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辣根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一笑煩惱跑,二笑怒氣消,三笑憾事了,四笑病魔逃,五笑人不老,六笑樂逍遙。天天開口笑,壽比彭祖高?!钡查L壽健康之人,一般都很注重養(yǎng)生,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我們需要掌握相關(guān)養(yǎng)生知識。關(guān)于中醫(yī)養(yǎng)生,我們要掌握哪些知識呢?以下是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收集整理的“黎辣根的功效與作用”,供大家借鑒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黎辣根是很多人都非常熟悉的東西,黎辣根給我們帶來的功效是其他食物都不具備的。那么黎辣根的功效有哪些呢?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下。
【別名】梨羅根(《中國樹木分類學(xué)》),紅點秤、一掃光、鐵包金(《南寧市藥物志》),黎頭根、琉璃根、土黃柏(《湖南藥物志》),馬靈仙(《南方主要有毒植物》),癩痢柴(《浙江民間常用草藥,),拿蒟(廣東《醫(yī)藥科技動態(tài)》(3):10,1972)。
【來源】為鼠李科植物 長葉凍綠 的 根 或 根皮 。
【原形態(tài)】長葉凍綠,又名:水凍綠、山黑子、黃藥、山綠籬、長葉鼠李。
【生境分布】分布江蘇、浙江、江西、安徽、湖北、湖南、四川、貴州、福建、廣東、廣西、山東、河北等地。
【化學(xué)成份】根、莖、葉含柯椏素、大黃酚等多種蒽醌類。另報道在黎辣根中提得兩種色素體,定名為鼠李寧A、鼠李寧B。
【藥理作用】柯椏素?zé)o抗菌作用。對皮膚、粘膜有刺激性。能治療牛皮癬;對皮膚的炎癥反應(yīng)與治療效果是相平行的。其油膏用于皮膚科,治其他慢性皮膚病或瘙癢等。有人認(rèn)為基質(zhì)如用凡士林要比羊毛脂好。對面部,特別是眼有刺激性,應(yīng)避免觸及。其作用據(jù)云與其對皮膚角蛋白有化學(xué)親和力,能攝取其中的氧,而使其本身氧化(變成氧化柯椏素)有關(guān)??诜芤鹞改c刺激??诜?.18克即可引起吐、瀉。皮膚、粘膜皆可吸收,吸收后能刺激腎臟,發(fā)生腰痛、血尿、蛋白尿、管型等。如尿呈堿性,并可使尿呈紅色(大黃酸)。如用其油膏,也可使皮膚或衣服染成棕紫色。另有人報道,如用犬的肝勻漿作試驗,柯椏素能增強酸性磷酸蛋酯酶的活性。
【性味】苦,平,有毒。
【歸經(jīng)】《閩東本草》:"入肝經(jīng)。"
【功能主治】清熱利濕,殺蟲,解毒。治疥瘡,癬、癩,疔瘡,麻風(fēng),蛔蟲病。
【用法用量】外用:煎水洗。內(nèi)服:煎湯,1.5~3錢;或浸酒飲。
【注意】《湖南藥物忐》:"本品有毒,內(nèi)服宜注意。"
【附方】①治疥瘡:㈠黎辣根皮研末,加豬油搗爛,用紗布包裹,烘熱,涂擦患處。(《浙江天目山藥植志》)㈡黎辣根皮二至四兩。煎水洗或浸酒飲。(《湖南藥物志》)
