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清胃散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千保健,萬保健,心理平衡是關(guān)鍵。千養(yǎng)生,萬養(yǎng)生,心理平衡是“真經(jīng)”。自有人類文明以來,長生不老是很多人的目標,勿以善小而不為,養(yǎng)生的“善”在于平日的積累。如何在中醫(yī)養(yǎng)生方面行穩(wěn)致遠呢?急您所急,小編為朋友們了收集和編輯了“加味清胃散的功效與作用”,歡迎閱讀,希望您能夠喜歡并分享!
人的身體是一個復(fù)雜的生理系統(tǒng),如果生病,就會影響身體健康。中藥方劑恰恰可以在治愈病癥的同時順帶調(diào)理修復(fù)其它受損的器官機能,是很多患者的福音,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一下加味清胃散這種中藥方劑。
【處方】黃連(炒)4.5克 生地黃 牡丹皮 當(dāng)歸各3克 升麻6克 犀角 連翹 甘草
【制法】上藥銼散。
【功能主治】清胃涼血。治婦人胃火傷血,唇裂內(nèi)熱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備注】方中犀角、連翹、甘草,原書未載用量。
【摘錄】《校注婦人良方》卷二十四
【別名】加味清胃湯
【處方】《脾胃論》清胃散加柴胡、山梔。
【功能主治】小兒脾胃實火作渴,口舌生瘡,或唇口腫痛,齒齦潰爛,焮連頭面,或惡寒發(fā)熱,或重舌馬牙,吐舌流涎;因乳母情欲厚味,積熱傳兒,致小兒膏淋,小便不通。
【用法用量】加味清胃湯(《痘疹傳心錄》卷十八)。
【摘錄】《保嬰撮要》卷一
【處方】黃連(炒)1錢,生地黃1錢,升麻1錢,牡丹皮8分,當(dāng)歸3錢2分,芍藥、柴胡。
【功能主治】脾胃肝膽經(jīng)熱。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口齒類要》
【處方】當(dāng)歸身(酒浸)1錢,黃連2錢,生地黃(酒洗)2錢,升麻2錢,牡丹皮1錢半,石膏3錢。
【制法】上銼。
【功能主治】膏粱積熱,產(chǎn)后便血。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濟陰綱目》卷十四
【處方】生地、當(dāng)歸、犀角、連翹、靈脂、升麻、丹皮、川連、甘草、力子、制軍、使君子。
【功能主治】麻癥熱留胃中,余毒上沖,致患牙疳。
【摘錄】《麻癥集成》卷四
【處方】《脾胃論》清胃散加芍藥、山梔。
【功能主治】脾熱口臭。
【摘錄】《證治匯補》卷四
【處方】升麻、白芷、防風(fēng)、白芍藥、干葛、甘草、當(dāng)歸、川芎、羌活、麻黃、紫背浮萍、木賊草各等分。
【功能主治】發(fā)散。主癘風(fēng)熱毒在表。
【用法用量】每次5-7錢,水煎服。
【摘錄】《準繩·類方》卷五
【處方】當(dāng)歸尾2錢,生地黃3錢,牡丹皮3錢,升麻4分,黃連6分,防風(fēng)1錢5分,荊芥1錢,軟石膏3錢。
【制法】上銼1劑。
【功能主治】胃經(jīng)火盛,致牙齒腫痛,上下牙痛,牽引頭腦而熱,其齒喜冷惡熱者;胃中蘊熱,中脘作痛,痛后火氣發(fā)泄,必作寒熱乃止;及齒齦腫痛出血。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壽世保元》卷六
通過上文我們可以清楚的知道加味清胃散的功效和作用等,其實無論是食物還是方劑都是為了讓我們?nèi)ダ玫嚼锩嫠械臓I養(yǎng)成分,這樣才能發(fā)揮出更高的價值,所以我們要對它們有個很好的了解才行。
Ys630.com相關(guān)知識
加味清胃湯在生活中是蠻常見的中藥方劑,采用純天然藥材配比而成,但仍然有很多人對加味清胃湯還不是很熟悉,所以接下來就為大家介紹一下。
【處方】升麻、川連、甘草、葛根、石膏、桑白皮、枳殼、地骨皮。
【功能主治】膏粱積熱,土中之火刑金,致內(nèi)傷腋痛。
【摘錄】《癥因脈治》卷一
【處方】川連、升麻、丹皮、山梔、甘草、干葛。
【功能主治】中消。
【摘錄】《癥因脈治》卷三
【處方】升麻、當(dāng)歸、黃連、丹皮、生地黃、茯苓、陳皮。
【功能主治】小兒胃熱生痰,咳逆羸瘦。
【摘錄】《幼科釋謎》卷六
【處方】升麻、黃連、丹皮、生地、當(dāng)歸、甘草、桔梗、牛蒡、荊芥、元參。
