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和胃止痙湯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心靜乾坤大,心安理數(shù)明,只有理性的清靜才能大智大慧,大徹大悟。”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對養(yǎng)生這種件越來越關注,要作生活的主人,我們必須注意養(yǎng)生。怎樣才能實現(xiàn)科學的中醫(yī)養(yǎng)生呢?以下是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加味和胃止痙湯的功效與作用”,供大家參考,希望能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家都知道加味和胃止痙湯的副作用很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但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在服用前也還是要了解一下它的功效才能放心。下面就一起去看看吧,希望對于您的生活有點幫助。
【處方】生瓦楞30g,刀豆子30g,赤芍30g,白芍30g,當歸12g,木瓜12g,藕節(jié)12g,旋覆花10g(包煎),代赭石10g(包煎),杏仁10g,橘紅10g,紅花10g,香附10g,玫瑰花10g,砂仁4.5g,生姜4.5g。
【功能主治】平肝和胃,活血化痰。主氣滯血瘀,痰血凝結,肝胃不和所引起的脘痛嗆噎,噯氣泛酸,惡心嘔吐(賁門痙攣)。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劑。
【臨床應用】賁門痙攣李某,女,24歲。于1964年9月24日初診?;颊咚哪昵鞍l(fā)現(xiàn)胃脘悶痛,納食嗆而作堵,某院診為賁門痙攣。其進食則堵嗆,胃脘不舒,進干食噎重,稀食尚可,噯氣、泛酸、惡心、嘔吐、并有陣發(fā)性劇痛、片刻自行緩解,鋇餐顯示賞門狹窄,邊緣粗糙,苔薄白,脈沉弦。投以加味和胃止痙湯,服藥8劑,諸癥減輕,又服10劑告愈。
【摘錄】《千家妙方》卷上引關幼波方
上文是對加味和胃止痙湯的一些相關介紹,我們知道中藥是中國傳統(tǒng)治病、調養(yǎng)的一種有效手段,而只要是藥物一般情況下都會有副作用,只是大小程度不同而已,加味和胃止痙湯也不例外,所以我們在食用的時候一定要注意用量。
ys630.coM延伸閱讀
環(huán)境的惡劣變化讓我們的身體來不及調整,所以導致了越來越多的 疾病的產生。要想能夠成功抵御疾病的侵襲,我們就應該在平時調理身體,讓身體做好準備。中藥方劑在此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今天我們就來為大家介紹加味雙和湯這種方劑。
【處方】白芍藥3兩半,當歸(洗凈,酒炒)1兩半,熟地黃(洗,酒蒸)1兩半,黃耆(去蘆,蜜炙)1兩半,甘草(炙)1兩1錢半,川芎(去蘆)1兩5錢,肉桂1兩1錢,側柏葉3錢(炒過)。
【制法】上銼散。
【功能主治】腸風下血屬虛者。
【用法用量】每服3錢,加生姜3片,大棗2枚,烏梅1個,水煎,空心服。
【摘錄】《得效》卷七
