訶黎勒丸的功效與作用
【www.cndadi.net -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活動(dòng)有方,五臟自和。”社會(huì)在發(fā)展,養(yǎng)生也逐漸成為很多人的關(guān)注焦點(diǎn),養(yǎng)生不再是停留在紙面,也更是我們生活中必須去實(shí)踐的。如何避免關(guān)于中醫(yī)養(yǎng)生的誤區(qū)呢?考慮到您的需要,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特地編輯了“訶黎勒丸的功效與作用”,大家不妨來(lái)參考。希望您能喜歡!
訶黎勒丸作為一種中藥方劑已經(jīng)被許多的人所接受,那么如何根據(jù)自己的身體情況來(lái)服用訶黎勒丸就成為了一門學(xué)問(wèn),今天就來(lái)教大家如何食用訶黎勒丸。
【處方】訶黎勒皮 川烏頭(炮,去皮、臍)縮砂仁 白礬(煅)各1.2千克 肉豆蔻(去皮,炮)木香 干姜(炮)各600克 龍骨(洗)赤石脂各2.5千克
【制法】上為末,用粟米飯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腸胃虛寒,水谷不化,泄瀉注下,腹痛腸鳴,胸滿短氣;暴傷生冷,暴瀉不止,手足逆冷,脈微欲絕;腸胃積寒,久利純白,或有青黑,日夜無(wú)度者。
【用法用量】每服20~30丸,空腹時(shí)用溫粟米飲下,甚者可倍加丸數(shù)。
【摘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六
【處方】訶子(去核、梢)15克 椿根白皮30克 母丁香30個(gè)
【制法】上為細(xì)末,醋調(diào)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休息痢晝夜無(wú)度,糞便腥臭難聞,臍腹撮痛,諸藥不效者。
【用法用量】每服50丸,五更時(shí)用陳米飯湯入醋少許送下。三日三服效。
【摘錄】《脾胃論》卷下
【處方】訶黎勒(面裹,煨)附子(炮,去皮、臍)肉豆蔻(面襄,煨)木香(不見(jiàn)火)吳茱萸(湯泡,炒)龍骨(生用)白茯苓(去皮)蓽茇各15克
【制法】上為細(xì)末,姜汁煮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大腸虛冷,腸嗚泄瀉,腹脅氣痛,飲食不化。
【用法用量】每服70丸,空腹時(shí)用米飲送下。
【摘錄】《重訂嚴(yán)氏濟(jì)生方》
【處方】訶黎勒(煨,去核)1兩,大黃(銼,炒)1兩,芍藥1兩,防葵1兩,桂(去粗皮)1兩,甘草(炙)1兩,烏梅1兩,鱉甲(去裙襕,醋炙)2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痃氣,胸臆多滿,大腸常澀。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空腹煎生姜湯送下,日午、臨臥再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七十三
【處方】訶黎勒1兩半(煨,用皮),干姜1兩(炮裂,銼),桂心1兩,桔梗1兩(去蘆頭),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木香1兩,五味子1兩,白術(shù)半兩,人參1兩(去蘆頭),沉香2兩,枳殼半兩(麩炒微黃,去瓤)。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氣極,呼吸短氣,臟虛腹脹。
【用法用量】每服30丸,食前以溫酒送下。
【摘錄】《圣惠》卷二十六
【處方】訶黎勒(煨,去核)1兩,鹿茸(酥炙,去毛)1兩,桑根白皮(銼)1兩,地榆1兩,赤石脂1兩,天雄(炮裂,去皮臍)1兩,龍骨1兩半,白芷1兩,黃連(去須)1兩,桂(去粗皮)1兩,厚樸(去粗皮,涂生姜汁炙)1兩,白茅根1兩,當(dāng)歸(切,焙)1兩,黃芩(去黑心)半兩,干姜(炮裂)半兩,肉豆蔻(去殼)4枚。
【制法】上為末,爛飯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水瀉吐噦,遍身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30丸,以溫米飲送下。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七十四
【處方】訶黎勒(半生半煨,并去核)3分,肉豆蔻(去殼)3分,木香3分,干姜(炮)半兩,甘草(炙,銼)半兩。
【制法】上為末,煮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五臟泄痢。
【用法用量】每服20-30丸,米飲送下。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七十四
【處方】訶黎勒皮半兩,草豆蔻(去皮)半兩,人參(去蘆頭)半兩,白術(shù)半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半兩,白茯苓半兩,丁香1分,甘草1分(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麻子大。
【功能主治】小兒氣疳,腹內(nèi)有積惡滯結(jié)之物。
【用法用量】1-2歲,每服3丸;3-4歲,每服5丸,先服搜病青黛丸取下惡物后,以粥飲送下,空心、午后各1次。
【摘錄】《圣惠》卷八十六
【處方】訶黎勒(煨,去核)半兩,地榆(去苗,微炙)半兩,酸石榴皮(炙焦)半兩,高良姜半兩,赤石脂半兩,吳茱萸(湯洗,焙干炒)1分,黃連(去須)3分。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麻子大。
【功能主治】小兒赤白痢,里急后重。
【用法用量】每服7丸,以溫米飲送下,空心、午后各1次。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七八
【處方】訶黎勒1兩(煨,用皮),槐子仁2兩(微炒),當(dāng)歸1兩(銼,微炒),干姜1兩(炮裂,銼),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
【制法】上為末,湯浸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氣痔下血,疼痛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20丸,食前以枳殼湯送下。
【摘錄】《圣惠》卷六十
【處方】訶黎勒1兩(煨,用皮),木香半兩,丁香半兩,肉豆蔻1兩(去殼),當(dāng)歸1兩(銼,微炒),干姜1兩(炮裂,銼),桂心半兩,白芍藥1兩,縮砂1兩(去皮),陳橘皮3分(湯浸,去白瓤,焙),白術(shù)1兩,厚樸1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制法】上為末,煮棗瓤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痢后虛羸,不下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30丸,不拘時(shí)候,以姜、棗湯送下。
【摘錄】《圣惠》卷五十九
【處方】訶黎勒1兩(煨,用皮),干姜3分(炮裂,銼),當(dāng)歸1兩(銼,微炒),黃連1兩(去須,微炒),白術(shù)1兩,木香3分(銼),厚樸1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水谷痢,腹脅虛脹,時(shí)復(fù)疼痛,不欲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30丸,不拘時(shí)候,以粥飲送下。
【摘錄】《圣惠》卷五十九
【處方】訶黎勒皮1兩,前胡1兩(去蘆頭),白術(shù)1兩,草豆蔻3分(去皮),人參3分(去蘆頭),神曲3分(炒微黃),枳殼3分(麩炒微黃,去瓤),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桂心1兩,木香1兩,檳榔1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痰飲,心胸積滯,氣不宣通,飲食不消。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普濟(jì)方》引作“訶黎勒皮丸”。
【摘錄】《圣惠》卷五十一
【處方】訶黎勒3分(煨,用皮),白術(shù)半兩,木香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干姜半兩(泡裂,銼),芎?3分,當(dāng)歸3分(銼,微炒),縮砂半兩(去皮)。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脾胃冷熱氣不和,心腹痛,不欲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20丸,以姜、棗湯送下,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惠》卷五
【處方】訶黎勒2兩(煨,用皮),人參1兩(去蘆頭),桂心半兩,干姜半兩(炮裂,銼),白茯苓1兩,木香半兩,肉豆蔻3枚(去殼),胡椒半兩,京三棱半兩(炮,銼),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桔梗1兩(去蘆頭),當(dāng)歸1兩(銼,微炒),檳榔1兩,陳橘皮半兩(浸,去白瓤,焙),厚樸1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制法】上為散,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脾臟積冷,氣攻心腹疼痛,不能飲食,四肢無(wú)力。
【用法用量】每服30丸,以溫酒送下,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惠》卷五
【處方】訶黎勒(煨,去核)半兩,木香半兩,赤茯苓(去黑皮)半兩,桂(去粗皮)半兩,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胡椒半兩,肉豆蔻(去殼)半兩,白術(shù)半兩,蓬莪術(shù)(煨,銼)半兩,干姜(炮裂)半兩,人參1兩,蓽撥1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積年冷勞瀉痢,眼黃面黑,漸漸瘦弱。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心以生姜、大棗湯送下。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九十一
【處方】訶黎勒(煨,去核)1兩,檳榔(銼)1兩,海藻(洗去咸,焙)1兩,枳殼(去瓤,麩炒)1兩,白茯苓(去黑皮)1兩,干姜(炮)1兩,熊膽1兩,桂(去粗皮)1兩,昆布(洗去咸,焙)1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酸棗大。
