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熱散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養(yǎng)生乃長壽之伴侶,健康是長壽的朋友。”古往今來,人們都普通注意養(yǎng)生!只有作好了平日的養(yǎng)生,生活才能更加幸福!日常生活中關于中醫(yī)養(yǎng)生我們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特地為您收集整理“寬熱散的功效與作用”,但愿對您的養(yǎng)生帶來幫助。
有人想知道寬熱散究竟有什么作用,其實寬熱散的作用和功效有很多,下面我們來看一下它的主要功效和食用方法等。
【處方】枳殼1兩,大黃2兩,樸消(研)、甘草半兩(炙)。
【功能主治】小兒驚風潮熱,客忤疳積。
【用法用量】上為末,用錫盒藏之。每服1字,薄荷七葉煎湯送下。
【摘錄】《普濟方》卷三七四引《傅氏活嬰方》
【處方】石膏2錢半,黃芩2錢半,甘草2錢半,赤芍藥2錢半,葛根2錢半,麻黃(去節(jié)),柴胡半兩。
【制法】上銼散。
【功能主治】小兒驚風。
【用法用量】3歲兒,每服2錢,水1小盞,生姜少許,蔥白3寸,豆豉1撮,煎湯沖服。
【摘錄】《嬰童百問》卷二
通過上文的介紹,我們知道寬熱散是一種應用很廣泛的中藥方劑,但在使用寬熱散之前還是要結合一下自身的體質,畢竟如果不注意的話,也會給人體的健康帶來很大的影響的。
相關閱讀
你聽說過中藥方劑嗎?中藥方劑有很多種,不同的中藥方劑針對的疾病類型不用,功效作用當然也會不一樣,木香寬中散就是其中一種,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一下它的相關信息。
【處方】木香 肉豆蔻仁 白茯苓(去黑皮)甘草(炙)陳曲(炒黃)訶黎勒皮(炮)人參各30克 麥芽(炒)45克 草豆蔻(去皮)白豆蔻(去皮)附子(炮,去皮、臍)各15克
【制法】上十二味,搗羅為散。
【功能主治】治心脾痛,或瀉不止,虛冷腸氣。
【用法用量】每服3克,入鹽、生姜各少許,空腹時用沸湯點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五十五
【處方】青皮 陳皮 丁香各120克 厚樸(制)500克 甘草(炙)150克 白豆蔻60克 香附(炒)砂仁 木香各90克
【制法】上藥為末。
【功能主治】治七情傷于脾胃,胸膈痞滿,停痰氣逆,或成五膈之病。
【用法用量】每服6克,姜、鹽湯點服。屬脾胃虛損之證,不可多服,當與六君子湯兼服之。
【摘錄】《證治準繩·類方》卷二
對于文章介紹的關于木香寬中散的相關知識,相信大家都有了不同程度的了解,同時也可以多去了解一些相關的醫(yī)學常識,在豐富閱歷的同時增加對醫(yī)藥常識的理解。
五膈寬中散在生活中是蠻常見的中藥方劑,采用純天然藥材配比而成,但仍然有很多人對五膈寬中散還不是很熟悉,所以接下來就為大家介紹一下。
【處方】白豆蔻(去皮)二兩,甘草(炙)五兩,木香三兩,厚樸(去皮.生姜汁炙熟)一斤,縮砂仁、丁香、青皮(去白)、陳皮(去白),各四兩。香附子(炒去毛)十六兩。
【炮制】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治因憂恚、寒熱,動氣傷神,致陰陽不和,腑臟生病,結于胸膈之間,遂成五膈之病。
【用法用量】每服二錢,入生姜二片,鹽少許,沸湯點服,不計時。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別名】寬中散(《世醫(yī)得效方》卷三)。
