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耆防風飲子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鄙钪?,不同年齡的人都開始關(guān)注如何養(yǎng)生,我們不僅要知道養(yǎng)生,更要懂得養(yǎng)生。如何避開有關(guān)中醫(yī)養(yǎng)生的認識誤區(qū)呢?請您閱讀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輯為您編輯整理的《黃耆防風飲子的功效與作用》,僅供您在養(yǎng)生參考。
黃耆防風飲子的作用是很多的,只是大家不知道怎么利用而已。下面我們就來看一看黃耆防風飲子的功效和食用方法等。
【處方】蔓荊子半錢,黃芩半錢,炙甘草1錢,黃耆1錢,防風1錢,葛根1錢半,細辛2分。
【功能主治】眼棱緊急,以致倒睫卷毛,損睛生翳,及上下瞼眥赤爛羞澀難開,眵淚稠粘。
【用法用量】水2盞,煎至1盞,去滓,大熱服。
【各家論述】方以蔓荊子、細辛為君,除手太陽、手少陰之邪,肝為二經(jīng)之母,子母平安,此實則瀉其子也;以甘草、葛根為臣,治足太陰、足陽明之弱,肺為二經(jīng)之子,母薄子單,此虛則補其母也;黃耆實皮毛,防風散滯氣,用之以為佐;黃芩療濕熱,去目中赤腫,為之使也。ys630.COM
【摘錄】《原機啟微》卷下
通過上文對黃耆防風飲子的介紹我們不難看出,在對藥物進行選擇的時候,最好的不一定是最適合的,我們一定要從自身的實際情況出發(fā),這樣才能更好更快的治愈疾病。
相關(guān)閱讀
中國古代很早已使用單味藥物治療疾病。經(jīng)過長期的醫(yī)療實踐,又學(xué)會將幾種藥物配合起來,經(jīng)過煎煮制成湯液,即是我們所說的方劑。今天為大家介紹防風黃耆湯這種方劑。
【處方】防風、黃耆等分。
【功能主治】中風不能言,脈沉而弱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各家論述】用防風以驅(qū)逐表邪;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故用黃耆以鼓舞正氣,黃耆得防風,其功愈大,一攻一補,相須相得之義也。
【摘錄】《古今名醫(yī)方論》卷二引柯韻伯方
【處方】防風半兩,蛇床子1兩,黃耆1兩,木通2兩,荊芥2兩,莽草2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腳氣。
【用法用量】濃煎湯,極滾沸,擱腿在桶上,熏令通手時即洗之。腳趾露出不要洗。
【摘錄】方出《奇效良方》卷三十九,名見《醫(yī)統(tǒng)》卷五十九
大家現(xiàn)在明白了防風黃耆湯的作用了吧,不過該藥并不適用于所有病癥,這一點是需要注意的地方,另外在使用防風黃耆湯治療疾病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藥物的正確使用,以免給身體帶來不適。
由于現(xiàn)在我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大家吃的是越來越好,再加上不合理的生活方式,所以得病的人是越來越多了。中醫(yī)中的方劑治療是一種十分溫和的方法,可以在對抗疾病的同時調(diào)理身體機能,滋潤修復(fù),得到越來越多人的喜愛,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一種:黃耆防風湯。
【處方】黃耆4兩(生),防風1錢。
