦得。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三十四
【處方】川大黃3分(銼碎,微炒),鱉甲3分(涂醋,炙令黃,去裙襕),赤芍藥3分,火麻仁3分,防葵3分,法曲1分(炒微黃),白術(shù)1分,青橘皮1分(湯浸,去白瓤,焙)。
【制法】為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小兒食癥,大腸澀,心腹妨悶。
【用法用量】3歲兒,每早晨服5丸,以溫水送下,晚后再服。
【摘錄】《圣惠》卷八十八
【處方】大黃(銼)2錢,郁金2錢,人參2錢,黃連(去須)2錢。
【制法】上為末,研鼠肝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小兒目赤澀痛,漸生翳膜,昏暗。
【用法用量】每服3丸,米沿送下,奶食后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八一
【處方】白附子3分,全蝎(炒)3分,烏蛇(酒浸取肉)1兩,天麻(酒浸,焙)1兩,白僵蠶(直者,麩炒黃)1兩,朱砂1兩,麝1分,雄黃1分,牛黃1分,真珠1分,腦子1分,金箔30片,天南星(水浸3日,日換,慢火煮1伏時,切,焙,麩炒)1兩。
【制法】研1-2日,煉蜜為丸,如雞頭子大。
【功能主治】驚風(fēng)潮搐,背強牙緊,發(fā)歇不時。
【用法用量】每服1丸,荊芥茶湯化服。
【摘錄】《幼幼新書》卷八引張渙方
【處方】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鱉甲1兩(涂醋,炙令黃,去裙襕),干漆3分(搗碎,炒令煙出),京三棱1兩(微炮,銼),吳茱萸半兩(湯浸7遍,焙干,微炒),琥珀3分(細(xì)研),桂心半兩,檳榔3分,防葵半兩,川烏頭3分(炮裂,去皮臍)。
【制法】上為末,以釅醋1升半,熬令稠,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婦人癥痞,及惡血氣筑心,悶亂疼痛,四肢不和,身體羸瘦,不欲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20丸,以生姜、醋湯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七十一
【處方】川大黃1分(銼碎,微炒),蛇蛻皮2條(燒灰),蟬殼30枚,巴豆霜1字,干蛤蟆1枚(涂醋,炙令黃),鉛霜半錢(細(xì)研),皮巾子灰(有孔子處?。┌脲X。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小兒丁奚腹脹,頭大頸細(xì),手腳心熱,唯吃冷水,此是肺臟內(nèi)疳。
【用法用量】每服3丸,空心以漿水、粥飲送下。后以桃、柳湯洗,拭干,以青衣蓋,良久有蟲出為妙。
【摘錄】《圣惠》卷八十八
【處方】大黃(銼,炒)1兩,蔓荊實(去皮)1兩,丹參1兩,吳藍(lán)1兩,土瓜根(銼)1兩,防風(fēng)(去叉)1兩,甘菊花1兩,秦皮(去粗皮)1兩,黃連(去須)1兩,萎蕤1兩,陳橘皮(去白,焙)1兩,前胡(去蘆頭)1兩,決明子(微炒)1兩半,冬瓜子1兩半,青葙子1兩半,地膚子1兩半,車前子1兩半。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白睛腫脹,痛不可忍。
【用法用量】每服30丸,食前溫酒下,1日2次。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六
【處方】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柴胡半兩(去苗),赤茯苓1分,人參1分(去蘆頭)木香1分,桂心1分,枳殼1分(麩炒微黃,去瓤),檳榔半兩,桃仁2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麻子大。
【功能主治】小兒憎寒壯熱,發(fā)歇不定,腹中結(jié)實,不能乳食。
【用
通過上面對大黃丸各個方面的詳細(xì)介紹,相信大家對于大黃丸的用途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基本知道了大黃丸對于一些疾病的功效。
談到養(yǎng)生,并不光是女性朋友感興趣,很多男性朋友也是有興趣的,尤其是現(xiàn)代人對食品的追求越來越高,不但要吃得健康,還要吃出功效,為此,很多專家不斷的學(xué)習(xí)研究做一些新的方劑出來,其中,甘草丸對一些疾病的效果就非常好,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具體的介紹。
