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散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運動可以代替保健品,但所有的藥物和保健品都不能代替運動。但凡長壽健康之人,一般都很注重養(yǎng)生,養(yǎng)生在于平日一點一滴的積累,而非一蹴而就!面對中醫(yī)養(yǎng)生紛繁的話題,我們?nèi)绾握_認識呢?經(jīng)過搜索和整理,小編為大家呈現(xiàn)“柴胡散的功效與作用”,希望能為您提供更多的參考。
中藥方劑作為傳統(tǒng)醫(yī)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它所包含的種類包羅萬象,隨著現(xiàn)在應用的越來越廣泛,人們對它也越來越熟悉,今天就向大家介紹介紹柴胡散這種方劑。
【處方】石膏、黃芩、甘草、赤芍藥、葛根,各一兩;麻黃(去根.節(jié))、柴胡(去苗),各半兩。
【炮制】上搗羅為散。
【功能主治】治小兒傷寒壯熱,頭痛體疼,口干煩渴。
【用法用量】三歲小兒每服一錢,水一小盞,入生姜少許,蔥白三寸,豉二十粒,同煎至五分,濾去滓,溫服,不拘時候,汗出為效,量兒大小加減。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處方】柴胡45克(去苗)白術30克 白茯苓22克 甘草22克(炙微赤,銼)五味子30克 干姜22克(炮裂,銼)附子22克(飽裂,去皮,臍)防風22克(去蘆頭)桂心15克
【制法】上藥搗篩為散。
【功能主治】主傷寒陰痙,閉目合面,手足厥逆,筋脈拘急,汗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15克,以水350毫升,入生姜4克,煎至210毫升,去津,不計時候溫服。
【摘錄】《太平圣惠方》卷十
【處方】柴胡30克去蘆頭)赤茯苓30克 羚羊角屑30克 細辛30克 麥門冬30克(去心)決明子30.克 梔子仁30克 子芩30克 車前子30克 石膏120克 甘草15克(炙微赤,銼)
【制法】上藥搗篩為散。
【功能主治】瀉肝除熱。主肝勞虛熱,兩目赤澀,煩悶宛轉(zhuǎn),熱氣壅滯,胸脘有灼熱感。
【用法用量】每服12克,以水300毫升,入竹葉14片,煎至180毫升,去滓,食后溫服。
【注意】服藥期間,忌食炙炸、熱面。
【摘錄】《太平圣惠方》卷二十六
【處方】柴胡30克(去苗)甘草30克(炙微赤,銼)決明子15克 車前子15克 羚羊角屑15克
【制法】上藥搗篩為散。
【功能主治】主肝黃。證見面色青,四肢拘急,口舌干燥,言語謇澀,爪甲青色。
【用法用量】每服9克,以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摘錄】《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
【處方】柴胡30克(去苗)茵陳15克 犀角屑15克 麥門冬30克(去心)鱉甲60克(涂醋,炙微煮,去裙襕)甘草15克(炙微赤,銼)
【制法】上藥搗篩為散。
【功能主治】主勞黃。證見四肢無力,骨節(jié)煩疼,或時吐逆,不能不食,鼻中干燥,身熱疼悶,漸覺羸瘦,寒熱不定。
【用法用量】每服12克,以水300毫升,煎至180毫升,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摘錄】《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
【處方】柴胡30克(去苗)半夏15克(湯洗七遍去滑)川大黃22克(銼碎,微炒)枳殼22克(麩炒微黃,去瓤)百合22克 桑根白皮30克(銼)麥門冬60克(去心)赤茯苓30克 秦艽22克(去苗)紫菀22克(洗,去苗、土)黃芩22克 赤芍藥22克 甘草15克(炙微赤,銼)鱉甲60克(涂醋炙令黃,去裙襕)知母22克 木通22克(銼)
【制法】上藥搗粗羅為散。
【功能主治】主婦人骨蒸勞熱、咳嗽,胸膈痰壅,腹脅妨悶,不欲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9克,用水300毫升,入生姜4克,煎至180毫升,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摘錄】《太平圣惠方》卷七十
【處方】石膏 黃芩 甘草 赤芍藥 葛根各30克 麻黃(去根、節(jié))柴胡(去苗)各15克
【制法】上藥搗羅為散。
【功能主治】解表清熱。主小兒傷寒壯熱,頭痛體疼,口干煩渴。
【用法用量】三歲兒每服3克,水150毫升,入生姜少許,蔥白3寸,豉20粒,同煎至75毫升,濾去滓,溫服,不拘時候。汗出為效。
【摘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十
【處方】柴胡45克 赤茯苓 麥門冬各30克 枇杷葉(去毛)人參 橘紅 甘草各15克
【制法】上藥哎咀。
【功能主治】主妊娠心煩,頭目昏重,心胸煩悶,不思飲食或嘔吐。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200毫升,加生姜3片,煎至140毫升,去滓溫服。
【摘錄】《婦人大全良方》卷十三
【處方】柴胡 羌活 防風 赤芍藥 桔梗 荊芥 生地黃 甘草
【功能主治】主眼眶濕爛,因風而作。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證治準繩·類方》卷七
【處方】柴胡10克(去蘆)半夏4.5克(湯泡)桂心4.5克(去皮)白芍4.5克(炒)炙甘草3克
【制法】上藥銼碎。
【功能主治】主瘴瘧十四日外,寒熱不已,不潮時脈弦數(shù)者。
【用法用量】加生姜7片,大棗1枚,水煎,溫服。寒熱得退,便止此藥。
【摘錄】《瘴瘧指南》卷下
【處方】柴胡、羌活、防風、生地黃、芍藥、甘草各等分。
【功能主治】明目,益腎水。主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水煎,臨臥服之。
【摘錄】《潔古家珍》
【別名】柴胡飲、柴胡湯
【處方】柴胡1兩(去苗),甘草半兩(炙微赤,銼),桑根白皮1兩(銼),鱉甲1兩(涂醋炙令黃,去裙襕),檳榔1兩,旋覆花半兩,川黃2兩(銼碎,微炒),桔梗1兩(去蘆頭)。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肺氣暴熱,大便不通,時時咳嗽,喘息促急。
【用法用量】柴胡飲(《圣濟總錄》卷四十九)、柴胡湯(《普濟方》卷二十七)。
【摘錄】《圣惠》卷四十六
【處方】柴胡1兩(去苗),葛根半兩(銼),赤茯苓半分,麥門冬3分(去心),石膏2兩,葳蕤3分,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玄參3分(去蘆頭),川升麻3分,黃芩半兩,犀角屑1兩,川芒消1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因服乳石,至臟腑壅滯,及腳氣欲發(fā),或憎寒壯熱,頭痛心煩,眼目昏悶,頭旋欲吐,不納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豉100粒,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四十五