【臨床應(yīng)用】治療皮膚病:取拿藥干根6兩切碎,浸于45度白酒或醋1斤中,7~15天后濾取藥液,局部涂布,每日3次;或用拿蒟干根2兩切碎,加水煎取濃液供局部洗滌,每日1~2次。亦可制成注射液使用。臨床外用治療急性滲出性濕疹、脂溢性皮炎、滲出性皮炎等共61例,治愈46例,好轉(zhuǎn)9例,無效6例。治愈時間輕者2~3天,較重者5~6天。對急性滲出性濕疹效果顯著,對苔蘚樣增厚性慢性皮炎療效較差。治愈病例經(jīng)隨訪觀察,僅1例脂溢性皮炎復(fù)發(fā),再行治療仍獲痊愈。用藥后未見副作用。
【摘錄】《*辭典》www.cndadi.net
【出處】出自《植物名實圖考》;《植物名實圖考》:黎辣根,生長沙山岡,叢生小科,赭黑細(xì)莖,長葉光硬,本狹未寬有尖,面濃綠,背淡,有儲紋,近莖黑根圓大,細(xì)尾長五、六寸。秋結(jié)實,生青熟黑;味甜可食。
以上就是的黎辣根相關(guān)介紹,相信大家在看過之后就能夠有所了解了。在知道黎辣根的功效和作用后就可以根據(jù)自身體質(zhì)來調(diào)理了。
Ys630.com相關(guān)知識
中藥在治療某些疾病上往往有著出人意料的效果,因此對中藥選擇可以放心進行,不過在選擇中藥的時候,需要對藥物進行認(rèn)識,這樣治療疾病的時候,才會知道什么樣的藥是最佳之選,下面我們就來介紹一下中藥辣根菜。
【來源】藥材基源:為十字花科植物巖薺的全草。
【原形態(tài)】巖薺 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高20-40cm。全株無毛。莖多數(shù),上升或直立,分枝。葉多少肉質(zhì),基生葉圓心形或腎形,長7-12mm,寬8-18mm,先端圓鈍,基部心形,全緣;葉柄長達(dá)5cm;莖下部葉和基生葉形狀相同而較小,葉柄較短;莖中部葉或上部葉卵形或近圓形,長5-15mm,基部楔形,抱莖,邊緣有1-2齒??偁罨ㄐ虺蹙o縮,后延長;萼片橢圓形;花瓣4,倒卵形,長4-5mm,白色并有芳香;雄蕊6;雌蕊1,子房2室,花柱短,具頭狀柱頭。短角果卵形或圓形,長3-5mm,排列疏松,開裂,中肋隆起,具網(wǎng)狀脈紋。種子每室2-4個,橢圓形,稍壓扁,紅棕色,有鈍瘤狀突起?;ㄆ?月,果期5月。
【生境分布】原產(chǎn)歐洲西北部及阿爾卑斯山。我國有栽培。
【性味】辛;微溫
【功能主治】祛風(fēng)濕;健脾胃。主風(fēng)濕痹痛;痛風(fēng);食滯不化;牙痛;口噤;壞血病
【用法用量】內(nèi)服:浸汁飲,鮮葉6-10g;或煎湯服。
【摘錄】《中華本草》
相信通過本篇文章對辣根菜的詳細(xì)介紹,大家可以了解到關(guān)于辣根菜的功效和藥性。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現(xiàn)在社會,養(yǎng)生似乎是一個永恒的話題?,F(xiàn)在很多喜歡用一些中藥材來調(diào)理身體,因為這些藥材天然無公害,下面我們就為 大家介紹一下黎豆這種藥材。
【別名】虎豆(《爾雅》郭璞注),貍豆(《綱目》),巴山虎豆、鼠豆(《植物名實圖考》)。
【來源】為豆科植物 頭花黎豆 的 種子 。秋后果實成熟時采收。
【原形態(tài)】頭花黎豆,又名:欇、虎櫐(《爾雅》),橫欇(《爾雅》郭璞注)。
【生境分布】安徽黃山有栽培。
【化學(xué)成份】種子中分出L-3,4-二羥基苯丙氨酸1.9%,測定含量為2.65%。未測出生物堿、鞣質(zhì)、皂甙。
【性味】《綱目》:"甘微苦,溫,有小毒。"