【功能主治】年深癭氣噎塞。
【用法用量】每服1丸,含化,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二五
【處方】訶黎勒1兩(煨,用皮),當(dāng)歸1兩(銼,微炒),白術(shù)3分。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小兒水谷痢不止,羸瘦腹脹,不欲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7丸,以粥飲送下,不拘時(shí)候。
【摘錄】《普濟(jì)方》卷三九八
【處方】訶黎勒皮2錢(炮),青橘皮(去白,焙)1分,干姜1分(炮),白豆蔻(去皮)1錢,烏頭(炮裂,去皮臍)1錢,木香1錢,蓽澄茄1錢。
【制法】上為細(xì)末,煮棗肉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小兒洞泄注下,腹脹,不思乳食。
【用法用量】每服7丸,以米飲送下,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七九
【處方】訶子半兩,肉豆蔻1兩,木香3錢,干姜半兩,阿膠3錢。
【制法】上為細(xì)末,糯米粥濃飲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白痢。
【用法用量】每服50丸,以陳粟米飲送下,與和氣飲子相間服。痢減則減,痢止則勿服。
【摘錄】《普濟(jì)方》卷二一二
【處方】訶黎勒(面裹煨)半兩,附子(炮,去皮臍)半兩,肉豆蔻(面裹煨)半兩,木香(不見(jiàn)火)半兩,吳茱萸(炒)半兩,龍骨(生用)半兩,白茯苓(去皮)半兩,蓽撥半兩。
【制法】上為末,姜汁煮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大腸虛寒,腸鳴泄瀉,腹脅氣痛,飲食不化。
【用法用量】每服70丸,空心以米飲送下。
【摘錄】《濟(jì)生》卷四
【處方】訶黎勒(煨,去核)1兩半,大黃(銼,炒)1兩半,當(dāng)歸(切,焙)1兩半,熟干地黃(焙)1兩半,大麻仁(別研如膏)1兩半,人參1兩半。
【制法】前五味為末,與大麻仁同研令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產(chǎn)后大便秘澀不通。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米飲送下,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六五
【處方】肉豆蔻(面裹,煨香)2兩,草豆蔻(去殼)2兩,訶黎勒(煨,去核)2兩,高良姜3兩,干姜3兩(以上二姜用好醋1升,同煮醋盡,曬干,入余藥),赤石脂2兩。
【制法】上為細(xì)末,粳米飯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脾胃虛損,泄瀉不止,臍腹(疒丂)痛。
【用法用量】每服50丸,食前以米飲送下。
【摘錄】《楊氏家藏方》卷七
【處方】訶黎勒1兩半(煨,用皮),吳茱萸半兩(浸7遍,焙干,微炒),白術(shù)1兩,桂心3分,人參1兩(去蘆頭),赤茯苓1兩,桔梗半兩(去蘆頭),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紅豆蔻1兩(去皮),干姜半兩(炮裂,銼),厚樸1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脾臟冷氣,腹內(nèi)虛鳴,胸膈氣滯,不能飲食,雖食不消,又頻嘔逆。
【用法用量】每服30丸,以生姜湯送下,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惠》卷五
【處方】訶黎勒(面裹煨)1兩,青皮1兩,陳皮1兩,吳茱萸1兩,龍骨(生用)1兩,白茯苓(去皮)1兩,細(xì)辛(洗)1兩,桂心(不見(jiàn)火)1兩,蓽茇1兩。
【制法】上為細(xì)末,生姜汁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大腸虛冷,泄瀉不止,腹脅引痛,飲食不化。
【用法用量】每服80-90丸,空心用米湯送下。
【摘錄】《奇效良方》卷十四
【處方】訶黎勒不拘多少。
【制法】上以面裹,灰火內(nèi)炮令赤黃,剝?nèi)ッ?,取訶黎勒為末,軟飯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水瀉。
【用法用量】每服2丸,空腹食前以米飲送下。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七十四
【處方】訶黎勒(炮,去核)1兩,半夏(湯洗7遍去滑,焙)1兩,杏仁(去皮尖雙仁,別研,取膏入)1兩,陳皮(湯浸,去白,焙)1兩,桔梗(炒)1兩,澤瀉(銼)1兩,五味子1兩,檳榔(生,銼)1兩。
【制法】上八味,搗羅六味為末,入杏仁和勻,生姜汁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腎虛多唾。
【用法用量】每服20丸,淡生姜湯送下。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五十三
【處方】訶黎勒(炮,去核)1兩,人參1兩,白茯苓(去黑皮)3分,當(dāng)歸(切,焙)3分,木香3分,白芷3分,牡丹皮半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傷寒后膿血痢,下部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30丸,食前以米飲送下,1日2次。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二十六
【處方】訶黎勒皮(微炒)1兩,陳橘皮(去白,焙)1兩,干生姜(切)3分,甘草(炙)半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霍亂吐逆,腹痛,或便利數(shù)多,冷熱不調(diào)。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煎生姜米飲送下,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三十八
【處方】訶黎勒皮4兩,五倍子4兩,黃連(去須)4兩,鐘乳粉4兩,白礬(熬令汁枯)4兩,縮砂蜜(去皮)2兩半,厚樸(去粗皮,生姜汁炙)2兩半,當(dāng)歸(切,焙)2兩半,酸石榴皮(銼,炒)2兩半,胡椒2兩半,樗根皮(銼)2兩半,干姜(炮)1兩半,干木瓜(銼)5兩,烏梅肉(炒)5兩,橡實(shí)(微炒)5兩,肉豆蔻(煨,去殼)5枚,陳橘皮(湯浸,去白,焙)2兩。
【制法】上為末,醋并艾葉汁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脾胃虛冷,嘔逆霍亂,瀉痢脹滿。
【用法用量】每服50丸,空心、食前以大棗湯送下,1日2次。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三十八
【處方】訶黎勒(炮,去核)1兩,半夏(湯洗7遍,焙干,炒)1兩,白術(shù)1兩,檳榔(銼)半兩,枳殼(去瓤,麩炒)半兩,人參3分,芍藥3分,桂(去粗皮)3分。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傷寒后脾胃氣不和,食飲無(wú)味,上氣壅悶。
【用法用量】每服20丸,食后以生姜湯送下,1日2次。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二十四
【處方】訶黎勒(炮,去核)1兩半,吳茱萸(湯洗,焙炒)1兩,莨菪子(湯洗,焙炒)1兩,草豆蔻(去皮,微炒)1兩,干姜(炮)半兩。
【制法】上為末,酒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脾臟虛冷,腹脹泄痢,米谷不消。
【用法用量】每服20丸,食前以粟米飲送下。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四十四
【處方】訶黎勒皮2兩,檳榔1兩,木香1兩,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五味子1兩,川芒消1兩。
【制法】上為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膈氣,心腹妨悶,不能下食。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煎生姜、大棗湯送下,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惠》卷五十
【處方】訶黎勒皮1兩,蓽撥1兩,桂(去粗皮)1兩,胡椒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沉香1兩,木香1兩,人參1兩,草豆蔻(去皮)1兩,檳榔(銼)1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溫脾胃,思飲食。主下焦虛冷氣。
【用法用量】每服20丸,食前以溫酒送下。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五十四
【處方】吳茱萸(去枝,湯泡7次),艾葉1兩,厚樸(去粗皮,姜制,炙)1兩,干姜(炮,洗)1兩,良姜(去須,炒)1兩,白術(shù)1兩(炒),大附子2兩(炮,去皮臍,切作骰子塊)。
【制法】上藥加好肉棗30枚,酒、米醋、生姜自然汁各1碗,煮前藥干,為末;加肉豆蔻5兩,訶子(炮熟,取皮)2兩,丁香半兩,胡椒半兩,為末,酒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寬利胸膈,消谷快氣,進(jìn)美飲食。主胃寒,一切冷氣。
【用法用量】每服50丸,空心以米飲送下。
【摘錄】《魏氏家藏方》卷五
【處方】訶黎勒8分,干地黃10分,薯蕷8分,牡丹7分,山茱萸9分,澤瀉8分,茯苓8分,蓽撥4分,干姜5分,川芎8分。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脾有病,臍下有動(dòng)氣,按之牢,若痛,若逆氣,小腸急痛,下泄,足重脛寒。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空心用地黃湯送下。
【摘錄】《醫(yī)方類聚》卷六引《五臟六腑圖》
【處方】訶黎勒、青木香各等分。
【制法】上為末,篩,融沙糖和,眾手一時(shí)捻為丸。
【功能主治】除惡氣。主氣脹不下食。
【用法用量】隨意服之。氣甚者,每服80丸,1日2次;稍輕者,每服40-50丸;性熱者,以生牛乳送下;性冷者,以酒送下,不問(wèn)食之前后。
【摘錄】《外臺(tái)》卷七引《近效方》
【處方】訶黎勒皮8分,檳榔8分,人參3分,橘皮6分,茯苓4分,芒消4分,狗脊3分,豉4分,大黃8分,干姜12分,桃仁8分,牽牛子13兩,桂心8分。
