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肌湯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身體是智能的載體,是事業(yè)的本錢。對自己晚年負責,就不應該對晚年的健康透支。社會的發(fā)展,人們對養(yǎng)生越來越看重,生活質(zhì)量高的人,一般都是懂得養(yǎng)生的人。怎么才能作好中醫(yī)養(yǎng)生呢?經(jīng)過搜索和整理,小編為大家呈現(xiàn)“解肌湯的功效與作用”,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請收藏。
解肌湯怎么吃?解肌湯雖為中醫(yī)的一味方劑,但對很多疾病都是有治療效果的,那么根據(jù)不同的疾病,解肌湯應該怎么吃呢?下面為大家揭曉答案。
【處方】干葛9克 麻黃6克(去節(jié))芍藥4克黃芩4克 甘草2克(炙)大棗12克(擘)桂心2克
【制法】上七味,切。
【功能主治】發(fā)汗,解肌,清熱。治天行病二三日,頭痛壯熱者。
【用法用量】以水800毫升,煮取400毫升,去滓,分二服,得汗愈。
【注意】忌海藻、菘菜、生蔥等。
【摘錄】《外臺秘要》卷三引許仁則方
【處方】芍藥2兩,麻黃(去節(jié))3分,升麻半兩,甘草(炙)半兩。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傷寒陰陽俱有余,兩手脈浮數(shù),或緊或緩,三部俱有力,無汗惡風,時屆立春以后至清明以前者。
【用法用量】方中芍藥,《醫(yī)學綱目》引作“石膏”。
【摘錄】《傷寒微旨論》卷上
【處方】恒山2兩,柴胡4兩,知母1兩,甘草1兩,青蒿子1兩,桃枝1兩,桂、生姜2兩,烏梅12枚,蔥白3寸,薤白3寸,柳枝1握,鱉甲(醋炙,去裙襕)2兩。
【功能主治】傷寒往來寒熱,有時肢節(jié)煩疼者;久瘧。
【用法用量】方中桂用量原缺。
【摘錄】《普濟方》卷一四二
【處方】麻黃(去節(jié))半兩(冬用7錢半),人參半兩,芍藥半兩,川芎2錢半,前胡2錢半,獨活半兩。
【功能主治】透肌散毒。主傷寒發(fā)熱,心煩燥渴。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1錢,水半盞,加生姜1片,薄荷1葉,煎服。
【摘錄】《袖珍》卷四引湯氏方
【處方】葛根1兩,黃芩1兩,麻黃(去節(jié))半兩,赤芍藥4錢。
【功能主治】邪氣在表,上氣浮腫。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用1兩,生姜7片,水2盞,煎至1盞,食前去滓熱服。
【摘錄】《云岐子脈訣》
【處方】廣皮1錢,防風1錢,葛根1錢,木通1錢,羌活1錢2分,荊芥1錢5分,前胡1錢,桔梗1錢,蘇葉1錢5分。
【功能主治】人于既跌之后,或相打受傷之后,感冒經(jīng)風,發(fā)寒發(fā)熱,頭身皆痛。
【用法用量】加蔥白3根,生姜3片,水煎服。
【摘錄】《傷科方書》
【處方】川升麻1錢,甘草(生用)1錢,干姜1錢,黃芩1錢,赤芍1錢5分,麻黃(去節(jié))5分。
【功能主治】小兒遍身赤腫,不能睡臥。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2-3錢,桃、柳枝各7根,水1鐘,煎6分,不拘時候溫服。
【摘錄】《萬氏家抄方》卷五
【處方】麻黃1兩(去根節(jié)),蒼術(shù)4兩(去粗皮),羌活半兩,甘草半兩(炙),荊芥穗半兩。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傷寒。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加生姜3片,煎至6分,去滓溫服,續(xù)服2-3服。微汗出即解。