最后提醒下加味雙和湯雖是一個治療疾病的好選擇,但是對于大多數(shù)人來說,如果可以的放話,選擇日常多注意飲食,因為科學的生活方式才是擁有健康身體的根本。
中藥方劑作為傳統(tǒng)醫(yī)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它所包含的種類包羅萬象,隨著現(xiàn)在應用的越來越廣泛,人們對它也越來越熟悉,今天就向大家介紹介紹和胃湯這種方劑。
【處方】谷芽15g,麥芽15g,神曲9g,焦雞內金9g,焦山楂9g,陳皮9g,枳殼6g,蘇梗6g,桔梗6g,萊菔子9g,佩蘭9g,藿香6g,甘油6g。
【功能主治】和胃理氣,增進飲食。主慢性胃炎(飲食積滯型)。食欲不振,納食不佳,脘腹脹滿,舌苔白厚,脈沉弦。
【各家論述】方中谷芽消米積,麥芽消面積,山楂消肉積,神曲發(fā)酵助消化,焦雞內金化食磨積,陳皮、枳殼、桔梗、蘇梗調理中焦氣機,萊菔子消食降氣,佩蘭、藿香芳香開胃,甘草調和諸藥。共奏和胃理氣,增進飲食之功。
【摘錄】《臨證醫(yī)案醫(yī)方》
【處方】人參3錢,白術1錢半,陳皮1錢,芍藥5分,干葛3分,歸身5分,紅花、豆大、甘草(炙)2錢。
【功能主治】補胃氣,滋養(yǎng)陰血。主積聚痞塊。
【用法用量】上作1帖。送下保和丸25丸,龍薈丸15丸。
【臨床應用】積聚:方提領年五十六,冬因飲酒后受怒氣,于左脅下與臍平作痛,自此以后漸成小塊,或起或不起,起則痛,痛止則伏,面黃口干,無力食少,吃此物便噯此味,轉惡風寒,脈之友大于右,弦澀而長,大率左甚,重取則全弦。此得熱散太多,以致胃氣大傷,陰血下衰,且與和胃湯,并下保和丸,助其化粕。伺胃實陰稍充,卻用消塊。
【摘錄】《濟陽綱目》卷四十一引朱丹溪方
【處方】陳皮1錢,半夏1錢半,茯苓2錢,甘草1錢,蒼術2錢,烏藥8分,香附8分,厚樸(姜炒)1錢,蘇梗7分。
【功能主治】霍亂初起,脹痛嘔吐,邪壅于上者。
【用法用量】水煎,熱服。以指探喉取吐,再服再吐。
【摘錄】《會約》卷七
【處方】丁香、半夏、枳實、白蔻仁、麥芽、川芎、當歸、白芍、地黃、生姜、大棗。
【功能主治】產后干嘔。
【用法用量】《中國醫(yī)學大辭典》本方用法:清水煎服。
【摘錄】《婦科玉尺》卷四
【處方】陳皮、半夏(姜制)、縮砂仁(研)、蒼術(炒)、厚樸(姜炒)、藿香葉、香附(炒)、甘草(炙)、山楂、神曲(炒)。
【功能主治】和胃化滯。主小兒飲食無節(jié),過食油膩、面食等物,壅塞中脘,以致傷食吐,肚腹脹熱,惡食口臭,頻吐酸粘,眼胞虛浮,身體潮熱。
【用法用量】引用生姜,水煎服。先用三棱丸止其吐,后服此方。
【摘錄】《金鑒》卷五十二
【處方】白術1錢,陳皮1錢,半夏(油炒黃)1錢,茯苓1錢,藿香1錢,當歸8分,白芍8分,砂仁4分,竹茹4分,甘草4分,紫蘇8分。
【功能主治】妊娠惡嘔。
【用法用量】加生姜,水煎服。
【摘錄】《嵩崖尊生》卷十四
【處方】人參1錢半,黃連6分(土炒),當歸1錢,黃芩7分(土炒),白芍藥1錢(酒炒),茯神1錢,石菖蒲5分,神曲7分,半夏7分,枳實(麩炒)4分,紅花3分,蘇子1錢5分。
【功能主治】噎膈。
【用法用量】用陳壁土研細,攪入長流水,澄清后煎藥,入姜計、白蜜少許,童便1-2匙,和服。
【摘錄】《古今醫(yī)徹》卷二
【處方】升麻半錢,柴胡半錢,當歸身2錢,草豆蔻半錢,半夏3分,干姜7分,甘草7分,紅消7分,黃耆半錢。
【功能主治】泄痢。
【用法用量】上都作1服。水2盞,煎至1盞,去滓稍熱服,兩飯間飲之。