【功能主治】脫肛,不論10年8年。
【用法用量】水煎服。小兒減半。
【摘錄】《醫(yī)林改錯》卷下
【別名】珊瑚蒸
【處方】黃耆、防風。
【功能主治】感風不能言,脈沉而緊。
【用法用量】珊瑚蒸(《串雅篇》卷二)。
【臨床應(yīng)用】感風不能言:許胤宗,常州義興人,初仕陳,為新蔡王外兵參軍,時柳太后感風不能言,脈益沉而噤。胤宗曰:口不下藥,宜以湯氣蒸之,令藥入腠理,周時可愈。遂造黃耆防風湯數(shù)十斛置于床下,氣如煙霧。如其言,便得語。由是超釋義太守。
【摘錄】《醫(yī)說》卷一引許胤宗方
像黃耆防風湯之類的這些中藥的方劑都是把幾種中藥材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后再經(jīng)過反復(fù)的療效驗證其可行性后才會運用的,大家可以放心服用。但如果出現(xiàn)什么不適,一定要即時就診。
防風飲子是一種中藥方劑,這類藥物還是常見到的,而且它對人體疾病改善有著很好的效果,對它的選擇也可以放心進行,不過在吃這類藥的時候,還需要一些方式方法。一起來看一下。
【處方】細辛3分,蔓荊子3分,葛根5分,防風5分,當歸身7分半,炙甘草1錢,黃連1錢,人參1錢。
【制法】上銼,如麻豆大,都作一服。
【功能主治】去內(nèi)熱火邪。主倒睫拳毛;白眼痛。
【用法用量】《原機啟微》有黃耆,無黃連。
【各家論述】《醫(yī)方集解》:此足太陰、陽明藥也。參、甘以補其氣,歸身以濡其血,黃連以清其火,防、葛以散風熱,細辛入少陰而潤腎,蔓荊走頭面而升陽。
【摘錄】《蘭室秘藏》卷上
【處方】防風、羌活、白附、甘草、川芎、白茯苓、全蝎、人參各等分。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小兒變蒸驚悸,焦啼(??)乳,手足抽掣。
【用法用量】每服1錢,加鉤藤同煎服。
【摘錄】《普濟方》卷三六一
【處方】黃耆、附子、甘草、蒼術(shù)、陳皮、羌活、防風、桔梗各等分。
【功能主治】痹證,項筋急痛,諸藥不效者。
【用法用量】每服5錢,加生姜1片,水煎服。
【摘錄】《赤水玄珠》卷十二
【處方】防風1兩,甘草1兩(炙),連翹1兩,山梔子半兩。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小兒風虛瘡癬。
【用法用量】每服2錢,水5分,煎3-5沸,去滓服。
【摘錄】《幼幼新書》卷三十七引《惠眼觀證》
【處方】蔓荊子1錢半,黃耆(生)1錢半,黃連1錢半,甘草(炙)1錢,防風1錢,葛根1錢,細辛3分。
【功能主治】倒睫拳毛,眥瞼赤爛。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中國醫(yī)學(xué)大辭典》引作“防風飲”。
【摘錄】《張氏醫(yī)通》卷十五
相信大家看了防風飲子的介紹之后,肯定覺得防風飲子很神奇,防風飲子對很多疾病都是很有好處的,而且由于它是由天然的中藥材制成,對人體沒有任何不利的影響,有需要的人不妨一試哦。
防風當歸飲子是一種中藥方劑,看起來并不怎么好看,但是防風當歸飲子卻有很多的功效,下面就來看看吧。
【別名】防風當歸飲
【處方】防風1兩,當歸1兩,大黃1兩,柴胡1兩,人參1兩,黃芩1兩,甘草1兩(炙),芍藥1兩,滑石6兩。
【制法】上銼。