【摘錄】《普濟方》卷一四七引《保生回車論》
【處方】葛根4兩,麻黃1兩,黃芩2兩,芍藥2兩,甘草2兩,大棗12枚。
【功能主治】發(fā)汗。主傷寒、溫病。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水1斗,煮取3升,飲1升,日3服。3-4日不解,脈浮者,宜重服發(fā)汗。
【摘錄】《千金》卷九
【處方】葛根1兩,麻黃(去節(jié))半兩,芍藥半兩,甘草半兩,桂枝2錢半。
【功能主治】小兒傷寒溫病,時行寒疫,頭痛項強,畏寒,肢體拘急,骨節(jié)煩疼,腰脊強痛,胸膈煩悶,無汗惡風。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3錢,水1盞,加大棗1枚,煎至6分,去滓,稍熱服。以汗出為度。
【摘錄】《嬰童百問》卷六
【處方】干葛4兩,麻黃3兩(去節(jié)),芍藥2兩,黃芩2兩,甘草1兩(炙),大棗12枚(擘),桂心1兩。
【制法】上切。
【功能主治】天行病2-3日,頭痛壯熱者。
【用法用量】以水8升,煮取2升半,去滓,分3服。得汗愈。
【注意】忌海藻、菘菜、生蔥等。
【摘錄】《外臺》卷三引《延年秘錄》
【處方】葛根4兩,麻黃(去節(jié))3兩,茯苓3兩,牡蠣2兩(熬)。
【制法】上切。
【功能主治】傷寒發(fā)熱,身體疼痛。
【用法用量】以水8升,煮取3升,分3服,徐徐服之。得汗通則止。
【注意】忌酢物。
【摘錄】《外臺》卷一引《古今錄驗》
【處方】羌活、柴胡、葛根、防風、荊芥(份兩量兒大小)。
【功能主治】小兒風搐初起而輕者。
【用法用量】
【各家論述】羌活太陽,柴胡少陽,葛根陽明,荊、防隨所應而至,以開腠理者也。此一方為發(fā)表之總劑也。
【摘錄】《小兒諸熱辨》
【處方】枳殼、干葛、陳皮、防風、川芎、桔梗、柴胡、薄荷。
【功能主治】小兒元氣無虧,濕氣蒸肺,致患腫癥。
【用法用量】蔥白1寸為引。兼服抱龍丸。微汗即愈。
【摘錄】《幼科直言》卷五
【處方】羌活、天花粉、荊芥、丹皮、甘草、紅花、黃連、防風、金銀花、貝母。
【功能主治】瘡毒壅盛。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誠書》卷十五
【處方】防風5分,山楂5分,紫蘇5分,天花粉5分,薄荷5分,陳皮5分,枳殼5分,茯苓3分,甘草2分。
【功能主治】發(fā)熱有驚。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誠書》卷十二
【處方】葛根1兩,黃芩半兩,芍藥半兩,甘草(炙)1分。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傷寒、溫病、天行,頭痛壯熱。
【用法用量】每服5錢,水1盞半,棗子1枚,煎8分,日3服。3-4日不解,脈浮者,宜重服發(fā)汗。
【摘錄】《得效》卷一
【處方】干姜1兩(炮裂,銼),麻黃1兩(去根節(jié)),赤芍藥3分,黃芩3分,石膏1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傷寒2日,頭痛壯熱,骨節(jié)煩疼。
【用法用量】每服5錢,以水1大盞,入蔥白2莖,豉半合,煎至5分,去滓,不拘時候,稍熱服,如人行三五里再服。汗出愈。
【摘錄】《圣惠》卷九
【處方】柴胡、麻黃、木通、茯苓、犀角、蒲黃、黃芩、赤芍藥、葛粉、生地黃、甘草各等分。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退熱。主婦人勞傷,感冒體熱,鼻血。
【用法用量】每服4錢,水1盞半,加生姜3片,紅棗2枚煎,不拘時候溫服。
【摘錄】《得效》卷十五
【處方】麻黃半兩(去根節(jié)),桑根白皮半兩(銼),赤芍藥1分,梔子仁1分,前胡1分(去蘆頭),甘草1分(炙微赤,銼),杏仁1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桂心1分。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傷寒一日,邪毒氣在皮膚肌肉。
