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肝滲濕湯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拿體力精力與黃金鉆石比較,黃金和鉆石是無用的廢物。”社會的發(fā)展,人們對養(yǎng)生越來越看重,藥物不能替代養(yǎng)生,只有觀念和行動結(jié)合的養(yǎng)生才是有效的。日常生活中關(guān)于中醫(yī)養(yǎng)生我們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請您閱讀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輯為您編輯整理的《清肝滲濕湯的功效與作用》,歡迎閱讀,希望您能夠喜歡并分享!
在日常生活中會看到不少人使用中藥方劑治療一些疾病,那么這種做法的療效如何呢?答案毋庸置疑。傳統(tǒng)中醫(yī)中藥已存在幾千年的歷史,足以驗(yàn)證它的正確性。接下來就為大家介紹一種中藥方劑清肝滲濕湯。
【處方】蒼術(shù) 白術(shù) 茯苓 山梔 厚樸 澤瀉 陳皮 木通 天花粉 昆布各3克 甘草1.5克 木香0.9克 川芎 當(dāng)歸各1.8克
【功能主治】治陰囊玉莖潮濕腫脹,墜重作痛,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用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空腹時服。
【摘錄】《外科正宗》卷三
【處方】川芎 當(dāng)歸 白芍 生地 柴胡 龍膽草 山梔 天花粉 黃芩各3克 澤瀉 木通 甘草各1.5克
【功能主治】治肝經(jīng)濕熱下注,致成囊癰,陰囊紅腫,發(fā)熱掀痛,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用水400毫升,加燈心20根,煎至320毫升,空腹時服。
【摘錄】《外科正宗》卷三
【處方】川芎 當(dāng)歸 白芍 生地 山梔 黃連 連翹 龍膽草各3克 銀柴胡 澤瀉 木通各2克 滑石6克 蘆薈1.5克 甘草0.9克 防風(fēng)2.4克
【功能主治】治肝經(jīng)郁滯,濕火下注,陰部腫痛,時或作癢。
【用法用量】用水400毫升,加淡竹葉20片,燈心20莖,煎至320毫升,空腹時服。
【摘錄】《外科正宗》卷四
上文主要介紹了清肝滲濕湯的作用以及怎么吃。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根據(jù)自己的需要食用,希望今天的文章可以幫到大家。
相關(guān)閱讀
中藥方劑是一種治療疾病的非常好的方法,那么你知道滲濕湯嗎?它是由哪幾種藥材組成的呢?它應(yīng)該如何食用呢?今天就來為大家一一解答。
【處方】白術(shù)(三錢) 干姜(炮 一錢) 白芍藥(一錢) 附子(炮.去皮臍.一錢) 白茯苓(去皮.一錢) 人參(一錢) 桂枝(不見火.半錢) 甘草(炙.半錢)
【功能主治】治坐臥濕地,或?yàn)橛曷端u,身重腳弱,關(guān)節(jié)疼痛,發(fā)熱惡寒,或多汗惡風(fēng),或小便不利,大便溏泄。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鐘,生姜五片,紅棗一枚,煎至一鐘,不拘時服。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處方】蒼術(shù)、白術(shù)、甘草(炙),各一兩。茯苓(去皮)、干姜,各二兩。橘紅、丁香,各一分。
