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脾訶黎勒散的功效與作用
冬季補脾養(yǎng)生粥。
“知生也者,不以害生,養(yǎng)生之謂也?!别B(yǎng)生已經(jīng)成為很多中老年人關(guān)注的話題,要作生活的主人,我們必須注意養(yǎng)生。如何避免走入有關(guān)中醫(yī)養(yǎng)生方面的誤區(qū)呢?為此,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從網(wǎng)絡(luò)上為大家精心整理了《補脾訶黎勒散的功效與作用》,歡迎大家與身邊的朋友分享吧!
有人不愛吃方劑,因為覺得有股苦澀味,其實大多數(shù)的方劑的味道確實不怎么好入口。但中藥方劑卻能很好的治愈疾病。補脾訶黎勒散就是一種非常好的方劑。
【處方】訶黎勒半兩(煨,用皮),草豆蔻3分(去皮),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附子3分(炮裂,去皮臍),甘草1分(炙微赤,銼),木香半兩,當歸3分(銼,微炒),縮砂3分(去皮),厚樸3分(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脾氣虛,大腸下泄,腹痛,不思飲食,四肢少力。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大棗3枚,煎至6分,去滓,不拘時候熱服。
【摘錄】《圣惠》卷五
通過本文對于補脾訶黎勒散的一些介紹,我們知道隨著現(xiàn)在時代的不斷進步,各式各樣的養(yǎng)生方法不斷的沖擊著人們的視線,值得我們注意的是要選擇對適合自己的,因為不一樣的養(yǎng)生方劑是有針對性的。
ys630.coM延伸閱讀
訶黎勒皮散怎么吃?訶黎勒皮散雖為中醫(yī)的一味方劑,但對很多疾病都是有治療效果的,那么根據(jù)不同的疾病,訶黎勒皮散應(yīng)該怎么吃呢?下面為大家揭曉答案。
【處方】訶黎勒皮1兩,人參3分(去蘆頭),青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厚樸1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白術(shù)3分,枳殼3分(麩炒微黃,去瓤)。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膈氣,嘔逆不下合,腹脅脹,四肢不和。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大棗3枚,煎至6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候。
【摘錄】方出《圣惠》卷五十,名見《普濟方》卷二○四
【處方】訶黎勒皮3分,甘草3分(炙微赤,銼),干姜半兩(炮裂,銼),陳橘皮3分(湯浸,去白瓤,焙),杏仁3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白術(shù)1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咳嗽嘔吐,不下飲食,心膈氣滯,四肢不和。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大棗6枚,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方出《圣惠》卷四十六,名見《普濟方》卷一六一
【處方】訶黎勒皮1兩,木香半兩,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檳榔半兩,附子半兩(炮裂,去皮臍),草豆蔻3分(去皮),白術(shù)半兩,當歸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干姜半兩(炮裂,銼),枳實3分(麩炒微黃),半夏半兩(湯洗7遍去滑),人參3分(去蘆頭),赤茯苓3分,桂心3分,厚樸1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臟腑虛寒,逆氣上攻,胸膈痞塞,吐逆,腹脅脹滿,氣不得息,四肢逆不利。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普濟方》引作“訶黎勒散”。
【摘錄】《圣惠》卷四十二
在通過上文對訶黎勒皮散的講解我們可以知道,養(yǎng)生上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喜愛進行,不過在養(yǎng)生的時候,也是要注意方法選擇,對一些不太適合自己的養(yǎng)生方式是不要選擇的,否則對身體也是會有影響的。
訶黎勒丸作為一種中藥方劑已經(jīng)被許多的人所接受,那么如何根據(jù)自己的身體情況來服用訶黎勒丸就成為了一門學問,今天就來教大家如何食用訶黎勒丸。
【處方】訶黎勒皮 川烏頭(炮,去皮、臍)縮砂仁 白礬(煅)各1.2千克 肉豆蔻(去皮,炮)木香 干姜(炮)各600克 龍骨(洗)赤石脂各2.5千克
【制法】上為末,用粟米飯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腸胃虛寒,水谷不化,泄瀉注下,腹痛腸鳴,胸滿短氣;暴傷生冷,暴瀉不止,手足逆冷,脈微欲絕;腸胃積寒,久利純白,或有青黑,日夜無度者。
【用法用量】每服20~30丸,空腹時用溫粟米飲下,甚者可倍加丸數(shù)。
【摘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六
【處方】訶子(去核、梢)15克 椿根白皮30克 母丁香30個
【制法】上為細末,醋調(diào)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休息痢晝夜無度,糞便腥臭難聞,臍腹撮痛,諸藥不效者。
【用法用量】每服50丸,五更時用陳米飯湯入醋少許送下。三日三服效。
【摘錄】《脾胃論》卷下
【處方】訶黎勒(面裹,煨)附子(炮,去皮、臍)肉豆蔻(面襄,煨)木香(不見火)吳茱萸(湯泡,炒)龍骨(生用)白茯苓(去皮)蓽茇各15克
【制法】上為細末,姜汁煮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大腸虛冷,腸嗚泄瀉,腹脅氣痛,飲食不化。
【用法用量】每服70丸,空腹時用米飲送下。
【摘錄】《重訂嚴氏濟生方》
【處方】訶黎勒(煨,去核)1兩,大黃(銼,炒)1兩,芍藥1兩,防葵1兩,桂(去粗皮)1兩,甘草(炙)1兩,烏梅1兩,鱉甲(去裙襕,醋炙)2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痃氣,胸臆多滿,大腸常澀。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空腹煎生姜湯送下,日午、臨臥再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七十三
