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黃甘草湯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活動有方,五臟自和?!彪S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更好注重養(yǎng)生,藥物不能替代養(yǎng)生,只有觀念和行動結合的養(yǎng)生才是有效的。如何避開有關中醫(yī)養(yǎng)生的認識誤區(qū)呢?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特地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大黃甘草湯的功效與作用”,僅供您在養(yǎng)生參考。
大黃甘草湯作為一種中藥方劑已經(jīng)被許多的人所接受,那么如何根據(jù)自己的身體情況來服用大黃甘草湯就成為了一門學問,今天就來教大家如何食用大黃甘草湯。
【處方】大黃12克 甘草3克
【功能主治】通便止嘔。主胃腸積熱,濁腐之氣上逆,食已即吐,吐勢急迫,或大便秘結不通,苔黃,脈滑實者。
【用法用量】上二味,用水600毫升,煮取200毫升,分二次溫服。
【摘錄】《金匱要略》卷中
【處方】大黃(銼,炒)半兩,甘草(炙)半兩。
【制法】上銼,如麻豆大,分為2服。
【功能主治】水黃。面目俱青,狂言妄語,語聲不出。
【用法用量】每服水1盞,煎至6分,去滓,食后溫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六十一
【處方】大黃1倍,甘草(生)減半。
【功能主治】痘為痰悶,不得發(fā)出。
【用法用量】水煎頻服。不應,更服。
【各家論述】《金匱》本方用大黃四倍于甘草,治食已即吐,專取大黃之沉降,以泄逆滿之滯,此用大黃再倍于甘草,治痰悶痘閉,反借甘草之上溢,以涌固結之積。一方小變,而功用不同若此。
【摘錄】《張氏醫(yī)通》卷十五
【處方】甘草黑豆湯加大黃。
【功能主治】上中下三焦消渴。
【摘錄】《醫(yī)方集解》
【處方】大黃4兩,甘草1兩。
【功能主治】食已即吐者。
【用法用量】以水3升,煮取1升,分溫再服。
【各家論述】《高注金匱要略》:此胃熱上熏之吐,為吐家之變證變治,而非胃反也。以苦寒瀉火之大黃為君,而佐以守中之甘草,不特浮大黃下趨之性,使從胃脘而下,且治急沖者,惟宜以緩降勝之也。
【臨床應用】嘔吐:李某某,男,20歲。嘔吐近半月,胃脘熱痛,大便干燥,舌質紅,苔薄黃少津,脈實有力,有關脈滑,精神尚佳,初用連蘇飲加竹茹、甘草。服兩劑無效。仍每餐剛完即吐(平時不吐),并伴口臭,胃脘灼熱,脹痛,大便三日未解,小便短黃,脈滑有力。此系積熱在胃,腑氣不通,胃熱上沖之嘔吐。改用泄熱和胃之大黃甘草湯(大黃12克,甘草3克)。服一劑后,食已不吐,大便暢通;服完二劑,諸證消失。
【摘錄】《金匱》卷中
看完了上文關于大黃甘草湯的簡單介紹,相信大家對大黃甘草湯也有了一定的了解,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在服用大黃甘草湯的時候,應該按照正確的方法,這樣才能更好地發(fā)揮大黃甘草湯的藥效 。
Ys630.com相關知識
說到大黃甘草丸有些人可能會感到很陌生,實際上它是 一種中藥方劑。今天大家就一起來聊聊大黃甘草丸的功效與作用等相關小常識。
【處方】大黃2兩,甘草(炙)2兩,桂心2兩,桔梗2兩,白蘞半兩,茯苓半兩,附子(炮,去皮)1兩,芎?1兩,阿膠(炙)1兩,澤瀉1兩,防風1兩,薯蕷1兩,石斛1兩,芍藥1兩,干姜1兩,紫菀1兩,黃芩1兩,蜀椒(汗,去目及閉口者)1兩,白術1兩,當歸1兩半,人參1兩半,蓯蓉1兩半,干地黃1兩半,山茱萸1兩半,麥門冬(去心)1兩半。
【制法】上力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久寒,胸脅支滿,憂思傷損,奔氣膈氣,腸中虛冷,呼吸短氣,不得飲食,淡氣腫聚,輒轉上下,眩冒厥絕,顏色恍惚,夢寐不定,羸瘦萎黃,經(jīng)年不起。
【用法用量】每服10丸,空腹酒送下,1日3次。稍加至30丸。
【摘錄】《千金翼》卷十九
通過上文我們可以清楚的知道大黃甘草丸的功效和作用等,其實無論是食物還是方劑都是為了讓我們?nèi)ダ玫嚼锩嫠械臓I養(yǎng)成分,這樣才能發(fā)揮出更高的價值,所以我們要對它們有個很好的了解才行。
中藥是目前毒副作用最少的藥物,甘草湯是生活中常見的一種中藥方劑,那么它主治哪些病?注意事項有哪些?用量及成分需要多少?接下來就為大家一一解答。
【別名】溫液湯(《千金翼方》卷十五)。
【處方】甘草6克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治少陰咽痛,兼治舌腫。
【用法用量】上一味,以水6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每次溫服150毫升,一日二次。
【摘錄】《傷寒論》
【處方】甘草梢、五倍子、黑豆。
【功能主治】解毒緩急。主筋疝,莖筋挈痛,挺脹不收,白物如精隨瘦而下,此得之房術。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醫(yī)鈔類編》卷十四
【別名】陰毒湯、當歸湯、陰毒甘草湯
【處方】甘草2分,升麻2分,當歸1分,椒1分,鱉甲1兩。
【功能主治】陰毒,身重背強,蟄蟄如被打,腹中痛,心下強,短氣嘔逆,唇青面黑,四肢冷,脈沉細而緊數(shù)。
【用法用量】陰毒湯(《千金》卷九)、當歸湯(《圣濟總錄》卷二十七)、陰毒甘草湯(《普濟方》卷一三五)。
【摘錄】方出《肘后方》卷二,名見《千金》卷九
【處方】甘草(炙,銼)1兩,側子(炮裂,去皮臍)1兩,桂(去粗皮)1兩,防己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芎藭1兩,人參1兩,麻黃(去根節(jié),煎,掠去沫,焙干)1兩,當歸(切,焙)1兩,赤芍藥1兩,秦艽(去苗土)3分,茯神(去木)2兩,防風(去叉)3分,白術半兩,黃芩(去黑心)半兩,細辛(去苗葉,微炒)半兩,甘菊花(未開者)1兩。
