莨菪子丸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養(yǎng)生孰為本,元氣不可虧;養(yǎng)生孰為先,養(yǎng)心須樂觀?!彪S著時間的失衡,養(yǎng)生這個話題走入大眾視野,要作生活的主人,我們必須注意養(yǎng)生。如何分辯關(guān)于中醫(yī)養(yǎng)生話題的對錯呢?為滿足您的需求,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特地編輯了“莨菪子丸的功效與作用”,希望對您的養(yǎng)生有所幫助。
說起莨菪子丸很多朋友都不知道它是什么,這也很正常,畢竟莨菪子丸主要是用來治病的,在平時的生活中出現(xiàn)的不多。下面我們就為大家簡單介紹一下。
【處方】莨菪子(水浸,石灰清汁煮1復(fù)時,掬出芽,曬干,炒)半兩,附子(炮裂,去臍皮)半兩,干姜(炮)半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兩,桂(去粗皮)半兩,厚樸(去粗皮,生姜汁炙)半兩。
【制法】上為末,水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一切冷氣,積年氣痢。
【用法用量】每服20丸,食前米飲送下,加至30丸。如覺發(fā)熱,以綠豆汁解之。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八七
【處方】莨菪子1兩半(水淘去浮者,水煮芽出,焙干,炒令黃黑色,別杵為末),蛇床子1兩,菟絲子1兩(酒浸3日,曬干,別杵為末),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蜀茶半兩,硇砂半兩(細研),黃(雄)雀糞1兩。
【制法】上為末,先取莨菪子、雄雀糞、硇砂3味,用白蜜4兩,同以漿水3升煮,勿住手攪,煎如餳,即入諸藥末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腎臟虛報,陽氣萎弱,手足不和。
【用法用量】每服10丸,空心及晚食前鹽湯送下。
【摘錄】《圣惠》卷七
今天給大家講解了一些關(guān)于莨菪子丸的食療方法等,你是否有記住一些呢,其實如果生病的話不僅要積極配合醫(yī)生的治療,還應(yīng)該在飲食上多加注意,這樣才會讓身體更快的恢復(fù)健康。
擴展閱讀
大家想養(yǎng)生的話不妨通過一些中藥方劑來調(diào)節(jié),這樣既可以維持身心的健康,同時,又不會對身體產(chǎn)生不良的影響。那么今天就來看一看莨菪丸到底有哪些功效吧。
【處方】莨菪3升。
【制法】上為末,酒1升,漬數(shù)日,出搗之,以向汁和絞去滓,湯上煎令可丸,即丸如小豆大。
【功能主治】癲狂。
【用法用量】每服3丸,日3次。當(dāng)覺口面急,頭中有蟲行,額及手足有赤色處,如此并是愈候;未知再服。
【摘錄】方出《本草圖經(jīng)》引《小品方》(見《證類本草》卷十,名見《圣濟總錄》卷十五
【處方】莨菪子1兩(醋浸1宿,炒黑色),木香1錢,胡黃連1錢,蘆薈(研)1錢,訶黎勒皮2枚,肉豆蔻(大者)1枚(去殼)。
【制法】上為末,用燒粟米飯為丸,如黃米大。
【功能主治】小兒疳痢,面黃體瘦,盜汗壯熱,心腹虛脹,皮毛焦枯。
【用法用量】每服5丸至10丸,空心米飲送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七三
【處方】莨菪子1斤(水淘去浮者,水煮令芽出,曬干,炒令黃黑色,細碎研),釅醋2升,青州棗1升(煮,去皮核)。
【制法】上以醋煮2味為膏,候可丸即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痢疾時久不愈,變種種痢,兼脫肛。
【用法用量】每服20丸,食前以粥飲送下。
【摘錄】《圣惠》卷五十九
【處方】莨菪子1升,羖羊肺1具(青羊亦佳)。