【摘錄】《普濟方》卷二○八
【處方】神曲2錢,山楂2錢,麥芽2錢,茯苓2錢,厚樸(姜制)1錢5分,姜半夏1錢半,制香附1錢半,丁香5分,菔子(炒)5分。
【功能主治】食厥癥,氣化遲難。
【用法用量】加竹茹1丸(姜汁炒),水煎,加檀香3分沖入而服。
【摘錄】《醫(yī)方簡義》卷三
【處方】人參2兩,赤茯苓(去黑皮)1兩半,茅根1兩,甘草(炙)半兩,竹茹3分,半夏(湯洗7遍,焙)1兩,木通(銼)3分。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食飲不下,嘔逆清水,面目虛腫。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加生姜3片,大棗2個(劈破),煎至7分,去滓溫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六十三
【處方】二陳湯加丁香、藿香、炮姜、麥芽。
【功能主治】初生小兒嘔吐。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痘疹傳心錄》卷十七
看完上面的對于和胃湯的相關描述后,大家是否感覺到了我們傳統(tǒng)醫(yī)學的偉大和神秘?我們平時生活中可以多看一些這方面的知識,會對大家有所幫助的。
人的身體是一個復雜的生理系統(tǒng),如果生病,就會影響身體健康。中藥方劑恰恰可以在治愈病癥的同時順帶調理修復其它受損的器官機能,是很多患者的福音,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一下加味清胃散這種中藥方劑。
【處方】黃連(炒)4.5克 生地黃 牡丹皮 當歸各3克 升麻6克 犀角 連翹 甘草
【制法】上藥銼散。
【功能主治】清胃涼血。治婦人胃火傷血,唇裂內熱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備注】方中犀角、連翹、甘草,原書未載用量。
【摘錄】《校注婦人良方》卷二十四
【別名】加味清胃湯
【處方】《脾胃論》清胃散加柴胡、山梔。
【功能主治】小兒脾胃實火作渴,口舌生瘡,或唇口腫痛,齒齦潰爛,焮連頭面,或惡寒發(fā)熱,或重舌馬牙,吐舌流涎;因乳母情欲厚味,積熱傳兒,致小兒膏淋,小便不通。
【用法用量】加味清胃湯(《痘疹傳心錄》卷十八)。
【摘錄】《保嬰撮要》卷一
【處方】黃連(炒)1錢,生地黃1錢,升麻1錢,牡丹皮8分,當歸3錢2分,芍藥、柴胡。
【功能主治】脾胃肝膽經熱。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口齒類要》
【處方】當歸身(酒浸)1錢,黃連2錢,生地黃(酒洗)2錢,升麻2錢,牡丹皮1錢半,石膏3錢。
【制法】上銼。
【功能主治】膏粱積熱,產后便血。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濟陰綱目》卷十四
【處方】生地、當歸、犀角、連翹、靈脂、升麻、丹皮、川連、甘草、力子、制軍、使君子。
【功能主治】麻癥熱留胃中,余毒上沖,致患牙疳。
【摘錄】《麻癥集成》卷四
【處方】《脾胃論》清胃散加芍藥、山梔。
【功能主治】脾熱口臭。
【摘錄】《證治匯補》卷四
【處方】升麻、白芷、防風、白芍藥、干葛、甘草、當歸、川芎、羌活、麻黃、紫背浮萍、木賊草各等分。