【處方】甘草半兩(炙微赤,銼),桂心1分,杏仁1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更研如膏)。
【制法】上為散,入杏仁研令勻,煉蜜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兒未滿百日,咳嗽上氣。
【用法用量】每服3丸,以乳汁研化服之,日3-4次。
【摘錄】《圣惠》卷八十三
【處方】甘草3分(炙微赤,銼),人參3分(去蘆頭),麥門冬1兩半(去心,焙),烏梅肉3分(微炒),栝樓根3分,寒水石1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
【功能主治】口舌干燥煩熱。
【用法用量】每服1丸,含咽津。
【摘錄】《圣惠》卷三十六
【處方】甘草18分。
【制法】上藥治下篩,煉蜜為丸。
【功能主治】小兒無辜,面黃發(fā)直,時壯熱,飲食不生肌膚,積經(jīng)日月,遂致死。
【用法用量】1歲兒服如小豆粒20丸,日3次,不妨食及乳,服盡更合。
【摘錄】方出《醫(yī)心方》卷二十五引《古今錄驗》,名見《普濟(jì)方》卷三九三
【處方】甘草(炙,銼)1兩,當(dāng)歸(切,焙)1兩,芍藥1兩,干姜(炮)半兩,芎藭半兩,人參半兩,黃芩(去黑心)半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彈丸大。
【功能主治】強神益氣。主虛勞脫營,羸瘦少氣,精神毀減。
【用法用量】每服1丸,溫酒化下,空腹夜臥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九十一
【處方】甘草(炙)1兩,桂(去粗皮)1兩,蘆薈(別研)1兩,蜀椒(去目及閉口,炒出汗)1兩,豉(微炒)1兩,木香1兩,柏子仁1兩,蕪荑1兩。
【制法】上藥除蘆薈外,搗羅為末,入蘆薈研令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痃氣成塊,在臍兩邊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20丸,食后、臨臥用溫酒送下。漸加至30丸。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七十三
【處方】甘草1寸(炙赤色),杏仁20枚(湯浸去皮、尖、雙仁,研),黃連末1分。
【制法】上為末,和勻。
【功能主治】口糜生瘡,痛不得食。
【用法用量】每服如杏仁大。綿裹含化咽津。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一七
【處方】甘草6分(炙),人參6分,半夏6分(洗),烏悔肉6分,棗膏10分。
【制法】上5味,搗篩4味,棗膏相和,入蜜為丸,如彈子大。
【功能主治】口熱干燥。
【用法用量】本方《千金》有生姜。
【摘錄】《外臺》卷二十二引《刪繁方》
【處方】防己2兩,甘草2兩,葶藶2兩。
【制法】上為末,苦酒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消腫。主大腹水病。
【用法用量】每服3丸,日3次。
【摘錄】方出《肘后方》卷四,名見《圣濟(jì)總錄》卷七十九
【處方】甘草(炙)5兩,當(dāng)歸2兩,干姜2兩,人參2兩,術(shù)2兩。
【制法】上藥治下篩,煉蜜為丸,如彈子大。
【功能主治】補虛,去血,止痛。主產(chǎn)后虛損。
【用法用量】磨納1升酒中,作1服,日3次。
【摘錄】《普濟(jì)方》卷三五二
【處方】甘草4兩(炙),人參2兩,白術(shù)2兩,芍藥2兩,黃耆2兩,遠(yuǎn)志2兩(去心),大麥糵2兩(熬令黃)。
【制法】上為散,以棗膏和蜜攪調(diào)和藥,令成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安養(yǎng)五臟,長肌肉,調(diào)經(jīng)脈,下氣,補脾胃,益精神,令人能食,強健倍力。主
【用法用量】食后少時,以酒或飲任下5丸,漸加至7丸,日2次,長服勿絕,盡即更合,非止1劑即停,多分兩恐難盡又壞;分兩少,服盡更常得新藥。
【注意】忌海藻、菘菜、桃、李、雀肉。
【摘錄】《外臺》卷十七引《延年秘錄》
【處方】甘草3兩,人參2兩,遠(yuǎn)志3兩,麥門冬2兩,菖蒲3兩,澤瀉1兩(如無,以白術(shù)代之),桂心1兩,干姜2兩,茯苓2兩,大棗50枚。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大豆大。
【功能主治】產(chǎn)后心虛不足,虛悸,心神不安,吸吸乏氣,或若恍恍惚惚,不自覺知者。
【用法用量】每服20丸,酒送下,日4-5次,夜再服。不知稍加。