【功能主治】宣通氣血,調(diào)順飲食,瀉心肝之陽,補脾腎之陰。主脾腎真陰損虛,肝心風熱郁甚,陽勝陰衰,邪氣上逆,上實下虛,怯弱不耐;或表熱而身熱惡寒;或里熱而燥熱煩渴;或邪熱半在表,半在里,進退出入不已,而為寒熱往來;或表多則惡寒,里多則發(fā)熱;或表之陽分正氣與邪相助,并甚于里,蓄熱極深而外無陽氣,里熱極甚,陽極似陰而寒戰(zhàn),腹?jié)M,煩渴者;或里之陰分正氣反助邪氣并甚于表,則燥熱煩渴而汗出也;或邪熱壅塞者;或煩熱痛者;或熱結(jié)極甚,陽氣不通而反覺冷痛;或中外熱郁煩躁甚,喜涼畏熱者;或熱極閉寒不得宣通,陽極似陰,中外喜熱而反畏寒者;或燥熱煩渴者;或濕熱極甚而腹?jié)M不渴者;或一切風熱壅滯,頭目昏眩,暗風眼黑,偏正頭痛,口干鼻塞,耳鳴耳聾,咽嗌不利;或目赤腫痛,口瘡舌痹;或上氣痰嗽,心脅郁痞,腸胃燥澀,便溺淋秘;或是皮膚瘙癢,手足麻痹;又或筋脈拘急,肢體倦怠;或渾身肌肉跳動,心忪驚悸;或口眼?斜,語言謇澀;或狂妄昏惑,健忘失志;及或腸胃燥熱,怫郁而饑,不欲食,或濕熱內(nèi)余而消谷善饑,然能食而反瘦弱;或誤服燥熱毒藥,及妄食熱物過多而耗損脾腎,則風熱郁甚而多有如此,不必全見也。
【用法用量】防風當歸飲(《醫(yī)學(xué)入門》卷七)。方中“防風”原脫,據(jù)《袖珍方》補?!峨s病源流犀燭》有赤苓,無黃芩。
【各家論述】《丹溪心法附余》:大黃瀉陽明之濕熱從大便出,滑石降三焦之妄火從小便出,黃芩以涼膈,柴胡以解肌,防風以清頭目,人參、甘草以補氣,當歸、芍藥以補血,無半味辛香燥熱之謬藥也。
【摘錄】《宣明論》卷十二
以上就是本文對防風當歸飲子的一些介紹,其實養(yǎng)生方劑還是很值得我們來研究的,因為,它在中醫(yī)養(yǎng)生領(lǐng)域占了一席之地,而且獨樹一幟,有自己的特色和風格。
對于很多中國人來說,中醫(yī)中藥是非常值得信任的,因為中藥的歷史悠久且副作用小。黃耆就是我們常見的一種中藥材,對于人體的健康有很多的好處,那么黃耆究竟可以怎么吃呢,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別名】戴糝(《本經(jīng)》),戴椹、獨椹、蜀脂、百本(《別錄》),王孫(《藥性論》),百藥綿(侯寧極《藥譜》),綿黃耆(《本草圖經(jīng)》),黃芪(《綱目》),箭芪(劉仕廉《醫(yī)學(xué)集成》),土山爆張根(《新疆藥材》),獨根(《甘肅中藥手冊》),二人抬(《遼寧經(jīng)濟植物志》)。
【來源】為豆科植物 黃耆 或 內(nèi)蒙黃耆 等的干燥 根 。秋季采挖。除凈泥土,切去根頭部及支根,曬干后分別打捆?;驎裰亮?、七成干,捆成小捆,再曬干。
【原形態(tài)】①黃耆,又名:膜莢黃耆、東北黃耆。
【生境分布】主產(chǎn)山西、甘肅、黑龍江、內(nèi)蒙古、遼寧、吉林、河北等地亦產(chǎn)。
【性狀】干燥的根呈圓柱形,極少有分枝,上端較粗,下端較細,兩端平坦,長20~70厘米,粗1~3厘米。一般在頂端常帶有較粗大的根頭,并有莖基殘留。表面灰黃色或淡棕褐色,全體有不整齊的縱皺紋或縱溝。皮孔橫向,細長,略突起。質(zhì)硬略韌,堅實有粉性,折斷面纖維性甚強,呈毛狀;皮部黃白色,有放射狀彎曲的裂隙,較疏松;木質(zhì)部淡黃色至棕黃色,有多少不等的放射狀彎曲的裂隙;老根斷面木質(zhì)部有時枯朽而呈黑褐色,甚至脫落而成空洞。氣微弱而特異,味微甜,嚼之有豆腥氣。以根條粗長、皺紋少、質(zhì)堅而綿、粉性足、味甜者為佳。根條細小、質(zhì)較松、粉性小及頂端空心大者質(zhì)次。
【化學(xué)成份】黃耆含蔗糖、葡萄糖醛酸、粘液質(zhì)、數(shù)種氨基酸、苦味素、膽堿、甜菜堿、葉酸(65微克/100克干根),又分出2′,4′-二羥基-5,6-二甲氧基異黃烷和熊竹素。
【藥理作用】①利尿作用