【制法】上銼,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中偏風,積年不愈,手足枯細,口面?斜,精神不守,言語倒錯。
【用法用量】每服6錢匕,以水2盞,加生姜半分(切),煎至1盞,去滓,入竹瀝半合,更同煎沸溫服,空心、日晚、近夜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九
【處方】甘草(炙,銼)1兩1分,羌活(去蘆頭)1兩1分,人參半兩,防風(去叉)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
【制法】上銼,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風痙,口噤不語,肢體強直,神識不明。
【用法用量】每服4錢匕,水1盞半,入地黃汁1合,先同煎至8分,去滓,次入荊瀝,竹瀝各半合,同煎3沸,溫服,日夜各1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八
【別名】陰毒甘草湯
【處方】甘草2分,鱉甲2分,升麻2分,當歸2分,桂枝2分,蜀椒1分,雄黃1分。
【功能主治】陰毒證,其病身重背強,腹中絞痛,咽喉不利,毒氣攻心,心堅強,氣不得息,嘔逆,唇青面黑,四肢厥冷,其脈沉細而緊。
【用法用量】陰毒甘草湯(《活人書》卷十六)。
【摘錄】《傷寒總病論》卷三
【處方】甘草1兩(切,熬),生姜1兩(刮出皮,切),烏豆1合。
【功能主治】老人冷熱不調(diào),下痢赤白,腹痛不止。
【用法用量】以水1升,煎取7合,去滓,空心服之。不過3日服愈。
【摘錄】《養(yǎng)老奉親》
【處方】甘草1兩(生用),干漆1兩,黃芩2兩,生干地黃1兩,赤芍藥2兩,當歸2兩,龜甲5兩。
【制法】上銼細。
【功能主治】婦人陰瘡。
【用法用量】以水7升,煎至3升,去滓,以綿蘸湯塌瘡處。日3次。
【摘錄】《圣惠》卷七十三
【處方】甘草1兩,黃芩1兩,川大黃1兩,黃連1兩,當歸1兩,川芒消3兩。
【制法】上銼細。
【功能主治】瘭疽浸淫,欲作未成,如桃核,或如雞子,赤腫焮熱。
【用法用量】以水6升,煮至3升,去滓,還鐺中,納芒消令小沸,將帛于藥汁中浸,以搨腫上。數(shù)用之效。
【摘錄】《圣惠》卷六十二
【處方】甘草(炙,銼)半兩,黃連(去須,炒)3分,附子(炮裂,去皮臍)3分,阿膠(炙令燥)半兩。
【制法】上銼,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冷痢下,色白,食不消。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煎至8分,去滓,空心、日午溫服,日2次。
【摘錄】《圣濟總錄》卷七十五
【處方】甘草1分,黃柏1分,苦參1分,當歸1分。
【功能主治】眼為物所觸中,疼痛、腫赤、結熱。
【用法用量】水1升2合,煎取7合,待冷洗眼,日5-6,夜1。
【摘錄】《醫(yī)心方》卷五引《療眼方》
【處方】甘草(炙,銼)半兩,生姜(切)1分,生蜜1合。
【功能主治】夏月暴下熱痢。
【用法用量】用漿水5合,同煎至4合,去滓,空心溫分2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七十五
【處方】甘草(炙)3分,蜀漆葉半兩,天靈蓋(酥炙)1兩,黑豆(生)1分,桃仁(湯浸,去皮尖,研)1分,烏梅肉(炒)1分。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勞瘧,寒熱萎黃,渴躁煩悶。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加竹葉3片,煎至7分,去滓,空腹未發(fā)前1服,臨發(fā)時再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三十五
【處方】甘草3兩,桂心2兩,豉2升,蔥白半斤。
【功能主治】解五石毒。主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先以水1斗5升,煮蔥白作湯,澄取8升,納藥煮取3升,分3服。才服便使人按摩搖動,口中嚼物,然后仰臥,復以暖衣,汗出去衣,服湯。
【各家論述】《千金方衍義》:石藥之悍方熾,其人元氣本虛,則寒折又難輕試,乃于蔥白豉湯除去人參,易入桂心,而施從治之法。
【摘錄】《千金》卷二十四
【處方】甘草(炙,銼)2兩,半夏(湯洗7遍去滑)2兩,人參2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2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霍亂,煩躁不得安。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加豉半合,生姜5片,煎至8分,去滓溫服,日2次。
【摘錄】《圣濟總錄》卷四十
【處方】甘草1兩,蜀漆3兩,常山4兩,石膏5兩,鱉甲4兩,香豉1升,梔子3-7枚,烏梅3-7枚,淡竹葉切2升。
【功能主治】心熱為瘧不止,或止后熱不歇,乍來乍去,令人煩心,甚欲飲清水,反寒多不甚熱者。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9升,煮取3升,分3服。
【各家論述】《千金方衍義》:五臟之瘧皆在于經(jīng),而諸經(jīng)見證雖各不同,其主治之用總以恒山、蜀漆為破的之金錍。熱在于心,令人煩心欲飲清水,又須竹葉、梔子為引,以清發(fā)渴之熱。
【摘錄】方出《千金》卷十,名見《普濟方》卷一九八
【處方】甘草1兩,桂心1兩,芎藭1兩,麻黃1兩,當歸1兩,芍藥1兩,附子2枚,獨活3兩,防己3兩,生姜4兩,石膏4兩,茯神4兩,白術1兩,黃芩1兩,細辛1兩,秦艽1兩半,防風1兩半,側子2枚,菊花1升,淡竹瀝4升,人參2兩。