【用法用量】每服5錢,以水1大盞,入生姜半分,煎至5分,去滓,稍熱頻服,不拘時候。以厚衣蓋出汗。
【摘錄】《圣惠》卷九
【處方】麻黃1兩(去根節(jié)),甘草1分(炙微赤,銼),赤芍藥半兩,葛根1兩半(銼),石膏1兩半,桂心3分,杏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傷寒初患一日,體熱頭痛。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入生姜半分,大棗3枚,煎至6分,去滓,不拘時候,稍熱頻服。衣蓋,以汗出為效。
【摘錄】《圣惠》卷九
了解了這么多關(guān)于解肌湯的知識,大家應該大致都清楚了解肌湯的作用。中藥方劑對身體幾乎沒有什么副作用,所以大家不妨試一試,相信會有驚喜。
Ys630.com相關(guān)知識
中國古代很早已使用單味藥物治療疾病。經(jīng)過長期的醫(yī)療實踐,又學會將幾種藥物配合起來,經(jīng)過煎煮制成湯液,即是我們所說的方劑。今天為大家介紹解肌升麻湯這種方劑。
【處方】升麻1兩,芍藥1兩,石膏1兩,麻黃1兩,甘草1兩,杏仁30枚,貝齒2枚(一作貝母18銖)。
【功能主治】時氣3-4日不解。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3升,煮取1升,盡服。溫覆發(fā)汗便愈。
【各家論述】《千金方衍義》:麻杏甘石湯本治發(fā)汗后汗出而喘無大熱者,乃越婢湯之變方。此治時氣三四日不解,亦用此湯加升麻以治疫瘴,芍藥以護營血,貝齒以鎮(zhèn)邪毒,取其咸潤走血利水而鎮(zhèn)攝時氣之毒,非正傷寒例藥也。
【摘錄】《千金》卷九
相信大家看了解肌升麻湯的介紹之后,肯定覺得解肌升麻湯很神奇,解肌升麻湯對很多疾病都是很有好處的,而且由于它是由天然的中藥材制成,對人體沒有任何不利的影響,有需要的人不妨一試哦。
相信聽說過葛根解肌湯的朋友應該不是太多,但是葛根解肌湯在中藥方劑里面確實非常的有名氣的,那么葛根解肌湯的功效與作用到底是什么呢?在什么樣的疾病中我們可以對它進行運用呢?今天就來告訴大家其中的奧妙吧。
【處方】葛根(三錢),麻黃(一錢),肉桂、甘草(炙)、黃芩、芍藥,各一錢。
【功能主治】治傷寒頭疼,發(fā)熱惡寒,肢體拘急,胸膈煩悶。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鐘,生姜三片,紅棗一枚,煎至一鐘,不拘時服。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處方】葛根四兩,麻黃(去節(jié))三兩,肉桂(去粗皮)一兩,甘草(炙)、黃芩、芍藥,各二兩。
【炮制】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治傷寒、溫病、時行寒疫,頭痛項強,發(fā)熱惡寒,肢體拘急,骨節(jié)煩疼,腰脊強痛,胸膈煩悶。
【用法用量】每服三錢,水一盞半,入棗一枚剝破,煎至八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候,取汗出為度。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處方】葛根12克 芍藥6克 麻黃 大青 甘草 黃芩 石膏 桂各3克 大棗4枚
【功能主治】治傷寒、時氣、溫病初起者。
【用法用量】上藥以水5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為三服,取微汗。
【摘錄】《肘后方》卷二
【處方】葛根120克 麻黃(去根、節(jié))90克 黃芩 芍藥 甘草(炙)各60克 肉桂(去粗皮)30克