【各家論述】《千金方衍義》:《千金》用參、苓補虛,多兼姜、桂,化熱多兼門冬,不獨甘草丸為然;菖蒲、遠(yuǎn)志引領(lǐng)諸味,桂心、澤瀉淡滲,專導(dǎo)虛熱下泄。
【摘錄】《千金》卷三
【處方】甘草2分(炙),瓜蒂1分。
【制法】上藥治下篩,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留飲。
【用法用量】欲下病,服3丸,日1次。3丸不下,增之,以吐為度。
【摘錄】《醫(yī)心方》卷九引《效驗方》
【處方】甘草1兩(炙微赤,銼),人參1兩(去蘆頭),生干地黃1兩,烏梅肉1兩(微炒)。
【制法】上為末,以棗瓤并煉蜜為丸,如彈子大。
【功能主治】虛勞,口干舌燥。
【用法用量】每服1丸,綿裹含咽津,日4-5次。
【摘錄】《圣惠》卷二十七
【處方】甘草(炙,銼)1兩,人參1兩,烏梅肉(炒)1兩,棗肉(焙)1兩,石膏(碎)1兩,半夏(湯洗去滑,生姜汁制)1分。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彈丸大。
【功能主治】口干心熱。
【用法用量】每服1丸。含化,不拘時候。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一七
【處方】甘草1兩(炙微赤,銼),犀角屑1兩半,黑豆1兩(炒熟),麝香半兩(細(xì)研),斑蝥半兩(以糯米拌炒,米黃為度,去頭翅足)。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熱毒結(jié)成瘰疬,日夜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7丸,空心以粥飲送下。服后覺瘡?fù)醇醋∷?;其病?dāng)從小便中出,即于盆子內(nèi)看之。
【摘錄】《圣惠》卷六十六
以上就是對中藥方劑甘草丸的介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其實生病不怕,怕的就是有些人明知生病了卻不肯去看病更不肯醫(yī)治,這種心態(tài)是不能有的,如若不然的話,會使自己的健康受損。
大黃附子丸作為一種中藥方劑已經(jīng)被許多的人所接受,那么如何根據(jù)自己的身體情況來服用大黃附子丸就成為了一門學(xué)問,今天就來教大家如何食用大黃附子丸。
【處方】大黃(銼炒)2兩,旋覆花2兩,附子(炮裂,去皮臍)2兩,赤茯苓(去黑皮)2兩,椒目2兩,桂(去粗皮)2兩,蕪花(醋浸,炒焦)2兩,狼毒2兩,干姜(炮)2兩,芍藥2兩,枳實(去瓤,麩炒)2兩,細(xì)辛(去苗葉)2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涌水腹?jié)M。
【用法用量】每服3丸,熟水送下,漸增之,早晚食前、臨臥各1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七十九
看完了上面的介紹我們了解到,大黃附子丸的正確飲用對我們的身體健康才可以起到更好的滋補保健功效,所以在生活當(dāng)中大家對于方劑的選擇應(yīng)該引起足夠的重視,這樣子才可以更好的發(fā)揮它帶來的保健功效。
用過或者聽說過鱉甲大黃丸的朋友也許對這個詞比較熟悉。其實鱉甲大黃丸是一種中藥方劑,主要配方就是幾種大家都比較熟悉的中藥材,一起來看一下。
【處方】鱉甲(去裙襕,醋炙黃)2兩,大黃(煨,銼)1兩,檳榔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麥糵(炒)1兩,烏藥(銼)3分,訶黎勒(煨,去核)3分,木香3分,白術(shù)3分,桂(去粗皮)3分,蓬莪術(shù)(炮,銼)3分,京三棱(炮,銼)3分,枳殼(去瓤,麩炒)半兩,吳茱萸(炒)半兩。
【制法】上為末,后將硇砂3兩(細(xì)研),醋3升(濾去滓),將前藥末平分,一半入硇砂內(nèi)攪和,于銚子內(nèi)煎成膏,余藥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健脾胃,消宿滯。主癖積。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空心炒生姜湯送下。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七十三
【處方】鱉甲半兩(涂醋炙令黃,去裙襕),枳殼1分(麩炒微黃,去瓤),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京三棱半兩(微煨,銼),芎?1分,桔梗1分(去蘆頭),赤茯苓1分,赤芍藥1分,干姜1分(炮裂,銼),桂心1分。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麻子大。