【功能主治】偏風積年不愈,手腳枯細,面口?僻,精神不定,言語倒錯。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1斗,先煮麻黃,去沫,取7升,納竹瀝及藥、煮取3升,分4服;服3服訖,間1杯粥,后更服,待藥勢自汗。
【注意】慎生冷、醋、蒜、面、奶酪、魚等。
【各家論述】《千金方衍義》:偏風積年不愈,服藥不除,而至手腳枯細,必是風從火化,而成本寒標熱之患,故于附子散中除去干姜之辛燥,增入麻黃、獨活搜風逐痹,苓、術、甘草健脾行濕,芎藭、芍藥養(yǎng)血營筋,芩、膏、菊、瀝杜風化熱,則附、桂、辛、防藉人參之大力,何憚歷年固疾不愈耶?其余秦艽、防己、側子、生姜,匡助術、附、麻黃之力,大方中不可無助長之味也。方后服3服,間粥1杯,于長沙太陽例,服桂枝湯后啜熱稀粥以助藥力法悟入。
【摘錄】《千金》卷八
【處方】甘草1兩,人參1兩,半夏1升,桂心3兩,蜀椒3兩,小麥8合,大棗20枚,生姜8兩,吳茱萸2升。
【功能主治】腳弱,舉身洪腫,胃反,食谷吐逆,胸中氣結不安而寒熱,下痢不止,小便難。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1斗2升,煮小麥取1斗,去小麥,納諸藥,煮取3升,分為6服。
【各家論述】《千金方衍義》:腳弱浮腫,脾虛濕著也,故以桂、椒、萸、半辛溫散結,參、甘、小麥甘溫益氣,生姜、大棗辛甘和營,共襄逐濕之功,而腳膝受蔭矣。
【摘錄】《千金》卷七
【處方】甘草3兩,芍藥3兩,桂心3兩,阿膠3兩,大黃4兩。
【功能主治】產(chǎn)乳余血不盡,逆搶心胸,手足逆冷,唇干,腹脹短氣。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東流水1斗,煮取3升,去滓,納阿膠令烊,分3服。1服入腹中,面即有顏色,日1夜,盡此3升,即下腹中惡血1-2升,立愈。當養(yǎng)之如新產(chǎn)者。
【各家論述】《千金方衍義》:四味溫中藥中,特進大黃1味,以破逆上之血。大黃雖苦寒,得桂心之辛散,功用自不尋常,1服入腹,面即有色,豈非宿有驗乎?
【摘錄】《千金》卷三
【處方】甘草5兩,芍藥5兩,通草3兩(產(chǎn)寶用當歸),羊肉3斤。
【功能主治】產(chǎn)后腹中傷絕,寒熱恍惚,狂言見鬼,此病中風內(nèi)絕,臟氣虛所為。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1斗6升,煮肉取1斗,去肉納藥,煮取6升,去滓,分5服,日3夜2。
【各家論述】《千金方衍義》:此治產(chǎn)后腹中傷絕,寒熱暴病,乃獨取羊肉溫補精血,芍藥、甘草護持營氣,則傷絕可復,寒熱可除;用通草者,通達氣化之阻絕也。
【摘錄】《千金》卷三
【處方】甘草2兩(炙),厚樸3兩,干姜2兩,當歸2兩。
【制法】上切。
【功能主治】妊娠霍亂。
【用法用量】以水7升,煮取2升半,分3服,日3次。
【摘錄】《醫(yī)心方》卷二十二引《產(chǎn)經(jīng)》
【處方】甘草(炙)2兩,枳實(炙)2兩,白術2兩,梔子2兩,桔梗3兩。
【制法】上切。
【功能主治】心痛腹脹,兼冷熱相搏。
【用法用量】以水6升,煮取2升,分2服。
【摘錄】《外臺》卷三十八引《靳邵方》
【處方】甘草1兩(炙微赤,銼),梔子仁1兩,黃柏1兩(銼),白術1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脾臟瘀熱不散,心神煩亂,小便赤澀,或汗出如柏汁。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溫服,日4-5次。
【摘錄】方出《圣惠》卷五十五,名見《普濟方》卷一九五
【處方】甘草(生用)2兩,白藥1兩。
【制法】上銼細。
【功能主治】中藥毒,心膈煩悶,甚者如錐刺痛。
【用法用量】以水3盞,同煎至2盞,去滓,候冷頓服。以吐出惡物為度。吐了后再單煎甘草1味服,尤佳。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四六
【別名】甘草飲
【處方】甘草(炙)1兩半,防風1兩半,吳茱萸1兩,干地黃1兩,芍藥1兩,當歸1兩,細辛1兩,干姜1兩。
【功能主治】溫中止痛,利大小便。主賊風入腹,心腹絞痛,脹滿拘急,不得氣息,并轉筋,寒中下重。
【用法用量】甘草飲(《圣濟總錄》卷十七)。
【注意】忌海藻、菘菜、生蔥菜、蕪荑。
【摘錄】《外臺》卷十四引《深師方》
【處方】甘草(炙,銼)1兩,細辛(去苗葉)1兩,干姜(炮)1兩,當歸(切,焙)1兩,桂(去粗皮)1兩,白茯苓(去黑皮)1兩,赤芍藥1兩,吳茱萸(湯浸,焙,炒)1兩,熟干地黃(切,焙)1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風入腹痛,并飛尸遁注,發(fā)作無時,發(fā)則搶心脹滿,脅下如錐刀刺。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以水1盞半,入切羊脂少許,同煎至8分,去滓,空心、日午、夜臥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十七
【處方】甘草2兩,干地黃2兩,麥門冬2兩,麻黃2兩,芎藭3兩,黃芩3兩,栝樓根3兩,杏仁50枚,葛根半斤。
【功能主治】在蓐中風,背強不得轉動,名曰風痙。
【用法用量】《千金翼》有前胡三兩。
【摘錄】《千金》卷三
【處方】甘草(炙)1兩,人參1兩,黃連1兩,梔子仁21枚。
【功能主治】服石藥后,脾肺苦熱,飲水過量,遂成痢疾。主
【用法用量】上切。以水5升,煮取2升,分服之。
【摘錄】《外臺》卷三十八
【處方】甘草3兩,橘皮1升。
【功能主治】傷寒呃不止。
【用法用量】水5升,煮取3升,分服,日3,取瘥。
【摘錄】方出《肘后方》卷二,名見《外臺》卷二引《深師方》
【處方】甘草2錢半,白術2錢半,桂枝2錢,炮附2錢,秦艽2錢。
【功能主治】痛痹屬寒,身痛覺骨節(jié)冷。
【摘錄】《嵩崖尊生》卷十
【處方】甘草1錢,當歸2錢,焦白術2錢,薤白3分。
【功能主治】曾傷八月胎者。
【用法用量】用雞湯去凈油煎藥。服3劑。
【摘錄】《溫氏經(jīng)驗良方》
【處方】甘草(炙)2兩,露蜂房1兩。
【制法】上銼。
【功能主治】附骨癰。