【制法】上藥共為粗末。
【功能主治】治傷寒溫病,時行寒疫,頭痛項強,發(fā)熱惡寒,肢體拘急,骨節(jié)煩疼,腰脊強痛,胸膈煩悶者。
【用法用量】每服9克,以水220毫升,加大棗1枚,煎至180毫升,去滓,稍熱服,不拘時候。取汗出為度。
【摘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二
【處方】葛根 前胡 荊芥穗 牛蒡子 連翹(去子)蟬蛻各2.4克 木通2.1克 赤芍 甘草 燈心引 桑白皮(蜜蒸)貝母(去心,姜汁蒸)
【功能主治】解肌透疹。治麻疹初起,發(fā)熱咳嗽,或乍冷乍熱,已現(xiàn)麻路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麻科活人全書》卷二
【處方】葛根、白芷、防風、蒼術(shù)、蔥白。
【功能主治】傷寒,陽明無汗惡風寒。
【用法用量】
【摘錄】《傷寒大白》卷一
【處方】葛根、前胡、荊芥、鼠粘子、連翹、赤芍、蟬蛻、木通各等分,生甘草減半。
【功能主治】麻疹初起,發(fā)熱咳嗽,或乍涼乍熱。
【用法用量】水煎,熱服。
【摘錄】《張氏醫(yī)通》卷十五
【處方】干葛、防風、桔梗、前胡、薄荷、山楂肉、陳皮、甘草。
【功能主治】發(fā)熱,值歲氣時行,防其出痘,未見點,疑似之間者。
【用法用量】白水煎服。
【摘錄】《幼科直言》卷二
【別名】葛根解毒湯
【處方】葛根4兩,麻黃(去節(jié))3兩,肉桂(去粗皮)1兩,甘草(炙)2兩,黃芩2兩,芍藥2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傷寒,溫病,時行寒疫,頭痛項強,發(fā)熱惡寒,肢體拘急,骨節(jié)煩疼,腰脊強痛,胸膈煩悶。
【用法用量】葛根解毒湯(《傷寒圖歌活人指掌》卷四)。
【摘錄】《局方》卷二
上文所說的關(guān)于葛根解肌湯的功效和制作方法等大家是不是都了解了呢?我們應該根據(jù)自己的飲食習慣來進行調(diào)節(jié)養(yǎng)生,這樣才可以對身體起到很好的養(yǎng)生效果。
季節(jié)變化時身體很容易感到“躁動”,口干舌燥、心煩躁動,而中醫(yī)中的方劑就可以有效的調(diào)節(jié)身體中的各個機能,緩解心情。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下柴葛解肌湯這種方劑,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
【別名】葛根解肌湯(《古今醫(yī)鑒》卷三)、柴胡解肌湯(《萬病回春》卷二)。
【處方】柴胡 干葛 甘草 黃芩 芍藥 羌活 白芷 桔梗 石膏
【功能主治】解肌清熱。主感冒風寒,郁而化熱,惡寒發(fā)熱,頭痛肢酸,目疼鼻干,眼眶疼痛,心煩不眠,舌苔薄黃,脈浮微洪者?,F(xiàn)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等見有上述癥狀者。
【用法用量】用水400毫升,加生姜3片、大棗2枚,煎之熱服。
【備注】方中柴胡、葛根解肌發(fā)表為君;石膏、黃芩清內(nèi)郁之熱,羌活、白芷散外感風寒為臣;桔梗宣肺利咽,芍藥和營泄熱為佐;生姜、大棗和營衛(wèi),健脾胃為使。諸藥相配,共奏辛涼解肌,兼清郁熱之效。
【摘錄】《傷寒六書》卷三
【處方】柴胡3.6克 葛根4.5克 赤芍3克 甘草1.5克 黃芩4.5克 知母3克 貝母3克 生地黃6克 丹皮4.5克
【功能主治】解肌清熱主外感溫邪,內(nèi)有郁熱,發(fā)熱頭痛,不惡寒而口渴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醫(yī)學心悟》卷二
【處方】柴胡、干葛、黃芩、桂枝、赤芍、人參、甘草、竹葉7皮。
【功能主治】疏風解肌退熱。主小兒解脫受風,而致傷風發(fā)熱,其癥汗出,身熱,呵欠,目赤澀,多睡,惡風,喘急。