【歸經(jīng)】《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陰經(jīng)。"
【功能主治】《綱目》:"溫中,益氣。"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1.《爾雅》郭璞注:摂,今虎豆,纏蔓林樹而生。莢有毛刺。
通過上面文章關(guān)于中藥黎豆的詳細(xì)介紹,我們知道黎豆的功效與作用很多,對身體極有好處。所以大家要是有相關(guān)的病癥就不妨試試吧。
黎蘆是一種在中醫(yī)中比較常見的藥材,經(jīng)常被用來治療各種身體疾病,比如說中風(fēng)、鼻塞、黃疸、瘧疾、頭痛、鼻息肉以及牙疼等,所以說,黎蘆的功效和作用還是很多的,大家千萬不可小看了這種食物。那么,黎蘆怎么可以起到一定的功效呢?下面就為大家介紹黎蘆的功效作用以及配方。
①治諸風(fēng)痰飲: 藜蘆十分,郁金一分,為末。每以一字,溫漿水一盞,各服探吐。(《經(jīng)驗方》)
②治中風(fēng)不語,喉中如曳鋸聲,口中涎沫:
藜蘆一分,天南星一個(去浮皮,于臍子上陷一個坑子,納入陳醋二橡斗子,四面用火逼令黃色)。同一處搗,再研極細(xì),用生面為丸,如赤豆大,每服三丸,溫酒下。(《經(jīng)驗后方》)
③治頭痛不可忍:藜蘆一莖,暴干,搗羅為散,八麝香麻子許,研勻吹鼻中。(《圣濟總錄》吹鼻麝香散)
④治頭痛鼻塞腦悶:黎蘆(研)半兩,黃連(去須)三分。上二味,搗研為散,每用少許,入鼻中。(《圣濟總錄》通頂散)
⑤治黃疸: 藜蘆著灰中炮之,小變色,搗為末,水服半錢匕,小吐,不過數(shù)服。(《肘后方》)
⑥治老瘧久不斷者:藜蘆、皂莢(炙)各一兩,巴豆二十五枚(熬令黃)。依法搗,蜜丸如小豆??招姆痪?,未發(fā)時一九,臨發(fā)時又一丸,匆飲食。(《補缺肘后方》)
⑦治久瘧不能飲食,胸中郁郁如吐,欲吐不能吐者,宜吐,則已:大藜蘆末半錢,溫水調(diào)下,以吐為度。(《素問病機保命集》藜蘆散)
⑧治諸瘋瘡,經(jīng)久則生蟲:藜蘆(去蘆頭)、白礬(燒灰細(xì)研)、松脂(細(xì)研)、雄黃(綱研)、苦參各二兩(銼)。上藥,先搗藜蘆、苦參為末,入豬脂一斤相和,煎十余沸,綿濾去滓,次入松脂、雄黃、自礬等末,攪令勻,待冷,收于瓷合中,旋取涂之,以瘥為度。(《圣惠方》藜蘆菜散)
⑨治鼻中肉漸大,氣息不通:藜聲三分(去蘆頭,搗羅為末),雄黃一分(細(xì)研),雌黃一分(細(xì)研)。上藥,同研令勻,每用時以蜜調(diào)散,用紙拈干,展藥,點于肉上,每日三度,則自消化,不得涂藥在于兩畔,恐涕落于藥上。(《圣惠方》)
⑩治牙疼:納菱蘆末于牙子L中,匆咽汁。(喀千金翼方》)
梨王草也叫做柔刺草,是云南的一種灌木狀草本植物。無毒有很好的營養(yǎng)價值,多分布在較高海拔地區(qū)和灌木叢中,平時插值即可存活,繁殖的速度也是比較快的。春季生根發(fā)芽,極易好移植。平時經(jīng)常作為藥材使用,味道稍微有點苦,不過可以消腫止血,清熱解毒,對癌癥的治療也有一定的好處。
學(xué)名:鱷嘴花Clinacanthus nutans,是爵床科鱷嘴花屬的植物。別名憂遁草、千里追、柔刺草、沙巴蛇草Sabah snake grass,印尼民眾稱之為:Sambung nyawa