【毒性】黃芪與梭果黃耆給小鼠灌胃100克生藥/公斤均無不良反應(yīng)。小鼠1次腹腔注射梭果黃耆半數(shù)致死量為38.25±6.7克生藥/公斤,黃耆為39.82±4.3或40±5。兩種黃耆煎劑給大鼠腹腔注射每天0.5克/公斤共30天,觀察其體重、飲食及內(nèi)臟外觀,與對照組均無明顯差異。內(nèi)蒙黃耆煎劑給小鼠腹腔注射25~50克/公斤,48小時內(nèi)未見異常。
【炮制】黃耆:揀凈雜質(zhì),除去殘留的根頭和空心較大者,用水浸泡,撈出,潤透后及時切片,曬干。蜜炙黃耆:取黃耆片,加煉熟蜂蜜與開水少許,拌勻,稍悶,置鍋內(nèi)用文火炒至變?yōu)辄S色、不粘手為度,取出,放涼。(每黃耆片100斤,用煉熟蜂蜜25~30斤)
【性味】甘,微溫。
【歸經(jīng)】入肺、脾經(jīng)。
【功能主治】生用:益衛(wèi)固表,利水消腫,托毒,生肌。治自汗,盜汗,血痹,浮腫,癰疽不潰或潰久不斂。炙用:補中益氣。治內(nèi)傷勞倦,脾虛泄瀉,脫肛,氣虎血脫,崩帶,及一切氣衰血虛之證。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5錢(大劑1~2兩);入丸、散,或熬膏。
【注意】實證及陰虛陽盛者忌服。
【附方】①治自汗:防風、黃耆各一兩,白術(shù)二兩。上每服三錢,水一鐘半,姜三片煎服。(《丹溪心法》玉屏風散)
【各家論述】①李杲:"《靈樞》云,衛(wèi)氣者,所以溫分肉而充皮膚,肥腠理而司開合。黃耆既補三焦,實衛(wèi)氣,與桂同功,特比桂甘平,不辛熱為異耳。但桂則通血脈,能破血而實衛(wèi)氣,耆則益氣也。又黃耆與人參、甘草三味,為除燥熱、肌熱之圣藥。脾胃一虛,肺氣先絕,必用黃耆溫分肉、益皮毛、實腠理,不令汗出,以益元氣而補三焦。""小兒外物驚,宜用黃連安神丸鎮(zhèn)心藥。若脾胃寒濕,吐、腹痛瀉痢青白,宜用益黃散藥,如脾胃伏火,勞役不足之證,及服巴豆之類,胃虛而成慢驚者,用益黃理中之藥,必傷人命,當于心經(jīng)中,以甘溫補土之源,更于脾土中,以甘寒瀉火,酸涼補金,使金旺火衰,風木自平矣。今立黃耆湯,瀉火補金益土,為神治之法,用炙黃耆二錢,人參一錢,炙甘草五分,白芍藥五分,水一大盞,煎半盞溫服。""防風能制黃耆,黃耆得防風其功愈大,乃相畏而相使也。"
【備注】此外,尚有多種黃耆屬植物在各產(chǎn)地亦同供藥用。如春黃耆(又名藏黃耆)(西藏)、云南黃耆(西藏、云南)、彎齒黃耆(云南)、阿克蘇黃耆(新疆)等。
【摘錄】《*辭典》
通過上面文章的介紹,相信大家對于黃耆都有了一定的了解,黃耆的作用是很大的,對于人體有很大的好處,因此大家可以根據(jù)自己的身體情況來選擇黃耆,但是還是要在醫(yī)生的囑咐下進行。
今天,人們衣食不愁,祛病延年已成為大家追求的目標?,F(xiàn)代醫(yī)學(xué)研究證實,黃耆粥具有防病、治病、延年益壽等多種功效,在食療保健領(lǐng)域的應(yīng)用相當廣泛。一起來看一下。
【處方】黃耆2兩(銼),桑根白皮1兩(銼),人參1兩(去蘆頭),白茯苓1兩,生姜半兩(切),白粱米3合。
【制法】上細銼,和勻。
【功能主治】益氣力,除腸風。主虛損羸瘦,腸風。
【用法用量】每用藥2兩,以水3大盞,加大棗5枚,煎取1盞半,去滓,下米煮粥,空腹食之。
【摘錄】《圣惠》卷九十七
【處方】黃耆1兩(細切),粳米2合。
【功能主治】五痔下血不止。
【用法用量】上以水2大盞,煎黃耆取1盞半,去滓,下米煮粥,空腹食之。
【摘錄】《圣惠》卷九十六
使用黃耆粥來恢復(fù)注定不會是個太快的治療過程,但是只要積極接受并樂觀應(yīng)對,肯定會有所改善的。對于一些疾病我們應(yīng)該及早預(yù)防。
我們知道現(xiàn)在很多家庭都喜歡做各種各樣的藥膳方劑來服用,而一些經(jīng)典的中藥方劑對身體是很有好處的哦,下面一起來看一下黃耆酒有哪些功效作用吧。