【處方】柴胡1兩(去苗),赤芍藥3分,知母3分,子芩3分,薺苨3分,秦艽2分(去苗),甘草半兩(生,銼)。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乳石發(fā)動,四肢疼痛,口干煩渴,起臥不安,少思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豉100粒,蔥白7寸,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三十八
【別名】柴苓湯
【處方】柴胡1兩(去苗),人參1兩(去蘆頭),甘草1兩(炙微赤,銼),黃芩1兩,赤茯苓1兩,半夏半兩(湯洗7遍去滑)。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熱病2日,頭痛口苦,雖經(jīng)發(fā)汗未解。風溫濕熱,小便微熱,腹?jié)M。
【用法用量】柴苓湯(《醫(yī)林繩墨大全》卷二)。
【摘錄】《圣惠》卷十七
【處方】柴胡(去苗)1兩,黃芩1兩,梔子仁1兩,赤芍藥1兩,川升麻1兩,麥門冬(去心)1兩,甘草(炙微赤,銼)1兩,玄參1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斑痘瘡入眼,疼痛壯熱,口干煩渴。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淡竹葉14片,煎至6分,去滓,食后溫服。
【摘錄】《圣惠》卷三十三
【處方】柴胡1兩(去苗),甘草半兩(炙微赤,銼),貝母3分(煨微黃),人參3分(去蘆頭),桃仁3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鱉甲1兩(涂醋炙微黃,去裙襕)。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骨蒸肺痿,咳嗽,寒熱多涕。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三十一
【處方】柴胡2兩(去苗),秦艽1兩(去苗),犀角屑3分,知母3分,桔梗3分(去蘆頭),人參3分(去蘆頭),杏仁2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鱉甲1兩半(涂醋炙令黃,去裙襕),葳蕤3分,生干地黃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赤茯苓1兩,桑根白皮3分(銼),梔子仁半兩,紫菀1兩(去苗土)。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熱勞體熱,心煩不食,四肢無力。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注意】忌豬肉、菘菜、莧菜、醋物。
【摘錄】《圣惠》卷三十一
【處方】柴胡1兩(去苗),黃耆1兩(銼),枳殼半兩(麩炒微黃,去瓤),麥門冬1兩半(去心,焙),鱉甲1兩(涂醋炙微黃,去裙襕),地骨皮3分,生干地黃3分,人參1兩(去蘆頭),萎蕤3分,赤茯苓1兩,赤芍藥3分,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虛勞煩熱,四肢疼痛,不欲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注意】忌莧菜。
【摘錄】《圣惠》卷二十九
【處方】柴胡1兩半(去苗),貝母1兩(煨微黃),杏仁3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葛根1兩(銼),赤芍藥1兩,石膏2兩,玄參(黃芩)1兩,知母3分,梔子仁1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傷寒,咳嗽煩熱,四肢骨節(jié)頭目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十二
【處方】柴胡1兩(去苗),麥門冬2兩(去心,焙),黃芩1兩,陳橘皮3分(湯浸,去白瓤,焙),人參1兩(去蘆頭),甘草3分(炙微赤,銼),半夏半兩(湯洗7遍去滑),桔梗半兩(去蘆頭),赤茯苓3分。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骨蒸肺痿,咳嗽唾涎,心神煩熱,不欲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三十一
【處方】柴胡1兩(去苗),赤茯苓3分,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白術3分,枳殼1兩(麩炒),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芎藭半兩,桂心半兩,京三棱1兩(炮,銼)。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骨蒸痃癖,體瘦食少。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食前溫服。
【摘錄】《圣惠》卷三十一
【處方】柴胡1兩(去苗),黃芩1兩,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澤瀉2兩,梔子仁1兩,石膏2兩,羚羊角屑1兩,生干地黃2兩,芒消2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下焦壅熱,大小便俱不通。
【用法用量】每服5錢,以水1大盞,煎至5分,去滓,稍溫頻服。以利為度。
【摘錄】《圣惠》卷四十七
【處方】柴胡(去苗)1兩,枳實(麩炒微黃)1兩,栝樓根1兩,黃芩1兩,梔子仁1兩,茵陳1兩,白鮮皮1兩,川大黃(銼碎,微炒)1兩,甘草(炙微赤,銼)1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時氣6日,壯熱,骨節(jié)煩疼,頭痛,目眩,心脅氣脹急硬,不能飲食,恐變?yōu)辄S。
【用法用量】每服5錢,以水1大盞,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十五
