滲濕湯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活動有方,五臟自和。”那些健康而長壽的人,他們在養(yǎng)生方面都有自己的心得。作好了養(yǎng)生我們的生活質(zhì)量才更好。中醫(yī)養(yǎng)生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特地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滲濕湯的功效與作用”,供大家參考,希望能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藥方劑是一種治療疾病的非常好的方法,那么你知道滲濕湯嗎?它是由哪幾種藥材組成的呢?它應該如何食用呢?今天就來為大家一一解答。
【處方】白術(三錢) 干姜(炮 一錢) 白芍藥(一錢) 附子(炮.去皮臍.一錢) 白茯苓(去皮.一錢) 人參(一錢) 桂枝(不見火.半錢) 甘草(炙.半錢)
【功能主治】治坐臥濕地,或為雨露所襲,身重腳弱,關節(jié)疼痛,發(fā)熱惡寒,或多汗惡風,或小便不利,大便溏泄。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鐘,生姜五片,紅棗一枚,煎至一鐘,不拘時服。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處方】蒼術、白術、甘草(炙),各一兩。茯苓(去皮)、干姜,各二兩。橘紅、丁香,各一分。
【炮制】上俰咀。
【功能主治】治寒濕所傷,身重腰冷,如坐水中,小便或澀或出,大便溏泄。皆因坐臥濕處,或因雨露所襲,或因汗出衣衾泠濕,久久得之。腰下重疼,兩腳疼痛,腿膝或腫或不腫,小便利,反不渴,悉能主之。
【用法用量】每取四錢,水一盞半,棗一枚,姜三片,煎七分,食前溫服。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別名】七味滲濕湯(《景岳全書》卷五十四)。
【處方】蒼術 白術 甘草(炙)各30克 茯苓(去皮)干姜(爁)各60克 橘紅 丁香各7.5克
【制法】上藥哎咀。
【功能主治】治寒濕所傷,身重腰冷,如坐水中,小便或澀或利,大便溏泄,腰下重疼,兩腳疼痛,腿膝或腫或不腫,小便利反不渴。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230毫升,加大棗1枚,生姜3片,煎至160毫升,空腹時溫服。
【摘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二
【別名】參附滲濕湯(《景岳全書》卷五十八)。
【處方】人參 白術 茯苓 甘草 附子(炮)干姜(炮)桂枝 芍藥各等分
【功能主治】治坐臥濕地,或雨露所襲,身重腳弱,關節(jié)疼痛,發(fā)熱惡寒,小便不利,大便溏泄。
【用法用量】上藥用水400毫升,加生姜3片,大棗1枚,煎至320毫升,不拘時服。
【摘錄】《古今醫(yī)統(tǒng)》卷十七引《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處方】厚樸60克 丁香 甘草 附子各30克 砂仁 干姜 肉果(面裹煨透)高良姜各24克
【制法】上藥銼碎。
【功能主治】溫胃除濕。治脾胃虛寒,四肢困倦,骨節(jié)酸疼,頭暈鼻塞,惡風,多虛汗,痰飲不清,胸滿氣促,心腹脹悶,兩脅刺痛,霍亂吐瀉。
【用法用量】每服15克,加生姜3片,大棗3枚,水150毫升,煎至100毫升,去滓空腹時服。
【摘錄】《扁鵲心書》卷下
【處方】白術45克 蒼術15克(炒)厚樸 肉桂 丁香 干姜各30克 陳皮 細辛 白茯苓各30克 肉豆蔻15克 砂仁15克 附子24克(先炮,同姜炒令赤,去姜,切片)
【制法】上藥為粗末。