【制法】上2味,先洗羊肺,湯微渫之,薄切,曬干作末,以三年大酢漬莨菪子一晬時出,熬令變色,熟搗如泥,和肺末,蜜合搗3000杵作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水氣腫,鼓脹,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每服4丸,食后一食久,以麥門冬飲服,日3次。以喉中干,口粘浪語為候,數(shù)日小便大利佳。
【各家論述】《千金方衍義》:莨菪走而不守,故須醋制稽留其性,以去痰涎垢膩;用羚羊肺為引,以通氣化;服用麥門冬飲,以通肺之津液也。
【摘錄】方出《千金》卷二十一,名見《千金翼》卷十九
【處方】莨菪子2兩(水淘去浮者,煮令芽出,曬干,炒令黑黃色),干姜2兩(炮裂,銼),白礬2兩(燒令汁盡)。
【制法】上為末,以醋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久痢,腸滑不止,下腸垢,羸困。
【用法用量】每服30丸,以粥飲送下,日3次。
【摘錄】《圣惠》卷五十九
上文介紹了莨菪丸的食用方法,我們可以找出適合自己的方法,采納后好好利用莨菪丸來為我們的健康護航。
莨菪的簡介
天仙子即莨菪,英文名:Semen Hyoscyami。藏語稱“莨菪澤”。一年或二年生草本植物。生于林邊、田野、路旁等處,有少量栽培。干燥的成熟種子可入藥,于夏、秋間采摘炮制。其性溫,味苦辛,入心、胃、肝三經(jīng),有毒,具有定癇、止痛的功效,常用于治療癲狂、風(fēng)痹厥痛、喘咳、胃痛、久痢、脫肛、癰腫、惡瘡等癥。
莨菪的功效與作用
1、富含物質(zhì)
莨菪葉含灰分20%,總生物堿0.045~0.14%,其中主要是天仙子胺、東莨菪堿及阿托品;另含一種苦甙名天仙子苦甙。
2、功效作用
鎮(zhèn)痛,解痙。治胃痛,齒痛,氣管炎咳喘。 ①李承祜《生藥學(xué)》:“鎮(zhèn)靜,鎮(zhèn)痛。用于支氣管疾病引起的咳嗽、喘息,齒痛等癥。又可為麻醉劑、催眠劑?!?②《中國藥植志》:“為膀胱炎與淋病的鎮(zhèn)痛藥,與瀉藥共用,可防上腸絞痛?!?③《東北藥植志》:“治胃痛,神經(jīng)痛,氣喘等?!?④《內(nèi)蒙古中草藥》:“鎮(zhèn)痛,解痙,止瀉,治氣管炎,咳嗽,氣喘?!眱?nèi)服:研末,3~5厘;制成酊劑、浸膏。流浸膏或混入煙葉內(nèi)燒煙吸。
3、臨床應(yīng)用
3.1、風(fēng)痹厥痛。和莨菪三錢(炒),大草烏頭、甘草各半兩,五靈脂一兩,共研為末。加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以螺青為衣。每服十丸,男子用菖蒲酒送下,女子用芫花湯送下。
3.2、久咳不止(痰有膿血)。用莨菪子五錢,先煮后炒,研細,加酥油如雞收蠣的量,大棗七枚,同煎至油盡。取棗日食三枚。又方:取莨菪子三撮吞服,一天服五、六次,極驗。
3.3、長期水瀉。用干棗十個,去核,填入莨菪子,扎定,燒存性。每服一錢,粟米湯送下。
3.4、赤白痢。用大黃(煨)半兩、莨菪子(炒黑)一撮,共研為末。每服一錢,米湯送下。
莨菪的市場信息
1、莨菪的價格
莨菪的價格約為1.8元/100克。
2、莨菪的選購方法
干燥葉大多皺縮破碎,完整者呈長卵形或三角狀卵形,長約26厘米,寬約10厘米,葉端尖,葉緣不規(guī)則羽狀分裂,裂片三角形,上面黑綠色,下面淡灰綠色,密具毛茸,主脈上毛茸更多。由腺毛分泌的物質(zhì),在葉片不很干燥時帶粘著性。以葉片綠色,密生茸毛、干燥、無雜質(zhì)者為佳。
3、莨菪的保存方法
莨菪可擱置在陰涼通風(fēng)處,置干燥處。
有些癲癇患者在發(fā)病的時候,身體會狂抖不止每天伴隨著口吐白沫的現(xiàn)象,看起來是非常嚇人的,這個時候可以給患者用一些鎮(zhèn)靜劑,一定要記得在患者口內(nèi)下一條毛巾,否則它會咬到自己的舌頭,莨菪片可以用來治療突然發(fā)狂,也可以治療久咳不止,下面給大家詳細介紹莨菪片的功效與作用。
莨菪片有什么作用
主治:
1、突發(fā)顛狂。用莨菪三升,研細,在一升酒中泡幾天。去渣,煎成濃汁。一天內(nèi)分三次飲完。如覺頭中似有蟲行,額部及手腳現(xiàn)紅點,即是病快要好的現(xiàn)象。