【用法用量】以水5升,煎至3升,去滓,以故帛2片浸湯中,更互洗瘡上,日2-3次。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二八
【處方】白藥煎2錢,白干葛2錢,烏梅2錢,五味子2錢,天花粉2錢,甘草半錢。
【功能主治】煩渴口干。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觀聚方要補》卷六引《經(jīng)驗方》
【別名】三神湯
【處方】甘草(炙)2寸,烏梅肉(微炒)5枚,訶黎勒(煨,用皮)5枚。
【制法】上銼。
【功能主治】冷熱痢,心神煩渴,腹痛,胸膈滯悶。
【用法用量】以水1大盞,煎至6分,去滓,食前分溫2服。
【摘錄】《普濟方》卷二一一引《十便良方》
【處方】甘草(炙,銼)1兩,麻黃(去根節(jié))1兩。
【功能主治】乳石發(fā)動,煩熱脹滿,身體生瘡。
【用法用量】以水2盞,酒半盞、煎取1盞半,先以火遍炙背令熱,欲汗出,即熱服之。以衣覆臥,須臾大汗出即愈。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八三
【處方】甘草(炙)1兩,常山1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小兒瘧,癖實壯熱,頭痛欲吐。
【用法用量】3-4歲兒每服半錢匕,水半盞,加竹葉10片,同煎至3分,去滓溫服。更量兒大小加減,得吐即止。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七四
【別名】鉤藤湯
【處方】甘草(炙,銼)半兩,鉤藤半兩,栝樓根半兩,黃芩(去黑心)半兩,獨活(去蘆頭)半兩,桂(去粗皮)半兩,芍藥半兩,當歸(切,炒)半兩,石膏(碎)半兩,蛇蛻6寸(炙黃),麻黃(去節(jié))3分。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小兒諸癇,掣疭吐舌。
【用法用量】鉤藤湯(《普濟方》卷三七六)。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七一
【處方】甘草(炙)3分,當歸(切,焙)1兩,人參1兩,羊肉1斤(去脂,切碎,水4大碗,煮取汁3碗,去肉澄清),芎藭1兩,桂(去粗皮)3分,芍藥1兩半,生干地黃(焙)4兩。
【制法】上藥除肉外,為粗末。
【功能主治】產(chǎn)后血虛,汗出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以肉汁1盞,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六四
【處方】甘草(銼)1兩,桂(去粗皮)半兩,香豉(炒)2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子死腹中未下。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煎至1盞。去滓,用雞子1枚,取清打轉入藥內(nèi),再同煎7分,稍熱服,須臾未下,再作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五九
【處方】甘草(炙,銼)2兩,栝樓根2兩,麥門冬(去心,焙)2分,半夏(湯洗去滑7遍,曬干,麩炒)2兩半。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胃熱干渴。
【用法用量】先以水2盞,淘小麥半合,煎至1盞半,去麥,下藥末5錢匕,加大棗2枚(擘破)、生地黃半錢、生姜1棗大(拍破),再煎至8分,去滓溫服,日2次。
【摘錄】《圣濟總錄》卷五十九
【處方】甘草(炙令赤)1兩,阿膠(炙令燥)1兩,生干地黃(焙)半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妊娠卒下血;胎動不安,或連腰痛。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溫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五五
【處方】甘草2兩,生姜2兩,五味子2兩,人參1兩,吳茱萸1升。
【功能主治】虛羸惙惙,氣欲絕。
【用法用量】上5味,(口父)咀。以水4升,煮茱萸令小沸,去滓納藥,煮取1升6合,分2服。服數(shù)劑佳。
【各家論述】《千金方衍義》:參、姜、吳萸溫中散寒,乃吳茱萸湯之變方。彼用大棗以行脾津,此用甘草以和胃氣,五味子以收津液也。
【摘錄】《千金》卷十六
【處方】甘草(炙,銼)1兩,白茯苓(去黑皮)1兩,桂(去粗皮)1兩,杏仁(去皮尖雙仁,炒)1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諸傷損,惡血積滯腹中。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四四
【處方】甘草(炙)半兩,磁石(煅,醋淬3遍)2兩,玄參1兩半,防風(去叉)1兩半,五味子1兩,牡丹皮1兩,桂(去粗皮)1兩,黑豆半合,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咽干,涕唾如膠;或腎氣不足,心中悒悒,目視(目巟)(目巟),少氣耳聾;消渴黃疸,一身悉癢,骨中疼痛,小腸拘急。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加生姜半分(拍碎),煎至1盞,去滓,食后服,日2次。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二四
【處方】甘草(炙,銼)1兩,防風(去叉)1兩,羚羊角(鎊)1兩,羌活(去蘆頭)1兩,生干地黃(焙)1兩,細辛(去苗葉)1兩,菊花1兩,玄參1兩,杏仁(去皮尖雙仁,炒令黃)1兩,地膚子1兩,梔子仁1兩,青葙子1兩,當歸(切,焙)1兩,決明子1兩,蜀椒(去目并合口,炒出汗)1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風毒攻眼,漸生胬肉,磣澀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煎至1盞,去滓,食后溫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九