意即延續(xù)生命的救命草,在海南稱為接骨草。味甘、辛、微苦、性平,入肝、腎經(jīng)。是一種生長在靠近赤道的低海拔疏林中或灌叢內(nèi)潮濕砂質(zhì)土壤里的野生灌木狀草本植物,成熟期一般為3--9個月。它是一種營養(yǎng)價值很高、無毒的野菜,綠色農(nóng)產(chǎn)品,含氨基酸和葉綠素極高。根據(jù)化驗結(jié)果顯示:憂遁草無毒,含有羽扇醇、白樺脂醇、五環(huán)三萜化合物、Beta谷甾醇、鈣元素、類黃酮含量極高。分布在中南半島、馬來半島以及中國大陸的廣西、廣東、云南、海南等地,生長于海拔500米至620米的地區(qū),多生長于低海拔疏林中和灌叢內(nèi)。海南省中部市縣的山地、河邊、樹叢均有野生分布,目前在海南五指山已有規(guī)?;N植。
分布范圍
廣泛分布于華南熱帶至馬來西亞、爪哇、加里曼丹。主產(chǎn)于我國海南熱帶雨林地區(qū),廣東、廣西、云南等地少有分布。生于低海拔熱帶疏林中或灌叢內(nèi)。
繁殖方法以扦插繁殖為主,全年均可進行,但春季易生根,以春季育苗移栽為主。選生長健壯的枝條,剪成長10~15厘米的枝條,每個枝條有3~4個節(jié),直徑應(yīng)大于0.5厘米。用萘乙酸100厘米/升或吲哚丁酸500毫/升浸約5分鐘后斜插在苗床中,枝條2/3插入苗床土中。苗床應(yīng)選擇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育苗前充分翻土?xí)裢?,并施入少量腐熟的堆?摻勻后起畦,平整畦面,土表層顆粒應(yīng)細(xì)小,以利于生根;畦面龜背形,以防積水。苗床注意保濕,晴天每天淋水2~3次,陰天淋水1~2次,促進發(fā)根??刹捎谜陉柧W(wǎng)覆蓋,增強保濕促根效果。當(dāng)苗高15~20厘米,根系發(fā)達(dá)時,即可移栽。
栽培技術(shù)繁殖
以扦插繁殖為主,全年均可進行,但春季易生根,以春季育苗移栽為主。選生長健壯的枝條,剪成長10~15厘米的枝條,每個枝條有3~4個節(jié),直徑應(yīng)大于0.5厘米。用萘乙酸100厘米/升或吲哚丁酸500毫/升浸約5分鐘后斜插在苗床中,枝條2/3插入苗床土中。苗床應(yīng)選擇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育苗前充分翻土?xí)裢?,并施入少量腐熟的堆?摻勻后起畦,平整畦面,土表層顆粒應(yīng)細(xì)小,以利于生根;畦面龜背形,以防積水。苗床注意保濕,晴天每天淋水2~3次,陰天淋水1~2次,促進發(fā)根??刹捎谜陉柧W(wǎng)覆蓋,增強保濕促根效果。當(dāng)苗高15~20厘米,根系發(fā)達(dá)時,即可移栽。
整地
鱷嘴花對土壤要求不嚴(yán)格,但以蔬松肥沃的沙質(zhì)壤土或壤土較適宜。整地時,每畝施腐熟有機肥2000~2500公斤、復(fù)合肥40公斤,均勻撒施手,深翻細(xì)耙,整成寬1.3米(包溝)的高畦
定植
一般雙行植,株距20~30厘米,每畝植1700~2700株。定植后及時淋緩苗水。
田間管理
定植至封行前,雜草易發(fā)生,應(yīng)及時除草松土。緩苗后,及早淋施一次水肥,每畝施尿素10公斤或有機液肥200公斤,促進分枝及枝條生長。封行前,重施一次有機肥,每畝施腐熟堆肥1500公斤,在畦中溝施。以后每采收一次,應(yīng)追施肥料一次,每畝施復(fù)合肥10公斤或有機液肥200公斤。鱷嘴花采收嫩枝葉供食,為提高產(chǎn)量,應(yīng)及時打頂,促發(fā)側(cè)枝,一般植株高30~40厘米時,去除頂芽。