【功能主治】治婦人濕勝濡泄,經(jīng)水反斷者。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230毫升,加生姜5片,大棗2枚,煎至150毫升,空腹時熱服。
【摘錄】《女科百問》卷上
【處方】丁香 蒼術 白術 姜黃 茯苓 甘草 陳皮各等分
【功能主治】治濕傷脾胃,下部虛腫,大便泄瀉,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上藥加大棗2枚,生姜3片,用水300毫升,煎至240毫升服。
【摘錄】《丹臺玉案》卷二
上面是關于滲濕湯這種中藥方劑的一個簡單的介紹,通過這些我們可以了解到滲濕湯中含有各種各樣的營養(yǎng)元素,對于治療和預防一些疾病都有很大的功效。日常生活中大家可以在有關人士的指導下食用。
相關閱讀
茯苓滲濕湯是一種對很多疾病都有一定療效的中藥方劑,茯苓滲濕湯主要是由幾種中藥材按照一定比例制作而成的,可以說是不會對人體產(chǎn)生的任何傷害的,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一下。
【處方】茵陳1.8克 白茯苓1.5克 木豬苓 澤瀉各1克 黃連 黃芩(生)梔子 漢防己 白術 蒼術 陳皮 青皮各1克
【制法】上十二味,哎咀,作一服。
【功能主治】治黃疸,寒熱嘔吐,渴欲飲冷,身體面目俱黃,小便不利,全不食,不得臥。
【用法用量】用水30O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時溫服。
【摘錄】《衛(wèi)生寶鑒》卷十四
【處方】茵陳7分,白茯苓6分,木豬苓5分,澤瀉5分,白術5分,陳皮5分,蒼術(米泔浸1宿,炒)5分,黃連5分,山梔(炒)4分,秦艽4分,防己4分,葛根4分。
【功能主治】黃疸。嘔吐,寒熱,尿澀。
【用法用量】水2鐘,煎7分,食前服。
【摘錄】《證治寶鑒》卷十二
【處方】豬苓、澤瀉、蒼術(米泔浸)、白茯苓、陳皮、枳實(麩炒)、黃連(炒)、黃芩、梔子、防己、茵陳、木通。
【制法】上銼。
【功能主治】濕熱發(fā)黃,汗黃尿赤,及寒熱嘔吐,而渴欲飲冷水,身目俱黃,小便不利,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水煎服。
【摘錄】《壽世保元》卷三
【處方】白茯苓5分,澤瀉5分,茵陳6分,豬苓2錢,陳皮2分,黃連2分,梔子2分,防己2分,白術2分,蒼術2分,枳實2分。
【功能主治】黃疸。寒熱嘔吐,渴欲飲冷,身體面目俱黃,小便不利,全不食,不得臥。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作1服,水2盞,煎至1盞,去滓,空心、食前溫服。
【摘錄】《萬氏家抄方》卷二
【處方】茯苓、澤瀉、木通、防風、豬苓、銀花、連翹、蒼術、黃柏、川芎。
【功能主治】疹后因冷水沐浴,濕留皮膚,愈后發(fā)生痛癢毒瘡,常流濕水成片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治疹全書》卷下
【處方】黃芩4分,黃連4分,梔子4分,防己4分,白術4分,蒼術4分,陳皮4分,青皮4分,枳實4分,赤茯苓5分,澤瀉5分,茵陳6分,豬苓(去黑皮)1錢。
【制法】上細切,作1服。
【功能主治】濕郁成黃疸,寒熱嘔吐而渴,身體面目俱黃,小便不利,不思飲食,莫能安臥。
【用法用量】水2盞,煎至1盞,去滓溫服。
【摘錄】《醫(yī)學正傳》卷二引東垣方
【處方】黃芩2分,黃連1錢5分,梔子2錢,陳皮2分,枳實8分,青皮1分半,豬苓1錢,赤茯苓8分,澤瀉1錢,茵陳2錢。
【功能主治】濕熱內(nèi)郁,致成黃疸。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水2鐘,煎1鐘,溫服。
【各家論述】上證治宜清熱勝濕。是以黃芩、黃連、梔子以清熱,陳皮、青皮、枳實以散郁,豬苓、澤瀉、赤苓利小便以滲濕,茵陳驅(qū)濕熱以退黃疸。
【摘錄】《杏苑》卷三