【處方】訶黎勒1兩半(煨,用皮),干姜1兩(炮裂,銼),桂心1兩,桔梗1兩(去蘆頭),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木香1兩,五味子1兩,白術(shù)半兩,人參1兩(去蘆頭),沉香2兩,枳殼半兩(麩炒微黃,去瓤)。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氣極,呼吸短氣,臟虛腹脹。
【用法用量】每服30丸,食前以溫酒送下。
【摘錄】《圣惠》卷二十六
【處方】訶黎勒(煨,去核)1兩,鹿茸(酥炙,去毛)1兩,桑根白皮(銼)1兩,地榆1兩,赤石脂1兩,天雄(炮裂,去皮臍)1兩,龍骨1兩半,白芷1兩,黃連(去須)1兩,桂(去粗皮)1兩,厚樸(去粗皮,涂生姜汁炙)1兩,白茅根1兩,當歸(切,焙)1兩,黃芩(去黑心)半兩,干姜(炮裂)半兩,肉豆蔻(去殼)4枚。
【制法】上為末,爛飯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水瀉吐噦,遍身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30丸,以溫米飲送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七十四
【處方】訶黎勒(半生半煨,并去核)3分,肉豆蔻(去殼)3分,木香3分,干姜(炮)半兩,甘草(炙,銼)半兩。
【制法】上為末,煮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五臟泄痢。
【用法用量】每服20-30丸,米飲送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七十四
【處方】訶黎勒皮半兩,草豆蔻(去皮)半兩,人參(去蘆頭)半兩,白術(shù)半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半兩,白茯苓半兩,丁香1分,甘草1分(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麻子大。
【功能主治】小兒氣疳,腹內(nèi)有積惡滯結(jié)之物。
【用法用量】1-2歲,每服3丸;3-4歲,每服5丸,先服搜病青黛丸取下惡物后,以粥飲送下,空心、午后各1次。
【摘錄】《圣惠》卷八十六
【處方】訶黎勒(煨,去核)半兩,地榆(去苗,微炙)半兩,酸石榴皮(炙焦)半兩,高良姜半兩,赤石脂半兩,吳茱萸(湯洗,焙干炒)1分,黃連(去須)3分。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麻子大。
【功能主治】小兒赤白痢,里急后重。
【用法用量】每服7丸,以溫米飲送下,空心、午后各1次。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七八
【處方】訶黎勒1兩(煨,用皮),槐子仁2兩(微炒),當歸1兩(銼,微炒),干姜1兩(炮裂,銼),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
【制法】上為末,湯浸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氣痔下血,疼痛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20丸,食前以枳殼湯送下。
【摘錄】《圣惠》卷六十
【處方】訶黎勒1兩(煨,用皮),木香半兩,丁香半兩,肉豆蔻1兩(去殼),當歸1兩(銼,微炒),干姜1兩(炮裂,銼),桂心半兩,白芍藥1兩,縮砂1兩(去皮),陳橘皮3分(湯浸,去白瓤,焙),白術(shù)1兩,厚樸1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制法】上為末,煮棗瓤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痢后虛羸,不下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30丸,不拘時候,以姜、棗湯送下。
【摘錄】《圣惠》卷五十九
【處方】訶黎勒1兩(煨,用皮),干姜3分(炮裂,銼),當歸1兩(銼,微炒),黃連1兩(去須,微炒),白術(shù)1兩,木香3分(銼),厚樸1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水谷痢,腹脅虛脹,時復(fù)疼痛,不欲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30丸,不拘時候,以粥飲送下。
【摘錄】《圣惠》卷五十九
【處方】訶黎勒皮1兩,前胡1兩(去蘆頭),白術(shù)1兩,草豆蔻3分(去皮),人參3分(去蘆頭),神曲3分(炒微黃),枳殼3分(麩炒微黃,去瓤),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桂心1兩,木香1兩,檳榔1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痰飲,心胸積滯,氣不宣通,飲食不消。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普濟方》引作“訶黎勒皮丸”。
【摘錄】《圣惠》卷五十一
【處方】訶黎勒3分(煨,用皮),白術(shù)半兩,木香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干姜半兩(泡裂,銼),芎?3分,當歸3分(銼,微炒),縮砂半兩(去皮)。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脾胃冷熱氣不和,心腹痛,不欲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20丸,以姜、棗湯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五
【處方】訶黎勒2兩(煨,用皮),人參1兩(去蘆頭),桂心半兩,干姜半兩(炮裂,銼),白茯苓1兩,木香半兩,肉豆蔻3枚(去殼),胡椒半兩,京三棱半兩(炮,銼),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桔梗1兩(去蘆頭),當歸1兩(銼,微炒),檳榔1兩,陳橘皮半兩(浸,去白瓤,焙),厚樸1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制法】上為散,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脾臟積冷,氣攻心腹疼痛,不能飲食,四肢無力。
【用法用量】每服30丸,以溫酒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五