【用法用量】熱退之時,再服涼驚丸,以防內(nèi)熱。
【摘錄】《片玉心書》卷五
【處方】羌活、干葛、柴胡、川芎、半夏、枳殼、桔梗、厚樸、山楂、黃芩、山梔、甘草。
【功能主治】傷于酒,濕熱在經(jīng),閉塞本身元氣,惡寒發(fā)熱,身首俱痛。
【摘錄】《醫(yī)學傳燈》卷下
【處方】柴胡、黃芩、半夏、葛根、白芍。
【功能主治】傷寒溫疫7日之時。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醫(yī)林繩墨大全》卷一
以上就是關(guān)于柴葛解肌湯的功效與作用為大家做的介紹,希望這些介紹能給大家?guī)硪恍椭?。柴葛解肌湯作為一種中藥方劑,對于男性和女性的身體都是有著極大的幫助的。
干葛解肌湯對于人體是有很好的補充作用的,往往人們在生病的時候會選擇用干葛解肌湯,因為干葛解肌湯不僅對疾病有著非常好的療效,而且能為人體提供各種所需的營養(yǎng)物質(zhì)?,F(xiàn)在就來揭開它的神秘面紗吧。
【別名】葛根湯
【處方】柴胡、干葛、甘草、黃芩、芍藥、羌活、白芷、桔梗。
【功能主治】傷寒足陽明胃經(jīng)受證,目痛鼻干,不眠,微頭痛,眼眶痛,脈來微洪。
【摘錄】《傷寒六書》卷四
【處方】干葛根、防風、薄荷、前胡、桔梗、小甘草、牛蒡子、蟬退、連翹(去心)。
【功能主治】麻疹初發(fā)熱1-2日。
【用法用量】加淡竹葉、西河柳,水煎服。
【摘錄】《痘疹會通》卷五
【處方】干葛、升麻、防風、荊芥。
【功能主治】散陽明表邪,發(fā)陽明伏斑。主
【用法用量】
【摘錄】《傷寒大白》卷一
【處方】干葛、陳皮、甘草、柴胡、枳殼、神曲、川芎、紅花、山楂肉。
【功能主治】傷寒發(fā)表已過,仍在表里相兼,發(fā)熱惡心作渴者。
【用法用量】蔥白1寸為引。
【摘錄】《幼科直言》卷五
文中不僅給大家介紹了干葛解肌湯的功效作用,還給大家分析了干葛解肌湯是由哪幾種中藥材組成,對于怎么吃也有所提及,我們可以試著記一下,說不定哪天就能用上。
解肌散屬于是一種中藥方劑,在平時的時候是可以治療一些疾病的。并且使用解肌散對于人體的健康是很有好處的。接下來我們?yōu)榇蠹以敿毜慕榻B一下。
【處方】麻黃1兩(去根節(jié)),石膏2兩,川升麻1兩,甘草1兩(炙微赤,銼),赤芍藥1兩,柴胡1兩(去苗),桔梗1兩(去蘆頭),杏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熱病1日,頭痛身熱,四肢煩疼。
【用法用量】每服5錢,以水1大盞,入生姜半分,煎至5分,去滓,不拘時候熱服。衣覆取汗,未汗再服。
【摘錄】《圣惠》卷十七
【處方】麻黃2分(去根節(jié)),杏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赤芍藥半兩,貝母半兩(煨微黃),石膏1兩(細研),柴胡半兩(去苗),葛根半兩(銼),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小兒時氣壯熱,頭疼咳嗽,不能食。
【用法用量】每服1錢,以水1小盞,煎至5分,去滓,不拘時候溫服。
【摘錄】《圣惠》卷八十四
【處方】人參3錢,釣藤3錢,桔梗3錢,甘草3錢,川芎3錢,葶藶1錢(炒),白茯苓2錢,杏仁49個(去皮尖),石膏(煅)4錢,麻黃(去節(jié))4錢。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嬰孩傷寒風,面部紅赤,(口茲)呀,渾身壯熱,咳嗽,齁(鼻合),咽喉間如拽鋸之聲,服人參散后得熱退,患稍輕,脈候不洪數(shù),面不大赤,不加煩躁,呻吟譫語,為輕可之候者。
【用法用量】每服2錢,加大棗1枚,水1盞,煎半盞服。
【注意】若是麻痘瘡疹,便不得下此藥。
【摘錄】《嬰童百問》卷十