【制法】上(口父)咀,下篩,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諸風(fēng)痹塊,大便不通,體枯干燥,面及遍身黃;痔,赤白利,下部疼痛,久壯熱;一切心痛,頭旋悶,耳痛重聽(tīng);身體癰疽,積年不瘳;痢不思食;痰冷在胸中,咳嗽,唇色白干燥;僻,小便稠數(shù),腹脹痃氣,初患水??;聲破無(wú),無(wú)顏色,色黃,腹內(nèi)蟲(chóng),腳氣,上吐無(wú)力,肢節(jié)疼痛,血脈不通,心上似有物涌,健忘心迷。
【用法用量】每服20丸,食前以溫酒或薄粥汁服。平旦得下利良。
【摘錄】《醫(yī)心方》卷三引《古今錄驗(yàn)》
【處方】訶黎勒皮1兩,人參半兩(去蘆頭),赤茯苓半兩,白術(shù)1兩,半夏半兩(湯洗7遍去滑),葛根半兩(銼),甘草半兩(炙微赤,銼),枳殼3分(麩炒微黃,去瓤)。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妊娠心煩,頭目眩悶,聞食氣即嘔逆。
【用法用量】每服20丸,以生姜粥飲送下,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惠》卷七十五
【處方】訶黎勒皮(焙)3兩,大黃(銼,炒)3兩,檳榔(銼)3兩,木香2兩,大麻仁(別研)3兩,甘草(炙)2兩半,枳殼(去瓤,麩炒)2兩半,樸消3分。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常服乳石,補(bǔ)養(yǎng)過(guò)度,復(fù)酒肉熱面不絕,腳氣發(fā)。
【用法用量】每服40丸。漸加至50-60丸,以溫熟水送下,日3次,常令通利。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八十四
【處方】訶黎勒皮1兩半,檳榔2兩,桂心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木香1兩,陳橘皮2兩(湯浸,去白瓤,焙),白術(shù)1兩,前胡1兩半(去蘆頭),五味子1兩。
【制法】上為末,棗瓤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膈氣,心胸妨悶,不能下食,食不消化。
【用法用量】每服30丸,以生姜、大棗湯送下,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惠》卷五十
【處方】訶子皮1分,黃連1分,干姜1分,當(dāng)歸1分,枳殼1分,肉豆蔻仁1分,地榆1分。
【制法】上為細(xì)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腸癖下痢,日夜不止,腹內(nèi)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心以烏梅湯送下。
【摘錄】《雞峰》卷十四
【處方】訶黎勒皮2兩,干姜1兩(炮裂,銼),甘草半兩(炙微赤,銼),枳殼1兩(麩炒微黃,去瓤),桂心1兩,陳橘皮2兩(湯浸,去白瓤,焙),檳榔1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
【功能主治】五膈氣,久不下食,心胸妨悶,多吐酸水。
【用法用量】每日不問(wèn)早、晚,常含1丸,咽津;如患甚,即將1丸嚼破,以煎湯送服。
【摘錄】《圣惠》卷五十
【處方】訶黎勒1兩(煨,用皮),桔梗3分(去蘆頭),赤芍藥半兩,桔殼1兩(麩炒微黃,去瓤),白術(shù)1兩,赤茯苓1兩,桃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鱉甲1兩(涂醋炙令黃,去裙襕),桂心3分,木香半兩,川大黃3分(銼碎,微炒)。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痃癖,氣攻兩脅脹滿,心腦不利,少思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30丸,以溫酒送下,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惠》卷四十九
【處方】訶黎勒皮1兩,川大黃2兩(銼碎,微炒),烏藥1兩,當(dāng)歸1兩(銼,微炒),木香1兩,白術(shù)3分,桂心1兩,吳茱萸半兩(湯浸7遍,焙干,微炒),檳榔1兩,蓬莪術(shù)1兩,青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神曲1兩(微炒令黃),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麥糵1兩(微炒令黃)。
【制法】上為末,后將硼砂3兩,用醋2升煎,濾去滓,入前藥末4兩納硼砂醋中攪和勻,于銀鍋內(nèi)煎成膏,和余藥末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積聚,心腹相引疼痛,胸膈氣滯,不欲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20丸,食前以生姜、橘皮湯送下。
【摘錄】《圣惠》卷四十八
【處方】訶黎勒皮1兩,黃連1兩(去須),露蜂房1兩(炙微黃)。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咳嗽,喉中呀呷作聲,無(wú)問(wèn)年月遠(yuǎn)近。
【用法用量】每服30丸,不拘時(shí)候,以溫漿水送下。
【摘錄】方出《圣惠》卷四十六,名見(jiàn)《普濟(jì)方》卷一六○
【處方】訶黎勒(煨,去核)半兩,桂(去粗皮)1分,赤石脂半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麻子大。
【功能主治】小兒冷痢。
【用法用量】1-2歲兒每服3丸,4-5歲兒每服5丸,以米飲送下,空心、午后各1次。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七八
【別名】大腹皮丸
【處方】訶黎勒皮1兩,大腹皮1兩(銼),半夏1兩(湯洗7遍,去滑),桑根白皮1兩(銼),前胡1兩(去蘆頭),枳實(shí)1兩(麩炒令微黃),漢防己半兩,紫苑3分(洗去苗土),杏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別研如膏),甜葶藶1兩(隔紙炒令紫色,別研如膏)。
【制法】上為末,加杏仁、葶藶更研令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傷寒氣壅,心腹不利,上氣咳嗽,腹脅妨悶。
【用法用量】大腹皮丸(《圣濟(jì)總錄》卷二十四)。
【摘錄】《圣惠》卷十一
【處方】訶黎勒皮(煨,去核)2枚,丁香1錢,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分,半夏(湯洗去滑,炮)1分,人參1分。
【制法】上為末,生姜計(jì)煮面糊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小兒脾胃不和,吐逆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7丸,乳食前以生姜湯送下。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七六
【處方】訶子(煨,去核)、附子(炮,去皮臍)、肉豆蔻、赤石脂、龍骨(不煅)、白礬(枯)、木香、干姜、烏頭(炮)。
【制法】上為末,粟米粥為丸。
【功能主治】男子?jì)D人臟腑滑泄。
【用法用量】每服20-30丸,空心以粟米飲送下。
【摘錄】《醫(yī)方類聚》卷一四二引《澹寮》
【處方】訶黎勒皮1兩,貝母3分,射干3分,紫菀3分(洗,去苗土),桂心3分,紫蘇子3分(微炒),前胡3分(去蘆頭),桔梗3分(去蘆頭),木通3分(銼),皂莢子仁1兩(微炒),郁李仁1兩半(湯浸,去皮,微炒,別研入)。
【制法】上為細(xì)末,研入郁李仁令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婦人咳嗽不止,痰毒壅滯,心胸不利,咽喉噎塞。
【用法用量】每服20丸,以生姜湯送下,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惠》卷七十
【處方】訶黎勒半兩(煨,用皮),黃連3分(去須,微炒),地榆半兩(微炙,銼),赤石脂半兩,當(dāng)歸半兩(銼,微炒),吳茱萸1分(湯浸5遍,焙干,微炒)。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小兒赤白痢,瘦弱腹痛,不欲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5丸,以粥飲送下,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惠》卷九十三
【處方】訶黎勒2兩(煨,用皮),白術(shù)半兩,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白茯苓1分,當(dāng)歸1分(銼,微炒),白芍藥半兩,厚樸半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小兒內(nèi)冷,腹脅妨悶,大便青色,不欲乳食。
【用法用量】3歲兒每服5丸,以粥飲研下,日3次。
【摘錄】《圣惠》卷九十二
【處方】訶黎勒皮半兩,大麥糵1分(炒令微黃),柴胡半兩(去苗),芎?1兩,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赤茯苓1分,鱉甲半兩(涂醋炙令黃,去裙襕),枳殼1分(麩炒微黃,去瓤),桂心1分,赤芍藥半兩,干姜1分(炮裂,銼),厚樸半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小兒癖氣,壯熱瘦瘁,不欲乳食。
【用法用量】每服5丸,以粥飲送下,日3次。
【摘錄】《圣惠》卷八十八
【處方】訶黎勒皮3分,肉豆蔻1枚(去殼),青黛(細(xì)研)1分,麝香(細(xì)研)1分,蘆薈(細(xì)研)1分,熊膽(研入)1分,朱砂(細(xì)研)1分。
【制法】上為末,酒煮粳米飯為丸,如黍粒大。
【功能主治】小兒食疳,水谷不消,心腹脹滿,好吃泥土,肌體瘦弱。
【用法用量】每服3丸,以粥飲送下,日3次。
【摘錄】《圣惠》卷八十六
【處方】訶黎勒(炮,去核)1兩,肉豆蔻(去殼)半兩,白礬(熬令汁枯)1兩,木香半兩,龍骨2兩,烏頭(炮裂,去皮臍)1兩,縮砂仁1兩。
【制法】上為末,粟米粥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腹痛虛滑,里急后重,心胸痞悶?zāi)鏉M;或傷冷暴瀉,手足厥冷,脈息沉伏。
【用法用量】每服20丸,食前以粟米飲送下。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七十八
【處方】訶黎勒2兩(以面裹煨,取皮,并面為末),干姜(炮)1兩,龍骨1兩,赤石脂1兩。