【炮制】上俰咀。
【功能主治】治寒濕所傷,身重腰冷,如坐水中,小便或澀或出,大便溏泄。皆因坐臥濕處,或因雨露所襲,或因汗出衣衾泠濕,久久得之。腰下重疼,兩腳疼痛,腿膝或腫或不腫,小便利,反不渴,悉能主之。
【用法用量】每取四錢,水一盞半,棗一枚,姜三片,煎七分,食前溫服。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別名】七味滲濕湯(《景岳全書》卷五十四)。
【處方】蒼術(shù) 白術(shù) 甘草(炙)各30克 茯苓(去皮)干姜(爁)各60克 橘紅 丁香各7.5克
【制法】上藥哎咀。
【功能主治】治寒濕所傷,身重腰冷,如坐水中,小便或澀或利,大便溏泄,腰下重疼,兩腳疼痛,腿膝或腫或不腫,小便利反不渴。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230毫升,加大棗1枚,生姜3片,煎至160毫升,空腹時溫服。
【摘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二
【別名】參附滲濕湯(《景岳全書》卷五十八)。
【處方】人參 白術(shù) 茯苓 甘草 附子(炮)干姜(炮)桂枝 芍藥各等分
【功能主治】治坐臥濕地,或雨露所襲,身重腳弱,關(guān)節(jié)疼痛,發(fā)熱惡寒,小便不利,大便溏泄。
【用法用量】上藥用水400毫升,加生姜3片,大棗1枚,煎至320毫升,不拘時服。
【摘錄】《古今醫(yī)統(tǒng)》卷十七引《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處方】厚樸60克 丁香 甘草 附子各30克 砂仁 干姜 肉果(面裹煨透)高良姜各24克
【制法】上藥銼碎。
【功能主治】溫胃除濕。治脾胃虛寒,四肢困倦,骨節(jié)酸疼,頭暈鼻塞,惡風(fēng),多虛汗,痰飲不清,胸滿氣促,心腹脹悶,兩脅刺痛,霍亂吐瀉。
【用法用量】每服15克,加生姜3片,大棗3枚,水150毫升,煎至100毫升,去滓空腹時服。
【摘錄】《扁鵲心書》卷下
【處方】白術(shù)45克 蒼術(shù)15克(炒)厚樸 肉桂 丁香 干姜各30克 陳皮 細(xì)辛 白茯苓各30克 肉豆蔻15克 砂仁15克 附子24克(先炮,同姜炒令赤,去姜,切片)
【制法】上藥為粗末。
【功能主治】治婦人濕勝濡泄,經(jīng)水反斷者。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230毫升,加生姜5片,大棗2枚,煎至150毫升,空腹時熱服。
【摘錄】《女科百問》卷上
【處方】丁香 蒼術(shù) 白術(shù) 姜黃 茯苓 甘草 陳皮各等分
【功能主治】治濕傷脾胃,下部虛腫,大便泄瀉,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上藥加大棗2枚,生姜3片,用水300毫升,煎至240毫升服。
【摘錄】《丹臺玉案》卷二
上面是關(guān)于滲濕湯這種中藥方劑的一個簡單的介紹,通過這些我們可以了解到滲濕湯中含有各種各樣的營養(yǎng)元素,對于治療和預(yù)防一些疾病都有很大的功效。日常生活中大家可以在有關(guān)人士的指導(dǎo)下食用。
中藥方劑是種好東西,大自然界中的藥材經(jīng)過泡制等工序后都會變成養(yǎng)生的好利器,健脾滲濕湯也是其中之一。那么你知道健脾滲濕湯的功效與作用是什么嗎?