【處方】白豆蔻(去皮)60克 甘草(炙)150克 木香90克 厚樸(去皮,生姜汁炙熟)500克 縮砂仁 丁香 青皮(去白)陳皮(去白)各120克 香附子(炒,去毛)500克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治五膈。一曰憂膈,胸中氣結,津液不通,飲食不下,羸瘦短氣;二曰恚膈,心下實滿,噫輒醋心,飲食不消,大小便不利;三曰氣膈,胸脅逆滿,噎塞不通,噫聞食臭;四曰寒膈,心腹脹滿,咳嗽氣逆,腹上苦冷,雷鳴繞臍痛,不能食肥;五曰熱膈,五心中熱,口中爛生瘡,四肢煩重,唇口干燥,身體或熱,腰背疼痛,胸痹引背,不能多食。
【用法用量】每服6克,人生姜2片,鹽少許,沸湯點服,不計時。
【摘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三
通過上文我們知道五膈寬中散對人的身體非常有好處,又是純中藥制劑,無副作用,但如果沒有需要還是不建議濫服的。
瀉熱梔子散,作為傳統(tǒng)中藥方劑在我國應用的歷史已很悠久。我國很多的藥物學著作中都將其列為上品,且記述了瀉熱梔子散的神奇功效。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別名】梔子湯、黃芩梔子湯
【處方】梔子仁1兩,赤芍藥1兩,犀角屑1兩,赤茯苓1兩,黃芩1兩,射干1兩,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胃實熱,苦頭痛,汗不出,狀如溫瘧,唇口皆干,或生乳癰,及缺盆腋下腫。
【用法用量】梔子湯(《圣濟總錄》卷六十)、黃芩梔子湯(《普濟方》卷三十五)。
【注意】忌炙爆熱面。
【摘錄】《圣惠》卷五
通過上文對瀉熱梔子散的介紹我們可以知道,其實在現(xiàn)實生活中養(yǎng)生方劑有許多,不管是什么類型的都是擁有著自己獨有的營養(yǎng)還有對食用者的功效與作用。不過想要更方便的食用到這樣的養(yǎng)生方劑,只有學會這樣的制作方法才可以。
其實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有許多的養(yǎng)生方法,中藥方劑就是一種,但是如果不了解的話就什么作用都發(fā)揮不了。寬快湯就是一種中藥方劑,今天就給大家普及一下關于寬快湯的知識吧!
【處方】香附(杵凈)60克 天臺烏藥(去心)枳殼(制)各45克 縮砂仁15克 蘇子(炒)15克 青木香9克 甘草(炙)23克
【制法】上藥為末。
【功能主治】理氣寬中。治氣不下降,大便秘澀。
【用法用量】每服6克,陳皮煎湯調下。
【摘錄】《仁齋直指》卷十五
【處方】香附(杵凈)2兩,天臺烏藥(去心)1兩半,枳殼(制)1兩半,縮砂仁7錢半,蘇子(炒)半兩,青木香3錢,甘草(炙)7錢半。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氣不下降,大腑澀滯。
【用法用量】每服2錢,陳皮煎湯調下;或吞青木香丸少許。
【摘錄】《直指》卷十五
以上就是對寬快湯的一些簡單的介紹了,當然了日常如果要用藥的話,最好可以咨詢一下相關的醫(yī)生。
眾所周知,寬氣飲是一種對很多病癥都有治療效果的中藥方劑,中醫(yī)很早就有關于寬氣飲的相關描述。現(xiàn)代醫(yī)學也證明了寬氣飲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那么你知道它應該如何食用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下。
【處方】枳殼(水浸,去瓤,麩炒微黃)1兩,枳實(制同上)1兩,人參(去蘆)半兩,甘草(炙)半兩。
【制法】上銼,焙為末。
【功能主治】通利關節(jié),消痰逐水,進美飲食。主胸膈痞結,氣逆不和,不思飲食,精神昏倦;及蓄氣成搐,傳變成急慢驚風者。
【用法用量】每服半錢至1錢。凈湯調服,不拘時候;驚風發(fā)搐,姜汁、蔥湯調服;熱極者,入寬熱飲,薄荷蜜湯調下;或麥門湯亦可。