【制法】上為末,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霍亂水瀉,腸胃冷滑。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空心以米飲送下。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四十
【處方】訶黎勒(煨,去核)、附子(切作片,用生姜汁煮令汁盡)、蕪荑仁(瓦上炒熟)、黃連(吳茱萸少許同炒令焦,去吳茱萸不用)、陳橘皮(湯浸,去白,米醋浸1宿,焙)各等分。
【制法】上為末,用漿水煮粟米飯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赤白痢。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心以生姜湯送下,1日2次。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七十六
【處方】訶黎勒1兩(煨,用皮),厚樸1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檳榔1兩,白術(shù)1兩,
ys630.coM延伸閱讀
大家都知道中藥是很神奇的,每種藥材都有自己特定的屬性,當(dāng)它們中的幾種融合在一起又會(huì)發(fā)生什么呢?接下來(lái)就為大家推薦訶黎勒粥這種中藥方劑,為我們來(lái)揭曉答案。
【處方】訶黎勒2枚(煨,用皮,搗羅為末),粟米2合。
【功能主治】消宿食。主脾胃氣不和。
【用法用量】水2大盞,煎取1大盞,下米煮粥,入少鹽,空心食之。
【摘錄】《圣惠》卷九十七
【處方】訶黎勒皮半兩,生姜1兩(切),粳米2合。
【功能主治】霍亂不止,心胸?zé)灐?/p>
【用法用量】水3大盞煎訶黎勒等,取汁2盞,去滓,下米煮粥食之,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惠》卷九十六
使用訶黎勒粥來(lái)恢復(fù)注定不會(huì)是個(gè)太快的治療過(guò)程,但是只要積極接受并樂(lè)觀應(yīng)對(duì),肯定會(huì)有所改善的。對(duì)于一些疾病我們應(yīng)該及早預(yù)防。
訶黎勒湯怎么吃?想必不少人對(duì)訶黎勒湯的功效與作用都有所耳聞,但是如何用訶黎勒湯來(lái)治愈疾病卻是不太清楚的。今天就帶著大家看看它是如何結(jié)合養(yǎng)生。
【處方】訶黎勒(去核)1兩半,大黃(銼,炒)半兩,青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兩,干姜(炮)1分,厚樸(去粗皮,姜汁炙)半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兩,高良姜半兩,甘草(炮)1分,防風(fēng)(去叉)1分,枳殼(去瓤,麩炒)半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胃寒腸熱,腹脹滿悶,泄瀉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加生姜、大棗,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四十七
【處方】訶黎勒皮半兩,五味子(炒)1兩,麻黃(去根節(jié))半兩,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半兩,甘草(炙,銼)1分。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上氣喘急。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水1盞,加生姜3片,煎至6分,去滓熱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六十七
【處方】訶黎勒(煨,去核)半兩,草豆蔻(去皮,炒)半兩,延胡索半兩,干姜(炮)1分。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腸虛冷熱不和,赤白下痢,里急后重。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食前溫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七十八
【處方】訶黎勒5枚(炮,去核),大腹(銼)5枚,草豆蔻(去皮)14枚,甘草(炙)半兩,白術(shù)半兩,人參半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胃氣虛冷,腹脹減食。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加生姜3片,大棗1枚(擘),同煎至7分,去滓,食前溫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四十七
【處方】訶黎勒(煨,去核)5枚,厚樸(去粗皮,生姜汁炙透)3分,人參1兩,當(dāng)歸(切,焙)半兩,干姜(炮)半兩,白茯苓(去黑皮)半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溫脾內(nèi)補(bǔ)。主脾虛,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6分,去滓,空心溫服,1日2次。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四十四
【處方】訶黎勒(炮,去核)1兩,甘草(炙)1兩,干姜(炮)1兩,厚樸(生姜汁浸1宿,炒)1兩,白豆蔻(去皮)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高良姜1兩,白茯苓(去黑皮)1兩,神曲(炒)1兩,麥糵(炒)1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心脾冷痛不可忍,霍亂吐瀉。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2盞,加鹽少許,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五十五
【處方】訶黎勒(煨,去核)1兩,半夏2兩(湯洗7遍,姜汁煮令黃色),甘草(炙)1兩半,草豆蔻(去皮)1兩,檳榔(銼)1兩,青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丁香1分。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膈氣痰結(jié),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加生姜3片,煎至7分,去滓熱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六十二
【處方】訶黎勒(炮,去核)3分,高良姜半兩,白芍藥半兩,枳殼(去瓤,麩炒)半兩,白茯苓(去黑皮)半兩,厚樸(去粗皮,姜汁炙)3分。
【制法】上(口父)咀,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冷痢。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加生姜3片,煎至8分,去滓,空心、食前溫服,日3次。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七十五
【處方】訶黎勒3枚(煨,取皮),木香半分。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腳氣虛弱,嘔逆惡寒,膈食不下,四肢不舉,乍寒乍熱;及大腸滑利。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酒半盞,同煎至1盞,分為2服,空心溫服。取溏利為度;若臟腑實(shí),只作1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八十三
【處方】訶黎勒(炮,去核)1兩,蒼術(shù)(去皮)1兩,肉豆蔻(去殼)1兩,赤石脂1兩,干姜半兩(炮裂,銼),阿膠1兩(搗碎,炒令黃燥),艾葉1兩(炒令微黃),白術(shù)1兩,龍骨半兩,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甘草1兩(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妊娠下痢,冷熱相攻,赤白相雜,日夜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以粥飲調(diào)下,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五六
像訶黎勒湯之類的這些中藥的方劑都是把幾種中藥材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后再經(jīng)過(guò)反復(fù)的療效驗(yàn)證其可行性后才會(huì)運(yùn)用的,大家可以放心服用。但如果出現(xiàn)什么不適,一定要即時(shí)就診。
基本上一提到訶黎勒散,大家都不是太陌生,但對(duì)于訶黎勒散具體有哪些功效,它又該怎么吃等,很多人還是不太了解,今天就帶大家一起來(lái)看看。
【處方】青皮(去瓤)、訶子皮,各四十兩;附子(炮.去皮.臍)十斤,肉桂(去粗皮)五斤,肉豆蔻(面裹.煨令熟)四十兩。
【炮制】上為末。
【功能主治】治脾胃虛弱,內(nèi)挾冷氣,心、脅、臍、腹,脹滿刺痛,嘔吐惡心,飲食減少,腸鳴泄利,水谷不化,怠惰少力,漸向瘦弱。
【用法用量】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生姜三片,同煎七分,食前溫服。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處方】訶黎勒10枚(煨)
【制法】上一味,為散。
【功能主治】澀腸止瀉。治虛寒性腸滑氣利。泄瀉滑脫不禁,大便隨氣而出。
【用法用量】粥飲和,頓服。
【摘錄】《金匱要略》卷中
【處方】訶黎勒3分(煨,用皮),當(dāng)歸半兩(銼,微炒),黃芩半兩,龍骨半兩,地榆半兩(微炒,銼),干姜半兩(炮裂,銼),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白術(shù)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小兒赤白痢,腹脹疼痛,不欲飲食,四肢瘦弱。
【用法用量】每服1錢,以水1小盞,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惠》卷九十三
【處方】訶黎勒皮1兩,草豆蔻半兩(去皮),人參半兩(去蘆頭),桔梗半兩(去蘆頭),干木瓜半兩,桂心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木香1分。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飲酒后痰滯,心膈不利,腹脅脹滿。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微溫細(xì)呷。
