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歸脾湯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人逢古稀喜相聚,滿座白發(fā)盡笑語。身處盛世盼歲長,往事茫茫如煙雨。勤于紙上尋歡樂,珍惜今天保身體。多在人間看春光,又是桃紅滿地綠?!惫沤竦娜藗儗︷B(yǎng)生有很多相關的勸諭和詩句,如果不需要我們的生活成悲劇,就必須注意養(yǎng)生。中醫(yī)養(yǎng)生有哪些好的理念呢?下面是由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加味歸脾湯的功效與作用”,歡迎您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助益!
人的身體是一個復雜的生理系統(tǒng),如果生病,就會影響身體健康。中藥方劑恰恰可以在治愈病癥的同時順帶調理修復其它受損的器官機能,是很多患者的福音,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一下加味歸脾湯這種中藥方劑。
【處方】人參 黃耆(炒)茯神(去木)各60克 甘草(炒)白術(炒)各30克 木香1.5克 遠志(去心)酸棗仁 龍眼肉 當歸 牡丹皮 山梔(炒)各3克
【功能主治】治小兒因乳母憂思郁怒,胸脅作痛,或肝脾經分患瘡瘍;或寒熱驚悸無寐,或便血盜汗,瘡口不斂。
【用法用量】上藥水煎,乳母服,兒亦服之。
【摘錄】《保嬰撮要》卷十三
【處方】人參 炙黃耆 白術 當歸 茯苓 酸棗仁各4.5克 遠志肉2.4克 木香 甘草大棗
【功能主治】補益心脾。治心虛悸動而痛。
【用法用量】用水400毫升,煎至200毫升,食后服。
【摘錄】《醫(yī)宗必讀》卷八
【處方】當歸3克,茯苓3克,白術3克,炙黃芪3克,龍眼肉3克,遠志3克,炒酸棗仁3克,木香1.5克,炙甘草0.9克,人參3克,柴胡2克,山梔2克。
【功能主治】健脾養(yǎng)心,益氣補血,兼清肝熱。主氣血虛弱,心脾郁結。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摘錄】《正體類要》卷下
【處方】歸脾湯加朱砂、龍齒。
【功能主治】婦人產后,憂愁思慮傷心脾,驚悸恍惚者。
【摘錄】《金鑒》卷四十八
【處方】歸脾湯加柴胡、山梔。
【功能主治】婦人血虛,心脾郁結,經閉發(fā)熱,產門不閉,及乳巖初起;脾經血虛發(fā)熱;因肝脾二臟郁怒,氣血虧損者,伴有內熱,夜熱,五心發(fā)熱,肢體倦瘦,月經不調。
【摘錄】《正體類要》卷下
【處方】歸脾湯加柴胡、丹皮、山梔。
【功能主治】思慮動脾火,元氣損傷,體倦發(fā)熱,飲食不思,失血牙痛,思慮之過,血傷火動,口舌生瘡。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口齒類要》
【處方】潞黨參3錢,炙黃耆3錢,生曬術3錢,茯神3錢,歸身3錢,棗仁2錢,遠志2錢,阿膠1錢,焦山梔1錢,丹皮1錢,清炙草5分,廣木香5分,龍眼肉5枚。
【功能主治】補脾養(yǎng)陰。主夾血傷寒后期,出血已止,陰液虧虛者。
【摘錄】《重訂通俗傷寒論》
【處方】白術(炒)1錢,人參1錢,茯苓1錢,柴胡5分,川芎5分,山梔(炒)5分,芍藥(炒)5分,甘草(炒)5分,熟地黃8兩,當歸8兩。
【功能主治】內消乳巖。主婦人乳巖初起。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醫(yī)部全錄》卷三九九引《薛氏醫(yī)案》
【處方】人參1錢,黃耆1錢半(炒),白術1錢(炒),茯神3錢,棗仁2錢(炒),遠志1錢半(炒),甘草5分,當歸1錢半,麻黃根2錢,牡蠣3錢,紅棗3枚,浮麥3錢。
【功能主治】自汗,盜汗。
【摘錄】《疫疹一得》卷下
【處方】人參、白術(炒)、茯神(去皮木)、當歸(去尾)、棗仁(去殼,炒)、蓮肉(去心)、黃耆(蜜炙)、遠志、木香。