【處方】訶黎勒(煨,去核)半兩,木香半兩,赤茯苓(去黑皮)半兩,桂(去粗皮)半兩,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胡椒半兩,肉豆蔻(去殼)半兩,白術(shù)半兩,蓬莪術(shù)(煨,銼)半兩,干姜(炮裂)半兩,人參1兩,蓽撥1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積年冷勞瀉痢,眼黃面黑,漸漸瘦弱。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心以生姜、大棗湯送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九十一
【處方】訶黎勒(煨,去核)1兩,檳榔(銼)1兩,海藻(洗去咸,焙)1兩,枳殼(去瓤,麩炒)1兩,白茯苓(去黑皮)1兩,干姜(炮)1兩,熊膽1兩,桂(去粗皮)1兩,昆布(洗去咸,焙)1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酸棗大。
【功能主治】年深癭氣噎塞。
【用法用量】每服1丸,含化,不拘時候。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二五
【處方】訶黎勒1兩(煨,用皮),當歸1兩(銼,微炒),白術(shù)3分。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小兒水谷痢不止,羸瘦腹脹,不欲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7丸,以粥飲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普濟方》卷三九八
【處方】訶黎勒皮2錢(炮),青橘皮(去白,焙)1分,干姜1分(炮),白豆蔻(去皮)1錢,烏頭(炮裂,去皮臍)1錢,木香1錢,蓽澄茄1錢。
【制法】上為細末,煮棗肉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小兒洞泄注下,腹脹,不思乳食。
【用法用量】每服7丸,以米飲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七九
【處方】訶子半兩,肉豆蔻1兩,木香3錢,干姜半兩,阿膠3錢。
【制法】上為細末,糯米粥濃飲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白痢。
【用法用量】每服50丸,以陳粟米飲送下,與和氣飲子相間服。痢減則減,痢止則勿服。
【摘錄】《普濟方》卷二一二
【處方】訶黎勒(面裹煨)半兩,附子(炮,去皮臍)半兩,肉豆蔻(面裹煨)半兩,木香(不見火)半兩,吳茱萸(炒)半兩,龍骨(生用)半兩,白茯苓(去皮)半兩,蓽撥半兩。
【制法】上為末,姜汁煮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大腸虛寒,腸鳴泄瀉,腹脅氣痛,飲食不化。
【用法用量】每服70丸,空心以米飲送下。
【摘錄】《濟生》卷四
【處方】訶黎勒(煨,去核)1兩半,大黃(銼,炒)1兩半,當歸(切,焙)1兩半,熟干地黃(焙)1兩半,大麻仁(別研如膏)1兩半,人參1兩半。
【制法】前五味為末,與大麻仁同研令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產(chǎn)后大便秘澀不通。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米飲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六五
【處方】肉豆蔻(面裹,煨香)2兩,草豆蔻(去殼)2兩,訶黎勒(煨,去核)2兩,高良姜3兩,干姜3兩(以上二姜用好醋1升,同煮醋盡,曬干,入余藥),赤石脂2兩。
【制法】上為細末,粳米飯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脾胃虛損,泄瀉不止,臍腹(疒丂)痛。
【用法用量】每服50丸,食前以米飲送下。
【摘錄】《楊氏家藏方》卷七
【處方】訶黎勒1兩半(煨,用皮),吳茱萸半兩(浸7遍,焙干,微炒),白術(shù)1兩,桂心3分,人參1兩(去蘆頭),赤茯苓1兩,桔梗半兩(去蘆頭),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紅豆蔻1兩(去皮),干姜半兩(炮裂,銼),厚樸1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脾臟冷氣,腹內(nèi)虛鳴,胸膈氣滯,不能飲食,雖食不消,又頻嘔逆。
【用法用量】每服30丸,以生姜湯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五
【處方】訶黎勒(面裹煨)1兩,青皮1兩,陳皮1兩,吳茱萸1兩,龍骨(生用)1兩,白茯苓(去皮)1兩,細辛(洗)1兩,桂心(不見火)1兩,蓽茇1兩。
【制法】上為細末,生姜汁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大腸虛冷,泄瀉不止,腹脅引痛,飲食不化。
【用法用量】每服80-90丸,空心用米湯送下。
【摘錄】《奇效良方》卷十四
【處方】訶黎勒不拘多少。
【制法】上以面裹,灰火內(nèi)炮令赤黃,剝?nèi)ッ?,取訶黎勒為末,軟飯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水瀉。
【用法用量】每服2丸,空腹食前以米飲送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七十四
【處方】訶黎勒(炮,去核)1兩,半夏(湯洗7遍去滑,焙)1兩,杏仁(去皮尖雙仁,別研,取膏入)1兩,陳皮(湯浸,去白,焙)1兩,桔梗(炒)1兩,澤瀉(銼)1兩,五味子1兩,檳榔(生,銼)1兩。
【制法】上八味,搗羅六味為末,入杏仁和勻,生姜汁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腎虛多唾。
【用法用量】每服20丸,淡生姜湯送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五十三
【處方】訶黎勒(炮,去核)1兩,人參1兩,白茯苓(去黑皮)3分,當歸(切,焙)3分,木香3分,白芷3分,牡丹皮半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傷寒后膿血痢,下部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30丸,食前以米飲送下,1日2次。
【摘錄】《圣濟總錄》卷二十六