【處方】甘草(炙)1兩,甘竹茹(細切)1兩,蘆根2兩(銼)新粟米3合。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眼赤腫痛。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煎至7分,去滓,食后服,臨臥再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三
【處方】甘草(炙)1兩,地骨皮5兩,薺苨5兩,葛根(銼)1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目赤痛,心躁口干。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加竹葉7片,煎至7分,去滓,放溫,食后、臨臥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三
【處方】甘草(炙,銼)1兩,防風(去叉)1兩,烏豆1合,桂(去粗皮)半兩,細辛(去苗、葉)半兩,柏子仁2兩,白茯苓(去黑皮)2兩,蕤仁(去皮,爛研)1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肝氣不足,兩脅拘急痛,寒熱,目不明。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加大棗2枚(擘破),同煎至7分,去滓,食后,臨臥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二
【處方】甘草(炙)半兩,地榆半兩,當歸(切,焙)半兩,黃連(去須,炒)半兩,芍藥(炒)半兩。
【制法】上銼細。
【功能主治】赤白痢,疼痛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漿水1盞,煎取6分,去滓溫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七十六
【處方】甘草(炙,銼)1兩,桂(去粗皮)1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妊娠顛撲內(nèi)損,致子死腹中。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溫服。連3-5服,未下再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五九
【處方】甘草1兩(炙),白茯苓(去黑皮)1兩,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研)3分,人參1兩。
【制法】上除杏仁外,為粗末,入杏仁拌勻。
【功能主治】墜撲,傷損肺氣,咳唾血出。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四五
像甘草湯之類的這些中藥的方劑都是把幾種中藥材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后再經(jīng)過反復的療效驗證其可行性后才會運用的,大家可以放心服用。但如果出現(xiàn)什么不適,一定要即時就診。
大黃牡蠣湯是一種應用非常廣泛的中藥方劑,對很多疾病都有不錯的效果,大黃牡蠣湯可以說是醫(yī)者喜用,患者樂意接受的一味方劑,但運用不當,服食方法不對,療效會減弱。下面來談談大黃牡蠣湯的主要功效與服用時候需要注意的事項,希望能夠為大家?guī)韼椭?/p>
【處方】大黃1兩,黃芩18銖,栝樓根18銖,甘草18銖,桂心半兩,滑石2兩,牡蠣半兩,人參半兩,龍骨半兩,凝水石半兩,白石脂半兩,消石半兩(1本加紫石英半兩)。
【功能主治】小兒連壯熱,實滯不去,寒熱往來、微驚悸。
【用法用量】以水4升,煮取1升半,服3合,1日1夜令盡,雖吐亦與之。
【摘錄】方出《千金》卷五,名見《醫(yī)部全錄》四二○
通過文章我們對大黃牡蠣湯有了個全面的了解,知道它對很多疾病都有很好的防治作用,在服用大黃牡蠣湯時一定要經(jīng)過中醫(yī)師的指導,無論它有無副作用我們都不應該胡亂服用。
如果你細心觀察就會發(fā)現(xiàn),在我們的平時生活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中藥方劑的身影,可見方劑在我們的生活中的應用還是比較廣泛的。那么大家知道大黃耆湯嗎?如果不知道,就看一下本篇文章吧。
【處方】黃耆3兩,桂心3兩,巴戟(去心)3兩,石斛(酒浸)3兩,澤瀉3兩,茯苓3兩,干姜(炮)3兩,防風2兩,獨活2兩,人參2兩,天雄(炮,去皮臍)1兩,芍藥1兩,附子(炮,去皮臍)1兩,半夏(湯浸7次)1兩,細辛(去苗)1兩,白術1兩,黃芩1兩,瓜蔞根1兩。
【制法】上銼散。
【功能主治】肉虛極,體重怠惰,四肢不欲舉,關節(jié)疼痛,不嗜飲食,食則咳,咳則右脅下痛,陰引背及肩,不可動轉。
【用法用量】每服4錢,水2盞,加生姜7片,煎7分,去滓,食前服。
【摘錄】《三因》卷八
【處方】黃耆3兩,芍藥3兩,桂心3兩,甘草1兩,人參1兩,大棗20枚,生姜8兩,半夏8兩。
【功能主治】五臟內(nèi)傷。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1斗4升,煮取3升。每服8合,1日2次。
【摘錄】《千金》卷十九引胡洽方
通過本篇文章,相信大家可以快速的了解大黃耆湯的制作方法。其實,在生活中,通過方劑來養(yǎng)生要比吃西藥強上百倍。
中藥方劑是傳統(tǒng)醫(yī)學的一枚瑰寶,它主要依賴于君、臣、佐、使藥這幾大部分。雖然見效慢,但是因為對人體幾乎沒有任何的副作用而備受養(yǎng)生人群的青睞。大黃附子湯就是一種中藥方劑,你對它了解嗎?