【摘錄】《圣惠》卷三十九
【處方】訶黎勒1兩(煨,用皮),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干姜半兩(炮裂,銼),龍骨1兩(燒過(guò)),吳茱萸半兩(湯浸7遍,焙干,微炒),當(dāng)歸1兩(銼,微炒)。
【制法】上為細(xì)散。
【功能主治】脾臟虛冷,大腸泄痢,食不消化,腹內(nèi)疼痛,手足多冷,面色青黃。
【用法用量】每服2錢,食前以熱粥飲調(diào)下。
【摘錄】《圣惠》卷五
【處方】訶黎勒皮1兩,半夏半兩(湯洗7遍去滑),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檳榔1兩,桂心半兩,木香半兩,木通1兩(銼),草豆蔻3分(去皮),羚羊角屑3分,紫蘇莖葉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腳氣。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惠》卷四十五
【處方】訶黎勒1兩(煨,用皮),大腹皮1兩(銼),半夏3分(湯洗7遍去滑),枳實(shí)3分(麩炒微黃),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桂心3分,前胡1兩(去蘆頭),木香半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傷寒心腹痞滿,咽喉噎塞,四肢不和,背膊壅悶,不欲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惠》卷十二
【處方】訶黎勒皮1兩,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白術(shù)3分,人參1兩(去蘆頭),桂心3分,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紫蘇莖葉1兩半,半夏半兩(湯浸7遍去滑),檳榔3分。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虛勞上氣,心膈氣滯,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惠》卷三十
【處方】訶黎勒2兩(用皮),鱉甲1兩(涂醋炙令黃,去裙襕),枳殼半兩(麩炒微黃,去瓤),白茯苓1兩,紫菀半兩(去苗土),柴胡1兩(去苗),黃耆1兩(銼),杏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百合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酸棗仁1兩。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虛勞咳嗽,或時(shí)寒熱,不得眠臥。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候。
【注意】忌莧菜。
【摘錄】《圣惠》卷二十七
【處方】訶黎勒皮1兩,木香3分,陳橘皮3分(湯浸,去白瓤,焙),當(dāng)歸3分,黃耆1兩(銼),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白術(shù)3分,牛膝1兩(去苗),白茯苓1兩,人參1兩(去蘆頭),白芍藥1兩,桂心3分。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虛勞里急,兩脅疼痛,四肢無(wú)力,不欲吃食。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大棗3枚,煎至6分,去滓,食前溫服。
【摘錄】《圣惠》卷二十七
【處方】訶黎勒半兩(煨,用皮),乳香1兩,干姜半兩(炮裂,銼),縮砂半兩(去殼),肉豆蔻半兩(去殼),赤石脂半兩(燒),甘草1分(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細(xì)散。
【功能主治】虛勞,腸胃久冷,泄痢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2錢,食前以粥飲調(diào)下。
【摘錄】《圣惠》卷二十八
【處方】訶黎勒1兩(煨,用皮),鱉甲1兩(涂醋炙徽黃,去裙襕),防葵3分,柴胡1兩(去苗),陳橘皮3分(湯浸,去白瓤,焙),木香半兩,赤茯苓3分,桔梗半兩(去蘆頭),桂心半兩,白術(shù)3分,赤芍藥3分,檳榔半兩。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氣勞羸瘦,四肢疼痛,心腹妨悶,不欲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shí)候。
【注意】忌莧菜。
【摘錄】《圣惠》卷二十八
【處方】訶黎勒皮1兩,黃耆1兩(銼),白豆蔻3分(去皮),陳橘皮3分(湯浸,去白瓤,焙),白術(shù)3分,半夏半兩(湯浸,洗7遍去滑),檳榔半兩,人參3分(去蘆頭),前胡3分(去蘆頭),厚樸1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甘草半兩(炙微赤,銼),桂心3分。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虛勞,脾胃氣不和,嘔逆,不納飲食,四肢少力,胸膈妨悶。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大棗2枚,煎至6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惠》卷二十九
【別名】訶黎勒飲
【處方】訶黎勒皮2兩,陳橘皮3分(湯浸,去白瓤,焙),赤茯苓1兩,桑根白皮3分(銼),前胡1兩(去蘆頭),芎?半兩,白術(shù)半兩,枳殼半兩(麩炒微黃,去瓤),大腹皮3分(銼)。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妊娠心腹脹滿,氣沖胸膈,煩悶,四肢少力,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訶黎勒飲(《圣濟(jì)總錄》卷一五五)。
【各家論述】《醫(yī)略六書(shū)》:訶子收澀肺氣,前胡散逆降痰;白術(shù)健脾運(yùn)化以安胎,枳殼瀉滯利氣以除滿;茯苓滲濕,腹絨化滯;陳皮利胃氣除痰,桑皮清肺氣定喘;川芎行血海,生姜散外邪也。為散,砂仁湯下,使氣化調(diào)和,則脾氣健而肺氣分布,何致邪不解散,逆氣喘滿有不止者乎?
【摘錄】《圣惠》卷七十五
【別名】訶黎勒湯
【處方】訶黎勒1兩半(煨,用皮),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當(dāng)歸3分(銼,微炒),桔梗半兩(去蘆頭),肉豆蔻3分(去殼),木香半兩,吳茱萸1分(湯浸7遍,焙干,微炒),甘草1分(炙微赤,銼),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腸痹飧泄。
【用法用量】訶黎勒湯(《圣濟(jì)總錄》卷二十)。
【摘錄】《圣惠》卷六
【處方】訶黎勒3分(煨,用皮),人參1兩(去蘆頭),當(dāng)歸3分(銼,微炒),白術(shù)3分,干姜半兩(炮裂,銼),桂心3分,草豆蔻3分(去皮),甘草3分(炙微赤,銼),厚樸1兩半(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吳茱萸半兩(湯浸7遍,焙干,微炒),陳橘皮3分(湯浸,去白瓤,焙)。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脾氣不足,四肢不和,腹脅脹滿;或時(shí)下利,飲食難消。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大棗3枚,煎至6分,去滓,食前稍熱服之。
【摘錄】《圣惠》卷五
【處方】訶黎勒皮3分,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甘草半兩(炙令微赤,銼),桂心半兩,當(dāng)歸(銼,微炒)半兩,丁香半兩,藿香半兩,木香半兩,白術(shù)半兩,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干姜(炮裂,銼)半兩。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產(chǎn)后脾胃?jìng)洌瑖I逆,不下飲食,四肢微冷,腹脅痞滿。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大棗2枚,煎至6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惠》卷七十八
【處方】訶黎勒3顆(搗,取皮)。
【功能主治】一切風(fēng)氣痰冷,霍亂,食不消,大便瀉。
【用法用量】和酒頓服。3-5度則愈。
【摘錄】《外臺(tái)》卷六引《近效方》
【處方】訶黎勒1兩(煨,用皮),白術(shù)半兩,五味子半兩,白茯苓半兩,麥門冬半兩(去心,焙),細(xì)辛1分,甘草半兩(炙微赤,銼),人參半兩(去蘆頭),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小兒胸膈有寒,或時(shí)嗽逆,不欲乳食。
【用法用量】每服1錢,以水1小盞,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惠》卷八十四
【處方】訶黎勒皮1兩半,熟干地黃1兩,附子3分(炮裂,去皮臍),甘草半兩(多微赤,銼),桂心3分,黃耆3分(銼),紫菀3分(去苗土),五味子3分,木香3分,人參3分(去蘆頭),桃仁3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當(dāng)歸3分(銼,微炒)。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氣嗽。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大棗3枚,煎至6分,去滓溫服,日3次。
【摘錄】《圣惠》卷四十六
【處方】訶黎勒皮半兩,人參1分(去蘆頭),檳榔1分,木香1分,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桂心1分,芎?1分。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小兒冷熱不調(diào),大便或壅或通,不欲乳食。
【用法用量】每服1錢,以水1小盞,加生姜少許,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惠》卷八十四
【別名】訶黎勒湯