【功能主治】子腫,血少氣滯者。
【用法用量】遠志辛散而上升,不宜多用,四五分足矣。
【摘錄】《盤珠集》卷上
【處方】人參、黃耆、當歸、白術、棗仁、志肉、茯神、甘草、川郁金、香附、木香、牛膝。
【功能主治】脫疽脾虛,兼郁火下注,飲食減少。
【摘錄】《一盤珠》卷五
【處方】人參2錢,黃耆2錢,白術(蜜炙)2錢,茯苓2錢,棗仁2錢,遠志(制)1錢,當歸1錢,柴胡8分,山梔仁8分,枳殼(麩炒)8分,木香(不見火)5分,炙甘草5分。
【功能主治】子懸。妊娠4-5月,因脾郁而致胎氣不和,逆上心胸,脹滿疼痛不安者。
【用法用量】加龍眼肉7枚,水2鐘,煎7分,空腹服。
【摘錄】《葉氏女科》卷二
【處方】歸脾湯加伏龍肝。
【功能主治】婦人心、脾傷損,每交接輒出血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金鑒》卷四十九
【處方】人參1錢,黃耆1錢,茯神(去木)1錢,甘草1錢,白術(炒)1錢,木香5分,遠志(去心)1錢,酸棗仁1錢,龍眼肉1錢,當歸1錢,牡丹皮1錢,山梔(炒)1錢。
【功能主治】乳母憂思傷脾,以致小兒血虛發(fā)熱,腹痛發(fā)抽,怔忡失眠,自汗盜汗,口舌生瘡;及妊娠吐衄;因乳母郁怒積熱,嬰兒腹痛發(fā)搐者;小兒因乳母憂思郁怒,胸脅作痛,或肝脾經分患瘡瘍之證,或寒熱驚悸無寐,或便血盜汗,口瘡不斂。
【用法用量】水煎服。嬰兒為患者,令子母俱服之。
【臨床應用】1.內釣:一小兒因乳母懷抱郁結,腹痛發(fā)搐,久而不愈,用加味歸脾湯加漏蘆,母子并服漸愈。
【摘錄】《保嬰撮要》卷三
【處方】歸脾湯加辰砂、琥珀末。
【功能主治】婦人七情內傷,心脾虧損,神無所護,致夜夢鬼交,獨笑獨悲。
【用法用量】上將歸脾湯水煎,調辰砂、斛珀末服之。
【摘錄】《金鑒》卷四十九
怎么樣?今天介紹的關于加味歸脾湯的相關知識大家都記住了嗎?日常生活中也要多加注意這些好處多多的中藥方劑哦!
ys630.COm精選閱讀
歸脾湯是一種中藥方劑,這類藥物還是常見到的,而且它對人體疾病改善有著很好的效果,對它的選擇也可以放心進行,不過在吃這類藥的時候,還需要一些方式方法。一起來看一下。
【處方】白術 茯神(去木)黃耆(去蘆)龍眼肉 酸棗仁(炒,去殼)各30克 人參 木香(不見火)各15克 甘草(炙)7.5克
【制法】上哎咀。
【功能主治】健脾益氣,補血養(yǎng)心。治思慮過多,勞傷心脾,健忘怔忡。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220毫升,加生姜5片,棗子1枚,煎至150毫升,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重訂嚴氏濟生方》
【拼音名】Guī pí Tāng
【別名】加味歸脾湯(《古今醫(yī)鑒》卷十一)、歸脾養(yǎng)營湯(《瘍科心得集》)、歸脾丸(
【處方】白術 當歸 白茯苓 黃耆(炙)龍眼肉 遠志 酸棗仁(炒)各3克 木香1.5克 甘草(炙)0.9克 人參3克
【功能主治】健脾養(yǎng)心,益氣補血。治心脾兩虛,氣血不足,心悸健忘,失眠多夢,發(fā)熱,體倦食少,面色萎黃,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以及脾不統(tǒng)血所致便血,婦女月經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者。現用于心臟病,神經衰弱,貧血,功能性子宮出血,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屬心脾氣血兩虛者。
【用法用量】上藥加生姜、大棗,水煎服。
【備注】本方是在嚴氏《濟生方》歸脾湯的基礎上加當歸、遠志而成,主治心脾氣血兩虛之證。方中以參、耆、術、甘草溫補氣健脾;當歸、龍眼肉補血養(yǎng)心,酸棗仁、茯苓、遠志寧心安神;更以木香理氣醒脾,以防補益氣血藥膩滯礙胃。組合成方,心脾兼顧,氣血雙補。