【處方】訶黎勒皮(微炒)1兩,陳橘皮(去白,焙)1兩,干生姜(切)3分,甘草(炙)半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霍亂吐逆,腹痛,或便利數(shù)多,冷熱不調(diào)。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煎生姜米飲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濟總錄》卷三十八
【處方】訶黎勒皮4兩,五倍子4兩,黃連(去須)4兩,鐘乳粉4兩,白礬(熬令汁枯)4兩,縮砂蜜(去皮)2兩半,厚樸(去粗皮,生姜汁炙)2兩半,當歸(切,焙)2兩半,酸石榴皮(銼,炒)2兩半,胡椒2兩半,樗根皮(銼)2兩半,干姜(炮)1兩半,干木瓜(銼)5兩,烏梅肉(炒)5兩,橡實(微炒)5兩,肉豆蔻(煨,去殼)5枚,陳橘皮(湯浸,去白,焙)2兩。
【制法】上為末,醋并艾葉汁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脾胃虛冷,嘔逆霍亂,瀉痢脹滿。
【用法用量】每服50丸,空心、食前以大棗湯送下,1日2次。
【摘錄】《圣濟總錄》卷三十八
【處方】訶黎勒(炮,去核)1兩,半夏(湯洗7遍,焙干,炒)1兩,白術(shù)1兩,檳榔(銼)半兩,枳殼(去瓤,麩炒)半兩,人參3分,芍藥3分,桂(去粗皮)3分。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傷寒后脾胃氣不和,食飲無味,上氣壅悶。
【用法用量】每服20丸,食后以生姜湯送下,1日2次。
【摘錄】《圣濟總錄》卷二十四
【處方】訶黎勒(炮,去核)1兩半,吳茱萸(湯洗,焙炒)1兩,莨菪子(湯洗,焙炒)1兩,草豆蔻(去皮,微炒)1兩,干姜(炮)半兩。
【制法】上為末,酒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脾臟虛冷,腹脹泄痢,米谷不消。
【用法用量】每服20丸,食前以粟米飲送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四十四
【處方】訶黎勒皮2兩,檳榔1兩,木香1兩,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五味子1兩,川芒消1兩。
【制法】上為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膈氣,心腹妨悶,不能下食。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煎生姜、大棗湯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五十
【處方】訶黎勒皮1兩,蓽撥1兩,桂(去粗皮)1兩,胡椒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沉香1兩,木香1兩,人參1兩,草豆蔻(去皮)1兩,檳榔(銼)1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溫脾胃,思飲食。主下焦虛冷氣。
【用法用量】每服20丸,食前以溫酒送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五十四
【處方】吳茱萸(去枝,湯泡7次),艾葉1兩,厚樸(去粗皮,姜制,炙)1兩,干姜(炮,洗)1兩,良姜(去須,炒)1兩,白術(shù)1兩(炒),大附子2兩(炮,去皮臍,切作骰子塊)。
【制法】上藥加好肉棗30枚,酒、米醋、生姜自然汁各1碗,煮前藥干,為末;加肉豆蔻5兩,訶子(炮熟,取皮)2兩,丁香半兩,胡椒半兩,為末,酒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寬利胸膈,消谷快氣,進美飲食。主胃寒,一切冷氣。
【用法用量】每服50丸,空心以米飲送下。
【摘錄】《魏氏家藏方》卷五
【處方】訶黎勒8分,干地黃10分,薯蕷8分,牡丹7分,山茱萸9分,澤瀉8分,茯苓8分,蓽撥4分,干姜5分,川芎8分。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脾有病,臍下有動氣,按之牢,若痛,若逆氣,小腸急痛,下泄,足重脛寒。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空心用地黃湯送下。
【摘錄】《醫(yī)方類聚》卷六引《五臟六腑圖》
【處方】訶黎勒、青木香各等分。
【制法】上為末,篩,融沙糖和,眾手一時捻為丸。
【功能主治】除惡氣。主氣脹不下食。
【用法用量】隨意服之。氣甚者,每服80丸,1日2次;稍輕者,每服40-50丸;性熱者,以生牛乳送下;性冷者,以酒送下,不問食之前后。
【摘錄】《外臺》卷七引《近效方》
【處方】訶黎勒皮8分,檳榔8分,人參3分,橘皮6分,茯苓4分,芒消4分,狗脊3分,豉4分,大黃8分,干姜12分,桃仁8分,牽牛子13兩,桂心8分。
【制法】上(口父)咀,下篩,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諸風痹塊,大便不通,體枯干燥,面及遍身黃;痔,赤白利,下部疼痛,久壯熱;一切心痛,頭旋悶,耳痛重聽;身體癰疽,積年不瘳;痢不思食;痰冷在胸中,咳嗽,唇色白干燥;僻,小便稠數(shù),腹脹痃氣,初患水病;聲破無,無顏色,色黃,腹內(nèi)蟲,腳氣,上吐無力,肢節(jié)疼痛,血脈不通,心上似有物涌,健忘心迷。
【用法用量】每服20丸,食前以溫酒或薄粥汁服。平旦得下利良。
【摘錄】《醫(yī)心方》卷三引《古今錄驗》
【處方】訶黎勒皮1兩,人參半兩(去蘆頭),赤茯苓半兩,白術(shù)1兩,半夏半兩(湯洗7遍去滑),葛根半兩(銼),甘草半兩(炙微赤,銼),枳殼3分(麩炒微黃,去瓤)。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妊娠心煩,頭目眩悶,聞食氣即嘔逆。
【用法用量】每服20丸,以生姜粥飲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七十五
【處方】訶黎勒皮(焙)3兩,大黃(銼,炒)3兩,檳榔(銼)3兩,木香2兩,大麻仁(別研)3兩,甘草(炙)2兩半,枳殼(去瓤,麩炒)2兩半,樸消3分。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常服乳石,補養(yǎng)過度,復(fù)酒肉熱面不絕,腳氣發(fā)。
【用法用量】每服40丸。漸加至50-60丸,以溫熟水送下,日3次,常令通利。
【摘錄】《圣濟總錄》卷八十四
【處方】訶黎勒皮1兩半,檳榔2兩,桂心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木香1兩,陳橘皮2兩(湯浸,去白瓤,焙),白術(shù)1兩,前胡1兩半(去蘆頭),五味子1兩。
【制法】上為末,棗瓤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膈氣,心胸妨悶,不能下食,食不消化。
【用法用量】每服30丸,以生姜、大棗湯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五十