【摘錄】《活幼心書》卷下
【處方】枳殼(去瓤)1兩,人參(去蘆)5錢,天麻3錢,僵蠶(炒,去絲嘴)3錢,羌活3錢,甘草(炙)3錢。
【制法】上銼碎。
【功能主治】小兒風痰壅滿,風傷于氣,不能言語。
【用法用量】每服2錢,用水1盞,生姜3片,煎至5分,不拘時候服。
【摘錄】《奇效良方》卷六十四
【處方】杏仁(去皮尖,炒)、桑白皮(炒)、橘紅、蘇子(炒)、枳殼(麩炒)、枇杷葉(蜜炙)、麥冬(去心)、生甘草、苦葶藶。
【功能主治】小兒龜胸。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金鑒》卷五十五
在了解了寬氣飲這味方劑之后,我們不妨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試一試。相信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
有人想知道寬中丸究竟有什么作用,其實寬中丸的作用和功效有很多,下面我們來看一下它的主要功效和食用方法等。
【處方】山楂不拘多少(蒸熟曬干)
【制法】上藥研末,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消食寬中。治飲食過多,停滯不化,胸膈痞悶。
【用法用量】每服20~30丸,溫開水送下。
【摘錄】《丹溪心法附余》卷三
【處方】大附子(炮,去皮臍)、木香(炮)、青皮、大黃(濕紙裹煨)各等分。
【制法】上為末,醋煮糊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氣滯不快,飲食不消,胸膈痞塞,凝痰聚飲,狀如傷寒,頭疼,胸痞。
【用法用量】每服10丸,姜湯送下;頭疼甚,調救生散送下。
【摘錄】《三因》卷十六
【別名】指迷寬中丸
【處方】黃橘皮4兩,白術2兩。
【制法】上為細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脾胃不調,冷氣客于中,壅遏不通而為脹滿者。
【用法用量】指迷寬中丸(《普濟方》卷二十二引《簡易》)。
【摘錄】《雞峰》卷十三
【處方】烏頭(炮裂,去皮膚)半兩,吳茱萸(湯浸,焙,炒)半兩,高良姜半兩,甘遂(麩炒)半兩,大黃半兩,梔子仁半兩,巴豆(去皮心膜,研出油)49粒。
【制法】上為末,用棗肉為丸,如小綠豆大。
【功能主治】逐積滯,化宿食,和胸膈。主積聚宿食不消。
【用法用量】每服1丸,生姜、橘皮湯送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七十二
【處方】蒼術(去粗皮,米泔浸3日,炒干)2兩,烏藥(去粗皮)2兩,香附子(火燎去毛)2兩,三棱(醋煮,切,焙干)1兩,廣荗(煨)1兩,青皮(去瓤)1兩,陳皮(去白)1兩,干姜(炮)1兩,良姜(炒)1兩,小茴香(炒)1兩,神曲(炒)1兩,麥芽1兩。
【制法】上為細末,醋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寬中下氣,暖胃調脾,消克飲食,補益虛損。主五勞七傷,下元虛冷,腳膝無力,腰滯腿疼,筋骨軟弱,心胸脹滿,嘔逆惡心,惡聞食氣;七癥八瘕,五積六聚,痃癖氣塊,脅助疼痛,臍腹脹滿,面黃肌瘦,身體倦怠,脾胃不和,不思飲食;風濕氣痹,霍亂轉筋,上吐下瀉,氣逆沖心,翻胃吐食,多年氣痢,小腸疝氣;婦人月事不行,臍腹疼痛,一切沉滯之氣。
【用法用量】每服50丸,空心生姜湯送下。
【摘錄】《醫(yī)方類聚》卷八十九引《王氏集驗方》
【處方】木香5錢,三棱1兩,莪術1兩,青皮1兩,陳皮1兩,檳榔1兩,桔梗1兩,縮砂仁1兩,人參1兩,當歸1兩。
【制法】上為細末,用酒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寬胸進食,消痞化積。主一切氣疾,諸般停滯,肚腹疼痛不止。