【功能主治】發(fā)散。主癘風熱毒在表。
【用法用量】每次5-7錢,水煎服。
【摘錄】《準繩·類方》卷五
【處方】當歸尾2錢,生地黃3錢,牡丹皮3錢,升麻4分,黃連6分,防風1錢5分,荊芥1錢,軟石膏3錢。
【制法】上銼1劑。
【功能主治】胃經火盛,致牙齒腫痛,上下牙痛,牽引頭腦而熱,其齒喜冷惡熱者;胃中蘊熱,中脘作痛,痛后火氣發(fā)泄,必作寒熱乃止;及齒齦腫痛出血。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壽世保元》卷六
通過上文我們可以清楚的知道加味清胃散的功效和作用等,其實無論是食物還是方劑都是為了讓我們去利用到里面所含有的營養(yǎng)成分,這樣才能發(fā)揮出更高的價值,所以我們要對它們有個很好的了解才行。
說起加味小胃丹很多朋友都不知道它是什么,這也很正常,畢竟加味小胃丹主要是用來治病的,在平時的生活中出現(xiàn)的不多。下面我們就為大家簡單介紹一下。
【處方】南星2兩5錢,半夏2兩5錢(用白礬、皂角刺及姜汁水煮15次),桃仁2兩,杏仁(用白礬、皂角水泡)2兩,紅花2兩,陳皮2兩,枳實(用白礬水泡半月,炒)2兩,白術2兩,白芥子2兩,蒼術2兩(用米泔,白礬、皂角水浸1宿,炒)。
【功能主治】痰核生在下體,兼濕熱者。
【用法用量】上為末,姜汁、竹瀝煮神曲為丸服,中風痰。痞積、眩暈、喉痹,淡姜湯送下;癱瘓不語,濃姜湯送下;惟痞塊、頭風、頭痛宜臨臥、食后服。
【注意】屬火燥證者,斷不可用。
【摘錄】《瘍科選粹》卷三
通過以上對加味小胃丹的功效與作用以及它有沒有副作用的講解,相信我們現(xiàn)在對它的認識是更深的了。我們一定要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看自己是否能服用加味小胃丹。
相信很多朋友的身體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問題,那種不適的感覺是最痛苦的事情,怎么樣能改善這樣的現(xiàn)象呢?中醫(yī)方劑是一種非常好的方法。接下來就為大家介紹一下加味胃苓丸的制作方法。
【處方】蒼術(制)、厚樸(姜制)、陳皮、白術、豬苓、澤瀉、香附(酒浸,炒)、神曲(炒)、白茯苓各等分、炙甘草減半。
【制法】上為末,荷葉煮粳米糊丸。
【功能主治】導飲消食。主
【用法用量】米飲送下。
【摘錄】《保命歌括》卷五
【處方】蒼術5兩,陳皮3兩,厚樸2兩,甘草2兩(炙),白術4兩,茯苓2兩,肉桂2兩,豬苓2兩,澤瀉2兩(去毛),人參1兩(去蘆),黃連1兩(姜汁炒),白芍2兩(炒)。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
【功能主治】暑病。
【用法用量】每服50-60丸,清米湯送下。
【摘錄】《溫熱暑疫全書》卷三
以上就是關于加味胃苓丸的相關小常識,其實生活中有許多的養(yǎng)生小常識都是我們不知道的,我們平時可以多多了解一些,就能很容易的達到養(yǎng)生的效果了。
有人不愛吃方劑,因為覺得有股苦澀味,其實大多數(shù)的方劑的味道確實不怎么好入口。但中藥方劑卻能很好的治愈疾病。加味平胃散就是一種非常好的方劑。
【處方】南蒼術(炒)厚樸(姜炒)大腹皮(制)甘草(生)陳皮 萊菔子(焙)山楂 麥芽(炒)神曲(炒)
【功能主治】化積消滯。治小兒飲食過度,積滯內停,脘腹膨脹,大便不通。