【處方】訶子皮1分,黃連1分,干姜1分,當歸1分,枳殼1分,肉豆蔻仁1分,地榆1分。
【制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腸癖下痢,日夜不止,腹內(nèi)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心以烏梅湯送下。
【摘錄】《雞峰》卷十四
【處方】訶黎勒皮2兩,干姜1兩(炮裂,銼),甘草半兩(炙微赤,銼),枳殼1兩(麩炒微黃,去瓤),桂心1兩,陳橘皮2兩(湯浸,去白瓤,焙),檳榔1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
【功能主治】五膈氣,久不下食,心胸妨悶,多吐酸水。
【用法用量】每日不問早、晚,常含1丸,咽津;如患甚,即將1丸嚼破,以煎湯送服。
【摘錄】《圣惠》卷五十
【處方】訶黎勒1兩(煨,用皮),桔梗3分(去蘆頭),赤芍藥半兩,桔殼1兩(麩炒微黃,去瓤),白術(shù)1兩,赤茯苓1兩,桃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鱉甲1兩(涂醋炙令黃,去裙襕),桂心3分,木香半兩,川大黃3分(銼碎,微炒)。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痃癖,氣攻兩脅脹滿,心腦不利,少思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30丸,以溫酒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四十九
【處方】訶黎勒皮1兩,川大黃2兩(銼碎,微炒),烏藥1兩,當歸1兩(銼,微炒),木香1兩,白術(shù)3分,桂心1兩,吳茱萸半兩(湯浸7遍,焙干,微炒),檳榔1兩,蓬莪術(shù)1兩,青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神曲1兩(微炒令黃),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麥糵1兩(微炒令黃)。
【制法】上為末,后將硼砂3兩,用醋2升煎,濾去滓,入前藥末4兩納硼砂醋中攪和勻,于銀鍋內(nèi)煎成膏,和余藥末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積聚,心腹相引疼痛,胸膈氣滯,不欲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20丸,食前以生姜、橘皮湯送下。
【摘錄】《圣惠》卷四十八
【處方】訶黎勒皮1兩,黃連1兩(去須),露蜂房1兩(炙微黃)。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咳嗽,喉中呀呷作聲,無問年月遠近。
【用法用量】每服30丸,不拘時候,以溫漿水送下。
【摘錄】方出《圣惠》卷四十六,名見《普濟方》卷一六○
【處方】訶黎勒(煨,去核)半兩,桂(去粗皮)1分,赤石脂半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麻子大。
【功能主治】小兒冷痢。
【用法用量】1-2歲兒每服3丸,4-5歲兒每服5丸,以米飲送下,空心、午后各1次。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七八
【別名】大腹皮丸
【處方】訶黎勒皮1兩,大腹皮1兩(銼),半夏1兩(湯洗7遍,去滑),桑根白皮1兩(銼),前胡1兩(去蘆頭),枳實1兩(麩炒令微黃),漢防己半兩,紫苑3分(洗去苗土),杏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別研如膏),甜葶藶1兩(隔紙炒令紫色,別研如膏)。
【制法】上為末,加杏仁、葶藶更研令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傷寒氣壅,心腹不利,上氣咳嗽,腹脅妨悶。
【用法用量】大腹皮丸(《圣濟總錄》卷二十四)。
【摘錄】《圣惠》卷十一
【處方】訶黎勒皮(煨,去核)2枚,丁香1錢,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分,半夏(湯洗去滑,炮)1分,人參1分。
【制法】上為末,生姜計煮面糊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小兒脾胃不和,吐逆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7丸,乳食前以生姜湯送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七六
【處方】訶子(煨,去核)、附子(炮,去皮臍)、肉豆蔻、赤石脂、龍骨(不煅)、白礬(枯)、木香、干姜、烏頭(炮)。
【制法】上為末,粟米粥為丸。
【功能主治】男子婦人臟腑滑泄。
【用法用量】每服20-30丸,空心以粟米飲送下。
【摘錄】《醫(yī)方類聚》卷一四二引《澹寮》
【處方】訶黎勒皮1兩,貝母3分,射干3分,紫菀3分(洗,去苗土),桂心3分,紫蘇子3分(微炒),前胡3分(去蘆頭),桔梗3分(去蘆頭),木通3分(銼),皂莢子仁1兩(微炒),郁李仁1兩半(湯浸,去皮,微炒,別研入)。
【制法】上為細末,研入郁李仁令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婦人咳嗽不止,痰毒壅滯,心胸不利,咽喉噎塞。
【用法用量】每服20丸,以生姜湯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七十
【處方】訶黎勒半兩(煨,用皮),黃連3分(去須,微炒),地榆半兩(微炙,銼),赤石脂半兩,當歸半兩(銼,微炒),吳茱萸1分(湯浸5遍,焙干,微炒)。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小兒赤白痢,瘦弱腹痛,不欲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5丸,以粥飲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九十三
【處方】訶黎勒2兩(煨,用皮),白術(shù)半兩,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白茯苓1分,當歸1分(銼,微炒),白芍藥半兩,厚樸半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小兒內(nèi)冷,腹脅妨悶,大便青色,不欲乳食。
【用法用量】3歲兒每服5丸,以粥飲研下,日3次。
【摘錄】《圣惠》卷九十二