【摘錄】《正體類要》卷下
【處方】白術1兩,茯苓1兩(去木),黃耆1兩(去蘆),龍眼肉1兩,酸棗仁(炒,去殼)1兩,人參半兩,木香(不見火)半兩,甘草(炙)2錢半。
【功能主治】解郁,養(yǎng)脾陰。主思慮傷脾。健忘怔忡,吐血下血。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4錢,水1盞半,加生姜5片。大棗1枚,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醫(yī)碥》:脾氣虛寒,不能運血歸經,故用參、耆、術、草以補脾,又用木香引之;氣虛則易散,故用棗仁以斂肝;血不歸經則心失所養(yǎng)而不寧,故用圓眼肉、茯神以補心。
【摘錄】《濟生》卷四
【處方】橘紅、膽星、茯神、杏仁、人參、當歸、甘草、半夏、枳實、川芎、柏子仁、五味子、白術、圓眼。
【功能主治】產后身熱感風,痰結胸膈,心經蓄熱,以致遍身麻痹,手足牽搐,口?痰盛,言語無倫。
【摘錄】《胎產指南》卷七
【處方】人參3錢,茯神3錢,炒棗仁5錢,遠志1錢,麥冬3錢,山藥3錢,當歸3錢,廣木香(末)3分,黃耆2錢,甘草3分。
【功能主治】補心。主心包膻中之火熾甚,口干舌燥,面紅目赤,易喜易笑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辨證錄》卷六
【處方】人參1錢2分,白術1錢2分,茯神1錢2分,黃耆1錢2分,地骨皮1錢2分,甘草3分,木香5分,遠志1錢(去心),棗仁1錢。
【功能主治】女子閉經,血海干涸,適產出痘。
【用法用量】加生姜、大棗,水煎服。
【摘錄】《種痘新書》卷十二
【處方】人參,當歸身2錢,黃耆1錢半(蜜炒),白術1錢半,茯神1錢半,棗仁(炒,研)1錢,遠志6分,炙草8分,陳皮7分。
【功能主治】產后心血虛損,心無所主而覺痛。
【用法用量】桂圓肉、蓮肉為引,水煎服。
【摘錄】《會約》卷十五
【處方】人參1錢,石斛1錢(鹽水炒),遠志肉1錢(甘草湯浸,焙),茯神1錢,棗仁1錢(炒熟,研),白術(土炒)1錢,炮姜5分,木香5分,石菖蒲5分,柴胡3分,炙甘草3分,當歸身7分,桂圓肉5枚。
【功能主治】中氣不足,思慮過度,饑飽失時,勞役不節(jié),而致中脘痛。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古今醫(yī)徹》卷三
上面就是本文對于歸脾湯這種方劑的一些介紹,有需要的朋友不妨試一下。相信會對大家有所幫助。
季節(jié)變化時身體很容易感到“躁動”,口干舌燥、心煩躁動,而中醫(yī)中的方劑就可以有效的調節(jié)身體中的各個機能,緩解心情。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加味芎歸湯這種方劑,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
【處方】當歸1錢,川芎1錢,牡丹皮5分,肉桂5分,桃仁5分,紅花5分,玄胡索5分,青皮5分,莪術5分,三棱5分。
【功能主治】惡露未盡,大腹痛者。
【用法用量】加生姜1片,水煎服。
【摘錄】《續(xù)名家方選》
【處方】當歸、川芎、炮姜炭、炒黑荊芥、地榆(醋炒黑)。
【功能主治】產后氣血耗傷,經脈未得平復,或驚憂恚怒,勞役損動,或咸酸不節(jié),傷于榮衛(wèi),氣衰血弱致血崩不止。
【用法用量】水煎,頓服。
【摘錄】《女科指掌》卷四
【處方】當歸、川芎、人參、澤蘭、童便。
【功能主治】婦人新產去血過多,致神昏煩亂,眼花頭暈者。
【摘錄】《顧氏醫(yī)徑》卷四
【處方】丹皮4分,元胡5分,莪術5分,赤芍4分,紅花7分,當歸7分,川芎7分,香附5分,烏藥3分,枳實4分,山楂肉5分,木香6分,陳皮3分,姜厚樸5分,蒼術4分,砂仁6分,官桂4分,干姜(炒)6分,益母草6分,花粉3分,半夏5分,甘草4分。
【功能主治】產后瘀血未盡,小腹疼痛。