【用法用量】引用生姜,水煎服。
【摘錄】《醫(yī)宗金鑒》卷五十四
【處方】蒼術(制)、厚樸、陳皮、甘草、黃芩、車前子、山楂肉、澤瀉、白芍(炒)、木香。
【功能主治】小兒痢疾,兼泄瀉腹痛,唇紅作渴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蚣娣游断氵B散。
【摘錄】《幼科直言》卷四
【處方】蒼術(制)、厚樸(炒)、陳皮、木香、白芍、山楂肉、檳榔、澤瀉。
【功能主治】小兒傷食瀉,肚痛作渴,或瀉糟粕惡臭。
【用法用量】生姜為引。或兼用和中丸。
【摘錄】《幼科直言》卷四
【處方】平胃散加膩粉。
【功能主治】一切惡瘡,頭上瘡。
【用法用量】清油調敷。
【摘錄】《百一》卷十六引魏監(jiān)務方,名見《普濟方》卷二九九
【處方】平胃散加干葛、香附、木香、檳榔。
【功能主治】酒積腹痛。
【摘錄】《證治匯補》卷六
【處方】陳皮、蒼術、厚樸、炙草、藿香、砂仁或加小茴(炒)。
【功能主治】痘疹虛寒嘔吐。
【用法用量】上加煨姜,同煎服。
【摘錄】《種痘新書》卷十二
【處方】陳皮、厚樸、蒼術、甘草、草果、枳殼、神曲。
【功能主治】孕婦胞阻,傷食停滯,心胃作痛者。
【用法用量】
【摘錄】《金鑒》卷四十六
【處方】防風、陳皮、制蒼術、厚樸、木香、枳殼、白豆蔻、制香附、甘草、檳榔。
【功能主治】小兒胃脘積冷作痛,嘔吐痰水者。
【用法用量】生姜為引。
【摘錄】《幼科直言》卷五
【處方】平胃散加黃連、木香、檳榔。
【功能主治】毒滯上攻,痢兼嘔吐。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濟陽綱目》卷二十二
【處方】蒼術、陳皮、甘草、黃芩、黃連、檳榔、茯苓、木香、澤瀉、木通。
【功能主治】濕蒸熱郁而致下痢。
【摘錄】《證治匯補》卷八
【處方】蒼術2錢,陳皮1錢,甘草1錢,厚樸1錢5分,豬苓1錢5分,黃芩1錢5分,澤瀉1錢5分,干姜5分,白芍3錢,陳倉米1錢5分。
【功能主治】痢疾。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醫(yī)學從眾錄》卷五
【處方】蒼術1錢半,厚樸(姜炒)1錢,陳皮8分,甘草(炙)8分,扁豆(炒,研)2錢,白芍1錢半,半夏1錢半,大腹皮(去黑皮及粗,洗凈)1錢,砂仁1錢(炒,研),生姜1錢3分,大棗3枚(去核)。
【功能主治】傷寒,太陰脾經病,腹?jié)M而吐,食不下,嗌干,手足自溫,或自利,腹痛,不渴,脈沉而細。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會約》卷三
【處方】蒼術8分,芍藥1錢,白術5錢,神曲5錢,陳皮5錢,厚樸5錢,白芷3分,甘草3分。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小兒吐乳吐食,泄瀉傷寒。
【用法用量】人參湯調服;吐瀉相兼,用木香湯下;飲食不思,山楂湯下;煩躁口渴,麥冬湯下;二便不利,木通湯下;夜間啼哭,元胡青皮湯下;諸般雜證,米湯下;肚痛不止,芍藥花粉湯下。
【摘錄】《瘍醫(yī)大全》卷三十三
【處方】蒼術、厚樸、陳皮、甘草、縮砂、草果、山楂子、麥芽。
【功能主治】食積泄瀉,噫氣作酸,泄而腹痛甚,瀉后痛減,臭如抱壞雞子。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金匱翼》卷七