【處方】黃耆3兩,烏頭3兩,附子3兩,生姜3兩,秦艽3兩,蜀椒3兩,芎?3兩,獨活3兩,白術(shù)3兩,牛膝3兩,蓯蓉3兩,細辛3兩,甘草3兩,葛根1兩半,當歸1兩半,菖蒲1兩半,山茱萸2兩,桂心2兩,鐘乳2兩,柏子仁2兩,天雄2兩,石斛2兩,防風2兩,大黃1兩,石南1兩。
【制法】上(口父)咀,無所熬煉,清酒3斗漬之。
【功能主治】風虛腳疼痿弱,氣悶不自收攝。
【用法用量】先食服1合,不知,可至5合,日3次。
【各家論述】《千金方衍義》:黃耆專主風虛,而所見諸病靡不由風虛所致。故用烏、附,用姜、桂,用防、獨,用葛根,用芎、歸,用大黃,靡不由風虛變證。然酒醴之制,非專一人,雖五臟受邪,靡不由風虛內(nèi)賊,所以匯次諸藥漬之以酒,隨宜而用,非比湯液之隨證施治也。
【摘錄】《千金》卷七
【處方】黃耆1兩半,防風1兩半,細辛1兩半,獨活1兩半,川芎1兩半,牛膝1兩半,附子1兩,川椒1兩,炙草1兩,川烏7錢,山萸7錢,秦艽7錢,葛根7錢。
【功能主治】痹病甚而麻木不知者。
【用法用量】浸酒,日、午、夜服3次。
【摘錄】《雜病源流犀燭》卷十三
【處方】黃耆1兩(去蘆),防風1兩(去蘆),官桂1兩(不見火),石斛1兩(去根),虎骨1兩(酥炙),當歸1兩(去蘆),白芍藥1兩,木香1兩(不見火),云母粉1兩,茵陳葉1兩,仙靈脾1兩,天麻1兩,萆薢1兩,甘草1兩,川續(xù)斷1兩。
【制法】上銼,如麻豆大,以生絹袋盛,以好酒1斗浸之,春5日,夏3日,秋7日,冬10日。
【功能主治】風濕痹。身體頑麻,皮膚燥癢,筋脈攣急,言語謇澀,手足不遂,時覺不仁。
【用法用量】《醫(yī)方類聚》有白術(shù)。
【摘錄】《濟生》卷三
【處方】黃耆3兩,桂3兩(去粗皮),巴戟天3兩(去心),石斛3兩(去根),澤瀉3兩,白茯苓3兩(去黑皮),柏子仁3兩,干姜3兩(炮),蜀椒(去目并閉口,炒出汗)3兩,防風2兩(去叉),獨活2兩(去蘆頭),人參2兩,天雄1兩(炮裂,去皮臍),芍藥1兩,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烏頭1兩(炮裂,去皮臍),茵芋1兩,半夏1兩(湯洗7遍,去滑),細辛1兩(去苗葉),白術(shù)1兩,黃芩1兩(去黑心),栝樓根1兩,山茱萸1兩。
【制法】上(口父)咀,絹袋盛,以清酒3斗漬之,秋、冬7日,春、夏3日。
【功能主治】脾痹。肉極虛寒,體重怠惰,四肢不欲舉動,關(guān)節(jié)疼痛,不嗜飲食。
【用法用量】初服3合,日2次。漸加之,以微麻木為效。
【摘錄】《圣濟總錄》卷十九
【處方】黃耆3兩,蜀椒3兩(去目并閉口者,炒出汗),白術(shù)3兩,牛膝3兩(去苗,銼),葛根3兩,防風(去叉)4兩,芎?2兩,甘草2兩(炙,銼),細辛2兩(去苗葉),山茱萸2兩,附子2兩(炮裂,去皮臍),秦艽2兩(去苗土),干姜2兩(炮),當歸2兩(切,焙),烏頭2兩(炮裂,去皮臍),人參2兩,獨活(去蘆頭),桂(去粗皮)3分。
【制法】上銼,如麻豆大。用生絹袋盛,于4斗醇酒內(nèi)浸3日。
【功能主治】產(chǎn)后中風偏枯,半身不隨,言語不利,疼痛無力。
【用法用量】每溫服1盞,不拘時候。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六二
相信大家看了上面的的文章之后,對黃耆酒的功效與作用有了很深層次的了解了吧,那么大家知道之后,以后使用黃耆酒一定要注意這些,這樣才會保證身體能更加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