【處方】大黃6克 附子9克(炮)細辛3克
【功能主治】溫中散寒,通便止痛。主寒邪與積滯互結腸道,脅下或腰胯偏痛,便秘,手足不溫,苔白,脈緊弦。
【用法用量】上三味,用水500毫升,煮取200毫升,分三次溫服。若強人煮取250毫升,分三次溫服,每相隔約一小時。
【注意】方中附子、細辛溫經(jīng)散寒,大黃瀉下通便。三味合用,共成溫經(jīng)散寒,通便止痛之功。
【摘錄】《金匱要略》卷上
【別名】大黃附子細辛湯
【處方】大黃3兩,附子3枚(炮),細辛2兩。
【功能主治】溫陽散寒,通便止痛。主陽虛寒結,腹痛便秘,脅下偏痛,發(fā)熱,手足厥冷,舌苔白膩,脈緊弦。現(xiàn)用于肋間神經(jīng)痛,坐骨神經(jīng)痛、腎結石、膽結石、慢性闌尾炎、胰腺炎、腹股疝等見上述證候者。色疸者,身黃,額上微汗,小便利,大便黑,此因房事過傷,血蓄小腹而發(fā)黃,故小腹連腰下痛。此方實能治偏痛,然不特偏痛而已,亦治寒疝、胸腹絞痛延及心胸腰部、陰囊焮腫、腹中時有水聲、惡寒甚者。
【用法用量】大黃附子細辛湯(《金匱要略今釋》卷三引《漫游雜記》)。
【各家論述】1.《金鑒》引張璐:大黃附子湯,為寒熱互結,剛柔并濟之和劑。近世但知寒下一途,絕不知有溫下一法。蓋暴感之熱結而以寒下,久積之寒結亦可寒下乎?大黃附子湯用細辛佐附子,以攻脅下寒結,即兼大黃之寒以導之。寒熱合用,溫攻兼施,此圣法昭然,不可思議者也。
【臨床應用】1.腹痛:一男子,年五十余,腹痛數(shù)年。余診之,心下痞硬,腹中雷鳴,乃作半夏瀉心湯飲之,未奏效。一日,忽然大惡寒戰(zhàn)栗,絞痛倍于常時,于是更作大黃附子湯飲之,痛頓止。續(xù)服數(shù)日,病不再發(fā)。
【摘錄】《金匱》卷上
通過對這篇文章的閱讀,相信大家對大黃附子湯的作用與功效已經(jīng)有所了解了,也讓我們?yōu)楣湃肆粝碌呢敻桓械襟@嘆。
其實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有許多的養(yǎng)生方法,中藥方劑就是一種,但是如果不了解的話就什么作用都發(fā)揮不了。大黃甘遂湯就是一種中藥方劑,今天就給大家普及一下關于大黃甘遂湯的知識吧!
【處方】大黃4兩,甘遂2兩,阿膠2兩。
【功能主治】婦人產(chǎn)后,水與血結于血室,少腹?jié)M如敦狀;及男女膨脹、癃閉、淋毒,小腹?jié)M痛者。婦人少腹?jié)M如敦狀,小便微難而不渴,生后者,此為水與血俱結在血室也。經(jīng)水不調(diào),男女癃閉,小腹?jié)M痛者;淋毒沉滯,梅淋小腹?jié)M痛不可忍,尿膿血者。膨脹,瘀血內(nèi)阻,水氣內(nèi)停,腹大堅滿,脈絡怒張,脅腹攻痛,大便難,小便澀,口不渴,舌暗苔白者。
【用法用量】以水3升,煮取1升,頓服之。其血當下。
【各家論述】1.《金匱要略心典》:敦,音對。按《周禮》注:盤以盛血,敦以盛食,蓋古器也。少腹?jié)M如敦狀者,言少腹有形高起,如敦之狀,與《內(nèi)經(jīng)》脅下大如覆杯之文略同。小便難,病不獨在血矣;不渴,知非上焦氣熱不化;生后即產(chǎn)后,產(chǎn)后得此,乃是水血并結,而病屬下焦也。故以大黃下血,甘遂逐水,加阿膠者,所以去瘀濁而兼安養(yǎng)也。
【臨床應用】1.淋證:一僧年二十八,患淋瀝數(shù)年,時出膿血,或如米泔水,大便下利,時又秘閉,下利時淋漓稍安,秘閉則甚。余診之,少腹?jié)M如敦狀,按之引莖中痛,乃作此方飲之,大下利,病頓退,數(shù)日而全愈。
【摘錄】《金匱》卷下
上面介紹了大黃甘遂湯的做法,不同的養(yǎng)生方劑帶給我們的功效與作用是不同的,所以飲用一些方劑還是有好處的。
甘草大豆湯是一種應用非常廣泛的中藥方劑,對很多疾病都有不錯的效果,甘草大豆湯可以說是醫(yī)者喜用,患者樂意接受的一味方劑,但運用不當,服食方法不對,療效會減弱。下面來談談甘草大豆湯的主要功效與服用時候需要注意的事項,希望能夠為大家?guī)韼椭?/p>
【別名】大豆甘草湯(《醫(yī)宗金鑒》卷六十九)。
【處方】甘草90克 赤皮蔥3莖 大豆30克
【功能主治】治外陰蝕,下疳,湮瘡腫痛。
【用法用量】上藥用水600毫升,煮豆熟為度,用槐條1把同煮,取清汁趁熱淋浴,冷即再溫。浸二三時為度。
【摘錄】《外科精義》卷下引《太平圣惠方》
【別名】大豆甘草湯
【處方】甘草3兩,赤皮蔥3莖,大豆1合。
【功能主治】外陰蝕,下疳,痷瘡腫痛。
【用法用量】大豆甘草湯(《金鑒》六十九)。
【摘錄】《外科精義》卷下引《圣惠》
沒有想到吧,甘草大豆湯也是讓人很驚訝,中醫(yī)果然博大精深,希望我們可以繼續(xù)把我們的傳統(tǒng)醫(yī)學發(fā)揚光大,繼承下去。
各種疾病的侵襲是現(xiàn)代人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大多是因為生活工作壓力大造成的,也是生活習慣不規(guī)律的一個重要表現(xiàn)。而且也容易導致人體出現(xiàn)提前衰老的跡象。中藥方劑是一個幫您擺脫各類疾病的好方法。下面為大家講一下芍藥甘草湯的做法。
【別名】戊己湯(《癥因脈治》卷四)。