【處方】防風、升麻、枳殼(麩炒)、葛根、蒼術(炒)、陳皮、厚樸(姜炒)、南山楂、麥芽(炒)、生甘草。
【功能主治】消滯解毒。主小兒麻疹腹痛。食滯凝結,毒氣不得宣發(fā)于外,故不時曲腰啼叫,兩眉頻蹙。
【用法用量】引用生姜、燈心,水煎服。
【摘錄】《金鑒》卷五十九
【處方】陳皮、厚樸(姜炒)、神曲(炒)、南蒼術(米泔水浸,炒)、麥芽(炒)、甘草(生)、香附米(制)、南山楂。
【功能主治】小兒因食滯郁塞,痘出之時原無腹痛,忽然一時作痛者。
【用法用量】引用生姜,水煎服。
【摘錄】《金鑒》卷五十八
【處方】南蒼術(炒)、厚樸(姜炒)、大腹皮(制)、甘草(生)、陳皮、萊菔子(焙)、山楂、麥芽(炒)、神曲(炒)。
【功能主治】小兒飲食過度,胃中停滯,以致腹脹,大便不利者。
【用法用量】引用生姜,水煎服。
【摘錄】《金鑒》卷五十四
【處方】蒼術4錢,厚樸3錢,陳皮3錢,草果2錢,檳榔2錢,甘草1錢。
【制法】上銼,作2劑。
【功能主治】瘴瘧。寒熱作而指甲青黑者。
【用法用量】加生姜煎服。
【摘錄】《濟陽綱目》卷二十三
【處方】蒼術1錢,厚樸1錢,陳皮6分,甘草6分,茯苓2錢,姜夏1錢,香附1錢,荷葉1錢2分。
【功能主治】眼胞痰核。由濕痰氣郁而成,結于上下眼胞,皮里肉外,其形大者如棗,小者如豆,推之移動,皮色如常,硬腫不疼。
【摘錄】《外科真詮》卷上
【處方】平胃散加木香、檀香、烏藥、砂仁。
【功能主治】尸厥。
【摘錄】《證治匯補》卷七
【處方】留白廣皮(炒)2兩4錢,白扁豆(炒黃)2兩4錢,蒼術(炒深黃)3兩2錢,厚樸(姜汁炒)1兩6錢,甘草1兩(炒),木通(炒)8錢。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水瀉,脾胃不和,不進飲食。
【用法用量】姜湯調下。
【摘錄】《馮氏錦囊·雜癥》卷五
【處方】陳皮、蒼術、厚樸、甘草、藿香、砂仁、小茴香、煨姜。
【功能主治】痘疹嘔吐,面青白,手足冷,二便自利,心腹作痛,或渴喜熱飲者。
【摘錄】《痘疹仁端錄》卷十
【處方】平胃散加神曲、山楂、香附、木香、砂仁、枳殼、肉桂、干姜。
【功能主治】食滯腹痛。氣口脈緊盛或沉而實,有形在中脘,痛甚惡食,或瀉之后痛減者,甚則手不可近,而欲吐不吐。
【用法用量】加生姜,水煎服。
【摘錄】《證治寶鑒》卷十一
【處方】厚樸1錢,陳皮1錢,蒼術1錢,甘草(炙)3分,枳實5分,砂仁5分,麥芽5分,神曲5分,山楂5分,木香5分,白豆蔻5分。
【制法】上銼。
【功能主治】飲食停滯,胸腹痞悶。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水煎服。
【摘錄】《濟陽綱目》卷三十七
【處方】蒼術、厚樸、陳皮、甘草、白術、枳實、山楂、神曲、青皮、草果、砂仁。
【制法】上銼。
【功能主治】食瘧。寒已復熱,熱已復寒,寒熱交并,苦饑不食,食則吐痰,胸膈脹滿。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濟陽綱目》卷二十三
【處方】蒼術、厚樸、陳皮、甘草、白術、茯苓、半夏、神曲、山楂、澤瀉。
【制法】上銼。
【功能主治】食積泄瀉。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水煎服。
【摘錄】《濟陽綱目》卷二十二
【處方】厚樸(姜炒)1錢,蒼術(米泔浸,炒)1錢,陳皮1錢,甘草(炙)1錢,人參1錢。