【處方】麻黃3分(去根節(jié)),葛根半兩(銼),赤芍藥半兩,黃芩半兩,川升麻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小兒熱病,頭痛口干,身體壯熱,心神煩躁。
【用法用量】每服1錢,以水1小盞,入蔥白5寸,煎至5分,去滓,不拘時候溫服。令有汗出即愈。
【摘錄】《圣惠》卷八十四
【處方】葛根1兩(銼),柴胡1兩(去苗),麻黃3分(去根節(jié)),赤芍藥半兩,黃芩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桂心半兩,石膏2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時氣5-7日,頭痛,余熱不解。
【用法用量】每服5錢,以水1大盞,入生姜半分,煎至5分,去滓,不拘時候溫服之。
【摘錄】《圣惠》卷十六
【處方】知母1兩,川升麻1兩,天門冬(去心)1兩,黃芩1兩,葛根(銼)1兩,柴胡(去苗)1兩,石膏1兩半。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傷寒汗后,余熱不除。
【用法用量】每服5錢,以水1大盞,煎至5分,去滓,不拘時候溫服。
【摘錄】《圣惠》卷十
【處方】石膏、寒水石、滑石、甘草(炙)、半夏(制)各等分。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小兒傷寒發(fā)渴。
【用法用量】每服1錢,以水1小盞,加生姜3片,薄荷1葉,煎至2分,溫服。
【摘錄】《普濟方》卷三六八
【處方】地骨皮半兩,檳榔半兩,芍藥半兩,當歸半兩,甘草(灸)1分,石膏1分,麻黃(去節(jié),用湯浸洗)1錢。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小兒傷寒壯熱。
【用法用量】每服半錢,水1盞,煎至6分,溫服。
【摘錄】《普濟方》卷三六八
【處方】麻黃1兩(去根節(jié)),川升麻1兩,赤芍藥1兩,石膏1兩,貝齒3枚,甘草半兩(炙微赤,銼),杏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時氣1日,頭痛壯熱,四肢煩疼。
【用法用量】每服5錢,以水1大盞,入生姜半分,大棗3枚,煎至5分,去滓,不拘時候熱服。衣覆取汗。
【摘錄】《圣惠》卷十五
【處方】白術(shù)、人參、白茯苓、甘草(炙)、麻黃、干葛、天麻、朱砂。
【功能主治】傷寒身熱,頭痛煩渴。
【摘錄】《活幼口議》卷二十
【處方】赤芍藥2錢半,甘草2錢,干葛1錢,麻黃(去節(jié))1錢,黃芩1錢,川升麻2錢。
【功能主治】小兒火丹。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半錢,桃、柳條各7寸,水6分,同煎,溫服。如發(fā)熱氣壅,宜先用虎睛丸、麥煎散。
【摘錄】《普濟方》卷四○六
【處方】赤芍藥半兩,杏仁1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麻黃3分(去根節(jié)),桂心1分,川大黃1分(銼碎,微炒),甘草1分(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小兒傷寒發(fā)熱,四肢煩疼。
【用法用量】每服1錢,以水1小盞,煎至5分,濾去滓,不拘時候溫服。
【摘錄】《圣惠》卷八十四
通過上文對解肌散的介紹我們可以知道,其實在現(xiàn)實生活中養(yǎng)生方劑有許多,不管是什么類型的都是擁有著自己獨有的營養(yǎng)還有對食用者的功效與作用。不過想要更方便的食用到這樣的養(yǎng)生方劑,只有學會這樣的制作方法才可以。
中藥方劑是傳統(tǒng)醫(yī)學的一枚瑰寶,它主要依賴于君、臣、佐、使藥這幾大部分。雖然見效慢,但是因為對人體幾乎沒有任何的副作用而備受養(yǎng)生人群的青睞。柴葛解肌湯(程氏)就是一種中藥方劑,你對它了解嗎?