【處方】芍藥12克 甘草12克
【藥理作用】解痙、止痛、抗炎作用:安徽醫(yī)學院《急腹癥資料》1977:74,本方對病變異常興奮狀態(tài)有強力的抑制、鎮(zhèn)靜作用。其中芍藥對疼痛中樞和脊髓性反射弓的興奮有鎮(zhèn)靜作用,故能治療中樞性或末梢性的筋系攣急,以及因攣急而引起的疼痛。芍藥、甘草中的成分有鎮(zhèn)靜、鎮(zhèn)痛、解熱、抗炎、松弛平滑肌的作用,二藥合用后,這些作用確能顯著增強。
【功能主治】調(diào)和肝脾,緩急止痛。治傷寒傷陰,筋脈失濡,腿腳攣急,心煩,微惡寒,肝脾不和,脘腹疼痛?,F(xiàn)用于血虛津傷所致的腓腸肌痙攣、肋間神經(jīng)痛、胃痙攣、胃痛、腹痛、坐骨神經(jīng)痛、婦科炎性腹痛、痛經(jīng);以及十二指腸潰瘍、萎縮性胃炎、胃腸神經(jīng)官能癥、急性乳腺炎、頸椎綜合征等屬陰血虧虛,肝脾失調(diào)者。
【用法用量】上二味,用水6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溫再服。
【備注】本方主治津液受損,陰血不足,筋脈失濡所致諸證。方中芍藥酸寒,養(yǎng)血斂陰,柔肝止痛;甘草甘溫,健脾益氣,緩急止痛。二藥相伍,酸甘化陰,調(diào)和肝脾,有柔筋止痛之效。
【摘錄】《傷寒論》
文章介紹的芍藥甘草湯的藥用價值,對我們的生活是有很大幫助的。其實很多的身體疾病都可以通過芍藥甘草湯等一些中藥方劑來調(diào)理,博大精深的中醫(yī)文化應該繼續(xù)發(fā)揚光大傳承下去。
導讀:炙甘草湯的功效與作用。炙甘草湯,中醫(yī)方劑名。那么炙甘草湯的功效與作用有哪些?炙甘草湯的功效與作用,下面具體來看看吧。
【方劑名】
炙甘草湯
【出處】
《傷寒論》
【組成】
甘草四兩,炙(12g);生姜三兩,切(9g);人參二兩(6g);生地黃一斤(50g);桂枝三兩,去皮(9g);阿膠二兩(6g);麥門冬半升,去心(lOg);麻仁半升(lOg);大棗三十枚,擘(10枚)。
【方歌】
炙甘草湯參桂姜,麥地膠棗麻仁裹,心動悸兮脈結代,虛勞肺痿俱可嘗。
【方解】
本方是《傷寒論》治療心動悸、脈結代的名方。其證是由陰血不足,陽氣不振所致。陰血不足,血脈無以充盈,加之陽氣不振,無力鼓動血脈,脈氣不相接續(xù),故脈結代;陰血不足,心體失養(yǎng),或心陽虛弱,不能溫養(yǎng)心脈,故心動悸。治宜滋心陰,養(yǎng)心血,益心氣,溫心陽,以復脈定悸。方中炙甘草甘溫益氣,通經(jīng)脈,利血氣,緩急養(yǎng)心為君;生地黃滋陰養(yǎng)心,養(yǎng)血充脈。二藥重用,益氣養(yǎng)血以復脈,共為君藥。人參、大棗補益心脾,合炙甘草益心氣,補脾氣,以資氣血化生之源;阿膠、麥冬、麻仁滋陰養(yǎng)血補心,配生地黃滋心陰,養(yǎng)心血,以充血脈,共為臣藥。桂枝、生姜溫心陽而通血脈,使氣血暢通脈氣接續(xù)有源,并使諸味厚之品滋而不膩,共為佐藥。桂枝與甘草合用,又能辛甘化陽,通心脈而和氣血,以振心陽。用法中加清酒煎服,溫陽通脈,以助藥力,為使藥。諸藥合用,滋而不膩,溫而不燥,使氣血充沛,陰陽調(diào)和,共奏益氣養(yǎng)血,滋陰復脈之功。由于炙甘草、人參亦可補肺氣,潤肺止咳;阿膠、麥冬又善養(yǎng)肺陰,潤肺燥;生地黃、火麻仁長于滋補腎水,與阿膠、麥冬合用,有金水相生之功,故可用于虛勞肺痿屬氣陰兩傷者的治療。但對陰傷肺燥較甚者,方中姜、桂、酒應減少用量或不用,因為溫藥畢竟有耗傷陰液之弊,故應慎用。
【功效】
滋陰養(yǎng)血,益氣復脈。
【主治】
1、陰血不足,陽氣虛弱證脈結代,心動悸,虛贏少氣,舌光少苔,或質干而瘦小。
2、虛勞肺痿咳嗽,或吐涎沫,形瘦短氣,自汗盜汗,虛煩不眠,咽干舌燥,大便干結,脈虛數(shù)。
【用法】
上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內(nèi)膠烊消盡,溫服一升,日三服。現(xiàn)代用法:水煎服,阿膠烊化,沖服。
【配伍特點】
諸藥合用,滋而不膩,溫而不燥,使氣血充足,陰陽調(diào)和,則心動悸、脈結代,皆得其平。
【加減化裁】
方中可加酸棗仁、柏子仁以增強養(yǎng)心安神定悸之力,或加龍齒、磁石重鎮(zhèn)安神;偏于心氣不足者,重用炙甘草、人參;偏于陰血虛者重用生地、麥門冬;心陽偏虛者,易桂枝為肉桂,加附子以增強溫心陽之力;陰虛而內(nèi)熱較盛者,易人參為南沙參,并減去桂、姜、棗、酒,酌加知母、黃柏,則滋陰液降虛火之力更強。
【臨床運用】
1、用方要點本方為陰陽氣血并補之劑。臨床應用以心動悸,脈結代,虛贏少氣,舌光少苔為辨證要點。
2、現(xiàn)代運用常用本方加減治療功能性心律不齊、期外收縮、冠心病、風濕性心臟病、病毒性心肌炎、甲狀腺功能亢進等而有心悸、氣短、脈結代等屬陰血不足,陽氣虛弱者。
3、使用注意采用水酒合煎,文火久煎;陰虛內(nèi)熱者慎用。
【禁忌】
虛勞肺痿屬氣陰兩傷者,使用本方,是用其益氣滋陰而補肺,但對陰傷肺燥較甚者,方中姜、桂、酒減少用量或不用,因為溫藥畢竟有耗傷陰液之弊,故應慎用。
【醫(yī)書記載】