【制法】上銼。
【功能主治】產后腹脹。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濟陰綱目》卷十三
【處方】蒼術(米泔水浸)6分,厚樸(去皮,姜汁炒)6分,山楂肉6分,陳皮(去白)4分,青皮4分,炒麥芽4分,炒香附4分,砂仁(研)4分,小川芎4分,炙甘草3分,生姜3片。
【功能主治】小兒傷食吐瀉。
【用法用量】《慈幼新書》有藿香,無生姜。
【摘錄】《痘疹活幼至寶》卷末
【處方】蒼術(米泔浸,炒)1錢,陳皮1錢,厚樸(姜炒)8分,半夏(姜炒)8分,川芎5分,香附1錢,炒枳實1錢,木香8分,神曲(炒)1錢,山楂1錢,干姜7分,甘草3分。
【制法】上銼1劑。
【功能主治】食積腹痛,脈弦,其痛在上,以手重按愈痛,甚欲大便,利后痛減。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水煎服。
【摘錄】《壽世保元》卷五
【處方】蒼術(米泔水浸,焙)1錢,厚樸(姜炒)1錢,陳皮1錢,香附(醋炒)1錢,人參1錢,炙草5分,生姜(焙)5分,神曲(炒)1錢。
【功能主治】產后傷食,腹脹,嘔逆食臭,脈弦滑。
【用法用量】水煎,熱服。
【摘錄】《萬氏女科》卷三
【處方】平胃散5帖。
【功能主治】婦人脾血不固,崩漏。
【用法用量】用酒煎馬藍草,去滓,空心點服平胃散。
【摘錄】《朱氏集驗方》卷十
【處方】生料平胃散(術、樸不制)加神曲半錢,麥芽(炒)半錢。
【功能主治】寬中下氣、健脾消食。主吞酸或宿食不化,順臭,右關脈滑。
【用法用量】每服5錢,加生姜3片,水煎服。
【各家論述】《醫(yī)方考》:食經宿而不化,有熱則令人吞酸,無熱則但呃臭而已;右關主脾胃,脈滑主停食。治此者,宜寬中下氣,健脾消食。辛者可寬中,故用蒼術、陳皮;苦者可下氣,故用厚樸;甘者可健脾,故用甘草;盦造變化者能消食,故用神曲、麥芽。
【摘錄】《丹溪心法》卷三
從上面的介紹中我們知道加味平胃散有很多的作用與功效,它在生活中的應用也是很好的,大家可以在平時多關注一下加味平胃散。
季節(jié)變化時身體很容易感到“躁動”,口干舌燥、心煩躁動,而中醫(yī)中的方劑就可以有效的調節(jié)身體中的各個機能,緩解心情。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加味歸宗湯這種方劑,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
【處方】歸宗湯加紫草、石膏、犀角、黃連、歸尾。
【功能主治】痘疹毒火迅烈,莫能約束,熱未三朝,發(fā)熱或半日或1日,痘疹涌出不循序。
【摘錄】《金鑒》卷五十六
【處方】歸宗湯加歸尾、紅花、紫草、犀角、黃連、穿山甲、地丁。
【功能主治】毒火熾盛,氣血銅滯,痘疹灌漿之時,地界紅紫,痘形焦黑,而漿不行。
【摘錄】《金鑒》卷五十六
【處方】當歸尾、赤芍藥、元參、大黃(生)、羌活、荊芥穗、青皮(炒)、穿山甲(炙)、生地、東山楂、牛蒡子(炒,研)、木通。
【功能主治】毒火亢極,真陰不能勝邪,痘當出而未出,發(fā)熱,腰頻頻作痛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金鑒》卷五十八
從上面的介紹中可以知道加味歸宗湯的作用十分的廣泛,所以現(xiàn)在很多的科學家都在研究如何可以將其應用到臨床中,預防和治療一些疾病。