【處方】訶黎勒皮半兩,大麥糵1分(炒令微黃),柴胡半兩(去苗),芎?1兩,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赤茯苓1分,鱉甲半兩(涂醋炙令黃,去裙襕),枳殼1分(麩炒微黃,去瓤),桂心1分,赤芍藥半兩,干姜1分(炮裂,銼),厚樸半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小兒癖氣,壯熱瘦瘁,不欲乳食。
【用法用量】每服5丸,以粥飲送下,日3次。
【摘錄】《圣惠》卷八十八
【處方】訶黎勒皮3分,肉豆蔻1枚(去殼),青黛(細研)1分,麝香(細研)1分,蘆薈(細研)1分,熊膽(研入)1分,朱砂(細研)1分。
【制法】上為末,酒煮粳米飯為丸,如黍粒大。
【功能主治】小兒食疳,水谷不消,心腹脹滿,好吃泥土,肌體瘦弱。
【用法用量】每服3丸,以粥飲送下,日3次。
【摘錄】《圣惠》卷八十六
【處方】訶黎勒(炮,去核)1兩,肉豆蔻(去殼)半兩,白礬(熬令汁枯)1兩,木香半兩,龍骨2兩,烏頭(炮裂,去皮臍)1兩,縮砂仁1兩。
【制法】上為末,粟米粥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腹痛虛滑,里急后重,心胸痞悶?zāi)鏉M;或傷冷暴瀉,手足厥冷,脈息沉伏。
【用法用量】每服20丸,食前以粟米飲送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七十八
【處方】訶黎勒2兩(以面裹煨,取皮,并面為末),干姜(炮)1兩,龍骨1兩,赤石脂1兩。
【制法】上為末,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霍亂水瀉,腸胃冷滑。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空心以米飲送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四十
【處方】訶黎勒(煨,去核)、附子(切作片,用生姜汁煮令汁盡)、蕪荑仁(瓦上炒熟)、黃連(吳茱萸少許同炒令焦,去吳茱萸不用)、陳橘皮(湯浸,去白,米醋浸1宿,焙)各等分。
【制法】上為末,用漿水煮粟米飯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赤白痢。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心以生姜湯送下,1日2次。
【摘錄】《圣濟總錄》卷七十六
【處方】訶黎勒1兩(煨,用皮),厚樸1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檳榔1兩,白術(shù)1兩,
大家都知道中藥是很神奇的,每種藥材都有自己特定的屬性,當它們中的幾種融合在一起又會發(fā)生什么呢?接下來就為大家推薦訶黎勒粥這種中藥方劑,為我們來揭曉答案。
【處方】訶黎勒2枚(煨,用皮,搗羅為末),粟米2合。
【功能主治】消宿食。主脾胃氣不和。
【用法用量】水2大盞,煎取1大盞,下米煮粥,入少鹽,空心食之。
【摘錄】《圣惠》卷九十七
【處方】訶黎勒皮半兩,生姜1兩(切),粳米2合。
【功能主治】霍亂不止,心胸煩悶。
【用法用量】水3大盞煎訶黎勒等,取汁2盞,去滓,下米煮粥食之,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九十六
使用訶黎勒粥來恢復(fù)注定不會是個太快的治療過程,但是只要積極接受并樂觀應(yīng)對,肯定會有所改善的。對于一些疾病我們應(yīng)該及早預(yù)防。
訶黎勒湯怎么吃?想必不少人對訶黎勒湯的功效與作用都有所耳聞,但是如何用訶黎勒湯來治愈疾病卻是不太清楚的。今天就帶著大家看看它是如何結(jié)合養(yǎng)生。
【處方】訶黎勒(去核)1兩半,大黃(銼,炒)半兩,青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兩,干姜(炮)1分,厚樸(去粗皮,姜汁炙)半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兩,高良姜半兩,甘草(炮)1分,防風(去叉)1分,枳殼(去瓤,麩炒)半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胃寒腸熱,腹脹滿悶,泄瀉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加生姜、大棗,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濟總錄》卷四十七
【處方】訶黎勒皮半兩,五味子(炒)1兩,麻黃(去根節(jié))半兩,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半兩,甘草(炙,銼)1分。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上氣喘急。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水1盞,加生姜3片,煎至6分,去滓熱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濟總錄》卷六十七
【處方】訶黎勒(煨,去核)半兩,草豆蔻(去皮,炒)半兩,延胡索半兩,干姜(炮)1分。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腸虛冷熱不和,赤白下痢,里急后重。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食前溫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七十八
【處方】訶黎勒5枚(炮,去核),大腹(銼)5枚,草豆蔻(去皮)14枚,甘草(炙)半兩,白術(shù)半兩,人參半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胃氣虛冷,腹脹減食。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加生姜3片,大棗1枚(擘),同煎至7分,去滓,食前溫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四十七
【處方】訶黎勒(煨,去核)5枚,厚樸(去粗皮,生姜汁炙透)3分,人參1兩,當歸(切,焙)半兩,干姜(炮)半兩,白茯苓(去黑皮)半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溫脾內(nèi)補。主脾虛,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6分,去滓,空心溫服,1日2次。
【摘錄】《圣濟總錄》卷四十四