【處方】柴胡1兩(去苗),黃耆1兩(銼),赤茯苓3分,秦艽半兩(去苗),地骨皮半兩,黃連3分(去須),葛根半兩,枳殼半兩(麩炒微黃,去瓤),川大黃3分(銼碎,微妙),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鱉甲1兩半(涂醋炙黃,去裙襕)。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時氣8-9日,骨熱,四肢煩疼,背膊勞悶,手足無力,不能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5錢,以水1大盞,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十五
【處方】柴胡(去苗)1兩,黃芩1兩,桔梗(去蘆頭)1兩,玄參1兩,地骨皮1兩,麥門冬1兩半(去心,焙),赤茯苓半兩,人參半兩(去蘆頭),紫菀半兩(去苗土),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時氣熱勢未退,壅滯,虛羸,咳嗽。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十五
【處方】柴胡1兩(去苗),川升麻3分,黃芩3分,石膏2兩,麥門冬1兩(去心),犀角屑3分,葛根3分(銼),甘草3分(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時氣心神壅悶,煩渴不止。時氣頭痛,骨肉煩疼,口燥心悶,外寒內(nèi)熱,已自下利,虛熱未退。
【用法用量】每服5錢,以水1大盞,加蔥白2莖,竹葉2-7片,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十六
【處方】柴胡(去苗)1兩,枳實(麩炒令微黃)1兩,栝樓根1兩,黃芩1兩,梔子仁1兩,茵陳1兩,龍膽(去蘆頭)1兩,川大黃(銼碎,微炒)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時氣5-6日,壯熱,骨節(jié)煩疼連心,兩肋氣脹急,硬痛,不能食,變?yōu)辄S。
【用法用量】每服5錢,以水1大盞,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十六
【處方】柴胡(去苗)1兩,茵陳1兩,木通1兩,土瓜根1兩,白鮮皮1兩,梔子仁1兩,川芒消2兩,川大黃2兩(銼碎,微炒)。
【制法】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時氣惡寒,頭痛,壯熱,大便不通。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溫水調(diào)下,不拘時候。少時當利1-2行,利后煮蔥豉稀粥食之;如熱未歇,再服。
【摘錄】《圣惠》卷十六
【處方】柴胡(去苗)1兩,茵陳1兩,川大黃(銼碎,微炒)1兩,黃芩1兩,木通(銼)1兩,川升麻1兩,梔子仁1兩,川芒消1兩,茅根(銼)1兩。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時氣惡寒壯熱,頭痛,小便不通。
【用法用量】每服5錢,以水1大盞,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以得通利為度。
【摘錄】《圣惠》卷十六
【別名】柴胡湯
【處方】柴胡1兩(去苗),赤芍藥1兩,梔子仁半兩,黃芩半兩(分),石膏2兩,葛根1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熱病1日,頭痛,壯熱煩悶。時行疫病1-2日。
【用法用量】柴胡湯(《圣濟總錄》卷二十二)。
【摘錄】《圣惠》卷十七
【處方】柴胡1兩半(去苗),枳實半兩(麩炒微黃),黃芩半兩,赤芍藥3分,半夏3分(湯洗7遍去滑)。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傷寒發(fā)熱,汗散不解,心腹痞堅,痰逆不止。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普濟方》引作“柴胡湯”。
【摘錄】《圣惠》卷十二
【處方】柴胡3分(去苗),枳殼半兩(麩炒微黃,去瓤),黃芩3分,赤芍藥3分,半夏半兩(湯洗7遍去滑),大腹皮半兩(銼),檳榔3分,木香半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傷寒發(fā)汗后氣壅不散,攻心腹脹痛。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十二
【處方】柴胡(去苗)3分,川大黃(銼碎,微炒)3分,枳殼(麩炒微黃,去瓤)3分,鱉甲(去裙襕,涂醋炙令黃)3分,檳榔3分,人參(去蘆頭)3分,木香3分,子芩3分,赤芍藥3分,赤茯苓3分,紫菀(去苗土)3分,犀角屑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桑根白皮1兩(銼)。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傷寒余熱不退,發(fā)渴煩躁,胸膈氣滯,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十二
【處方】柴胡1兩(去苗),葛根1兩(銼),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石膏1兩,赤芍藥3分,黃芩3分,梔子仁半兩,川樸消1兩,前胡1兩(去蘆頭),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鱉甲1兩(涂醋炙微黃,去裙襕)。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熱病4日,壯熱,四肢沉重,吃食不下。
【用法用量】每服5錢,以水1大盞,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十七
【處方】柴胡1兩(去苗),川大黃3分(銼碎,微炒),黃芩3分,赤芍藥3分,枳殼半兩(麩炒微黃,去瓤),半夏3分(湯浸7遍去滑)。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熱病已得汗,熱不解,腹?jié)M脹痛,煩躁發(fā)狂。
【用法用量】每服5錢,以水1大盞,加生姜半分,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十七
【處方】柴胡1兩(去苗),麻黃1兩半(去根節(jié)),川升麻1兩,人參1兩(去蘆頭),麥門冬1兩(去心),甘草3分(炙微赤,銼),枳實3分(麩炒微黃),知母3分,梔子仁3分,鱉甲3兩(涂醋炙令黃,去裙襕)。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熱病數(shù)日,未得汗,遍身壯熱,嘔逆,不下食。
【用法用量】每服5錢,以水1大盞,加生姜半分,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十七