【處方】生黃耆30g,青防風(fēng)9g,防己9g,白術(shù)15g,茯苓皮30g,大腹皮12g,陳廣皮9g,生姜皮9g,炙桂枝5g,淡附片15g。
【功能主治】補(bǔ)氣行水,健脾滲利,溫陽化氣。主水濕泛濫(慢性腎炎)。
【臨床應(yīng)用】水濕泛濫(慢性腎炎)戈某某,男,30歲,1943年夏季初診?;颊哂?942年坐臥濕地達(dá)數(shù)月之久,又曾冒雨長途跋涉,致體憊勞倦,常覺乏力。至冬春之交,先感手部發(fā)緊,兩腿重脹,眼皮下垂,繼則出現(xiàn)浮腫,其勢日甚,體力遂虛,當(dāng)時曾至某醫(yī)院診治,診斷為腎炎。延至1943年夏季,周身浮腫,病情危重,遂入某療養(yǎng)院治療。尿檢蛋白(+++)至(++++)。給利尿劑,并嚴(yán)格控制飲水,但溲量仍極少,腫勢不減,兩手腫如饅頭,小腳按之凹陷不起,氣急腹膨,翻身時自覺胸腹有水液振移感,檢查胸、腹腔有積液。治療無效。診時患者頭面胸腹四肢皆腫,尿量每日100毫升左右,病勢危急。切其脈沉細(xì),但尺脈有根。擬健脾滲濕湯,藥服一劑后,尿量增至每日約400毫升;2劑后,尿量增至每日近1000毫升;8天后,胸、腹水基本消失;20劑后,浮腫明顯消退,于2個月后消盡。后以濟(jì)生腎氣丸服用數(shù)月,并囑進(jìn)低鹽、高蛋白飲食調(diào)理。隨訪35年,未曾反復(fù)。
【摘錄】方出《鄒云翔醫(yī)案選》,名見《古今名方》
以上就是對健脾滲濕湯配方的詳細(xì)介紹,是一個不錯之選,不過制作的時候需要適量,過多會造成資源浪費(fèi)也對身體有很大影響。
茯苓滲濕湯是一種對很多疾病都有一定療效的中藥方劑,茯苓滲濕湯主要是由幾種中藥材按照一定比例制作而成的,可以說是不會對人體產(chǎn)生的任何傷害的,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一下。
【處方】茵陳1.8克 白茯苓1.5克 木豬苓 澤瀉各1克 黃連 黃芩(生)梔子 漢防己 白術(shù) 蒼術(shù) 陳皮 青皮各1克
【制法】上十二味,哎咀,作一服。
【功能主治】治黃疸,寒熱嘔吐,渴欲飲冷,身體面目俱黃,小便不利,全不食,不得臥。
【用法用量】用水30O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時溫服。
【摘錄】《衛(wèi)生寶鑒》卷十四
【處方】茵陳7分,白茯苓6分,木豬苓5分,澤瀉5分,白術(shù)5分,陳皮5分,蒼術(shù)(米泔浸1宿,炒)5分,黃連5分,山梔(炒)4分,秦艽4分,防己4分,葛根4分。
【功能主治】黃疸。嘔吐,寒熱,尿澀。
【用法用量】水2鐘,煎7分,食前服。
【摘錄】《證治寶鑒》卷十二
【處方】豬苓、澤瀉、蒼術(shù)(米泔浸)、白茯苓、陳皮、枳實(shí)(麩炒)、黃連(炒)、黃芩、梔子、防己、茵陳、木通。
【制法】上銼。
【功能主治】濕熱發(fā)黃,汗黃尿赤,及寒熱嘔吐,而渴欲飲冷水,身目俱黃,小便不利,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水煎服。
【摘錄】《壽世保元》卷三
【處方】白茯苓5分,澤瀉5分,茵陳6分,豬苓2錢,陳皮2分,黃連2分,梔子2分,防己2分,白術(shù)2分,蒼術(shù)2分,枳實(shí)2分。
【功能主治】黃疸。寒熱嘔吐,渴欲飲冷,身體面目俱黃,小便不利,全不食,不得臥。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作1服,水2盞,煎至1盞,去滓,空心、食前溫服。
【摘錄】《萬氏家抄方》卷二
【處方】茯苓、澤瀉、木通、防風(fēng)、豬苓、銀花、連翹、蒼術(shù)、黃柏、川芎。
【功能主治】疹后因冷水沐浴,濕留皮膚,愈后發(fā)生痛癢毒瘡,常流濕水成片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治疹全書》卷下
【處方】黃芩4分,黃連4分,梔子4分,防己4分,白術(shù)4分,蒼術(shù)4分,陳皮4分,青皮4分,枳實(shí)4分,赤茯苓5分,澤瀉5分,茵陳6分,豬苓(去黑皮)1錢。
【制法】上細(xì)切,作1服。