【處方】白茯苓5分,澤瀉5分,茵陳5分,青皮5分,陳皮5分,防己5分,梔子8分,黃芩8分,黃連7分,枳實7分,蒼術1錢,白術1錢。
【功能主治】黃疸濕熱,嘔吐而渴,身目俱黃,小便不利,食少而熱。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景岳全書》卷五十七引《活人書》
【處方】四苓散、平胃散加黃連、山梔仁、茵陳、山楂、麥芽、枳殼。
【功能主治】小兒食疸。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慈幼心傳》卷下
通過本篇文章向大家介紹了關于茯苓滲濕湯的知識,相信很多人看完之后對茯苓滲濕湯的認識是很多的。我們對藥材的認識越多的話,在使用的時候才會更加清楚這個藥物有什么作用,這樣就不會怕使用錯誤的情況出現(xiàn)。
在日常生活中會看到不少人使用中藥方劑治療一些疾病,那么這種做法的療效如何呢?答案毋庸置疑。傳統(tǒng)中醫(yī)中藥已存在幾千年的歷史,足以驗證它的正確性。接下來就為大家介紹一種中藥方劑清肝滲濕湯。
【處方】蒼術 白術 茯苓 山梔 厚樸 澤瀉 陳皮 木通 天花粉 昆布各3克 甘草1.5克 木香0.9克 川芎 當歸各1.8克
【功能主治】治陰囊玉莖潮濕腫脹,墜重作痛,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用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空腹時服。
【摘錄】《外科正宗》卷三
【處方】川芎 當歸 白芍 生地 柴胡 龍膽草 山梔 天花粉 黃芩各3克 澤瀉 木通 甘草各1.5克
【功能主治】治肝經(jīng)濕熱下注,致成囊癰,陰囊紅腫,發(fā)熱掀痛,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用水400毫升,加燈心20根,煎至320毫升,空腹時服。
【摘錄】《外科正宗》卷三
【處方】川芎 當歸 白芍 生地 山梔 黃連 連翹 龍膽草各3克 銀柴胡 澤瀉 木通各2克 滑石6克 蘆薈1.5克 甘草0.9克 防風2.4克
【功能主治】治肝經(jīng)郁滯,濕火下注,陰部腫痛,時或作癢。
【用法用量】用水400毫升,加淡竹葉20片,燈心20莖,煎至320毫升,空腹時服。
【摘錄】《外科正宗》卷四
上文主要介紹了清肝滲濕湯的作用以及怎么吃。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根據(jù)自己的需要食用,希望今天的文章可以幫到大家。
我們知道現(xiàn)在很多家庭都喜歡做各種各樣的藥膳方劑來服用,而一些經(jīng)典的中藥方劑對身體是很有好處的哦,下面一起來看一下清肌滲濕湯有哪些功效作用吧。
【處方】蒼術(米泔水浸,炒)厚樸(姜汁炒)陳皮 甘草(生)柴胡 木通 澤瀉 白芷 升麻 白術(土炒)梔子(生)黃連各3克
【功能主治】治貓眼瘡。由脾經(jīng)久郁濕熱,復被外寒凝結而成。每生于面及遍身,初起形如貓眼,光彩閃爍,無膿無血,痛癢無常。
【用法用量】用水400毫升,加生姜3片,燈心20根,煎至320毫升,溫服。
【摘錄】《醫(yī)宗金鑒》卷七十四
上文是對清肌滲濕湯的一些相關介紹,我們知道中藥是中國傳統(tǒng)治病、調(diào)養(yǎng)的一種有效手段,而只要是藥物一般情況下都會有副作用,只是大小程度不同而已,清肌滲濕湯也不例外,所以我們在食用的時候一定要注意用量。
我們知道中藥方劑有很多的分類,而不同的方劑功效作用也不一樣,那么你知道斷下滲濕湯有哪些功效與作用嗎?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處方】樗根皮(炒黑)1兩,生茅術1錢,生黃柏1錢,地榆(炒黑)1錢5分,楂肉(炒黑)3錢,銀花(炒黑)1錢5分,赤苓3錢,豬苓1錢5分。
【功能主治】久痢帶瘀血,肛中氣墜,腹中不痛。