【用法用量】生姜為引,水煎服。
【摘錄】《婦科胎前產后良方》
【別名】龜殼散、活命芎歸湯、開骨丹、開骨千金不易湯、開骨散、開骨芎歸湯、加味歸芎湯、加味當歸湯、佛手開骨散
【處方】川芎1兩,當歸1兩,自死干龜殼1個(如無,用鉆龜廢殼亦可,酥炙),生男女者婦人頭發(fā)1握(燒存性)。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催生兼能下死胎,補氣養(yǎng)血,擴張交骨。主婦人難產5-7日不下,垂死者;及矮石女子交骨不開者;死胎不下。
【用法用量】龜殼散(《醫(yī)學入門》卷八)、活命芎歸湯(《壽世保元》卷七)、開骨丹(《醫(yī)學正印》卷下)、開骨千金不易湯(《胎產秘書》卷中)、開骨散(《金鑒》卷四十)、開骨芎歸湯(《仙拈集》卷三)、加味歸芎湯(《筆花醫(yī)鏡》卷四)、加味當歸湯(《醫(yī)原》卷下)、佛手開骨散(《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短ギa心法》:交骨不開者,古法用加味芎歸湯,每見服此藥者,惡血凝滯,反成不救。
【各家論述】1.《沈氏經驗方》:用龜版滋陰以益腎,發(fā)灰補血而消瘀,更加芎、歸以調和營衛(wèi),行而不竄,補而不壅,能令氣血充足而無阻滯之患。保產第一方也。
【臨床應用】產門不開:地官李孟卿,取35歲女為繼室,妊娠慮其難產,索加味芎歸湯4劑備用,果產門不開,只服1劑,頓然分娩。上舍懷德之室,產門不開,兩日未生,服前藥1劑,即時而產。懷德傳服此方,用者無有不驗。一婦人分娩最易,至40妊娠,下血甚多,產門不開,與前湯1劑,又以無憂散斤許,煎熟,時時飲之,以助其血而產。
【摘錄】《得效》卷十四
【處方】當歸、川芎、芍藥、桃仁、紅花各等分。
【功能主治】死血所致腹痛,每痛不移動。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水煎服。
【摘錄】《濟陽綱目》卷七十三
【處方】當歸身1兩,大川芎5錢,上青桂2錢。
【功能主治】催生。主
【用法用量】水煎,酒對服。立下。
【摘錄】《幼幼集成》卷一
【處方】當歸2錢,川芎2錢,人參1錢,紫蘇1錢,干葛1錢。
【制法】上銼。
【功能主治】產后血氣虛,外感風寒,頭痛,憎寒壯熱。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水煎服。
【摘錄】《濟陰綱目》卷十二
【處方】川芎1錢半,當歸1錢半,黃芩(酒炒)1錢,白術1錢。
【功能主治】妊娠外感頭痛者。
【用法用量】細茶2錢為引,食后服。
【摘錄】《萬氏女科》卷二
【處方】人參2錢,黃耆1錢,當歸2錢,升麻8分,川芎1錢,炙草4分,五味子15粒。
【功能主治】產后子宮不收,產門不閉。
【用法用量】
【摘錄】《博青主女科·產后編》卷上
上面介紹了加味芎歸湯是怎樣制作出來的,飲用加味芎歸湯可以幫助我們治療一些方面的問題。但是想要體會到方劑帶來的好處或是功效,只有去食用它們才知道哦。大家有沒有興趣試一試呢。
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了養(yǎng)生的重要性了,生活中養(yǎng)生的方法有很多,而中藥的方劑可以說就是一種很好的養(yǎng)生方法,下面為大家介紹一種叫做加減歸脾湯的方劑。
【處方】人參3錢,當歸3錢,茯苓3錢,白術3錢,白芍3錢,甘草5分,半夏5分,川芎2錢,白豆蔻1粒,柴胡1錢,遠志1錢,棗仁1錢,麥冬5錢。
【功能主治】勞倦傷脾,色白神怯,秋間發(fā)熱頭痛,吐瀉食少,兩目喜閉,喉啞昏昧,粥飲有礙,手常揾住陰囊。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辨證錄》卷九
【處方】人參、黃耆、棗仁(炒)、歸身少許、白茯苓、木香少許、白芍(炒)、百合。
【功能主治】胎元不足,面白心慌,或泄瀉盜汗。
【用法用量】大棗1枚為引,水煎服。
【摘錄】《幼科直言》卷五