【處方】柴胡6g 葛根6g 黃芩6g 赤芍6g 甘草3g 知母5g 生地9g 丹皮3g 貝母6g
【來源】《醫(yī)學心悟》此方比陶氏柴葛解肌湯少羌、芷、桔,是因不惡寒無需多用升散發(fā)表之品,且羌、芷皆辛溫香燥,見癥已有口渴,故減去;再者,雖去石膏,但配入知、貝、丹、地,不僅清熱,還能滋陰;若見譫語,則其力不逮,故又加入石膏??芍淌戏街卦谇謇铮帐戏街卦诮饧。莾煞酵兄?。
【功能主治】外感風熱,里熱亦盛證。不惡寒而口渴,舌苔黃,脈浮數(shù)。
【用法用量】水煎服。心煩加淡竹葉十片(3克);譫語加石膏三錢(12克)。
【摘錄】《醫(yī)學心悟》
通過上述內(nèi)容的介紹,可以了解到柴葛解肌湯(程氏)在很多方面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夠幫助很多深受各種疾病困擾的人擺脫痛苦,是很多人的不二選擇。
面對著醫(yī)學的多元素發(fā)展,對于疾病的治療也出現(xiàn)了越來越多的實施手段,其實,中藥方劑不失為一種很好的方法,因為其副作用小,藥材種類也很多,受到了大部分人的推薦。下面來看一下解肌寧嗽丸。
【處方】紫蘇葉48g 前胡80g 葛根80g 苦杏仁80g 桔梗80g 半夏(制)80g 陳皮80g 浙貝母80g 天花粉80g 枳殼80g 茯苓64g 木香24g 玄參80g 甘草64g
【性狀】為黑綠色的大蜜丸;味微苦、辛。
【炮制】以上十四味,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每100g粉末加煉蜜100~120g制成大蜜丸,即得。
【功能主治】解表宣肺,止咳化痰。用于小兒感冒發(fā)熱,咳嗽痰多。
【用法用量】口服,小兒周歲一次半丸,二歲至三歲一次1丸,一日2次。
【規(guī)格】每丸重3g
【貯藏】密封。
【摘錄】《中國藥典》
【處方】麻黃5兩,前胡20兩,菊花20兩,黃芩20兩,枳殼(炒)20兩,桑葉10兩,桔梗10兩,橘皮10兩,紫蘇葉10兩,貝母10兩,生石膏16兩,杏仁(去皮炒)8兩,甘草5兩。
【制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丸重1錢。
【功能主治】清熱解表,止嗽化痰。主小兒感冒風寒,憎寒發(fā)熱,咳嗽氣促。
【用法用量】每服1丸,3歲以下兒酌減,日服2次,溫開水送下。
【摘錄】《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
【處方】紫蘇葉48g,前胡80g,葛根80g,苦杏仁80g,桔梗80g,半夏(制)80g,陳皮80g,浙貝母80g,天花粉80g,枳殼80g,茯苓64g,木香24g,玄參80g,甘草64g。
【制法】上為細末,煉蜜為大丸,每丸重3g。
【功能主治】解表宣肺,止咳化痰。主小兒感冒發(fā)熱,咳嗽痰多。
【用法用量】小兒周歲1次半丸,2-3歲1次1丸,1日2次。
【摘錄】《中國藥典》一部
解肌寧嗽丸由于是純天然中藥材為原料,所以全面保留了藥材的精華,把一些對人體無益的成分全部清除,所以進入人體內(nèi)時吸收快、見效快、無毒副作用。大家可以放心服用。
導讀:柴葛解肌湯的功效?柴葛解肌湯,中醫(yī)方劑名。那么柴葛解肌湯的功效有哪些?柴葛解肌湯的功效,下面一起來看看。
【方劑名】
柴葛解肌湯
【出處】
《傷寒六書》卷三殺車槌方
【組成】
柴胡6克,干葛9克,甘草3克,黃芩6克,羌活3克,白芷3克,芍藥6克,桔梗3克。
【用法】
水二盅,加生姜三片,大棗二枚,槌法加石膏末3克,煎之熱服?,F(xiàn)代用法:加生姜3片,大棗2枚,石膏12克,水煎溫服。
【方歌】
柴葛解肌芷桔羌,膏芩芍草棗生姜,惡寒見輕熱增重,解肌清熱此方良。
【方解】