【功能主治】小兒痃氣,食不消化,四肢瘦弱。
【用法用量】每服5丸,以粥飲送下,每日3次。
【摘錄】方出《圣惠》卷八十八,名見《普濟(jì)方》卷三九二
【處方】鱉甲(生末)2兩,大黃(生末)2兩,吳茱萸(末)2兩,硇砂(火枯)半兩(與上3味用米醋2升慢火煎成膏,入后藥)1兩,京三棱(炮)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木香1兩,白術(shù)1兩,肉豆蔻(去殼)1兩,枳殼(去瓤,麩炒)1兩。
【制法】上后六味為末,將前鱉甲煎搜和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宿食酒癖。
【用法用量】每服20丸,加至30丸,空心酒飲任下。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七十三
【處方】鱉甲(去裙襕,醋炙)3分,大黃(生銼)3分,常山3分,人參3分,蜀漆3分,甘草(炙,銼)3分,附子(炮裂,去皮臍)3分,白薇3分。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寒熱往來,瘧久不愈。
【用法用量】每服15丸,淡竹葉湯送下,平旦一服,食后良久再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三十四
以上就是關(guān)于鱉甲大黃丸的一些簡單的介紹了,雖然說鱉甲大黃丸可以很方便服用,但是長期吃藥還是不好的,所以對于我們來說日常最重要的還是從根本上提高身體的抵抗力,這樣才能減少疾病的危害,讓自己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
中藥方劑可以說是有很多的種類,大黃煎丸就是其中的一種,那么大黃煎丸的功效與作用有哪些呢?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別名】大黃丸
【處方】大黃9兩(錦紋新實者,若微朽即不堪用,削去蒼皮乃稱)。
【制法】上為散,以上好米醋3升和之,置銅碗內(nèi),于大鐺中浮湯上,炭火煮之,火不用猛,又以竹木篦攪藥,候堪丸,乃丸如梧桐子大,于小瓷器中密貯。
【功能主治】下膿及宿結(jié)。主小兒無辜閃癖,或頭干瘰疬、頭發(fā)黃聳分去,或乍痢乍瘥。
【用法用量】大黃丸(《醫(yī)方類聚》卷二五三引《神巧萬全方》)。
【注意】禁牛、馬、驢、雞、豬、魚、兔肉、生冷、粘滑、油膩、小豆、蕎麥。乳母亦同此忌。
【摘錄】《外臺》卷十三引《崔氏方》
【處方】川大黃(銼碎,微炒,別搗羅為末,以酒1升、醋1升熬如膏)1兩,京三棱1兩(銼碎,醋拌,炒令干),木香1兩,桃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訶黎勒皮1兩,桂心1兩,青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檳榔1兩。
【制法】上為細(xì)末,入大黃煎中,更入蒸餅少許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伏梁氣,心胸妨實,背膊煩疼,不能食,四肢無力。
【用法用量】每日空心以溫酒送下10丸至15丸。
【摘錄】《圣惠》卷四十八
在了解了大黃煎丸這味方劑之后,我們不妨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試一試。相信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
說到大黃耆丸,大家都能猜到它是一種藥方,但是這個藥方的配方,以及它是用來治療什么病的等等,基本都不知曉。那么,下面就來一一介紹一下。
【處方】黃耆1兩,柏子仁1兩,天門冬(去心)1兩,白術(shù)1兩,干地黃1兩,遠(yuǎn)志(去心)1兩,澤瀉1兩,薯蕷1兩,甘草(炙)1兩,人參1兩,石斛1兩,麥門冬(去心)1兩,牛膝1兩,杜仲(炙)1兩,薏苡仁1兩,防風(fēng)1兩,茯苓1兩,五味子1兩,茯神1兩,干姜1兩,丹參1兩,肉蓯蓉1兩,枸杞子1兩,車前子1兩,山茱萸1兩,狗脊1兩,萆薢1兩,阿膠(炙)1兩,巴戟天1兩,菟絲子1兩,覆盆子1兩。
【制法】上藥治下篩,煉蜜為丸。
【功能主治】虛勞百病。
【用法用量】每服10丸,酒送下。日稍加至40丸。
【注意】百日以內(nèi),慎生冷、醋滑、豬、雞、魚、蒜、生菜、冷食;五十以上,雖暑月三伏時,亦忌冷飯。
【摘錄】《千金翼》卷十二
上面為大家簡單的介紹了大黃耆丸的資料,希望大家看完這篇文章之后可以學(xué)到一些關(guān)于藥品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