【處方】炙綿黃耆3錢,白術1錢5分,炙甘草5分,棗仁(炒)1錢,遠志肉(炒)8分,廣木香8分,歸身3錢,茯神3錢,黨參3錢,煅龍骨2錢,烏賊骨1錢。
【功能主治】白淫、白淋、白帶。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醫(yī)方簡義》卷五
【處方】黨參2錢,白術2錢,炒棗仁2錢,半夏2錢,煅龍骨2錢,煅牡蠣2錢,龍眼肉2錢,當歸3錢,白芍3錢,遠志錢半,廣陳皮錢半,炙甘草1錢。
【功能主治】婦人憂郁內傷,初則或經水不調,久而或致閉不通,陰火上炎,皆生疬,此名傷肝疬。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瘍科全書》
【處方】人參2錢半,龍眼肉2錢半,黃耆2錢半,甘草5分,白術2錢半,茯苓2錢半,木香5分,當歸1錢,吳萸1錢,姜艾1錢,遠志1錢。
【功能主治】經少色淡者。
【用法用量】水煎,溫服。
【摘錄】《性病》
以上就是本文對加減歸脾湯的一些介紹,我們在平時生活中可以多多積累這方面的信息,一定會對周圍的人有所幫助的。
所有的藥物都要了解它的注意事項和適用人群后,才可以進行服用。對于中藥方劑歸脾丸來說也是一樣,接下來為大家介紹一下。
【處方】黨參80g 白術(炒)160g 炙黃芪80g 炙甘草40g 茯苓160g 遠志(制)160g 酸棗仁(炒)80g 龍眼肉160g 當歸160g 木香40g 大棗(去核)40g
【性狀】為棕褐色的水蜜丸、小蜜丸或大蜜丸;氣微,味甘而后微苦、辛。
【炮制】上十一味,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每100g粉末用煉蜜25~40g加適量的水泛丸,干燥,制成水蜜丸;或加煉蜜80~90g制成小蜜丸或大蜜丸,即得。
【功能主治】益氣健脾,養(yǎng)血安神。用于心脾兩虛,氣短心悸,失眠多夢,頭昏頭暈,肢倦乏力,食欲不振,崩漏便血。
【用法用量】用溫開水或生姜湯送服,水蜜丸一次6g,小蜜丸一次9g,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3次。
【規(guī)格】大蜜丸每丸重9g
【貯藏】密封。
【摘錄】《中國藥典》
【處方】黃耆1錢,龍眼肉1錢,酸棗仁1錢(炒),人參1錢,木香2分,甘草(炙)2分半。
【功能主治】思傷脾,神不歸于脾而健忘怔忡。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水煎服。
【摘錄】《醫(yī)學六要·治法匯》卷七
歸脾丸作為一種家喻戶曉的中藥方劑,卻常常被人們所遺忘,其實他的功效和作用是出乎我們預料的,所以大家平時在生活中只要對歸脾丸多一些了解,一定對大家的身體有很大的幫助的。
制作中藥方劑,不但需要自信心和耐心,而且要對各種食材的營養(yǎng)成分有所了解,否則,搭配不當,將影響方劑的藥用價值和味道。下面我們?yōu)榇蠹彝扑]一種做法。頗受人們歡迎的方劑加味右歸飲。
【處方】大熟地(姜汁炒)8錢,杞子(酒炒)3錢,凈萸肉(酒炒)4錢,懷山藥4錢,澤瀉2錢,丹皮(酒炒)2錢,熟附子3錢,肉桂心1錢,白茯苓2錢,鹿角膠3錢,巴戟肉3錢,炮姜8分。
【功能主治】補氣壯陽。主產后風寒入于腠理,經絡不和,而致手足搐搦,眼目上視,角弓反張,口眼歪斜,舌瘖不語,痰涎上涌,不省人事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胎產秘書》卷下
有關加味右歸飲的食用方法等今天就先為大家介紹到這里,希望能給大家?guī)韼椭?。另外,在生活中還有很多有關這方面的小常識,大家不妨多多的留意一下,這樣可以很好的幫助改善身體的質量,提高生活和工作的效率。
歸脾湯一般情況下大家可能都會覺得陌生,不過我們根據它的名稱也能猜到它的效用,歸脾肯定是和脾臟有關的,但是具體有什么用估計就不太清楚了吧,歸脾湯是一種中藥方劑,下面就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歸脾湯的藥用價值有哪些吧。