【處方】柴胡1兩(去苗),白術半兩,枳殼3分(麩炒微黃,去瓤),黃芩3分,赤芍藥1兩,訶黎勒皮3分,檳榔半兩,桔梗半兩(去蘆頭),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熱病得汗后熱不解,心腹脹滿。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十七
【處方】柴胡1兩(去苗),生干地黃1兩,黃連1兩(去須),地骨皮1兩,枳殼1分(麩炒微黃,去瓤),赤茯苓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知母半兩,鱉甲3分(涂醋炙令微黃,去裙襕)。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熱病后虛勞煩熱,四肢疼痛,小便赤黃,不欲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5錢,以水1大盞,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十八
【處方】柴胡1兩(去蘆頭),赤茯苓1兩,羚羊角屑1兩,細辛1兩,麥門冬1兩(去心),決明子1兩,梔子仁1兩,子芩1兩,車前子1兩,石膏4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瀉肝除熱。主肝勞虛熱,兩目赤澀,煩悶宛轉(zhuǎn),熱氣壅滯,胸里炎炎。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竹葉2-7片,煎至6分,去滓,食后溫服。
【注意】忌炙煿熱面。
【摘錄】《圣惠》卷二十六
【處方】柴胡1兩(去苗),白術3分,木香半兩,紫菀2分(洗,去苗土),赤茯苓3分,赤芍藥1兩,鱉甲1兩半(涂醋炙令黃,去裙襕),半夏3分(湯洗7遍去滑),杏仁3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人參3分(去蘆頭),前胡3分(去蘆頭),訶黎勒1兩半(煨,用皮),枳殼3分(麩炒微黃,去瓤),枇杷葉半兩(拭去毛,炙微黃),甘草1分(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肺勞,胸膈壅滯,痰嗽不止,四肢無力,少思飲食。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普濟方》引作“柴胡湯”。
【注意】忌飴糖、羊肉、莧菜。
【摘錄】《圣惠》卷二十六
【處方】柴胡1兩半(去苗),五味子1兩,桔梗1兩(去蘆頭),熟干黃1兩,白茯苓1兩,麥門冬1兩(去心),紫菀1兩(洗,去苗土),人參1兩(去蘆頭),地骨皮1兩,黃耆1兩(銼),甘草3分(炙微赤,銼),桂心1兩,牡蠣粉1兩,半夏3分(湯浸7遍去滑),白術1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虛勞寒熱,夜臥盜汗,四肢無力,吃食口苦,上氣咳嗽。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大棗3枚,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二十九
【處方】柴胡2兩(去苗),川升麻2兩,梔子仁2兩,赤芍藥2兩,木通2兩(銼),黃芩1兩半,大青1兩半,杏仁1兩半(湯浸,去皮尖雙仁),石膏3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腹中虛熱,舌本強直,口吻兩邊痛,舌上有瘡,咽食不得。
【用法用量】每服5錢,以水1大盞,加生姜半分,煎至5分,食后溫服。
【摘錄】《圣惠》卷三十六
【處方】柴胡1兩(去苗),石膏1兩(碎),麻黃1兩(去根節(jié),掠去沫,焙)。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時氣1日至3日,頭痛壯熱,心神煩悶。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加豉30粒,蔥白2寸,同煎6分,去滓,熱服,并3服,不拘時候。汗出效。
【摘錄】《普濟方》卷一四八
【處方】黃芩3分,甘草2分,大黃4分,芍藥4分,柴胡4分,當歸4分,人參5分。
【功能主治】風食兩感發(fā)熱。
【用法用量】加大棗,水煎服。
【摘錄】《誠書》卷十二
【處方】柴胡1兩(去苗),大黃1兩,樸消1兩,甘草半兩,枳殼1兩(去瓤)。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傷寒日數(shù)過多,心中氣悶,或發(fā)疼痛,狂言不定,狂躁不得眠,大小便不通。
【用法用量】每服3大錢,水2盞,煎至6分,溫服,日只2服,候大小便通,即自然汗出。
【注意】不可多服。
【摘錄】《博濟》卷一
【處方】柴胡、前胡、川芎、當歸、人參、芍藥、粉草、生地黃各等分。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孕婦傷寒。妊娠傷寒,頭痛項強,身熱口干,胸脅疼。
【用法用量】《醫(yī)方類聚》引《徐氏胎產(chǎn)方》有蔥白三根。
【摘錄】《云岐子保命集》卷下
【處方】柴胡(去蘆)1兩,半夏(湯洗)1分,桂心(去粗皮)2錢,白芍藥1錢,甘草(炙)1錢半。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寒熱。傷寒后發(fā)瘧。
【用法用量】加生姜7片,大棗1個,水煎溫服。寒熱欲退,便止此藥。
【摘錄】《嶺南衛(wèi)生方》卷中
【處方】柴胡、蒼術、甘草各等分。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眼目暴赤腫痛。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普濟方》引作“柴胡湯”。
【摘錄】《朱氏集驗方》卷九
【處方】柴胡(去苗)1兩,川升麻1兩,黃芩1兩,黃連(去須)1兩,梔子仁1兩,車前子1兩,決明子1兩,防風(去蘆頭)1兩,羚羊角屑1兩,馬牙消1兩,甘草(炙微赤,銼)1兩,玄參1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肝臟風熱,眼中生瘡腫痛。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食后溫服。
【摘錄】《圣惠》卷三十二
【處方】柴胡(去蘆)1兩,地骨皮(去木)1兩,玄參1兩,羚羊角(鎊)1兩,甘菊花(去枝梗)1兩,赤芍藥1兩,通過上文的介紹,我們知道柴胡散是一種應用很廣泛的中藥方劑,但在使用柴胡散之前還是要結(jié)合一下自身的體質(zhì),畢竟如果不注意的話,也會給人體的健康帶來很大的影響的。
擴展閱讀
中藥方劑是傳統(tǒng)醫(yī)學的一枚瑰寶,它主要依賴于君、臣、佐、使藥這幾大部分。雖然見效慢,但是因為對人體幾乎沒有任何的副作用而備受養(yǎng)生人群的青睞。柴胡石膏散就是一種中藥方劑,你對它了解嗎?