2、風(fēng)痹厥痛。和莨菪三錢(炒),大草烏頭、甘草各半兩,五靈脂一兩,共研為末。加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以螺青為衣。每服十丸,男子用菖蒲酒送下,女子用芫花湯送下。
3、久咳不止(痰有膿血)。用莨菪子五錢,先煮后炒,研細,加酥油如雞收蠣的量,大棗七枚,同煎至油盡。取棗日食三枚。又方:取莨菪子三撮吞服,一天服五、六次,極驗。
4、長期水瀉。用干棗十個,去核,填入莨菪子,扎定,燒存性。每服一錢,粟米湯送下。
5、赤白痢。用大黃(煨)半兩、莨菪子(炒黑)一撮,共研為末。每服一錢,米湯送下。
6、腸風(fēng)下血。用莨菪子一升,曬干、搗爛、篩細;生姜半斤,取汁;同入銀鍋中加二升。一起煎成濃糖稀狀,再倒入酒五升,慢火上進一步煎濃,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天早晨用酒送服三丸,視病情可增至五、七丸。安服有微熱。勿驚異,病重的人服過三日,當(dāng)有下瀉病愈后,瀉亦止。
7、脫肛不收。用莨菪子炒過,研為末,敷患處。
8、風(fēng)牙蟲牙。用莨菪子一撮,放在小口瓶內(nèi)燒類。以小管引煙入病齒處。又方:把莨菪子裝入瓶內(nèi),熱湯淋藥得氣,吸入口中,藥冷即換。有涎出,可吐去。
9、風(fēng)毒咽腫或瘰疬咽腫,吞水不下。用莨菪子研為末,每服兩小匙,水送下。極效。
10、乳癰堅硬。用新莨菪子半匙,清水一碗磅服。注意不得把藥嚼破。
11、惡瘡似癩,長期不愈。用莨菪子燒存性,研為末,敷患處。
12、跌打損傷。用莨菪子三工業(yè)區(qū)末,加羊油調(diào)涂傷處。
不良反應(yīng)常見的有:口干、面紅、視物模糊等;少見的有:心跳加快、排尿困難等;上述癥狀多在1~3小時內(nèi)消失。用量過大時可出現(xiàn)阿托品樣中毒癥狀。
用過或者聽說過莨菪膏的朋友也許對這個詞比較熟悉。其實莨菪膏是一種中藥方劑,主要配方就是幾種大家都比較熟悉的中藥材,一起來看一下。
【處方】莨菪27克 白蘞末 芎勞末 丁香末 乳香末 木香末 雞舌香末各30克 黃丹210克 麻油1升
【制法】上藥惟莨菪子別搗,綿裹,入油鐺中煎,侯色焦黑濾出,次下白蘞、黃丹等,先用柳木篦不住手攪,候稀稠得所,即膏成,貯于瓷盒中。
【功能主治】治一切惡毒瘡腫。
【用法用量】攤在故帛上,貼患處,一日換二次。
【摘錄】《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三
【處方】莨菪子1分(生用),葶藶子1分(生用),硫黃1分(細研),雄黃1分(細研),白礬灰1分,熊膽1分(細研),蘆薈1分(細研),蚺蛇膽1分(研入),麝香1分(細研)。
【制法】上為末,取臘月豬油2兩,入于銚子內(nèi),以慢火上熔化,然后下諸藥末相和,攪勻為膏。
【功能主治】小兒疳(匿蟲),口齒瘡。
【用法用量】每用約杏仁大,以綿裹,火炙烙齒齦及瘡上。
【摘錄】《圣惠》卷八十七
【處方】莨菪2合,白蘞(末)1兩,芎藭(末)1兩,丁香(末)1兩,沉香(末)1兩,乳香(末)1兩,木香(末)1兩,雞舌香(末)1兩,黃丹7兩,麻油1升半。
【功能主治】一切惡毒瘡腫。
【用法用量】上藥唯莨菪子別搗,綿裹入油鐺中煎,候色焦黑,濾出,次下白蘞、黃丹等。先用柳木篦不住手攪,候稀調(diào)得所,即膏成,貯于瓷盒中。以故帛上攤貼,每日換2次。
【摘錄】《圣惠》卷六十三
莨菪膏是一種可以幫助我們治療疾病的藥物,并且這種藥物沒有多少副作用。只要我們按照醫(yī)生的建議去使用,相信很快就可以幫助我們治好身體上的頑疾的。
環(huán)境的惡劣變化讓我們的身體來不及調(diào)整,所以導(dǎo)致了越來越多的 疾病的產(chǎn)生。要想能夠成功抵御疾病的侵襲,我們就應(yīng)該在平時調(diào)理身體,讓身體做好準(zhǔn)備。中藥方劑在此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今天我們就來為大家介紹莨菪煎這種方劑。
【處方】莨菪實1升(曬干,搗篩),生姜半斤(取汁)。