1、《醫(yī)方考》:心動悸者,動而不自安也,亦由真氣內(nèi)虛所致。補虛可以去弱,故用人參、甘草、大棗;溫可以生陽,故用生姜、桂技;潤可以滋陰,故用阿膠、麻仁;而生地、麥冬者,又所以清心而寧悸也。
2、《醫(yī)方集解》:此手足太陰藥也。人參、麥冬、甘草、大棗益中氣而復脈;生地、阿膠助營血而寧心;麻仁潤滑以緩脾胃;姜、桂辛溫以散余邪;加清酒以助藥力也。
以上就是炙甘草湯的一些知識,想要了解更多的中醫(yī)方劑,請繼續(xù)關注中醫(yī)養(yǎng)生頻道。
中藥方劑的種類有很多,它們都是由常用的養(yǎng)生藥材混合制成的,甘草附子湯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下甘草附子湯的藥效有哪些吧。
【別名】四物附子湯(《備急千金要方》卷七)。
【處方】甘草6克(炙)附子12克(炮,去皮,破)白術6克 桂枝12克(去皮)
【功能主治】溫經(jīng)散寒,祛風除濕。治風濕相搏,骨節(jié)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
【用法用量】上四味,以水1.2升,煮取600毫升,去滓。溫服200毫升,一日三次。初服得微汗則解。
【摘錄】《傷寒論》
【處方】甘草1兩,附子1兩(炮,去皮臍),桂4兩(去皮)。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傷寒虛汗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5錢,水2盞,煎1盞,去滓服。
【摘錄】《普濟方》卷一四○引《指南方》
【處方】甘草(炙)2兩,附子(炮,去皮臍)1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風濕,掣痛不得屈伸者。
【用法用量】每服5錢,水2盞,煎至1盞,去滓溫服。
【摘錄】《全生指迷方》卷二
使用甘草附子湯來恢復注定不會是個太快的治療過程,但是只要積極接受并樂觀應對,肯定會有所改善的。對于一些疾病我們應該及早預防。
大家都知道中藥是很神奇的,每種藥材都有自己特定的屬性,當它們中的幾種融合在一起又會發(fā)生什么呢?接下來就為大家推薦恒山甘草湯這種中藥方劑,為我們來揭曉答案。
【處方】常山9克 甘草4.5克
【制法】上藥二味,嘆咀。
【功能主治】治瘧疾。
【用法用量】以水600毫升,加酒適量,煎至200毫升,瘧發(fā)前服。
【備注】本方在原書中無方名,現(xiàn)據(jù)《備急千金要方》卷七補。
【摘錄】《肘后方》卷三
【別名】恒山散、常山散
【處方】常山2兩,甘草1兩半。
【功能主治】寒熱諸瘧,發(fā)作無常,心下煩熱。風毒腳氣,寒熱日再三發(fā)。
【用法用量】恒山散(《普濟方》卷一九七引《楊氏家藏方》)、常山散(《儒門事親》卷十二)。本方方名,《外臺》引作“常山甘草湯”。
【注意】忌海藻、菘菜、生蔥、生菜。
【各家論述】《千金方衍義》:恒山善去濁濕痰垢,甘草解毒和中,毒濕蠲除而腳弱自愈,烏有寒熱之患乎?
【摘錄】方出《肘后方》卷三,名見《千金》卷七
看了上面關于恒山甘草湯這種中藥方劑的簡單介紹,我們知道如果堅持運用方劑的形式進行治療,對于有些疾病來說是可以痊愈的。大家不妨試試看。
生病吃藥這是天經(jīng)地義的事情,但是對于吃藥的時候我們還是需要先了解一下這些藥物的功效和一些注意事項等,以免出現(xiàn)問題,那么下面我們就了解一下茯苓甘草湯這種中藥方劑。
【別名】茯苓桂甘湯、茯苓湯
【處方】茯苓2兩,桂枝2兩(去皮),甘草1兩(炙),生姜3兩(切)。
【功能主治】溫中化飲,通陽利水。主心下停飲,心悸,汗出不渴,小便不利;咳而遺溺;奔豚。傷寒汗出不渴者;傷寒厥而心下悸者。傷寒發(fā)汗后,腹下氣滿,小便不利。膀胱腑發(fā)咳,咳而遺溺。疝作奔豚。
【用法用量】茯苓桂甘湯(《醫(yī)學入門》卷四)、茯苓湯(《嵩崖尊生》卷七)。
【各家論述】1.《普濟方》;茯苓、甘草之甘,益津液而和衛(wèi),桂枝、生姜之辛,助陽氣而解表。
【臨床應用】心下停水:程某,男,年48歲。平素脾氣衰弱,常患噫氣胃滿,消化滯呆之證。后在溽暑季節(jié),貪食瓜果,而患腹瀉。服健脾利水之劑,腹瀉止,而胸脘滿悶異常,逆氣上沖,煩躁不寧,頭眩欲嘔,心下漉漉作水聲,四肢逆冷,舌質淡,而苔白膩,脈象沉弦。此為脾不健運,水濕停潴之證。故以扶陽溫胃行水之茯苓甘草湯治之。處方:桂枝15g,茯苓24g,生姜15g,甘草3g。連服2劑,而躁煩不作,脘悶消失,沖逆平息,脈象虛軟。后以健脾行水之劑,調(diào)理而愈。
【摘錄】《傷寒論》
【處方】半夏2錢,生姜3錢,茯苓3錢,甘草1錢,陳皮1錢,白術1錢半。
【功能主治】水停心下,眩悸嘔吐。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會約》卷四
上文介紹了茯苓甘草湯的功效與作用有很多,茯苓甘草湯可以保護人體,還有自己的適宜人群,所以在食用的是侯一定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