【處方】赤芍藥、柴胡(去苗)、前胡(去苗)、石膏(煅)、干葛,各五十兩。升麻二十五兩,黃芩、桑白皮,各三十七兩半。荊芥穗(去土)三十七兩。
【炮制】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治時行瘟疫,壯熱惡風,頭痛體疼,鼻塞咽干,心胸如滿,寒熱往來,痰實咳嗽,涕唾稠粘。
【用法用量】每服二錢,水一盞,入生姜三片,豉十馀粒,同煎七分,去滓,稍熱服。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別名】柴胡升麻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二)。
【處方】赤芍藥 柴胡(去苗)前胡(去苗)石膏(煅)干葛各1.5千克 升麻750克 黃芩 桑白皮各1.26千克 荊芥穗(去土)1.11千克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解表清里。主時行瘟疫,壯熱惡風,頭痛體疼,鼻塞咽干,心胸煩滿,寒熱往來,痰盛咳嗽,涕唾稠粘。
【用法用量】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加生姜3片,淡豉10粒,煎至100毫升,去滓,稍熱服。小兒分作三服,量大小加減,不拘時候。
【摘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二
【別名】柴胡升麻湯、柴胡石膏湯
【處方】赤芍藥50兩,柴胡(去苗)50兩,前胡(去苗)50兩,石膏(煅)50兩,干葛50兩,升麻25兩,黃芩37兩,桑白皮37兩,荊芥穗(去土)37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外感風熱、少陽、陽明合病,壯熱惡風,頭痛身疼,鼻塞咽干,口渴心煩,咳嗽自汗,脈浮緩。時行瘟疫,心胸如滿,寒熱往來,痰實咳嗽,涕唾稠粘。傷風,及陽氣郁遏,元氣下陷。春夏感冒,聲重聲啞,甚至痰壅氣喘,咳嗽咽干,自汗。
【用法用量】柴胡升麻湯(原書同卷寶慶新增方)、柴胡石膏湯(《奇效良方》卷十)。
【各家論述】《醫(yī)方集解》:柴胡平少陽之熱,升、葛散陽明之邪,前胡消痰下氣而解風寒,桑皮瀉肺利濕而止痰嗽,荊芥疏風熱而清頭目,赤芍調(diào)營血而散肝邪,黃芩清火于上中二焦,石膏瀉熱于肺胃之部;加姜、豉者,取其辛散而升發(fā)也。
【摘錄】《局方》卷二
像柴胡石膏散之類的這些中藥的方劑都是把幾種中藥材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后再經(jīng)過反復的療效驗證其可行性后才會運用的,大家可以放心服用。但如果出現(xiàn)什么不適,一定要即時就診。
我們知道柴胡煮散對人體健康是十分有益處的,市面上也很多柴胡煮散,但你知道哪些人適合吃柴胡煮散嗎?什么時候吃效果會更好?今天就給大家仔細分析下柴胡煮散的相關知識。
【別名】柴胡人參湯
【處方】柴胡(去苗)1兩,人參1兩,白茯苓(去黑皮)1兩,當歸(切,焙)1兩,桔梗(銼,炒)1兩,青橘皮(去白,炒)1兩,芍藥1兩,芎藭1兩,麥門冬(去心,焙)1兩,白術1兩,升麻1兩,桑根白皮(銼)1兩,甘草(炙,銼)1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虛勞潮熱,肢節(jié)煩疼,肌膚枯燥,面赤咽干。小兒骨熱盜汗,肌瘦減食。
【用法用量】柴胡人參湯(原書卷一七九)。
【摘錄】《圣濟總錄》卷八十八
通過上文對柴胡煮散的介紹我們可以知道,其實在現(xiàn)實生活中養(yǎng)生方劑有許多,不管是什么類型的都是擁有著自己獨有的營養(yǎng)還有對食用者的功效與作用。不過想要更方便的食用到這樣的養(yǎng)生方劑,只有學會這樣的制作方法才可以。
柴胡麥冬散屬于是一種中藥方劑,在平時的時候是可以治療一些疾病的。并且使用柴胡麥冬散對于人體的健康是很有好處的。接下來我們?yōu)榇蠹以敿毜慕榻B一下。
【處方】人參 軟柴胡 北沙參 大揀冬 潤玄參 草龍膽 炙甘草
【功能主治】主麻疹收后,大熱不退,毒未出盡者。
【用法用量】燈心1團為引。水煎,熱服。
【摘錄】《幼幼集成》卷六
【處方】柴胡2錢半,麥冬2錢半,甘草(炙)1錢半,人參1錢半,玄參1錢半。