【功能主治】濕郁成黃疸,寒熱嘔吐而渴,身體面目俱黃,小便不利,不思飲食,莫能安臥。
【用法用量】水2盞,煎至1盞,去滓溫服。
【摘錄】《醫(yī)學(xué)正傳》卷二引東垣方
【處方】黃芩2分,黃連1錢5分,梔子2錢,陳皮2分,枳實(shí)8分,青皮1分半,豬苓1錢,赤茯苓8分,澤瀉1錢,茵陳2錢。
【功能主治】濕熱內(nèi)郁,致成黃疸。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水2鐘,煎1鐘,溫服。
【各家論述】上證治宜清熱勝濕。是以黃芩、黃連、梔子以清熱,陳皮、青皮、枳實(shí)以散郁,豬苓、澤瀉、赤苓利小便以滲濕,茵陳驅(qū)濕熱以退黃疸。
【摘錄】《杏苑》卷三
【處方】白茯苓5分,澤瀉5分,茵陳5分,青皮5分,陳皮5分,防己5分,梔子8分,黃芩8分,黃連7分,枳實(shí)7分,蒼術(shù)1錢,白術(shù)1錢。
【功能主治】黃疸濕熱,嘔吐而渴,身目俱黃,小便不利,食少而熱。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景岳全書》卷五十七引《活人書》
【處方】四苓散、平胃散加黃連、山梔仁、茵陳、山楂、麥芽、枳殼。
【功能主治】小兒食疸。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慈幼心傳》卷下
通過本篇文章向大家介紹了關(guān)于茯苓滲濕湯的知識,相信很多人看完之后對茯苓滲濕湯的認(rèn)識是很多的。我們對藥材的認(rèn)識越多的話,在使用的時候才會更加清楚這個藥物有什么作用,這樣就不會怕使用錯誤的情況出現(xiàn)。
我們知道中藥方劑有很多的分類,而不同的方劑功效作用也不一樣,那么你知道斷下滲濕湯有哪些功效與作用嗎?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處方】樗根皮(炒黑)1兩,生茅術(shù)1錢,生黃柏1錢,地榆(炒黑)1錢5分,楂肉(炒黑)3錢,銀花(炒黑)1錢5分,赤苓3錢,豬苓1錢5分。
【功能主治】久痢帶瘀血,肛中氣墜,腹中不痛。
【各家論述】重用樗根皮之苦燥濕,寒勝熱,澀以斷下,專入血分而澀血為君;地榆得先春之氣,木火之精,去瘀生新;蘇木、黃柏、赤苓、豬苓開膀胱,使氣分之濕熱,由前陰而去,不致遺留于血分也;楂肉亦為化瘀而設(shè);銀花為敗毒而然。
【摘錄】《溫病條辨》卷三
上面就是本文為大家介紹的斷下滲濕湯的一些知識,作為一種中醫(yī)方劑,既然它的養(yǎng)生功效自然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這個養(yǎng)生功效是在一定的合理的身體范圍內(nèi),一旦超過了這個身體養(yǎng)生范圍內(nèi),就會給身體造成一定的負(fù)擔(dān),所以大家要懂得適時適量。
中醫(yī)的很多東西都神秘莫測,讓人充滿一探究竟的好奇心。清肝湯作為中藥方劑的一種,也是非常的神奇,不僅治愈療效好,而且應(yīng)用廣泛,那么大家知道清肝湯的成分是哪些嗎?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處方】川芎 當(dāng)歸各3克 白芍4.5克 柴胡2.4克 山梔(炒)牡丹皮各1.2克
【功能主治】治肝經(jīng)血虛有火。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醫(yī)學(xué)入門》卷八
【處方】川芎15克,川牛膝15克,地骨皮15克,菊花20克,地龍10克,夏枯草30克,玉米須30克。
【功能主治】平肝清熱,通絡(luò)止痛。主肝火上擾清空。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摘錄】龔志賢方
清肝湯作為一種家喻戶曉的中藥方劑,卻常常被人們所遺忘,其實(shí)他的功效和作用是出乎我們預(yù)料的,所以大家平時在生活中只要對清肝湯多一些了解,一定對大家的身體有很大的幫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