【用法用量】米湯、姜湯送下。
【摘錄】《普濟方》卷一八二
【處方】香附4兩,陳皮2兩,青皮2兩,枳殼2兩,枳實2兩,三棱2兩,莪術2兩,神曲1兩,麥芽1兩,糖球子1兩,牽牛(頭末)12兩。
【制法】上為末,滴水為丸。
【功能主治】肚內痞悶。
【用法用量】每服50-60丸,食遠白湯吞下。
【摘錄】《醫(yī)方類聚》卷一九五引《修月魯般經》
【處方】大腹子(炮,去皮臍)、青皮、大黃(濕紙裹煨)各等分。
【制法】上為細末,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氣滯不快,飲食不消,胸膈痞塞,凝痰聚飲,狀如傷寒,頭疼胸痞。
【用法用量】每服10丸,姜湯送下。
【摘錄】《普濟方》卷二十二
【處方】枳殼。
【制法】上為末,酒糊為丸。
【功能主治】諸般氣痛。
【摘錄】《醫(yī)學綱目》卷十六引丹溪方
【處方】三棱1兩,莪術1兩,縮砂仁(炒)半兩,青皮(去白)半兩,沉香半兩,陳皮(去白)半兩,香附子半兩,胡椒半兩。
【制法】上為細末,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寬胸膈,化冷物。主十膈五噎,滯滿不通。
【用法用量】每服15丸,食后紫蘇、生姜湯送下。
【摘錄】《普濟方》卷二○四引《衛(wèi)生家寶》
【處方】檳榔(面裹煨熟)2兩,木香2兩,半夏2兩(生姜制),陳橘皮半兩,青橘皮半兩,京三棱7錢半,牽牛4兩(微炒,取頭末2兩)。
【制法】上為細末,水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氣不升降,痰涎郁塞,飲食不化。
【用法用量】方中檳榔用量原缺,據(jù)《普濟方》補。
【摘錄】《御藥院方》卷三
看了上面的文章想必大家已經基本上了解了寬中丸的功效與作用了吧?寬中丸的藥用價值極高,對調理人的身體健康有著顯著的效果。有需要的朋友可以試一試。
寬筋藤的簡介
寬筋藤,中藥名。別名:無地生須、青寬筋藤、伸筋藤、無地根、青筋藤、砍不死、打不死、軟筋藤、松筋藤、大接筋藤、牛掙藤、大松身。中華青牛膽,落葉藤本,長可達20m以上。老莖肥壯,表皮褐色,膜質,有光澤,散生瘤突狀皮孔,葉痕明顯;嫩枝綠色,有條紋,被柔毛。葉膜質或紙質;葉柄長6-13cm,被柔毛。為防己科青牛膽屬植物中華青牛膽Tinospora sinensis (Lour.) Merr.以藤莖入藥。全年可采,洗凈切碎,曬干。分布廣東、廣西和云南。中南半島、印度和斯里蘭卡也有。
寬筋藤的功效與作用
1、功效作用
祛風止痛;舒筋活絡。主風濕痹痛;腰肌勞損;跌打損傷。用于風濕痹痛,坐骨神經痛,腰肌勞損,跌打損傷。
2、臨床應用
2.1、《晶珠本草》中說:勒哲治風熱合并癥。
2.2、《味氣鐵鬘》中說:勒哲性涼,化性溫,治龍病時疫有特效。
2.3、《藥物大全》中說:勒哲味甘、苦、澀、辛。
2.4、《寶庫》中說:勒哲味甘、苦、辛,功效治風熱,除時疫熱,效緩,能調和和合紊亂,治衰老病、風濕病。
2.5、《甘露之池》中說:勒哲味甘、苦、澀、辛,化味甘、酸,性潤、涼、溫,治龍、赤巴合并癥、培根病、風濕病、風熱病。
2.6、《甘露之環(huán)》說:勒哲味甘、苦,化味甘、酸,皮甘肉苦,為治風熱往來之良藥。
2.7、《精義集要》中說:勒哲調和和合紊亂。
2.8、《圖鑒》中說:治療諸病的勒哲生于陰陽交界處,匍伏生長。莖如錦雞兒。葉小圓形,非常油潤。花白色,很美麗。果實味甘,有油味。功效治諸病,為滋補上品“。莖斷面如馬兜鈴,皮如錦雞兒,汁液有光澤,色黃。
寬筋藤的市場信息
1、寬筋藤的價格
寬筋藤的價格約為13元/千克。
2、寬筋藤的選購方法
心葉青牛膽藥材為圓柱形,如對剖則呈半圓柱形、略扭曲、長短不一的節(jié)塊,粗5~20mm,灰黃色或黃色,較光滑或具皺紋,有明顯的皮孔及葉痕。質硬,可折斷,斷面灰白色,木部呈放射狀紋理,可見眾多的細小圓孔;剖開時,向一方扭曲,木部從射線部分分裂呈折紙扇的扇骨狀張開樣。氣微,味微苦。