【處方】訶黎勒(炮,去核)1兩,甘草(炙)1兩,干姜(炮)1兩,厚樸(生姜汁浸1宿,炒)1兩,白豆蔻(去皮)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高良姜1兩,白茯苓(去黑皮)1兩,神曲(炒)1兩,麥糵(炒)1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心脾冷痛不可忍,霍亂吐瀉。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2盞,加鹽少許,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濟總錄》卷五十五
【處方】訶黎勒(煨,去核)1兩,半夏2兩(湯洗7遍,姜汁煮令黃色),甘草(炙)1兩半,草豆蔻(去皮)1兩,檳榔(銼)1兩,青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丁香1分。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膈氣痰結(jié),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加生姜3片,煎至7分,去滓熱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濟總錄》卷六十二
【處方】訶黎勒(炮,去核)3分,高良姜半兩,白芍藥半兩,枳殼(去瓤,麩炒)半兩,白茯苓(去黑皮)半兩,厚樸(去粗皮,姜汁炙)3分。
【制法】上(口父)咀,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冷痢。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加生姜3片,煎至8分,去滓,空心、食前溫服,日3次。
【摘錄】《圣濟總錄》卷七十五
【處方】訶黎勒3枚(煨,取皮),木香半分。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腳氣虛弱,嘔逆惡寒,膈食不下,四肢不舉,乍寒乍熱;及大腸滑利。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酒半盞,同煎至1盞,分為2服,空心溫服。取溏利為度;若臟腑實,只作1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八十三
【處方】訶黎勒(炮,去核)1兩,蒼術(shù)(去皮)1兩,肉豆蔻(去殼)1兩,赤石脂1兩,干姜半兩(炮裂,銼),阿膠1兩(搗碎,炒令黃燥),艾葉1兩(炒令微黃),白術(shù)1兩,龍骨半兩,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甘草1兩(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妊娠下痢,冷熱相攻,赤白相雜,日夜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以粥飲調(diào)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五六
像訶黎勒湯之類的這些中藥的方劑都是把幾種中藥材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后再經(jīng)過反復(fù)的療效驗證其可行性后才會運用的,大家可以放心服用。但如果出現(xiàn)什么不適,一定要即時就診。
中藥是目前毒副作用最少的藥物,木香訶黎勒丸是生活中常見的一種中藥方劑,那么它主治哪些病?注意事項有哪些?用量及成分需要多少?接下來就為大家一一解答。
【處方】木香(半生半炒)30克 訶黎勒(煨,去棱)22.5克 白術(shù)30克 桂(去粗皮)蕪荑(炒)各45克 附子(炮裂,去皮、臍)厚樸(去粗皮,生姜汁炙焦)各60克 高良姜(炒)肉豆蔻(去殼)各30克 甘草(炙,銼)15克 干姜(炮)7.5克
【制法】上十一味,搗羅為末,用陳曲末煮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溫中理氣,健脾止瀉。治洞泄,大腸切痛,腸鳴食不化。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煨生姜湯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七十四
通過上文對木香訶黎勒丸的介紹我們不難看出,在對藥物進行選擇的時候,最好的不一定是最適合的,我們一定要從自身的實際情況出發(fā),這樣才能更好更快的治愈疾病。
毗黎勒對于醫(yī)藥方面的價值是我們難以想象的,對于治療一些疾病是很有效的。毗黎勒中含有很多對人體有益的物質(zhì),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來源】藥材基源:為使君于科植物毗黎勒的果實。
【原形態(tài)】落葉喬木,高18-35m,胸圍可達1m。枝灰色,具縱紋及明顯的螺旋狀上升的葉痕,小枝、幼葉及葉柄基部常具銹色絨毛。葉螺旋狀聚生枝頂;葉柄長3-9cm,無毛,常于中上部有2腺體;葉片闊卵形或倒卵形,紙質(zhì),長18-26cm,寬6-12cm,全緣,邊緣微波狀,先端鈍或短尖,基部漸狹或鈍圓,兩面無毛,較疏生白色細瘤點,具光澤,側(cè)脈5-8對,背面網(wǎng)脈細密,瘤點較少。穗狀花序腋生,在莖上部常聚成傘房狀,長5-12cm,密被紅褐色的絲狀毛,上部為雄花,基部為兩性花;花5數(shù),淡黃色,不連雄蕊的突出部分長4.5mm,無柄;萼管杯狀,長3.5mm,5裂,裂片三角形,長約3mm,被絨毛;花瓣缺;雄蕊10,著生被毛的花盤外;花盤僅出現(xiàn)在兩性花上,10裂,被紅褐色髯毛;子房上位,1室,花柱棒狀,長5mm,下部粗壯,被疏生的長絨毛,上部纖細,微彎。假核果卵形,密被銹色絨毛,長2-3cm,徑1.8-2.5cm,具明顯的5棱,種子1顆。花期3-4月,果期5-7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540-1350m的山坡陽處及疏林中。
【性狀】性狀鑒別 果實卵形,長1.7-3.5cm,直徑1.6-2.5cm。表面棕褐色,密棕色絨毛。較細膩,具五棱脊及不規(guī)則縱皺紋,基部有果柄殖痕。質(zhì)堅硬,不易破碎。果肉厚1-2.5mm,暗棕色或淺綠黃以。果核淡棕黃以,質(zhì)堅硬。種子1枚,種皮棕黃色,種仁黃白以,具油性。氣微,味微苦,嚼之有豆腥氣味。
【鑒別】取本品粗粉1g,加水20ml,60℃水浴中加熱10分鐘,濾過,取濾液1ml,加氯化鈉-明膠試液1-2滴,產(chǎn)生白色沉淀。(檢查鞣質(zhì))
【性味】味苦;微澀;性寒
【功能主治】解毒利咽;止咳止??;養(yǎng)血止血。主咽喉腫痛;咳嗽;瀉痢;痔瘡出血;崩漏;病后體虛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10g;或研末。外用:適量,燒灰為末撒,或調(diào)涂。
【摘錄】《中華本草》
上面介紹了毗黎勒的一些基本常識,相信很多人看完之后對于毗黎勒的了解會更多一些。生活中常常接觸的其它藥材還有很多,有時間的話不妨多去了解一下。