主要價值性味
味甘、辛、微苦、性平,入肝、腎經(jīng)。
作用
全株入藥,清熱解毒、散瘀消腫、消炎解酒、防癌抗癌等作用,能改進全身血流狀態(tài),增強心肌收縮能力,改善血壓,含豐富的蛋白質(zhì),營養(yǎng)價值極高。傳統(tǒng)上用于治療腎炎、腎萎縮、腎衰竭、腎結(jié)石,是腎臟病人的救星,也可以治療喉嚨腫痛、肝炎、黃疸、皮膚病、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胃炎、風(fēng)濕痹痛,以及對多種癌癥有很好的治療效果。
白蒺藜屬于中藥的一種,它可以和很多其他的中藥放在一起能夠起到不同的作用。它的主要功能是活血化瘀,還能治療頭暈?zāi)垦5劝Y狀。所以這種藥物對于很多情緒暴躁,經(jīng)常容易發(fā)怒的人們來說是非常好的,能夠和它搭配的藥材也有很多,下面就來了解一下它都有什么功效與作用吧。
【功效】疏肝解郁,祛風(fēng)明目。
【功效作用】
1.祛風(fēng)疏肝:①用于肝陽上亢,癥見頭痛而眩,心煩易怒者,夜寐不寧,與桑葉、菊花、蔓荊子、鉤藤等藥同用。②用于肝腎陰虛,癥見眩暈耳鳴,頭脹痛,煩惱易怒者,與菊花、決明子、夏枯草等同用。③用于肝熱目疾,癥見目赤多淚,白睛充血、澀痛怕光,可與桑葉、菊花、青葙子、連翹、甘草等同用。④用于胸脅不舒、乳汁不通,屬肝氣郁結(jié)者,可與青皮、橘葉、郁金同用。
2.行氣活血 用于少腹脹痛,可與烏藥、芍藥、川楝子、香附等同用。
3.祛風(fēng)止癢:用于風(fēng)疹瘙癢。另治白癜風(fēng),可單用本品為末,每次6克沖服。
【鑒別應(yīng)用】
1.刺蒺藜平肝散風(fēng),用于頭痛眩暈等;炒蒺藜長于活血祛風(fēng)、用于目赤腫痛等;鹽蒺藜既可平肝解郁,又能補腎明目,用于高血壓病頭目眩暈。
2.刺蒺藜與沙苑蒺藜,沙苑蒺藜甘溫,善于補腎滋陰以治下;剌蒺藜苦寒,長于清瀉肝火以治上。
【配伍應(yīng)用】
1.配沙苑蒺藜:沙苑蒺藜柔潤而降,刺蒺藜性升而散;前者善補腎以治下,后者長于平肝以治上。二藥合用,平肝補腎效果最好。
2.配制首烏:制首烏滋養(yǎng)肝腎,補益精血;刺蒺藜清肝平肝,怯風(fēng)明目,并行血祛瘀。二藥相伍,行補兼施,散風(fēng)邪,滋肝腎,主治頭痛頭昏、須發(fā)早白。
3.配白僵蠶:刺蒺藜平肝疏肝,散肝風(fēng),以肝氣郁結(jié)不舒或疼痛用之最宜;白僵蠶祛風(fēng)解痙。二藥合用,平肝祛風(fēng),鎮(zhèn)驚止痛,可治肝風(fēng)上擾所致的頭痛、頭暈諸證。
4.配菊花:兩藥均能平肝明目。刺蒺藜偏于疏散肝郁,滁菊花偏于清肝散熱,兩藥合用,一剛一柔,一清一散,相須為用,平肝明目之功最宏,用治肝陽上擾,能止眩暈、散風(fēng)熱,對肝郁化熱生風(fēng)之頭痛等有效。
5.配茯苓:茯苓利水滲濕,又健脾和中,對肝脾濕阻有標(biāo)本兼顧之效,刺蒺藜能平肝疏肝,二藥相伍,一滲一散,利濕平肝,使?jié)駶崛ァ⑶尻柹^暈止,肝氣平、不致犯胃則胃疼除。
6.配白薇:刺蒺藜平肝、疏肝,白薇清熱、涼血,二藥相伍,清肝涼血、止眩明目。
7.配川楝子:刺蒺藜能疏肝散郁,川楝子理氣止痛,二藥相伍,疏肝和胃,治肝氣橫逆犯胃之脅痛脘痛最宜。
8.配合歡皮:合歡皮寧心祛瘀,消腫止痛,刺蒺藜疏肝解郁,二藥相伍,用治血虛肝郁,癥見胸脅刺痛,肝脾腫大,周身刺癢者。