【方劑名】
歸脾湯,出自《正體類要》。
【組成】
白術 當歸 白茯苓 黃芪炒 龍眼肉 遠志 酸棗仁炒,各一錢(各3g)木香五分(1-5g) 甘草炙,三分(lg) 人參一錢(3g)。
【用法】
加生姜、大棗,水煎服。
【功效】
益氣補血,健脾養(yǎng)心。
【主治】
1.心脾氣血兩虛證,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盜汗虛熱,神疲倦怠,面色萎黃,舌淡苔薄白,脈細弱。
2.脾不統(tǒng)血證,便血,皮下紫癜,婦女崩漏,月經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舌淡,脈細弱。
【方解】
本方證為思慮過度,勞傷心脾,氣血虧虛所致。心藏神而主血,脾主思而統(tǒng)血,思慮過度,必致心脾氣血暗耗,脾氣虧虛則體倦、食少;心血不足則見驚悸、怔忡、健忘、不寐、盜汗;脾虛統(tǒng)血無權,則便血,皮下紫癜,婦女崩漏下血;面色萎黃、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均屬氣血不足之象。上述諸癥雖屬心脾兩虛,但以脾虛為核心,氣血虧虛為基礎。治宜健脾養(yǎng)心與益氣補血兼施。方中黃芪甘溫,益氣補脾,龍眼肉甘平,既補脾氣,又養(yǎng)心血以安神,為君藥。
人參、白術補脾益氣,助黃芪益氣生血;當歸補血養(yǎng)心,助龍眼肉養(yǎng)血安神,為臣藥;茯神、酸棗仁、遠志寧心安神;木香辛香而散,理氣醒脾,與大量益氣健脾藥配伍,補而不滯,滋而不膩,為佐藥。炙甘草補氣調中,為佐使藥。用法中姜、棗調和脾胃,以資化源。全方共奏益氣補血,健脾養(yǎng)心之功,為治療思慮過度,勞傷心脾,氣血兩虛之良方。
配伍特點:一是心脾同治,重點在脾,使脾旺則氣血生化有源,方名歸脾,意在于此;二是氣血并補,但重在補氣,意即氣為血之帥,氣旺則自生,血足則心有所養(yǎng);三是補氣養(yǎng)血藥中佐以木香理氣醒脾,補而不滯。
【臨床運用】
1.用方要點
本方是治療心脾氣血兩虛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心悸失眠,體倦食少,便血或崩漏,舌淡,脈細弱為辨證要點。
2.現代運用
本方常用于治療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出血、功能性子宮出血、再生障礙性貧血、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神經衰弱,冠心病等心脾氣血兩虛及脾不統(tǒng)血者。
【使用注意】
出血屬陰虛血熱者,應慎用。
【本方原載】
宋朝嚴用和《濟生方》,但方中無當歸、遠志,至明薛己補此二味,使養(yǎng)血寧神之效尤彰。本方的適應范圍,亦隨著后世醫(yī)家的臨床實踐,不斷有所擴充,原治思慮過度、勞傷心脾之健忘、怔忡。
【方歌】
歸脾湯用參術芪,歸草茯神遠志宜; 酸棗木香龍眼肉,煎加姜棗益心脾;怔忡健忘俱可卻,便血崩漏總能醫(yī)。
失眠的臨床表現
1.睡眠過程的障礙
入睡困難、睡眠質量下降和睡眠時間減少。
2.日間認知功能障礙
記憶功能下降、注意功能下降、計劃功能下降從而導致白天困倦,工作能力下降,在停止工作時容易出現日間嗜睡現象。
3.大腦邊緣系統(tǒng)及其周圍的植物神經功能紊亂
心血管系統(tǒng)表現為胸悶、心悸、血壓不穩(wěn)定,周圍血管收縮擴展障礙;消化系統(tǒng)表現為便秘或腹瀉、胃部悶脹;運動系統(tǒng)表現為頸肩部肌肉緊張、頭痛和腰痛。情緒控制能力減低,容易生氣或者不開心。
4.其他系統(tǒng)癥狀
容易出現短期內體重減低,免疫功能減低和內分泌功能紊亂。