【功能主治】腸風(fēng)下血。
【用法用量】二物相合,于銀鍋中更以無灰酒2升投之,上火煎如稠餳,即旋投酒,度用酒可及5升即止,慢火煎令可丸,即丸如梧桐子大,若丸時粘手,則以菟絲粉襯膈之,火候忌緊,藥焦則失力也。每旦服3丸,酒飲送下,增至5-7丸止。初服微熱勿怪;疾甚者,服過3日當(dāng)下利,疾去利亦止。
【摘錄】《證類本草》卷十引《篋中方》
綜上所述,在以后的生活中,要是哪些朋友不小心患上某些疾病可以嘗試服用莨菪煎,說不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時除了對特定疾病的治療,莨菪煎還可以幫助增強記憶力,有效地增強身體某些方面的機能。
中醫(yī)在治病的時候都是需要用到中藥的,而作為中藥材一種的莨菪根也是被經(jīng)常用到的,那么,下面就來說說莨菪根的功效與作用是什么。
【來源】為茄科植物 茛菪 的 根 ,秋季拔嫩全株,切下根部,洗凈曬干。
【化學(xué)成份】根中生物堿多于葉,除含天仙子胺和東莨菪堿外,尚合去水阿托品,托品堿和四甲基二氨基丁烷。
【毒性】莨菪根外形頗似胡蘿卜,常雜長于葫蘿卜地內(nèi),故有誤食中毒者。其臨床表現(xiàn)以精神癥狀為主。曾報道8例生食或熟食"胡蘿卜",2~4小時后發(fā)生下述中毒癥狀:㈠顏面潮紅,瞳孔散大,腺體分泌減少;㈡步伐不穩(wěn),平衡失調(diào);㈢意識不清,出現(xiàn)豐富、生動的視幻覺。上述中毒癥狀可能系本品所含托品堿類生物堿所致。中毒患者,經(jīng)一般對癥治療均獲痊愈。
【性味】①《綱目》:"苦,寒,有毒。"
【功能主治】《綱目》:"治邪瘧,疥癬。殺蟲。"
【用法用量】內(nèi)服:燒存性研末,1~2分。外用:搗敷。
【注意】①《本經(jīng)逢原》:"多食令人狂走。"
【附方】①治瘧無問新久:搗莨菪根燒為灰,和水服一合,量人大小強弱用之。
【各家論述】《本經(jīng)逢原》:"今人用(莨菪)根治噎膈反胃,取其性走,以法胃中留滯之邪,噎膈得以暫開,虛者誤服,為害不測。"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本草綱目》
為了讓更多的朋友認識莨菪根,大家可以多跟身邊的朋友介紹一下,讓更多的人知道應(yīng)該怎樣去使用莨菪根這種藥物。
生活中常見的中藥材有很多,東莨菪就是其中一種,不過也有很多人對東莨菪并不是很清楚,因此選擇食用之前,需要對東莨菪的功效與作用進行認識。
【別名】唐充(藏名)
【來源】為茄科植物 東莨菪 的 根莖 。春、秋采挖,洗凈,曬干。
【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根莖粗壯結(jié)節(jié)狀。莖高30~60厘米,基部有鱗片。葉互生,長橢圓形,先端尖,基部楔形,邊緣有不規(guī)則鋸齒?;▎紊谌~腋,有細花梗,下垂;花萼鐘形,萼簡短,先端有5齒;花冠闊鐘形,先端5淺裂,紫褐色;雄蕊5,著生于花冠筒的基部;子房近2室,花柱線形,柱頭擴大,胚珠極多數(shù)。蒴果球形,中部以上環(huán)裂。花期5月。
【生境分布】我國東北有栽培。生于草原及陽臺周圍、路邊、山麓等處。
【性狀】干燥根莖呈結(jié)節(jié)狀,不規(guī)則彎曲,長約歷厘米,徑約3厘米余,外表灰褐色而有皺紋;結(jié)節(jié)上部有凹陷的莖痕,下面有粗而短的須根或根痕。斷面顆粒狀,呈粉白色。無臭氣,味苦。
【性味】性溫,味麻。有劇毒。
【歸經(jīng)】入心、肝、肺經(jīng)。
【功能主治】治飲食積滯,噎膈反胃。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或煮食。
【摘錄】《*辭典》
以上就是對東莨菪的功效與作用詳細介紹,對它的選擇,要根據(jù)自身需求進行,這樣對身體不會有損害,才能得到很好的改善疾病的效果。
世界上存在許許多多的藥材,難免有一些藥材是我們不認識的,但只要我們有活到老學(xué)到老的精神,相信我們可以慢慢的知道更多的醫(yī)學(xué)藥材。那么對于莨菪葉這種藥材你了解嗎?