【處方】訶黎勒1兩(煨,用皮),白術(shù)3分,桂心半兩,紫蘇莖葉3分,赤茯苓1兩,黃耆3分(銼),人參3分(去蘆頭),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桔梗半兩(去蘆頭),檳榔3分,木香半兩,前胡1兩(去蘆頭),甘草1分(炙微赤,銼),草豆蔻3分(去皮)。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順氣,利胸膈。主虛勞,心腹痞滿,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訶黎勒湯(《圣濟(jì)總錄》卷九十)。
【摘錄】《圣惠》卷二十九
【處方】訶黎勒皮1兩,人參3分(去蘆頭),前胡1兩(去蘆頭),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細(xì)辛半兩,干姜半兩(裂,銼),桂心3分,白術(shù)1兩,半夏半兩(湯浸7遍去滑),白茯苓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虛勞,四肢逆冷,心膈滯悶,不能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3錢,用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大棗3枚,煎至6分,去滓,稍熱服,1日3-4次。
【摘錄】《圣惠》卷三十
【處方】訶黎勒皮3分,陳橘皮3分(湯浸,去白瓤,焙),人參1兩(去蘆頭),桔梗3分(去蘆頭),吳茱萸半兩(湯浸7遍,焙干,微炒),甘草半兩(炙微赤,銼),杏仁3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咳嗽短氣,腹脅痛。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惠》卷四十六
【處方】訶黎勒皮3分,人參半兩(去蘆頭),桂心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檳榔半兩。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咽喉中如有物,妨悶噎塞,不下食。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惠》卷三十五
【處方】訶黎勒10枚(煨5枚用皮,5枚生用),大腹子10枚(5枚煨用,5枚生用)。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五膈氣。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茶煎服。
【摘錄】方出《圣惠》卷五十,名見(jiàn)《普濟(jì)方》卷二○四引《經(jīng)驗(yàn)濟(jì)世方》
【處方】訶黎勒3分(煨,用皮),木香3分,鱉甲3分(涂醋炙令黃,去裙襕),川大黃3分(銼,微炒),當(dāng)歸3分(銼,微炒),牛膝3分(去苗),桔梗3分(去蘆頭),肉桂3分(去皺皮),干姜半兩(炮裂,銼),桃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甘草1分(炙微赤,銼),白術(shù)3分,枳殼3分(麩炒微黃,去瓤),白芍藥3分。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脾胃久虛,腹脅脹滿,肌體羸瘦少力,大小便不調(diào),或加氣促,吃食減少。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食前溫服。
【注意】忌生冷、油膩、牛犬肉、莧菜。
【摘錄】《圣惠》卷五
【處方】訶黎勒皮1兩,檳榔3分,桑根白皮1兩(銼),赤茯苓1兩,陳橘皮3分(湯浸,去白瓤,焙),麻黃1兩(去根節(jié)),甘草(炙微赤,銼)、枳殼3分(麩炒微黃,去瓤),紫菀3分(洗去苗土),半夏3分(湯洗7遍去滑),杏仁3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上氣,咽喉窒塞短氣,不得睡臥,腰背強(qiáng)痛,四肢煩疼,腹?jié)M不能食。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普濟(jì)方》引作“訶黎勒皮散”。
【摘錄】《圣惠》卷四十二
【處方】訶黎勒3分(煨,用皮),人參半兩(去蘆頭),當(dāng)歸半兩,白術(shù)1兩,芎?半兩,丁香半兩,甘草1分(炙微赤,銼),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黃耆3分(銼),桂心半兩,熟干地黃1兩,麥門冬1兩半(去心,焙)。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虛勞,脾胃氣虛弱,不思飲食,四肢無(wú)力,睡常不足,面色萎黃。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大棗3枚,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惠》卷二十八
【處方】訶黎勒3分(煨,用皮),川大黃1兩半(銼碎,微炒),枳實(shí)3分(麩炒微黃),前胡3兩(去蘆頭),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乳石發(fā)動(dòng),頭痛煩悶,心膈痞滿,腹內(nèi)妨痛。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惠》卷三十八
【處方】訶黎勒10枚(煨)。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溫澀固腸。主氣利。
【用法用量】粥飲和,頓服。
【各家論述】1.《金匱玉函二注》:訶黎勒有通有澀,通以下涎液,消宿食,破結(jié)氣,澀以固腸脫;佐以粥飲引腸胃,更補(bǔ)虛也。
【臨床應(yīng)用】1.氣利:予昔寓克白路,治鄉(xiāng)人陶姓曾用之。所用為訶子殼,取其味澀能止。彼以藥末味澀,不能下咽,和入粥中強(qiáng)吞之,日進(jìn)一服,三日而止。氣利用止?jié)X黎勒散者,實(shí)因久利而氣虛下陷,意與近人治晨泄用四神丸略同。
【摘錄】《金匱》卷下
【別名】訶黎勒湯
【處方】訶黎勒皮2兩,半夏3分(湯洗7遍去滑),赤茯苓1兩,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甘草半兩(炙微赤,銼),人參3兩(去蘆頭),前胡1兩(去蘆頭),杏仁1兩半(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白術(shù)1兩,檳榔1兩,紫蘇莖葉1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上氣,心胸痰壅,喘促嘔吐。
【用法用量】訶黎勒湯(《圣濟(jì)總錄》卷六十七)。
【摘錄】《圣惠》卷四十二
【處方】訶黎勒皮1兩半,前胡1兩半(去蘆頭),赤茯苓1兩,陳橘皮2兩(湯浸,去白瓤,焙),紫蘇莖葉1兩,赤芍藥1兩,檳榔1兩,木香半兩,桂心1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心腹痛,脹滿氣促,肩背悶,四肢不和,少思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惠》卷四十三
【處方】訶黎勒皮3分,桂心半兩,白術(shù)1兩,澤瀉半兩,人參半兩(去蘆頭),干姜半兩(炮裂,銼),甘草1分(炙微赤,銼),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赤芍藥半兩,厚樸1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霍亂嘔吐,脾胃虛冷,氣膈,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
【摘錄】《圣惠》卷四十七
【處方】訶黎勒皮1分,京三棱半兩(微焙,銼),人參半兩(去蘆頭),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厚樸半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桂心1分,干姜1分(炮裂,銼),甘草1分(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細(xì)散。
【功能主治】小兒脾胃氣不和,時(shí)時(shí)腹脅虛脹,不欲乳食。
【用法用量】每服半錢,以溫棗湯調(diào)下,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惠》卷八十四
【處方】訶黎勒4顆(炮,去核),人參2分。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氣結(jié)筑心,胸脅悶痛,不能吃食。
【用法用量】以牛乳2升,煮3-4沸,頓服之;分為2服亦得,如人行2-3里進(jìn)1服。
【摘錄】《外臺(tái)》卷七引《廣濟(jì)方》
【處方】訶黎勒皮1兩(微煨),白茯苓1兩,桂心1兩,厚樸2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甘草1分(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霍亂吐瀉,心腹脹滿,脾胃虛弱,四肢逆冷。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大棗2枚,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熱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惠》卷四十七
【處方】訶黎勒皮1兩,赤茯苓3分,陳橘皮3分(湯浸,去白瓤,焙),枳實(shí)半兩(麩炒微黃),桂心半兩,白術(shù)3分,干姜1分(炮裂,銼),甘草1分(炙微赤,銼),人參3分(去蘆頭),木通半兩(銼),厚樸3分(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半夏1分(湯浸7遍去滑)。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上焦虛寒氣滯,胸膈噎悶,飲食全少,或時(shí)痰逆。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普濟(jì)方》引作“訶黎勒皮散”。
【摘錄】《圣惠》卷四十七
【處方】訶黎勒皮1兩,鱉甲1兩半(涂醋炙令黃,去裙襕),白術(shù)1兩,人參3分(去蘆頭),桂心3分,防葵3分,川大黃3分(銼碎,微炒),郁李仁3分(湯浸,去皮,微炒),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痞氣。
【用法用量】每服3錢,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食前稍熱服。
【摘錄】《圣惠》卷四十八