【功能主治】痘瘡已靨,身壯熱,經(jīng)日不退。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便覽》卷四
以上就是向大家介紹了關于柴胡麥冬散的作用資料,希望對有需要的人有幫助。柴胡麥冬散的作用是比較多的,只有多了解的它的人才可以將它的作用發(fā)揮出來,所以說在生活中應該要多去認識一些疾病和藥材,這樣對自己是挺有幫助的。
柴胡抑肝散是由幾種中藥材經(jīng)過提取低溫干燥等工藝生產(chǎn)而成的一種中藥方劑,適合很多種病癥的治療,對人體正常生理功能無不良影響,也無其它方面副作用,是很多人都熱衷的選擇。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一下柴胡抑肝散的相關信息。
【處方】柴胡、青皮、香附、丹皮、焦梔、當歸、川芎、白芍、生地、蒲黃(炒)、荊芥(炒)、棕櫚灰。
【功能主治】和肝氣,清肝火,養(yǎng)肝血。主婦人因事暴怒,經(jīng)行氣逆而厥;怒傷肝,肝藏血,因而崩注。
【各家論述】肝氣不和,青皮、香附和肝氣也;肝火獨盛,柴胡、丹皮、梔子清肝火也;肝血暴竭,四物養(yǎng)肝血也;猶恐崩注之勢來而不已,故用蒲黃、荊芥、棕皮俱炒黑存性以止之。
【摘錄】《陳素庵婦科補解》卷一
看完了上文關于柴胡抑肝散的簡單介紹,相信大家對柴胡抑肝散也有了一定的了解,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在服用柴胡抑肝散的時候,應該按照正確的方法,這樣才能更好地發(fā)揮柴胡抑肝散的藥效 。
人的身體是一個復雜的生理系統(tǒng),如果生病,就會影響身體健康。中藥方劑恰恰可以在治愈病癥的同時順帶調(diào)理修復其它受損的器官機能,是很多患者的福音,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一下柴胡清骨散這種中藥方劑。
【處方】秦艽 知母 炙草 胡連 鱉甲 青蒿 柴胡 地骨皮 韭白 豬脊髓 豬膽汁
【功能主治】主勞瘵熱甚人強,骨蒸久不痊。
【用法用量】上藥用童便加水煎服。
【摘錄】《醫(yī)宗金鑒》卷四十
【處方】柴胡9克 青蒿9克 秦艽9克 白芍9克 丹皮9克 地骨皮9克 鱉甲9克 知母9克 黃芩6克 甘草3克 童便少許 胡黃連3克
【功能主治】瀉火疏肝,養(yǎng)陰退熱。主肝經(jīng)陰虛火旺,煩渴淋閉,骨蒸汗出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備注】方中丹皮、知母、黃芩、黃連、童便大清相火;柴胡、青蒿、秦艽疏肝解郁;鱉甲、白芍、丹皮養(yǎng)陰退熱;甘草調(diào)和諸藥。配合成方,既能瀉火疏肝,又能養(yǎng)陰退熱?;鸾蹈问妫帍蜔嵬?,則上述諸證自己。
【摘錄】《血證論》卷七
【處方】秦艽、知母、炙草、胡連、鱉甲、青蒿、柴胡、地骨皮、韭白、豬脊髓、豬膽汁、童便。
【功能主治】骨蒸久不愈,熱甚者。
【摘錄】《金鑒》卷四十
上文介紹了柴胡清骨散的妙用,可見它的功能有很多,是不可多得的好方劑。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服用前請一定要了解清楚相關的用藥禁忌哦。
大家都清楚,現(xiàn)代都市的生活節(jié)奏越來越快,每天疲憊不堪,對身體健康的關注自然就降低了,導致很多疾病的趁虛而入,而中藥中的方劑就可以逐步的改善身體,達到調(diào)理治愈地 效果,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下大柴胡鱉甲散。
【處方】柴胡1兩(去蘆),秦艽1兩,常山1兩,貝母1兩,甘草1兩,烏梅1兩,山梔1兩,豉心1兩,鱉甲1兩(醋炙),黃芩1兩,生姜半兩,大黃半兩,桃枝1握,柳枝1握,蔥白1握,薤白1握,糯米半合。
【制法】上為末,分作8帖。
【功能主治】癆瘦。勞瘧及五勞。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普濟方》引作“柴胡鱉甲散”。
【摘錄】《博濟》卷一
以上就是利用大柴胡鱉甲散治療疾病的一些常見的方法和常識問題了,最后提醒一下在利用大柴胡鱉甲散治療疾病的的同時一定注意日常的飲食習慣,這樣才能保證其治療的效果。