補脾散由于是由純天然的中藥材混合而成,而且沒有什么副作用,所以備受人們關(guān)注。那么到底補脾散的作用和功效都有哪些呢?為了讓您更加詳細的了解補脾散,在接下來的文章中就為您詳細的介紹一下。
【處方】麥芽(炒)90克 神曲(炒)60克 茴香(炒)草果(逐個用面裹煨熱)厚樸(制)干姜(炮)陳皮各30克 木香(生)15克 甘草(炙)15克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主脾陽不足,食積不消,大腸滑泄,腹痛腸鳴。
【用法用量】若脾泄瀉,用訶子湯入鹽調(diào)下6克;脾虛腸鳴,氣不和,瀉不止,用炒姜酒調(diào)下,常服,鹽湯點,空腹時服。
【摘錄】《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十一
【別名】補脾湯
【處方】人參(去蘆)1錢,白術(shù)1錢,白芍(酒炒)8分,茯苓8分,陳皮6分,川芎6分,黃耆(蜜炒)4分,當歸(酒炒)4分,甘草(炙)4分。
【制法】上銼。
【功能主治】小兒心脾虧損,弄舌。
【用法用量】補脾湯(《景岳全書》卷六十二引《醫(yī)門秘旨》)。
【摘錄】《壽世保元》卷八
【處方】干姜(炮)、制厚樸、草果仁、砂仁、神曲(炒)、麥糵(炒)、凈陳皮、良姜(炒)、甘草(炒)各等分。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飲啖生冷果菜,寒留中焦,心脾冷痛,霍亂吐利。
【用法用量】每服3錢,熱鹽湯調(diào)下,不拘時候。
【摘錄】《永類鈐方》卷十二
【處方】人參1錢,白礬1錢,天花粉1兩5錢,枳殼5分。
【制法】上為末。水1鐘,白蘿卜1個,切碎,煮令水半鐘,去蘿卜,量湯多少,下藥揉和,又入銅勺或瓷罐內(nèi),再滾一滾,入蜜2匙,即取出。
【功能主治】一切咳嗽。
【用法用量】待咳嗽一聲,吃1匙。可加款冬花1錢。
【摘錄】《攝生眾妙方》卷六
【處方】黃耆2錢,當歸2錢,白術(shù)2錢,棗仁1錢,遠志肉1錢,茯神1錢,人參1錢,砂仁8分,甘草8分,芡實1錢半,川芎1錢半。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婦人血虧經(jīng)閉。
【用法用量】每服3錢,沸水調(diào)服。
【摘錄】《一盤珠》卷六
【處方】肉豆蔻1兩,肉桂1兩,白術(shù)1兩,訶子1兩,人參1兩,附子1兩,白茯苓1兩,厚樸1兩,干姜半兩,丁香半兩,沉香半兩,甘草半兩,藿香葉半兩。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脾胃虛冷,不思飲食,心胸滿悶,多倦乏力,肌膚羸瘦。
【用法用量】每服3錢,水1盞,加生姜5片,大棗2個,同煎至7分,去滓,食前溫服。
【摘錄】《雞峰》卷十二
【處方】洋參1兩半,茯神2兩,淮山藥2兩,于術(shù)1兩半,蒼術(shù)1兩,厚樸1兩,當歸2兩,棗仁1兩,白芍1兩,神曲2兩,麥芽2兩,木香1兩,草果5分,蓮子2兩,砂仁7分,肉桂5分,甘草1兩。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脾虛不欲食飯。
【用法用量】每服1匙,滾水送下,小兒減半。
【摘錄】《內(nèi)外科百病驗方大全》
【處方】麥糵(炒)3兩,神曲(炒)2兩,茴香(炒)1兩,草果(逐個用面裹,煨熟)1兩,厚樸(制)1兩,干姜(炮)1兩,陳皮1兩,木香(生)半兩,甘草(炙)半兩。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脾泄不止,食積不消,癥瘕塊結(jié),大腸滑泄,臟毒下利,腹痛腸鳴。
【用法用量】脾泄瀉,訶子湯入鹽,調(diào)下2錢;脾虛,腸鳴,氣不和,瀉不止,炒姜酒調(diào)下;常服鹽湯點,空心食前服。
【摘錄】《三因》卷十一
【處方】木香半兩,草豆蔻(白面裹,慢火煨令焦,去皮并面)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茴香子(炒)1兩,厚樸(去粗皮,生姜汁炙)1兩,干姜(炮)1兩,荊三棱(炮)1兩,陳曲(炒)2兩,大麥糵(炒)2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脾臟冷氣,腹內(nèi)虛鳴泄瀉,食氣結(jié)塊,憎寒壯熱,日漸羸瘦。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食前炒生姜鹽湯調(diào)下。
【摘錄】《普濟方》卷二十一
通過上文介紹可知補脾散是由中藥材經(jīng)過一系列工藝制成的, 適合很多疾病的治療,而且由于 補脾散為純中藥制劑,對人體正常生理功能無不良影響,也無其它方面副作用,有需要的朋友不妨試一試。
季節(jié)變化時身體很容易感到“躁動”,口干舌燥、心煩躁動,而中醫(yī)中的方劑就可以有效的調(diào)節(jié)身體中的各個機能,緩解心情。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下截訶散這種方劑,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
【別名】人參散
【處方】人參(去蘆)、黃耆(蜜炙)、阿膠(炒)、甘草(炙)、苧根、木香(不見火)、青竹茹、芎?、陳皮(去白)、附子(炮)、生姜、糯米各等分。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胎未實,或房室驚觸。勞力過度,傷動胞胎;或食毒物,致子宮虛滑,經(jīng)血瀝淋,若不急治,敗血湊心,子母難保,日漸胎干危亡者。
【用法用量】每服2錢,水1盞,煎至8分,通口服。
【注意】忌生冷、雞鴨、魚面。
【摘錄】《普濟方》卷三四二引《醫(yī)學類證》
看了上面的文章想必大家已經(jīng)基本上了解了截訶散的功效與作用了吧?截訶散的藥用價值極高,對調(diào)理人的身體健康有著顯著的效果。有需要的朋友可以試一試。
我們每個人體內(nèi)其實都有毒素,很多身體問題就是毒素引發(fā)的。面對排毒的風潮和疑問,中醫(yī)方劑挺身而出,今天就來給大家介紹一種對人身體非常有好處的方劑補脾人參散。
【別名】補脾人參湯
【處方】人參1兩(去蘆頭),石斛2分(去根),黃耆3分(銼),桔梗3分(去蘆頭),白術(shù)3分,附子半兩(炮裂,去皮臍),桂心半兩(去皮),白茯苓半兩,陳橘皮3分(湯浸,去白瓤,焙),丁香半兩,草豆蔻半兩(去皮)。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脾虛身重如石,四肢不舉,食少無力,腹脹腸鳴,神思昏悶。
【用法用量】補脾人參湯(《圣濟總錄》卷四十四)。本方方名,《普濟方》引作“人參湯”。
【注意】忌生冷、油膩、濕面。
【摘錄】《圣惠》卷五
以上就是本文對補脾人參散的簡單介紹,大家平時也可以多了解下。補脾人參散和其他方劑有些相同的功效,但也有其特殊之處,在食用時大家可以根據(jù)自己所需達到的效果來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