本方所治證候乃表邪未解,而又化熱為里。外感風寒,本應惡寒較甚,但惡寒漸輕,身熱增盛者,為寒郁肌腠化熱所致。因表寒尚未全解,故頭痛無汗,脈浮等癥仍在。入里之邪初犯陽明、少陽,出現(xiàn)心煩不眠,眼眶痛,咽干耳聾,鼻干,脈微洪等內(nèi)熱表現(xiàn)。本方證病在肌表,為太陽、陽明、少陽三陽合病。恰當辛涼解肌,兼清里熱。方用柴胡、葛根解肌清熱為君,且柴胡疏暢氣機,以助郁熱外泄。羌活、白芷散表邪而止頭痛;黃芩、石膏清泄里熱,共為臣藥。白芍、甘草斂陰和營,防疏散太過而傷陰;桔梗宣利肺氣,生姜、大棗調(diào)和營衛(wèi),均為佐藥。甘草又能調(diào)和諸藥,為使。諸藥寒溫并用,辛涼為主,共成辛涼解肌,兼清里熱之劑。
【功效與作用】
解肌清熱。
【主治】
外感風寒,郁而化熱證。癥見惡寒漸輕,身熱增盛,無汗頭痛,目疼鼻干,眼眶痛,心煩不眠,咽干,舌苔薄黃,脈浮微洪?,F(xiàn)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等見有上述癥狀者。
【配伍特點】
溫清并用,側(cè)重于辛涼清熱;表里同治,側(cè)重于疏泄透散。
【臨床運用】
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牙齦炎、急性結(jié)膜炎等屬外感風寒,邪郁化熱者。
【加減化裁】
若無汗而惡寒甚者,可去黃芩,加麻黃增強發(fā)散表寒之力,值夏秋可以蘇葉代之;熱邪傷津而見口渴者,宜加天花粉、知母以清熱生津;惡寒不明顯而里熱較甚,見發(fā)熱重、煩躁、舌質(zhì)偏紅者,宜加銀花、連翹,并重用石膏以加強清熱之功。
【使用注意】
1、本方主治證為表證未解,邪熱初犯陽明。若無陽明經(jīng)見證(前額及眼眶痛),不宜使用本方,恐其引邪入里。
2、本方不宜用于寒性感冒。
3、本方現(xiàn)代常用于治療感冒、流行性感冒、鼻竇炎等屬于外感風寒,邪郁化熱者。
【文獻摘要】
張秉成《成方便讀》卷1:治三陽合病,風邪外客,表不解而里有熱者。故以柴胡解少陽之表,葛根、白芷解陽明之表,羌活解太陽之表,如是則表邪無容足之地矣。然表邪盛者,內(nèi)必郁而為熱,熱則必傷陰,故以石膏、黃芩清其熱,芍藥、甘草護其陰,桔梗能升能降,可導可宣,使內(nèi)外不留余蘊耳。用姜、棗者,亦不過藉其和營衛(wèi),致津液,通表里,而邪去正安也。
以上就是柴葛解肌湯的一些知識,想要了解更多的中醫(yī)方劑,請繼續(xù)關(guān)注中醫(yī)養(yǎng)生頻道。
大家都知道中藥是很神奇的,每種藥材都有自己特定的屬性,當它們中的幾種融合在一起又會發(fā)生什么呢?接下來就為大家推薦解焚湯這種中藥方劑,為我們來揭曉答案。
【處方】酒蒸大黃2錢,柴胡1錢,白芍1兩,當歸1兩,白芥子2錢,炒梔子2錢。
【功能主治】泄火養(yǎng)肝。主天稟甚厚,又素好燒酒,一時怒氣相激,火盛而肝傷,致成口眼?斜、有似中風而未嘗身仆,且善飲食,其脈洪大有力。
【用法用量】水煎服。
【各家論述】用大黃以瀉其火酒之毒,用梔子以泄其肝木之火,用二味祛除,未免過于迅利,復用芍藥、當歸以大補其肝血,蓋血足而火自息也;加柴胡、白芥子以舒其肝葉之氣而消其膜膈之痰,痰消而肝氣益舒,肝氣舒而風象自去。倘誤以為中風也,而妄加入麻黃、羌活等藥,愈祛風而愈動其火矣。或不去滋肝而反去補氣,則陽旺而氣盛,轉(zhuǎn)來助火,肝中血燥,益足以增添怒氣,勢必火亢自焚,而成卒中之癥矣。
【摘錄】《辨證錄》卷二
總得來說解焚湯就是一種對很多疾病都有一定療效的中藥制劑,因此在臨床的應用可以說是非常 廣泛的,因為采用的是純天然的中藥材制成,副作用很小,是一個很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