很多人對柴胡梅連散并不是很了解,所以在選擇之前,對柴胡梅連散的成分、適應癥都是要進行很好認識,這樣對疾病治療才會有很好的幫助,使得疾病得到很好改善。今天我們就來看一下。
【處方】柴胡 人參 黃芩 甘草 胡黃連 當歸 芍藥各15克
【制法】上藥研為末。
【功能主治】主骨蒸勞熱,久而不愈。
【用法用量】每服9克,用童便150毫升,烏梅1個,豬膽汁10毫升,豬髓1條,韭根1.5克,水200毫升,同煎至245毫升,去滓溫服,不拘時。
【摘錄】《金匱翼》卷三
上面就是本文為大家介紹的柴胡梅連散的一些知識,作為一種中醫(yī)方劑,既然它的養(yǎng)生功效自然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這個養(yǎng)生功效是在一定的合理的身體范圍內(nèi),一旦超過了這個身體養(yǎng)生范圍內(nèi),就會給身體造成一定的負擔,所以大家要懂得適時適量。
最近食用中藥方劑的人開始越來越多,不知道大家是否知道柴胡清肝散,那么柴胡清肝散的功效作用呢?如果不清楚的話,就來看一看下面這篇文章吧。
【別名】柴胡梔子散(《保嬰撮要》卷十三)。
【處方】柴胡 黃芩(炒)人參 川芎各3克 山梔(炒)4.5克 連翹 甘草各1.5克 桔梗(炒)2.1克
【功能主治】主肝經(jīng)風熱,或乳母怒火,患一切瘡瘍。
【用法用量】上藥水煎,母子服之。
【摘錄】《保嬰撮要》卷十三
【處方】銀柴胡 梔子(微炒)連翹(去心)生地黃 胡黃連 赤芍 龍膽草 青皮(炒)甘草(生)
【功能主治】清肝瀉火。主小兒肝疳。證見面目爪甲皆青,眼生眵淚,隱澀難睜,搖頭揉目,合面睡臥,耳瘡流膿,腹大青筋,身體羸瘦,燥渴煩急,糞青如苔。
【用法用量】引用燈心、竹葉,水煎服。
【摘錄】《醫(yī)宗金鑒》卷五十二
【處方】柴胡3克,龍膽草3克,當歸3克,川芎3克,黃芩3克,白芍3克,知母3克,生地3克,桔梗3克,甘草3克,黃連(吳茱萸汁炒)3克。
【功能主治】清肝和胃。主肝熱犯胃,肝火郁遏。(妊娠嘔吐)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摘錄】《陳素閹婦科補解》卷三
【處方】柴胡5錢,黃芩1兩半(炒),人參1錢,生地5錢,當歸1兩,赤芍1兩,連翹3兩,甘草5錢,山梔1兩半(炒)。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調(diào)血清火。主肝火傷營,耳衄,脈弦數(shù)者。
【用法用量】每服5錢,水煎,去滓,微溫服。
【各家論述】山梔清肝,能降曲屈之火;黃芩清肺,善滌胸中之熱;歸、芍調(diào)營氣以降血;參、草扶元氣以緩肝;柴胡疏肝解熱;連翹清心瀉熱;生地涼血以止耳衄。此調(diào)血清火之劑,為肝火傷營衄之專方。
【摘錄】《醫(yī)略六書》卷二十一
【處方】銀柴胡、梔子(微炒)、連翹(去心)、胡黃連、生地黃、赤芍、龍膽草、青皮(炒)、甘草(生)。
【功能主治】肝疳。面目爪甲皆青,眼生眵淚,隱澀難睜,搖頭揉目,合面睡臥,耳瘡流膿,腹大青筋,身體羸瘦,燥渴煩急,糞青如苔。
【用法用量】燈心、竹葉為引,水煎服。
【摘錄】《金鑒》卷五十二
【別名】柴胡清肝飲
【處方】柴胡1錢,黃芩(炒)1錢,黃連(炒)7分,山梔(炒)7分,當歸1錢,川芎6分,生地黃1錢,牡丹皮1錢,升麻8分,甘草3分。
【功能主治】肝氣郁結(jié),風熱外侵,頸項結(jié)核,腫痛不消,或有寒熱;肝熱犯脾,口唇腫裂;婦人肝火內(nèi)盛,月經(jīng)光期而量多者。
【用法用量】柴胡清肝飲(《證治匯補》卷四)。
【摘錄】《明醫(yī)雜著》卷六
【別名】柴胡清肝湯、柴胡清肝飲
【處方】柴胡、黃芩(炒)5分,人參1錢,山梔(炒)1錢,川芎1錢,連翹8分,桔梗8分,甘草5分。
【功能主治】清肝解郁。主肝膽熱盛,頭昏目眩,乍寒乍熱,或寒熱往來,口中味酸,或耳前后腫痛,或發(fā)瘡瘍,或患乳癰,脈弦數(shù)。
【用法用量】柴胡清肝湯(《醫(yī)學入門》卷八)、柴胡清肝飲(《審視瑤函》卷四)。
【各家論述】《醫(yī)略六書》:柴胡疏肝郁以達熱,桔梗清咽膈以達肝,黃芩清膈熱涼肝,連翹清心熱散結(jié),川芎入血海以解郁,人參入氣海以助化,山梔清利三焦,甘草調(diào)和中氣。為散,竹葉湯下,俾木郁得伸,則肝火自散而胃氣敷化有權,安有口酸之患乎?