【處方】訶黎勒3分(煨,用皮),木香3分,檳榔3分,前胡半兩(去蘆頭),桂心半兩,京三棱半兩(炮裂),當(dāng)歸半兩(銼,微炒),黃耆半兩(銼),人參半兩(去蘆頭),枳殼半兩(麩炒微黃,去瓤),白術(shù)半兩,赤茯苓半兩,芎?半兩,厚樸3分(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青橘皮3分(湯浸,去白瓤,焙)。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積聚。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大棗3枚,煎至6分,去滓,每于食前稍熱服。
【摘錄】《圣惠》卷四十八
【處方】訶黎勒1兩(煨,用皮),白術(shù)1兩,防風(fēng)3分(去蘆頭),細(xì)辛3分,前胡3分,木通3分(銼),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麻黃2分(去根節(ji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肺虛,外感風(fēng)冷,致鼻塞常流清涕,頭目昏疼,四肢不利。
【用法用量】方中前胡用量原缺,據(jù)《醫(yī)方類聚》補(bǔ)。
【摘錄】《圣惠》卷三十七
【處方】訶黎勒3分(去核,生用),赤茯苓1兩半,陳橘皮1兩(微浸,去白瓤,炒),人參1兩(去蘆頭),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白術(shù)1兩,檳榔1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熱病心腹脹滿,不能飲食,四肢羸乏。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惠》卷十七
【別名】訶黎勒湯
【處方】訶黎勒1兩(煨,用皮),木香3分,人參3分(去蘆頭),青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厚樸3分(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沉香半兩,益智子半兩(去皮),桂心半兩,檳榔半兩,枇杷葉半兩(拭去毛,炙微黃),蓽澄茄半兩,赤茯苓半兩,高良姜半兩(銼),白豆蔻半兩(去皮),白術(shù)半兩,前胡1兩(去蘆頭),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五膈氣。
【用法用量】訶黎勒湯(《圣濟(jì)總錄》卷六十二)。本方方名,《普濟(jì)方》引作“訶子散”。
【摘錄】《圣惠》卷五十
【處方】訶黎勒皮1分,人參半兩,檳榔(銼)半兩,甘草(炙)半兩,陳橘皮(湯浸,去白,切,炒)半兩,沉香(銼)半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小兒噦逆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1字或半錢至1錢匕,煎麥糵湯調(diào)下。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七六
【處方】訶黎勒皮1兩,厚樸1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柴胡1兩(去苗),木香半兩,當(dāng)歸半兩,桂心半兩,芎?3分,陳橘皮3分(湯浸,去白瓤,焙),熟干地黃3分,人參3分(去蘆頭),牛膝1兩(去苗),白芍藥3分,白術(shù)3分,甘草1分(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婦人冷勞,氣攻脾胃,腹脅妨悶,四肢不和,吃食減少,漸至虛羸。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大棗2枚,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惠》卷七十
【處方】訶黎勒皮1兩,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半夏半兩(湯浸7遍去滑),人參半兩(去蘆頭),藿香3分,赤茯苓3分,芎?3分,桂心半兩,白術(shù)半兩,細(xì)辛半兩,當(dāng)歸半兩(銼碎,微炒),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婦人血風(fēng)攻脾胃,腹脅妨悶,四肢煩疼,或時(shí)痰逆,不下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惠》卷七十
【處方】訶黎勒皮1兩,蘿卜子3分(微炒),紫蘇莖葉1兩,木通1兩(銼),赤茯苓3分,檳榔1兩,陳橘皮3分(湯浸,去白瓤,焙),桑根白皮2兩(銼)。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腳氣。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惠》卷四十五
【處方】訶黎勒皮半兩,白豆蔻半兩,陳橘皮(去白,焙)半兩,干姜(炮)半兩,丁香半分,木香1分,縮砂仁1分。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脾臟泄滑不止。
【用法用量】用豬肝1葉,去脂膜,細(xì)切后,入藥末2匙頭,分作四處,用面裹作(饣夾)子4個(gè)。每日1個(gè),以文武火煨令黃熟,空心細(xì)嚼,以鹽湯或米飲送下。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四十四
【處方】訶黎勒不拘多少(緊實(shí)者,炮熟,去核)。
【制法】上為細(xì)散。
【功能主治】咳嗽。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用豬胰1枚(去脂膏)劈開(kāi),滲藥在內(nèi),更入打破烏梅1枚合定,以芭蕉葉包之,外以濕紙重裹,煨令香熟,去紙、葉、烏梅,只將藥并胰慢慢嚼吃,1日2-3次。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六十五
【處方】訶黎勒皮1兩,桂心3分,木香3分,枳殼3分(麩炒微黃,去瓤),赤芍藥3分,柴胡3分(去苗),檳榔1兩,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濕腳氣。腹中妨悶,不能飲食,羸瘦。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據(jù)劑型,當(dāng)作“訶黎勒丸”。
【摘錄】《圣惠》卷四十五
【處方】訶黎勒皮半兩,人參半兩(去蘆頭),白術(shù)半兩,桂心1分,厚樸半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小兒吐利,腹脅虛悶。
【用法用量】每服1錢,以水1小盞,煎至5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惠》卷八十四
【處方】訶黎勒(炮,取皮)半兩,木香半兩,黃連(去須)半兩,地榆半兩,吳茱萸(湯浸,焙炒)1分。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久痢不止,沉困怠惰。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食前以沸湯調(diào)下。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七十七
【處方】訶黎勒皮半兩,黃耆1分(銼),人參1分(去蘆頭),白術(shù)1分,藿香1分,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桂心1分,白茯苓1分,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小兒羸瘦,脾胃氣弱,挾于宿食,不欲乳食,四肢不和。
【用法用量】每服1錢,以水1小盞,加生姜少許,大棗1枚,煎至5分,去滓溫服,1日3-4次。
【摘錄】《圣惠》卷八十八
【處方】訶黎勒皮3分,人參半兩(去蘆頭),白術(shù)半兩,麥糵半兩(炒令微黃),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甘草1分(炙微赤,銼),檳榔半兩。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小兒宿食不化,少欲飲食,四肢消瘦,腹脅多脹。
【用法用量】每服1錢,以水1小盞,煎至5分,去滓溫服,1日4-5次。
【摘錄】《圣惠》卷八十八
【處方】訶黎勒2兩(煨,用皮),附子1兩(炮,去皮臍)
從上面的描述中我們了解到訶黎勒散對(duì)人體的養(yǎng)生功效是顯著的,但對(duì)于它的食用方法我們也必須要了解并且掌握。
訶黎勒皮散怎么吃?訶黎勒皮散雖為中醫(yī)的一味方劑,但對(duì)很多疾病都是有治療效果的,那么根據(jù)不同的疾病,訶黎勒皮散應(yīng)該怎么吃呢?下面為大家揭曉答案。
【處方】訶黎勒皮1兩,人參3分(去蘆頭),青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厚樸1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白術(shù)3分,枳殼3分(麩炒微黃,去瓤)。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膈氣,嘔逆不下合,腹脅脹,四肢不和。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大棗3枚,煎至6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方出《圣惠》卷五十,名見(jiàn)《普濟(jì)方》卷二○四
【處方】訶黎勒皮3分,甘草3分(炙微赤,銼),干姜半兩(炮裂,銼),陳橘皮3分(湯浸,去白瓤,焙),杏仁3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白術(shù)1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咳嗽嘔吐,不下飲食,心膈氣滯,四肢不和。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大棗6枚,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方出《圣惠》卷四十六,名見(jiàn)《普濟(jì)方》卷一六一