結語:通過以上的文章介紹我們是不是對歸脾湯的相關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了,也知道了歸脾湯對于脾胃是有好處的,同時對于晚上失眠白天疲累的患者也有療效,但是切記,出血屬陰虛血熱者,應慎用。
大家都知道黑歸脾丸對人的健康是非常有好處的,但是很多人卻并不了解它的功效。其實了解這些功效是很有必要的,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
【處方】黨參60克 白術60克 茯苓60克 甘草15克 黃耆60克 當歸60克 熟地120克 遠志30克 棗仁60克 廣木香15克 龍眼肉60克 棗子60克 生姜60克
【制法】上藥先將熟地、龍眼肉、棗子三味,共同搗爛(棗子搗爛后去皮、核),然后與諸藥打和曬干,研末。再用生姜煎湯泛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補脾益腎,養(yǎng)心寧神。治心脾不足,氣血兩虛,怔忡健忘,食少體倦,四肢乏力,腸紅崩漏。
【用法用量】每次6克,每日二次,用溫開水吞服。
【備注】方中人參、黃耆、白術、甘草健脾益氣,脾氣強則生化有源,血可統(tǒng)攝;茯苓,遠志、棗仁、龍眼肉、當歸養(yǎng)血補心安神,心氣壯則神自寧;木香理氣醒脾,使諸補藥補而不滯;生姜、大棗調和營衛(wèi);復加熱地黃益腎補血,并助當歸補養(yǎng)心血。諸藥合用,共奏補脾益腎,養(yǎng)心安神之功。
【摘錄】《中國醫(yī)學大辭典》
【處方】熟地4兩,人參2兩,冬術2兩,茯神2兩,棗仁2兩,遠志2兩,黃耆1兩5錢,當歸1兩,木香5錢,炙草5錢,桂元1兩,生姜1兩,大棗50枚。
【制法】煉蜜為丸。
【功能主治】補脾益腎,養(yǎng)心寧神。主心腎不交,勞傷過度,精血虛損,怔忡健忘,驚悸盜汗,發(fā)熱體倦,食少不眠,腸紅痔血,三陰虧損,瘧疾不愈,及婦人帶下。
【用法用量】《中藥成方配本》:將熟地、龍眼肉、棗子同塢爛,棗子塢爛后去皮核,與諸藥打和曬干研末,用生姜煎湯泛丸,如綠豆大,約成丸十五兩。每日二次,每次二錢,開水吞服。
【摘錄】《飼鶴亭集方》
如今的人們生活壓力在不斷的加大,使得我們的身體經常處于疲勞的情況,黑歸脾丸作為一種中藥方劑,對身體有一定的調理作用,希望本篇文章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加味脾陰煎是一種很好的中藥方劑,它的藥用價值很高,而且還能治療很多疾病,那么你知道加味脾陰煎的功效有哪些嗎?吃加味脾陰煎的注意事項有哪些呢?想知道的話那就來看一下這篇文章吧。
【處方】生地10克,生白芍30克,旱蓮草15克,山藥20克,蓮米15克,連翹10克,赤小豆30克,黃連6克,淡竹葉10克,五味子10克,棗皮10克,大棗10個,炙甘草10克。
【功能主治】養(yǎng)陰益脾,潤燥,佐以清熱,化斑。主脾陰虛,血燥,陰虛生內熱,熱傷絡脈則血外溢。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摘錄】袁尊山方
相信大家看了加味脾陰煎的介紹之后,肯定覺得加味脾陰煎很神奇,加味脾陰煎對很多疾病都是很有好處的,而且由于它是由天然的中藥材制成,對人體沒有任何不利的影響,有需要的人不妨一試哦。
歸脾湯的做法
1、歸脾湯的做法
歌訣:歸脾湯用術參芪,歸草茯神遠志齊,酸棗木香龍眼肉,兼加姜棗益心脾。
組成:白術、人參、黃芪、當歸、甘草、茯苓、遠志、酸棗仁、木香、龍眼肉、生姜、大棗。
用量:白術、當歸、白茯苓、黃耆(炒)、龍眼肉、遠志、酸棗仁(炒)、人參3g,木香1.5g,甘草(炙)1g。
用法:加生姜、大棗,水煎服。
功用:益氣補血,健脾養(yǎng)心。
2、歸脾湯的方義
本方多由思慮過度,勞傷心脾,氣血虧虛所致,治療以益氣補血,健脾養(yǎng)心為主。心藏神而主血,脾主思而統(tǒng)血,思慮過度,心脾氣血暗耗,脾氣虧虛則體倦、食少;心血不足則見驚悸、怔忡、健忘、不寐、盜汗;面色萎黃,舌質淡,苔薄白,脈細緩均屬氣血不足之象。方中以人參、黃芪、白術、甘草甘溫之品補脾益氣以生血,使氣旺而血生;當歸、龍眼肉甘溫補血養(yǎng)心;茯苓(多用茯神)、酸棗仁、遠志寧心安神;木香辛香而散,理氣醒脾,與大量益氣健脾藥配伍,復中焦運化之功,又能防大量益氣補血藥滋膩礙胃,使補而不滯,滋而不膩;用法中姜、棗調和脾胃,以資化源。