3、寬筋藤的保存方法
寬筋藤可擱置在陰涼通風處,置干燥處。
現(xiàn)實生活中有許多人對寬腸丸的功效與作用及食用方法并不是很清楚,下面我們就詳細的介紹下。
【處方】黃連 枳殼各等分
【制法】上藥為末,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痔瘡便秘。
【用法用量】每服50丸,空腹時用米飲送下。
【摘錄】《世醫(yī)得效方》卷七
【處方】黃連、枳殼、百藥煎各等分。
【制法】上為末,用水糊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痔漏。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用米湯送下。
【摘錄】《普濟方》卷二九五
【處方】黃連、枳殼各等分。
【制法】上為末。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以五灰膏涂痔瘡之后,臟腑秘結不通者。
【用法用量】每服50丸,空心米飲送下。
【摘錄】《得效》卷七
【處方】枳殼(炒微黃,用清油浸透1宿,焙干)5線,麻仁(去殼)2錢半,木通(去皮、節(jié))2錢半,大黃(半生半炮)2錢半,檳榔2錢半,大腹皮(洗凈,培干)2錢半。
【制法】上除麻仁用乳缽研極細外,檳榔不過火,余焙同研成末,入乳缽中與麻仁再杵勻,煉蜜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痢后里急,大腑閉澀不通。
【用法用量】每服30-50丸,以枳殼、甘草煎湯,空心送下;1-2月嬰兒,溫蜜湯化服。
【摘錄】《活幼心書》卷下
從上面的介紹中可以知道寬腸丸的作用十分的廣泛,所以現(xiàn)在很多的科學家都在研究如何可以將其應用到臨床中,預防和治療一些疾病。
對于寬尾石韋,大家是比較熟悉的,當然有些人比較陌生。其實寬尾石韋是一種比較常見的中藥材。那么寬尾石韋究竟有什么作用呢?
【別名】毛石韋、小石韋、舌鵝草
【來源】藥材基源:為水龍骨科植物越南石韋的全草。
【原形態(tài)】植株高15-20cm。根狀深褐色,橫生,被披針形鱗片,鱗片中部深棕色,邊緣淡棕色,先端長漸尖,基部盾狀著生,全緣。葉近生;近于無柄;葉片革質,狹線形,長10-20cm,寬4-10mm,先端漸尖,基部漸狹,葉緣常向上強度反卷而使葉片呈波狀或螺旋狀卷曲,上面有水囊體,幼時疏被淡黃色的星芒狀毛或近光滑,下面密被細長黃色星狀毛外,還有一層極細的星狀絨毛,全緣;中脈上面稍下陷,下面略隆起。孢子囊群圓形,滿布于葉背面的上部,中脈兩側各有2-3行,幼時密被星芒狀毛。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谷林下溪邊樹干或巖石上。
【性狀】性狀鑒別 根莖和葉柄基部生有鱗片,披針形,邊緣有鋸齒。葉一型,革質。葉呈螺旋狀卷曲,濕潤展開,葉片線狀披針形,基部長下延,葉緣向上反卷,下表面除有細長黃色分枝的星狀毛外,還有一層極細的星狀絨毛。孢子囊群在主脈兩側略向上各有2-3行,葉片革質,無柄或僅有短柄。氣微,味微苦。
【性味】微苦;涼
【功能主治】清肺熱;利尿通淋。主肺熱咳嗽;濕熱淋癥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15g。
【摘錄】《中華本草》
所以,通過上面文章對于中藥寬尾石韋的詳細介紹,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寬尾石韋的功效與作用是有很多的,在養(yǎng)生保健方面的效果還是非常不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