【別名】鈴鐺草(《青海常用中草藥手冊》),麻性草(《湖南藥物志》)。
【來源】為茄科植物 莨菪 的 葉片 ,立夏后采收,曬干。
【性狀】干燥葉大多皺縮破碎,完整者呈長卵形或三角狀卵形,長約26厘米,寬約10厘米,葉端尖,葉緣不規(guī)則羽狀分裂,裂片三角形,上面黑綠色,下面淡灰綠色,密具毛茸,主脈上毛茸更多。由腺毛分泌的物質(zhì),在葉片不很干燥時帶粘著性。以葉片綠色,密生茸毛、干燥、無雜質(zhì)者為佳。
【化學(xué)成份】莨菪葉含灰分20%,總生物堿0.045~0.14%,其中主要是天仙子胺、東莨菪堿及阿托品;另含一種苦甙名天仙子苦甙。
【性味】《陜甘寧青中草藥選》:"苦,寒,有大毒。"
【功能主治】鎮(zhèn)痛,解痙。治胃痛,齒痛,氣管炎咳喘。
【用法用量】內(nèi)服:研末,3~5厘;制成酊劑、浸膏。流浸膏或混入煙葉內(nèi)燒煙吸。
【附方】①治氣管炎:莨菪葉、三棵針、金剛骨各等分為末。每次服一分五厘。(《內(nèi)蒙古中草藥》)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科學(xué)的民間藥草》
以上就是莨菪葉的功效和作用,我們也可以根據(jù)自身的情況來合理的食用莨菪葉,以便于緩解病癥帶來的痛苦。
中藥方劑是生活中很常見的,常見的種類比較多,我們在選擇時,要根據(jù)自身疾病需求進行,下面就來介紹一種:側(cè)子丸。
【處方】側(cè)子(炮裂,去皮臍)1兩3分,白芷(微炒)1兩1分,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1分,天麻(酒浸,切,焙)1兩1分,龍骨1兩1分,防風(fēng)(去叉、制)1兩1分,蔓荊實1兩半,白蒺藜(炒)2兩,白術(shù)(炒)1兩,人參3分,山芋3分,生干地黃(焙)3分,當(dāng)歸(切,焙)3分。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大風(fēng)癩,眉須墮落,身上有瘡,手足脹悶,(疒帬)痹攣縮,鼻梁未壞者。
【用法用量】每服30丸,漸加至50丸,空心溫酒送下,每日2次。唇舌微痹為效。
【注意】慎避外風(fēng)。
【摘錄】《圣濟總錄》卷十八
【處方】側(cè)子1兩(炮裂,去皮臍),白附子半兩(炮裂),天南星半兩(炮裂),白僵蠶半兩(微炒),漢防己半兩,萆薢半兩(銼),躑躅花半兩(酒拌,炒干),牛膝半兩(去苗),芎?半兩,烏蛇肉1兩(酒浸,炙微黃),天麻1兩,羚羊角屑半兩,牛黃1分(細研),麝香1分(細研),硫黃半兩(細研),干蝎半兩(微炒),桂心半兩。
【制法】上為末,研入牛黃、麝香等,以水煮槐膠3兩更入少熟蜜同和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毒風(fēng)亸曳,四肢不收,或攣急頑痹。
【用法用量】方中桂心用量原缺,據(jù)《普濟方》補。
【注意】忌生冷、油膩、毒滑、魚肉。
【摘錄】《圣惠》卷二十二
【處方】側(cè)子1兩半(炮裂,去皮臍),天麻1兩,獨活1兩,石斛1兩(去根,銼),杜仲1兩(去粗皮,炙微黃,銼),鹿茸1兩(去毛,涂酥,炙微黃),牛膝1兩(去苗),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當(dāng)歸1兩,肉桂1兩(去皺皮),威靈仙1兩,五加皮1兩,丹參1兩,海桐皮1兩(銼),安息香1兩半,虎脛骨1兩(涂酥,炙令黃)。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補益腎臟,強壯骨髓,利風(fēng)毒,除緩弱。主風(fēng)病,腳膝軟弱,行立不得。
【用法用量】每服30丸,漸加至40丸,空心及晚食前以豆淋酒送下。
【摘錄】《圣惠》卷二十一
通過上文介紹可知側(cè)子丸是由中藥材經(jīng)過一系列工藝制成的, 適合很多疾病的治療,而且由于 側(cè)子丸為純中藥制劑,對人體正常生理功能無不良影響,也無其它方面副作用,有需要的朋友不妨試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