【功能主治】疹后牙疳紅腫者。
【摘錄】《治疹全書》卷下
【處方】黃連、當(dāng)歸、升麻、生地黃、牡丹皮、白芷梢各等分,細辛減半。
【功能主治】小兒走馬牙疳,初作口氣,次第齒黑,盛則斷爛,熱血迸出,甚者齒皆脫落,外證腦熱肌削,手足如冰,寒熱時來,滑瀉肚痛,口臭干渴,齒齦生瘡,爪黑面黧,身多瘡疥。
【用法用量】噙漱咽之。
【摘錄】《育嬰秘訣》卷三
雖然說加味清胃湯的功效是非常顯著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適合服用,因此在服用這類藥物之前最好提前咨詢醫(yī)生。
導(dǎo)讀:清胃散的功效與作用。清胃散,中醫(yī)方劑名。那么清胃散的功效與作用有哪些?清胃散的功效與作用,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方劑名】
清胃散
【出處】
《脾胃論》
【組成】
生地黃、當(dāng)歸身各6g,牡丹皮9g,黃連6g(夏月倍之),升麻9g。
【方歌】
清胃散中當(dāng)歸連,生地丹皮升麻全,或加石膏瀉胃火,能消牙痛與牙宣。
【方解】
方中黃連苦寒,清瀉胃腑之火為君藥。升麻清熱升散,宣達郁遏之伏火;生地涼血滋陰;丹皮清熱涼血,三藥共為臣藥。當(dāng)歸養(yǎng)血活血,可助消腫止痛,為佐藥。升麻兼以引經(jīng)為使藥。諸藥合用,共奏清胃涼血之功。
本證為胃有積熱,熱循足陽明經(jīng)脈上攻所致。牙痛牽引頭痛,面頰發(fā)熱,唇舌頰腮腫痛,牙齦腐爛等,皆是火熱攻躥為害。胃為多氣多血之腑,胃熱每致血分亦熱,故易患牙宣出血等癥。方用苦寒之黃連為君,直瀉胃腑之火。升麻為臣,清熱解毒,升而能散,可宣達郁遏之伏火,與黃連配伍,則瀉火而無涼遏之弊,升麻得黃連,則散火而無升焰之虞,且寓火郁發(fā)之之意。胃熱則陰血亦必受損,故以生地涼血滋陰;丹皮涼血清熱,皆為臣藥。當(dāng)歸養(yǎng)血和血,為佐藥。升麻兼以引經(jīng)為使。諸藥合用,共奏清胃涼血之效。
【功效與作用】
清胃涼血。
【主治】
胃火牙痛。牙痛牽引頭疼,面頰發(fā)熱,其齒喜冷惡熱,或牙宣出血,或牙齦紅腫潰爛,或唇舌腮頰腫痛,口氣熱臭,口干舌燥,舌紅苔黃,脈滑數(shù)。
【用法】
上藥為細末,都作一服,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滓,放冷服之?,F(xiàn)代用法:作湯劑,水煎服。
【配伍特點】
升麻可宣達郁遏之伏火,有火郁發(fā)之之意,與黃連配伍,則瀉火而無涼遏之弊,升麻得黃連,則散火而無升焰之虞。
【臨床運用】
1、用方要點:本方為治胃火牙痛的常用方,凡胃熱證或血熱火郁者均可使用。臨床以牙痛牽引頭痛,口氣熱臭,舌紅苔黃,脈滑數(shù)為辨證要點。
2、現(xiàn)代運用:本方常用于治療口腔炎、牙周炎、三叉神經(jīng)痛、痤瘡等屬胃火上攻者。
【加減化裁】
若牙齦腫痛甚者,可稍加細辛以止痛;兼腸燥便秘者,加大黃通便泄熱;口渴飲冷者,加石膏、知母以清熱生津;齒衄者,加牛膝導(dǎo)血熱下行。
【使用注意】
牙痛屬風(fēng)寒或腎虛火炎者,不宜使用本方。
以上就是清胃散的一些知識,想要了解更多的中醫(yī)方劑,請繼續(xù)關(guān)注中醫(yī)養(yǎng)生頻道。
我們知道中藥方劑有很多的分類,而不同的方劑功效作用也不一樣,那么你知道加味佛手散有哪些功效與作用嗎?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處方】當(dāng)歸 川芎 黃耆(蜜炙)各30克 柴胡 前胡各45克
【制法】上藥哎咀。
【功能主治】治產(chǎn)后血虛,勞倦盜汗,多困少力,咳嗽有痰。
【用法用量】每服15克,用水350毫升,加桃枝、柳枝各3寸,棗子、烏梅各1枚、生姜1片,煎服。
【摘錄】《濟陰綱目》卷十三
【處方】當(dāng)歸9克 川芎6克 泡參 香附各12克 臺烏 吳萸各6克 桑寄生12克 延胡6克
【功能主治】溫經(jīng)散寒,調(diào)氣活血。治婦女氣郁偏寒,經(jīng)量正常,色黑,間有血塊,腰腹微有脹痛,苔薄白而潤,脈沉遲或沉弦。
【用法用量】水煎,溫服。
【摘錄】《中醫(yī)婦科治療學(xué)》
【處方】當(dāng)歸、川芎、荊芥各等分。
【制法】上銼1劑。
【功能主治】產(chǎn)后暈倒,不省人事,眼黑耳鳴等;并治中風(fēng)不省人事,口吐涎沫,手足瘛疭。