3、歸脾湯與補中益氣湯的區(qū)別
歸脾湯與補中益氣湯同用參、芪、術、草以益氣補脾。前者以補氣藥配伍養(yǎng)心安神藥,意在心脾雙補,復二臟生血、統(tǒng)血之職,主治心脾氣血兩虛之心悸怔忡、健忘失眠、體倦食少,以及脾不統(tǒng)血之便血、崩漏等。后者是補氣藥配伍升陽舉陷藥,意在補氣升提,復脾胃升清降濁之能,主治脾胃氣虛、氣陷之少氣懶言、發(fā)熱及臟器下垂等。
吃什么食物能健脾
1、小米
具有健脾和胃的作用,特別適合脾胃虛弱者食用,是消化不良者的理想食品,小米還有防止反胃,嘔吐的功效。煮小米粥時,待粥熟后稍稍冷卻沉淀,可以看到粥的最上面浮有一層細膩的粘稠物,這就是粥油,粥油補益腎精、健脾和為、大補元氣的作用,特別適合慢性胃腸炎、慢性胃潰瘍者食用。
2、山藥
具有健脾益氣的作用,經常食用可提高機體的免疫力。山藥中所含的淀粉酶能加快人體碳水化合物的代謝,刺激胃腸蠕動,加快胃腸內容物的排空,非常適合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者食用。山藥的食用方法很多,可以炒食、蒸食、拔絲,也可以與大米、小米、大棗一起煮粥食用。
3、胡蘿卜
具有健脾化滯、潤燥明目的作用,適用于消化不良、夜盲癥、角膜干燥癥等患者食用。小兒消化不良可取胡蘿卜250克,加鹽3克煮爛,去渣取汁,每日3次服完,連服3天。
4、白蘿卜
有促進胃腸蠕動、增進食欲、幫助消化的功效。古代醫(yī)籍中也有用“生嚼”白蘿卜的方法來治療食積的記載。其實,古人選用“生嚼”白蘿卜的治療方法是非??茖W的,這是因為蘿卜中所含的有助消化作用的淀粉酶、木質素等均不耐熱,在70℃的高溫下便被破壞。需要提醒大家的是白蘿卜雖然具有良好的助消化作用,但因其性涼,因此不適合脾胃虛寒者食用,慢性胃炎、胃潰瘍者也不宜大量生食白蘿卜,最好炒著吃或燉著吃。
吃什么中藥能健脾
1、茯苓
茯苓,曾被慈禧太后當作養(yǎng)生益壽的要藥,不但自己常食用,還將茯苓制成茯苓餅,賞賜給大臣。茯苓味甘淡,性平,人心、脾、肝、腎經,具有健脾和胃、補腦健身、利水滲濕、寧心安神等功效,被譽為中藥“八珍”之一。茯苓特點是補而不峻,利而不猛。藥性平和,既能扶正,又能祛邪,是脾虛濕盛者必不可缺的健脾祛濕中藥。
2、薺菜
薺菜帶根全草入藥,其幼嫩葉是人們喜愛的一種野菜,早在公元前300年就有采食薺菜記載。薺菜味甘、淡,性微寒。有補虛健脾、涼血止血、清熱利水等功效。宜于濕熱胃痛、血熱吐血、濕熱泄瀉、便血等癥。
3、木瓜
一說到木瓜,人們可能想到的是番木瓜。雖然番木瓜有健脾胃功效,但是入藥的還是皺皮木瓜或者木瓜。木瓜味酸,性溫,歸肝、脾經,有較好的舒筋活絡作用,且能化濕,為治風濕痹痛所常用,筋脈拘攣者尤為要藥。木瓜還能使?jié)駶岬没?中焦得以調和。此外,木瓜還有消食作用,可用于消化不良癥。
現代人壓力很大,不少朋友的工作是需要長期加班的。長期熬夜加班會很容易導致身體差。而中藥方劑其實就可以緩慢的調理人的身體,今天就向大家介紹一下歸花湯的制作方法。
【別名】歸杞湯
【處方】當歸、密蒙花、黃連、熟地、楮實子、覆盆子、枸杞子、玄參、連翹、防風、石斛草、陳皮、白芍。
【功能主治】驚振內障者,或因被人打著,或撞著,或從高處跌下低處,致眼昏暗2-3年者,一時內障形狀,陰看能大,陽看能小,不辨三光;或后生人患云翳小小,陰看不大,陽看不小,不見三光;五風變五色,不離頭痛,或因酒色過度,內傷腎氣而致青風內障,不癢不痛,漸失其明,眼目俱不傷損,故無所見,日積月累,瞳仁開大,漸漸變青色。
【用法用量】水煎,食后服。
【摘錄】《眼科全書》卷三
通過上文我們知道歸花湯對人的身體非常有好處,又是純中藥制劑,無副作用,但如果沒有需要還是不建議濫服的。