【各家論述】重用樗根皮之苦燥濕,寒勝熱,澀以斷下,專入血分而澀血為君;地榆得先春之氣,木火之精,去瘀生新;蘇木、黃柏、赤苓、豬苓開膀胱,使氣分之濕熱,由前陰而去,不致遺留于血分也;楂肉亦為化瘀而設;銀花為敗毒而然。
【摘錄】《溫病條辨》卷三
上面就是本文為大家介紹的斷下滲濕湯的一些知識,作為一種中醫(yī)方劑,既然它的養(yǎng)生功效自然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這個養(yǎng)生功效是在一定的合理的身體范圍內(nèi),一旦超過了這個身體養(yǎng)生范圍內(nèi),就會給身體造成一定的負擔,所以大家要懂得適時適量。
人類身體結構的特殊性使得身體更加的容易受到疾病的侵襲,需要時刻的關注身體的變化,當出現(xiàn)不適的時候需要及時的做診斷和治療。淡滲湯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方劑。下面我們來看一下淡滲湯的功效與作用主要有哪些。
【處方】蒼術1錢5分,厚樸(姜水炒)1錢,生白芍1錢3分,甘草1錢2分,扁豆3錢,赤茯苓1錢,建澤瀉1錢,淮木通1錢,豬苓1錢,宣木瓜1錢,陳皮8分,川萆薢4錢,車前子8分,廣木香3分(煨熟)。
【功能主治】新病水泄,小便短少而黃,或口渴腹痛,不拘男婦大小。
【用法用量】每味揀地道上料,稱足分量,多用水煎服。一刻即愈。
【摘錄】《會約》卷十
通過上文對淡滲湯的介紹我們可以知道,養(yǎng)生方劑的種類有很多,不同的養(yǎng)生方劑主要的不同點就是配方的問題。只要正確的掌握配方就可以體驗到養(yǎng)生方劑帶來的功效與作用了。
藥物組成 茯苓20g 澤瀉20g 五味子10g 黨參10g 姜半夏10g 枸杞子10g
制劑用法 水煎服,日服1劑。
適應病證 耳源性眩暈。
病案舉隅 王某,女,42歲。陣發(fā)性、旋轉(zhuǎn)性眩暈4年余。前日突然復發(fā),伴左側耳聾、耳鳴、惡心嘔吐。西醫(yī)診斷為美尼爾病,用藥2天,效果不佳,求治于中醫(yī)。刻診:頭目眩暈,閉目靜臥,惡心嘔吐,五心煩熱,顏面潮紅,舌紅苔薄少,脈細弦。證系陰虛陽亢型眩暈癥。服上方5劑后,諸癥悉減,繼進5劑,后以杞菊地黃丸調(diào)理善后,隨訪5年未復發(fā)。
資料來源 趙淠,等.安徽中醫(yī)臨床雜志,1995,7(2):22
評 按 本方針對導致眩暈的虛、風、痰之因,以黨參補其虛,重用茯苓、澤瀉佐以半夏、滲水利濕去痰飲。枸杞子、五味子滋補肝腎,內(nèi)風自熄。此方藥物精專,具化痰和胃、補腎固本之功效。用于辨證屬陰虛陽亢之內(nèi)耳眩暈者最為合拍。
藥物組成 苦參10黃芩10g茯苓l0g豬苓10g澤瀉l0g 虎杖15g 車前子15g 苡仁20g六一散20g(另包)木通8g
制劑用法 六一散先煎10分鐘,然后再入其他藥,小火煎15分鐘,日1~2劑,分2~4次溫服,藥渣再加水1500煎汁,待溫后濕敷患處。
適應病證 濕疹樣型藥性皮炎,濕盛證。
病案舉隅 晁某,男,24歲。因外感咳嗽,服用復方新諾明后,周身起疹、糜爛??淘\:周身彌漫紅斑、丘疹、針頭樣大小水皰,間片狀糜爛,滲滲出少許,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診斷:濕疹樣型藥物性皮炎。于上方內(nèi)服外敷,1周痊愈。
資料來源 熊學軍.河南:中醫(yī),1993,(2):87
評 按 本方為自擬方,以清熱利濕、解毒抗敏見長。方中苦參、黃芩、澤瀉、六一散孜苦寒瀉熱利濕;車前子、豬苓淡滲利濕;茯苓、苡仁健脾利濕;木通利小便,導濕熱外出;虎杖清熱解毒,與黃芩合用藥力相加。據(jù)現(xiàn)代藥理研究,黃芩含黃芩素,能抑制由同種及異種抗體引起的被動變態(tài)反應,以上諸藥合用,功效互補、全面,利濕祛邪而不傷正。使用本方外敷時注意:現(xiàn)煎現(xiàn)用,除冬季外、藥液放涼后用濕敷墊要頻繁更換,保持濕潤,一定要與患部皮膚貼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