【用法用量】水煎,入童便,溫服。
【摘錄】《壽世保元》卷七
【處方】川芎、當(dāng)歸、赤芍、生地、紅花、白芷、陳皮、益母草、干姜、官桂、甘草、麝香、蒲黃、童便、鹿角屑。
【功能主治】胎死腹中,孕婦神氣清爽,能食,腹不脹滿,上焦氣不喘急。
【各家論述】方中鹿角、姜、桂加以紅花使引辛熱以下胎,加麝香以開竅,佐以白芷、蒲黃、赤芍、陳皮排脹行血,而芎、歸、母、地更入童便,所以救母命于無危也。
【摘錄】《陳素庵婦科補解》卷三
【處方】川芎2錢,全當(dāng)歸5錢,生黃耆3錢,荊芥穗1錢,澤蘭葉3錢,五靈脂1錢,醋炒延胡索5分,酒炒楂炭2錢,桂枝木5分,蟬蛻殼10枚,白僵蠶1錢。
【功能主治】羊毛溫邪,新生產(chǎn)后毒火伏郁,神昏口渴,胸脹氣阻,頭痛身麻,燒熱譫語,忽寒忽熱,眩暈不寐,或腹中停瘀作痛。
【用法用量】水煎,去滓溫服。
【摘錄】《羊毛溫證論》
【處方】川芎、當(dāng)歸、益母草、陳皮、葵子、香附。
【功能主治】催生。主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胎產(chǎn)輯萃》卷三
【處方】當(dāng)歸3錢,川芎1錢,人參3、5錢(去血過多加至1兩)。
【功能主治】產(chǎn)婦交骨不開。
【用法用量】臨服入童便半盞,續(xù)續(xù)進之。
【摘錄】《張氏醫(yī)通》卷十六
【處方】當(dāng)歸2兩,川芎1兩,益母草5錢,乳香末1錢,敗龜版1具。
【功能主治】胞衣不下。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辨證錄》卷十二
【處方】佛手散加蒲黃。
【功能主治】血崩。
【摘錄】《朱氏集驗方》卷十
【處方】佛手散加枳殼。
【功能主治】婦人妊孕3月,忽然心腹脹痛,下血兩小塊。
【摘錄】《朱氏集驗方》卷十引梁國佐方
由上文可知加味佛手散的原料是幾種我們生活中都不算陌生的中藥材,對某些疾病特別有效果,參照上面的功效和主治疾病,如果有需要的話,不妨試一試。
對于加味解毒散,有的人或許還不太熟悉,其實加味解毒散是一種中藥方劑,對很多的疾病都有很好的治療效果。關(guān)于加味解毒散的功效與作用將會在下文中給您介紹。
【處方】金銀花、黃連、連翹、漏蘆、梔子、白芷、當(dāng)歸、防風(fēng)、甘草。
【功能主治】癰疽諸毒。
【摘錄】《痘疹仁端錄》卷十五
【處方】犀角(鎊)5錢,連翹(炒)2錢,牛蒡子(炒)2錢,薄荷1錢,甘草5分。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癍疹癢痛,寒熱甚者,煩躁譫語,并痘毒發(fā)熱咽干。
【用法用量】每服1-2錢,滾湯調(diào)下。
【摘錄】《保嬰撮要》卷十八
【別名】加味解毒飲
【處方】玄參3錢,連翹3錢,升麻3錢,芍藥3錢,當(dāng)歸3錢,羌活3錢,生地黃3錢,牛蒡子(炒)3錢,茯苓3錢,甘草3錢,金銀花5錢,漏蘆5錢。
【功能主治】天泡瘡,發(fā)熱作痛。
【用法用量】加味解毒飲(《準繩·幼科》卷三)。
【摘錄】《保嬰撮要》卷十二
以上就是對于加味解毒散的一些介紹,由于每個人的體質(zhì)等的不盡相同,同一種方劑起到的效果很可能也是不太一樣的,所以大家應(yīng)該根據(jù)自身的實際情況服用,不要盲目跟風(fēng)。
所有的藥物都要了解它的注意事項和適用人群后,才可以進行服用。對于中藥方劑加味觀音散來說也是一樣,接下來為大家介紹一下。
【處方】白扁豆(微炒),石蓮肉(炒,去心)1分,人參(焙,去蘆)1分,白茯苓1錢半(去皮),神曲2錢(炒),甘草(炙)1錢,香白梔1錢,綿黃耆(捶碎,用蜜水拌炙)1錢,木香(炒)1錢,白術(shù)(炒)1錢半。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補虛,調(diào)胃氣,進乳食,止吐瀉。主
【用法用量】每服嬰兒用1字,2-3歲半錢,4-5歲1錢,用水1小盞,或半銀盞,棗子半個,煎10數(shù)沸,溫服。
【摘錄】《魏氏家藏方》卷十
通過本篇文章對加味觀音散的相關(guān)介紹,我們可以詳細的了解到加味觀音散對疾病癥狀的緩解。如果患者服用此類藥物效果不明顯,可以及時的接受治療并咨詢醫(yī)師的建議。在日常堅持鍛煉也是能夠緩解疾病的癥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