中藥方劑可以說是有很多的種類,加味黃芩湯就是其中的一種,那么加味黃芩湯的功效與作用有哪些呢?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處方】黃芩4錢,厚樸3錢,吳茱萸4錢,毛蒼術4錢,杭白芍3錢,升麻3錢,車前子4錢(炒),木通3錢,大棗6枚,甘草2錢。
【功能主治】漏底傷寒。傷寒日久,不能忌口,飲冷食涼,觸動脾胃,致令脾氣虛衰,脾濕下陷,腹痛泄瀉。亦治痢疾。
【用法用量】水煎,溫服。
【各家論述】此方用黃芩清熱;白芍斂陰;厚樸溫中;甘草、大棗和胃;蒼術燥濕;吳萸止其腹痛;升麻提升清氣;車前分其清濁;木通引熱下行。
【摘錄】《醫(yī)學探驪集》卷三
【處方】黃芩2錢半,白芍1錢半,甘草1錢,半夏1錢半,生姜2錢。
【功能主治】胃熱作嘔,煩躁不寧,脈洪實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會約》卷四
【處方】黃芩2錢,白芍1錢,甘草5分,白術(蜜炙)3錢,茯苓1錢2分,通草8分。
【功能主治】妊娠泄瀉,內熱煩渴,小便赤澀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葉氏女科》卷二
【處方】黃芩2錢,白芍1錢,白術1錢,白茯苓1錢,炙甘草1錢,阿膠1錢。
【功能主治】妊娠傷寒下后,協(xié)熱而利不止,胎氣損者。妊娠傷寒表解后,腹中不和,協(xié)熱下利,胎不安,脈數(shù)者。
【用法用量】用水1盞半,煎至1盞,后入阿膠,再煎至8分服。
【各家論述】《醫(yī)略六書》:方中黃芩清熱安胎,白術健脾止利,白芍斂陰以固沖任,阿膠補陰以資血室,茯苓滲濕和脾,炙草緩中和胃。水煎溫服,俾協(xié)熱既化則脾氣頓和而清陽無不敷布,脾運無不有權,何患下利不瘳,胎孕不安乎?
【摘錄】《廣嗣紀要》卷十
【處方】黃連1錢半,黃芩1錢半,白芍藥3錢,甘草7分,滑石末3錢。
【功能主治】疹子自利,甚則里急后重而為滯下。
【用法用量】水煎服。若滑石不煎調服,止于1錢。
【摘錄】《準繩·幼科》卷六
上面就是本文對于加味黃芩湯這種方劑的一些介紹,有需要的朋友不妨試一下。相信會對大家有所幫助。
加味將軍湯這個方子傳承了數(shù)千年,所以他能夠流傳到至今而且還在中醫(yī)中還能夠被人們廣泛的應用可見其療效是多么的好。今天我們就來探索一下。
【處方】犀牛角2錢,羚羊角2錢,真錦紋川軍4兩。
【功能主治】狂病或登高而歌,或棄衣而走,或妄見妄言,或打人罵人者。
【用法用量】水煎,溫服。早晨空心服藥,俟其大瀉后,至晚不可與食。其人不能飲燒酒者,用燒酒4兩,香油2兩,能飲2兩者,用燒酒6兩,香油3兩,折楊枝百根,皆6寸許,將油、酒對一處,用楊枝攪之,每根攪50-60下,攪完將油、酒火上微溫,令病人以羹匙飲之,飲盡為度。病者既1日不食,飲完此酒,必大醉思睡,任其睡去,不可驚動。飲此酒有嘔者,有不嘔者,其形不一,及其睡醒,再與粥或淡湯食之,其病若失。如覺有不爽之處,可取鳩尾、中脘針之,留5小時乃出針,針后服清鎮(zhèn)丹1劑。
【摘錄】《醫(yī)學探驪集》卷五
從上面的介紹中我們可以看出加味將軍湯為傳統(tǒng)中藥方劑。應用歷史悠久,影響和普及范圍甚廣。足可見它的藥用價值和正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