【應(yīng)用注意事項】血虛氣弱者及孕婦慎用。
【用法用量】內(nèi)服:6~9克,入煎劑,或入丸散。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撒,或水煎洗。
【功效特點】本品苦泄溫通,辛散,輕揚疏達(dá),善散肝經(jīng)風(fēng)熱,又能疏肝解郁,行氣活血,為疏散下氣活血之品,常用于肝經(jīng)風(fēng)熱之頭痛眩暈、目赤多淚、風(fēng)疹瘙癢,肝氣郁結(jié)所致的乳汁不通,以及氣滯血瘀而致的少腹痛等證。
黎洞膏,這是一種中藥方劑的名字,這種藥是由多種常見的藥物組成,用途也是比較廣泛的,是一種比較有效的方劑。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處方】麻油20兩,番木鱉30個(瓷片去毛,打破),豬膽8個,三七5錢,老鴨膽1兩,五靈脂1兩,黃柏6錢,黃連5錢,黃芩3錢,大黃3錢。
【制法】上藥熬枯,濾去滓,再熬至油滴水成珠,下炒飛黃丹10兩,黃占4兩,白占2兩,攪勻,下火后,入細(xì)藥、兒茶2兩,乳香(去油)7分,沒藥(去油)7分,血竭5錢,雄黃3錢,藤黃2錢,冰片2錢,山羊血2錢(共為細(xì)末),入前膏內(nèi)攪勻。
【功能主治】無名腫毒。
【摘錄】年氏《集驗良方》卷六
看完了上文關(guān)于黎洞膏的簡單介紹,相信大家對黎洞膏也有了一定的了解,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在服用黎洞膏的時候,應(yīng)該按照正確的方法,這樣才能更好地發(fā)揮黎洞膏的藥效 。
黎洞丸的作用是很多的,只是大家不知道怎么利用而已。下面我們就來看一看黎洞丸的功效和食用方法等。
【別名】(山黎)峒丸、黎洞丹、(山黎)峒丹
【處方】三七2兩,生大黃2兩,阿魏2兩,孩兒茶2兩,天竺黃2兩,血竭2兩,乳香2兩,沒藥2兩,雄黃1兩,山羊血(無真者,以小子羊鮮心血代之)5錢,冰片2錢5分,麝香2錢5分,牛黃2錢5分(以上各研細(xì)末),藤黃(以秋荷葉露泡之,隔湯煮10余次,去浮沉,取中,將山羊血拌入,曬干)2兩。
【制法】取秋露水化藤黃,拌藥搗千余下,如干,加煉蜜少許為丸,重1錢,黃蠟封固。
【功能主治】續(xù)筋接骨,疏風(fēng)活絡(luò)。主金瘡跌撲傷,發(fā)背癰疽,惡瘡,瘰疬,刑傷,瘋?cè)?、蛇、蝎毒?/p>
【用法用量】(山黎)峒丸(《外科全生集》卷四)、黎洞丹(《種福堂方》卷四)、(山黎)峒丹(《青囊秘傳》)、(山黎)峒丸(《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外科全生集》無山羊血、麝香。
【摘錄】《金鑒》卷七十五
現(xiàn)在大家知道了吧,黎洞丸的對疾病的療效有很多,對我們恢復(fù)健康很有幫助。
對于黎羅根大家了解嗎,它是一種常見的藥材,一般在很多的地方都會用黎羅根來作為原料,它還能夠治療很多身體疾病,下面我們來看看黎羅根的相關(guān)知識吧。
【別名】拿柳、黃藥、苦李根、掌牛仔、山黑
【來源】鼠李科鼠李屬植物 長葉凍綠 Rhamnus crenatus Sieb. et Zucc.,以 根 入藥。全年可采,洗凈切片,曬干或鮮用。
【性味】苦、辛,平。有毒。
【功能主治】清熱利濕,殺蟲止癢。外用治疥瘡,頑癬,濕疹,膿皰瘡。