【摘錄】《校注婦人良方》卷二十四
【處方】柴胡、黃芩、膽草、川芎、芍藥、山梔、連翹、甘草、漏蘆。
【功能主治】乳母情欲厚味積熱,傳兒患淋者。小兒肝熱下淋。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痘疹傳心錄》卷十八
【處方】柴胡、龍膽草、當歸、川芎、黃芩、白芍、知母、生地、桔梗、甘草、黃連(吳茱萸汁炒)。
【功能主治】由肝火郁遏而致妊娠吐酸者。
【各家論述】是方清肝火、和肝血為主,四物、知、草以滋陰生血,柴、膽、芩、連以清肝火,桔梗之苦辛以升提氣血之郁也。
【摘錄】《陳素庵婦科補解》卷三
看完了本文對柴胡清肝散的介紹之后,大家是不是在碰到類似的癥狀時學會去應用了呢,其實中藥相比西藥來說更加的治本,這也是很多時候人們往往都會選擇中醫(yī)的緣由。
柴胡的功效:
和解少陽,舒肝和胃,升陽舉陷。治寒熱往來,胸滿脅痛,口苦耳聾,頭痛目眩,瘧疾,下利脫肛,月經(jīng)不調(diào),子宮下垂,熱入血室。
柴胡的作用:
柴胡的性味:苦平、歸經(jīng)、入肝、膽經(jīng)。功能:發(fā)表、退熱、疏肝、解郁、升陽。主治:感冒發(fā)燒、寒熱往來、瘧疾、脅脹痛、月經(jīng)不調(diào)。
現(xiàn)代藥理研究證明:柴胡具有:1、解熱、退熱作用平穩(wěn)可靠;2、鎮(zhèn)靜、鎮(zhèn)痛,有解除胸悶脹痛,開郁調(diào)經(jīng)作用;3、抗菌,對結(jié)核桿菌有抑制作用;4、抗肝損傷作用;5、抗病毒,對流感病毒有強烈的抑制作用,對第1型脊髓灰白質(zhì)炎病毒引起的細胞病變具有抑制作用。
主治 疏散退熱,升陽舒肝。用于感冒發(fā)熱、寒熱往來、瘧疾,肝郁氣滯,胸肋脹痛,脫肛,子宮脫落,月經(jīng)不調(diào)。 補充說明: 1、解熱
對傷寒、副傷寒疫苗、大腸桿菌液、發(fā)酵牛奶、酵母等所致發(fā)熱有明顯解熱作用;且能使動物正常體溫下降。
2、鎮(zhèn)靜、鎮(zhèn)痛、鎮(zhèn)咳
鎮(zhèn)靜自主活動減少、條件反射受抑制,與巴比妥類有協(xié)同作用,對中樞興奮藥有拮抗作用。
3、抗菌、抗病毒
(1) 抗菌溶血性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霍亂弧菌、結(jié)核桿菌,鉤端螺旋體。
(2) 抗病毒流感病毒、肝炎病毒、牛痘病毒、Ⅰ型脊髓灰白質(zhì)炎病毒、皰疹病毒。
對多種致炎劑所致踝關節(jié)腫和結(jié)締組織增生性炎癥均有抑制作用。
4、促進免疫功能
吞噬功能增強、自然殺傷細胞功能增強。提高病毒特異性抗體滴度。提高淋巴細胞轉(zhuǎn)核率。提高皮膚遲發(fā)性過敏反應。對脂代謝和肝、膽的影響
毛柴胡有著悠久的歷史,而且一直到現(xiàn)在,毛柴胡的用途越來越多,關于毛柴胡的其他功效,不知道各位朋友們了解不了解,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詳細的介紹一下吧,希望能夠給各位朋友們帶來幫助。
【別名】槍刀菜、毛牛耳大黃
【來源】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毛連菜的根及全草。
【原形態(tài)】毛連菜 一年生草本,高25-200cm。全株被鉤狀分叉剛毛。莖上產(chǎn)常分枝?;咳~和莖下部葉長圓狀倒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6-22cm,寬1.5-4cm,基部變狹成具翅的葉柄,邊緣疏齒;基生葉在花期枯萎;中部葉披針形,無柄;上部葉條狀披針形。頭狀花序,多數(shù),在枝頂排成傘房狀;苞葉條形;總苞片3層,背面被硬毛和短柔毛;外層苞片短,條形,內(nèi)層苞片較長,條狀披針形;小花舌狀,黃色,先端具5小齒。瘦果無喙,長3.5-4.5mm,微彎曲,紅褐色,有5條縱棱及橫皺紋;冠毛污折色?;?、果期7-9月。
【性味】味辛;性涼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散瘀;利尿。主流感發(fā)熱;乳癰;無名腫毒;跌打損傷;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搗敷。
【摘錄】《中華本草》
通過本篇文章對毛柴胡的詳細介紹,我們可以了解到關于毛柴胡的相關作用和食用方法等。毛柴胡的價值可以通過其功效中看出,充分的體現(xiàn)了毛柴胡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