【處方】訶黎勒皮1兩,木香半兩,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檳榔半兩,附子半兩(炮裂,去皮臍),草豆蔻3分(去皮),白術(shù)半兩,當(dāng)歸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干姜半兩(炮裂,銼),枳實(shí)3分(麩炒微黃),半夏半兩(湯洗7遍去滑),人參3分(去蘆頭),赤茯苓3分,桂心3分,厚樸1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臟腑虛寒,逆氣上攻,胸膈痞塞,吐逆,腹脅脹滿,氣不得息,四肢逆不利。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普濟(jì)方》引作“訶黎勒散”。
【摘錄】《圣惠》卷四十二
在通過(guò)上文對(duì)訶黎勒皮散的講解我們可以知道,養(yǎng)生上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喜愛(ài)進(jìn)行,不過(guò)在養(yǎng)生的時(shí)候,也是要注意方法選擇,對(duì)一些不太適合自己的養(yǎng)生方式是不要選擇的,否則對(duì)身體也是會(huì)有影響的。
有人不愛(ài)吃方劑,因?yàn)橛X(jué)得有股苦澀味,其實(shí)大多數(shù)的方劑的味道確實(shí)不怎么好入口。但中藥方劑卻能很好的治愈疾病。補(bǔ)脾訶黎勒散就是一種非常好的方劑。
【處方】訶黎勒半兩(煨,用皮),草豆蔻3分(去皮),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附子3分(炮裂,去皮臍),甘草1分(炙微赤,銼),木香半兩,當(dāng)歸3分(銼,微炒),縮砂3分(去皮),厚樸3分(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脾氣虛,大腸下泄,腹痛,不思飲食,四肢少力。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大棗3枚,煎至6分,去滓,不拘時(shí)候熱服。
【摘錄】《圣惠》卷五
通過(guò)本文對(duì)于補(bǔ)脾訶黎勒散的一些介紹,我們知道隨著現(xiàn)在時(shí)代的不斷進(jìn)步,各式各樣的養(yǎng)生方法不斷的沖擊著人們的視線,值得我們注意的是要選擇對(duì)適合自己的,因?yàn)椴灰粯拥酿B(yǎng)生方劑是有針對(duì)性的。
毗黎勒對(duì)于醫(yī)藥方面的價(jià)值是我們難以想象的,對(duì)于治療一些疾病是很有效的。毗黎勒中含有很多對(duì)人體有益的物質(zhì),我們一起來(lái)看一看。
【來(lái)源】藥材基源:為使君于科植物毗黎勒的果實(shí)。
【原形態(tài)】落葉喬木,高18-35m,胸圍可達(dá)1m。枝灰色,具縱紋及明顯的螺旋狀上升的葉痕,小枝、幼葉及葉柄基部常具銹色絨毛。葉螺旋狀聚生枝頂;葉柄長(zhǎng)3-9cm,無(wú)毛,常于中上部有2腺體;葉片闊卵形或倒卵形,紙質(zhì),長(zhǎng)18-26cm,寬6-12cm,全緣,邊緣微波狀,先端鈍或短尖,基部漸狹或鈍圓,兩面無(wú)毛,較疏生白色細(xì)瘤點(diǎn),具光澤,側(cè)脈5-8對(duì),背面網(wǎng)脈細(xì)密,瘤點(diǎn)較少。穗狀花序腋生,在莖上部常聚成傘房狀,長(zhǎng)5-12cm,密被紅褐色的絲狀毛,上部為雄花,基部為兩性花;花5數(shù),淡黃色,不連雄蕊的突出部分長(zhǎng)4.5mm,無(wú)柄;萼管杯狀,長(zhǎng)3.5mm,5裂,裂片三角形,長(zhǎng)約3mm,被絨毛;花瓣缺;雄蕊10,著生被毛的花盤外;花盤僅出現(xiàn)在兩性花上,10裂,被紅褐色髯毛;子房上位,1室,花柱棒狀,長(zhǎng)5mm,下部粗壯,被疏生的長(zhǎng)絨毛,上部纖細(xì),微彎。假核果卵形,密被銹色絨毛,長(zhǎng)2-3cm,徑1.8-2.5cm,具明顯的5棱,種子1顆?;ㄆ?-4月,果期5-7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540-1350m的山坡陽(yáng)處及疏林中。
【性狀】性狀鑒別 果實(shí)卵形,長(zhǎng)1.7-3.5cm,直徑1.6-2.5cm。表面棕褐色,密棕色絨毛。較細(xì)膩,具五棱脊及不規(guī)則縱皺紋,基部有果柄殖痕。質(zhì)堅(jiān)硬,不易破碎。果肉厚1-2.5mm,暗棕色或淺綠黃以。果核淡棕黃以,質(zhì)堅(jiān)硬。種子1枚,種皮棕黃色,種仁黃白以,具油性。氣微,味微苦,嚼之有豆腥氣味。
【鑒別】取本品粗粉1g,加水20ml,60℃水浴中加熱10分鐘,濾過(guò),取濾液1ml,加氯化鈉-明膠試液1-2滴,產(chǎn)生白色沉淀。(檢查鞣質(zhì))
【性味】味苦;微澀;性寒
【功能主治】解毒利咽;止咳止?。火B(yǎng)血止血。主咽喉腫痛;咳嗽;瀉??;痔瘡出血;崩漏;病后體虛
【用法用量】?jī)?nèi)服:煎湯,3-10g;或研末。外用:適量,燒灰為末撒,或調(diào)涂。
【摘錄】《中華本草》
上面介紹了毗黎勒的一些基本常識(shí),相信很多人看完之后對(duì)于毗黎勒的了解會(huì)更多一些。生活中常常接觸的其它藥材還有很多,有時(shí)間的話不妨多去了解一下。
黎洞丸的作用是很多的,只是大家不知道怎么利用而已。下面我們就來(lái)看一看黎洞丸的功效和食用方法等。
【別名】(山黎)峒丸、黎洞丹、(山黎)峒丹
【處方】三七2兩,生大黃2兩,阿魏2兩,孩兒茶2兩,天竺黃2兩,血竭2兩,乳香2兩,沒(méi)藥2兩,雄黃1兩,山羊血(無(wú)真者,以小子羊鮮心血代之)5錢,冰片2錢5分,麝香2錢5分,牛黃2錢5分(以上各研細(xì)末),藤黃(以秋荷葉露泡之,隔湯煮10余次,去浮沉,取中,將山羊血拌入,曬干)2兩。
【制法】取秋露水化藤黃,拌藥搗千余下,如干,加煉蜜少許為丸,重1錢,黃蠟封固。
【功能主治】續(xù)筋接骨,疏風(fēng)活絡(luò)。主金瘡跌撲傷,發(fā)背癰疽,惡瘡,瘰疬,刑傷,瘋?cè)?,蜂、蛇、蝎毒?/p>
【用法用量】(山黎)峒丸(《外科全生集》卷四)、黎洞丹(《種福堂方》卷四)、(山黎)峒丹(《青囊秘傳》)、(山黎)峒丸(《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外科全生集》無(wú)山羊血、麝香。
【摘錄】《金鑒》卷七十五
現(xiàn)在大家知道了吧,黎洞丸的對(duì)疾病的療效有很多,對(duì)我們恢復(fù)健康很有幫助。
說(shuō)起跌破勒,很多人都知道它是一種中藥材,那么你對(duì)跌破勒的功效和作用了解嗎?它又該怎么吃呢?現(xiàn)在我們就來(lái)了解一下。
【英文名】Seed of Longleaf Xylosma
【別名】小角刺、鐵梨木、鑿子樹(shù)
【來(lái)源】藥材基源:為大風(fēng)子科植物長(zhǎng)葉柞木的葉、刺及種子。
【原形態(tài)】長(zhǎng)葉柞木,灌木或小喬木,高達(dá)7m。全株禿凈。枝柔弱,常有刺。葉互生;具長(zhǎng)柄;葉片革質(zhì),長(zhǎng)圓形、長(zhǎng)圓狀披針形至披針形,長(zhǎng)5-22cm,寬3-8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邊緣有疏粗鋸齒;側(cè)脈8-12對(duì)?;ù菩郛惪偁罨ㄐ蛏诋?dāng)年枝頂或葉腋內(nèi),花序極短,長(zhǎng)僅1-2cm,花淡黃色,單生或簇生,萼片4(-5),卵形或披針形;無(wú)花瓣;雄花有多數(shù)雄蕊,花盤由多數(shù)腺體組成,位于雄蕊外圍;雌花花盤圓盤狀,子房1室,側(cè)腺胎座2,花柱短,柱頭2裂。漿果球形,直徑4-6mm,熟時(shí)黑色。種子2-4顆。花、果期全年。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路旁、疏林或干燥密林中。
【性味】味苦;澀;性寒
【功能主治】清熱利濕;活血祛瘀;消腫止痛;催乳。主黃疸;水腫;跌打損傷;骨折;經(jīng)閉;癰腫瘡毒;乳汁不通;瘡癬;瘰疬
【用法用量】?jī)?nèi)服:煎湯,9-12g。外用:適量,搗敷;或研粉調(diào)酒敷。
【附方】治扭挫傷或骨折、脫臼整復(fù)后: 鮮跌破LE葉,搗爛外敷; 或用35度的酒精制成30%擦劑,外擦及濕敷。(廣州空軍《常用中草藥手冊(cè)》)
【各家論述】1.《廣西藥植名錄》:種子:治經(jīng)閉,瘡癬,瘰疬;催乳。
【摘錄】《中華本草》
上述這些都是關(guān)于跌破勒的一些小知識(shí),如果您感覺(jué)比較適合自己的身體狀況的話,不妨試一試,相信會(huì)對(duì)身體有一個(gè)明顯的改善。
在現(xiàn)代生活中,對(duì)于各種中草藥,大家都非常熟悉了,其中勒魚(yú)是很常見(jiàn)的一種,那么究竟勒魚(yú)的功效和作用是什么呢,我們一塊來(lái)看看。
【別名】鰳(《篇?!罚唪~(yú)(《正字通》),鲙魚(yú)、白鱗魚(yú)、克鰳魚(yú)、火鱗魚(yú)(《黃渤海魚(yú)類調(diào)查報(bào)告》)。
【來(lái)源】為鯡科動(dòng)物 鰳魚(yú) 的 肉 。
【原形態(tài)】體長(zhǎng)而寬,很側(cè)扁;背緣窄,腹緣較背緣隆凸。體長(zhǎng)約40厘米左右。頭小,頭上部通常有2條隆起的嵴,由吻部達(dá)頭后方??诖螅蛏蟽A斜。下頜發(fā)達(dá),前頜骨小而短;上頜骨寬而短,后端達(dá)眼的中伺。上下頜、胯骨及舌上均有細(xì)齒。鱗薄。形圓,無(wú)側(cè)線,體側(cè)縱列鱗49~53,橫列鱗15。腹部有硬鋸齒狀棱鱗,腹鰭前為24~27,腹鰭后為12~15。背鰭短,15~17,起點(diǎn)距吻端及尾鰭基之距離相等,而在腹鰭起點(diǎn)后有一相當(dāng)距離。臀鰭長(zhǎng),47~50,基部長(zhǎng)約為背鰭基部的3倍。胸鰭末端幾達(dá)腹鰭。腹鰭極短小。尾鰭深叉形。體兩側(cè)及下方銀白色;體背、吻端、背鰭和尾鰭淡黃綠色;其他各鰭白色。
【生境分布】分布很廣,北自遼寧,南達(dá)海南均有。
【性味】①《綱目》:"甘,平,無(wú)毒。"
【歸經(jīng)】《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陰經(jīng)。"
【功能主治】①《綱目》:"開(kāi)胃,暖中。"
【注意】《隨息居飲食譜》:"多食發(fā)風(fēng),醉者更甚。"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本草綱目》:勒魚(yú),出東南海中。 以四月至,漁人設(shè)網(wǎng)候之,聽(tīng)水中有聲則魚(yú)至矣。有一次、二次、三次乃止。狀如鰣魚(yú),小首細(xì)鱗,腹下有硬刺,如鰣腹之刺。頭上有骨,合之如鶴喙形。干者謂之勒鲞,吳人嗜之。
獨(dú)特的生存環(huán)境賦予勒魚(yú)神奇的功效,經(jīng)過(guò)上面內(nèi)容的介紹,想必大家都有了一定的認(rèn)識(shí),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多了解這方面的知識(shí),在增長(zhǎng)閱歷的同時(shí),能夠解決生活中的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