【用法用量】水煎洗患處,或根研末加豬油調(diào)敷,也可用根磨醋或浸酒精搽患處。
【注意】本品有毒,不可內(nèi)服。
【備注】(1)本品有毒,不可內(nèi)服。誤食中毒解救方法:先洗胃,后服濃茶或鞣酸、活性炭,必要時靜脈滴注葡萄糖鹽水等對癥治療。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相信一開始對黎羅根不太清楚的朋友現(xiàn)在應(yīng)該已經(jīng)掌握了黎羅根的相關(guān)知識。希望這篇文章可以對大家有所幫助。
毗黎勒對于醫(yī)藥方面的價值是我們難以想象的,對于治療一些疾病是很有效的。毗黎勒中含有很多對人體有益的物質(zhì),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來源】藥材基源:為使君于科植物毗黎勒的果實。
【原形態(tài)】落葉喬木,高18-35m,胸圍可達(dá)1m。枝灰色,具縱紋及明顯的螺旋狀上升的葉痕,小枝、幼葉及葉柄基部常具銹色絨毛。葉螺旋狀聚生枝頂;葉柄長3-9cm,無毛,常于中上部有2腺體;葉片闊卵形或倒卵形,紙質(zhì),長18-26cm,寬6-12cm,全緣,邊緣微波狀,先端鈍或短尖,基部漸狹或鈍圓,兩面無毛,較疏生白色細(xì)瘤點,具光澤,側(cè)脈5-8對,背面網(wǎng)脈細(xì)密,瘤點較少。穗狀花序腋生,在莖上部常聚成傘房狀,長5-12cm,密被紅褐色的絲狀毛,上部為雄花,基部為兩性花;花5數(shù),淡黃色,不連雄蕊的突出部分長4.5mm,無柄;萼管杯狀,長3.5mm,5裂,裂片三角形,長約3mm,被絨毛;花瓣缺;雄蕊10,著生被毛的花盤外;花盤僅出現(xiàn)在兩性花上,10裂,被紅褐色髯毛;子房上位,1室,花柱棒狀,長5mm,下部粗壯,被疏生的長絨毛,上部纖細(xì),微彎。假核果卵形,密被銹色絨毛,長2-3cm,徑1.8-2.5cm,具明顯的5棱,種子1顆?;ㄆ?-4月,果期5-7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540-1350m的山坡陽處及疏林中。
【性狀】性狀鑒別 果實卵形,長1.7-3.5cm,直徑1.6-2.5cm。表面棕褐色,密棕色絨毛。較細(xì)膩,具五棱脊及不規(guī)則縱皺紋,基部有果柄殖痕。質(zhì)堅硬,不易破碎。果肉厚1-2.5mm,暗棕色或淺綠黃以。果核淡棕黃以,質(zhì)堅硬。種子1枚,種皮棕黃色,種仁黃白以,具油性。氣微,味微苦,嚼之有豆腥氣味。
【鑒別】取本品粗粉1g,加水20ml,60℃水浴中加熱10分鐘,濾過,取濾液1ml,加氯化鈉-明膠試液1-2滴,產(chǎn)生白色沉淀。(檢查鞣質(zhì))
【性味】味苦;微澀;性寒
【功能主治】解毒利咽;止咳止??;養(yǎng)血止血。主咽喉腫痛;咳嗽;瀉痢;痔瘡出血;崩漏;病后體虛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10g;或研末。外用:適量,燒灰為末撒,或調(diào)涂。
【摘錄】《中華本草》
上面介紹了毗黎勒的一些基本常識,相信很多人看完之后對于毗黎勒的了解會更多一些。生活中常常接觸的其它藥材還有很多,有時間的話不妨多去了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